第一篇:排版设计概述
版式设计概述
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家必须具备艺术修养和技术知识。
1.1 版式设计的定义
版式-指书刊等的版面格式
版面-(报刊、书籍的一)整页
所谓版式设计,就是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
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送方式。
传达信息,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
版式设计的范围,涉及到报纸、刊物、书籍(画册)、产品样本、挂历、招贴画、唱片封套和网页页面等平面设计各个领域。
1.2 版式设计的原则
让观看者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接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1、主题鲜明突出
版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版面产生清晰的条理性,用悦目的组织来更好地突出主题,达到最佳诉求效果。
按照主从关系的顺序,使放大的主体形象视觉中心,以此表达主题思想。
将文案中的多种信息作整体编排设计,有助于主体形象的建立。
在主体形象四周增加空白量,使被强调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形式与内容统一
版式设计的前提-版式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
通过完美、新颖的形式,来表达主题。
没有文字的版面,最难设计。
3、强化整体布局
强化整体布局-将版面的各种编排要素在编排结构及色彩上作整体设计。
加强整体的结构组织和方向视觉秩序。如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斜向结构、曲线结构。
加强文案的集合性。将文案中的多种信息合成块状,使版面具有条理性。
加强展开页的整体性,无论是产品目录的展开嶡版,还是跨页版,均为同一视线下展示,因此,加强整体性可获得更良好的视觉效果。版式的基本类型
骨格型、满版型、上下分割型、左右分割型、中轴型、曲线型、倾斜型、对称型、重心型、三角型、并置型、自由型和四角型等13种。
2.1 骨格型
规范的、理性的分割方法。
常见的骨格有-竖向通栏、双栏、三栏和四栏等。一般以竖向分栏为多。
图片和文字的编排上,严格按照骨格比例进行编排配置,给人以严谨、和谐、理性的美。
骨格经过相互混合后的版式,既理性有条理,又活泼而具有弹性。
2.2 满版型
版面以图像充满整版,主要以图像为诉示,视觉传达直观而强烈。文字配置压置在上下、左右或中部(边部和中心)的图像上。
满版型,给人大方、舒展的感觉。是商品广告常用的形式。
2.3 上下分割型
整个版面分成上下两部分,在上半部或下半部配置图片(可以是单幅或多幅),另一部分则配置文字。
图片部分感性而有活力,而文字则理性而静止。2.4 左右分割型
整个版面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分别配置文字和图片。
左右两部分形成强弱对比时,造成视觉心理的不平衡。这仅是视觉习惯(左右对称)上的问题,不如上下分割型的视觉流程自然。
如果将分割线虚化处理,或用文字左右重复穿插,左右图与文会变得自然和谐。
2.5 中轴型
将图形作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排列,文字配置在上下或左右。
水平排列的版面,给人稳定、安静、平和与含蓄之感。
垂直排列的版面,给人强烈的动感。
2.6 曲线型
图片和文字,排列成曲线,产生韵律与节奏的感觉。
2.7 倾斜型
版面主体形象或多幅图像作倾斜编排,造成版面强烈的动感和不稳定因素,引人注目。
2.8 对称型
对称的版式,给人稳定、理性、理性的感受。
对称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一般多采用相对对称手法,以避免过于严谨。
对称一般以左右对称居多。
2.9 重心型
重心型版式产生视觉焦点,使其更加突出。
有三种亚型
直接以独立而轮廓分明的形象占据版面中心。
向心-视觉元素向版面中心聚拢的运动。
离心-犹如石子投入水中,产生一圈一圈向外扩散的弧线的运动。
2.10 三角型
在圆形、矩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中,正三角形(金字塔形)最具有安全稳定因素。
2.11 并置型
将相同或不同的图片作大小相同而位置不同的重复排列。
并置构成的版面有比较、解说的意味,给予原本复杂喧闹的版面以秩序、安静、调和与节奏感。
2.12 自由型
无规律的、随意的编排构成。
有活泼、轻快的感觉。
2.13 四角型
版面四角以及连接四角的对角线结构上编排图形。
给人严谨、规范的感觉。
3版式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题(需要传达的信息)。
第二步:寻找、收集用于表达信息的素材-含文字、图形图像。
文字表达信息最直接、有效,应该简洁、贴切。
应该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视觉元素的数量和色彩(黑白、彩色-色系)。
第三步:确定版面视觉元素的布局(类型)。
第四步: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制作。
第二篇:设计管理概述
关于项目开发的设计管理:
一、项目开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总体设计是否成功?项目开发产品设计是否上乘?总体进度
控制是否成功?总体造价控制是否经济合理?各部门的工作是否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撑?均同项目的设计直接相关和密切相关,因此设计管理在项目开发管理中占有龙头地位和起着关键性作用,项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设计管理。
二、项目设计管理在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作用及工作内容
1、项目拿地阶段
地产公司称为拓展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对公司的拓展部门进行专业技
术支撑,对意向用地的规划条件、区位、市政、自然等用地条件进行设计专业的分析,分析用地进行产品设计的可行性、是否有硬伤等,此阶段一般进行强排,会同拓展部、销售部、财务部、造价部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公司拿地提供支撑、进行机会的甄别。
此阶段工作可委托设计单位或咨询单位进行也可由设计部专业人员
进行,成果深度满足规划设计条件及营销定位要求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专业的总图布置与分析;为其它部门的分析提供前置条件;最终汇总为公司的决策提供参考。
2、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阶段
在拿地前的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目的是通过概念性方案设计向政府推销开发的构想,打动政府为在土地竞标中胜出和向政府争取相对优惠的开发条件。此阶段设计重在得到政府的认同,为成功拿地提供支撑,因此要求充分思考能给政府带来什么、能给当地的城市格局及风貌带来什么、能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什么以及自身运营项目的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此阶段设计深度比较粗,但设计成果一定要充分有想法要要亮点有全局观,一般此阶段一般直接委托相对熟悉的有实力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周期比较短、设计质量要求很高、设计费用的浮动区间比较大。
拿地后的概念性方案设计,是主要是为开发商产品开发服务,也是为进步向政府咨询意见,以便建筑方案设计能通过政府的审批。此阶段设计的前置条件为用地规划条件、产品策划及定位书以及有关国家和地方的规范规程等。因为此阶段决定了项目开发整体的走向,因此显得非常重要,期间可能邀请有实力的咨询公司进行咨询规避开发商对市场对产品的局限性,大型项目一般会邀请3家左右的设计单位进行概念性方案设计,开发商进行比选甄别或综合汇总,使开发设计思路明朗,最后委托其中的一家进行方案设计。计费方式一般第一名在邀请招标文件中约定设计费其它单位明确达到深度的成本补偿标准。
3、方案设计阶段
一般会采用概念性方案单位中的一家进行方案设计,此阶段主要作用是将概念性方案落地进行细化优化,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同时做文本做方案上会,取得规划方案批准意见书。
此阶段的工作深度为基本同建设部要求的方案设计深度,方案直接落实了开发商用地开发的总体构想(总平)、产品组成及产品的平立剖设计、景观总体构想、物业管理总体构想等,核心目标基于专业的设计达到用地价值的最大化、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能有效通过市场的产品,各地产公司的操盘方式不一样盈利模式不一样具有较大的差异。
1-3阶段项目开发最有关键的阶段,直接决定了项目开发的走向和成败。
4、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
当方案确定后有很多并行性的设计管理工作同时进行,包括景观的设计工作、展示系统的设计工作(样板间示范区售楼部)、地勘及基坑支护的设计工作、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工作等。并配合开发完成地勘的审查、深基坑的专家论证、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节能备案以及消防人防园林等方面的专项审查工作。
概括的讲此阶段一方面需完成图纸的设计工作也同时配合其它部门完成有关的审批工作,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此阶段涉及到很多单位的选择,根据情况有议标、招标、直接委托,根据开发企业资源情况而定。
5、后期服务阶段
此阶段主要完成一些深化工作和协调设计单位处理现场问题,主要有门窗幕墙的深化、立面分色及材料定板、电梯扶梯的深化等,主要对销售系统、工程系统、开发系统进行技术支持。直至竣工备案交付业主使用。
第三篇: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郭 成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是否能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和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
在西方,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于教育技术领域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至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等人提出的理论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较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起。在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开始涉足教学设计,相继翻译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和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出版有关的研究专著。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虽然上述对教学设计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都蕴涵着教学设计的本质含义: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
教学设计这个概念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宽广。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其研究的范围,教学设计从大到小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以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如一个新的专业的设立或一个新的培训项目的出台就需要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以一门课程为中心的层次──课程教学设计,如某个专业内一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一堂课为中心的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如某门课程内一堂课的处理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层次──教学媒体设计,如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的多媒体产品的研制就需要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沈建民:《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3)。由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一个层面,是一个直接作用于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层面,没有这个层面的科学设计,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关键层面。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目前对课堂教学设计这个概念还没有一致公认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主要要素(内容、学生等)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操作流程(包括反馈),其目的是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4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根据教学设计的内涵,综合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定义,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教学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效安排和组织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使之序列化、最优化、行为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制订教学方案的过程。从性质上看,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谋划过程,既涉及教师对教学诸要素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更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和呈现教学信息、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行为操作过程;从内容上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现在在哪里──课堂教学的主体分析;要去哪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去那里──课堂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与方法等的设计;是否到达了那里──课堂教学的监控与评估。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
1.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订蓝图的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展,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整体把握,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另外,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改进措施。所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订蓝图的过程。
2.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
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教书育人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科学设计,它由各个部分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否则这个系统就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最佳的组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创造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的一个最高表现。俗话说,文无定体,教无定法。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课堂教学不可能有一套刻板的程式。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在创造性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为成功进行教学绘制蓝图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发挥创造才能的过程。
4.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虽然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但课堂教学的实际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特定模式的线性程序开展。这是因为有时候有些环节没有必要或无法开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情况和要求,决定从何处着手工作,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略去一些不必要或无法完成的工作步骤。此外,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无法预知的新情况。这也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蓝图”,需要有灵活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性则是因为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技术,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相当具体的。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习材料进行再加工,通过取舍、补充、简化,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此外,教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序列化安排,使之既合乎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合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顺序,从而把学习材料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学设计的活动普遍存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但只是把设计看作是一门艺术,其设计思想之精华也只掌握在少数优秀教师的手中。而现代教学设计则是从教学的科学规律出发,对教学问题的确定、分析,对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试行乃至评价和修改等系列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都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摆脱了纯经验主义而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容易学、乐于接受,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推动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客观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和活动,然后清晰地阐明教学目标,科学地制订教学策略,经济地选用教学媒体,合理地拟订教学进度,正确地确定教学速度,准确地测定和分析教学结果,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效益。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课堂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设计设计了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因为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特点,运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问题,灵活地应用了教学媒体。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减轻了学习者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习者乐学、会学、主动地学。在轻松愉快、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无疑会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之为“桥梁”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实际上,课堂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同时又是明确指向教学实践的。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实际教学中,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4.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表现过程。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把握不了教学的艺术性,就不可能有好的课堂教学。因此,教育教学技能对于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知识经验与实践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做法往往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基本教学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年轻教师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来计划和组织教学,延缓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则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不但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在实践中不断熟练和提高,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主要因素,而教师和学生又是主要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中,抓住了这一本质关系,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根本,探索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揭示教学本质、总结教学规律和形成教学理论的过程。只有摆正了教与学关系的位置,才能使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才能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指南。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教学目标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教学目标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达成课程目标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设计不论是对一节课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一门课程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研究课堂教学目标都有哪些分类,如何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表述出来等等。此外,影响教学目标确立的因素很多,如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考虑教学目标的角度和观点并不一致,即使是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它所具有的滞后性,同样存在信度问题。所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研究外在目标,又要研究内在目标,做到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统一,也要研究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实例,以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效度。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和策略
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不能转化为能够对实践产生直接指导意义的操作技术、方法、策略、规范和模式。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恰有媒介的作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将教学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和需求的各种方法及适用范围和操作要求、教学媒体运用的程序纲要、课堂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的编制技术及使用规范、教学调控策略等。概言之,就是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策略和技术问题。
三、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从当前国内外教育设计领域的研究状况分析,认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能够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持续不断地受到新理念和新观念的影响。我们所说的新理念和新观念主要是指发展中的教学和学习理论,这些新理论正是教学设计近年来十分关注的内容,因为这些理论是各种教学策略、手段和技术的源头。每次新理论和新观念的引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学设计的理念,从而动摇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教学设计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以及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教育技术界也已开始探索以活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设计和开发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基于关系论、宏观论、混沌理论和信息化等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也日渐兴起等。教学设计理论的深化则表现在向具体的学科或课堂深入。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最终归宿是走向具体的学科或课堂。我们认为,把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的研究仅仅看作是一般性理论研究而与具体学科无关的思想是片面的。在理论意义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因为它属于方法学和技术学层面的学科,具有良好的指导性、适应性和操作性。但是每一门学科或课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必然要求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应向具体学科或课堂深入,否则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就不会旺盛。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研究呈现多元化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TID)也称传统教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教”,即如何帮助教师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其理论基础在80年代以前主要是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进入8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在学习理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TID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经过多年来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努力,TID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可操作性强。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设计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仍然有着重大影响。它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即强调“教”,相比之下对“学”的考虑就比较少,因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然而,由于TID适合当前我国广大地区的教育教学的现状,所以TID还是近一个时期内的重要选择,我们应大力研究和推广,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进程。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LID)主要研究的是“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LID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学习作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区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重视“情境”“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还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支架式教学策略、认知学徒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社会建构教学策略等。由于LID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主张对深化我国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LID代表了今后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我们应组织力量认真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建设必要的学习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及相关学科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3.“主导—主体”的交互式教学设计
时至今日,在讨论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时,还有人常常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对立起来,其程度已经到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地步。事实上,这种看法割裂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实,教和学是同在一个过程之中的。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单方面说以谁为中心,都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早在1983年,王策三教授就提出并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强调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于强调“教”就轻视“学”,强调“学”就轻视“教”,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来回摇摆,反复循环。基于此,有学者着重分析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劣,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克服了以“学”为中心和以“教”为中心的片面性而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辩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对地以何者为中心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中心”也是不断换位和转移的,运用辩证观看待教学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显然,使学与教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
4.自动化教学设计
自动化教学设计(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AID)首先是由梅里尔(M.D.Merrill)提出来的。由于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同时又要做很多重复劳动,因此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不胜其烦的。如果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自动化,将会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真正实现AID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由于各种智能指导系统开发成功、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实现,使得AID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有不少AID系统开发成功,如Electronic Trainer(电子教练)、GAIDA(教学设计咨询指导)、JBMT(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开发平台),以及梅里尔等人研制的ID Expert TM(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等,都为AID的实现作出了努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的结合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在教学领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教学设计也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教学系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两项研究在教学传递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在斯金纳(B.F.Skinner)程序教学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渐趋式微,但随着计算机智能水平的提高、核心软件的不断开发,新时期的智能教学系统超越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限制,积极吸收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建构主义),并把“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整合于自身之中,从而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在课件开发方面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电子作业支持系统、群件、积件四种类型。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是指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于课件之中,尤其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电子作业支持系统是指一种具有“及时学习”或“即求即应”学习功能的课件类型;群件指能支持群体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课件类型;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元素或知识单元。这些系统比过去围绕一系列目标只教一个学习者的状况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2.互动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当前,新的互动技术(如CD互动、教学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它们与录像、计算机、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姻,大大增加了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对它们的加工能力。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将是巨大的。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则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主要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有虚拟现实、电子出版物、超媒体技术等方面。
3.网络教育的应用
随着教育向大众化、终身化方向发展,网络教育成了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教育形态。它的发展和应用将成为教学设计应用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在网络教育应用方面,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有以下几方面:远距离教学、网上学校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网络远距离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这种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网上学校是指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到网络上;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强调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
小结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现代教学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效安排和组织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使之序列化、最优化、行为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制订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有助于课堂教学工作科学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和策略。其发展趋势呈现三大特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研究呈现多元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的结合。
第四篇:教学设计概述
本课程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教学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设备特性及应用,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的特性和应用。(3)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
(4)初步掌握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目标分析和确定、教学策略指定、教学媒体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基本方法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应用)(5)掌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原则和步骤(初步应用)(6)理解对“双主”ID的理论基础及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理解)
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通常也称教学设计)从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此相关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人们在对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分析比较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个教学设计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这种观点把教学设计看做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如:“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二>.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美国著名设计专家梅瑞尔(M.David Meriil)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监视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梅瑞尔的教学设计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加涅的影响,但他强调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以创设一种高效率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教学。这里所谓的经验,从梅瑞尔对教学设计定义进一步的分析中,可以推知主要是指学习策略,涉及如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
<三>.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成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这一定义将教学设计纳入了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强调教学设计应把学与教的原理用于计划或规划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教学设计含义的第一种观点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特征,突出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操作步骤;第二种观点更多的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强调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第三种观点是从设计科学的角度,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以上定义放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我们认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它们可以是直接使用于教学过程,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如印刷教材、声像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测试题和教师用书等);也可以是对一门课的大纲与实施方案或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教学计划的详细说明.<返回>
二、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系统论认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整体,它们自成系统,又互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子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具有相对性。任一系统都是在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所以保持动态稳定性和开放系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要么是一个系统,要么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教育技术学者人们在长期探索中确定了以系统论思想和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把教学作为系统来研究和用系统方法来设计教学。
(一)把教学作为系统来研究
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如学校是一个教育系统,当它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时,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向学校教育提出所需人才的要求,提供教育资源(如教职员、教材、设备、设施等),输送学生等,而学校系统则通过各类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系统是通过人才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社会进步是否提出新要求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调整,以保持在社会系统中的动态稳定。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它可以是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空间结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教学系统的功能就是通过教学过程运行的结果来体现的。
著名教育技术专家B.H.Banathy认为,教学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复合体,这些不同的层次都与教学系统设计有关。
一般地,教学系统可以区分为以下由高到低的4个层次.1、机构层次的系统:系统的输入是社会需要,可作为教育的财政资源及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系统的输出是教育目标、组织计划和财政预算等。
2、管理层次的系统:主要是执行机构层次作出的决定并安排机构层次的资源,系统的输入是上一层次的输出,系统的输出是课程设置计划、教学资源和评价指标体系。
3、教学层次的系统:系统的输入是上一层次的输出(课程设置计划、各种资源和评价体系),系统的输出是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系统。
4、学习层次的系统:系统的输入是上一层次的输出和各种学习资源,系统的输出是学生通过各门功课考核、获得分数、达到目标、取得文凭和证书等。
以上四个层次是在教学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子系统,这样的分层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将要设计的系统,把它看成是一个分层次的立体的系统,从而构成教育系统复合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把教学系统分析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要素的认识水平。(二)把握好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
“确定将要设计的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有助于我们设计教学系统时对所要设计的系统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位。这实质上与人们理解教育的方式也是一致的,若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学系统,我们也应该对教学系统从四个层次全面考虑,但由于立足点是管理层次,这时管理层次是系统的基本层次;依此类推,若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系统则应以教学层次作为系统的基本层次;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系统则应以学习层次作为系统的基本层次;以不同的系统层次作为基本层次就是对所设计的教学系统给以不同的定位。
按照这种观点考虑,目前的教学系统设计实质上都是以教学层次作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这时系统的基本变量如下:
目的:对学生进行以教为主的教学,使其认知能力、行为和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 关键实体: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 基本决策者:教学系统管理者和教师
系统的输入:管理层次的输出,即课程设置计划、各种教学资源和对教学的评价标准; 系统的输出: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系统。
由以上变量可以看到,这正是我们目前所理解的教学系统设计,设计的结果是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教学系统,以对学生实施有组织的教学。这时,机构层次和管理层次都是教学系统运行条件的提供者,但是,学习层次系统的基本决策者不是学习者本人,而是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显然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却成为一个难题。有鉴于此,Banathy认为,若承认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并认为学习者有能力在学习中自己作出决定,那么,设计教学系统时就应该以学习层次作为系统的基本层次。这时教学系统的各个变量如下: 教学系统的各个变量: 目的:对学生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使其认知能力、行为和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 关键实体: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学习资源; 基本决策者:教学系统管理者和教师
系统的输入:其他层次的输出,关于学习进程和要求的信息,各种学习资源; 系统的输出:以学为主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及教学系统。
这样一来,前面的三个层次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开放的,它们都为学习系统层次提供运行的环境和条件。与以教学层次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相比,其区别在于系统的功能不同,前者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而后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另外,系统对学习者的开放程度不同,后者比前者更开放些,因为后者决策直接面向学习者;还有前者较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鉴于上述认识,Banathy认为应该以学习层次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层次,这种定位最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而且这时系统的直接输出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结果。不过,甚至他本人也认为以哪个系统层次作为基本层次去设计教学系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学传统有很大关系。我们认为,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以教学层次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习层次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这样两种设计定位并存的状况。前一种定位与我国目前有组织的大班级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相一致,而后者将会在目前蓬勃发展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和学校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预见,后者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发展。在教育软件开发中情况也一样,目前很多有远见的教育软件公司已经开始把面向学校教学用的软件和面向家庭学生自主学习用的软件同时作为开发教育软件的两种不同定位。因为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以两种不同的定位设计教学系统时,系统的基本变量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侧重点的不同,在实践中不要摇摆于两者之间,否则,结果将适得其反,使每一层次系统的功能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还可以用其他层次(如机构层次、管理层次)作为基本层次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但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中还没有人去从事这样的尝试。
(三)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应考虑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因为在教学系统之外还存在着广泛的社会系统,这是教学系统赖以存在的条件,它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环境。实际上这也是系统方法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我们更多地注意了对教学系统内部的建构,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忽视了教学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很显然,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学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大系统中许多其它的子系统都与教育有关,它们具有提供学习资源的潜在可能性,即在这些子系统之中有各种资源、机会、设施等可以被运用于教学系统之中。因此,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教学系统(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系统)与具有提供学习资源的潜在可能性的社会系统联系起来。
可见,教学系统复合体之外还有一个与教学系统设计有关系的更广泛的社会大系统(如图1-1),它们是建构教学系统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我们知道,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在学校之外还存在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而我们在设计教学系统时,常常把这些学习机会、学习资源与学校教育割裂开来)。
第五篇:展示设计概述
展示设计概述
一、展示设计的含义
展示,英文“display”,它源于拉丁语的名词diplico和动词diplicare,表示展现之类的状态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展示”是展示会的简称,展示的概念是“展览”概念的展扩。所谓展览就是将物品摆出来给人们观看的意思,而展示活动是强调公众参与活动,不仅仅是接受信息,而且要反馈信息,深入地参与其中进行实践和体验,这绝不是一个览字所能包含得了的。而“示”的意义包含有明示、暗示、示范、演示等意义,不仅有静态的含义,还有动态的含义。
展示活动和展示艺术,以其直观、形象、系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魅力,使观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到市场信息,获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展示活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
现代展示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展示环境的设计也是一个以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为主,涉及其它多种关系科学设计领域。在设计方法和程序上,展示环境设计具有室内设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专业特征。展示设计本身已经超脱了上述相关学科,由“三维设计推进到了四维设计乃至超维设计”,它的空间不是一个“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还充满了人流及信息的转换,是一个流动的空间,并且还应加入人的感觉因素,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展示设计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它是通过设计运用视觉传达手段,并通过空间规划、平面布置,借助道具、设施、照明技术,对展示空间环境进行再创造,将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展现给观众,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为达到这个目的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工作即为展示设计。
二、展示艺术的发展概况
(一)原始形式及初期发展形式
远古时期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图腾崇拜所产生的岩画、陈列偶像、宗教画的山洞、祭坛、庙宇、神殿,就是最早的展示形式。中世纪初期,随着剩余价值产生和职业的分工,人类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形式。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庙会上,货物琳琅满目,各种小吃、杂耍、戏剧、民艺、手工艺品等穿插其间,形成了集拜神、购物、浏览、观摩的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这就是最初的“商品展示”、“展销会”的雏形。世界其它地区古代展示艺术发展与我国的情况大同小异,也是在集市、庙会原始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欧洲,反映物质文明的展示源于“市集”,“市集”在拉丁语中是“宗教节日”的意思,在德语中是“聚众活动”的意思,这些都是以表明古代组织集市的时间大多选择在某一宗教日以吸引大众参加。
封建社会中由于商业贸易活动的繁荣,出现了店铺,产生了商号、牌匾等形象标志,这在史料上均有详细记载,《清明上河图》画卷上也形象地刻画了汴京商号的招牌、商品陈列、店面装饰等内容,这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展示和视觉传达设计。在西方,博物馆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及拜占庭等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特耳非、奥林匹斯神殿里的一个收藏各战利品和雕塑的宅库,便被看作是博物馆的起源。皇宫及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或者是欣赏古文物的需要,将祖传的珍贵宝物、皇室的赏赐珍品、贵重纪念品、出土文物、名人绘画、书籍等等,摆放在私人的陈列室(馆)中。文艺复兴后期,随着考古学,自然科学和航海技术的发展,陈列室逐步由家庭走向了社会,产生了有关自然、科技、地质、人文等相关内容的社会“博物馆”,其中以英国、德国、法国等发展得最早,尤其以1753年建造的“大英博物院”最为著名。
(二)中国近代展示活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在经济上对我国进行掠夺,在文化上不断进行渗透。一批传教士在中国大中城市办起了展示关于自然、考古以及民俗、杂物等方面内容的博物馆、博物院,这对我国展示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第一所博物院创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1868年,由法国神父朝伯录于上海徐家汇建立的“震旦博物馆”,后改名为“上海徐家汇博物馆”。但中国近代的展示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因还是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奋斗。19世纪后期,一些出国人员如外交官、洋务人员、留学生等将国外的博物馆陈列艺术的信息,通过书信等形式传入中国,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派知识分子,大力宣扬学习西方,宣传博物馆陈列艺术具有的“广见闻”、“开风气”、“启心思”的社会教育作用,这些主张为中国近代展示艺术的形成作好舆论上的准备。
我国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张謇(1853年-1926年)将这些主张付诸于实际行动,经过10年的建设,于1905年在南通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中国人创办的“博物苑”,分为北馆、中馆、南馆,收藏了自然、历史、美术等文物三千余件。它宣传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祖国的优秀文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张謇主张“欲国之强,当先教育”,认为博物馆与商业展示的性质各异,应遵循“参研学理,确有规则”的原则,对展品进行按时间和分区域陈列。这足以说明他对博物馆陈列设施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在张謇创办的南通物苑的推动下,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相继建成了一二十个博物馆,到了3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更明显的发展,各类展示活动也不断出现。
(三)世界博览艺术的发展
世界公认的第一届博览会,是1851年5月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博览会的建筑是一座玻璃和钢铁构件构成的巨型展览厅,“水晶宫”通体透明、空间开阔,象征着工业革命的成果,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伯克斯顿(sir Joseph pax ton)设计。“水晶宫”总面积为74000平方米,建筑物总长1851英尺,象征1851年,高66英尺,宽456英尺,覆盖面积78000平方米,从5月1日开幕到10月15日闭幕的160余天里,先后接待了观众600多万人,共展出精品1万4千件1,其中有英国的机床、机车、冶金、轻纺及细瓷产品,俄国乌拉尔山的白金、皮毛、地毯,法国的家具、化妆品等。通过博览会,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所有工业国家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革命导师恩格斯曾对这届博览会作了这样的评介:“1851年博览会,给英国岛国的封闭性敲起了丧钟。”
继英国举办了1851年的博览会后,欧洲掀起了一股举办博览会的热潮,1889年法国巴黎举行了第二届世界万国博览会,这届博览会的展馆建筑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以钢制筒拱形式创造了跨度115米,长420米的巨大空间,为设计师创造性塑造空间提供了可能,并且首创了专业性陈列馆的开设。这次博览会最大的特点是在巴黎玛尔斯战神广场建造了永远令世人赞叹的纪念建筑-埃菲尔铁塔,日后它成了巴黎的象征。这座铁塔高达320M,重为7000吨,塔身有三层平台,从第三层平台276M高处,四周均为玻璃,可供观赏巴黎市容,它为丰富世界旅游文化的内涵做出了贡献。
世界博览会不仅为参展国家和企业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更为主办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很多其它益处。由于博览会举办过于频繁及组织工作上的困难,1923年由英德法等国发起,在巴黎成立了国际性展示组织-«国际博览会办公署»(简称BIE)。1928年11月22日,3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的国际会议,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协调与管理世界博览会举办的“公约”-《国际博览会公约》。国际展览局是该公约的执行机构,成立于1939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宗旨是通过协调和举办世界博览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80年代末,我国第一次加入《国际博览会公约》组织,代表我国加入的单位是中国国际展览公司下属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经国务院批准,并获
国际展览局确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于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请加入国际展览局,并于1999年12月被选为该局信息委员会会员。
三、展示活动的作用
展示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人与物、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宣传性很强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可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生态环境等范围。展示活动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作用
参加各类展示活动,是各厂商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促销以及市场竞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他们借此可以获取产品情报、市场情况、推销产品、拓展市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厂商都会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与各类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各类商场、超市、专卖店、网络及电视购物也是现代展示活动的主要方面。“会展产业化”将成为21世纪展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一些城市和地区花费巨大资金进行投入,除完成特定的信息交流目的外,还可以促进当地的各项建设和旅游服务业的振兴以及引发各项投资,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
(二)教育作用
教育的功能是展示活动基本功能之一,展示活动所起的教育作用是一种社会教育。由于展览具有公开性、真实性和形象性,所以容易被广大社会公众认识、理解并产生共鸣,它可以有效地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美术馆、现代科技馆等成为全社会的文化教育中心,让公众从“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感受中学习更多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
(三)拓展旅游、弘扬文化作用
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出行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地域经济的完善和多样化使地方文化发展迅速,一些地方以自己独特的人文、自然文化特征为展示主题,以吸收游客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追求和对不同特色商品的消费欲望,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大发展。各类民风民俗博物馆、地域特色文化博览馆、展览会伴随地方特色的商品展示,成为现代社会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速社会发展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公众之间都必须建立和保持相互沟通、了解,接受合作的渠道,接受信息并且能够做出反馈,共同处理问题并解决大量纠纷,这就需要符合道德标准的沟通渠道、技术、形式。而展示活动就是一种感染力较强的沟通工具和有效的宣传手段,是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的形象缩影。展示活动凭借实物、图表、道具、音像资料、现场缩示和流动的空间,比文字宣传和口头说教更具说服力。真实的实物、精致的版面、动人的音乐、动感的画面和独特的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的引人入胜的展示效果,可以塑造完美的现代社会形象,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润滑油和催化剂。
四、展示设计的范畴
现代展示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同的表现主题,展示活动的目标及表现形式的规律与特征都有所不同,了解熟悉展示活动的类别特征,对有目的地展示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以展示内容进行分类可分为:综合型、专业型、展览与会议结合型。
以展览目的性进行分类可分为:观赏型(各类博物展、珍宝展、美术作品展)、教育型
(各类成就展、历史展、人物事迹、事件、宣传展等)、推广型(各类成果型、新产品、新技术、新成就、新方法展等)、交易型(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
以展示手段进行分类可分为:实物展、图片展、样本展、综合性型等。
以地域区划参展进行分类可分为:地方展、全国展、国际展、地域性展等。
以展览规模进行分类可分为:大型展、中型展、小型展、微型展等。
以展览时间进行分类可分为:固定长期展、定期展、不定期展、短期展等。
从设计形式角度来看,可将展示设计归纳为:展览会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设计、演示空间设计、庆典环境设计、旅游环境设计等。下面就这几种类型进行阐述。
(一)展览会设计
展览会主要包括各类展览会、展销会、交易会以及博览会的设计,此展览既有一定观赏功能、教育功能,又有扩广、销售的作用,往往具有很明显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在展出的内容、时间、规模和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博览会大多由政府或国家认可的社会团体出面主办,其宗旨为促进人类经贸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通过正式外交途经邀请其它国家参加并且经过“BIE”批准的博览会称作“国际博览会”。博览会是一个国家形象、行业或事业形象的塑造,应体现出民族特色、时代观念和时代特征、高科技手段应用和现代工业水平。
交易型展览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商业性的,各参展单位在指定的展区内展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期与买主做成现货或期货交易。一般在这样的展览会上,既可以同商人洽谈大宗买卖,又可设置专卖品销售部,直接售货给广大参观者。专业性较强的交易会,对来宾均要求专业相对“对口”,可有计划地组织报告会及座谈会,如我国的“广州交易会”、“上海工业博览会”等均属综合型交易活动,进口、出口、中外合资经营、来料加工,引进资金等都是活动涉及的内容。在展览会上成功交易是一切参展商所期望的,如何在竞争中显示出自身产品形象与公司形象的诱人特征,给观众留存最佳印象,争取到最多的订单,这是衡量展览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上应注重创造丰富、活泼和热烈的气氛,追求造型形式多变、色彩强烈鲜明,以达到给观众留下强烈印象的效果。
(二)商业环境展示设计
商业环境是指各类商店、商场、超市售货亭、宾馆、酒店等商业销售环境。商业展示设计可分为店内商业环境设计与店外商业环境设计,如店面设计,橱窗设计,POP广告、CIS设计(专卖店)、室内设计等。
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的主要功能是商品销售,通过展示设计各种手段,准确、快速地向顾客传达信息,给顾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留下深刻印象,以使之留连忘返,产生购买欲望。这就要求购物环境的设计必须采用适合于销售商品陈列、展示方式、灯光照明、货架、展台、柜台造型、色彩、POP广告等的设计既要醒目、方便顾客购买,又要与室内装修风格相协调。
广告橱窗是购物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商业窗口,又是城市景观之一。商店橱窗没有固定规格及模式,可采用封闭式、开敞式与半开敞式等形式。设计中除充分展示商品功能外,还应充分利用色彩调配、照明等手段,突出商品的最佳形象。
(三)博物馆设计
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陈列展示有四大职能—信息搜集、学术研究、解释、陈列观赏,其社会功能主要为专业研究和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寻求知识、接受教育是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最终目的。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要则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陈列的物品要博且真,陈列实物是博物馆的基础,对展出实物应博采并且需
大量真迹和原件,这样才能展现全貌及稀贵以确保其真实性。
2.规律性。陈列时物序、时序应清晰明了,以便观众从中发现规律。可根据博物馆规模和主要目标观众的需要,决定按年代时序、地域分布。物品门类等陈列的形式,小型、专题性的博物馆,可采用长期固定的方法陈列;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采用部分长期固定陈列、部分灵活常变的陈列形式。
3.历史、自然回归
历史博物馆陈列设计应让人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产生超脱现实、跨越历史长河的回归体验;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的展示设计,应给观众产生自由自在地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的心理状态;科技博物馆的设计,应让观众通过对充满智慧的展现,看到人类科技文明的丰硕成果;现代科技馆则着重于对现代科技成果的展示,加强时序的对比与技术对比,会强化观众回归感。
4.独特的美感设计。不同展示内容的博物馆会显示不同的美感设计特征,自然博物馆应呈现出自然之美,科技博物馆应呈现出科技之美,历史博物馆应呈现传统之美与残缺之美(如罗马、雅典的残壁断柱等历史遗迹,可以让观众通过对残缺美的感受,感受到历史的风尘,看到人类早期的智慧之光。)
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当的陈列密度,陈列面积应占陈列室地面与墙面面积之和的40%左右,其次要选择合理的空间布局,短捷的参观路线及合理设立观众的休息区域,通常每隔600平方米-800平方米,陈列区域设置一个休息空间,再次要确定独特新颖符合时代特点的设计形式,确定统一的色彩基调,创造出符合主题要求的意境,最后对展品的陈列要防止丢失和注意保护,避免使观众视觉产生刺眼的眩光,对展品的陈列区域应设置恒温与恒定的湿度,还要避免紫外线等对展品的伤害。
(四)演示空间设计
剧场影院、音乐厅、歌舞厅、报告厅、服装表演展示空间的环境气氛设计有不同的特点及使用要求,空间规模、布置装饰、道具使用等功能要求的不同也随之变化,音乐厅设计对音色、音质的要求较高,歌舞厅则要满足视觉的需求。
演示空间设计应包含观众的使用部分、辅助设计部分、演出空间部分的环境气氛、各类展示牌、绿化、照明、服饰、道具、设备、音响、灯光等内容。设计中尤其应注意的问题是合理设计出动态空间(演示)与静态空间(观众)的环境气氛以及空间中互动关系的衔接。
(五)庆典及旅馆环境设计
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礼仪活动,需创造一个符合其内容气氛的环境,如大型的游园活动环境,如何进行平面布局,悬挂彩旗、搭建彩楼、陈设植物等都属于展示设计范围。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更需结合现代科技的手段进行综合设计。
在旅游范围内的名胜古迹、观光点、植物园、动物园等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时,保护和突出各类文物古迹及观赏品是设计首要任务,在这些环境设计中还应注重对道路、观众止留空间、导游平面图、环境设施休息区域绿化、广告标牌等内容与总体环境气氛要求相一致,使游客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