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6课《食品的加工》教案
16、食品的加工
教学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具准备:各种食品和包装袋,一些新科技食品的相关资料、设计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和加工,课后,老师让同学们收集、调查一些你感兴趣的食品,说说你调查了哪些食品?
生1:薯片。
生2:果奶。
生3:火腿肠。
…… 师:对这些美味食品,你们调查了解到多少,试着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
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介绍自己调查到的食品。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美味?
学生自由到台前展示。(教师鼓励有创意的介绍方式)
师:大家真了不起,把食品介绍得这样全面,特别是宣传方式,真够新颖的!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鼠标也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小鼠标可是这方面的专家哟!它有问题要考你们呢?
课件出示小鼠标:你们知道食品设计师在设计当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吗?
学生汇报、补充。
小鼠标:我也带来了一大堆很特别的“美味食品”呢!想瞧瞧吗?
课件展示一些新的科技食品并附该食品介绍。
学生交流看了这些食品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从这些产品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各自看法。
师:假如你是一名食品设计师,你最想设计一种什么食品?它的优点在哪里?……
学生交流之后,边设计边填写设计卡。(小鼠标建议:召开一个“食品发布会”!)
评: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形成愉快的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如有问题,可讨论改进方法。)
师:今天,在这个别开生面的“食品发布会”上,我们这么多的小设计师精彩的食品设计,让老师大开眼界,相信将来,由于在座大家的努力一定会有更精彩的“美味食品”问世,教师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的一个更大的“食品”。
课后小记: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亲历科学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吹纸片
一、活动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
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三、课后反思:
2、认识自己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记下现在的我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 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
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仔细观察找特征
一、活动目标
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c
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思考约5—10分钟。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日已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3、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
二、教学过程
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改变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
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 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
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
一、活动目标
1、能将观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
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改变的。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改变的。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改变”的特征也可能会改变。教学后记: 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三、课后反思:
3、寻找动物和植物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
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
寻找身边的动植物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
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二、教学过程
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
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
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
猜一猜
一、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
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
二、教学过程
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
教学后记: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三、课后反思:
4、蚯蚓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观察蚯蚓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
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过程
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
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观察报告。
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4、能将实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伸,活动开始前,对上节课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2、让学生对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进行分组。
3、实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行提示,不做过多干涉。例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行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预测,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5、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
教学后记: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出现一定的困难。
三、课后反思:
第5课
凤仙花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观察凤仙花。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或借助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
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
3、能与其他同学分工进行观测凤仙花的活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分组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注意提示安全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植物的细微结构,指导学生认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
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的大自然中进行,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3、要让学生先对所观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
4、把观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要求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画出所观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
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收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
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过程
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巩固活动1对植物的认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
2、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爱护花草树木
一、活动目标
1、利用学到的植物知识,对保护周围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
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保护周围植物的事情。
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植物。
二、教学过程
1、欣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
2、引导学生保护植物。
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保护植物的建议。
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指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后反思:
第六课、土 壤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先用两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和拓展活动的学习,再在大约三周以后安排且课时讨论、分析拓展活动的结果。前面两课时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2)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
观察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
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
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
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三、课后反思:
第七课 土壤的保护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实验,并通过分析资料找出黄河中下游河水发黄的原因;第二课时完成保护土壤的拓展活动。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
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课后反思:
第八课 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3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第三课时完成拓展部分的教学。
一、活动目标
1、能够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培育是地记录下来。
3、愿意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开始,教师可简单提一引些活动要求,如: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想的方法要多,记录要真实等。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可能用与其他人不同的方法观察,不要直接教具体方法。当学生无从下手时,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插图。
2、教师指导学生往塑料袋内灌水,感知水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性质;通过将水和牛奶、石头比较,引导学生感知水是无色的、会流动的;通过把手放到水槽中,一方面感知水是透明的,另一方面提示学生直接用手去抓水、捧水;尝味道时,要用舌的前部,注意提醒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便尝。
3、教材中未涉及到的闻气味、听声音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启发和指导。
4、学生活动时,切忌由教师带着学生按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一步一步操作。具体观察方法的指导,可在组织讨论时给学生一些启发。
5、活动1结束后,可安排学生课后围绕水与生命的关系开展调查。
水和生命
一、活动目标
1、能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脉关系的不同看法。
3、大胆想像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应先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如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等。
2、一般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3、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填写教材上的关系图。然后,通过交流将关系图填写得更充实,引导学生发现水与生命之间既有直接的关系,又有间接的关系。最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展示学生和教师搜集到的相关图片,如: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湿润地区繁茂的植被、优美的风光。如果的条件,还可以播放一些的关水与生命的影像资料片。
5、讨论结束后,可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像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榨果汁
一、活动目标
1、能完成解剖、挤汁等基七的操作活动。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说明水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过程
3、一般可四人一组,活动总时间为一课时,也可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
4、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来开展榨果汁的活动。
5、如有条件,可利用天平来分别比较几种不同的果实或茎叶在榨取前后水分和残渣的质量。质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含水量的多少。
三、课后反思:
第九课 浮与沉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物体的浮与沉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由常风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可4人一组,合作进行。
2、在本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说说“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在学生回答正确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始本次活动。
3、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有盖与无盖)、废纸等,如果有争议,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预测将材料在实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
4、指导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强调操作方法,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A)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根据各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
B)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
C)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并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究计划。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单的统计,明确各组的任务。
2、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过程和结果(即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经验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
感受浮力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方法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分成4人一组。
2、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自然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时可能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教师可适时提示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始本活动。
3、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
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具体谈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如果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诉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
5、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一些日常生产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课 流动的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中的制作小水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研究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并完成拓展活动。
感受流水和静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界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首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引入部分的4幅插图。让学生发现在自然界的水体中,有的水平如镜,有的奔腾咆哮,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进而让学生实际去感受这种力量。
3、让学生通过控制烧杯的高低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量。体验静水和流水可交*进行。,4、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让小水轮转起来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2、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制作小水轮是学生学习科学课以来的第一次较完整的制作活动,在教学中尽量帮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3、怎样让水轮转得快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尝试并判断方法的可行性,自己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些,教学中不要带着学生齐步走。
4、交流时,注意启发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虚心学习更好的方法。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尝试让他们对想到的方法进行归纳。
制作小水轮的第一种方法:
1、把水轮图样放在塑料片上,在片上刻一个与水轮图样完全相同的圆圈。
2、沿着所画线往下剪。
3、老师帮忙在中心处打一孔。
4、把吸管插入轮中心。调整叶片,使轮的每一个叶片都能转动接水。
5、把竹扦插入吸管。
6、把插上了竹扦的轮子放在水流下面,看是否转动灵活。
制作小水轮的第二种方法:
1、模仿教材拓展部分的水轮插图。
2、切一段萝卜,周围插上几片较硬的材料(牙膏皮、剪开的塑料瓶壁),沿萝卜中心插一根自行车辐条。
3、将西瓜皮削成圆形,沿周边刻开几个缺口,中心插上自行车辐条。
评价建议
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
1、你会制作小水轮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
3、水流很急时水轮转得怎样?
4、水流很慢时水轮转得怎样?
5、你知道哪些利用流水的例子?
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一、活动目标:
能举例说出水的力量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二、活动过程:
1、在活动2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利用流水的力量。
2、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流水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除生产方面的内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体育项目与流水有关,如:游泳、划船、冲浪、漂流、钓鱼等。
3、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能结合当前或当地的实际更好。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展情况、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 节约用水
课时安排:
活动安排:用2课时完成。
海水和淡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信息资料的表现形式。
2、能尝试用填图和填表格的形式整理已知数据。
3、能概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4、能提出一些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建议。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活动前先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表面是水多还是陆地多,讨论时引导学牛对自己的看法尽可能说出自己的依据。
3、要求学生在读懂资料的基础上,用彩笔将海水、冰、可利用淡水的份数在坐标图上表示出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多一点”和“不足”应怎么表示。
4、告诉学生“科学在线”内的圆形统计图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方法。
5、在使用教材上资料的过程中,适时地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作补充。
6、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进行如何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讨论,鼓励学生把本组的建议记录下来。
评价建议
关注学生用颜色填涂表格是否正确,提出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
议是否可行。
家庭用水调查
一、活动目标
I、能举例说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2、能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调查。
3、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
活动
1、调查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分头进行,约需2——3天,可请家长帮忙。
2、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不浪费水。如刷牙时关上水龙头等。
3、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调查表的内容。统计家庭用水量,并计算人均用水量
一、活动目标
1、能坚持6个月调查家庭用水量。
2、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实施建议
1、课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教给学生怎样认读水表,简要介绍记录表中各栏目的内容。
2、教师要定期关注学生的调查情况,下一个学期要安排时间总结。
3、农村不用水表的地区,教师可灵活布置其他内容的长期调查活动,能达到活动目标即可。
调查周围浪费水的现象
一、活动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2、体验数据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
3、树立节约用水意识。
实施建议
1、可在活动2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浪费水的现象,提出若干可调查的专题,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调查专题,各组尽量不重复。
2、设计调查计划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
3、完成调查后,要及时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调查结果和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可供调查的专题:(1)学校水龙头漏水情况;(2)农田
灌溉问题;(3)公厕冲水情况;(4)玩水游戏。
三、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 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首先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方法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
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
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础上,再动笔填写。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 风
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制作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实验,进行分析,不讨论人类对风的利用。
让我们来感受风的力量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感受到风有力量。
二、活动过程:
1、本活动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4人一组。
2、建议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感受空气的流动。
3、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去感知空气的流动,不要约束学生仅仅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可以有两类方式使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一是通过皮肤直接感受空气的流动;二是通过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做风车模型
一、活动目标
1、能按图示制作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
2、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3、能用自制的模型证明风有力量。
4、能举例说出风有力量,以及人类能利用风的力量做事情。
5、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并记录风力的情况。
二、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风车提水图,初步了解人利用风力提水的基本原理和风车的基本构造。
2、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风车模型图、分析模型的构造,并提出自己制作风车的方案(画图、确定打孔位置)。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独立制作。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风车模型。
3、组织各组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制作风车。在每一小组内,先由每人完成一个部件,然后照图将各人制作的部件组装成风车模型,通过调试使风车转动灵活。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各小组应合作完成风车的制作,并对风车进行初步调试。
4、(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在前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模型做实验,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谁的风车提起的物体最重。
5、在比赛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分析本组和其他组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6、关于人对风力的利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三幅图的启发下,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关于人利用风力的具体事例。
三、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 纸飞翼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放法控制条件进行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方法进性定量
二、活动过程:
1、按图纸尺寸每组制作一个飞翼,教师指到要细,不要在制作上花费过多时间。
2、作好飞翼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3、提出影响飞翼再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因素。
4、按自己提出的因素逐个改造飞翼并做实验,记录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5、实验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
(1)每次只能改变纸飞翼的一个条件。
(2)每次实验时,下降的起始高度都应一样。
(3)每次实验时,即使方法都应一样。计时可采用秒表、手表计时,也可以采用摆捶计时,还可以采用等计时。实验时,教室内可播放节拍较强的音乐,帮助学生准确计时。(4)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计时的准确性和计时求平均数的实验过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习体验一种科学的方法。
三、活动目标:
对学生再这实验中的学习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会做纸飞翼的对比实验。
(1)知道对比实验,但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不太清楚。(2)知道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3)实验操作较准确。
2、是否知道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4)飞翼的翼面大小(5)飞翼的质量。降落伞的研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实验的条件,进行实验。
2、能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
3、能举例说明下降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
二、活动过程:
1、制作一个降落伞。
2、测量降落伞再空中停留的时间。
3、模仿纸飞翼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按教材中的提示,选择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对立研究。学生还可以独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研究。
4、研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
三、课后反思:
第十五课 食物的营养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收集食物营养的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分析。
3、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定营养合理的食谱。
5、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
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1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合理的营养需要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2、能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选择食物的理由。
活动过程:
1、由问题导入,让学生想象中吃了多少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从四组食物中根据自己的理由选择一日三查的食物,并且填或画在对应的栏中。
2、与小组同学说说自己所选的理由。教师不必评价学生所选食物是否合理,但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吃的食物被分别归到四组食物中去。
3、教师可将图中的食物自制成食物卡片,共学生选择。
4、解食物中营养的成分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单分析和记录。
2、能说出几种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二、活动过程:
1、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食物标签或包装纸上印制的内容,学习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纸上应制的内容能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
2、教材中选取了利用分析食品标签了解营养成分的方法,鼓励学生想出更多办法来研究,并列出研究计划试一试。可组织学生对收集到标签进行分,找出标有营养成分的标签,仔细阅读,并进行记录。可先有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后共同完善记录表。
3、再填完记录表后,可引导学生对记录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围饶教材中的问题
4、将大家研究过的食品标签或包装汇集粘贴在一张大纸上或板报上,可下课完成。
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家长共同协商,结合所里解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知识,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2、能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议。
3、能举例说明“不调食: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2、可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再线中有关维生素及合理饮食的秘决,思考并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3、结合所了解的食物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秘决,参考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对自己来说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及可能落实在今后的生活中。
4、小组同学对各自的设计互相评价,看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并与自己再活动1中选择的食物相比较,看看哪次更合理。
5、建议教师将科学再线及相关的内容制成课件,并让学生能够 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
6、学生每人选择一道菜或一种面食,回家看看家长是如何煮的,仔细观察加工步骤、用到的橱具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六课 食品的加工
活动目标:
1、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想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拓展活动1几拓展活动2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帮助牛奶上餐桌
一、活动目标:
1、能描述牛奶加工、运输等过程,并说明再这些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和设备。
2、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二、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吃到许多食物,多数食物是经过加工后使用的,那么食品是怎样被加工的,又是如何保鲜的?学生可能没有关注过,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牛奶是从楼下的牛奶箱中来的。
2、组织学生观察牛奶加工和运输过程 图或卡片,分析每副图的内容,并将这些图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3、可引导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说说那些人在为我们能喝道纯净的牛奶而忙碌,以及牛奶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用到那些技术和设备。描述一道常吃的菜是怎样制作的
一、活动目标:
1、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2、观察并能记录一种食物的亨饪过程。
3、能具体说出一些橱具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二、活动过程:
1、上节课已经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长做饭的过程,并注意纪录加工步骤以及用到的橱具等,并能说出这些橱具给我们带来得便利。
2、建议播放一段食品亨饪的录象片,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进行讨论并完成记录表中。
3、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围绕记录结果开展交流。a)收集一种食品的包装
活动目标:
1、能说出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加工过程的一个环节
2、感受食品包装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在不断变化。
3、能自定标准,对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1、可由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启发学生模仿教师的办法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品,收集他的各种包装。
2、鼓励学生自定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如按袋装、简装、品装;按纸、朔料、玻璃等包装,并用旧像册或集邮册或厚书加以保存;可以选一两样贴在书上。b)设计新食品
活动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容食品、方便食品等录象片,或用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这属于“头脑风暴”类的活动,学生可以创所预言,大胆设想,但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门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再楼道或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 保持健康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
2、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怎样做更健康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的提出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标准。
2、能事实求是的对自己的健康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活动过程:
1、可以由问题引入,如“吃的好,睡的足,长的胖,就算健康吗?”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并进行自我评价。
3、引导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今后应该如何作才能更有利于健康。
4、评价学生的重点不在睡得的☆多,而在于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注意表扬、鼓励那些现在得☆不多,但打算今后努力去做的同学。
我的作息时间表 活动目标
1、能实是求事地对自己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习惯作出评价。
2、能结合如何做更健康的内容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3、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及家长对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提出意见和建仪。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溶食品、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的录象片,或有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在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课后反思:
第三篇: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本册教学总目标
1、能够用感觉器官借助工具感知事物功能与性质;能够根据事物的性质与功能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够用图形辅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感知结果;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够对现象进行猜想或假设。
2、对科学课产生兴趣,体验合作的好处,在学习中尊重事实。
3、知道人体基本组成和所需营养;常见的动植物的名称;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我国的水源分布概况;能理解土壤、水、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到爱护其他生物、保护水资源、土壤及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能够提出简单的改善环境的方法,能够描述生产某种物品的基本过程。
1、亲历科学(1-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1)、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 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2)、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提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3)、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3、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认识自己(4-6课时)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人物。
2、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
3、能意识到观察是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合作的好处,能说出人体的4大组成部分。
4、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遗传特征,能指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身体轮廓,人身体的组成部分,学习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教具准备:
画笔、纸、尺、绳子、体重计、放大镜、印泥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进入观察自己的身体。
你有什么办法观察自己的身体有几部分构成?学生讨论,把想到的方法写在记录本上,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记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纸上用笔画出身体的轮廓。画好后请你观察,你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一比,小组中谁最高?谁最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最高,谁最重?把测量的结果标的轮廓图上。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结果。(2)、指导学生观察身体的显著特征。
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请大家互相观察自己同学有哪些不同之处?看谁找到的多?把观察到的特征标在轮廓图上。学生观察比较活动,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想1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这些特征哪些是会改变的,那些是不会改变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展示自己的轮廓图:说一说自己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猜出是谁的轮廓吗?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让学生保存课堂上自己观察和测量的材料。
(3)、指导学生观察指纹。
小组活动:将每个组的同学将右手食指的指纹印在书上。请你们比较小组每个同学的指纹,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把你小组成员的名字写在书上,把你们的发现也写在书上。汇报小组观察比较结果。
讨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指纹的这种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关于指纹更多的知识,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清你保存好自己的轮廓图,并且记录自己每年的成长情况。
3、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认识事物的方法?表扬学生上课的情况。
4、板书设计:
2、认识自己
头
颈
人的身体分为: 躯干
四肢
3、寻找动物和植物(7-8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镜、尺子、线、画笔、画纸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动物植物,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认识认识哪?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身边的动物植物。(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制作观察计划
要向观察得细致、成功,首先,我们来制定观察计划。
教师讲述:观察计划大致包括:寻找地点、带什么工具、怎样观察、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学生分组研究,用什么方法、怎样找制订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研究观察方案。教师提示:不认识的动物画下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寻找动植物。
教室讲述安全事项:注意安全、细致观察。
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都可到操场上分工找到了一些动物植物,下面将我们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卡上,并且填写观察报告。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节填写情况。
语言训练:课小组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了什么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观察结果。
3、巩固: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来寻找动物植物,同学们在下课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看谁发现多、记录的多。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记录的能力。)
4、拓展活动:
学生看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图中这些物体?
汇报讨论结果。
(复习巩固,使课上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3、寻找动物和植物
日期 地点
观察报告: 方法
找到了有趣的现象
4、蚯蚓(9-10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测量的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5、向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的能力。教具准备:
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认识一些动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观察蚯蚓。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蚯蚓
提问:我们怎样观察蚯蚓?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让学生动脑思考研究观察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察记录。)
按照学生讨论的方法观察蚯蚓。
填写观察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2)教师小节: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什么环境中。(3)指导学生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让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蚯蚓喜欢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4)教师小节:我们用这种方法观察其他小动物。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5)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提问: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
3、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察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知识。
板书设计:
4、蚯蚓
投影片出示几幅观察结果
蚯蚓 蚯蚓 蚯蚓 蚯蚓
5、凤仙花(11-12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凤仙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凤仙花植物体的构造。
3、教会学生用测量工具观察植物。
4、培养合作精神,填写观察记录。
5、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认识事物。
2、运用简单工具认识事物。
教具准备 :
画笔、尺、绳子、纸、放大镜、投影仪、投影片、幕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认识了蚯蚓,谁能说1说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什么特征?
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植物—凤仙花。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凤仙花
讨论:怎样观察凤仙花?
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的现象。
汇报观察结果。(2)教师小节。
(3)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了解其外部特征及其构造。
出示投影片:各种花
学生间的认识一下各种花的名称。用笔标出花的构造。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找到各种花和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比较其他几种植物的器官形状有那些相同和不同?
向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进行品德情感教育。)
教师讲述:花草树木能使我们的环境更清醒更美丽,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他们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制定小组计划。
汇报讨论结果。
3、巩固应用:
教师概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掌握了花的观察方法及其构造,懂得了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
4、布置作业:
采集土壤 板书设计:
4、凤仙花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6、观察土壤(13-15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特征。教具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土壤、水、烧杯、玻璃棒、纸、放大镜。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检查学生带来的土壤。
(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任务,并布置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出示课题:
6、观察土壤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提问: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后回答。
(2).教师小节: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学生通过讨论,大体上知道了什么是土壤。)
(3).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土壤的成分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看、摸、闻。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决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土壤,并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观察记录。)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沙和粘土
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学生分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小节:土壤是由空气、砂、粘土、腐殖质、水等构成。
(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沙和粘土是土壤中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区别。
学生复述。)
(6)学生猜测。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能腐烂的垃圾堆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怎样处理不腐烂垃圾?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垃圾的益处和害处,并且从小学会保护周围环境,处理垃圾的能力。)
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土壤是有几种成分构成的。
7、土壤的保护(16-18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3、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认识人类行为对土壤的影响;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4、意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感激土壤并且能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挺深的认识。老师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讨论一下:
(1)分小组来进行讨论。
(2)组内、组外进行交流。活动二:调查我国的土壤资源。
1、土壤里生长的哪些东西直接提供给人类?
2、土壤里的哪些东西被动物们利用了?
3、我们生活里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
4、想象一下,地球上如果没有土壤了,我们人类如何生存?
(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充分交流。)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但是适合耕作的土地却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倒数,这是我国的国情。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土地资源了解吗?你们做了哪些调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小组阅读自己的土壤资料卡片。
(2)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将自己的卡片进行分类、整理、排序。
(4)听了同学的资料,在自己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体会。
(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了解我国的土地生态状况。)活动三: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请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样的土壤不能生长植物?
出示三种在实验瓶里的植物,三瓶里的土壤分别是被洗涤剂浸泡、放入电池液、放入农药的。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植物长得健康吗?为什么?
你认为人类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土壤里的生物对土壤重要吗?人类哪些行为会伤害土壤里的生物?
讨论:
(1)你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方面你看到过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和现象?
(3)我们家乡土壤被破坏的程度怎样?
(使学生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活动四:讨论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植物不能在什么土壤里生存。
观察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的植物情况。讨论发言。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发言。或者翻阅教科书相关内容。
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组织班级的实际行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办一份《土壤小报》。
(让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8、水与生命(18-20课时)教学目标:
1、收集一些水果,蔬菜等植物以及相关材料。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准备一些如橘子、西瓜之类的水果,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以及橡皮泥、彩笔等。
教师准备:试管数只,小草数根,玻璃杯若干只。教学过程:
(⒈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⒉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⒊比较植物含水量的差别。⒋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⒌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课后:布置观察任务,要求记在“活动记录”上。)
一、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
1.猜谜 ——水
用猜谜的形式开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一碰面,肯定是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生命离不开水的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也是平时不太注意观察的。现在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特别是补充了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会激发学生研究水的兴趣。
2.启发: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讨论的内容中,肯定会涉及到生命与水的关系。教师相机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动物、植物、人与水的关系,并填写书后的活动记录。
3.学生分组交流。
4.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5.教者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
二.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
1.想办法在你们吃的食物中,哪些含有的水分比较多?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带来的不同食物是不是含有一样多的水分。
① 想一想:有哪些办法可以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
② 学生分组讨论。
③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刀拍、捣碎、榨汁机、布挤等。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并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动作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
④提问:在这些办法中,哪些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用呢?
⑤ 学生分组讨论。
⑥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捣碎、布拧等。
⑦提问:其他办法为什么不能用?
⑧ 指名回答
原因可能有:没有装置或器械,太危险等。
2.动手做
① 学生拿出带来的蔬菜、水果等。
② 每个小组发四只杯子,几只塑料袋,报纸等。
每组学生从蔬菜、水果中挑选出四种,在众多适用的办法中选出1~2种办法,把水从植物体内挤出,分别盛在杯子里。
(说明:教者应指导学生挑选出水分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如橘子、西瓜、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手挤的方法挤出的水很少,而且弄的满手都是,至少应该发一些塑料袋,或者可以让学生带一些长一些的布来,拧出的水分又多又干净。)
③活动注意:
在桌上掂上报纸,用刀时注意安全,不要损坏桌面。
挤出的水分别装在小烧杯中,便于比较。
由于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实验时间要长一些。
④填写活动记录表。三.比较植物体内的水的多少
⒈实验后,引导学生说明哪一种植物含水比较多。
⒉学生归纳:
教者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吃水果、蔬菜时,在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的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说明:比较时,只要注意蔬菜的量大致差不多就行,不要求精确。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植物,一人负责一种。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研究的时间,从而可以将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四.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提问:
你们知道我们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吗?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吗?
⒉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
⒊学生在科教书上的图上涂色。
(说明:学生很可能填错,应让学生先用铅笔填。这一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及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⒋教师补充其他植物含水量的数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吃的各种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补充我们人体的需要。
(说明: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活动。)五.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
⒈教师提问:
① 小草体内有水吗?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② 怎样使我们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⒉学生讨论:
小草放在什么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也可直接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
⒊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学生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以记住了多少条知识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今的科学教育就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格局,改革原有的考核制度,培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⒋安装装置。
学生分组,在课堂内安装装置,并做好第一次记录。
((教学片断赏析:
学生讨论如何选择固定小草的装置及如何防止水蒸发。
师:你们会将小草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呢?
生:放在瓶子里。
师:什么样的瓶子呢?能不能用广口瓶呢或大瓶子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瓶子太大,小草会掉下去的。
师:该用什么样的瓶子呢?
生:用口小一点的瓶子。
师:有哪些瓶子是这样的?
生:小瓶子。
生:还有试管。
师:怎样做才能保证瓶子里的水是小草喝的呢?
生:可以用盖子把瓶口盖起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盖盖子,水就会蒸发掉了。
师:想一想,什么东西可以防止水蒸发掉呢?
生:油。
师:什么油呢?
生:汽油。
生:还有菜油和花生油。
师:菜油花生油可以,但是千万不要用汽油,汽油里有化学成分,如果用汽油,小草会被毒死的。接下来考虑一下怎样才能将小草固定住不会掉下去呢?
生:用胶带纸。
生:还可以用双面胶。
生:还可以用湿泥土。
生:还可以用橡皮泥。))
六.课堂总结:
谈谈收获和体会。
9、浮和沉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l 科学知识:
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教具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皮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3、探究提示(幻灯片)!'
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
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 教学过程
课前每个桌子上有个对流实验演示器,在管内底部放入一个泡沫小球少倒些水让小球刚好粘到玻璃上。
师:现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这样一个装置,里面有一个小泡沫球,如果不打破这个装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巧妙的把球取出来呢?
生1:用铁丝勾
生2:直接倒出来
生3:倒水让它浮上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水中物体研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多方法。那你们试一试吧。实验时要加小心,不要打碎玻璃。(各小组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实验。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 管的底部。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最后学生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小泡沫球出来后学生们兴奋不已。)
(要对学生的精彩表现加以及时的鼓励,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持续。)
师:我看各组都已经把小球取出来了,下面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实验的。
生:我们组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的。
师:哪一组用其它方法实验的。
生:前两种方法我们都用了,但是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管的底部。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最后也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好,连失败的原因都说出来了。看来同学们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哪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就可以把小球取出来?
生1:是水把小泡沫球挤出来的。
师:如果换成铁球挤的出来吗?
生:不行。
生2:老师我认为是因为小球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就可以出来了。
师:同意第二个同学所说的意见举手。
(全班都举手,包括第一名同学)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刚才我们利用泡沫小球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巧妙的取出了小泡沫球。那么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浮在水面上吗?
生:不是。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些材料,一会各组同学先预测材料是沉还是浮,接着再把材料放入水中试一试,把观察后的结果记录到我们的实验报告单左边一栏上,注意要一个材料一个材料的实验,然后看你们组谁猜测的最准确,就把你们组桌上的小智慧星,奖给他。完成后材料不必拿出来马上坐好,我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学生开始到前边取材料并实验,教师参加到各小组的实验中。其间有个学生问:老师我们家里腌的鸡蛋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刚才实验时鸡蛋沉到了水底。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想想为什么呀?)
(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结构的材料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探究的全面性、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也是老师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师:看来大家的结论都 一样,各组得到智慧星的同学,请举起你们的智慧星,我们一起向他们祝贺。没得到智慧星的同学不要急我们还有机会。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这么准,说明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很细心。这回老师要再为难一下大家。大家看水槽,假如浮在上面的小物体也想到水底去串串门看看,沉入水中的这些小物体在水底呆长了,想到上边来透透风,聪明的你能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大家先不要着急,实验之前,请各组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谁实验、谁记录、谁汇报,每次选择一种改变沉或浮的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时我们可以借助手边的其它物体实现我们的想法。注意边实验边完成报告单的第二个栏我们比一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组同学能充分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采用的方法最合理,结论最科学。今天老师这里给大家还准备了好多智慧星,你有信心拿走吗?(有)刚才实验时有同学问我家里腌的鸡蛋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刚才实验时鸡蛋沉到了水底。是呀,为什么呢?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研究研究。也许你们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需要什么材料 可以跟我要,我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好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参加到各小组的实验中。教师到上次实验中提问鸡蛋问题的组。师:那个问题你们想出为什么了吗?生:我们猜可能是因为腌鸡蛋时水里放了盐。师:如果真这样的话,这是改变鸡蛋的浮沉一个方法吗?生:是(学生很兴奋马上开始往大水槽里放入盐,但是由于水过多盐很快就化了。而且鸡蛋并没有浮起来。学生不敢再放盐了。)师:为什么不放盐了?是不是怕盐放没了。没关系老师前边还有不要担心,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做。生(继续实验成功了,很高兴的样子)师:看来我们做实验时不能太放不开是吗?生:是。)汇报交流(强调语言的完整、严密。鼓励各组之间的相互补充,教师根据情况发智慧星)(这里发给各组智慧星代表对小组的评价而不是个人的成果评价)
师:(先把感性结论按不同方法类型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抽象出改变浮沉的四个方法:增减重量、改变样子、用外力、改变水。)
生:老师我们组刚开始把气球里放入水然后再放入水中,发现气球还在水面漂着,当我们把杯子里的盐水倒入气球再放入水中发现气球就沉入水了。
师:你们组的发现很奇特。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盐水里有盐所以要比水重。
师:就是说增加了重量。为什么把气球内倒入水的时候就没有沉下去,这样做也增加了气球的重量啊?
生:把气球内倒入水后,气球的形状也发生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重量变化的同时,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用这节课剩下的时间也研究不完了,这个问题我们课下继续研究。
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或沉。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同学们都很棒,每个问题都能想出这么多好办法。你觉得这节课你努力了吗?如果你觉得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的话,那就在实验桌上取一颗智慧星,来鼓励一下自己。
师:好了,接下来我还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我们每组的手边有一支塑料管,我们把它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生:塑料管浮在水面上。
(教师演示)
师:果然如此,塑料管躺在水面上。那我的问题也来了,塑料管在水面上躺累了,它想竖着沉入水中,还想竖着象鱼飘一样立在水面,还想在水底里躺一会,你们能帮它也实现这些愿望吗?好,现在基本每位同学都有一颗智慧星,如果解决这个问题时你觉得你们组谁表现的最优秀,那么你就把一颗星奖励给他好吗?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这一理念。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老师的引导,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和深度。)
学生实验(玩的十分高兴)
师:谁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
生:我们组在塑料管的一头放上橡皮泥,它就立在了水面,放的多些就竖着沉在水底。把它两头都放些橡皮泥它就会躺在水底。
生:我们组把小钉插到塑料管里就可以立在水底还可以躺在水底。
生:我们组用手做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来这么多方法。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说到这。现在我们比一比谁在这节课得的星最多。
生:举手
师: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其它同学要向他学习争取下次超过他。
师:刚才你们能让塑料管在水中自由的浮和沉,那么你能不能让一条船在水中自由的浮和沉呢?
生:能。
师: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船吗?
生:有。
师:叫什么船呢?
生:潜水艇
师:那好课下就请同学们课下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造一条自由浮沉小潜水艇的模型吧?(教师请学生收拾好桌上的实验材料)
10、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要求组装小水轮。
2、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并且知道从高水位处流下来的力量比从低水位处流下来力量大。
教学难点: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原因:水位高,流量大。教具准备:
演示:小水轮、图片、动画、视频
分组:每组一套(小水轮组装材料、大孔易拉罐、小孔易拉罐、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河里的水车)
问:这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转动呢?(河水冲的作用)
2、出示小水轮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水轮,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小水轮
2.教学新课:
(一)组装小水轮
1、谈话:研究小水轮,我们应该有一个小水轮,我们先来组装一个小水轮好吗?
2、指导学生组装小水轮(结合动画进行讲解)下载
①介绍小水轮各部分的名称。
②讲解组装的顺序及注意事项。
③学生分组组装小水轮,教师巡视指导。
(放手让学生去玩小水轮,发现新的有趣现象。这时他们的兴致甚高。)
(二)分组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1、讲述:请用实验器材使小水轮转动起来,想一想:水为什么能使小水轮转动?
2、学生分组实验:①把小水轮放在支架上。②用水冲小水轮。③观察、汇报实验现象。
3、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4、小结:水从上往下流动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使小水轮转动。
5、实验说明:水流有力量。
(三)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两个原因
1、动画演示对比实验。
2、进行水位高低不同的对比实验:
①问:用同一个易拉罐冲小水轮,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动更快?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3、进行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谈话:用两个不同的易拉罐(一个孔小,一个孔大)在同一高度冲小水轮,想一想:哪一种情况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②学生讨论。
③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进行对比实验。
④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⑤演示动画,进一步认识小水轮转动快的原因。下载
⑥小结: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4、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①问:利用刚才的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教师通过实验等来揭露矛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科学探究的课题。)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④学生汇报:易拉罐举得越高,用大孔的易拉罐,小水轮会转动更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3.巩固、应用
(一)总结:
1、水流有力量。
2、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二)了解水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演示)
11、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认识水资源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用水。
2、学会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学会调查浪费水的行为。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水资源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用水,学会在生活中节约用水教具准备: 彩笔、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瞧!它来了!
一学生执谜面进入教室——猜猜我是谁: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用生活实例引路后再突出地讲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显然是适时而必要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
二、现场调查
教师:水每天都为我们做许多的事,那么到底水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个现场调查。
1、学生分组调查水的用处,并完成《生活用水调查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情境表演
教师:从刚才的调查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那么,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停水了怎么办?”
教师出示情境表演题让学生分组创编表演游戏
各小组代表汇报表演《停水了》
教师小结:看来停水了真是不方便。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
四、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查找有关水的资料,有没有完成呢?让学生将查找来的资料在小组里面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教师:老师也找到两份资料。(出示课件资料①②,请个别同学来读读,学生交流谈体会。
五、明理导行
出示两幅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判断图上行为。
引导学生说说是否遇到类似的有关浪费水的现象。
让学谈谈生活中遇到浪费水的现象该怎么做? 六 制作护水行动计划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爱护水大行动计划”。比如:做一些提示标语,画一些节约水宣传画,制定一些可行的节水计划等。
12、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具准备:
烧杯、钩码、粉笔、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13、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风有力量。
2、了解风力的应用。
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从纸风车转,得出风有力量。教具准备:
做好的纸风车样品,10cm2彩色纸每人一张,带橡皮头的铅笔一支或高粱秆,大头针2—3枚,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纸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纸风车。板书课题:纸风车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制作纸风车。
(1)教师讲述一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
(2)教师示范另一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在黑板上粘一张纸进行示范)
(3)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示,表扬制作得好的同学。
2、指导学生认识风有力量。
(1)问:纸风车制好了,怎样才能使纸风车转起来呢?
(2)学生分组讨论:使纸风车转起来的方法。
(3)请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有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
(4)组织学生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5)问:刚才同学们分别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进行了实验,纸风车都能转动,想一想,这些方法都没有离开什么?(风)说明风有什么?(风有力量)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
(6)小结:实验说明风有力量,正是风的力量,推动纸风车转动。
(7)进一步认识风有力量。(播放一段风吹倒房屋的视频)
过渡引入:狂风会带给人类灾难,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风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情。
3、指导学生了解风车的应用。
(1)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做事情,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2)出示几张利用风车做事情的幻灯片。(利用风车发电、磨面、提水等)
(3)小结:风力是一种能源,风车是利用风的力量工作的,它是利用风力能源的好方法。
4、了解风力的其它应用。(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
三、巩固
1、教师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收集有关风力利用的资料及图片。
14、《纸飞翼》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计时方法进行定量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以事实求是的态度看待实验现象。
2、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下落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有目的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的方法。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纸飞翼在空气中下落所需的时间。教学方法:
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学习方法:
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交流。课时安排:1—3课时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探究目标: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下落物体水平面积的大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教学重点:
有目的的控制纸团与纸片下落的条件。教学难点:
纸团与纸片下落速度不同的原因。教学方法:
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学习方法:
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争辩、交流等。教学准备:
1、教具:白纸1张、投影提示2张、纸飞翼1支
2、学具:白纸24张、红线6条、探究记录单6张、纸飞翼折纸24张、剪子24把、曲别针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展开猜想。
教师:同学们,看教师手里有什么?
学生:一张白纸。
教师:你们每组也有这样的白纸,我们每人一张拿起来,和我一起做。(学生拿起纸)把它对折,注意两张纸边一定要重合、对齐;再沿着中间的折线慢慢撕开。(学生把纸撕开)
教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两张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请你说一说。
学生: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和形状相同。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同学们观察出纸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颜色相同(板书)。请再和我一起往下做。(教师把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学生也把一张揉成纸团)。
教师:下面你再比较一下,有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两纸的形状不同或两张纸的大小不同。
教师:同学们很快的找到了,那么这两个形状不同的纸如果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时,会有什么结果呢?请你们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
1、纸团先落地,纸片后落地。或
2、纸团后落地、纸片先落地。
教师:好,请坐。下面各组把你们的猜想写在探究记录单上活动1的猜想的横线上。当然你们小组有不同的猜想也可以都写上。不会写的字可以拼音。好迅速写上吧。
学生填写记录单活动1猜想。
二、探究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办呢?(生回答用实验证明。)好,在研究之前请看我给大家出示的《探究目标与提示》:1认真仔细,分工合作。
2、先计划、后操作;多实验、重比较。
3、遇问题、多交流。
4、及时记录。每实验一次,应及时记录一次,填写符号,快用“△”、慢用“□”表示;3次之后总结记录结论谁先落下谁后落。并在记录单与玻璃片上画出纸团纸片的运行路线。明白了吗?好研究开始吧。
(学生先讨论实验计划后实验;教师在下面指导并参与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同时和同一高度”的把握。)
教师:同学们坐好,各个小组已经实验完毕都有了自己的结论,下面哪组把你们的实验结论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帮助出示你们组的报告。
(小组汇报结论。教师出示实投记录单)。
教师:我们知道了纸团下落快纸片下落慢。回过头来我们想想纸团与纸片下落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组内同学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纸团与纸片下落时的相同点是:同时、同一高度落下、同样重;不同点是:纸的形状。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纸团快纸片慢的原因了吧!
学生:因为形状的不同,空气的阻力不同。纸团面积小,空气对它的阻力小,下落快;相反纸片下落慢。
教师:纸团的形状面积小,速度快;纸片形状面积大,下落速度慢。轻重相同时,下落快慢与形状有关(板书)
三、制作飞翼、乐有所思。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获得了探究知识和方法,看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纸飞翼)对了,下面我们就做纸飞翼一起玩玩好吗?(学生答好)在制作前同学们先看一下制作提示。(教师出示投影)
1、按图纸的要求的制作。
2、在玩的时候,应细观察,把有趣的问题记下来。就记在记录单的下面有趣的问题的横线上。3在使用剪刀时特别注意安全,不要剪到手。能做好吗?(学生答能)开始吧。
(学生开始制作。教师与学生一起玩。)
教师:好,同学们坐好,纸飞翼好玩吗?
学生:好玩。
教师:在玩中,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与问题呢?谁谈谈呢?
学生:(谈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谈的都很好,那么就需要我们向今天一样,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探究,去揭开科学世界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奥秘。很高兴今天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玩,下面请各小组在报告单上进行小组评价。(下课)。板书:
纸飞翼
相同:重量 纸团快,不同:形状 纸片慢
第2课时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纸团比纸片下落速度快,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生答形状的不同。
教师:那么大家在课下与我交流在玩纸飞翼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你能与大家一起说说你有趣的问题吗?大家一起来帮你思考。
学生汇报说有办法让纸飞翼下落慢或快一些呢?或其它?很多。
教师:刚才某某同学发现的这个问题好不好呢?(学生答好)。你玩时是否遇到了这个问题呢?(学生答遇到了)那么大家讨论一飞翼的在空中的时间长短与飞翼的什么特征有关呢?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教师:下面请各组谈谈你们小组的看法。
学生:1我们认为纸飞翼下落快慢与它的两翼的形状有关。2我们认为纸飞翼的下落快慢与它的轻重有关。两翼变大也有关(板书)
教师:那么有的组认为是与飞翼的形状与关,那你想怎样改变它的形状呢?有的小组认为与它的轻重有关,那么你们打算怎样改变它的轻重呢?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讨论。
教师:请各组谈谈你们的看法吧。
学生汇报:把纸飞翼的两个翼中间的角度变小一些,演示。把纸飞翼的下面多放两个曲别针来增加它的重量。演示。再做一个纸飞翼让它的两翼大一些。演示。
教师:非常好,别的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吗?(学生答是)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猜想,那么你们愿意向上节课一样自己研究一下吗?(学生回答愿意)。好在实验之前,我们先看看给同学们的探究目标与提示。出示投影。
1、先计划,后操作;多实验,重比较。在实验前各组应商量一下实验如何作,然后再作。在实验中我建议每种纸飞翼分别实验三次,用秒表计时,记在记录单上,三次后计算平均值。相互比较快慢。
2、仔细认真,组内分工合作。在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严格按实验计划的条件实施。而且各组利用桌上的红线,和纸飞翼来进行实验。
3、及时记录。我们把下落时间及时记录记录在记录单上。之后做总结。同学们听懂了吗?(学生答明白了)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
教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实验,并得出了论。现在各组把你们的研究结论和大家一起谈谈吧。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找到了纸飞翼下落与形状有关,同样也与它的轻重有关。(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不仅玩纸飞翼,而且我们还通过探究到了物体的下落与其形状、重量等特征有关,但更令老师高兴的是同学自己基本能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同学们还谈到了其它一些有趣的问题,我们就在课下继续研究好吗?(学生答好)板书:
纸飞翼
快慢与 形状 有关
重量
15、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和水。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探究性实验,从中归纳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进行营养卫生教育。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镊子、碘酒、小刷子、托盘等。
2、学生准备: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西红柿、瘦肉、肥肉、熟蛋白、花生米、松子仁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
同学们,平常你们吃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呢?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19 食物的营养)
二、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1、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材料、想各种办法研究食物的营养。
(1)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及操作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手的探究活动展开,我在第一个活动中先让学生对老师的假设,没有关节行不行进行猜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和证实想法的渴望。)
2、让学生充分描述研究的方法及发现的现象。
(1)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表。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研究的办法及发现的现象。
3、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
(1)比较、分析:
哪些食物在同一方法作用下出现了相同的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知道这些成分的名称吗?
(2)师生共同小结:食物中遇到碘酒变蓝的成分是淀粉,烧过之后有糊臭味的成分是蛋白质,能压出水说明食物中含有水这一应营养成分,压出油说明 食物中含有脂肪,此外,食物中还含有某些盐类和维生素。(板书:蛋白质水 盐类 淀粉 脂肪 维生素)
三、了解各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它们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1、出示思考题:
1)、水、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2)、讨论、汇报思考题,教师适时进行补充。
四、营养卫生教育。
1、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种“万能”食物,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
2、讨论: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那么,我们在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有人认为吃的营养越多身体越健康,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展示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
食物金字塔。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6、食品的加工
教学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具准备:各种食品和包装袋,一些新科技食品的相关资料、设计卡、课件等。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和加工,课后,老师让同学们收集、调查一些你感兴趣的食品,说说你调查了哪些食品?
生1:薯片。
生2:果奶。
生3:火腿肠。
„„
师:对这些美味食品,你们调查了解到多少,试着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
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介绍自己调查到的食品。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美味?
学生自由到台前展示。(教师鼓励有创意的介绍方式)
师:大家真了不起,把食品介绍得这样全面,特别是宣传方式,真够新颖的!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鼠标也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小鼠标可是这方面的专家哟!它有问题要考你们呢?
课件出示小鼠标:你们知道食品设计师在设计当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吗?
学生汇报、补充。
小鼠标:我也带来了一大堆很特别的“美味食品”呢!想瞧瞧吗?
课件展示一些新的科技食品并附该食品介绍。
学生交流看了这些食品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从这些产品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各自看法。
师:假如你是一名食品设计师,你最想设计一种什么食品?它的优点在哪里?„„
学生交流之后,边设计边填写设计卡。(小鼠标建议:召开一个“食品发布会”!)
(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形成愉快的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如有问题,可讨论改进方法。)
师:今天,在这个别开生面的“食品发布会”上,我们这么多的小设计师精彩的食品设计,让老师大开眼界,相信将来,由于在座大家的努力一定会有更精彩的“美味食品”问世,教师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的一个更大的“食品”。
17、保持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搜集食物营养的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纸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向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订的作息时间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敢于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亲自设计新食品。
3、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订营养合理的食谱,能倾听同学对自己的食谱提出的评议。
4、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能说出日常的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举例说明食品包装所用材料和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能联系自己家庭中在食物营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能描述观察过的有关食品的加工(烹饪)过程,并举例说明加工过程中用到的技术和设备(工具)。
3、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搜集食品标签及有关资料,并通过简单分析获得有关知识;设计新食品,搜集饮食卫生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吃得好,睡得足,长得胖就算健康吗?
学生发表意见。
二、新课:
联系实际认识什么是健康
1、讨论:怎样做才能保持健康?
2、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身体健康,还要心情愉快,才能保持健康。
4、讨论:怎样才能保持心情愉快呢?
5、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小结: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心胸开阔,控制自身的情绪。
(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健康的重要内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活动:怎样做更健康?
1、学生按照书中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2、学生自我评价。
3、讨论:为了有利于健康,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
(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并且同伴交流体会。)
学生交流、研讨。
第四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的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植物”这个单元中包括“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的共同特点”。“动物”这个单元中包括“寻访小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动物的共同特点”。“我们周围的材料” 这个单元中包括“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这个单元中包括“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简析: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科学课,是三年1班、三年2班和三年3班。三个班的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已习惯于语数课堂上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比较欠缺。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教师观察,两班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大胆创新,在课堂上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了解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能够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有效的发展。
3、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4、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时对于相同的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在合作探索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
5、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力求让学生理解科学,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体系,养成善于综合与联系的思想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第五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2)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2、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5、认识周围常见的动物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具准备:有关动物运动的图片和录相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运动的录相片,提问:那些动物天上飞?那些动物地上爬?那些动物路上跑?那些动物水中游?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你知道动物怎样运动吗?举例说说。谁能说说书上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从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请在书上写出你的做法? 学生记录并且回答。教师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充分的肯定。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模仿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提示: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
学生开始模仿表演,教师适当平价。
分组活动: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准确。请把每个小组同学的模仿情况记录在书中。评出你们小组的超级模仿秀。
全班交流讨论,统计出全班同学模仿动物的数量,发现动物有多少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汇报活动结果。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指导学生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指导学生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提示:有的动物擅长2项,不要忘记填写!
提问:在每个项目中那种动物能得冠军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说一说,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他们身体的那一部分比较发达?其他各组动物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导学生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你知道可以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按照运动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以外,还能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把你的分类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比一比,那该小组的分类方法多?哪个小组分得细?
学生活动:思考分类标准并记录。
汇报结果。
学习动物运动扩展材料:<动物运动之最>
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多万种。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等也各不相同。
动物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摄像机等仪器设备,记录动物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到目前发现:
猎豹的奔跑速度最快,每小时能跑145千里,而一般的赛马每小时只能跑70千米左右; 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数秃鹰,飞行速度可在9,000米以上;
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约20,000千米; 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阅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3、全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板书设计:
2、动物运动会
3、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
2、能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
4、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分析记录结果。教具准备:跳绳、秒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
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注意:分工合作,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
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
评: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
六、小结。
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
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
评:让学生把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来交流、共享,可以让一个人的经历变成大家的经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课后小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因为这是行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同时,学生又是第一次尝试通过控制变量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先扶学生“上路”,指导学生如何来控制实验。
4、小吊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感悟肢体运动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协调。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教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
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彩色方块、白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小吊车模型,引起学生制作兴趣,并提出制作任务。
二、学习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
2、师发放材料和工具
3、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
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4、按设计计划进行制作
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
6、小组演示,交流:
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
第二课时 收和放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
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组织交流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比较生物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2、观察交流:
小吊车的结构、牵引绳的运动方式、引起臂的运动方式
3、将自己的推理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举例说明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第三课时 科学在线 有趣的仿生
活动目标:
1、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3、能模仿某种生物功能或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
4、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5、能说出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主活动
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教师指导,强调:
(1)根据生活周围事物的缺点,找出具有这方面优点的生物,确定打算模仿的生物。
(2)分析该生物具有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3)类比出的产品结构和功能
3、展示会:
组织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比。
三、归纳小结:
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4、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教具准备 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评: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所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轻松而又快乐。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长沙市市区地图,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
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
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6、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有效的进行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教具准备:泡末塑料板包装纸盒 饮料瓶 大纸箱 潮湿的沙土 卡通人 玩具树等 尺子 剪刀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二、制作校园沙盘模型
1.小组活动:根据课前画出的平面图,选择材料动手制作校园沙盘模型。注意:分工要合理2.交流:鼓励学生开展在各组间进行对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形象,最准确。
3.讨论小结:通过制作和分析,你认为学校的布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集体活动:
参加未来校园设计大赛,看哪组的设计方案最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