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16:3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写写帮整理)

论语300讲之三(第61-90讲)

第61讲 闻一知十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对子贡说,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

第62讲 听其言 观其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度也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

第63讲 欲望的尺度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我不曾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一位。孔子说,枨有不少欲望,怎么做得到刚强呢?

两种欲望:

  第一种是自我中心的;

  第二种是非自我中心的。

孔子说他的学生里面他没见过刚强的,因为他有欲望就不能刚强,分辨欲望的前提是除了你基本的生存欲望之外,往上提升所做的分辨,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存欲望,这就谈不上什么所谓的欲望的问题。所以要分辨的是一方面你要把自我中心的转向非自我中心的,另一方面要参考一下道家的想法,有正确的知,你才有正确的欲。事实上如果大家都没有欲望的话,社会怎么能进步呢。但是这个欲望,最好是正确的欲望,也就是说你不能为了满足欲望而损害别人。其次是你要调节你的欲望,最好同时有正确的知,这样就有正确的欲,一个社会还是可以向前不断地进步发展,这才是孔子的真正用意。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说你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呢,他希望你不要只知道狂妄而已。还要透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掌握好这个分寸,那你无欲则刚在原则上还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否则你欲望太多一定受制于人,别人可以控制你,这样一来你的生命还有什么自由可以去珍惜。

第64讲 八字箴言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人跟人的相处常常以这句话作为思考,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里面充满一种温暖的人道精神,互相尊重的一种情感,很值得我们多加去思考跟学习。我们在念《论语》的过程,有这些地方出现的时候,就要特别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看看别人如何跟我相处,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讲话,他是不是妨碍我听课,但是你如果干涉他的话,好像会伤害同学的情感,所以这个时候由适当的人出面,让老师来说大家保持安静,或者由班上专门维持秩序的同学来做的话就比较名正言顺。那我们能够自我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别人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我要求,何必需要别人来要求你呢,那样的社会一定是比较可爱的社会。

第65讲 力行实践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过失跟他的性格类别有关,所以你要对付你自己,要改变你的性格,如果不能改造自己的性格,顺着你的天性去发展,有优点也有缺点,到时候恐怕互相抵消,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只能原地踏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过失或者性格上的弱点来加以改善,如果你自己不改善,没有人可以帮你忙。你先不要关心别人有没有改善,因为别人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你要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改善。

人活在世界上想要学习,想要改善自己,第一个就是要好学,像孔子一样,每天不断地学习,到处向人学习,这样你就会觉得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感觉到生命力源源不绝地展现出来。第二个要深思,要好好地去思考,使所学的内容跟自己的生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你所学的才有用。第三个要实践,也就是力行实践,如果你不能实践的话,你学得再多、想得再深有什么用,它还是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生命。

第66讲 君子之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贡请教说,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得到“文”的谥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的作风:第一个容貌态度保持恭谨,第二个服侍君上出于敬意,第三个照顾百姓广施恩惠;第四个役使百姓合于分寸。

两位在孔子之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表现一个是合乎文的要求,一个是合乎君子的要求。

第67讲 善与人交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晏平仲很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臧文仲供养大龟的屋子里,柱头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则画着海藻,这怎么算得上大家所说的“明智”呢?

孔子的价值观都是要以“人”作为核心,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他肯定每一个人都有人性的基本价值,有人格的尊严可以去发展,而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一个人要真正走上人生的正路,他需要不断地修炼的。你光靠一些天生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有用,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不要只看短暂的现在眼前,你要看的是长期的交往,日久见人心。像晏平仲能够让人跟他交往越久,越尊重他,这一点也是我们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之后共同的心得,确实不容易做到。通常我们交往越久,不见得会有敬重这样的心态,而晏平仲可以做到,一定代表他本身很有分寸,待人以诚,又有礼来做适当的节制或者是规范。这样一来的话,人生的路可以走得比较平稳,生命也可以更为充实。

第68讲 洁身自爱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译】子张请教说,楚国的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去职的时候,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离开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洁身自爱。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孔子从来不会轻易说一个人合乎行仁的要求,因为“仁”必须是内在真诚的自觉产生的力量,自我愿意去做该做的事,然后“仁”一定是代表整个人格趋于完美的程度,所以孔子只愿意说一个是尽忠职守,一个是洁身自爱,能不能达到行仁,还不一定,还要看他其他方面的努力。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表现就不错了,人生的检验是永无休止的,必须不断地努力让自己走上更高的层次。

第69讲 三思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许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种描述就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的时候,就变得很愚笨了。他的明智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当你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的时候,要考虑到三点,就是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愿意做什么。通常能够做、应该做、愿意做,那你做了准没错。但是很多时候,事情没那么单纯,你能做的事,但你不应该做或是你不愿意做,这时就得考虑到责任问题了。所以现在人的考虑可以从这边延伸出来,给自己设定两个重点就可以了:第一个该不该做;第二个怎么去把它做好。

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成就,但不见得代表他在每一方面都很好,他也许在某一方面又有问题了,就要看大家的评论怎么样。评论一个人好坏,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或者权利范围,本来应该属于天子的,但是如果说天子不管事的话,我们在社会上也应该有一种评价善恶是非的人出现,孔子以这样的人自居。

第70讲 君子固穷

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高远,奋发进取,基本的修养已经颇有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

一个人如果说稍有迷惑的话,情绪稍微冲动,他马上就混淆了各种情况,所以孔子的学生请教说怎么样才能够化解迷惑的时候。孔子的回答都是直接就他的情绪反应说你不要冲动,情绪造成各种复杂的情况,你的理性就受到遮蔽,所以理性一旦糊涂的话,许多事情做出来之后只有后悔。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期许,他自己在外面有了困难就想说,我回去再把学生好好教好。一个人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他只能靠教育下一代,让他们代代相传,把这理想传下去。

第71讲 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伯夷与叔齐心中不记得别人的过去的恶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我们活在世间往往会引起别人对我们的抱怨,同时我们自己对别人也会有所抱怨。其实人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怨恨是双向的,有时候别人怪我,有时候我怪别人,怪来怪去到最后就是没办法自我反省。那么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减少别人对你的怨恨,要记得不要总是念着别人过去犯的错误。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犯过错,如果老朋友一见面就提到你以前偷了什么东西,你以前考试作弊,那谁敢理你,别人一定会怪你。一个人年纪大了之后,总希望过去的那些错误离我远去,从此不再纠缠。所以碰到老同学的时候最好讲好话,你以前做了好事,宣传正面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怨恨。所以孔子就以伯夷叔齐为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

第72讲 直爽的标准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要一点醋,他去向邻居要来给人。

成为哲学家的必备条件:   一要有明确的概念;   二要有判断的标准;   三要建构系统。

凭良心做事就是你做到真诚了,别人如果不谅解的话,有时候也没办法讲清楚,因为别人有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的时候,孔子对于“直”很重视,他曾经说过,“人之生也直”人能够活在世界上是靠真诚而正直。但是也有很多人说我很正直,变成是有话直说,出口太快了。很多时候你心里面以为自己正直,但是你要用适当的语词来表达你的情感。但是如果你不学习的话,内心的情感、喜怒哀乐都是直接表达出来,别人会受不了的,这样反而变成一种口无遮拦。

第73讲 真诚交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极其恭顺,这种人左丘明认为他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怨恨一个人,表面上却与他继续交往,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左丘明认为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按照礼仪的规定有适当的礼貌就好了,有话直说,这一次需要你帮助,下一次我也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给你帮忙,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各自按照他的角色、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能力来互动。所以如果太重视外表的话,反而让别人觉得不真诚。儒家强调交朋友一定是要真诚为主,特别是不要把怨恨藏在心中去跟别人做朋友,就算你的个性是比较直爽,有时候有一点鲁莽了,但是至少要做到跟朋友来往,绝不在心中藏着怨恨,如果心中有怨恨的话,就绝不跟他来往。

第74讲 最高志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颜渊与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做到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棉袍与朋友一起用,用坏了都没有一点遗憾。颜渊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

子路的志向是要做到重视朋友的情意,远远超过世俗的财物。他要跟朋友分享自己所有的一切,所以这是很难得的,非常高尚的志向。颜渊自我要求不要过多的去夸耀自己的优点,以及有劳苦的事自己来做,不要推给别人,这样就把自我的执著给化解掉了,所以颜渊的志向是比子路的要略胜一筹。而孔子的志向是最高的理想,他希望能做到让天下的老年人都得到安养,让天下的做朋友的人都能够互相信赖,让天下的青少年都可以得到好的照顾。这叫做止于至善,世界大同,所以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确实是了不起,他的学生子路有情有义,颜渊能够达到无私的境界,而他自己可以止于至善。

第75讲 对待过错的态度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算了吧,我不曾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就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

孔子说了一个人听到自己的过失,他应该内心自我反省。曾经还说过,让我再过几年到了五十岁可以专心研究《易经》,将来我就减少很多大的过错了,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但是小的过错还是难免。过错有时候来自于性格,念《论语》时要记得儒家不可能有人性本善的想法,它认为过错有时候是无心的。所以知道一个人有什么过错,就可以给他正确的指导,让他人生往哪里发展。孔子说,当你见到自己的过错时,首先要在内心进行自我检讨,不要忙着辩护。检讨之后,要小心避免遇到类似情况的发生,不要再犯错误,要针对自己可能的过错而加以修炼。

第76讲 爱好学习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这段话说出来很有意思,一方面认为我比别人更好的地方,是我好学,但是这个好学正好反映出来我认为自己不够。孔子是主张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他如果好学,懂得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生命就发展得更完整。文字作为载体,它所承载的这些内容的思想精华其实已经不在了。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定要透过自己实践之后,才能够得到验证。总要学习一些观念,然后在实际生活上加以验证。假如没有观念的话,你遇到所有发生的事情,你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有观念才能理解,理解之后你才能够化解各种困惑,这样知识的作用才能够表现出来。

第77讲 面向光明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仲弓这个学生可以让他出任政治领袖。

古代有三种人面向南方:   第一种 天子;   第二种 诸侯;

  第三种是诸侯之国的卿大夫。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的后代长着红色的毛与整齐的角,就算不想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他吗?

儒家里面谈到从政升官等于是要把个人家里的事情放在一边,替国家做事那是需要有崇高的理想跟抱负的,也要有卓越的德行跟能力的。

从政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  第一个是德行要高,这是永无止境的要求;

  第二个是能力要强,要能够应变,应付所有变化的事情;

  第三个是智慧要高,也就是说你要能够解决百姓的困惑,遇到任何问题懂得做正确的判断。

第78讲

不迁怒

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鲁哀公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他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不迁怒、不贰过”是描写颜渊好学的证据,代表孔子教学生的时候,是把学习跟德行的表现结合在一起。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学生分为八派,各自自立门户,但都不是走儒家路线的。对于教育的人才、人格、人文三方面,并没有做完整的理解跟介绍。所以孔子的感叹是有他的道理,而颜渊学了很久,已经有很好的表现,希望也达到很高的层次了,最后也没有机会去用在社会上。

第79讲 雪中送炭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第六》

【译】公西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申请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结果冉有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棉袍,我听人说过君子记住别人的穷困而不增加别人的财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第六》

【译】原思担任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待遇是小米九百斗。他不肯接受这么多。孔子说你不要推辞,多的可以济助家乡地方的穷人。

人跟人的相处要考虑三个方面:

  第一个:做人处事要问自己是否真诚;

  第二个:跟别人来往,要问别人对我有什么样的期许,这时候要互相沟通;   第三个:社会规范要遵守。

第80讲 心不违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这段话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儒家以孔子来说,绝不认为人的心是本善的。它认为人的心是一种自觉的能力,譬如说我可以自己觉悟,我今天要做什么,我现在要做什么,所以心代表一种思想的能力。人的心是经常在变化的,它具有选择的能力。而孔子认为你应该选择“仁”,既然我跟别人来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我都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我只要表现适当的态度,真诚由内而发,主动愿意去做该做的事,就是行仁的表现。

第81讲 为政执政从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季康子请教,可以让仲由担任大夫吗?孔子说,由,勇敢果决,担任大夫有什么问题呢?又问,可以让赐担任大夫吗?孔子说,赐,识见通达,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再问可以让求担任大夫吗?孔子说,求,多才多艺,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

从这段话中可以明白,孔子对学生是很了解的,知道他们各有特色。做官就是需要把一个人当人才来用,他才能够就那个位置来造福百姓,来服务国家,所以孔子认为自己的学生去做官的话,都没有问题。但是一个人作为人才他对于自己的出处进退,要有怎样的判断,也是需要全面考量的。

第82讲 贫而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回的德行真好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样生活的忧愁,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呀!

一个人有钱可能会不快乐,因为他恐怕会财大气粗,不懂得礼仪规范呢;而生活的穷困也会使人忧愁,柴米油盐酱醋茶,贫贱夫妻百事哀,当然是烦恼得不得了。而颜渊认为有衣服可以穿,有稀饭可以吃,然后还有老师所教的道,就可以让我快乐了。孔子认为颜渊的德行很好,但是今天这个时代经济越来越繁荣,以颜渊的理想提出来之后,很多人说如果大家都如此节省,那经济如何发展,因为经济有时候是建立在适当的消费上面。所以这段话有它的道理,却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学习有个特色,要“取法乎上”,要知道最高的标准在哪里,然后我们自己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醒自己说,我现在做的情况 如果不错的话,一定要记得“不错但是不够”这六个字。颜渊生逢乱世,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虽然陷入穷困,但是他不逃避,反而借这个机会修炼自己,展现出贫而乐道的一个最好的示范。

第83讲 能力与努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论语·雍也第六》

【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人生观,只是我的力量不够啊。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放弃,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

一个人只要愿意走上人生的正路,他一定有力量,因为这取决于你自己。譬如说,我现在希望能够事业上很顺利,那不是我可以决定的,我现在希望能够赚很多钱,那不是我可以选择的。但是我现在说我希望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能够不断地行善,跟任何人都建立适当的关系,那是我可以做到的,就看我要不要做而已。冉有在这里作了一个负面的示范,但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得到一些教训,就是孔子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冉有画地自限,就要问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毛病,如果有的话,就要尽快去改善,因为时间是不等人的。

第84讲 公正与勇敢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子游担任武城的县长。孔子说,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人才了吗?他说,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他走路时不抄捷径,若不是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鲁军战败撤退时,他负责垫后,将近城门时,鞭策着马匹说,“不是我敢垫后,是马不肯快走啊。”

本节所讲的两个人,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子游,他判断人才的标准,就是以澹台灭明这个人为例;另外一个是讲鲁国的一位大夫,孟之反的一个小小的事情,说他不夸耀自己,能够把他的功劳很轻描淡写地化解掉,其实这样别人反而都会记得。

第85讲 承礼启仁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而不经由门户呢?为什么做人处事却不经由我所提供的正途呢?

为人处事如果要求行善避恶的话,一般有两种考虑:第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叫做礼仪,法律也包括在内;第二种是你真诚地由内而发,自己去行善避恶。

一个人要做好事的三种理由:

  第一个是外在的压力,人群的要求;

  第二个是因为他有宗教信仰;

  第三个是让一个人启发他内在的自觉,要靠良心。

儒家要求你行善避恶,是以仁作为基础,这个“仁”代表由真诚而自觉产生力量,由内而发,自我要求做该做的事,但是要配合礼的规范跟个人的宗教信仰。“仁”是孔子一生学习跟思考的心得,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知道,没有人生下来是完美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也都有责任走向完美,而当你行仁的时候,你跟人群是不能脱离的。

第86讲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文”的基础是“质”,“质”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自然的一种本性。文代表文化、文学、文艺,这些一定都是要学习的,如果你的书念得多叫做博学。但是行为上要用礼来约束,所以文跟礼应该放在一起。人活在世界上要特别注意到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规矩的话是很难长期维持适当的关系。但是如果规矩太多了,大家行礼如仪,可能就会没有内心的情感。所以我们学习儒家就要记得,它是强调外在跟内在要合一,这样人的生命特色才能表现得很优美。

第87讲 真诚而正直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真诚,没有真诚而能活下去,那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活在世间,这一生都应该真诚,真诚之后跟别人来往,这样你才能够建立适当的关系。一个人如果不真诚,做事情都是胡作非为或是内心跟他的行为脱节,做到最后一定出事。反之真诚由内而发,即使做错了就立刻认错、负责,然后去改过。

儒家强调真诚并不是一句口号,这个真诚的心一旦表现出来的话,人的生命就会有非常不凡的表现。但是很可惜,古今中外缺乏这种真诚而活下去的人还是占多数。很多人谈到宗教问题都会强调你要信这个教,你要信那个教,你才能够得救,才能够解脱。但是以儒家来说的话,他没有特别谈解脱得救的问题,但是他会强调良心照样是一个人最后的一个堡垒,做任何事凭良心的话,总是我行善的来源。所以孟子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的心能够思考,它来自于天。

第88讲 好之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比不上进一步去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更进一步去乐在其中。

学习的三个层次:

  第一层叫做“知之”,譬如说我现在知道做人处事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姐妹,要跟朋友讲信用。

  第二层是要喜欢这个道理。

  第三层是去实践,可以去体会其中的深刻的意义。我去做到了之后,感觉到那种快乐是由内而发的快乐。

第89讲 上进之心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的人自甘堕落,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

儒家的思想绝不只是告诉一个聪明人去学习,而是告诉每一个人要去学习。如果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孔子就会跟他讲高深的道理,只要有耐心认真把它听完毕,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同样的介绍《论语》思想的时候,如果你愿意上进,那不管你以前的背景是什么,所念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认真地去学习了,你就能领悟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进而对你的为人处事起到影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老师要会教,学生的主动配合也很重要。

第90讲 明智行仁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第六》

【译】樊迟请教什么是明智。孔子说,专心做好为百姓服务所该做的事,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以说是明智的。他又请教什么是行仁。孔子说,行仁的人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后才收获成果,这样可以说是行仁的。

通过这段话可以了解到,孔子希望我们不要遇到困难就找天、找父母、找鬼神帮忙,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面对。老百姓是现在的人,鬼神是以前的人,你要有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这样就是明智。关于“仁”孔子给的建议是,很多事情你要记得不要先问收获,而要先问自己有没有把事做好,这就是人生的正路。如果总是在计较收获的话,你做事一定是想,今天这个待遇很好,我好好做,那明天待遇不好,就不好好做,这样是无法跟别人有适当的交往的。所以基本上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意识,任何事情不论大小,不论待遇如何,只要是你在做,你就要把它做好,重要的是你在做事,而不是说别人给你什么待遇。

第二篇:论语三百讲3

《论语三百讲》3

第61讲 闻一知十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对子贡说,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

《论语三百讲》

第62讲 听其言 观其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度也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

论语三百讲》

第63讲 欲望的尺度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我不曾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一位。孔子说,枨有不少欲望,怎么做得到刚强呢?

两种欲望:

 第一种是自我中心的;

 第二种是非自我中心的。

孔子说他的学生里面他没见过刚强的,因为他有欲望就不能刚强,分辨欲望的前提是除了你基本的生存欲望之外,往上提升所做的分辨,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存欲望,这就谈不上什么所谓的欲望的问题。所以要分辨的是一方面你要把自我中心的转向非自我中心的,另一方面要参考一下道家的想法,有正确的知,你才有正确的欲。事实上如果大家都没有欲望的话,社会怎么能进步呢。但是这个欲望,最好是正确的欲望,也就是说你不能为了满足欲望而损害别人。其次是你要调节你的欲望,最好同时有正确的知,这样就有正确的欲,一个社会还是可以向前不断地进步发展,这才是孔子的真正用意。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说你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呢,他希望你不要只知道狂妄而已。还要透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掌握好这个分寸,那你无欲则刚在原则上还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否则你欲望太多一定受制于人,别人可以控制你,这样一来你的生命还有什么自由可以去珍惜。

《论语三百讲》

第64讲 八字箴言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人跟人的相处常常以这句话作为思考,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里面充满一种温暖的人道精神,互相尊重的一种情感,很值得我们多加去思考跟学习。我们在念《论语》的过程,有这些地方出现的时候,就要特别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看看别人如何跟我相处,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讲话,他是不是妨碍我听课,但是你如果干涉他的话,好像会伤害同学的情感,所以这个时候由适当的人出面,让老师来说大家保持安静,或者由班上专门维持秩序的同学来做的话就比较名正言顺。那我们能够自我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别人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我要求,何必需要别人来要求你呢,那样的社会一定是比较可爱的社会。

《论语三百讲》

第65讲 力行实践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过失跟他的性格类别有关,所以你要对付你自己,要改变你的性格,如果不能改造自己的性格,顺着你的天性去发展,有优点也有缺点,到时候恐怕互相抵消,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只能原地踏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过失或者性格上的弱点来加以改善,如果你自己不改善,没有人可以帮你忙。你先不要关心别人有没有改善,因为别人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你要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改善。

人活在世界上想要学习,想要改善自己,第一个就是要好学,像孔子一样,每天不断地学习,到处向人学习,这样你就会觉得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感觉到生命力源源不绝地展现出来。第二个要深思,要好好地去思考,使所学的内容跟自己的生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你所学的才有用。第三个要实践,也就是力行实践,如果你不能实践的话,你学得再多、想得再深有什么用,它还是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生命。

《论语三百讲》

第66讲

君子之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子贡请教说,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得到“文”的谥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的作风:第一个容貌态度保持恭谨,第二个服侍君上出于敬意,第三个照顾百姓广施恩惠;第四个役使百姓合于分寸。

两位在孔子之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表现一个是合乎文的要求,一个是合乎君子的要求。

《论语三百讲》

第67讲

善与人交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晏平仲很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臧文仲供养大龟的屋子里,柱头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则画着海藻,这怎么算得上大家所说的“明智”呢? 孔子的价值观都是要以“人”作为核心,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他肯定每一个人都有人性的基本价值,有人格的尊严可以去发展,而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一个人要真正走上人生的正路,他需要不断地修炼的。你光靠一些天生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有用,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不要只看短暂的现在眼前,你要看的是长期的交往,日久见人心。像晏平仲能够让人跟他交往越久,越尊重他,这一点也是我们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之后共同的心得,确实不容易做到。通常我们交往越久,不见得会有敬重这样的心态,而晏平仲可以做到,一定代表他本身很有分寸,待人以诚,又有礼来做适当的节制或者是规范。这样一来的话,人生的路可以走得比较平稳,生命也可以更为充实。

《论语三百讲》

第68讲 洁身自爱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译】子张请教说,楚国的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去职的时候,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离开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洁身自爱。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孔子从来不会轻易说一个人合乎行仁的要求,因为“仁”必须是内在真诚的自觉产生的力量,自我愿意去做该做的事,然后“仁”一定是代表整个人格趋于完美的程度,所以孔子只愿意说一个是尽忠职守,一个是洁身自爱,能不能达到行仁,还不一定,还要看他其他方面的努力。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表现就不错了,人生的检验是永无休止的,必须不断地努力让自己走上更高的层次。

《论语三百讲》

第69讲

三思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许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种描述就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的时候,就变得很愚笨了。他的明智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当你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的时候,要考虑到三点,就是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愿意做什么。通常能够做、应该做、愿意做,那你做了准没错。但是很多时候,事情没那么单纯,你能做的事,但你不应该做或是你不愿意做,这时就得考虑到责任问题了。所以现在人的考虑可以从这边延伸出来,给自己设定两个重点就可以了:第一个该不该做;第二个怎么去把它做好。

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成就,但不见得代表他在每一方面都很好,他也许在某一方面又有问题了,就要看大家的评论怎么样。评论一个人好坏,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或者权利范围,本来应该属于天子的,但是如果说天子不管事的话,我们在社会上也应该有一种评价善恶是非的人出现,孔子以这样的人自居。

《论语三百讲》

第70讲

君子固穷

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高远,奋发进取,基本的修养已经颇有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

一个人如果说稍有迷惑的话,情绪稍微冲动,他马上就混淆了各种情况,所以孔子的学生请教说怎么样才能够化解迷惑的时候。孔子的回答都是直接就他的情绪反应说你不要冲动,情绪造成各种复杂的情况,你的理性就受到遮蔽,所以理性一旦糊涂的话,许多事情做出来之后只有后悔。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期许,他自己在外面有了困难就想说,我回去再把学生好好教好。一个人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他只能靠教育下一代,让他们代代相传,把这理想传下去。

《论语三百讲》

第71讲

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伯夷与叔齐心中不记得别人的过去的恶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我们活在世间往往会引起别人对我们的抱怨,同时我们自己对别人也会有所抱怨。其实人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怨恨是双向的,有时候别人怪我,有时候我怪别人,怪来怪去到最后就是没办法自我反省。那么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减少别人对你的怨恨,要记得不要总是念着别人过去犯的错误。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犯过错,如果老朋友一见面就提到你以前偷了什么东西,你以前考试作弊,那谁敢理你,别人一定会怪你。一个人年纪大了之后,总希望过去的那些错误离我远去,从此不再纠缠。所以碰到老同学的时候最好讲好话,你以前做了好事,宣传正面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怨恨。所以孔子就以伯夷叔齐为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

《论语三百讲》

第72讲

直爽的标准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要一点醋,他去向邻居要来给人。

成为哲学家的必备条件:  一要有明确的概念;  二要有判断的标准;  三要建构系统。

凭良心做事就是你做到真诚了,别人如果不谅解的话,有时候也没办法讲清楚,因为别人有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的时候,孔子对于“直”很重视,他曾经说过,“人之生也直”人能够活在世界上是靠真诚而正直。但是也有很多人说我很正直,变成是有话直说,出口太快了。很多时候你心里面以为自己正直,但是你要用适当的语词来表达你的情感。但是如果你不学习的话,内心的情感、喜怒哀乐都是直接表达出来,别人会受不了的,这样反而变成一种口无遮拦。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73讲 真诚交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极其恭顺,这种人左丘明认为他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怨恨一个人,表面上却与他继续交往,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左丘明认为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按照礼仪的规定有适当的礼貌就好了,有话直说,这一次需要你帮助,下一次我也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给你帮忙,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各自按照他的角色、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能力来互动。所以如果太重视外表的话,反而让别人觉得不真诚。儒家强调交朋友一定是要真诚为主,特别是不要把怨恨藏在心中去跟别人做朋友,就算你的个性是比较直爽,有时候有一点鲁莽了,但是至少要做到跟朋友来往,绝不在心中藏着怨恨,如果心中有怨恨的话,就绝不跟他来往。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74讲

最高志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颜渊与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做到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棉袍与朋友一起用,用坏了都没有一点遗憾。颜渊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

子路的志向是要做到重视朋友的情意,远远超过世俗的财物。他要跟朋友分享自己所有的一切,所以这是很难得的,非常高尚的志向。颜渊自我要求不要过多的去夸耀自己的优点,以及有劳苦的事自己来做,不要推给别人,这样就把自我的执著给化解掉了,所以颜渊的志向是比子路的要略胜一筹。而孔子的志向是最高的理想,他希望能做到让天下的老年人都得到安养,让天下的做朋友的人都能够互相信赖,让天下的青少年都可以得到好的照顾。这叫做止于至善,世界大同,所以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确实是了不起,他的学生子路有情有义,颜渊能够达到无私的境界,而他自己可以止于至善。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75讲

对待过错的态度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算了吧,我不曾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就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

孔子说了一个人听到自己的过失,他应该内心自我反省。曾经还说过,让我再过几年到了五十岁可以专心研究《易经》,将来我就减少很多大的过错了,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但是小的过错还是难免。过错有时候来自于性格,念《论语》时要记得儒家不可能有人性本善的想法,它认为过错有时候是无心的。所以知道一个人有什么过错,就可以给他正确的指导,让他人生往哪里发展。孔子说,当你见到自己的过错时,首先要在内心进行自我检讨,不要忙着辩护。检讨之后,要小心避免遇到类似情况的发生,不要再犯错误,要针对自己可能的过错而加以修炼。

《论语三百讲》

第76讲

爱好学习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这段话说出来很有意思,一方面认为我比别人更好的地方,是我好学,但是这个好学正好反映出来我认为自己不够。孔子是主张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他如果好学,懂得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生命就发展得更完整。文字作为载体,它所承载的这些内容的思想精华其实已经不在了。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定要透过自己实践之后,才能够得到验证。总要学习一些观念,然后在实际生活上加以验证。假如没有观念的话,你遇到所有发生的事情,你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有观念才能理解,理解之后你才能够化解各种困惑,这样知识的作用才能够表现出来。

《论语三百讲》

第77讲

面向光明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仲弓这个学生可以让他出任政治领袖。

古代有三种人面向南方:  第一种 天子;  第二种 诸侯;

 第三种是诸侯之国的卿大夫。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的后代长着红色的毛与整齐的角,就算不想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他吗?

儒家里面谈到从政升官等于是要把个人家里的事情放在一边,替国家做事那是需要有崇高的理想跟抱负的,也要有卓越的德行跟能力的。

从政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 第一个是德行要高,这是永无止境的要求;

 第二个是能力要强,要能够应变,应付所有变化的事情;

 第三个是智慧要高,也就是说你要能够解决百姓的困惑,遇到任何问题懂得做正确的判断。

《论语三百讲》

第78讲

不迁怒

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鲁哀公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他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不迁怒、不贰过”是描写颜渊好学的证据,代表孔子教学生的时候,是把学习跟德行的表现结合在一起。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学生分为八派,各自自立门户,但都不是走儒家路线的。对于教育的人才、人格、人文三方面,并没有做完整的理解跟介绍。所以孔子的感叹是有他的道理,而颜渊学了很久,已经有很好的表现,希望也达到很高的层次了,最后也没有机会去用在社会上。

《论语三百讲》

第79讲

雪中送炭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第六》

【译】公西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申请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结果冉有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棉袍,我听人说过君子记住别人的穷困而不增加别人的财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第六》

【译】原思担任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待遇是小米九百斗。他不肯接受这么多。孔子说你不要推辞,多的可以济助家乡地方的穷人。

人跟人的相处要考虑三个方面:

 第一个:做人处事要问自己是否真诚;

 第二个:跟别人来往,要问别人对我有什么样的期许,这时候要互相沟通;  第三个:社会规范要遵守。

《论语三百讲》

第80讲 心不违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这段话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儒家以孔子来说,绝不认为人的心是本善的。它认为人的心是一种自觉的能力,譬如说我可以自己觉悟,我今天要做什么,我现在要做什么,所以心代表一种思想的能力。人的心是经常在变化的,它具有选择的能力。而孔子认为你应该选择“仁”,既然我跟别人来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我都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我只要表现适当的态度,真诚由内而发,主动愿意去做该做的事,就是行仁的表现。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1讲

为政执政从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季康子请教,可以让仲由担任大夫吗?孔子说,由,勇敢果决,担任大夫有什么问题呢?又问,可以让赐担任大夫吗?孔子说,赐,识见通达,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再问可以让求担任大夫吗?孔子说,求,多才多艺,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

从这段话中可以明白,孔子对学生是很了解的,知道他们各有特色。做官就是需要把一个人当人才来用,他才能够就那个位置来造福百姓,来服务国家,所以孔子认为自己的学生去做官的话,都没有问题。但是一个人作为人才他对于自己的出处进退,要有怎样的判断,也是需要全面考量的。

《论语三百讲》

第82讲

贫而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回的德行真好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样生活的忧愁,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呀!

一个人有钱可能会不快乐,因为他恐怕会财大气粗,不懂得礼仪规范呢;而生活的穷困也会使人忧愁,柴米油盐酱醋茶,贫贱夫妻百事哀,当然是烦恼得不得了。而颜渊认为有衣服可以穿,有稀饭可以吃,然后还有老师所教的道,就可以让我快乐了。孔子认为颜渊的德行很好,但是今天这个时代经济越来越繁荣,以颜渊的理想提出来之后,很多人说如果大家都如此节省,那经济如何发展,因为经济有时候是建立在适当的消费上面。所以这段话有它的道理,却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学习有个特色,要“取法乎上”,要知道最高的标准在哪里,然后我们自己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醒自己说,我现在做的情况 如果不错的话,一定要记得“不错但是不够”这六个字。颜渊生逢乱世,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虽然陷入穷困,但是他不逃避,反而借这个机会修炼自己,展现出贫而乐道的一个最好的示范。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3讲

能力与努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论语·雍也第六》

【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人生观,只是我的力量不够啊。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放弃,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

一个人只要愿意走上人生的正路,他一定有力量,因为这取决于你自己。譬如说,我现在希望能够事业上很顺利,那不是我可以决定的,我现在希望能够赚很多钱,那不是我可以选择的。但是我现在说我希望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能够不断地行善,跟任何人都建立适当的关系,那是我可以做到的,就看我要不要做而已。冉有在这里作了一个负面的示范,但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得到一些教训,就是孔子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冉有画地自限,就要问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毛病,如果有的话,就要尽快去改善,因为时间是不等人的。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4讲

公正与勇敢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子游担任武城的县长。孔子说,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人才了吗?他说,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他走路时不抄捷径,若不是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鲁军战败撤退时,他负责垫后,将近城门时,鞭策着马匹说,“不是我敢垫后,是马不肯快走啊。”

本节所讲的两个人,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子游,他判断人才的标准,就是以澹台灭明这个人为例;另外一个是讲鲁国的一位大夫,孟之反的一个小小的事情,说他不夸耀自己,能够把他的功劳很轻描淡写地化解掉,其实这样别人反而都会记得。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5讲 承礼启仁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而不经由门户呢?为什么做人处事却不经由我所提供的正途呢?

为人处事如果要求行善避恶的话,一般有两种考虑:第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叫做礼仪,法律也包括在内;第二种是你真诚地由内而发,自己去行善避恶。

一个人要做好事的三种理由:

 第一个是外在的压力,人群的要求;

 第二个是因为他有宗教信仰;

 第三个是让一个人启发他内在的自觉,要靠良心。

儒家要求你行善避恶,是以仁作为基础,这个“仁”代表由真诚而自觉产生力量,由内而发,自我要求做该做的事,但是要配合礼的规范跟个人的宗教信仰。“仁”是孔子一生学习跟思考的心得,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知道,没有人生下来是完美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也都有责任走向完美,而当你行仁的时候,你跟人群是不能脱离的。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6讲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文”的基础是“质”,“质”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自然的一种本性。文代表文化、文学、文艺,这些一定都是要学习的,如果你的书念得多叫做博学。但是行为上要用礼来约束,所以文跟礼应该放在一起。人活在世界上要特别注意到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规矩的话是很难长期维持适当的关系。但是如果规矩太多了,大家行礼如仪,可能就会没有内心的情感。所以我们学习儒家就要记得,它是强调外在跟内在要合一,这样人的生命特色才能表现得很优美。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7讲 真诚而正直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真诚,没有真诚而能活下去,那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活在世间,这一生都应该真诚,真诚之后跟别人来往,这样你才能够建立适当的关系。一个人如果不真诚,做事情都是胡作非为或是内心跟他的行为脱节,做到最后一定出事。反之真诚由内而发,即使做错了就立刻认错、负责,然后去改过。

儒家强调真诚并不是一句口号,这个真诚的心一旦表现出来的话,人的生命就会有非常不凡的表现。但是很可惜,古今中外缺乏这种真诚而活下去的人还是占多数。很多人谈到宗教问题都会强调你要信这个教,你要信那个教,你才能够得救,才能够解脱。但是以儒家来说的话,他没有特别谈解脱得救的问题,但是他会强调良心照样是一个人最后的一个堡垒,做任何事凭良心的话,总是我行善的来源。所以孟子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的心能够思考,它来自于天。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8讲

好之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比不上进一步去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更进一步去乐在其中。

学习的三个层次:

 第一层叫做“知之”,譬如说我现在知道做人处事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姐妹,要跟朋友讲信用。

 第二层是要喜欢这个道理。

 第三层是去实践,可以去体会其中的深刻的意义。我去做到了之后,感觉到那种快乐是由内而发的快乐。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89讲

上进之心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的人自甘堕落,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

儒家的思想绝不只是告诉一个聪明人去学习,而是告诉每一个人要去学习。如果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孔子就会跟他讲高深的道理,只要有耐心认真把它听完毕,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同样的介绍《论语》思想的时候,如果你愿意上进,那不管你以前的背景是什么,所念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认真地去学习了,你就能领悟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进而对你的为人处事起到影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老师要会教,学生的主动配合也很重要。

第三篇:《论语》讲什么?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作为一部区别于其他关于《论语》注疏的重要著作深受大家的喜爱。我本人在整个阅读中也是受益匪浅,于是根据《论语》的篇章及其南怀瑾大师的讲述,结合自己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了新的研读,可以说是一部关于《论语》在为人处事,尤其是商业社会管理方面的启发性文章。

《论语》讲的是什么?恐怕说法千千万万。但是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可以说由深而浅的道出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论语》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其中做人,就是我们要在自己的个人修养上下功夫,首先要把自己的言行做好;其中做事,实质就是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处理好,因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语》就是一部关系学的典籍。

《论语》中的字字句句无论从小的说话、做事,还是从大的修身、做领导。都给我们提出了可以借鉴的思想和事例,我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联系到《论语》的思想和论述。

在商业气息日益浓厚的今天,无论我们是一个公司的员工,还是中层管理者,或者是公司的领导者,我们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人和人的关系这一点来进行的,关系并不是一个贬义的问题,只是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种种不正常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小人的个人厉害关系问题,所以才造成目前大家对关系的误解。那么从《论语》来讲,正确处理事务中的关系问题是事情成功的前提,这个前提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人对关系问题的看法,也就是个人的修养;另一个是个人和其他人的关系的处理原则。这些问题的处理原则就是《论语》的核心内容。

从我们为政的角度来说,《论语》的见解更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一样,《论语》在对于为政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论述占的篇幅更多,其中的“正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思想更是我们在做社会事务的领导者岗位上的学习纲要。

如果说《论语》仅仅是论述了这些原则和纲要的话,那就是对《论语》最为浅薄的认识,《论语》不仅仅讲述了这些纲要和原则,更重要的是《论语》讲述了对这些原则和纲要正确判断的准则,就是孔子所讲的“吾道一以贯之”的论述。孔子在对子贡的谈话中明确的提出了自己学问的大问题,不是孔子自己知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而是孔子在对人和事的看法及处理方法上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是判断和处理人事问题的至高准则,有了这个准则,无论任何的人事问题,都会在这个范围下有正确的见解与处理。我们在孔子对于管仲“仁”与“不仁”的论述中更为明确的看到了这个问题。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在跟随齐桓公而不是像召忽一样跟随公子纠去死的问题上是不仁的行为,但是孔子对于此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孔子认为管仲虽然投向了齐桓公,没有跟随公子纠去赴死,在大家看来就是不忠,就是不仁的行为,但是管仲在跟随齐桓公以后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事情正是“仁”的中心思想的体现,所以那个不忠的行为就不值得一提了。这个更进一步的说明了这个中心思想下的其他原则的灵活性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解答了我们平常对于《论语》的一知半解而产生的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困惑。

那么什么是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这个道呢?这个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牵扯到了形而上的天地宇宙本来面目的大问题。这个我们暂且不去管它。我们可以从孔子在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仁”里面去找我们的答案。“仁”的境界是什么?也是众说纷纭,南怀瑾大师通过对儒家和佛学及其他宗教领域进行了分析,这个分析很能为我们说明问题。我们知道在佛教中有菩萨发愿的问题,菩萨发愿就是为了免除天下苍生的痛苦,同样孔子也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仁者爱人”,爱天下所有的人,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有幸福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勉强的对“仁者”的境界做一个描述,“仁者”的境界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种无私的大爱,而把这种大爱的思想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取得成功,使得天下苍生都因为自己而获得安定幸福的生活就是孔子提出的圣人。圣人就是把“仁者”思想落实到生活中而成功的人。

由此我们来看,无论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时刻,我们在“仁者”的中心思想下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存在自己的困惑,也就是孔子对子贡讲的并不是自己什么都知道,而是自己有一个中心思想,依据这个中心思想去做人做事就不会有问题的。

《论语》不但有高深的中心思想,更有做人做事具体方面的原则,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只要我们抓住《论语》的中心思想,在依据《论语》里的原则去做人做事,基本上就不会有困惑我们自己的问题。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快,但是人的幸福感确实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特别提到了“文”与“质”的问题,翻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是在“文”与“质”的均衡上遇到了问题才会出现这种局面的。孔子一直在主张“文”与“质”并重的思想,我们看看历史,每个朝代开始都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战乱,政权的取得也是战乱的结束。朝代的开始基本上都是文化的千疮百孔,这个时候“质”胜于“文”。大约经过上百年或者几个帝王的经营才会出现“文”的上升,达到了“文”与“质”并重的局面,这个时候是政权最为合理的时候,社会也是最为繁荣的时候,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大概都出现在这个时候。社会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渐渐就会出现“文”胜于“质”的现象。“文”胜于“质”的现象再日益发展,就会成为政权出现问题的祸端,也就是政权衰落的开始。历朝历代,无一不是这样的问题。所以孔子最然是作为中国文化的掌门人,但是孔子清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在他那个时代大声疾呼文化的重要性呢?因为春秋时一个“弑君三十六,王国五十二”的战乱年代,文化几乎已经要灭绝的时候,所以孔子才大声疾呼中华文化的问题,最后孔子不负天命,完成了中华文化的整理与传承,但是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对文化的喜爱而不去重视国家力量的问题,也就是孔子提到的“质”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会其实在“文”与“质”的问题上也是有所偏差的,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人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重新去阅读中华古文化典籍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孔子在《论语》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我们也必须重视,孔子认为社会的问题根源在于领导者,社会的风气是自上而下的,一个领导者的言行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形成重大影响,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岗位,只要是在领导者的范畴,这个问题都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特别是现在的企业,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这个问题尤为严重。那么《论语》中关于领导者的个人修养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并在我们的工作中去参照的。

现在我们的企业遇到的问题也都是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对人的招聘,观察,培养,提拔。《论语》里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论述也很多,尤其是讲到对一个人的观察培养任用方面,孔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首先应该从“孝”入手,这也是孔子中心思想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怎么能去爱所有的人呢?孔子还提出观察一个人不但要看他怎么说,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怎么做。还有信用度、忠诚度、身体条件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于培养人的问题,孔子的论述也有很多,有一些也是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例如培养一个员工达到某一个岗位的问题,首先应该给他这个岗位的一些不伤害大局的事情让他去处理,如果不行还要下派到分公司或者一线进行实践,再拿回来进行试用,如果还不行就说明这个员工不善于这个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目前都在做,但是前面做的很好,后面的问题就走了样,我们目前的问题是不管能不能用最后都在用,这个是目前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大问题。在提拔一个人做领导工作上孔子也有一些我们可以借鉴的论述,比如孔子说要把正直的人安排在曲邪的人之上,这样既能够不出现问题漏洞,又能够使得曲邪的人受到教育改邪归正等等。这些问题也能够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困惑,例如一个企业,有的人销售做的很好,但是这个人有私心,让他做管理整个团队都会出现不公的问题,这种人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来说很难取舍,毕竟企业要为利润而生存是首要条件,这个时候我们引用孔子的论述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让他做销售部经理,安排一个正直的人做销售部总监,这样的安排既解决了销售部整个团队的问题,又解决了公司管理的问题。这些方面在《论语》中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本书中找到许多这样的论述。

在《论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的其他问题,例如孔子的教育问题,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来说更有学习之处。首先孔子是“有教无类”然后是“因材施教”还有就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因势利导。孔子说过,凡是到了可以学习的年龄的人,只要他能够向我来学习,我都是会教他的。这个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还有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在对于不同的学生问他相同的问题是他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孔子基于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我们在《论语》中看到孔子关于子路和子贡的教育大部分是来自于孔子和他们俩得日常生活和闲谈中,例如孔子有一天说在中原自己的主张没有人能够采用,他打算坐个船到蛮夷之地去进行教化,大概那个时候也只有子路会跟他去,这个时候子路马上就跳了起来,好像自己就要和老师一起出发了,孔子这个时候对子路说,子路的勇猛是超过了他,但是子路的急躁也是超过了他。这就是孔子的“因势利导”的教育。孔子还有一个教育方式就是积极的表扬学生,这个《论语》中也很多,而且孔子的表扬并不是随便那么一说,也是不大面积无指定的表扬,而是就某一个学生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表扬,更为灵活的表扬方式是不但有直接表扬,也有间接表扬,甚至还有和别人的辩论中来表扬学生。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事业来说真是镜子一样的借鉴,不知道我们现在的教育家为什么就看不到这一点呢?

《论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千百年来为大家所推崇,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的诋毁也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断章取义,也不乏曲解原意的东西。例如对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论述,成为后来人们诟病的地方,其实南怀瑾先生解释的很好,“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句话孔子的原意并不是说天下的女性有什么问题,实际上是讲人和人沟通是很难的事情,只是当时的社会条件,才有孔子如此这般的讲述方式。如果这句话反过来讲,天下的男人又何尝不是难养的人呢?试想如果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很爱护,很迁就,是不是也会造成这个男人的骄矜呢?如果这个女人然后疏远这个男人,难道这个男人又何尝不会埋怨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在本书中都有阐述,也希望大家能够真确理解《论语》中的话语,更希望我们读《论语》的人既要把《论语》放在孔子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更要把《论语》放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去借鉴。凡是一味去抠字面的意思都是不可取的。

《论语》不但有孔子的言行描述,更有孔子学生的言行在于其中,多年来我们看到很多人把一些本来是孔子学生的话当做孔子的话来引述,虽然没有多大问题,但是这也是不可取的一点,书中也做了特别的提示,希望大家能够注意。

《论语新得》是本人多年来研读南怀瑾大师的著作,尤其是《论语别裁》的心得体会,南怀瑾大师是海内外享受极高声誉的大学者,大师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释道儒研究方面更是无人能及。特别是大师用“经史参合”的方法,对释道儒的讲解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本人每每读大师著作总有新的领会。但见目前国学纷飞,众说纷纭,往往又不能按捺自己的内心,于是将大师《论语别裁》的读书笔记进行整理,随成一书,望大师只能向其背,比大师著作惟有不断汗颜,但是如果从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和南怀瑾大师论述角度来讲,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用的东西,书中引用南怀瑾大师思想言论,不当之处还往南师见谅。

《论语新得》的着重点是我们日常的为人处事,尤其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论述较多,对于我们今天的为政者和公司管理者来说更有较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我本人自幼好文,小时候看《论语》也是一知半解,后来和朋友们相聚,其中有一些学习佛教的朋友,对于一些佛教问题的看法有些过于极端,朋友易文成先生谈到了南怀瑾大师关于佛教的论述,遂买书阅读,大有收获,尤其是看到南师的《论语别裁》更是大呼过瘾。可见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有鉴于目前的社会风气,加之很多人对我们文化古籍的曲解,因此本着发扬中华文化精神,发扬南怀瑾大师的承传文化精神,遂成此文,书中许多见解因本人才疏学浅,言不达意或者曲解之处,还望大家见谅。

第四篇:第10讲、朦胧诗

第10讲、朦胧诗

教学目的

理解什么是朦胧诗

结合诗歌来分析朦胧诗的产生、写法和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和解读代表诗人诗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什么是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

1,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2,朦胧诗的出现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如郭路生(食指)《相信未来》: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心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

3,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

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

1980年,作家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老诗人臧克家《关于“朦胧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丁力《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把这些新潮诗称为古怪诗,并把其提到政治的高度:“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

三屈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主张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中认为新的美学原则有如下特点: 一,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二,强调自我表现;三,对于传统艺术习惯的背离。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二、关于朦胧诗的评价:

1、朦胧诗指向明确,一点不朦胧。朦胧诗其实是政治诗,具有极明确的政治目的。实质其实就是反革命\反毛时代\反无产阶级文艺。从政治上讲,朦胧诗成功了,它至少与它所要反对的文艺形式同归于尽了。现在人们不读那些诗歌和所谓的人文精神衰落、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人心糙了之类的说法一点关系也没有!仅只是因为朦胧诗已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只要大部分人一听到毛时代文艺就皱眉头,就下意识地觉得是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样板宣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朦胧诗已经胜利了!人们忘记或者说有意忽视了,朦胧诗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我的看法是:朦胧诗是三中全会精神的文艺表达,三中全会精神是朦胧诗的政治纲领。朦胧诗通过渲染个体,消解阶级意识,用资产阶级文艺观达成对毛时代革命文学的替换。悄悄颠覆原来的审美原则,构筑一种新的生活观念。用新的意识形态来取代革命的意识形态。所以说朦胧诗是从属于80年代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大决战的一个子战场。

2、为什么称它朦胧?有两个原因:

1、它的朦胧不在于其精神实质,只在于形式、措词。这是相对于毛时代文艺的审美原则而言。朦胧诗出生的时候,毛时代或者说无产阶级文艺的审美原则还是主流(用资产阶级的习惯的话来说就是“八十年代初的政治壓力仍相當濃重”),所以被认为朦胧。

2、朦胧诗人自称朦胧,是一种保护色,意在掩盖自身的战斗性质。朦胧诗人们“寫作中並沒有選擇正面的對抗,而是沉湎與發明一種新頹廢,來點染寫作衝動和青春的苦悶”。他们的作战方针是:毛泽东时代消解个人生活,我们就歌颂个人生活。爱情的激烈、动人、秘密、忘我、大胆、温情、带个人苦难的倾诉,把拥抱转变为真理。(《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

3、诗人群体的自发性。朦胧诗人群体,说得文艺一点叫“精神团契”。尽管南北诗人之间联系交流很多,也有自己的刊物,原则上可以认为有组织,但他们更愿意被人认为是自发的,非组织的。为什么?很简单,无产阶级文艺是组织性的!工人阶级作为先进阶级的首要特性就在于它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制度下成长起来的,消除了手工业和小生产的涣散形式,代之以极强的组织性。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特性也是极强的组织性——党是有组织的部队!反映到无产阶级文艺上必然也是组织性的。那么与之对抗的方式就是诉诸"个体性"/"非组织性"/"体制外"等等。

三、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解读

顾城、舒婷,北岛,杨炼

1、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 2 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顾城的帽子: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小巷 /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

2、舒婷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3、北岛 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北岛是中国新时期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岛屿。这大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了吧。问题是,由于名人效应及其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对北岛诗歌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朦胧诗层面,乃至还有不少人只知其人而不知其诗,更有甚者,是对北岛诗歌的曲解、误读、隔膜。

宏观上,有人不满北岛尼采式的“一切价值重估”;有人指责北岛普罗米修式、丹柯式的英雄姿态;有人气闷北岛波特赖尔式的「交感」对应体系,等等。微观上,有人惊讶于北岛网式错综的生活观;有人困惑履历式的非理性等。就是对名诗〈迷途〉的理解。

北岛不喜欢别人把他纳入“朦胧诗派”,因为那是人们强加给他的,而且这在当时还带有强烈的贬抑性。他宁愿把他们那一批人命名为“《今天》派”2。因为他和芒克等人在1978年12月就创办了民刊《今天》3,发表了由他执笔的宣言式的〈致读者〉4,自印了「今天丛书」5,还举办过同仁诗歌朗诵会6。无奈的是,诗歌史上摆弄权术的人,即北岛所隐喻的“一些搜寻爱情的小人物”还在沿用朦胧诗的称谓,应该如北岛所希望的、恢复“《今天》派”命名。

流亡前的诗歌写作:废墟上的星光

“《今天》派”一开始就给自己预设了文学理想,那就是,除了旗帜性的〈致读者〉外,在《今天》创刊号上与之同时发表的亨利希·标尔的〈谈废墟文学〉。文中有这样一些话:“我们从那场战争归来了,我们发现废墟并描写它。只是这种谴责的、几乎病态的声音是奇特的、多少持怀疑态度的”;“这就产生了三个加在这种年轻文学之上的称号:战争文学、归来文学和废墟文学”。由此,我们不妨把“《今天》派”的文学称之为“废墟文学”。站在文革废墟上的北岛,如他的另一个笔名「石默」所暗示的,保持着特有的清醒冷峻。他在〈回答〉里的一句“我──不──相──信!”,可谓石破天惊。它首先是喊给自己听的,其次是喊给那个刚刚过去的蒙昧时代听的,最后也是喊给仍在潜流着的历史惯性听的;而且这种高分贝的、绵长有力的呐喊,真切地摩拟出了广场回音的效果。北岛早期的诗歌几乎都是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里家族式的、以暴制暴的、“反抗绝望”的方式,表明了北岛们与他们的父辈们同属一个精神谱系。红帆船:我不想安慰你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流亡后的诗歌写作:“逃亡的刺猬”流亡后的北岛已经由一个战士变身为一位绅士了。换言之,在一个相当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北岛就能够真正地平静下来,沉潜地思考一些根本性问题。

A、他思考自己同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流亡者对于祖国的深厚爱情。B、继续思考生活和幸福的不真实性。北岛在〈苹果与顽石〉里写道:「一颗子弹穿过苹果/生活已被借用」。C、继续思考个体话语存在的可能及其难度。D、对本体论的怀疑和对整个世界逻辑的质疑。如〈蓝墙〉里说「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作证」和〈无题〉里说「火不能为火作证」E、返乡的坚定指向及其困难。

四、朦胧诗的艺术旨趣和美学追求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1、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实际上,任何诗歌的审美价值都在于其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朦胧诗潮的诗歌所创造并形成的陌生化手法和艺术旨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也为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凭据,更为新诗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

2、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

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灵的苏醒首先在诗歌中显露出来了,个性化抒情分明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与张扬。从艺术的脉络上看,它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有着相互的衔接,特别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等人的诗歌(讲究内在的旋律、意象的原则暗示性与朦胧美),九叶派诗人穆旦等人的诗歌(凝重、充沛、坚厚的主体精神),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抑或心灵的感应。诗人们恰到好处地熔铸了群体意识与“代言人”的角色内质,又尽情发挥着个人化抒情的潜力和持久性。朦胧诗个人化抒情风格为我们的新诗发展完成了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一步。

3、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

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朦胧诗的创作追求便因循了这样一种自由。不论它的前期探索还是它后来的自觉原则,都紧密地恪守了这一立场和旨趣。它呈现的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生命经验,朦胧诗让一个个诗人的艺术个性在单一平实的传统文风里更加分明。

综上所述,朦胧诗潮在艺术上的追求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其独到的风格和美学旨趣对诗坛来说都是一个典范。正如谢冕先生所说:“新诗潮弭平了新诗史上的最大的一次断裂,它使五四开始的新诗传统得到了接续和延伸:它结束了长期以来新诗向着古典的蜕化,有效地修复和推进业已中断的新诗现代化进程;它结束了新诗思想艺术的„大一统‟的窒息,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由此开始了艺术多元发展的运行。新诗潮结束了新诗的暗夜,以富有活力的实践撒下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线的曙明。”朦胧诗的发轫和消隐都缘于那段特定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汉语诗歌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五篇:系统安全第6讲

今天任务:防火墙的认识及基本配置

一、上次任务的回顾

二、防火墙的认识(P66),听我讲,关键是理解;

三、安装ISA服务器;P67~P74

四、配置ISA防火墙客户端,最终实现客户端能以web代理方式和Secure NAT 方式上网;P75~P79

说明:安装ISA服务器需要2块网卡,由于实验室环境只有1块网卡,故在虚拟机里要添加虚拟的网卡;具体方法如下;

附:安装ISA服务器的准备工作,首先选择一台windows 2003 server 添加一块网卡,模式为host-only,设定IP地址为私有地址,比如192.168.×.×/24系列,另一块真实的为桥接模式,再开启一台虚拟机,把真实的网卡模式设定为host-only,设定IP地址为私有地址,比如192.168.×.×/24,和先前设定的同一网段,不需要添加另外的虚拟网卡。

下载《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三百讲》之三(第61-90讲)(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8讲练习题

    第八讲总体布局·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 A.十三届四中全会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

    第讲基础方案

    之宓语的全。在差大的,说清:类论文我们坚决?老地荒天理良心?春风:呼吸僵硬,治疗肝腹水疗效?菠萝菠萝蜜只!旅游云南旅游!买东:游记八个新的喜?子里:念你蓝雨,取长补短, 候其中;我分东南西。......

    第23讲:第三节

    第三节零售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内容 在商业物业形态之下,物业服务企业所经营管理的内容主要以商品销售为核心,即围绕商品销售而展开,如满足商场工作人员的现场服务需求,满足消费......

    第27讲 最小公倍数

    第27讲最小公倍数(二)一、专题简析: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解题方法比较独特。当有些题中所求的数不正好是已知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部分”或“减少一部分”的方法......

    美国习惯用语第199讲(本站推荐)

    我们已经讲过两个以cut 这个字为主的习惯用语。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cut是怎么拼的。cut这个字最普通的意思就是用刀把什么东西切开。可是,在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两个习惯用......

    第16讲学案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与三角形第16讲特殊三角形一、聚焦中考二、教材梳理三、考点突破类型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2019.山西)如图在△ABC中,AB=AC,∠A=30°,直线a∥b,顶点C在直......

    开学第一堂课讲什么

    开学第一堂课讲什么作为名人轶事,沈从文第一次上课的事情常被人津津乐道,他面对学生的语塞,十分钟讲完一堂课的内容,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许多新教师身上。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在......

    第2讲向量[本站推荐]

    高考基地内部资料●数学冯老师专用第二讲向量【例1】(1)已知点G是ABC的重心,AGABAC,R,那么_______,札记,则a.若A120,ABAC2,则AG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2)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B、C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