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的认识教学设计李金翠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圆的认识”55—57页。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探索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的圆周长、面积及圆柱体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规、圆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的圆。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说)这些图片的上面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上面都有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以及圆很美。
2、设出疑问揭示课题。
选中汽车和自行车这张幻灯片问: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吗?(生答)
关于圆的知识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走进圆的王国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认识圆及各部分名称
1.曲线图形。
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出示一个圆)圆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吗?(圆是曲线图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属于直线图形)
2.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自己准备的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2)把你们的发现,准备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3.认识半径和直径。
师生交流,引出(指课件上的圆)固定的一点在圆的中心,这个点叫做圆的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出示课件上的圆)认识圆内的点,圆外的点,圆上的点。
师:如果把圆心和圆上的点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半径。想一想半
径什么样子,是连接哪两个点的线段?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生说,然后出示半径的定义并读一读)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现在继续画线段,这次经过圆心画一条线段,并且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圆上,这样的线段叫圆的直径。想一想,直径什么样子?(过圆心,两端在圆上)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直径。(生答,接着课件出示直径的定义,生齐读)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4.小练习。
知道了什么是直径和半径,下面找一找直径和半径。(课件出示)
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5.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师引导:圆对折后是不是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又叫什么形?引出圆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指出圆的对称轴,对称轴有几条?师生小结:圆的直径是圆的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三、探究圆的特征
1.探究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板书:无数条 D=2r r=1/2D(3)出示墨子一中同长,教师介绍圆的历史:一中同长典故。(战国时代墨子就提出一中同长,中即圆心,同长指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2.小练习:填表:口答直径和半径各是多少?
3.初步画圆。
(1)老师徒手画圆,画的不是真正的圆,怎么才能画出真正的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请学生观察圆规并向同学介绍圆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2)尝试用圆规画圆,边画边思考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3)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并介绍画圆步骤。(课件展示画圆过程和步骤)
4.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我要画一个比黑板上的圆还要大的圆,怎么办?(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拉大)还要小的圆呢?(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小)两脚的距离是什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半径)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我把圆心定在黑板上,圆就画在了黑板上,圆心定在屏幕上,圆就画在了屏幕上,圆心定在练习本上,圆就画在了练习本上。你认为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圆心)板书: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5.尝试题。
要求全班同学都画同样大小的圆能做到吗?怎么做就可以了?(半径一样就能画一样大)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可以怎么来画?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完后小组讨论,汇报。如何画一个直径为4cm的圆呢?
四、初步认识扇形
1.出示小电脑问题:让学生说说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什么图形?引出跟扇子的形状差不多,都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围成的。这些图形都是圆面的一部分,并且都有一个顶点在圆心的角。上面各圆中,涂色部分就是扇形。
2.认识圆心角:出示课件:初步感知圆心角,向学生说明扇形各部分名称,并解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作圆心角。教师用实物扇子打开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那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引出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即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的面积越小。
五、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现在我们对圆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你能利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吗?我们到智慧岛看一看。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2)等圆的半径都相等。()(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4)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5)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2.选择。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
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径
B.线段
C.射线
3.出示图形,下面图形是扇形吗?引导学生说出哪些是扇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4.利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车轮是圆形的,而且车轴安装在圆心处,这是为什么?
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会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又是为什么?
六、回顾全课,收获感悟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圆说什么?还想了解圆的什么知识? 欣赏生活中的美妙的圆。
七、课后作业: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直径d
半径r 圆心o
d=2r r=d/2
半径→圆的大小
圆心→ 圆的位置
第二篇:李翠莲教案认识萝卜
小 班 科 学:认 识 萝 卜
(铜山区柳新镇实验幼儿园
李翠莲)
设计意图: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上市,郎中下岗”。冬季气温低,衣着过多,容易使人上火,而萝卜是寒凉蔬菜,其性凉味辛甘,可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解毒,因此适量多吃些萝卜有益健康。孩子们虽然对于萝卜比较熟悉,经常见到、吃过,都认识了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不太注意;对其营养也不甚了解;好多孩子不太喜欢吃萝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本次活动。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长见的萝卜(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等),能根据其外形特征的不同说出它们的名字。
2、能根据萝卜的颜色、形状等特征由外到内有序地观察认识萝卜。
3、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猜测。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准备好带萝卜缨的白萝卜、红萝卜、青萝卜各一个。
2、将每种萝卜事先切成丁状,根据萝卜的品种分别装在小盘中,插上牙签。
3、一些萝卜雕刻的作品和图片。
4、磁带《拔萝卜》。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出萝卜
1、师幼一起拍手唱已学过儿歌:小花猫上学校,老师讲课它胡闹,左耳朵出,右耳朵冒,你说可笑不可笑。
2、师:谁这么可笑啊?(小花猫)小朋友的耳朵可真灵,那你再来听一听,老师下面这首儿歌唱的是谁?(师边唱边做动作)“红公鸡,绿尾巴,钻到地底下,出来要人拔。”
3、幼儿大胆猜测。
4、(教师出示萝卜):当当,老师唱的就是它,谁呀?(萝卜)
(评析:活动伊始,由幼儿喜爱而又耳熟能详的儿歌导入,使得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进入到了活动状态。两个儿歌由浅入深,在幼儿充分自信的基础上更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观察认识萝卜的外部特征
(一)、观察认识红萝卜
1、师:你们看看萝卜长得什么样呀?
2、幼儿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皮是红色的,绿绿的头发,一头小一头大,还有一条小尾巴。)
3、教师总结:萝卜皮是红色的,所以我们叫它(引说)红萝卜,它呀头小屁股大,还有一条小尾巴。
(二)、认识白萝卜、青萝卜。
1、师:除了红萝卜,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萝卜呀?(幼儿说教师就随机出示相应的萝卜)
2、幼儿:白萝卜。
3、(教师出示白萝卜):它为什么叫白萝卜呀?
4、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皮是白色的。)
5、(教师边指萝卜边唱):那它就是白公鸡,绿头发,钻到地底下,出来要人拔。
6、师指名拿出青萝卜,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认识青萝卜。(但是老师要强调,青萝卜的皮是绿色的,但我们一般都叫它青萝卜。)
7、教师总结:原来皮是红色的,我们就叫它红萝卜;皮是白色的,我们就叫它白萝卜;皮是绿色的,我们就叫它青萝卜。
8、游戏:看谁动作快。
幼儿根据名称找萝卜或根据萝卜说名称。
(评析:在本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特征、讲述发现以及游戏:看谁动作快,非常主动而投入的就认识了萝卜的外形特征。同时根据萝卜皮颜色来不断变换儿歌的内容,如“红公鸡变成白公鸡、绿公鸡”很好地锻炼了幼儿的儿歌创编能力。)
三、观察萝卜的内部结构
1、(师手拿红萝卜):哎,红萝卜的皮是红色的,那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2、幼儿大胆自由猜测。
3、教师当众以“横切”和“竖切”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红萝卜的内部特征,验证自己的猜测。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白萝卜和青萝卜的内部特征。
5、教师总结萝卜皮和萝卜肉颜色的区别。
(评析:猜测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本环节中,幼儿在对萝卜外形特征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来猜测萝卜的内部特征,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强化其观察经验。)
四、品尝萝卜。
1、师:哎,小朋友你们吃过萝卜吗?(吃过)是什么味道的呀?
2、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萝卜的味道。
3、师: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萝卜餐,想不想尝一尝?(想)
4、师拿出切成丁状的萝卜,幼儿自由品尝。
5、师:萝卜是什么味道的呀?吃到嘴里什么感觉呀?
6、幼儿交流(脆脆的,辣辣的,凉凉的)
7、师:萝卜呀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做成许多美味的菜肴,谁来说说,萝卜还可以怎么吃?
8、幼儿交流自己的经验。(评析:无论是看,还是说,幼儿的兴趣点还是在吃上,所以本环节的品尝萝卜把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也丰富了幼儿对于萝卜的最为直接的感官经验。)
五、欣赏萝卜作品
1、师:萝卜呀不仅好吃还好看呢?(出示萝卜雕刻作品幼儿欣赏。)
2、师:漂亮吗?(漂亮。)那下面我们去拔萝卜也来试着做一做好不好?(好)
3、师幼共同玩拔萝卜的游戏,活动结束。
(评析:平时幼儿接触萝卜的机会很多,但那都大多停留在原生态的萝卜。只要稍加留心和用心,萝卜也会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盛宴。本环节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大大激发起幼儿关于萝卜的想象和创作。)活动延伸:
可以请幼儿在家和家人共同准备用萝卜做成的菜肴,到幼儿园一起进行“萝卜品尝会”。
活动评析:
科学活动最重要的是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强调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操作,积极主动的思考。主动的探索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获取经验、建构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还能给予幼儿充分的满足,享受科学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引导幼儿去猜测、观察、讲述、品尝、欣赏,从而能根据萝卜的颜色、形状等特征由外到内有序地观察认识萝卜,获得对萝卜的感性的经验和粗浅的认识。这些感性经验的获得,都来自于幼儿积极探索的结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科学探索过程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同时本次活动中的儿歌创编以及萝卜雕刻作品,也大大培养了幼儿的举一反三以及想象创编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篇:《社戏》教学设计(李园)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案
社 戏
主备:李园
课型:阅读
审核:张平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3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你读过鲁迅哪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
二、回顾作者 感知体裁(结合P90书下注释1)
破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括了哪些问题?
1、社戏是什么?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2、你知鲁迅有多少?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3、关于课文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三、速读课文 感知内容
请大家速读课文,看谁读的又快又好,读好后请向老师举手示意。
1、我所了解的生字词(解决字音)
2、初读课文,了解: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你能找出本文的三要素吗?
明确: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我”、双喜、六一公公、桂生、阿发、母亲…… 情节:本文的中心情节(事件):看社戏,看社戏也是本文的线索,根据线索本文的写作思路就可以简单梳理出来:盼看社戏(看戏前)、去看社戏(看戏中)、回忆社戏(看戏后)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看戏前(1-4):)随母归省,盼看社戏 看戏中(5-30):月夜行船,去看社戏
(3)么?
明确: 看戏波折(5-9)
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2)归航偷豆(23-30)
四、精读品析(1)
1、齐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2)“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明确: 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3)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
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板书:环境优美)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
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4)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① “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②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③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④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⑤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5)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和小说的三要素相关)
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预习第二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看戏前(1-4):)随母归省,盼看社戏 看戏中(5-30):月夜行船,去看社戏
看戏波折(5-9)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2)归航偷豆(23-30)
看戏后(31-40):戏后余波,怀念社戏“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案
看戏后(31-40):戏后余波,怀念社戏“
依据情节的发展,你觉得课文详略是怎么安排的?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 二 课 时
教学重点:
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导入: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
二、分析第一层
(1)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2)“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
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 老少气恼焦急)。
(3)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4)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明确:
“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
(5)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 热情聪明能干)。
三、分析第二层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 心畅体舒)。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案
(2)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跳、拨、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拨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点、磕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
(3)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有形(视觉):“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色(视觉):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声(听觉):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味(嗅觉):豆麦的清香;
有情(幻觉):“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触觉:扑面吹来 重点语句:
“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板书:途中 河面朦胧 香气扑面 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4)“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 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⑸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 衬托看戏 曲折铺垫 蓄足气势)。
四、.分析第三层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案
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 疑为仙境 深被吸引 无限欢喜)。
(2)在作者的笔下,我急切要看的戏有意思吗?小伙伴们这么热衷于看戏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戏不好看:正面: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却没有翻,②蛇精,跳老虎许久都没有出来③老旦不停地唱。侧面:孩子们骂、吁气、打呵气等神态描写 热衷于看戏的真实原因是: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具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以及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
⑶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 三 课 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 戏兴仍浓 愉快兴奋)。(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4)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案
(5)“重点品评“偷豆”一节。
设问:(l)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讨论这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提示学生要抓住这段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分析人物。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重点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3)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 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 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怀恋绵绵无尽)。
(4)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案
四、分析本篇详略叙事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五、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1、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2、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六、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篇: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李七九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认识固体》《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在此之后,学生将会学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液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孩子可能都带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认识水是无色的,有的学生知道水可以流动,还有的学生可能对液体的一些性质知道的很清楚,比如: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共同分享他们关于液体的知识,探究液体更多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味道、形状、张力、重量等性质;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参与,体验合作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张力等性质。
教学难点: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通过让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描述、实验、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实验,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教学准备
油、蜂蜜、牛奶、水、滴管、纸杯底、烧杯、天平、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组织学生做游戏“猜猜它是什么?”(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水、酒、白醋)引出对液体的研究。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活动
一、“时装表演”——液体的性质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时装表演吗?在看时装表演的时候我们主要看什么?
根据小朋友的回答,老师小结:时装表演时,主要是展示各自的特点,而不是知道模特的名字,下面有请我们的模特闪亮登场。„„
请出模特后,小组内观察讨论。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注意:小朋友们平时在做实验时,要在家长、老师或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液体,其中有些物质能挥发出有刺激性的气味,有的甚至有毒。所以在用鼻子闻的时候,要把液体放在自己鼻子的前下方,再用手轻轻地扇气味至鼻子处闻;对于不知道、不了解、不太认识的液体,更不能直接用嘴去尝,以免中毒。(对小朋友们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2、告诉小朋友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感官——眼、鼻、嘴、手等感觉器官来感觉“水、油、牛奶、蜂蜜”四位模特的各种特点。、小组统一观察讨论,由记录员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我们是从哪个方面观察的。(如:水从颜色看是无色的)
教师总结板书。
活动
二、“翘翘板”游戏——同体积液体的重量 小朋友们,看完表演后,想不想运动一下,你们玩过“翘翘板”游戏吗?谁能够说说“翘翘板”的玩法(活动中注意安全哦)?那让我们来做做热身运动(教师用手势带动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 “翘翘板”游戏,想玩吗?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液体的轻重。我在四个杯子中都倒入相同体积的液体(水、油、蜂蜜、牛奶),请小朋友们先预测一下哪种液体轻,哪种液体重,把自己的预测写在老师发给大家的小纸片上。
现在我们先将天平调节到水平状态,让两边一样高,如图。再放上水和菜油,观察并说说结果。
活动
三、“百米冲刺”——不同液体流动速度
小朋友们,我们刚才做了“翘翘板”的热身运动,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比赛了—— “百米冲刺”(学生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每小组出组长、记录员外其他同学拿起滴管吸取不同的液体。
2、同时向玻璃管中滴入2滴液体,然后观察他们的流动速度,记录到达终点的顺序。
请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水流的速度最快,蜂蜜最慢,液体流动快慢与液体的黏稠有关。
活动
四、“玩水珠”——液体表面张力 小朋友们,刚才做了“百米冲刺”比赛,好玩不好玩?且小朋友们也学到了液体流动快慢与液体的黏稠有关,我们接着来做另外一个游戏:玩水珠游戏。
出示实验要求:
1、取出准备好的纸杯的底部;
2、用刚刚吸过水的那只滴管再一次吸水,并且滴一滴在纸杯底上,观察现象。
汇报后教师提问,水为什么没有散开?(液体表面有张力)
(三)、学习液体的共同特点:通过我们这么多的实验,液体都有共同的特点:没有固定现状,会流动。
(四)、小结:今天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了液体的性质,认识液体的性质主要从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流动速度、表面张力等方面。还认识了液体的共同特点:没有固定现状,会流动。
(五)、延伸拓展:现在要下课了,请同学们看老师将用过的不同液体倒有水的这个烧杯中,看看怎么啦?这也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同学们下来之后可以先在家里研究一下。
八、板书设计 认识液体
液体
相同点:没有固定现状
会流动 性质:颜色
气味
味道
透明度
重量
流动速度 表面张力
第五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李莉)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到52页“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你最喜欢动画片里的哪只羊?
(出示课件):喜羊羊听说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可高兴了,她想和我们一起学习呢。瞧,她在看着我们哪,喜羊羊很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样的,举起来给他看看好吗?喜羊羊还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你们能用自己的工具量一量告诉她吗?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小刀、硬币等量出“数学书”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喜羊羊数学书有多长?喜羊羊有点奇怪了,同样的“数学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学生尺)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现在请把你们的尺子举起来给老师看看。虽然每个同学的尺子长得不一样,但是老师知道每个人的尺子上都有相同的地方,相信吗?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老师知道什么。看哪个小组猜得准。
同学们猜得真准。老师这儿也有一把直尺(课件出示),你们觉得老师这把尺子缺少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竖线、数字。
闪动刻度线: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这些有长有短的竖线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板书)闪动数字:你们发现这些数字都喜欢什么样的刻度线在一起呀?哦,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你能把这些数字从小到大读一遍吗?这里最小的数是几?(0),你知道0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0表示起点,我们就把和0对齐的这条刻度叫做刻度0。把这条刻度叫做刻度1,后面的呢?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后面还有吗?
小朋友们已经发现了尺子的第一个奥秘,那就是每把尺子上都有刻度线和数字。开心吗? 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这个字母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这个刻度0很重要,(闪)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如果一只小蚂蚁从0刻度出发,爬到刻度1的地方停下来,我们就说小蚂蚁爬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是不是尺子上只有从0到1才表示1厘米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对呀!我们又发现尺子的第二个奥秘了!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才有了统一的标准。看来,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探索奥秘的高手啊!想不想继续探索下去呢?
刚才我们是看屏幕学习的,其实屏幕上看1厘米的长度是不准的,因为它是放大了的。现在拿出自己的直尺,在你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大家先用眼睛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再来看一看老师是怎么比画1厘米的。就是两个指尖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比画出1厘米吗?举起来给老师看看,真不错!用一只眼睛瞄一瞄,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把手放下。现在你能不用尺子,用手很快比画出1厘米有多长吗?你们比画得非常棒!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小朋友们真有数学的眼光,能找到这么多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如果老师让你在尺子上找到3厘米你也能找到吗?你怎么数得那么快的?数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吗?
4、量线段
(1)刚才小朋友们已经会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会不会量长度吗?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小数学本,用手比画看看它的短边,有几厘米长?再量量看
(2)这个短边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量一量。
(3)得出是几厘米?6厘米,你量得真准!你能到前面来量给大家看看吗?生演示。(4)课件演示量法。我们在量长度的时候,要把物体的一端和刻度0对齐,再看另一端指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你们都是这样量的吗?你们都很棒!
(5)动画片里的懒羊羊也用尺子量了长度,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量的:出示两种错误的量法。(没对准0刻度;尺子放斜了。)
把你们量长度的秘诀告诉懒羊羊吧,他下次就不会量错啦!你们现在是他的老师啦!
5、画线段
小朋友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生在作业纸上画。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课件显示画线段的方法: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
喜羊羊也想画一条线段,可是他的尺子坏了,他还能画出长4厘米的线段吗?(0刻度还在)
他的尺子另一端也坏了,这可怎么画呢,喜羊羊(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6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9的地方)你们的方法真多呀!
用你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看谁画得又快又准!同桌量一量,看看你画得是不是准确。
课件出示:老师也画了两条线段,这一条你看是5厘米吗?哦,比5厘米多一些,再看这条线段,是5厘米吗?比5厘米少一些,虽然都不是5厘米,但是都很接近5厘米,我们可以把这两条线段的长度说成大约5厘米。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用手摸一摸,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不但会量线段的长度,还会画线段,估计能力也很强,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综合练习
小朋友们想挑战一下自己的眼力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谁的眼力好”,既然是考眼力,那就不能用尺子量了,想玩的小朋友把尺子收起来。
第一个物体,—---橡皮。你们估计对了吗? 第二个物体——固体胶。方法同上。第三个物体——铅笔。方法同上。用尺子验证学生估计的对错。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喜羊羊和懒羊羊跟你一样也学会了好多东西,他们回家后,用一把长尺子量了量围巾的长度,大家看看是多长呢?哦,刚好是100厘米。真长啊,10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这个知识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课外作业:
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