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动漫结合的有效策略

时间:2019-05-12 16:4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动漫结合的有效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动漫结合的有效策略》。

第一篇: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动漫结合的有效策略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动漫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动漫数学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71-01

当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加强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和鲜活度,而动漫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动漫知识结合小学数学授课内容进行教学,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将动漫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在彰显动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深加工和精打磨,使它能够真正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一、少一些渲染,让动漫数学更直接

动漫中人物鲜明、情节生动,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避免过渡渲染动漫营造的情境,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从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时运转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选择动漫题材时,教师要尽量择选那些学生较为熟悉、乐于亲近的题材,一下子拉近学生与动漫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距离,还要及时、直接地切入主题,激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时,教师选取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动漫素材,创设了一个闯迷宫的情境:灰太狼为抓住喜羊羊而设置了一个迷宫,如果喜羊羊不能逃出迷宫就会被灰太狼抓住。该情境教师没有对故事的背景做太多的渲染,而是快速揭示主题,要求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来帮助喜羊羊指明方向,学生出于对动漫角色的喜爱,思维被快速激活,课堂节奏大大加快。

二、多一些操作,让动漫数学更感性

动漫不仅仅是一种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师要能针对动漫制作技术上的优势,发挥它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作用,引入适当的操作指引,在动漫中组织学生边看边想边动手实践,在兴致盎然中激活学生指尖上的智慧,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沟通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赋予动漫感性体验的另一面。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周期现象)》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动物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而布置教室的动漫场景,在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彩旗的排列顺序后,用动漫中的动物角色指引学生将彩旗变成图形符号,再将图形符号进一步抽象为数字,并在分布操作与渐次抽象中让学生积累排列规律的表象。在知识运用阶段,教师同样运用动漫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图形、卡片的排列操作,使得周期规律的应用与深化变得富有情趣,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积累,展开抽象的思考。

三、少一些动感,让动漫数学更聚焦

小学生由于心理年龄的制约,缺乏自我控制力,在注意力的转移和调整方面还不太成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动漫时,要有意识地克制对于动漫中动感画面的使用,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地将思维聚焦到动漫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上来。在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漫的动态呈现时,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关键性问题所在,确保学生的思维不被杂乱的画面所影响,保证学生在思考时的注意力能有效地汇聚起来。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教师采用了学生喜爱的《熊出没》中的动漫角色:光头强洗心革面当上了森林保护员,在他过生日的那一天,动物们都送来了生日礼物。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尽量采用静态画面的形式来展现问题背景,摒弃了一些不必要的动画效果,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你能根据动物们送来的礼物,提出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将视线集中到礼物的分类计算中,思考不同礼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多一些层次,让动漫数学更深入

让动漫多一些层次,可以更好地发挥动漫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助推作用。教师在精心选择和编辑动漫素材时,要让动漫中的数学知识内容呈现梯度分布,让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在动漫式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掘出他们的数学潜能。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植树节”这一动漫情境,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设置了难易程度差别的问题:在三条长度分别是10米、100米和1000米的大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头都种,这三条路上分别各种了多少棵树?三个数字代表着由易到难的三种梯度,有的学生选择“10米”来画图帮助思考,有的学生用计算来解决“100米”中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探究规律后尝试去解答“1000米”。在后继交流中大家彼此带动,皆有所得。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介,动漫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应用动漫于课堂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动漫的能动作用,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不断地斟酌和拿捏,使得动漫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林 剑)

第二篇:例谈数学有效教学

各位老师:

大家辛苦了!感谢教研室领导,感谢董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同仁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和大家一样,是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虽然我们的岗位略有不同,但是,我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关于“数学有效教学”这个话题大家一定也不会陌生的。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谈三点:一是为什么谈数学有效教学这个话题?二是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三是如何实施数学有效教学?算不上什么讲座,只是自己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数学有效教学这个问题的一点学习和思考。

一、为什么谈数学有效教学这个话题?

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出自于我对当前一些教学现象的反思:

现象一:“两苦”现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两苦”现象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真实写照。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政绩的成效性和教育的迟效性的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并不一定就有价值。有些教师确实化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现象二:“两重”现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这里重点讲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与六个因素有关:①学习的数量(课程与作业),②学习的难度(测验与考试导向),③教师指导和要求(技术与观念),④学生兴趣和基础(动力与努力),⑤社会影响和压力(需求与诱惑),⑥家庭、家族的希望(家境翻身与光宗耀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说,主要是观念问题。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处在封建社会,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旧观念,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引光”、“月下夜读”等发奋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子里。过去是靠“读书”、科举走上仕途,反映在现代便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以谋个好的前途。从客观上说,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是个人就业的有利条件。高考这个“指挥棒”必然要求中小学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升学率就需要在考分上比高低,就需要加重课业负担,不断加深课业难度,加重作业分量。学生不断做题,不断模拟考试,弄得头昏脑涨。新中国成立以来,课业负担逐渐成为核心问题。(见图)1949—1952:课业负担(盘整期);1953—1957:课业负担(仿苏期);1958—1966:课业负担(缓降期);1966—1976:课业负担(“释放”期);1977—1988:课业负担(快速上升期);1989——:课业负担(惯性发展期)。课业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几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体检完全合格的仅占15%左右。

现象三:“拖堂”现象。前不久,在我的博客上,有位老师给我留言:“”拖堂现象至少有两个弊端:第一损害师生双方身体健康,第二教学效果几乎为零。

最近看了一则报道:讲的是郑州一小学课间十分钟老师领玩的事。今年11月20日,在郑州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30多名课间活动老师走马上任,他们的任务是,在课间休息时带着学生一起玩。教师课间“领玩”的内容包括滚铁环、跳绳子、踢毽子等传统游戏活动,转呼啦圈等健身活动,以及剪纸、猜谜等文艺益智活动。对于课间“领玩”,教育界人士表示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该校校园大,学生人数不多,可以这样做,但市区内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学生多、校园小的问题,集体活动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有人表示,学校不应为了便于管理而剥夺孩子的课间活动权利。(圈养)

还有老师认为:中学生兴趣爱好各异,因此“领玩”活动在中学不便开展。他建议老师不要拖堂,还应充分发挥校内社团的作用,搞一些学生课间可以参与的活动。今年教师节的第二天,《佛山日报》报道了两则中小学教育的新闻。其中,一则是,南海区教育局出台了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指导意见,规定教师拖堂超过三分钟为一般教学工作事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多方争议。从争议的焦点和各方的评论来看,拖堂三分钟被定性为教学事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拍手称快,而大多数教师却反对。反对者认为,拖堂虽然是一种常见教学工作现象,但教师拖堂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学生的利益着想,体现教师的责任心等等。把拖堂3分钟定性为教学事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有失公平。在对待拖堂的问题上,学生和教师之所以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其根本原因,就是双方权益的出发点不同。学生赞同拖堂为教育事故的规定,其实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教育话语权的挑战。由于受传统师道理念的浸染,现代教育模式中往往过多强调了师尊生卑,教师的尊严被无限地放大,学生的尊严则被忽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由此而生。然而,现代教育注定是要在人性、自由、平等的轨迹上前行的,我们不能以主观的良好目的去剥夺学生的正当权利。明白了这一点,拖堂3分钟被定性为教育事故,不能不说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进步。

二、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数学?有老师可能会问:“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我说不出什么是数学,现在不也照样教数学吗,并且还能教好数学?但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它。

举个例子,数学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比如: “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判断正误。可是,什么是半圆呢?如果说圆是一条定点到定长的封闭曲线,那半圆不就是这曲线的一半,其周长不正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吗?把直径纳入进去形成半圆,不就承认圆是一个块而不是线了吗?然而,《数学大词典》一书中明确地写着:“半圆就是半条弧和直径所围成的图形”。当然,上述内容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数学教师应当勤于思考、善于求真、对于许多问题有时需要追根问底。其实,小学数学的知识很简单,但是越是简单,越是基础的东西,却越是难教。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连“数学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那还真有点说不过去。数学是什么?历来有着不同的回答。我比较赞成郑毓信教授的看法:数学应被看作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数学是多元的复合体。《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的基础。”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这方面的文章在杂志、网络上都有介绍,老师们有空可以详细浏览。在这里,谈三个问题:

1、有效学习的问题

国外大部分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显著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如果说在不良的情况下过度练习,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数学,反复的练习体现在“熟”上,有句话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又有一句话叫“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是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

2、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3、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志:

学生要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全体和全面)(显性和隐性)课堂教学效益要高。(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人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有效教学:

这个公式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投入和产出的一种关系。

了解了“数学”和“有效教学”,我们再来理解“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也就不那么难了。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 数学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的效益,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数学有效教学关注什么?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数学教师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比如学生参与学习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是让学生“能参与”,然后才是“主动参与”。

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关注教学效益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数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和应变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关注教学策略。“有效教学”其实也可以说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三、如何实施数学有效教学?

(一)了解您的学生

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一天,青蛙跳到岸上,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头奶牛,青蛙仔细观察了很久。回到池塘以后,小鱼儿问:“你到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想到了奶牛,于是详细地向小鱼描述了一番,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牛”。看了小鱼画的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哪位老师能谈谈你的看法?(互动)

这是“建构主义”中“鱼牛”的故事。由此,可以想到有关教育方面的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从画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第二个问题: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它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两只脚,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它对教学的重要启示在于:教学能否找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三个问题:教学需要什么?

从“鱼牛”的故事可以看出: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鱼牛”吗?肯定不会。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问题抛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或者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闭口不言,这样,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似懂非懂,教师糊里糊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第四个问题:教师的作用何在? 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而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

第五个问题:怎样避免错误的建构?

避免错误的建构,应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场,获得直接经验。正像池塘中的小鱼一样,跳出水面,有直接的感受,效果远远超过青蛙的仔细描述。这就是加强教学直观性的意义和价值。“鱼牛”的故事的启示: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主动建构)。

☆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取中的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

☆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每个年龄阶段的不同需要,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需要,同一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需要)。解学生的情感状态。☆了解学生在建构上的困难。

当然,只是了解还很不够,还要从感情上对学生充满爱。

(二)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标教材几乎每节课的开头都安排了情境图,有些习题也安排了情境图,一时间,情境成了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然而,理性地思考以后,我们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想法:“情境繁华的外表是否弱化了数学的本质?”、“情境的生活味太浓,是否造成了数学味淡了?”、“热闹情境的背后,是否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什么是数学教学情境?简单点说,数学教学情境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一种背景信息。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涵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好的教学情境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背景,激发学生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好的情境应该是很简单的。

1、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有什么作用?(观看录像片段)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至少有四个作用: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教师说,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必须进行组织教学,其中一个很好的手段就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作用,看起来不是那么高谈阔论,实际上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2)引出学习问题。情境决不是课堂的装饰品,决不是图个热闹,图个有声有色,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数学问题的素材,达到促进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能力。

(3)引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情境往往是一个实际问题,而解决数学问题往往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这样,情境就对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引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4)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情境往往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提炼数学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2、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

有些教师由于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教学情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牵强附会

案例1倒数教学情境

教师手上拿了张写有“福”字的纸,然后当着学生的面把“福”字倒过来,问学生:“这个字现在怎么样了?”生:“倒过来了,表示福到家了。”教师很高兴,接着说:在数学知识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如分数倒过来就是。然后问学生:9倒过来是多少?生答:9倒过来是。另一个学生不同意,站起来答:9倒过来是,因为9倒过来是6。一时全班哄堂大笑……

反思:学生产生这种想法不怪学生,而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倒数概念,把情境设计的中心放在了“倒”字上,表面上看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方便了学生的理解,但实际上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科学错误

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教学情境

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过程中,某教师引入了如下的教学情境:某班有43名同学,每个同学都有一张同规格的纸,如果学号1的同学对折1次,学号2的同学对折2次,依次类推,学号43的同学对折将纸对折43次。如果将所有折好的纸叠加,粘成一个“长梯”,那么,我们能否用它登上月球?(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10米,纸的厚度约为7.5×10米)反思: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现实问题情境的案例,初听心灵上确有强烈的震撼。然而,亲自动手折一折,发现——不要说对折43次,就是对折六、七次就感觉就折不下去了。纸是有厚度的,物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这种操作只能进行10次左右。由于违背了科学道理,这种实验操作型的现实情境仅能看作是一种数学思想实验。如果不加以说明,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受到学生的置疑,这也使得它“贴近生活”的教学效果打了较大的折扣。(3)主题含糊

案例3:认识乘法教学情境

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的“动物园一角”。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它们在啄米吧。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到桥这边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反思: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本教学情境,教师忽视了数学课的本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了十多分钟也未能进入主题,以致让听课者误以为是语文课或观察课。因此,教师创设导入情境的预期效果不应仅限于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更应该使创设的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让学生看过之后又思考、有回味,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4)盲目创新

案例4:平移与旋转教学情境

课件呈现教师自己的头像和三副缺头像的上装图。教师提问:“脑袋要安装在每个人身的颈上,要怎么办?”

学生回答有的要平移,有的要旋转,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验证,区分平移和旋转。为了求出平移的距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自己的头像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设疑:老师的脸从这里移到那里,到底移了多少距离?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教师便投上方格网,让学生先进行猜想。为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教师让学生拿出复印的头像纸进行操作。为了让学生理解求移动的距离的方法多样化,教师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进行移动,让学生观察移动几格到指定位置。学生个个屏住呼吸,紧张地看着教师在愉快地自残。待学生求得了耳朵移动的距离后,教师并为善罢甘休,又设疑:如果耳朵向右平移4格,鼻子要向右平移几格?如果眼睛向右平移4个,嘴巴要向右平移几格?脑门子呢?随着他的提问,在场的师生无不心惊肉跳,无法想像支离破碎的老师的脑瓜子该是如何恐怖。

反思:这样的情境和这样的老师,学生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置于何处?

3、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要素 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教师必须要弄清楚数学教学情境的基本要素。①目的性:要明确情境中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是什么,希望学生通过情境能够学到什么样的数学知识。

②合理性:情境的信息应符合生活实际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③问题性:能够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④有效性:情境的创设应以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出发点,不能有太多的干扰教学目标的因素,以致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⑤典型性:选择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作为学习情境,所包含的问题最适合知识教学的需要,最能激发学生智力探索的兴趣,同时又能产生冲击性效果,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⑥人文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文化价值,富有人文精神。

4、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情境要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对学生来说,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应该是明白的,不能叫他们捉迷藏,搞半天还理不出个头绪,这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的时间。二是情境能反映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一个数学教学情境要包含一个数学模型,学生能借助它抽象出要学习的内容。

三是情境是学生所喜欢的。在不违背数学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形象、直观、通俗、有趣、富有思考价值的情境,才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老师们在设计情境时,不能自以为是,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想想。

四是情境不能太复杂。情境是场景,不要搞得花里胡哨。情境要直奔主题,简明易懂,学生能一下子抓住要学习的内容和核心。……

一句话,情境创设要讲究实效,切不可以表面的“繁荣”掩盖实质的空虚,一切空洞无物的细节,都会影响数学教学的实施和效果。

(三)进行有效对话

数学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

新课程引入“对话理论”之后,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的说话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这里的对话不是狭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而是广义的个体与环境(包括所处环境、他人、文本、自我)之间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认为,对话是新课标下的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但教学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而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

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只是提问,并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录像:黄爱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赏析:

这节课,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地方,比如,民主的课堂氛围、巧妙的比赛规则,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是:智慧的师生对话。

当前,“对话”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与魅力。

在教学中,黄老师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在学生比赛过程中,他犹如一位节目主持人,在关键时恰到好处地打断学生,让学生在玩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正是有了老师智慧的提问,学生也有了智慧的回应,师生之间思维在碰撞,智慧在飞扬。在第一次比赛中。每摆完一位就打断学生:“你赢了吗?为什么?”学生回以“没有,关键要看千位。”……第二次比赛,学生正准备抽,老师又打断了“现在你在想什么?”“不能抽到0。”“要抽9。”学生的想法暴露无遗,个位、十位、百位的数字再大,都不能决定一个四位数的大小,必须摆到千位后才能比出结果,千位是关键了。在第三次比赛中,老师又时时打断学生“他已经抽到9了,你还有信心赢吗?”“我还有三次机会抽到9。”“你已经抽到9了,应该轻松了。”“如果他接下来也抽到9,也有9个千。”……这真是智者间的对话。

(四)组织有效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1)有效探究的前提

①形成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能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新课程理念也提倡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思维活跃,乐于探索。②激发兴趣。《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只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能有效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使思维活动积极,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产生学习的根本不是感知,而是问题。没有问题的存在就难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深入思考。(2)有效探究的条件 ①积极猜想。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在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猜想正确与否,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和搞小动作了。” ②主动参与。

③学会质疑。陶行知老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才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生能提出问题和见解,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可贵体现。(3)有效探究的途径

①动手操作。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知识的特点与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②故意示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③大胆交流。语言是情感的表露、思维的体现、实践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愿意说、会说、大胆地说。(4)有效探究的模式

①尝试模式。“尝试”学习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教学程序是: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应用拓展。

②猜测模式。可以根据原有知识,利用类比推理猜测;可以在学习新知中猜测;可以在巩固知识中猜测;还可以在实际运用中猜测。猜测模式一般的教学程序是:思考――猜测――验证。

③实验模式。实验和观察在几何教学的公式推导、定理发现中经常采用,实验探究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自主开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展示,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实验模式的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

(五)开展有效合作

(六)尝试有效开放

第三篇: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动的策略

论文2010年4月30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在“全面走进新课程,深化小学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怎样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扎实、有效”地搞好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广大数学教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但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进行数学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我们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把握教材及方法引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

(一)、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

1、要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

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

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3、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

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二)、方法引导要着眼于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动向,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1、有效的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应努力从日常

生活入手,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首先把教棒放在食指上,再让学生把铅笔放在手指上,做一做实验,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学生兴奋地做起了实验,学生说,不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左轻右重或左重右轻;处于平衡状态说明教棒左右两边一样重。我因势利导,简介天平。我创设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2、有效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①、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在交流、探究、比较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三、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

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 学中把教 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前回顾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

(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 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高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六、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怎样去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用什么样的标准支衡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不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也不同。旧的评价的重点是教师,它关

注的是教师教的情况,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学习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不够关注,不能以学生为本,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了 一些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建议。建议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过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关注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式、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与应用意识、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手段等,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有利于激劢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改革,并逐渐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有着一定的距离,教学方式效率也很低,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严重阻滞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追求。教师要重视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讲究有效教学的策略,形成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累积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形成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学习愿望的满足,完成教学目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若干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主体不明确,教学方式太单一,教学评价太片面,不及时不准确等,这些都形成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全面运用

1.创造学习氛围,增加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还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创造教学的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

例如:关于“正方形的周长”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教学的情景,走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成长。兔妈妈和孩子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家园,就在树洞的周围搭建了一个正方形的栅栏,栅栏四面的边长是7米,整个栅栏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兔妈妈和孩子们。学生们会带着好奇心去探讨,去研究,去计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学习,去探究,研究正方形的边长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教学的情境,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重视学生学习,形成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式教学,不能只是重视讲解知识,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增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探究性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

例如,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的基础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对学生笔算和口算能力的培养。

3.充分运用一切教学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将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课堂教学中,运用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直观进行了解。例如方程式的推算中、几何图形等的介绍等,都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4.重视小组学习,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进行激励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倍的认识”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展学生数小红花的活动,将小红花的道具分成一定的数量,让学生数一数,留给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想象才能和探究才能,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得出学习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的含义,并能落实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运用。

总之,小学数学是重点学科,是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应该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有效教学,全面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形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师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开发区花园教育集团扬子津小学)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城南小学 朱美芬

曾看到一篇文章——《保卫童年》。文中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期——童年。童年的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彩的;童年的生活,应该象童话故事般那样令人回味和向往。孩子们把他们这段最美好的时光献出来和我们分享,我们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能让他们的童年幸福难忘吗?……”由此,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前者,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后者,那就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效,使孩子们能寻找到多一点的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尊重差异,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所以,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拥有自由的话语权,充分释放潜能。

三、联系实际,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关注体验,构建自主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五、激活内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提高2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非新的命题,它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2009年9月1日

下载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动漫结合的有效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动漫结合的有效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小学数学......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扶余县三岔河镇中心小学张寿康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和教......

    “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例谈.docx(5篇材料)

    “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例谈 ——以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为例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离开阅读学写作或离开写......

    浅谈小学语文读写 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把阅读与写作两个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际教学中......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作者:孙树德【摘要】: 错误伴随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笔自然、动态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学习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盘锦市鹤乡小学 常昊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教学导入的生活情......

    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崔峦曾经指出:“在综合能力培养上,要处理好学读和学写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只管读不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合集五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 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小学 孙启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