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的运用
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的运用
版式设计语言的基本实践,它包括视觉构成元素的重构、视觉流程的掌握与运用、版面编排等基本类型的了解与掌握及应用。通过这些基本实践来深度了解版面二维空间的构成元素的运用与探索,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原理,并将原理运用到实践版式设计编排中,版式设计语言要新颖与美观的同时,还要与版式定位相符合,其关键是版式设计要使受众者在视觉上产生美的享受与视觉舒畅感。视觉构成元素主要指点、线、面的视觉语言,不同的编排方式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意义。每个版式都有自己的视觉流向与中心,要想在视觉上有所突破,重要的是把握好视觉流向的顺序感与阅读中心。视觉流程主要体现在版式设计的形式处理上,起始点和视觉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视觉节奏与意境的解读,利用视觉语言的各种不同元素的重组、重构,形成各有主次关系,先后关系的视觉层次意境,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流程效果。三个基本实践方法训练路径为:一是拼贴法,使学生能理解版式设计的结构和要素;二是表达法,使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视觉识别能力,能形成主动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的将审美意识或理念应用在版式设计中,通过版式设计的原理和指导,实践探索出新的表达语言和版式传达样式;三是软件法,运用软件进行设计与制作,表达版式结构及视觉语言的准确性与可读性样式,使学生在版式设计课的实践中达到眼、脑、手的协调,思维能力与创意能力的统一;最终,实现自觉掌握与运用版式设计全方位表达能力。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实践问题 1.版式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的疆界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之间的疆界,寻求设计与创意的新表达,因此,创意人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而不能一味地“专”下去。版式设计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角色;同时,也是承担着传达思想与情感的重任,甚至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知识的整合能力。例如:哲学、经济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等。要让学生认知到版式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综合且新型的艺术学科。另外,还必须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在强调学科边界的融合时,并不是要求版式设计者个个都成为多面手,而是模糊学科边界本身的同时,而是构成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合性、形成新的创意表达语言,运用综合性有利于版式设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延续,使版式设计的理论在教学方面有突破常规的发挥,成为一门综合性强、专业语言传达新的设计学科发展态势。
2.版式设计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版式设计教学中,个性化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为当今的设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设计与制作工艺。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版式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学科领域,要在这个需要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版式设计教学的水平与科技发展的步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广泛应用,版式设计教学逐步走向程序化与科技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具有创意并且富有个性化的表现。创新就是版式设计的本质,创新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的表达是教师对版式设计教学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表达的思维,倡导个性化设计风格与思维的体现,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使版式设计创意具有鲜明性、独特性的个性化表达和形成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
3.重视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设计教学中,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让学生通过对幻灯片和课件观赏与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理念与创意意识。要求学生对版式设计有一定的研究,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对文字、图片、版面中的抽象元素等视觉因素,在版面中的编排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同时单一的版式设计教学形式训练课程,增加综合设计教学时,开发学生更多、更具个性的思维拓展空间与创造机遇及灵感。根据版式设计教学的安排,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与课程内容的规范,提出版式设计教学的重点。重视教学实践性的应用能力培养,版式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在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设计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完成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创意的全过程训练,使学生们呈现出完全互动并且相对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关系,设计教学的成果则是在创意设计上,或者称为版式设计样章。当然,这个“样章”可能还不够完善,也许它可能是极其粗糙、不成熟的草稿,但版式设计一定是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维的表达。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版式设计语言就是针对平面设计而言,特别应用在是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招贴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各种版式设计中。由此可见,版式设计教学是在满足平面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有效的编排与表达,版式设计教学的范围涉及到书籍、招贴、网页等各个平面设计的领域,其设计原理与理论贯穿于每一幅设计创意的始终。因此,版式设计教学从表层来分析,它是一种关于平面设计元素的编排的设计教学活动,是现代设计工作者与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专业表现技能。1.书籍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阶梯,又是传达信息的载体。在书籍的版式设计理论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应该了解其以下的特征:一是,书籍版式设计语言的特点:书籍主体通常由文前、正文、后附构成;它是通过版式设计语言来组织大量的有效信息,以文字为主要版面编排的设计要素构成。二是,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书籍封面中主要由书名、编著者名、出版名等文字组成;封面设计是书籍整体形象塑造与表现的核心,具有保护、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使书籍更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与功能。三是,书籍内页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版式设计中,通过对书籍版式设计语言教学中展开实践性的学习,学生必须考虑页与页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整体与统一的设计创意。四是,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书籍中的应用:书籍设计是对版式设计教学中作出实践性的研究意义的拓展也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变,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设计表达能力,调动自主决策的能力与收集处理信息的整合能力,发现实践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使实践的应用能力得以全面的提高。书籍设计流程的基本练习,学会解析基本要素、特点以及评审标准。通过书籍设计的原则,分析整体版式设计结构与形态任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为艺术性而又合理性的融合。结合各种要素进行书籍整体设计的思考;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创意,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类型的书籍版式设计的要求表达,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提高主体与客体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意境。
2.招贴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解析
海报招贴创意以大面积的版式设计语言传递着有效的视觉信息,它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与表现力、版式语言简洁、信息传达明晰等特征。在视觉信息传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招贴版式设计的特征:在编排的层面分析,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通常采用简练、概括、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手法从两个方面深度解析:一是,招贴设计的色彩选择;是一门综合性的色彩元素与集合,它需要具有敏锐的色彩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参与和表达。二是,海报招贴设计的表现手法;要求版式创意表达简练,重要信息突出,受众能在众多信息中或从较远的距离接受版式所传达的主题信息。其次,标题文字的设计;主要是指的字体的大小,色彩与位置的编排关系,体现出文字的识别性和独特性的传达能力。标题文字常以较大的字号出现,但须要配合以大量的留白、色彩对比、图形相反衬等手法,以确保突出主题思想,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其三,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招贴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各类平面设计的版式的不同特点,进而让学生了解版式设计的文字与图形的布局、视觉流程与视觉元素的节奏与控制,让学生熟练掌握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与步骤,并能熟练操作相应的设计软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为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与实践性活动、要与社会服务紧密相结合是盘活教育的好途径。能力培养是个性化、实践性指导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需求,调整版式设计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对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3.网页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剖析
网页是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形式。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的一种延伸与拓展,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和版式设计理论,进行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编排。一是,网页版式设计的特征:传统的网页媒介是以静态的形式传达信息。而现代的网页设计,都是以网页的“动”起来作为吸引观者的注目。从版式设计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相关的设计软件应用与设计专业的技术。二是,图形与文字的比例:网页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版式设计,在文字与图片的编排上,应该注意它们的比例关系。图片在版式设计中除了能够将信息具体化达到展示与传达以外,还具有调节版式活跃感的特征。三是,版式设计的语言教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以网页为教学载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情境,以项目带内容设计,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网页设计教学流程归纳为:由先到后、由简单到复杂、有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能力,并与现实中的大型企业共同开展设计教学与实践练习,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实战性的锻炼与提高根据项目的不同来培养个人的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确保学生既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更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应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又能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增加学生的自主创意能力,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的指导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版式设计语言能力,可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拓展,积累丰富的视觉的语言与词汇,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设计类软件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总结
综上所述,版式设计课程是属于设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结合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与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图文编排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最终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的质应用型设计创意型人才,阐释版式设计语言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性为研究的主题,以围绕这个风向标展开多维知识链接。在具体设计教学的同时,将版式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平面设计,向不同的应用领域链接延伸,使版式设计的教学发展更具有应用性和存在价值,以仿真及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要对设计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实践与探索;因此,版式设计教学的实践研究会引领设计教学走出版式设计的新道路。作者:伊延波 孙 妍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第二篇:主要教学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一、教学理论
1、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
“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 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1)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3)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1)表演式:一组动作;
(2)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3)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 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d 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3)形成抽象概念: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4)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运用于实际,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2、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二
掌握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bloom)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
理论要点:
1.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
教学目标分类的内容: a 认知领域
知识: 描述、认出、界定、说明、列举;
理解: 转换、举例、摘要、归纳、重写;
运用:证明、解决、修改、发现、预测;
分析:判断、辨别、分解、指出、细化;
综合:设计、组织、筹划、创造、整合;
评价:比较、支持、批判、评论、鉴赏。
b 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价值判断(态度、重视其价值性)、价值组织(人生观)、价值个性化(价值观内化、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c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感官刺激、线索选择;
准备状态:心理、身体、情绪;
引导的反应:模仿、尝试错误;
机械练习:由熟练而成习惯;
复杂的反应:复杂的动作行为;
创作: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2.教学评价理论:(1971年)
诊断性评价:发现错误,提出矫正方法。
形成性评价:评价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中、单元、学年都可进行,通过测验和矫正达到形成性之目的。
终结性评价:评价达标情况及教法、学生学习结果,评定等级、写出说明。3.掌握学习理论:
期待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而不是上中下各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辅以“个别化教学”,即确保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即可。
正手段包括合作性的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教师针对性地解释有关内容,“对未中目标再射一箭”。要点:(1)为掌握而教
(2)信心
(3)全体
对教师的要求:
(1)调动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2)讲解准确、清晰、吸引人,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3)善于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目标教学”步骤:
(1)诊断性测验,确定学习基础。(5分钟)
(2)单元重组教学,制定双向项目表(内容、程度)
(3)量标及实施
(4)形成性测验
(百分制、互批、合格要求达到80%及以上)
(5)矫正学习(小组、小先生、个别化)
(6)终结性测验(等级制)
3、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三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产生时间:1960年,他把自己长期在心理治疗上所积累的经验,推广和应用到教学领域。
理论要点: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但要节制自己的发言。
(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
2.教学模式:
(1)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
(2)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教师只应学生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不对学生观点作任何评论。
(3)个人或小组鉴别。教师提供资源,对探索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可能没有结论,这并不重要,因为探索的过程已经存在了,学生已经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了。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可针对讨论内容进行讲授,但不作结论和总结性发言。
3.备注
(1)气氛--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良好的心理气氛看作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培养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的人。气氛要真诚、理解、接受、不掩饰、坦诚公开,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公开,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
(2)开放性探索--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占有的时间,强加在学生身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形成学习目标。“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个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全体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在探索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提供资源、知识、自身经验、气氛、鼓励、诱导、澄清、组织被学生认可的经验),确定目标,引导轨道不偏移,并且不约束、不评论、不结论、不总结,但可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3)鉴别--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讨论。重过程、不重结论;重愉悦,不重技能;重潜能,不重形成;重学生,不重教师。
4、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四
范例教学
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尔
产生时间:20世纪50年代
主要理论:
1.基本思想
(1)精选教材,使教材变为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2)教学不是再现和传授知识、技巧,而是启发、引导、辅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
(3)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批判、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总之,范例教学就是提高学习者独立能力的教养性学习。
2.实施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即通过个别典型特征说明其整体。
(2)范例性地阐明“类”,即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即探究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
(4)范例性地获得经验,即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
3.主要原则
(1)三个性质
基本性:体现在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基本规律;
范例性:精选知识,起示范作用;
基础性:体现在教学内容。
(2)三个统一
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即解决了问题,又掌握了学科知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即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既要熟悉教材(客体),又要了解学生(主体); 4.主要特点
(1)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细节知识与技巧,而是主动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 知识、能力、态度。解决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继续学习与探讨。例子应与学生经验有关,使之觉得重要和有趣,从而激发动机。
(2)教师具有高度的耐心,不能赶时间,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从观察现象出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与道理。
5、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五
多元智能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提出。
提出的背景:追求平等教育、追求优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普通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而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改进现有教育的主要方向。传统的智力测量从19世纪80年代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内容包括:
语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文智能的职业。对语文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等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
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数学家、税务人员、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 猎人, 室内设计师, 建筑师, 摄影师, 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象、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
肢体运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例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者、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肢体运作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常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例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歌手、指挥、作曲家、乐队成员、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
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例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例如:慢跑,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
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内省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
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对自然的景物(例如:植物、动物、矿物、天文等)有诚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及敏锐的观察与辨认能力。自然生态保育者、农夫、兽医、宠物店老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等是几种特别适合自然观察者智能强势者从事的生涯。
6、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六
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赞科夫(1901--1977)20世纪60年代产生该理论。
产生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在总结教育科学时指出:“教育学中无儿童”,是苏联教育学的主要缺点之一。6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面临科技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主要理论:1.发展的三个方面
(1)观察力。观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则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很多的知识。培养观察力,就是启发了求知欲。(2)思维能力。知识和发展之间有某种“剪刀差”,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的原则。如果教材与教法在学生面前都没有他们应当克服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脑力活动,就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应有的发展。掌握科学知识,需要艰苦的劳动,适当的压力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也是导致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
(2)高速度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多次单调的重复、复习,形式主义和机械地练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拖慢了教学进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讲新教材时,包含着旧教材;做新练习时,包含着旧练习。这样学生总觉得在学习新东西,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篇二: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① 桑代克的“试误说”:美国桑代克是联结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一定的情景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一种渐进的、试探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不断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形成刺激反映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理论来源于他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实验中将饿猫关进迷箱内,它若拉开箱内装的开门设施(如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钮),便可打开箱门,并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此实验的一个关键动作边式碰巧抓到开门设施。
②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说”,美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加斯金纳依据他创立的反射与强化的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说”,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反射构成,学习在于形成条件反射。他把学习分成两类,即反射学习与操作学习,反射学习是应答性行为,它是有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学习是自发性行为,它是由有机体发出的自发的反应。斯金纳的理论根据其“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研究,斯金纳的实验中,将饥饿的白鼠置于附有精密电动装置的“斯金纳箱”中,白鼠的活动中偶然出现压杠的反应,即获得自动机械中送下的食物,经过多次尝试,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而按压杠杆变成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条件作用下的学习,便是操作杠杆与压杆反应之间形成的固定联系。
2、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①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不是机械的、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认为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格式塔的组织或形成的主动活动过程,因此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
②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于通过主动发现来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编码系统”或“知识结构”的过程,编码系统的形成主要依赖思维的概念化或类型化。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他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和不断发展知能的过程。他论述了四条学习原则:主动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反馈原则。③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旨在直接解决学校只是叫学问,其理论内涵同时设计学习、教学、课程三方面的问题。其理论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意义接受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意义接受学习必须满足内、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指学习者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同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再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如学英语时,把英语符号“book”和已经有意义的汉语“书”联系起来,这就是实质性联系。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是通过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同化”或“类属”来实现的。同化或类属过程有三种类型:其一,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一些观念在综合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就成下位关系。如学生学习正方形、三角形是以形成了轴对称概念,在学习“圆”时,“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命题那如火类属与原有轴对称图形概念,新的命题很快获得意义。其二,上位学习。当一支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先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综合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如已知“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个包括性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包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也就有了意义。其三并列结合学习。
④ 认知学习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在教育应用上有两大贡献:其一,发现学习理论为启发式教学法确立了理论基础;其二,布鲁纳所强调的学习情景结构理念,引起以后教材编制重视结构的实践。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对学校教学提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教师对学生经验能力的了解并给予清楚地讲解引导,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他强调行
为的整体性,他客观地证明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按照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
② 加涅的“认知——指导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看作
信息的加工、储存及运用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指导学习,即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② 建构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
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③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
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篇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第三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住处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教学的主体参与机制和方式,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进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研究与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一、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是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式教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叶圣陶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已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已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朱自清的《绿》时,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
二、激发兴趣,提供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疑问探究主题,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 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陶罐与铁罐》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在这个专题的引导下,从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教师说什么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的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
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弘扬个性,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有及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敢于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计挫折,树立坚定信念。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阮晓美)
——小学语文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本文在广泛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基础,注重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做了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创造力 前 言:
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着眼自主,创设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简洁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避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任老师摆脱“情节分析”,组织学生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做出正确的表达,这显然比以往教师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给探究的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互动性原则,师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从探究点的设计到探究的延续,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探究点设计时的引导。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并相机出示文中的一句话:“„„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并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就提出:“冻死了是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她还带着微笑?”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此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学生也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同样,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在学生个体探究时的辅导,群体探究时的指导,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效的“导”,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疏导疑难,总结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会如何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当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如在探究《劳动的开端》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我”挑煤时的艰辛?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让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示法来说明。可以自己读课文探究,也可以自己找小伙伴去研讨。而在交流讨论时,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先读读这材料,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或怎么研究的?例如在《劳动的开端》学生在个体探究后,一生站起来交流:“我找到了这个句子----睡得正熟„„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里把我从桌上摔下来比作落到了万丈深渊,可看出我劳动太吃力了,睡得特别死。劳动的条件也很差只能睡在桌上,他们根本没把挑煤人当人看。”学生这样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到语言文字的评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的回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有助于语言、思维、表达的同步发展,也避免了教师一路穷追不舍地提问,不仅如此,还能清晰地暴露学生在探究时思维的矛盾处、闪光点等,便于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
3、注重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要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起点。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总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有他们解决。
3.1课始:自学存疑,自主鉴赏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探究型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留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学生埋头读书,动笔圈画,查阅资料。)我巡视,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后提出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报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来解决。
(课堂上小组活动,同学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阅读教学课前10分钟自学的设置,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3.2课中: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在自学存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难免碰壁,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适当点拨,参与探究。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学生自学存疑后——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各组把本组中较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生:“橹是什么?摇橹声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生:“恬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小镇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价廉物美是什么意思?” „„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问题提得也很有价值。在这些问题中老师相信,有些问题我们班中的小老师也能解决。
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解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般的先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既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抓重点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3.3课末:激疑拓展,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在探索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激疑拓展环节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末可以进行激疑拓展:“原来大自然时时刻刻在悄悄对我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拓宽了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末激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线索是“疑”,核心是“思”,关键是“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4、构建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4.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新村渔乐池”教材上提供的是一幅模糊、陌生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次写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了学生有这一愿望后,运用计算机输入学生熟悉的广场、公园、等多幅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景点,也可以是多个。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有写到评,有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4.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课,课后就收集了国旗卫士训练的生活、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拜读;学了《五彩池》中实物形容式词柠檬黄,课外就收集了湖绿、葡萄灰、梅红、草绿等3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课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展阅读的教材可以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收集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比如学生在学了《说茶》一课后,对茶产生了一定兴趣,课后把相关茶的知识绘声绘色告诉家长,从网上收集有关茶具、茶与健康、茶食、茶诗等资料。并要老师再加一节语文课由他们自己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这种多句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3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在每周我都会布置生活作文,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观察自然景观,写观察日记。平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制作一张贺卡,作一首小诗,将一个故事等;教师节时围绕“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练习写作,并开展即兴演讲。有时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5、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新知创造条件,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第四篇:现代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理论
现代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对于每个阶段都分析得细致透彻,这样,教师能在重点关注“导学”的过程的同时,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达成,资源提供,学习方法,评价落实,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现代教学设计并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盘否定,而是与传统备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都是课前的教学准备,有各自的具体环节,包含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考虑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形成一定的教学实施计划,有自己的教学评价,也都涉及到文字记载等。但现代教学设计又不同于传统备课,脱破了其形式和要求,实现了教学设计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和要求,是教学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现代教学设计广泛地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教学从自发的经验型向自觉的科学型的转变。
(二)、现代教学设计摈弃了“教学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三)、现代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程式,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多向的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
(四)、现代教学设计要体现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激励导向的评价观。(五)、现代教学设计适用的范围更宽,运用的资源更丰富,手段更先进。
现代教学设计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远远超越了教案本身,是对教案在三维上的扩展和延伸。它要求我们教师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用开放、创新的心态来对待备课,根据现代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备课,使新课程标准及其反映的先进理念在备课中得以充分体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据媒体报道,北京有一半的教师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想跳槽,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仍喜爱教师这一职业,因为教师的实绩跟学生的成绩相挂钩,其压力太大了。我提倡现代教学设计,绝无意要给我们教师偷懒找借口,只是想在教师负担(比如在新课程标准下备课)更重时,让我们的学校领导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检查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使教案得以升华,也对教师多一份关爱;同时让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备课有所依据,更有实效,对备课更有积极性,有较多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充实发展自己。一句话,教师要苦有所值。
第五篇: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
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国内设计素描多种教改,从美术与设计的历程中理出设计素描的发展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基本原则方法。
【关键词】研讨教学;设计素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72-02
一、近年对设计素描性质的不同认识
研讨式教学最早源于德国,后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湖南师大郭汉民教授研究出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美术与设计界中的研讨式教学研究尚缺乏系统科学体系,设计素描的教学行内探讨和争论焦点主要是强调设计思维创意在设计素描中的重要性,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关系等。
观点一:认为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这两种基础的关系实际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的,应是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有机的结合,但是不要将其视为唯一”。[1]
观点二:认为“从结构出发研究造型,„„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空间透视层次表现能力的训练以及构想创意能力的训练”。[2]
观点三:认为设计素描在样式、教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训练指导上,都应区别于绘画素描。
观点四:有人提出:“素描不一定人人都必须过‘写实关’。素描并非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3]
素描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构图、明暗、空间虚实、透视、解剖结构的单色绘画,米开朗琪罗把素描描述为所有“艺术的源泉和身躯”,设计是从素描开始去整合造型规律、空间结构规律。感悟自然属性中的灵性造型要素,重构自然形态的重组变形,构成新的形体秩序、新的视觉关系和造型实体。
随着绘画科学的发展,素描从其它学科独立出来并成为具有视觉审美含义的造型艺术。包豪斯时期的伊顿提出的绘画视觉训练、视觉规律、素描的结构和韵律等都是早期设计(结构)素描的训练方法。
《论语八修》中有“绘事后素”,“非彩为素,摹画为描”是针对彩绘而言的。中国画中的“白描”、“双勾”以及“粉本”因为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所以也可以归为素描。中国的早期素描教学体系为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影响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界的几代人。随着高校扩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增加,随后出现了“设计素描”名称。1985年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教材《设计素描》(吴华先译)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内南艺的单德林在素描、线描、综合材料等艺术设计教学中总结出了设计素描教学经验,并出版《设计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教材。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及组合构成的手段工具,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是其造型特点,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多种载体体现设计师观察设计构思感受、联想情感等;便于设计师控制表现形象,以线作为表达方式快速随意捕捉对象。
二、设计素描教学应围绕“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展开研讨式教学
设计素描是人文艺术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设计的运用性、创造性,在信息工业革命年代设计素描同样面临很多新问题,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如何展开研讨式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是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重要任务,设计素描课程大部分课时是学生的实训,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应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和拓展设计思维,怎样在设计素描实训中开展研讨教学是我们必须改革的,在实训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讨交流。拓展知识、培养设计造型技能是教学重点,在传统造型系统里吸取精华,物象解构是离不开形体结构和空间的,而色彩、明暗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形体空间是设计素描的支柱。素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素描训练出发点,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是设计思维、造型观念的载体,设计活动中的设计意念的表达是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使观念意象视觉化的一种形式美的呈现,在认识了自然表现结构中设计的因素启发下形成与设计命题的意象。设计素描是在原始状态通过寻找结构转化成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视觉传播手段通过视觉化表达设计意念与创意的一种语言工具。
中国传统绘画素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设计素描则以设计思维为主,我们要将传统的造型方式和设计素描相结合,突破绘画素描的理论约束、倡导设计创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默写来强化学生的设计造型、创意能力和对新型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透视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增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设计草图的绘制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做好铺垫。设计素描就是画思想、画分析、画认识。设计素描应改变习惯的透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不断感受体验物象的形态特征,分析、理解和剖析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等,发现、创造新的形象特征,用设计语言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目前国内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基本划定为结构设计素描、具象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意象设计素描、装饰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材料媒介综合设计素描等几大板块,我们要改革设计素描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素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设计素描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设计素描多维立体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如中国美术学院周刚老师就把设计素描分为线性描绘、空间建构、空间悬体、从具象到抽四个时段。[4]
南艺单德林老师认为:“基础素描是以聚合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着重解决造型的观察和表现,即先要有造型能力,而‘迁想妙得’主要体现在扩散思维能力训练,对‘心’(未知领域探索的创造意识)这一神奇世界的探测则是设计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5]
设计素描教学的研讨式教学中要结合中国传统造型因素来展开,如中国美术史上六朝画家陆探微的“陆得其骨”、“秀骨清像”、曹仲达的“曹衣出水”、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及南齐梁时的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评画的标准“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结构表现。“随类赋彩”在素描里可以解释为调子,调子有助于表现形,但应处于从属的地位。“设计素描”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学问要深入研究,我们要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介入建构设计素描理论情景实践的研讨式体系,在设计素描的教学平台中展开师生互动,在传统项目研讨中完成设计素描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设计素描实训中研讨体会设计素描理论的探究与深化,在实训中积累自主学习、研发创造能力。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线造型,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线中,用线描法来把握形体的轮廓和结构的重要转折点,“写虚”的手法来表现转折点和轮廓线之间的面,省去过多的光影色调的绘画时间,突出对象的内在特征,线条的形态美体现设计的构成、创意。线条的粗细与浓淡、光滑与粗糙、曲直与弯弧、疏密与重叠等变化展示不同寻常的空间效果,其效觉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明暗处理的效果。线条在建造空间的艺术形式中兼顾着空间和形式的双重目标,其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无限的空间,设计师是从构思创意情绪流变的设计素描中扑捉灵感,设计创意来源于自然物象,即“以形写神”才能“迁想妙得”。
在设计素描的实训教学平台中形成传统造型项目体会研讨,建立专业理论学习的情景模式,研究以开展主题或项目设计为主旨的实训课题,丰富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能动参与性,提升研讨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素描是造型基础,设计造型是设计创造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依附,我们应根据设计素描的课程内容实际展开研讨,设计服从于功能和实用。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需要设置不同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按照设计素描的不同专业特点、目标指向来计划设计素描课程内容,在工厂、商场、自然景观中现场教学,启迪学生的设计思维。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这些不同的专业方向都应该有着独立的设计素描课程定位。环艺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应多以景观素描和建筑空间素描为主,产品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以产品造型和器物外观设计素描为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多以体现平面标志性的构成为主,装潢设计专业应以浮雕装饰造型的素描为主,而染织美术的素描课则应以表现不同花卉和植物的写生变形素描为主等。
总之,设计素描课程是为设计而培养人才的平台,我们要强化创新运用型培养模式,改革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方式与结构,构建设计素描多维研讨教学的平台模式,紧跟教学改革趋势,发挥学生自主性,为社会输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鹏.重构素描――艺术设计基础中的设计素描教学[J].艺术教育,2013,(12):169.[2]胡文光.结构设计素描[J].装饰,2009,(9):84.[3]苏坚.素描,仅此而已[R].西安国际素描研讨会发言,2003(10).[4]周刚.设计素描的知识点与教学层次[J].美术观察,2004,(6):99.[5]单德林.设计素描教学中扩散思维方式训练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