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18《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畔”,通借字,通“叛”

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是天时不如地利 1 也。是:这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限制。固:巩固。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翻译: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也,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举例论证:第二自然段,攻战例子。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⑵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⑶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⑷ 原因何在?“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三自然段守战例子: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⑵ 战争结果如何?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⑶ 为什么?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两个战例论证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意义。

5、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天下大治。不得“人和”,亲戚畔之,亡国。

6、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施行仁政。作者论述战争胜败,主要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三、熟读背诵。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畎(quá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2、疏通文意。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筑: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三、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4、课文除了举例论证外,还用到了哪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哪些段落给我们讲了道理?讲了哪些道理?

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述个人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一个国家要兴旺,应有敌国外患。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5、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那么是不是“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为了让自己成为人才,就得刻意去创造一个所谓的“逆境”呢?

四、结束语:

究竟什么样的玩意才能出人才?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我想: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生活中的苦难在所难免,但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最终的成功一定属于你。把刘欢的《从头再来》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都能记着“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案 苏教版

十五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第一段:

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⑴翻译。

⑵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⑶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⑴翻译。

⑵辩证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⑴翻译。

⑵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⑴翻译。

⑵因果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⑴翻译。

⑵“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点拨]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⑶递进论说,升华主题。

第二课时

(二)第二段:

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⑴翻译。⑵正面举例。

(三)第三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⑴翻译。⑵反面举例。

2、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⑴翻译。

⑵排比、对比。

(四)总结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五、赏读·延展:

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后的感受。

欣赏·感悟·表述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忠君报国的“忠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六、结语: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第三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17.《孟子》两章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3)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

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大声地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3.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大体内容。(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本文比较容易翻译,学生应该能够较轻松地完成。

4.教师引导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3)一词多义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它)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三、赏析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

2.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3.提问: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四、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五、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时候,“天时”“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合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板书设计

战争中需论据进坆—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要“人和”

域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类推固国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









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第(一)题作业。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1.指名读第1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齐读第2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对比阅读,体会散文特色

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语言富有文采。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四、课堂总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

五、板书设计

才能从磨炼中来生于生于忧患,关于造就人才

才能从奋斗中来忧患 死于安乐关于治理国家:居安——亡国——死于安乐

六、作业

1.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他们好奇心强,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基于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

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

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学重难点: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教学设想:

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有丰美的语言、丰厚的情感、丰蕴的思想。教学时应注重在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脉络。过程方法: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联系语境,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设立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撼人心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轻声诵读全文后,初步感知情节。

2、学生快速默读,自选角度,概括本文:

从记叙内容看,是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

从抒发情感看,是倾注作者真情,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

从行文顺序看,是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

从形象塑造看,是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

生的集体传记。

从氛围渲染看,是笼罩悲壮色彩,给人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

从语言表达看,是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四、畅谈阅读感受:

1、.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感受或心情吗?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如:震撼、崇敬、钦佩……(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2寻找文中最让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五、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二、研读赏析:

1、自由品读——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渲染了探险的悲壮,颂扬着英雄的伟大。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还需细细品读。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心灵,感受作者挚情。(用情朗读第2、6、7、9、10、11、12、13、14段)

2、深入评说,探究主旨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

明确: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2)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明确: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3)结合课文对比体会:题目“悲”与“伟大”的内容。(用“悲在,而

伟大”表述)如: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

三、课堂小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的确,一向以来,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但给人震撼和启迪,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所以,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伟大”的含义,尽管故事是悲剧。

四、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待成败?请动笔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500字读后感)

22、荒岛余生

【教学思路】

本设计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丰富的说话活动,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激活学生创造的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目的、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读与说,让多形式多内容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思维的舞台。【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作家作品情况;

2、了解小说人物性格丰富、情节曲折的特点;

3、学习心理描写。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熟读课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

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4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变换角度——说课文中的话

本文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一读,变文中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变描述性语言为概括性语言,然后说话。这既能迅速整体把握全文,又可在对比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筛选文中语句,用第三人称说鲁滨孙所想。

2.用概括性的话说鲁滨孙所为。

四、走进人物——说理解性的话

鲁滨孙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优秀品质的精华,从不同角度解读,可全面、深入地感知人物。二读,可结合课文,说说你眼中的鲁滨孙。如: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可用差不多一整年的功夫仅仅做完小小的木栅栏围墙。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为找到合适的工具,他先用重木头,失败了,又用起货用的铁棒。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活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信心,而热情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一个爱劳动的人,他为解决衣食住行,寻找食物、打造围墙、制造工具等。一个不断探索的人,他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一个开拓创新的人,他创造性地用刀刻痕计时,寻找工具打木桩……

五、小结:

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第二课时

一、设身处地——说说鲁滨孙的情况

1、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二、小结: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

三、体验感悟——说创造性的话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请与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作文: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 要求:

1、想象合理;

2、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 :

荒岛余生

笛福: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品《鲁宾孙漂流记》 起 5 初

前途很暗淡

孤立无援

——决定生存下去

沮丧无聊

记日记

伤心绝望

新年执著

怨天尤人

勤于创造

后 来

观测位置、记录时

保留小物品

解决衣食住行

乐观对待

意志坚

孤身创业

务实肯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屏幕显示:

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附: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24、真正的英雄

【教学思路】

这篇演讲词表达丰富,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新课标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

在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初一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本文无疑是进行此方面教育的好材料。但不应留于空洞的说教,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教师用感人的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美好的情境中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文精神。

(本文是篇演讲词,理清作者思路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第一步。故设置第一个教学目标。本文语言丰富,感情强烈,可以运用朗读教学。通过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故设置第二个教学目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能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难点:把握文中几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以准备录音机,里根演讲词磁带,有关航天飞机的图片、资料。录像机、录像带。(有关“挑战者号”爆炸的内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航天飞机的图片,请学生讲解有关航天的知识。

(初一学生喜欢表现,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而航天知识也是他们很感兴趣的。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故设置这一环节。)

2.师: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0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举国哀悼,世界震惊。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充满力量的演讲一真正的英雄。

(导语的设计应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播放《真正的英雄》朗读磁带。也可由教师范读。

(充满情感的朗读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

(1)这篇演讲词讲到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

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1~4自然段)

追忆七位英雄(5一13自然段)

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14—2l自然段)

(2)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 9 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应该重视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去苛求见解是否符合标准。)

三、细读课文,赏析课文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画出令自己感动的,有些想法的句子,然后四人为一组,再一起读一读,议一议。

主要是这几句: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生命的归宿。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主要语句,进行语言积累,进行个性化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这篇演讲词中,你体会到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精神?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包括:开拓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等。这种精神是全人类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新课标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设置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1.出示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图片报道,请你也写一篇简短的演讲词。

2.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州五号”已发射升空,请你对宇航员说一段话。

(设置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情感体验,同时,也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形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课堂小结

茫茫宇宙,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发现,去献身。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人类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冲出太阳系、银河系,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资料链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发生爆炸。

里根,美国第49届、50届总统。板书:

真正的英雄

里根

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1~4自然段)

追忆七位英雄

(5一13自然段)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

(14—2l自然段)

25、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 10 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子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学习时宜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同时尽可能对文本的解读进入文化的层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山海经》和《列子》相关的常识,学会自主阅读文言短文,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熟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1、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课文;

2、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课前准备】:找资料,了解《山海经》和《列子》相关的常识;两篇短文朗读3遍以上,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夸父逐日》

一、谈话导入

中国的神话故事浩如烟海,《山海经》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故事集。同学们能不能就你知道的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山海经》。(学生自由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师板课题)。看看夸父是怎样“与日逐走”的?结果怎样呢?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说说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文言字词,读懂文言文的?

(学生说方法,如看注释,查字典,组词法,换字法,联系上下文等)

请你再认真地读课文,用上你喜欢的方法,结合全文,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屏幕显示:

(逐走

入日

河渭

北饮大泽

道渴

邓林)

2、学生自学。

3、学生发言,交流自学成果。

4、你能合上课本,只看着这些词,把故事讲下来吗?

学生自由讲述。

学生个别讲述,其他学生注意纠错。教师要注意引导纠错,并抓住翻译时的亮点作好点评。

5、背诵全文。

四、交流讨论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 11 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拓展训练

1、指导: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神话故事的亮点,如《女娲造人》,而本文因为写作时间早,显得特简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觉得哪些地方可充分发挥想象?(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相机点拨,点评)我们知道文章的内容和详略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可能会答“中心”。)请根据你心中的夸父形象和神话的主题,发挥你的想像,就其中一二处“留白”进行补写。

2、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视,选择典型习作。

3、投影学生典型或优秀习作,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注意从其是否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引导学生点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用现代汉语改写这篇神话。

(二)《两小儿辩日》

一、谈话导入

上一学期我们在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是关于做学问的态度的,不知大家能记起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谁能帮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学生发言)这句话是谁说的?(孔子)你还能背出他的其他具有深刻含义的言语吗?(学生背《论语》中的句子)讲讲你心中的孔子?(学生畅谈)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文章,看看本文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

二、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三、看课文插图说话,激趣

这个老人是谁?(孔子)这两个是?(明确“小儿”的意思)孔子怎么碰到他们?(明确“东游”的含义,教师强调“东”的用法。)两小儿在干什么?(明确“辩斗”“辩日”的含义,教师板书课题。)

他们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孔子能解决吗?请听老师朗读。

四、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五、疏通文意

1.投影:两小儿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孔子能解决吗? 2.请带着以上问题自学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利用关键词完成翻译。如遇到困难,可与旁边的同学讨论,也可请教老师。

学生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学生用文句的翻译解决投影的几个问题,并交流每个问题相关语句对于翻译的关键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如: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关键词——“以”、“去”)

六、交流讨论

学了这则故事,你有何启发?

(引导学生领悟孔子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学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要探索的问题吗?(学生自由探究)

七、教师总结:

探究精神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勤于探究,乐于探究。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小儿辩日》。

2、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索人类探索大自然、探索太阳的有关资料,以“探索精神代代传”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活动目标

1、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认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活动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探险精神。活动设想

探险,历来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人类的探险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探险,明白探险的意义对于学生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是大有好处的。在活动中,尽量地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兴趣,想法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益。教师先以“铁塔尼号”沉船故事和电影再现的内容引入,然后多媒体展示几组人类向自然进军探险,超越自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接着请学生讲述故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紧接着展开一个探险知识竞赛,让学生对探险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再由本单元的的几篇有关探险的文章引出“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最后,组织“野外生存模拟招聘”,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探险”话题,积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然后自然导入学生写作训练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所写的文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小组进行评论,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进行全班交流评论。课前准备

1、学生上网搜索有关探险的资料,诸如古今中外的探险家、著名的探险故事、富有影响的探险收获等等。

2、“模拟招聘会”成员组的确定,招聘的方案的拟订。活动时间:四课时(包括作文一节、评讲一节)活动过程

一、导入

二、我心中的探险家

学生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心中的探险英雄。(教师指导学生对同学的讲演作点评。)

三、探险常识竞赛

知识竞赛组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或以小黑板、或以宣传纸、或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学生竞答。(师生共同评分。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评出若干奖项,如:“探险小博士奖”、“积极参与奖”)四、七嘴八舌说探险

辩论组同学分两组:正方——探险利大于弊,反方——探险弊大于利。双方就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危害等方面展开讨论,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五、野外生存模拟招聘

六、写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

七、小结评价:

1、学生代表小结(从感想、收获等方面进行);

2、教师就本次活动的组织,进行中出现的情况,活动的效果等情况作阶段性综合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探险精神,并提出号召。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公输》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公输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主张,以及墨家思想的集成──《墨子》。

2、了解课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积累文言词语,能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通过对人物形象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理解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人文情怀。感受《公输》语言的简洁,论辩的精妙。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能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墨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主张,以及墨家思想的集成──《墨子》。

2、了解课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积累文言词语,能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从“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中我们只了解到他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他还有哪些经历?又有怎样的性格呢?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公输》,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简介《墨子》这部书及墨子这个人。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兼爱(无差别的爱,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尚贤、节用。《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谈到墨家学派,我们自然会想到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除了墨家学派,你还会想到哪一家?儒家,创始人孔子,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分别著有《论语》《孟子》《荀子》一书。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代表作品:《道德经》、《压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代表作品:《韩非子》。现代我们把这一时期写作的文章称为先秦诸子散文,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输: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字词多,生僻字也多,多数让学生能读就行。犀兕(xī sì)轩(xuān)舆(yǔ)械(xiâ)鼋(yuán)罨(tuó)鲋(fù)梓(zī)褊楠(pián nán)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禽滑厘(gǔ)

2、再读课文,疏通大意。实词: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子墨子(子,对男人的尊称,相当于“您”)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重点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① 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一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表明事情起因的句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结果的句子:吾请无攻宋矣。

②理清战争的性质。宋、楚两国的实力对比怎样?

宋弱楚强,一旦开战,宋国的情况可想而知。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交待?子墨子闻之,行十日十夜,至于郢。(形势危急)墨子不去宋国而去楚国,这是为什么呢?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到宋国准备迎战,自己只身前往楚国,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用今天的一句话来说,这叫做双管齐下,确保万无一失。墨子又不是宋国人,他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去阻止楚国攻国呢?这充分体现了墨子的政治主张“非攻”,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

③、理清课文思路。楚王攻打宋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是不会轻意放弃攻打宋国的。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打个比方,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看看课文中的墨子是怎样做到的?

以“见”字一线穿珠。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楚王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四、结束语: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墨子居然完成了。你认为这件事有没有不真实的成分?这件事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但墨子能这样做,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止楚攻宋的战略分为三步。我们来看他的第一步。学生齐读2~12段。墨子为何不直接去见楚王,让楚王下个命令就完事了嘛!他为何要舍近求远,绕着弯去见公输盘呢?

楚国攻打宋国凭借的就是“云梯”这种先进的攻城装备。如果“云梯”这种装备的优势没了,楚国胜算的几率就会大打折扣。可见墨子采用的是迂回战术。那么,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连用五个排比句,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但公输盘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虽然理夸,但他也不打算放弃攻宋。他把责任往楚王身上推,这是大王的决定,我同意不攻打宋国,但楚王要去攻打,我也没办法嘛!可能他心里还想:算你有种,我说不过你。你要真有种,你把楚王也说服。教师板书:见公输——责其不义——巧设陷阱请君入瓮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齐读13~16段:

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但楚王还是不愿意放弃攻打宋国,他又把这个问题推给了公输盘。心想:道理我讲不过你,但我有强大的军队,精良的攻城装备。看你有什么办法阻止我攻宋?教师板书:见楚王——责其不智——巧用比喻迂回包抄

3、墨于看出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不放弃攻宋,其实他们都认为自己确有胜算的把握。看来还得彻底把他们的心理优势打垮。墨子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请学生齐读17~22段后回答。

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歹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老师板书:见楚王公输——较量攻防、揭露用心、陈说宋备——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总结: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4、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三、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课文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言战争,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谈谈这三个人物给你的印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四、拓展。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 一、积累运用(39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抽噎(yē) 逶迤( wēi ) 惩罚(cheng) 字帖(tie)......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第五单元是苏教版的九上与九下两册中“读书系列——学会读书”的一个构成单元。单元......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2、能借助于作......

    2018年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重点) 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难点) 1.朗读法;2.讨论法; 3.合作探究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扩写与缩写的相关概念; 2、掌握扩写、缩写的基本方法; 3、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训练概括能力与想象力。教学重点、难点: 当堂实践,掌握方法 课时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二章》 教学设计 河大版5篇

    《孟子二章》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 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 背诵两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湖南省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