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下6-7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胶州市北京路小学 高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总复习P109-110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不同方法,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4.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复习轴对称图形及平移与旋转。
2.复习在平面中确定物体的位置,及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我们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1.组内交流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过如何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想一想,在变换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操作的呢?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应用过哪些知识呢?这些知识课前大家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了整理。并引领学生回顾整理的要求:
(1)小组合作,回忆图形位置与运动的知识;(2)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合理地整理;
(3)把整理的结果用表格、流程图、树状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谈话:把你整理的内容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讲,并进行补充,看哪一组的同学将知识点归纳得最完整?
学生小组整理知识,教师巡视。
二、讨论与交流(1)组间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讨论得热烈,合作得非常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
谈话:这个小组的代表展示了他们的整理结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请同学们继续补充。
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板书:对称、平移、旋转、位置。(2)完成红点1 谈话:画对称图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将一个图形按照要求进行平移旋转呢?教师出示红点1,同学们,你能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吗?
a.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图
b.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谁能说说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
预设:画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各对称点的位置,再连线。(课件演示,随机练习,提升方法。强调对称轴是直线、画的时候是点画线)
随机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这些平面图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自主整理小学阶段所有对称的平面图形。全班交流,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圆(无数条)、正方形(4条)、等边三角形(3条)、长方形(2条)、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线段、角等都有1条„„(实物展台展示)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正多边形的对称轴和它的边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唤起学生的回忆,然后让学生整理小学阶段所有对称的平面图形,在对知识进行梳理时按一定顺序排列,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尤其扇形、线段、角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谈话: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平移和旋转呢?那怎样将原图形平移和旋转呢?(学生展示后,集体评议)
谈话:平移和旋转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1:平移时,同样是先确定好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课件演示);旋转时,先弄清楚旋转的方向与角度,然后围绕中心点进行旋转。(课件演示)
生2:我们可以用移动整个图形的办法,研究平移,也可以通过一条线、一个点的移动,来研究整幅图的移动。(板书:移图、移线、移点)
提问:想一想: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领学生总结出:
相同点: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大小没有变化,都在一个平面内。
不同点:(1)方向不一样。平移是运动方向不变,沿着直线运动。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条线做圆周运动。
(2)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平移可以有上、下、左、右,还可以把上下左右组合起来平移。
„„
【设计意图】把平移和旋转进行对比,非常重要,使学生理清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完成红点2 谈话:怎样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呢?你能借助身边的例子用简单的图示和同学们说一下你的方法吗?
预设:
生1:知道了方向与距离可以确定它的位置。
生2:知道物体在第几列第几行,可以用数对来确定它的位置 谈话:谁能再具体地说一说这两种方法呢? 学生举例,老师举例并课件演示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1)欣赏板报花边图案
谈话: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图形的运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引领学生明确:
(1)第一个图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2)第二个图利用了旋转的知识,将这一个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90度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谈话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吧。
(2)谈话: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独立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设计完后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交流时要说出设计了什么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运用了什么知识。)
(3)谈话:通过今天的复习,更让我们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同学们你能举例说明,某一地点的具体位置吗?(交流时让学生举出一些实例,教师可结合例子让学生体会方向与位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通过红点题的练习,加深了对称、平移和旋转及物体位置知识的巩固,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回顾交流这个环节中教师提供板报花边图案,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通过自己设计图案及说一说某一个具体位置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知识一一再现,再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三、应用与反思
通过刚才的整理活动,我们知道: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下面,教材为我们设置了三道闯关练习。请大家打开书看到110页。预祝大家顺利闯关!
1.勇闯第一关——第110页第1题
第1题是描述简单路线图的题目。请同学们先独立观察再描述给你的同位听。通过全班交流与总结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需要用方向与距离描述事物的情况很普遍。
2.智闯第二关——第110页第2题
第2题呈现的是一次海难营救示意图。通过判断3组信息,让学生体会准确地描述位置的作用。请同学们先独立判断,然后和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通过讨论“怎样准确有效地传递求救信息”,进一步巩固根据参照物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3.巧闯第二关——第110页第3题 第3题是对用数对表示位置知识的复习。要结合题目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先看横坐标轴上所对应的数,再看纵坐标轴上所对应的数。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体现了生活化和发展性,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拓展延伸
谈话:我们知道,在地球仪上有经纬线这个网格,人们可以根据经纬度很方便地找到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一个地理位置。
四、回顾反思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下图)
预设:
生1: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可能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生2: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谈话: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第二篇: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找朋友游戏,想一想自己坐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把自己的位置写下来(从观察者的角度找到自己座位所在的列和行),根据课件呈现的信息,看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喊出那位同学的名字。
(以学生息息相关的找朋友游戏为导入,有效地调节了上课时的紧张气氛,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二、探究实践
1、师:观察主题图,想一想,你能帮助迷路的考察队确定大本营相对于大鸣山的位置吗? 生:回顾确定位置的方法,可以用类似“第几排第几列”的方法表示,也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有参照点和两个要素。第一种办法,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原点,水平、竖直方向组成直角坐标系;第二种方法,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参照点,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组成坐标系。)
师:比较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三、闯关练习
1、我会走
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数对在图上确定位置 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出路线图
2、我会画
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电影院距中央广场多少米?
(2)汽车站在中央广场南偏东30°方向上12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3)“奥体大道”与湖北路垂直相连,在湖北路西、南京路以北,与南京路相距800米,请作图表示出“奥体大道”。
3、我会导
“六一”儿童节,小明要去小红家做客,请根据给定的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小明从家去小红家做客是怎么走的吗?
2、你知道小红从家去小明家该怎么走吗?
四、课堂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2、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3、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4、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5、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二、练习与实践
活动一:、师: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街区图的内容
特别强调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
师:说一说从图上获得的信息,对于线路图的描述,需要说清楚行进的方向和距离。
生:从阳光小区到邮局怎样走?
生:出小区穿过马路向左拐弯,到四季路再向右拐弯。
生:沿着和平路向西,到四季路向北。
3、学生说出行进距离
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看该示意图是怎样量的。
强调:量目标位置所在的点到路的中轴线的距离。
活动二:、师:观察挂图,想一想,你能帮助迷路的考察队确定大本营相对于大鸣山的位置吗?
生:回顾确定位置的方法,可以用类似“第几排第几列”的方法表示,也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有参照点和两个要素。第一种办法,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原点,水平、竖直方向组成直角坐标系;第二种方法,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参照点,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组成坐标系。)
师:比较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与练习
、练习二十一第1题
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方向、距离和比例尺在图上确定位置
学生画在课本上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生:独立做题,再集体讲评。
(学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分清这两个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拼图游戏
这里的一个数对表示一个方格
4、练习二十一第4题
学生讨论:怎样确定方向,怎样量出距离?
学生回家完成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我们来做一个“说位置,找朋友”的游戏。
师: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但是不许说出好朋友的名字,只能描述他在教室的位置,让其余学生猜猜他们的好朋友分别是谁?
师:我们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把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一下。(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师:想一想,在平面图上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进行适当的总结。
全班汇报,相互补充,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比较得出:前两种方法只能确定物体的大概位置,后两种方法能比较精确的描述出物体的位置。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第二环节:分步梳理,引导建构
瞧,这是一个镇的平面图,看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
我现在在镇政府,刚下车有点晕,谁想帮老师的忙,想去刘庄怎么去?应该知道什么呢?
师:谁想当小导游,带我去刘庄。
师:你真是个优秀的导游!感谢**导游帮我指明了方向,你们愿不愿也做一回导游呀? 下面我们带着好朋友兔博士游玩一圈吧!想顺利的到达每个村庄,得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请快速的拿出量角器,尺子来解决问题。
汇报:看来你们完全可以胜任这次的“小导游”工作了!在刚才的描述中,你们都用到方向+距离确定位置。在平面图上除了用方向+距离来确定位置,还可以用数对确定。下面老师带来了一张藏宝地图,有几个宝藏,现在想不想做一次探险家,找到宝藏的位置?
我们的本领大吗?探险家的工作也难不到咱。
师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可以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也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这些方法不但可以描述或确定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位置,你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一下咱们教室或者学校,你身边某一物体的位置吗?
第三个环节:练一练
1、下面我们用探险家的本领完成这个任务
2、下面我们走进了一个热闹的地方,有超市,广场等,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情况?
再看问题,优秀的导游能不能经得住考验。
四、评价小结、提升学力
这节课,咱们在当“小导游”和“探险家”的经历中都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你有了那些收获?
其实,确定位置还有很多方法,很多学问呢。生活中,这些领域内也用到了确定位置的方法。(欣赏)
瞧!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有时仅仅依靠两个数也很难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怎样在空间里定位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学习,去研究。
第五篇:《运动与位置》教学设计
《运动与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运动,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用小诗和图片引入了解学生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前概念;第二通过寻找运动物体的共同点来寻找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是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第三运动物体的位置,通过学习学会准确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第四通过对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加深理解来思考到底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将学生的思路向前推进。
二、学习目标
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
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学会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
难点: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动物体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运动
1、展示一首小诗
风儿起了,穿过柳林,枝条轻轻摇曳。
鸟儿飞了,掠过湖面,水面泛起涟漪。
船儿起锚,驶离港湾,留下片片浪花。
提问:这首小诗描写了哪些物体?他们都在干什么?
(这首小诗描写了风儿、鸟儿和小船三个物体。风儿穿过柳林,鸟儿掠过湖面,小船驶离港湾。)
2、谈话:这三个物体都在运动,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呢?
3、出示运动图片,提问: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图1,一个女生在操场上散步。
图2,一匹马,在草地上奔跑。
图3,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图4,竹笋从地里钻出来。
图5,荷花慢慢的开放了。
图6,种子发芽,钻出了地面。
图7,飞机在空中飞行。
图8,动车在高速行驶.图9,轮船在海上行驶。
图10,小溪哗哗流淌。
图11,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
图12,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
谈话:我们刚才列举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运动。
【意图解析】这一节通过阅读小诗和观察图片两个活动来引入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判断小诗里图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判断物体的运动
1、展示两幅图片,提问:仔细观察,并对比这两幅图,看一看这两幅图中的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你又是这么判断的?
(汽车是在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草地的一边行驶到了草地的另一边。
骑自行车的人是运动的,他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天空中的老鹰是运动的,他从一棵树的上空飞到了另一棵树的上空。
河里的鸭子是运动的,他从湖的中央游到了湖的边上。
路上的玩具小车是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提问:刚刚我们分析了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意图解析】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并不算难。那么就可以带学生发现我们判断出的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也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的判断依据。
3、总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面两幅图中的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天空中的老鹰、河里的鸭子、小路上的玩具小车等物体,他们的位置相对于这块草地上的两位小学生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说他们是在运动的。
(三)情境再现
1、出示图片,提问:看一看,并想一想怎么判断电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运动了没有?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旁边的物品来说,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电梯上的人是在运动的。
这个小女孩是在上电梯,另外两个人是在下电梯,另外两个人相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判断电梯上的两个人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相对于路边的小树、电线杆等等物体来讲,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坐在座位上,乘客相对于另外的乘客来说,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乘客又不是运动的。)
(四)运动物体的位置
1、出示地图,提问:你能描述图中的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
2、小组讨论:小汽车的位置是在乘客的哪个方向?
小汽车的位置距离乘客还有多远?
小汽车开到乘客的位置,还需要多长时间?
总结:我们在描述一个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时,要准确的说清楚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五)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谈话:我们发现,平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却是静止的,不过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发现物体都是运动的。那么,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呢?我们的地球在转动时,房子和树运动了吗?
(地球在转动时,房子与树相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运动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意图解析】这一节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他们的认识层次其实是往前推进了一步,在课程前部分学会了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接着通过思考到底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来对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新的认识。
2、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六、板书设计
运动与位置
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