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笔与繁笔》教案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①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③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③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③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教学过程设计(-)速读测试。,1.本文的题目是,作者是,出处是。
2.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
3.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______________。4.什么叫简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5.什么叫繁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6.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使繁:__________。简笔与____________繁笔,__________。
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写的,这“味觉、视觉、听觉”的感觉者,是。(①鲁智深③镇关西③作者)
8.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9.本文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
10.刘勰,字____________,南朝梁代的一家。他的主要著作是____________。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对简笔繁笔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 2.本文选用的事实论证(即事例)有什么特点?
3.本文有很多引文,联系学过的议论文,归纳一下,引用名著、名言时应注意哪几点?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了解作者对简笔繁笔的全面的看法,是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的。
2.本文是文学短论,选用的事例都出自文学作品,因此只要把握住作家、作品的特点,并从其特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3.不只是我们学过的议论文有引用,我们同学的说话也常常有引用,把二者综合一下,想一想,是会归纳出几条的。
(四)疑难讨论。
1.“提示”中说本文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是抓住了本文的议论特点的。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在本文中的表现如下:①作者认为,繁与简各可有两种情形。简,既可能“言简意赅”,又可能“言简意少”,提倡简练为之,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繁,有时会“繁冗拖沓”,“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不能笼统地认为繁是“作文病忌”。②写作中“有时用简”,“有时使繁”,用简使繁应“各得其直,各尽其妙”。③繁简是否适当,主要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而不在于是否“有意于繁简”。④除此而外,作者还分析了“写得过长”的原因,在于艺术概括,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问题,从而“提倡简练为之”。
综上,作者的分析说理全面、系统,避免了绝对化和片面性,所以称他用了辩证的观点。顺便说一句,本文就是“简练为之”的典型,值得学习和借鉴。
2.作者为证明“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列举了两方面的实例作证明。简的实例,都出自百万言之多的长篇,都可用繁笔而用了简笔;繁的实例,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来可以“求简”却使了繁,特别是《社戏》一段,出自一向讲究语言简练的鲁迅,“有意采用繁笔”,“借重啰嗦”。综上,作者引文时只引用最有说服力而又最有代表性的语句,所以我们可以说,作者选用事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典型”。事例典型既有力于论证,又缩短了篇幅,经济又实惠。
3.引用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引文引语一定得有用,有助于说明或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准确把握原意,不可歪曲和篡改原意;引文或引意应完整,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③引入文章后,要认真核对,不得有衍、漏、错、别字,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搞错,并要把引文加上引号。引意不要加引号。④重要的引文、引意,都应注明详细出处。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人民日报》1981年2月18日(共9分,各3分)
2.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1分)
3.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繁,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突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10分)
4.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即作者所说的“言简意赅”。(共10分,各5分)
5.繁笔就是写的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共10分,各5分)
6.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
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共12分,各4分)
7.②(8分)
8.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共10分,各5分)9.①“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5分)②“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6分)
10.彦和,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共9分,各3分)【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概述论点 各得其宜 “简”“繁” 不以文字多寡论 明确标准 各尽其妙 以简胜繁 “破落”二字染景 典型事例 言简意赅 “紧”字境界全出 对比证明 以繁胜简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穷形尽相 《社戏》等待小叫天出场 引证论证 句有可削 来自生活 提出见解 字有可减 发诸真情 创作上超长倾向
切中时弊 提倡简练为文 简而淡,繁而冗
(二)关于本文结构的另一种意见: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在概述文章繁简的观点之后,提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论证“繁简适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论点。
两层:
1.(2、3自然段)举例说明繁简得当,各尽其妙。以《水浒传》为例,分别用《武松打虎》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简笔与繁笔用得好的事例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先说明用笔极为简省,《武松打虎》中作者“写景阳岗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的“紧”字,都是用笔很简,又富有“神韵”,这有力地说明了简笔的好处。同样一部《水讲传》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只写了三拳,却用了繁笔,从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去竭力铺张形容,使读者不但不厌其繁,反而产生了对鲁智深为民除害,伸张正义行为的同M和赞赏。论据典型有力。
2.(4.5自然段)进一步论证论点,引用名人名言,阐述上。何做到繁简适当。为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作者对简繁问题,又作了一段精辟的论说:“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这样又使文章的论证深化了一步,读者所得到的是辩证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列举鲁迅《社戏》中“我”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的例子,精当有力地说明了在特定的情况下运用艺术上的繁笔,有别于啰嗦,起到了难以言传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文章进一步引用了刘恕、顾炎武的论述,从本质上深入说明了要做到繁简适当,必须经过文字的提炼,繁简必须“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从实际情况出发,重议文章繁简得失,是要“提倡简练为文”。
作者有感于当今创作上存在着偏长的趋向,指出写作本文的目的,旨在要“提倡简练为文”。写得过长的作品,其原因是对生活的提炼不够,艺术手法不纯熟和语言表达大洗炼。难怪人们对拖沓累赘的作品,感到吃力、头疼,读大师们的名著,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通过对比、更显得“提倡简练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篇:《简笔与繁笔》教案
吴昌均
课时:一节课 操作过程:
一、故事导入,设疑激趣
一书生卖鸡,书广告一则:这个精美的笼子里装着一只肥大的公鸡,准备以最低价格出售。可多天无人问津。他的一位朋友帮其撕去广告,仅贴一“售”字,不多时就把鸡卖了。由此故事联想到写文章的问题。设疑:文章的好坏是不是单以文字多寡论?鲁迅刻画祥林嫂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语言,老师却认为妙,而我们学生的练笔中老师却经常认为这罗嗦,那繁冗,是何原因?
二、感受语言,整体把握
1、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这篇文艺短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2)提出中心论点前,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作者分别说明了繁简二者可能具有的两种情况。简,既可以是言简意赅,又可能是言简意少;前者好,后者不好。繁,在篇首说到“繁冗拖沓是作文病忌”,再次补充说明“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写作时既要“有时用简”,也要“有时用繁”,用简使繁都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通过辨证的论证分析,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论点。](3)提出中心论点后,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典型的例证,论证了“简笔与繁笔得宜尽妙”的观点。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引用论证,提示本质,说明繁简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第六自然段,作者针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写得过长”的毛病,作者揭示原因后,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用简还是使繁这两者中,着重“提倡简练为文”。]
2、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尽量读出远有的预期和语调。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品味语言。(1)“这诚然上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删去“诚然”和“单”两个词可以吗?
[用“诚然”一词准确,语气委婉,在基本肯定文章家的看法的前提下,含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意味,与全文论述的内容、基调保持一致。删后语气太肯定,内容也与原文不够协调一致;删去“单”字,意思成了承认文字的多寡论决定文章的繁简,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悖。(2)“‘繁’呢,有时自然也有它的妙处。”此句中的“繁”字的引号可以删去吗? [不能。通常说的“繁”,几乎与罗嗦,冗长,拖沓同义。但是这里的“繁”字却有特殊的意义,是指对事物的具体描写,这“繁”是应该的,作者在“繁”字上加引号,表示与一般的“繁”字有所不同,因此引号不能删去。]
2、朗读二——四自然段,品位语言
(1)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水浒传》中的两则例子论证“简笔”之妙,如果用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炼字的故事换一例,用一微型小说替换另一例,好不好?
[王安石炼字一例只说明语言锤炼的重要性,诗人用“绿”字换掉原诗中的“过”等字,并不能论证简笔之妙;微型小说篇幅本来就短小,即使用简笔,也没有长篇可以使繁而用简笔有说服力。](2)第四自然段用鲁迅《社戏》中繁笔的例子来论证“繁简之妙”,此例是否有蛇足之嫌?
[作者为证明繁笔用得好,一例取自长文,一例取之短文;一个取自古典文学名著,一例取自现代文学名篇,使例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此段《社戏》的例子,从一个讲究精练的作家有时也采用繁笔,有时会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论证观点,更有论证力量。]
3、朗读第5自然段,品味语言。讨论:第2——4自然段已经比较深入的论证了中心 论点,也能使读者臣服,为何还要写这段话?你以为此段是赘笔吗?
如果说2——4段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此段恰好回答了“怎样做的问题,文章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使论证更严密,例证更丰富。
4、朗读第6——7自然段,品味语言。思考:“背着一块石头在剧场看戏”这个比喻好 在哪里?
[比喻读拖沓累赘的文章那种吃力、头疼的感觉,非常生动、形象。]
四、指导朗读,习得语感 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
五、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1、令学生背第一自然段,力求能背诵全文。
2、检查背诵落实情况。
(拙教案发表在《学语文》2000年第5期上)
第三篇:简笔与繁笔-教学教案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难点重点] 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全文,疏通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1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2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3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2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
第四篇:原创精品教案 简笔与繁笔
吴汉伟工作室教案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一. 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正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二. 分析理解作者"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三. 学习用辨证的观点论述问题,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 重点:理清思路,正确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辨证的论述问题. 难点:理解简笔与繁笔和简练的关系 教学进程:
一. 从文题入手,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从文题上看,这是个并列的短语,很明确地提示了本文的内容是写作中的简繁问题。那么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呢?
(提示:概括为描绘事物时所用文字多的为繁笔,用的文字少的为简笔。)
二.由此导入文章的论点
那作者开篇为何说“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这里的繁简与课题中的繁简意义是否一样?
(提示:不一样。这里的繁简指上文的“简练”与“繁冗拖沓”,意思是文字多的不能一概视为繁冗拖沓,文字少的也不一定算简练。即简笔不一定是简练,繁笔也不就是繁冗拖沓。作者在此用“诚然”肯定了前人的主张,又用了“然而”补充自己的观点。)
三.用文中的例子分析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a)那怎样的简笔才是简练,怎样的繁笔才不会繁冗拖沓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作者列举的简笔与繁笔用的好的例子。简笔:“破落” “日色” “紧”
繁笔“三拳”“等小叫天出场”,(带横线的为板书,下同。)b)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为何说这几个例子用的好。(1).简笔例子为何好:
(提示: “破落”突出了山神庙没有香客,无人打扫,破败不堪。只因山中有虎,从而点染出人迹罕至,大虫出没的环境。给人以荒凉阴森的感觉。
“日色坠下去了”:当时武松-只身上山,店小二和读者都为他捏把汗,而此时,在阴森沉寂的山林中,连唯一的伴客——斜阳也要隐身而去,黑暗将吞没山中的一切。至此,武松的命运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给人
吴汉伟工作室教案
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紧”字一语双关,即写出了雪密度之大,速度之快,自然环境逼人;也写出了林冲刺配沧州之后,身后追兵不断的逼人的社会环境。)问: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作者评价简笔用的好的句子:
(提示:言简意赅,一字传神等)问:相反若简笔用的不好则会怎样?
(提示:言简意少,平淡,单薄等)(2).繁笔例子为何好:
①.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三拳”描绘部分,体会一下它好在哪里? 问:鲁智深是怎样一个人?
答:鲁莽,有正义感,疾恶如仇,力大无比┉┅ 问:“三拳”这样描写象电影里的什么镜头? 答: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慢镜头一样,给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三拳给这位大力士一打,自然痛快淋漓了。
②.但《社戏》中,“等小叫天出场”的部分,却有些近于罗嗦,请同们齐读一遍,体会有下作者为何说它写的好?
(提示:鲁迅不厌其烦写看什么角色唱,写时间。形象反映了主人公着急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的微妙心理。)
问: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作者评价繁笔用的好的句子和评价它用的不好的句子。
答:好则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繁胜简等。反之则繁冗拖沓。
总结:因此,无论简笔与繁笔,都要做到恰到好处,用作者的话讲就是“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3)评价:作者在此将简笔与繁笔都一分为二,既分析了它们好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们不好的一面,这种辨证分析事物的方法是同学们以后要借鉴学习的。
c)请同学们在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繁简用的好的例子。
师举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鲁迅《故乡》开头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大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问:哪个是简笔,哪个是繁笔?请分析体会一下!(提示:上简笔下繁笔。《故乡》开头用苍黄、远近、横、萧索、荒几字,渲染出一种萧杀,荒凉的氛围,寥寥数字,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秋夜》中描绘两棵树用了繁笔的手法,“一株”,吴汉伟工作室教案
“还有一株”,突出了作者当时孤独寂寞的心情。)四.作者论述了文章的繁简不可以文字多寡论的道理,简笔不等于简练,那到底什么是简练呢?他与简笔与繁笔有什么关系呢?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简练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简练的标准作者引用了文艺批评家刘勰的话,归纳为“无可削,不得减。以此为标准,则简练当包括简笔中的“言简意赅”和繁笔中的“以繁胜简”
五.那如何做到简练呢?
(提示:“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和“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
六.文章到此,由开头提出的“不以多寡论”的论点到中间的分析问题——何谓简练再到现在的解决问题——如何做到简练,文章应该已经结束。那后两段有何作用?是否多余?
(提示:不是多余。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其特点是一事一议、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这两段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针对当今创作上出现的简而淡、繁而冗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提倡简练为文”。
七.今天我们学习了简笔与繁笔,也知道了何谓简练,那请同学们同桌合作,一人写简,一人
写繁,描绘一下你们刚进县中时在食堂等待打饭的经历。
八.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言简意少
简笔:“破落”“日色”“紧”——-言简意赅
提炼
繁笔:“三拳”“等小叫天出场”——以繁胜简
繁冗拖沓
无可削、不得减
第五篇:简笔与繁笔教案说课稿
简笔与繁笔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正确地理解、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分析理解作者‚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论述问题,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通过理清局部及整体思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体会作者的主张,指导学生写作。
三、教学过程: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先慎先生写的《简笔与繁笔》。注意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从文题上看,这是个并列短语,很明确地提示了本文的内容——谈写作中的繁简问题。这是个并不新鲜的话题,那么周先生为什么还要‚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提出了哪些鲜明的主张?我们可以通过理清文章的局部及整体思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又叫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即以随笔的形式对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作家进行的分析评价.。其特点是论题集中,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化.。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1.繁冗拖沓 2.言简意赅 3.穷形尽相 4.惜墨如金 5.毛骨悚然 6.索然寡味 7.焦躁不安 8.字斟句酌 9.拖沓累赘 10.洋洋洒洒 11.凝练 12.描摹 13.点染 14.汩汩滔滔 15.洗练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地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三)、认真阅读第一段,理清局部思路。
教师指导具体步骤:首先,要标上句子序号;然后,依据由整体到部分的思路分析层次;最后,——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共十句话,层次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②③指出观点“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④一⑩申说理由,加以论证。所以说这段文字的基本思路是先提出观点再加以论证。
第—层,句①说的是前人主张,句②是评论性的话,表示肯定前人主张。揣摩语言‚诚然‛‚然而‛标志着思路的转折。句③对前人观点有所纠正,也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层重点在句③。思路是,先提出前人观点,然后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在肯定之后指出偏颇,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层前一小层,句④说‚简‛,句⑤⑥⑦说‚繁‛,思路是由‚简‛到‚繁‛,更加侧重于分析后一方面。句④对‚简‛一分为二:‚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是好的;‚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是不好的。说明对‚简‛不能一概肯定。⑤⑥⑦三句只说用得好的繁笔,说明繁笔也不可一概否定。句⑤说‚使繁‛的好处,句⑥谈‚繁笔‛是写作需要,句⑦是对‚繁笔‛肯定的评论。可见⑤⑥⑦句的思路是围绕繁笔的可取之处,先具体分 析繁笔的好处,然后肯定其必要性和艺术效果。
第二层后一小层,句⑧说‚用简‛,句⑨说‚使繁‛,句⑩进行总结提出观点,可见思路由分而总,用概括的事实证明简笔还得讲究‚意赅‛‚传神‛,繁笔也自有妙处。论述
重点是提倡简练并非简单否定繁笔,所以先说‚用简‛再说‚使繁‛。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四)、作业 抄写词语及其解释。第二课时
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准确领会作者的主张
1、首先,粗梳课文结构;然后,概括每段要点;最后,理清思路。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5):就文章的繁简问题,提出作者的主张——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6—7):就当前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提倡
简练为文”的主张。
2.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思路以从来的文章家在繁简上的主张——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为起点,以‚提倡简练为文‛为终点。因为古人在对于繁简还缺乏分析,所以首先把简练与简笔、繁笔区分开来,对简笔与繁笔作辩证的分析,简笔不一定就是简练,繁笔也不一定就是哕嗦,指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那么怎样才能为‚宜‛为‚妙‛呢?提出观点后,就要用事实来证明。先概括事实(第一自然段句⑧⑨),再从一般到个别,举出典型例子。先举出简笔用得好的例子,列举了《水浒传》中的“破落”、“日色”、“紧”三例;再举出繁笔用得好的例子,列举了《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以及《社戏》中等小叫天出场两例。在肯定好的简笔与繁笔之后,提出简练为标准和途径。简练的标准即来自刘勰的话“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作者很明确地指出“无论繁简”要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关于简练的途径,作者指出两点,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今的创作,简而淡,繁而冗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作者“感此,提倡简练为文”。思路理清了,作者的观点就清楚了;简练与简笔、繁笔是有分别的,文字创作需要简笔也需要繁笔,无论繁简,都要简练,要提炼文字,提炼生活。
●文章的总体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作业: 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以本文为例,指导学生认识‚简练为文‛的重要意义
本文就文章繁简问题,提出主张‚提倡简练为文‛。作者写的是主张,也实践着自己的这一主张,就让我们以本文为例,看看作者是怎样在用简、使繁处简练为文的?是怎样提炼生活,提炼文字的? 讨论,交流,明确:
1.本文用例十分典型、精当。
文章中所运用的简笔、繁笔用得好的例子都出自于名家名著,古今皆有。有的简笔和繁笔的例子出自于同一本书,有的繁笔的例子是引自特别讲究的大作家作品中的。这些例子虽然数量不多,却典型、精当,很有说服力。作者在写作体会中说:‚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过这些例子,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可见,正是由于作者对文学积累的提炼,才有了这 几个典型而精当的用例。
2.辩证地分析问题,简练在文意的表达上。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开篇即提出‚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既是历来的看法,也就是人们能想见到的,所以在下文的论述中避而不论繁笔之失在繁冗拖沓,而只是写了‚使繁’’的妙处。为了区别‚简笔‛与‚简练‛,作者辩证地分析了‚简‛的两个方面,即‚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对于简笔与繁笔的不同处理,体现出了作者分析问题周全与严谨。再如文中第五自然段提及简练的途径时,对于其中一条途径‚提炼文字‛只一句带过,‚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而重点突出‚提炼生活‛。这些使繁用简的处理正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提倡简练,根本是要提炼 命意,在文意的表达上要力求简练。3.语言表达简洁、生动。
为了言简意丰,作者在文章中适当地选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句式。如‚字斟句酌‛、‚穷形尽相‛、‚言简意赅’’等。还有‚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等句式。为了使语言表达显得简劲凝练,在语言上还相应地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如‚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刻画心理,能使细致人微’’等。由于用语上的字斟句酌,所以使得本文的语言更加简洁、生动。
(六)、教师作结,再一次提示学习本文的目的
周先慎先生曾说:‚不论使简用繁,要使文章写得简洁生动,须靠在日常阅读体会中培养起敏锐的语感。‛要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还需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积累,积累得越丰富,提炼得越精粹。学习本文,我们通过理清思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作者的基
本观点,这让我们认识到,理清思路是我们领会文章中心意思的方法、途径。
(二)、布置作业:
1、用简笔描写班级某同学的外貌,力求表现其性格特征。
2、课课练。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