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山东肥城市第六中学 韩爱丽
一、教学目标:
1.设想:(1)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2)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创新、禁毒、国防教育)。
2.知识目标:(1)鸦片战争的背景;(2)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3.能力目标:(1)通过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通过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紧跟历史潮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2)通过感悟与体验,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重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难点)。
三、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投影:“烂苹果的启示”。学生假设情境: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板书)
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播放视频资料)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根据课前的布置,请中英两个调查小组的代表发言,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进一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
(小组发言讨论)
国别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中国 英国
中英两国的概况(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①虎门销烟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④“驰禁论”与“严禁论”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扭转逆差
借口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
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承转)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影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回答)发动侵略战争
(设疑)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书)
二、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动:考考你的眼力)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电影场景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对号入座)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两个阶段英军进攻路线和几个主要战场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承转)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书)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提问)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被打回了原形,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已经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设疑引思,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展示漫画,下图是19世纪中叶英国报章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
(参考答案)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借助动态图示小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为下一节《鸦片战争的影响》埋设伏笔,承上启下。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第二篇: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设想:(1)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2)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创新、禁毒、国防教育)。
2.知识目标:(1)鸦片战争的背景;(2)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3.能力目标:(1)通过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通过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紧跟历史潮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2)通过感悟与体验,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重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难点)。
三、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投影:“烂苹果的启示”。学生假设情境: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板书)
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播放视频资料)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根据课前的布置,请中英两个调查小组的代表发言,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进一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
(小组发言讨论)
中英两国的概况
国别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①虎门销烟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④“驰禁论”与“严禁论”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扭转逆差
借口(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
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承转)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影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回答)发动侵略战争
(设疑)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书)
二、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动:考考你的眼力)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电影场景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对号入座)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两个阶段英军进攻路线和几个主要战场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承转)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书)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提问)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被打回了原形,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已经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设疑引思,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展示漫画,下图是19世纪中叶英国报章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
(参考答案)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借助动态图示小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为下一节《鸦片战争的影响》埋设伏笔,承上启下。
作业设计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参见课后列表)。假如现在政府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碑文字数:100──150字 内容:纪念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
《音乐与美术》教学案例
一、课标解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结合这节课的特点,应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启学生的智慧。本课题的课标要求:
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以来,音乐和美术领域硕果累累,贝多芬、莫奈、德彪西、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大师名家辈出,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这一节可让学生了解:艺术空前繁荣的时间、流派、作用以及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作用等内容,每种艺术形式,呈现的不同流派,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
三、学情分析
本节专业性强,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现在的高中生有相当部分学生因其在文学、音乐、美术诸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常识,有些还获得了相当高的资格,因此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2.本课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音乐、美术怎样反映社会历史变迁。
3.本课教学重点、难点突破:①由于高中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可预先给学生准备学案,学生围绕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利于学生发现重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扣19世纪以来所出现的音乐与美术杰出的艺术大师及其代表作这一主线,围绕近现代世界艺术发展历程、成果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变迁等系列问题来展开教学,授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知识点如何学,方法如何掌握,问题如何解决,还会产生什么新问题,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突出重难点,试图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效果!
六、教学方法
1.情境式导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问题式导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突破重难点。
4.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七、教学资源、手段和课时
1.教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第19课)、学案和多媒体课件
2.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音乐插曲及其有关印象派的FLASH等
3.学生课前浏览 “音乐与美术”有关的网址和网页:
http://
http://ccd.zjonline.com.cn/sjmh043.htm
4.课时安排为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自学园地:学生课前自学,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课堂教学资料,或者进行学习活动,如: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介绍“我最喜爱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举办艺术作品欣赏会或贝多芬(德彪西)音乐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艺术作品。
课堂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用幻灯片投影,教师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以震撼人心的旋律打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随即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听贝多芬的音乐。接着提出问题:从贝多芬身上什么最能触动你的心弦?说说你的理由。导入新课。
在解答导入新课问题的答案上不必拘泥统一答案,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各抒己见。
2.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后,用问题式导学,结合多媒体演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随堂指导。或者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中设计的问题(如果学生还能自己提出问题最好)来展开交流、讨论,教师边调控课堂边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
(1)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授课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幻灯片投影1),给出贝多芬雕像,提出问题:从旁边的图中,再结合课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回答)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进步和自由,献身音乐。
(幻灯片投影2)给出一段材料:他自称是“强硬的民主主义者”。1797年,拿破仑率领大军直逼维也纳,他是拿破仑当时建立伟大共和国的英雄人物,并为拿破仑谱写了一首交响曲。可当他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抓住乐谱的封面撕个粉碎。当这首交响乐出版时,他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然后让学生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什么思想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试列举他的三部代表作。他对音乐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印象派绘画与音乐: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两者统一于印象派这一大派别之内,后者更是由前者启发而来,故可把两者结合起来掌握。
用FLASH多媒体演示介绍印象派由来和莫奈及其作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授课时间为15分钟左右)
(幻灯片投影3)出示目标探究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探讨:A、印象派绘画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B、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有何关系?C、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有何共同的特征?有何艺术价值?(展示此问题时播放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音乐,一边欣赏,直观地感受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一边学习活动。)D、印象派的产生有何历史意义。
要求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印象画派的产生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学科、现实生活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
①印象派的发生,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工业革命、现代科学的发生;②光学研究解开了光谱的真面目,艺术家知道了,光不是透明的,而是由七种色彩所组成的;③蒸汽火车拉近了城乡距离,到郊外写生成为一件方便而时髦活动;④许多内在的、外在的、社会学的、物理学的、文化的多元复杂因素,催化了如黄金般光灿的艺术时代产生。(中心:这是资本主义崇尚个性的体现,也是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启发)
(幻灯片投影4)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共同特征,具体讲授如何理解作品艺术价值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印象派绘画的艺术价值:①印象派绘画把光和色彩视为认识对象的核心因素。大胆使用色彩,真正体现出光与色的无穷魅力。②印象派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印象派主张追随求色彩效果,使绘画变得更丰富、自由,也更具绘画特点。(第一组学生回答)
印象派音乐的艺术价值:印象派音乐是客观的,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在创作方法上不以旋律为中心,在配器上力图纤细精致,追求音乐中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或事物的气氛和情调。(第二组学生回答)
共同点:它们都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或事物的气氛和情调。(第三组学生回答)
历史意义:印象派艺术的崛起,开辟了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使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从而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危机。(第四组学生回答)
过渡:现代艺术的兴起包括美术与音乐,“现代艺术的兴起”是承接“近代艺术成就”,20世纪的现代艺术与19世纪的近代艺术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差别,但其创新与革新的内在精髓却是一致的。因此在学习这一问题时首先让我们鉴赏塞尚、凡高、高更、毕加索的代表性杰作。
(3)现代艺术的兴起(授课时间为15分钟左右):
(幻灯片投影5)①后印象派绘画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更强调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当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简单地模仿自然,艺术家应当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
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其代表:塞尚、高更和凡高等。
(幻灯片投影6):鉴赏塞尚、凡高、高更、毕加索的代表性杰作。
(幻灯片投影7)提问:从下面六幅毕加索的自画像中,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画家?
让学生思考或讨论,教师讲解:
从毕加索六幅自画像里,我们可以透过毕加索的眼睛看毕加索。这几张自画像能看出毕加索的某段时间内的艺术轨迹。他是个不断变换艺术手法的探索者,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但在各种风格中始终都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激昂而狂躁,无限崇尚自由,这在后面几张自画像上更显露无疑,在他的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
②现代美术和音乐的主要特征。
过渡:在印象派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派,现代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创新与多元化的特点,刚才欣赏毕加索的画,结合课本知识你认为现代美术有何特征?现代音乐又有何特征?
(幻灯片投影8)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现代艺术是如何创新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其艺术价值与影响作简要评价。
在美术方面,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主要代表人物是毕加索。现代音乐也出现了许多派别,作曲家根据各自的创作理念谱写各式各样、风格独特的乐曲,如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等。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迅速变化。现代艺术反映了人们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在艺术创作上重视直觉和下意识活动,着重于内心的“自我感受”、“心灵世界”、“自我表现”。
3.归纳小结:强调本节的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节的知识结构:
4.布置作业:创新探究题:
(1)(新华社10月14日电)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创作的一份手稿最近在美国一家神学院的图书馆中被发现,这份手稿在沉寂多年之后,13日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份手稿长达80页,如同一本杂志般大小。手稿上写着一首钢琴二重奏的乐谱,上面还有贝多芬本人所作的多处修改。根据文献记载,这首乐曲创作于贝多芬去世前几个月,当时贝多芬已经耳聋。根据估算,这份手稿可能会被拍卖出200万美元的高价。
问题:贝多芬的晚年手稿估价为什么会这么高?
(2)凡高的作品在伦敦和纽约的拍卖中,边创历年来世界名画的最高价格。
问:凡高的画为什么那么贵?
(3)有些人看不懂毕加索的作品,即否定它们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你认为对艺术品的评价是否存在永恒不变的单一标准?
推荐理由:
(1)创设了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抓住了历史教学的精髓和核心,上出了历史课的历史味。
(2)运用了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课件展示、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较多,教学难度较大,必须“粗”“细”结合突破重难点,“粗”是让学生认识这一时期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细”让学生通过某一个人物及其作品,认识、体验他的伟大与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国际文化交流的意识。
第三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引发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从此,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寻找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英国资产阶级早已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当作重点猎取的目标。他们多次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要求。而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商品市场和商品交换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国外的产品并无多大需求。加之中国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政策的实行就成为必然。
在双方贸易中,英国的毛呢敌不过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结实耐用的土布,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又是英美市场的畅销货。所以,在正常的中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有利地位,成为白银内流国家。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其商人把“杀人毒品”──鸦片作为捞取中国白银和榨取中国人民膏脂的“特殊商品”,偷偷地运进中国,造成了几乎毁灭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灾难。
《南京条约》的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上,清朝在战前的封建统治虽已衰落,但中国仍然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着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虽然照旧进行统治,但已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控制,主权已不完整。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经济上,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鸦片战争中,在镇江率军用大刀长矛同英军浴血奋战的满族将领是()
A.关天培 B.陈化成 C.葛云飞 D.海龄
2.英法联军洗劫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在()
A. 1856年 B. 1858年 C. 1859年 D. 1860年
3.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沙皇俄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二)能力提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腐朽无能 B.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英国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 2.“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随时来往,总候本国谕旨遵行。”该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3.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两者()
A.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B.都由鸦片问题而起
C.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 D.都以清朝战败而结束
4.下列能够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是()
①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赔款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 ④准许华工出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三)延伸拓展
1.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 B.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C.参战将领贪生怕死
D.英国军事力量强大
2.“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通过此项不平等规定,英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增开通商口岸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的特权 D.传教士可以自由传教
3.从英国割占香港岛,到香港回归祖国,其间共经历了()
A. 155年 B. 137年 C. 99年 D. 100年
4.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在中国享有的侵略权益有()
①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传教经商 ②领事裁判权 ③在天津、广州等地合法开设工厂④协定关税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四)模拟练习
1.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③为英国的殖民侵略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与本质 ⑤未能全面概括战争性质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③④⑤
2.在18世纪中期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
A.处于出超地位
B.处于入超地位
C.出口与进口基本持平D.从出超逐渐转为入超
3.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消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鸦片战争后,美法两国也趁火打劫,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A.《望厦条约》《虎门条约》 B.《黄埔条约》《五口通商章程》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D.《望厦条约》《北京条约》
5.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
A.长江沿岸地区
B.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C.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 D.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
6.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下列不属于这种表现的是()
A.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B.清朝统治者开始沦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和工具
C.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D.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7.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文明人”指的是()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俄国军队
8.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你同意吗?为什么?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历史分析中常用的特定概念。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全局并处支配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带有必然性的客观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深层次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等)的角度进行分析。
直接原因是指直接引起事件爆发的原因,常常是偶然事件,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例如,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需要运用这两个概念,深入分析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正确结论。
(二)例题解析
例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解析:本题答案为C。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密切联系的。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中期前后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占领广大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就成为其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动战争以打开中国大门就不足为奇了。
例2: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解析:本题答案为A。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即某个生产单位所需要的消费品基本上能够自己生产。自给自足是指基本上自足,并非绝对
不和市场联系,因此D项错误。
(三)学习拓展
收集有关圆明园的信息和资料,制作一期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手抄
报,在全班展示交流。
(四)自展才华
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就要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原则,要求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实事求是。这就要求研究者尽量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原始资料尽可能地了解历史真相,再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这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这一能力也是高考所要考查的重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掌握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说明论点的典型论据;阐释
历史问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请同学们依据这一原则,首先收集资料,撰写一篇“落后就要挨打”的小论
文。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传世名言。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面对鸦片在中国的泛滥,林则徐领导了当时的“禁烟运动”,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流芳百世。同时,林则徐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组织人员翻译西方著作,成为当时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林则徐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革去官职,遣送新疆伊犁戍边。在赴新疆途中,林则徐曾写有“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上方”等诗句,表达自己希望为国效力的心情。
(二)历史资料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明代开始,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钦差。清代沿用明制,由皇帝特别任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作钦差大臣,权力更大。钦差又称钦使,统兵者则称为钦帅,驻外使节则称钦差出使某国
大臣。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2000字)
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1、地位:《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开篇。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
2、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激发其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方法以讲授法、问答法为主,辅之以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用具】
1.电脑平台,多媒体设备.2.教师准备关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
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一段资料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视频中战火喧嚣的场面,反映的就是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很想知道: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咋一听好像有点道理,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讲述内容】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首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50页,认真阅读教材前言和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划出能够反应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具体情况的关键词句。老师会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归纳一下“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好,时间差不多啦!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的给大家归纳一下呢?好,···同学,你的手举得高高的,肯定是胸有成竹。老师在ppt上打出了一个表,你可以根据图表的提示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填图表。
···同学很不错,归纳得很准确,请坐。
老师在给大家梳理一下表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等大家熟知的俗语生动形象的反应了清政府的腐败。
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你耕田来我织布”,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土地。而此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贵族地主手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税收减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困难。
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谓的水师仍是木制帆船,包括水师提督的旗舰也是木制的。少数船上装有一两门明朝时候发明的“红衣大
炮”,发射时效果和扔铅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想打后面的敌舰,当然还需要转一圈啦!
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政策,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前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在东方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地大人多,市场大,而英国的胃口也大。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实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两者矛盾纠结,战争必然爆发。
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强烈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而中国的自然经济能够自给自足,不太需要这些工业品,加上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其产品成为了典型的“滞销品”“破鞋”,没有人要。运也白运,当然如果白送的话,中国人民还是会礼貌接受的,不要白不要嘛!相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药材”等物品,尽管有些是奢侈品,价格昂贵,但在西方却是“香饽饽”“畅销品牌”,可能还是免检产品呢!这样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813——1831年中英贸易的图表反映)。
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从材料一可以看出:1799——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通过三则材料展示鸦片走私的危害: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材料一 吸毒人数:200万掠夺白银:3—4
说明:①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财政困难
材料二:烟馆里正在吞云吐雾的中国人(图片)
反映:②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材料三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
反映:③造成兵弱银荒,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
提问:三则材料中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答案即三则材料的三点危害)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提高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过渡:面对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该会采取什么行动?假如你
是清朝统治者,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峻局势,你将会采取什么措施?
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有何表现?
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的奏折,认识到放任鸦片走私,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任命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组织禁烟工作。于是林则徐到
广东领导禁烟运动。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利益自我
华民族
统治,但
精神,故他
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 设问:(1)材料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精神?(反抗外国侵略决心及为国家民族牺牲爱国精神。)(2)林则徐禁烟,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英雄?(林则徐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禁烟根本用的是维护地主阶级他指挥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是民族英雄,)
此设计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过渡: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借口诉诸武
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
看法?
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结论:
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经过
利用ppt动态展示图展现介绍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战争的过程略)
地图动态显示
鸦片战争两个阶段:
1840年战争开始——琦善同英军谈判
1841年英军扩大战争——1842年战争结束
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上。引导学生把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概括为: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
启发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最后得出:不仅清政府的腐败是其重要原因,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鸦片战争的结果
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然接着讲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也同样引用以下材料概括内容、分析危害。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
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设问: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变化?教师概括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要阐述“半殖民”和“半封建”的内涵。并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最后教师强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请同学讲述他所了解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点明这只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其根本原因和鸦片战争一样,是为的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利用ppt动态展示图展现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1857年底,英法联军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不得到更大的侵略权益是不会甘心的。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随即进逼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天津条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新增加了哪些内容?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以分析概括指出以下几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通商口岸多达10个;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尤其是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但由于英法不满足既得侵略权益,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对洗劫圆明园,可引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段描述:“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指出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人间奇迹的宫殿就是北京的圆明园。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的。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也最后变成了一片瓦砾。圆明园惨遭焚掠,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法估计的损失。侵略者不仅毁灭了驰名世界的皇家园林,而且毁灭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他们的暴行曾受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严厉抨击。侵略者的罪行,将永远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所唾弃。
3.《北京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北京条约》时,应根据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主要指出以下几点:
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增开天津为商埠,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从原来的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腹地,这就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控制京畿重地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关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规定,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又作了准备。并简单介绍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关于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最后指出第二次的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本课小结】
结合“本课要旨”部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发生了,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的爱国军民在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中国历史也已经掀开谋求社会进步的不懈探索。
【教学预测】
在理清本课主要知识脉络是,需要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只有师生合作愉快,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预测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2、虎门销烟(1)起因:鸦片走私(2)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经过
2、鸦片战争的结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的签订
(2)《南京条约》附件——《虎口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3)中美《望厦条约》
(4)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2、《天津条约》的签订
3、《北京条约》的签订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四、小结
第五篇:第10课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前后对照的写法。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了解背景,介绍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他是李大钊的大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背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的日子。2.介绍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到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活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生字注音并组词(学生先做,教师指正)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标注自然段(32个)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16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那些自然段写到?
3.理清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课文结构,并且给文章分段。第一段(1):写1927年是父亲的背难日 第二段(2--7):写父亲被捕前的一工作情形。(被捕前)第三段(8——17):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四段(18——29):写我们与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第五自然段(30——32):写得知父亲被害,全家人悲痛的情形。(被害后)
五、总结: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北海的全过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通过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感受到了李大钊对革命的忠城,从容自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六、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生字,下去继续读课文,感受李大钊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内容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文章的结构脉络,李大钊的那种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令人敬佩,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我们继续来学习本文,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品质。2.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回忆有关父亲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工作,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的事。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不离开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派人来检查,共有被抓等方面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课文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文具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大无畏的精神。B.被捕时: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预料,从容不迫)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言行中体会父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忠于革命)
四、再读课本,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得知李大钊被害,全家人无比的悲痛,从课文中舅老爷、作者以及母亲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
2.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有什么体会?
(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革命志士李大钊的那种大无畏,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六、作业:完成本课家庭作业。板书设计
被捕前:忠于革命,大无畏
被捕时: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法庭上: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