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杭州市文三路369号
文三数码大厦725 佳贸电子有限公司 收件人朱晨 ***
1、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2、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美诗---------
多媒体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他们为什么不讲话?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
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b.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简介孟浩然。B、李白的依依惜别。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可能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3、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1)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说明了什么?(2)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借景抒情。B、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2)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
(3)齐读。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看看两句诗分别对应课文哪个段落的语句。
3、指导读诗。(千言万语,尽在诗中,谁来读读这首诗?配乐)
4、齐读,背诵。(这首诗会背吗?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 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他们是在干什么?
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
他们的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谁来扮演李白,我来问一问他:李白啊李白,你的老朋友就要和你分别了,你怎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就是不说话呀?
不想说再见,怕对方难过。
谁是孟浩然的知心人,我也问问他:孟夫子啊,孟大诗人,你就要乘舟远行了,你怎么也不说话呢?
(4)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
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
引读——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春晓》,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师。B、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A.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B.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C.孟浩然把他与李白的情谊比作长江水,时间会流逝,但情谊永不变,分别只是暂时的。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D.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E.他因为年长,在这时候劝慰李白。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下面,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
5、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6、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B、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
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
(2)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你能读出诗的一、二两行对应的是课文哪几小节吗?诗的三、四两行呢?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呢?先同座位练说,再指名说。
5、指导读诗。(千言万语,尽在诗中,谁来读读这首诗?配乐)
6、齐读,背诵。(这首诗会背吗?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渗透经典诵读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更重别离。因为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所以人们不仅备酒送行,折柳相送,还会作诗话别。昨天,我们就学习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一首话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你觉得第二自然段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
依依惜别
那么,哪句话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他们是在干什么?
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离别的伤感之情。
他们的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谁来扮演李白,我来问一问他:李白啊李白,你的老朋友就要和你分别了,你怎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就是不说话呀?
不想说再见,怕对方难过。
谁是孟浩然的知心人,我也问问他:孟夫子啊,孟大诗人,你就要乘舟远行了,你怎么也不说话呢?
(4)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
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1)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
引读——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春晓》,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B、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2)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2、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A.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B.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C.孟浩然把他与李白的情谊比作长江水,时间会流逝,但情谊永不变,分别只是暂时的。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D.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E.他因为年长,在这时候劝慰李白。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3、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下面,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
4、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B、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友人登船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 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
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
(2)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配乐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脍炙人口千古名诗吟诵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你能读出诗的一、二两行诗对应的是课文哪几句话吗?诗的三、四两行呢?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呢?先同座位练说,再指名说。
4、指导读诗。(千言万语,尽在诗中,谁来读读这首诗?配乐)
5、齐读,背诵。(这首诗会背吗?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三、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渗透经典诵读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黄鹤楼,它俯临万里长江,飞檐凌空,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因传说神仙驾鹤到此,故而得名。李白曾在这里送别好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品味登楼赏景图
1、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学习单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惜别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情别意。)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3)欣赏美景(出示图片)
(4)这么美的景色,他们为什么无心欣赏?(因为孟浩然即将离开李白,他们很舍不得)此时的心情是什么?(依依惜别)他们为什么不说话?(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原来他们是在借赏景来隐藏自己的惜别之情,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有感情读读这段话。品味酒别图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学习单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组内讨论:
(1)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鄙视权贵、连皇帝都不放在心上的李白,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
2、交流
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1)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b.敬仰他什么呢?(人品、才华)
c.了解孟浩然生平(孟浩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他有什么优点?)
d.理解《赠孟浩然》(我们再来看看李白曾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
对照诗和译文,思考;李白爱孟浩然的哪些方面?(风流潇洒、流连山水、不羡权贵、品格高尚)(2)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再看这段文字,你除了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过渡:孟浩然有什么表示呢?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安慰王勃虽然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这真是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并加进动作。
5、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品味临江目视图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要走了,学习单三(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作者写为什么要写杨柳和沙鸥?
(2)“伫立”什么意思,友人走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那儿?(3)展开想象,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交流
2、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问:(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为什么写景表达什么感情?
(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2、出示图理解依依惜别之情。(1)出示临别图问此时他们在说什么?(2)出示登船图,此时又在说什么?
(3)出示出发图,李白在做什么?出示:船慢慢走远了,这就是“依依惜别”
3、出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1)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2)孟浩然走远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长江边?(孟浩然是从江上走的,想起孟浩然的话,希望借长江表达思念之情)看来写长江水也是为了借景抒情啊!学到这儿发现课文中的景色都表达一定感情,这叫感情渲染法。
(3)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让一江春水捎去我对兄长的不尽的思念。孟兄,你何日才能与我见面?我们的友情一定会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从文中划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3、分别读诗文。(读到这儿想想文中哪些是诗中没有的?)
4、多么深厚的友谊齐读送别诗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
板书设计
登楼赏景
黄鹤楼送别
对饮话别
送别吟诗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高贵平卢青云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