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1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第四章:电磁感应 4.1划时代的发现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发展过程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联系。受到这一发现的启发,人们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利用磁场是不是能够产生电流呢?
一.电流的磁效应 1.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载流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这种作用称为电流的磁效应.2.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意义
(1)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证实了电和磁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突破了人类对电与磁认识的局限性,掀起了一场研究电与磁关系的革命.(2)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影响下,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研究了不同形状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提出了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右手螺旋法则,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产生的.(3)奥斯特的发现激发了人们探索“磁生电”的方法,在“磁生电”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磁生电”的条件,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二.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由磁生电”的条件,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法拉第把引起电流的原因概括为五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注意:“磁生电”是一种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才出现的效应.2.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
(1)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对电与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宣告了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诞生.(2)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找到了磁生电的条件,开辟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三.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即学即用
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
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答案:B 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开普勒测出了引力常量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D.库仑总结并确认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引力常量是由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得的,选项A错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是由洛伦兹提出的,选项C错误,正确答案为BD.答案:BD 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A.安培
B.赫兹
C.法拉第D.麦克斯韦 答案:C 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菲涅耳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量
D.牛顿总结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A错.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B错.引力常量是由卡文迪许最先测出的,故C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库仑定律,是由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来的,故D错.答案:C 3
第二篇: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案
贝
多
芬
教学目标
1.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
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
2.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文化特征。教学重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和《热情》,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认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致爱丽丝》
《欢乐颂》
同学们听过这两首乐曲吗?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 这两首乐曲的作者是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性情古怪,身患耳疾,但最终用意志战胜命运的音乐家,并且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被人们誉为“乐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贝多芬的强大的意志品格及其作品所散发的精神之光。二.新课教学
以《致爱丽丝》为背景音乐,并用课件出示贝多芬图片。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2.相关音乐知识介绍——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作品欣赏
(一)。《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1.作品简介
《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3,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是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完成的作品。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2.乐曲分析
贝多芬用人声歌唱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作合唱交响曲。⑴.大家看看欢乐颂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友爱,和平,团结。人们团结成兄弟的大爱。)⑵.节奏复杂吗?(节奏大量运用了XXXX的节奏型)⑶.这样的节奏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非常的庄重、有力。)⑷.速度快吗?(中速。平稳的。)⑸.音有很大跳跃吗?
(没有。音的跳进就像踩台阶一样,一级一级上升或下降,是级进的。也没有花哨的装饰音曲折的旋律。)
小结:作者用这样一段旋律表现出自己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最后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唱一下这首《欢乐颂》 1=D
4/4 —
︱ ︱1
— ︱·
—︱ 3
—
︱ 5
︱1
— ︱· —︱
歌词: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暖的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弟兄。
(二)《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
1.播放《热情》片段,思考以下问题
我们刚才所听到贝多芬的音乐片段,同学们猜猜贝多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作品介绍
《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到莫斯科听到这首奏鸣曲后,说道: “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四.拓展----维也纳“三杰”
(结合课本113页拓展与探究)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一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请同学们收集海顿和莫扎特各一部音乐作品,谈谈感受,并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做简单的比较
五.总结
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痛苦经历,铸造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性格,充满矛盾、激烈冲突的戏剧性和勇往直前、热情澎湃的英雄性。“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目标。可以说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希望有了我们新一代人的传承,贝多芬的精神之光永不灭!
第三篇:高二语文发现教案1
《发现》教案
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 王守林 【教学目标】
⒈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⒉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程序】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听录音,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中感情。
三、思考研讨问题:
⒈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
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⒉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⒊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⒋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
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⒌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⒍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⒎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这不是我的中华”,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五、课外拓展
《红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醒呀》
醒呀,请扯破了梦魔的网吧。/神州给虎豹豺狼糟踏了。/醒了吧!醒了吧!威武的神狮!/听我在五色旗下哀号„„
《七子之歌》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孩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补充说明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此诗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逼真的写出了自己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那么诗人的“中华”,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意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六、教后感
第四篇:14 童年的发现 教案1
童年的发现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大胆质疑,反复读书,带领学生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作者“发现”的历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教学准备:
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我们的童年中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2.板书:“的发现”,齐读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质疑课题: 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童年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十分珍贵的驿站。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近课题,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2.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重点写“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由于“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就去问老师,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的原因,“我”对这个问题大胆猜想,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仔细地读这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归纳我的发现过程: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感悟“发现”
1.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2.讨论:“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3.课堂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预设如下:(1)“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2)“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的。”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或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五、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 不断研究 大胆想象
第五篇:2、1《春天里的发现》教案
第一讲
《春天里的发现》
【教学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和春天有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于春天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目标】
⑴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感受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加强表达能力。
⑶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并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从而完成写作!
【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方面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辨别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教学准备】
视频、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
1、构建开放的课堂运行体系,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音乐),让学生体验、感受大自然春天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
2、创设多个情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通过歌曲,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创设表达情景;通过组织学生走进校园,把课堂开到校园中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设一种生活情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师:春节已经悄悄地向我们挥手告别,新的一年开始了,老师发现大家变得更加漂亮了,而且也更乖了,知道王老师为什么说大家变得更乖了吗?看,***同学坐姿很正确,***同学的书已经翻开了,而且笔和本子已经摆在了相应的位置上。(学生开始调整坐姿和准备学习用具)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真是有很大的变化,大家都长大了一岁,老师很开心。既然是新的一年,那我们也要有个新的开始。接下来呢?老师要给大家讲一讲新学期新的课堂要求了。
师:
1、课堂纪律及卫生(a、科学坐姿及正确地回答问题方法,采用分组和竞答机制。b、鼓励方式和惩罚方式,前两次语言,第三次点名的下次上课家长陪读)
2、积累作业检查
3、选班长,口号:我自信、我自立、我是最棒的)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小记者,调查一下,过年的时候,都哪位同学在爸爸妈妈贴春联的时候做了一次文化小博士呢? 生:„„
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褒奖。
设计意图:新年来,第一次上课,先用谈话式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慢慢从心里感觉老师就像朋友一般亲切,但同时又强调了纪律,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课堂纪律是学习的基础,先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课堂就是课堂,但课下的时候,老师愿意和学生成为好朋友的印象。
二、听歌曲,说春天
1、导入: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大都喜欢听歌、唱歌,甚至还有一位小歌星呢。接下来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跟着音乐可以一起唱。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边唱边舞,进入情景。
3、师生交流: 同学们,在刚才的歌曲中,你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呢?那里都什么是春天的象征呢?
听了歌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同桌为小组交流,然后个别向全班汇报。
生:红的花,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小结:是啊,春天是多美好的,红花开放,绿草如茵,黄莺在春天里歌唱。小朋友就是根据这些,发现春天到了。今天,我们就以“春天里的发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歌曲,知道了歌曲中的小朋友从“红花、绿草、黄莺”等景物中发现春天到了。学生知道了这些特点后,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三、开心辞海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歌曲,那么接下来老师准备考一考大家的想象力,一起来看《开心辞海》里的《说一说》环节,老师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漂亮的蘑菇像一把小伞。那聪明的小朋友,动动你聪明的大脑,发挥想象力,看看下列图形都有哪些是有相似之处的呢?
生:老师、银杏叶子像一把扇子。生:蜻蜓像一架飞机。生:还有柳条像长辫子。生:„„
教师小结:恩,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相似的事物,那就需要我们用一双火眼金睛来观察了哦!
四、古诗欣赏
师:其实呢,不仅仅是歌曲里有春天,就连诗句里也有春天的存在。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诗是和春天有关的呢? 生:《春晓》 生:《咏柳》 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古诗欣赏环节中的《咏柳》,哪个同学愿意站起来领读呢?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其实古诗中也有很多知识的存在。
五、自由谈环节(学生分组讨论)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来说一说,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同学们都可以去干些什么?激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师:其实呢,春天有很多美的地方,在春天里,我们都还可以去干什么呢? 生:出去放风筝 生:踏青
师:恩,那么关于踏青的知识,你又知道多少呢?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教材《知识小百科》环节,来了解一下踏青的知识吧!
六、开心阅读
师:刚才我们把自己眼中的春天说了出来,同学们说的都很棒,所以呢,老师决定领着大家去踏青,一起看(春天里的植物、动物、天气、人们的活动都跟其他几个季节不一样,我们要用眼睛仔细地去,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小草怎样?花儿怎样?小溪呢?还有人们有什么变化?用耳朵专注地去听,用鼻子尽情地去闻,用双手轻轻地去摸,你会发现春天是如此的美好!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进入《开心阅读》环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小学生分角色来朗读,看看文中的几个小朋友在踏青的过程中都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时再看一看他们都是在哪个地方发现了春天的存在。
设计意图:本个环节可以作为总结,以分角色陈述的形式来完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尤其是那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可以增加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
第二课时
一、【快乐ABC】结合【奇思妙想】
在上一个课时里,我们看到了其他小朋友眼睛中的春天,其实呢,春天不仅在这些地方,那么他到底在哪呢?接下来让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引导一起走进春天的世界里。出示幻灯片,按照空间顺序,从上到下的顺序。第一站:天空
1、春天到了,请同学们乘坐老师的幸福小飞机,一起飞到天空中看一看,看看天空中有什么变化呢? 生: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老师相机指导,天气变暖了,大雁也飞回来了。除了大雁还有其他的小动物吗? 生:蜻蜓 生:燕子 生:„„
看完了天空,再到地上看一看吧!第二站:地面
师:刚才我们去天空逛了一圈,接下来,我们来到地面看一看,看看春姑娘都藏在了哪里呢?看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生:桃花开了
生:迎春花也来凑热闹了
生:柳条也在梳理着自己的长辫子 生:小草也探出了脑袋 生:„„ 这个环节,老师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自己看到春天的景象充分地说出来。当学生说完之后,老师要对学生说的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然后进行一个课间的小休息,播放《春天》的音乐。
设计意图:缓解一下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充分地陶醉在春天的氛围中。第三站:小河边
这个环节,主要有老师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春天到了,小河又有什么变化呢? 小河解冻了、缓缓地流动了起来。甚至还有小鸭子也在河面上游动了。还有小鱼也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了。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按照空间顺序,不仅在天空中找到了春天,还在地面和小河边找到了春天。看来,春天是无处不在啊,只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真看,那么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从看、闻、听、想四个方面来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说完之后,可以让孩子来看一下【奇思妙想】部分中的举例。也可以采用朗读的形式来让学生从中挑出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
等学生看完之后,对于画一画部分,根据教师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把心目中的春天景象画出来。
【板书设计】 题目:《春天在哪里》、《我眼中的春天》、《找春天》„„
开头:
1、点明主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
例如: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它到底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2、总说春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例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令人心醉的季节。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寻找着它的 足迹。
中间:用排比式的段落描写春天的美景。
例如:春天在花园里。看,那盛开的桃花争奇斗艳。那可爱的迎春花扬起了骄傲的笑脸。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在„„
春天在„„
结尾:
1、照应开头,抒发感情。
例如: 春天我寻找着你的足迹,我找到你了,你是那么纯洁美丽,又是那么活泼,那么令我着迷!
2、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例如:春天真美丽啊!我喜欢春天,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范文示例】
春天,我发现了„„
简 涛
不知不觉地,冬爷爷已经悄悄地与我们擦肩而过,而春姑娘也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首先,春姑娘来到了天空中。她看到了尾巴像剪刀似的燕子和正在叽叽喳喳地呼朋引伴的小鸟。忽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南方传了过来,“春姑娘、春姑娘,我回来了„„”春姑娘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哦,原来是大雁一家啊!
接着,春姑娘来到了大地上。小草看见春姑娘来了,也偷偷地探出了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它们相拥在一起,好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你瞧!柳树姐姐一边梳理着她的长辫子,一边正冲春姑娘招手呢!微风吹过枝条,就好像翩翩起舞的美少女一般,真是美丽极了。这时,金灿灿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也赶来凑热闹了,它们的到来,顿时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最后,春姑娘来到了小河边,她看到河面上的冰融化了,小河缓缓流动了,小鱼也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玩耍嬉戏。这时,只听“呱„„呱„„”的招呼声,哦!原来青蛙也睁开了它惺忪的眼睛来迎接春姑娘了。
看着眼前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姑娘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