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我发现的环境问题》教案1
《2 我发现的环境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作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二、画环境问题图。
老师这有一些已经绘制好的校园地图,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课下所观察、发现的环境问题绘制在地图上。
学生活动,绘制环境问题图。
三、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发现的环境问题。师:孩子们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的交流非常的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吗?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我们班产生了很多环保小卫士,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就让我们肩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好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篇:2、1《春天里的发现》教案
第一讲
《春天里的发现》
【教学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和春天有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于春天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目标】
⑴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感受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加强表达能力。
⑶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并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从而完成写作!
【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方面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辨别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教学准备】
视频、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
1、构建开放的课堂运行体系,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音乐),让学生体验、感受大自然春天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
2、创设多个情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通过歌曲,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创设表达情景;通过组织学生走进校园,把课堂开到校园中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设一种生活情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师:春节已经悄悄地向我们挥手告别,新的一年开始了,老师发现大家变得更加漂亮了,而且也更乖了,知道王老师为什么说大家变得更乖了吗?看,***同学坐姿很正确,***同学的书已经翻开了,而且笔和本子已经摆在了相应的位置上。(学生开始调整坐姿和准备学习用具)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真是有很大的变化,大家都长大了一岁,老师很开心。既然是新的一年,那我们也要有个新的开始。接下来呢?老师要给大家讲一讲新学期新的课堂要求了。
师:
1、课堂纪律及卫生(a、科学坐姿及正确地回答问题方法,采用分组和竞答机制。b、鼓励方式和惩罚方式,前两次语言,第三次点名的下次上课家长陪读)
2、积累作业检查
3、选班长,口号:我自信、我自立、我是最棒的)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小记者,调查一下,过年的时候,都哪位同学在爸爸妈妈贴春联的时候做了一次文化小博士呢? 生:„„
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褒奖。
设计意图:新年来,第一次上课,先用谈话式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慢慢从心里感觉老师就像朋友一般亲切,但同时又强调了纪律,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课堂纪律是学习的基础,先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课堂就是课堂,但课下的时候,老师愿意和学生成为好朋友的印象。
二、听歌曲,说春天
1、导入: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大都喜欢听歌、唱歌,甚至还有一位小歌星呢。接下来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跟着音乐可以一起唱。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边唱边舞,进入情景。
3、师生交流: 同学们,在刚才的歌曲中,你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呢?那里都什么是春天的象征呢?
听了歌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同桌为小组交流,然后个别向全班汇报。
生:红的花,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小结:是啊,春天是多美好的,红花开放,绿草如茵,黄莺在春天里歌唱。小朋友就是根据这些,发现春天到了。今天,我们就以“春天里的发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歌曲,知道了歌曲中的小朋友从“红花、绿草、黄莺”等景物中发现春天到了。学生知道了这些特点后,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三、开心辞海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歌曲,那么接下来老师准备考一考大家的想象力,一起来看《开心辞海》里的《说一说》环节,老师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漂亮的蘑菇像一把小伞。那聪明的小朋友,动动你聪明的大脑,发挥想象力,看看下列图形都有哪些是有相似之处的呢?
生:老师、银杏叶子像一把扇子。生:蜻蜓像一架飞机。生:还有柳条像长辫子。生:„„
教师小结:恩,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相似的事物,那就需要我们用一双火眼金睛来观察了哦!
四、古诗欣赏
师:其实呢,不仅仅是歌曲里有春天,就连诗句里也有春天的存在。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诗是和春天有关的呢? 生:《春晓》 生:《咏柳》 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古诗欣赏环节中的《咏柳》,哪个同学愿意站起来领读呢?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其实古诗中也有很多知识的存在。
五、自由谈环节(学生分组讨论)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来说一说,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同学们都可以去干些什么?激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师:其实呢,春天有很多美的地方,在春天里,我们都还可以去干什么呢? 生:出去放风筝 生:踏青
师:恩,那么关于踏青的知识,你又知道多少呢?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教材《知识小百科》环节,来了解一下踏青的知识吧!
六、开心阅读
师:刚才我们把自己眼中的春天说了出来,同学们说的都很棒,所以呢,老师决定领着大家去踏青,一起看(春天里的植物、动物、天气、人们的活动都跟其他几个季节不一样,我们要用眼睛仔细地去,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小草怎样?花儿怎样?小溪呢?还有人们有什么变化?用耳朵专注地去听,用鼻子尽情地去闻,用双手轻轻地去摸,你会发现春天是如此的美好!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进入《开心阅读》环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小学生分角色来朗读,看看文中的几个小朋友在踏青的过程中都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时再看一看他们都是在哪个地方发现了春天的存在。
设计意图:本个环节可以作为总结,以分角色陈述的形式来完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尤其是那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可以增加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
第二课时
一、【快乐ABC】结合【奇思妙想】
在上一个课时里,我们看到了其他小朋友眼睛中的春天,其实呢,春天不仅在这些地方,那么他到底在哪呢?接下来让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引导一起走进春天的世界里。出示幻灯片,按照空间顺序,从上到下的顺序。第一站:天空
1、春天到了,请同学们乘坐老师的幸福小飞机,一起飞到天空中看一看,看看天空中有什么变化呢? 生: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老师相机指导,天气变暖了,大雁也飞回来了。除了大雁还有其他的小动物吗? 生:蜻蜓 生:燕子 生:„„
看完了天空,再到地上看一看吧!第二站:地面
师:刚才我们去天空逛了一圈,接下来,我们来到地面看一看,看看春姑娘都藏在了哪里呢?看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生:桃花开了
生:迎春花也来凑热闹了
生:柳条也在梳理着自己的长辫子 生:小草也探出了脑袋 生:„„ 这个环节,老师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自己看到春天的景象充分地说出来。当学生说完之后,老师要对学生说的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然后进行一个课间的小休息,播放《春天》的音乐。
设计意图:缓解一下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充分地陶醉在春天的氛围中。第三站:小河边
这个环节,主要有老师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春天到了,小河又有什么变化呢? 小河解冻了、缓缓地流动了起来。甚至还有小鸭子也在河面上游动了。还有小鱼也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了。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按照空间顺序,不仅在天空中找到了春天,还在地面和小河边找到了春天。看来,春天是无处不在啊,只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真看,那么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从看、闻、听、想四个方面来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说完之后,可以让孩子来看一下【奇思妙想】部分中的举例。也可以采用朗读的形式来让学生从中挑出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
等学生看完之后,对于画一画部分,根据教师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把心目中的春天景象画出来。
【板书设计】 题目:《春天在哪里》、《我眼中的春天》、《找春天》„„
开头:
1、点明主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
例如: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它到底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2、总说春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例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令人心醉的季节。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寻找着它的 足迹。
中间:用排比式的段落描写春天的美景。
例如:春天在花园里。看,那盛开的桃花争奇斗艳。那可爱的迎春花扬起了骄傲的笑脸。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在„„
春天在„„
结尾:
1、照应开头,抒发感情。
例如: 春天我寻找着你的足迹,我找到你了,你是那么纯洁美丽,又是那么活泼,那么令我着迷!
2、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例如:春天真美丽啊!我喜欢春天,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范文示例】
春天,我发现了„„
简 涛
不知不觉地,冬爷爷已经悄悄地与我们擦肩而过,而春姑娘也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首先,春姑娘来到了天空中。她看到了尾巴像剪刀似的燕子和正在叽叽喳喳地呼朋引伴的小鸟。忽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南方传了过来,“春姑娘、春姑娘,我回来了„„”春姑娘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哦,原来是大雁一家啊!
接着,春姑娘来到了大地上。小草看见春姑娘来了,也偷偷地探出了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它们相拥在一起,好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你瞧!柳树姐姐一边梳理着她的长辫子,一边正冲春姑娘招手呢!微风吹过枝条,就好像翩翩起舞的美少女一般,真是美丽极了。这时,金灿灿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也赶来凑热闹了,它们的到来,顿时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最后,春姑娘来到了小河边,她看到河面上的冰融化了,小河缓缓流动了,小鱼也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玩耍嬉戏。这时,只听“呱„„呱„„”的招呼声,哦!原来青蛙也睁开了它惺忪的眼睛来迎接春姑娘了。
看着眼前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姑娘笑了。
第三篇:《发现》教案2
《发现》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
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然后跟读,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 1 1
2、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
4、“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
6、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补充: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2 1 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五、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指导: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3
第四篇:洱海环境问题1
洱海流域水环境政策的发展
作者:尚建超 学号:201101130260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洱海管理条例、三退三还、两取消、两禁止等主要水环境政策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政策执行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通过和新«水污染防治法»比较, 洱海水环境政策存在忽视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缺失、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洱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水环境;水污染防治法;前言
洱海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 跨大理市和洱源县, 湖泊面积250km 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洱海集城市生活供水、农业灌溉、发电、水产养殖、航运、旅游和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被视为白族和其它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近年来, 由于周边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旅游业的发展, 给洱海的水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洱海水资源的生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洱海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对洱海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采取对策和措施保护洱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是洱海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洱海流域水环境演变
(一)洱海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以前, 洱海水质良好, 至70年代以后, 随着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沿湖水污染状况的加重, 洱海水质开始恶化。洱海污染最初以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COD 为主, 90 年代开始实施截污干管建设后, 工业废水大部分被截流, COD 的影响降低。总磷、总氮成为洱海的主要水质污染因子和富营养化影响因子。l996年和2003年, 洱海两次爆发全湖性的“蓝藻”危机, 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敲响了警钟。经过大理州、市等各级政府的努力,洱海水质逐步取得了好转。2001 年洱海为Ⅱ类水质, 2004—2007年几年间, 洱海全湖的水质从2003年的局部下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 恢复到总体水平达到和保持Ⅲ类。这是严格执行科学、综合的水环境保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二)洱海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2002 年洱海水体中总磷浓度达到0.03mg/L,标志着洱海进入了中营养化至富营养化状态关键的转型时期。水体透明度下降, 生态系统基本类型由“草型湖泊”逐渐转化成“藻型湖泊”, 蓝藻类已成为优势种群, 土著鱼类种群衰竭, 甚至濒于灭绝。洱海生态系统从稳定状态演替到不稳定的退化状态, 而且比较脆弱。稍微松懈, 则可能导致洱海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新恶化。洱海水位下降, 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降低了湖泊对气候的调节功能, 农灌用水紧张, 地下水位的下降, 导致居民的饮水发生困难, 而且导致了洱海风景资源的破坏。
二、洱海水环境政策的发展
(一)«洱海管理条例»1984年2月大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洱海管理暂行规定», 作为行政法规予以公布实施, 实行洱海水费征收、入湖捕捞资源增殖费的征收、每年定期封湖禁渔等政策措施, 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洱海管理局”。
1988年大理州人大通过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洱海管理条例”), 取代了«洱海管理暂行规定», 洱海的水环境政策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对洱海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条例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洱海湖滨带的管理、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规定。
但1988年的«条例»的总体思想仍然是以开发利用为主, 没有很好地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 该条例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禁止网箱养鱼, 导致饵料的过度投放, 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同时对围建鱼塘的规定含糊不 清, 导致鱼塘发展迅速。尤其是90年代初, 大理市 政府为发展“菜篮子”工程, 以行政号召加经济补贴, 大规模围海建鱼塘, 在两、三年的时间内, 鱼塘的总面积达到149.25 公顷。(2)对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如条例第18条规定: “认真贯彻执行以增殖为主, 养殖、捕捞、加工并举, 各有侧重的方针……加快水产业的发展。”(3)对洱海管理局的职责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但可操作性差, 导致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的局面。
1998年3 月19 日大理州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洱海管理条例», 将自1996年来的制定的一系列洱海水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了法律规范。然而,1998年修订的«洱海管理条例»对洱海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规定, 但是许多规定仍然是局部性的, 并未体现系统和综合治理的理念。
2004年修订的条例较好地体现了保护和治理优先, 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了洱海管理局的地位和作用, 并将其下放至大理市管理, 强化了洱海流域的各级政府的职责。
«洱海管理条例»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在水位的调控方面作出法律规定, 逐步认识了水位调控对洱海保护的重要性。1988年的条例确定洱海最高水位和最低运行水位, 初步遏制了水位继续下降的趋势。1998年修订的条例增加了防洪水位。然而,这种低水位调度运行方式使洱海的发电、灌溉等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的同时, 削弱了洱海的生态环保功能。
2004年修订的«洱海管理条例»充分考虑了防洪的承受力、人工调节的可行性, 满足环保生态和今后引水济洱的需要, 将洱海最低、最高水位由原来的1971100m 和1974100m 调整到1972161m 和1974131m , 将洱海从云南省电网高峰地位改变为以环保为主, 发电要服从洱海的治理和保护, 洱海水位运行调度权交由大理州调度, 使洱海水资源调度运行有法可依。
有关部门和专家达成共识, 认为长期以来低水位运行和大量污染物排放进行入洱海是造成洱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洱海已进入富营养化的初期阶段。水位调控政策的实施对洱海保护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洱海管理条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规范了洱海管理和保护的范围。1988 年的«洱海管理条例»划定了洱海管理范围和水源保护区。1998年的«洱海管理条例»超前性地跳出洱海管洱海, 将洱海流域区(包括径流区)纳入保护范围, 进一步扩大了洱海保护的范围。2004 年修订洱海管理条例时坚持了这一正确做法。
(二)“三退三还”政策
大理州各级政府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的“三退三还”政策。历年来, 洱海1974 米范围内的滩地被侵占面积为12334198亩, 约占滩地总面积21000亩的58.7%。
2001年大理州政府投资1300 万元, 加大了实施“三退三还”政策的力度。到2002 年9 月, 共实现“退塘还湖”444415亩, “退耕还林”7274152亩,“退房还湿地”61618亩, 还实现植树造林5000亩, 种植柳树48万株。其中退耕还林还扩大到洱海 流域, 共退耕还林1612万亩。
“三退三还”政策和水位调控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洱海管理条例»将水位提高了, 必须有“三退三还”政策进行完善。实施“三退三还”可以将被水淹没的鱼塘、房屋和树林实施补偿, 实现水位提高的目标。而“三退三还”也有水位调控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撑, 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恢复洱海生态环境的目标。
(三)“双取消”和“两禁止”政策
大理州各级政府于1996 年底开始实施“双取消”政策, 即取消洱海湖区所有的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 并禁止随意打捞水草。到1997年共取消了洱海中的养鱼网箱11187 个, 机动渔船2579 艘。较好地防止了水面养殖污染和机动船污染的危害。
1997年11 月实施“禁磷”政策, 在洱海汇入区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削减了总磷的流入量。2006年9月实施“禁白”政策, 在整个大理市辖区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有毒有害不易降解塑料制品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对防止洱海流域的“白色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
另外, 从2004年开始, 随着对洱海水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 各级政府对洱海保护和治理的思路发生了“三个转变”, 即从内源污染向面源污染治理转变、从单向零星工程治理向系统的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转变、从部门孤军奋战向条块结合分级负责整体联动转变, 确立起科学的、系统的综合治理思路。开始实施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及环湖截污治理工程、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 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流域环境管理工程等六大工程。对洱海水环境的持续好转和生态保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洱海水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 政策执行和实施的资金缺乏, 许多措施无法贯彻和落实
根据«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规划(2003—2020)», 到2020年规划有34个项目, 共需投资30亿元, 而“十一五”近期规划中的31 个项目也需要投入近15 亿元。但按大理州财政局«关于全州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报告», 2006至2007两年实际投入洱海流域的资金约为11027547亿元, 仅占计划投资的710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重视上游、源头和湖区的水环境保护, 忽视下游和出湖河道的污染治理
洱海的水环境政策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澜沧江流域环境保护, 这是一种本位主义倾向。从1988年到2004年的«洱海管理条例»均未提及洱海唯一出湖河流—西洱河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问题。而且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中, 较为重视上游和来水的污染防治, 对西洱河的监管视而不见。许多保护政策措施多是针对洱海湖区和上游地区, 但对于出河口—西洱河的保护和治理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下游的入湖河道如罗时江污染严重, 其治理存在许多问题。
三、新«水污染防治法»与洱海水环境政策的比较
2008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 新法加大政府在水环境方面的保护责任。洱海保护的体制创新有两点: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的职责。将原来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乡镇划归大理市, 并把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市属市管, 整个洱海由大理市统一负责管理;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 强化责任考核。这两点已经为新«水污染防治法»所吸收, 这是洱海水环境保护经验对全国水环境保护的贡献。
第二, 新法突出强调饮用水安全保障。新«水污染防治法»在第1条立法目的上增加了“保障饮用水安全”, 并在第3 条指导原则上规定“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专门增设了“饮用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专章, 进一步完善了饮用水保护制度。
对比新法对饮用水安全的重视, 2004年及以前的«洱海管理条例»均未设置专门条款对饮用水源保护作专门规定, 这是洱海管理条例的疏漏和不足,也是今后修订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之处。此外, 出于对澜沧江下游居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视, 要求有关部门重视出湖河道的污染治理。
第三, 新法明确超标和超总量排放即违法。新水污染防治法»第9条规定: “排放水污染物, 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这是重大突破。洱海管理条例对超标排放废液、废水作了禁止性规定,但处罚措施仅有罚款, 且力度太轻, 需要加以强化。
第四, 新法扩大了总量控制适用范围。将总量控制范围扩大到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并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和落实,为实现减排目标责任制提供了法律支持。同时还规定省级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重点水污染物。现阶段, 洱海流域处于中—富营养化转型时期, 流域的总量控制应根据自身特点来设立和实施。控制总磷和总氮的排放极为关键。云南省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总磷作为洱海或者其他湖泊的地方重点水污染物, 并实施总量控制。«洱海管理条例»亦可对此进行完善。
第五, 新法初步将生态补偿机制写入法律。新法第7 条规定: “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该条仅是对生态补偿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有待于后续修订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加以明确。
众所周知, 洱源县是洱海流域的上游地区,近年来洱源为了保护洱海, 牺牲了许多发展机会, 导致其财政收入由大理州排名第二位降至倒数第二位。为了体现环境保护的公平原则, 有必要对洱源实施生态补偿, 提高上游地区人们对洱海保护的积极性。
第六, 新法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新法的排污许可制度对于洱海流域从1999年开始实施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一个有力的法律支撑。建议在洱海管理条例修订过程中, 明确和细化适合洱海流域的水污染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
第七, 新法加重了违法成本。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一是实行比例罚。某些水污染事故的罚款额不再有上限, 而是按污染事故直接损失的20%进行罚款, 情节严重可以提高到30%。二是实行时间罚。如第74条规定, 超标或超总量排污的,由环保部门处以违规排放期间应缴排污费用数额2至5倍罚款。排污单位违规排污时间越长, 应受罚款额度就越大。
与新法比较, «洱海管理条例»的处罚力度,明显太轻, 缺乏震慑力。除了针对个人或农业集体组织的罚款外, 许多罚款数额太小, 根本无法影响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必须在下一步的修改过程中, 加以强化, 提高违法成本。
四、结语
洱海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洱海湖泊的保护得到了国家、省、州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但洱海流域的水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水质离治理规划目标———Ⅱ类水体仍有较大的差距, 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 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 并严格落实相应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第五篇:三年级我发现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
2、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橡皮、小刀、笔(或塑料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谁下过环保棋吗?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二、活动感知。
1、下环保棋。
(1)分析棋图:让学生观察“环保小蜗牛”的壳上每一格是什么。4人一组,每人或每组制作一个小骰子。方法: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在六个面上分别写上l、2、3、4、5、6几个数字。教师要示范,并强调安全。
(2)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每组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的哪个数字朝上,就走几步棋。看谁能最快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即最快走完),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棋图说明:
(1)浪费水,退到起点;
(2)蛇;
(3)不用塑料袋,提篮子买菜,进到4;
(4)树袋熊;
(5)小松鼠;
(6)排放废气,退到2;
(7)给小鸟提供食物;
(8)白天鹅;
(9)使用无氟冰箱,进到12;
(10)排放污水,退到5;
(11)爱护花草,进到14;
(12)白鳍豚;
(13)伤害小鸟,退到8;
(14)扬子鳄;
(15)环境优美;
(16)垃圾分类回收,再掷一次;
(17)小猴子;
(18)乱吐瓜子皮,停掷一次;
(19)小老虎;
(20)挂人工鸟巢,进到22;
(21)汽车鸣笛,排放尾气,退到14;
(22)大熊猫;
(23)乱砍滥伐,退到12;
终点,获得“环保小卫士”称号。
2、环境问题大搜索。
(1)对学校或社区的对方位的观察,找出环境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问题分类,如住房问题、水污染问题、农业问题等。
(3)经过一系列有趣的观察活动,孩子们会有许多发现和感想,应及时安排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借助文字、图画、符号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记录问题。
三、总结。
借身边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