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第3单元 课时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不可分割”。第一个把Atom介绍到我国的是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他将其译为“莫破”。
二、西方原子鼻祖
[介绍]德谟克利特认为就像用一块块砖头砌墙一样,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道尔顿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中指出:“化学的分解和化合所能做到的,充其量只是使原子彼此分离和再结合起来。正如我们不可在太阳系中放进一颗新的行星或消灭一颗现存的行星一样,我们不可能创造出或消灭一个氢原子。”这种观点换作现在更有趣的说法,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被消灭,他们只是被分开,再重新组合,你鼻尖上的某个碳原子可能正是亿万年前恐龙尾巴上的呢。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其原子学说。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成功地解释了化学定律。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受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限制,这个理论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三、汤姆生模型
[介绍]到了19世纪末,由于电的发现,化学家们有条件去研究物质在通电条件下的性质了。他们发现将一些气体装在密封的玻璃管中,再抽气使之比较稀薄,然后通上高压电,会有一束射线从玻璃管的阴极通过气体到达阳极,人们称之为阴极射线。这种射线是什么呢?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该射线会发生偏转(这就是现在我们家里电视机中的电子管的工作原理);他通过研究电场和磁场对该射线的作用,发现这种射线带负电,并测出了其电荷与质量之比,这个比值很大;Thomson又使用了不同的电极材料、在玻璃管中充入不同的气体,发现所得射线的电荷与质量之比都一样。
[提出问题]这些电子是那儿来的呢?为什么不管什么电极材料、什么气体所得到的射线都一样呢?其电荷与质量之比很大又说明什么?
这样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面包代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电子则像葡萄干一样嵌于其中。
四、卢瑟福模型
[介绍]几乎是在汤姆生实验的同时,居里夫人以及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等人开始了对放射现象的研究。这其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贡献最大的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为4(现在我们知道它是氦原子核)。卢瑟福将一束α粒子射向一
张非常薄的金箔,又将涂有硫化锌的屏幕放在其周围,α粒子撞在屏幕会产生荧光,通过观察各个方向的荧光,卢瑟福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了金箔,方向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有一些α粒子在穿过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还有大约0.1%的α粒子甚至以不同角度被弹向金箔的前面。
[提出问题]如果按照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会这样吗?那该如何解释实验现象呢?1.为什么会被弹回来?应该是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2.为什么只有0.1%?只有少数α粒子靠近了正电荷,也就是说原子内的正电荷不可能均匀分布,它占据的空间必然很小,原子应该有一个带正电的核。3.α粒子被弹回来了,核却没有被弹出,可见金原子的原子核的质量一定很大。
卢瑟福的结论: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所以大多数α粒子得以穿过金箔。原子所有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即原子核。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很像行星围绕着太阳,因此当时年仅27岁的卢瑟福就和他的行星模型一起载入了化学史。
五、波尔模型 [介绍]根据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时会不断产生电磁波,从而辐射出能量,离核越来越近,最终落在原子核上。行星模型不能稳定存在?
波尔研究了氢原子的光谱,看着这些不连续的谱线,也就是特定的能量,他受到启发,意识到这是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电子远离或者靠近原子核时应该是跳跃式变化,也就是说,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举个例子,你从楼梯上扔硬币,它只能落在某个台阶上,而不会停留在两个台阶之间。
波尔认为在能量最低的轨道,电子运动可以看成是在“平地”上的状态,这时不会释放能量。一旦电子获得了特定的能量,它就获得了动力,向上“攀登”一个或几个台阶,到达一个新的轨道。当然,如果没有了能量的补充,它又将从那个能量较高的轨道上掉落下来,回到较低的轨道上。同时释放出相应能量,对应于其光谱线。而从第二个台阶下来,或者从第三个台阶下来放出的能量不同,也就对应着一根根不同的谱线。波尔将量子理论引入原子结构,扫清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
六、结构决定性质
[提出问题]研究原子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比如说,钠能与氯气剧烈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钠颗粒。为什么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该如何解释该反应的原理呢?我们首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每个钠原子
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每个氯原子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8电子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合价和什么有关?现在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有关。大家有没有注意原子得失电子后体积的变化?原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后体积变大,原子失电子变成阳离子后体积变小。为什么参加反应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个数比是1∶1?
那么,如何解释镁和氧气的反应呢?镁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产物氯化镁化学式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是1∶2?
七、神秘的夸克
[介绍]其实,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仍在发展。后来,又有科学家提出电子等微观粒子就像光一样,既是一种粒子,又有波的性质,电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在核外运动像是一团带负电的云雾。
而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又分别由夸克构成。可夸克和电子就是基本粒子吗?它们会不会也是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呢?
为进一步探求原子的内部结构,现在的科学家们又在使用着什么样的手段呢?由于我们仍然无法直接观察,那就只能通过“打靶”、“轰击”来改变对象的状态,再分析改变后的结果,以了解其更微观的结构。其实原理仍然类似于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只不过卢瑟福实验用的粒子源是天然射线。而要想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就需要速度更快、能量更高和束流更强的粒子,更快、更高、更强。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粒子呢?我们的旅程到底有没有尽头呢?
第二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课时4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一化学 课时4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点燃
[导入] 化学方程式H2 + Cl2 ==== 2HCl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氢气和71g氯气反应生成73g氯化氢。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6.02×10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表示为6.02×10 mol。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6.02×10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23-12
323
[练习] 1 mol H2约含 氢分子。1 mol H约含 个氢原子。1 mol SO4约含 个硫酸根离子。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个。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1 mol氢 × 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1 molCO2 √
C.1 mol小米 ×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1)1.204×10个H2含多少 摩尔氢分子?(2)5 mol O2中有多少个氧分子?(3)NA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 5.N=n·NA 练习:
(1)0.5 mol H2O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 H2O中含有 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2
4-
2232-
(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二、摩尔质量
1.定义: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问题解决1]
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
(1)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
。(0.1 mol)
(2)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
。(0.1 mol)
(3)0.25 mol CaCO3的质量
。(25 g)
(4)2.0 mol H2O的质量
。(36 g)[问题解决2]
根据上述计算,归纳物质的量(n)与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1M2.数学表达式:
mm,或n,或mnMnM
[问题解决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1)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
;
(2)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
(3)氯酸钾(KClO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
;
(4)过氧化氢(H2O2)分解成氧气和水的反应。
;
[例题]483 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和SO4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解]Na2SO4·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2,摩尔质量为322 g·mol。
-1
+
2-nNa2SO410H2O+
m(Na2SO410H2O)483g1.50molM(Na2SO410H2O)322gmol1
2-则Na的物质的量为3.00mol,SO4的物质的量为1.50mol,H2O的物质的量为15.0mol。
N(H2O)n(H2O)NA15.0mol6.021023mol19.031024
答:483 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为3.00 mol,SO4的物质的量为
+
2- 3
1.50mol,H2O分子的数目约为9.03×10。
[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 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可以把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联系起来:N=n·NA= NA·m/M。4
第三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第2单元 课时2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三、设计思路
由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现象引入钠的碳酸盐,在比较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碳酸钠与碳酸钙的方法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而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异同,利用两者的性质介绍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解释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药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性质的兴趣。将主题引导到钠的碳酸盐性质的研究。(注:维生素C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和酒石酸氢钾。)
[板书]Na2CO3,俗名:纯碱。NaHCO3,俗名:小苏打。(ppt 2)[活动与探究1]取适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于小烧杯中,进行溶解性实验。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NaH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ppt 2)[过渡]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酸氢钙同为碳酸盐,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会有相似之处呢?现在以碳酸钠为例,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2~3mL澄清的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训练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碳酸钠与碳酸钙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ppt 3)1.能与某些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能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3] 组装如P51实验2的装置,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3.能与某些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俗名: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4]用pH计或pH试纸测制得的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活动与探究5] 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 前面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至接近沸腾。将一小块沾有油污(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与另一块沾有相同油污浸入清水的铜片作比较。
[板书]4.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热的纯碱溶液可以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
[叙述]这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水解反应,虽然这个反应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比如碳酸钠可以用来制肥皂、洗涤剂等,就是利用了它的去污能力。
[设问]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转换成碳酸钙。
[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反应还不知道。
[叙述]碳酸氢钠与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相似,受热时也会分解为正盐、水和二氧化碳,请大家自行写出反应方程式。
[板书]
[活动与探究]学生根据“活动与探究”中给出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格中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辨别未知的白色固体粉末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ppt 5)[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性质,现在可以解决课前的那个小实验的现象了吗?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要求查看维C泡腾片的说明书,在获得有关成分信息后进行判断。还可能例举出生活中其他的类似现象,比如服用含有碳酸氢钠的胃药后会出现打嗝的现象等。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用途吗? [叙述]
四、碳酸钠的应用(ppt 6)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制造玻璃。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用于生产玻璃的纯碱量,约占纯碱生产总量的40~50%。
在化学工业方面,纯碱可以用作染料、有机合成的原料;在冶金工业方面,可以用于冶炼钢铁、铝和其它有色金属;在国防工业方面,可以用于生产TNT及60%的胶质炸药。另外,在化肥、农药、造纸、印染、搪瓷、医药等产业也必不可少,特别在生活中,是人们发面做馒头的必需品。
[叙述]
五、碳酸氢钠的用途(ppt 7)利用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性质,可以在制糕点的时候做发泡剂,也可利用能与酸反应的性质,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练习](ppt 9~11)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不能吸收CO2的是()
A.Na2CO3 B.NaOH C.NaHCO3 D.Na2O 答案:C。
2.下列关于Na2CO3固体和NaHCO3固体性质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NaHCO3 B.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C.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速度:Na2CO3<NaHCO3 D.Na2CO3与NaHCO3相互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答案:BC。
3.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钠放出CO2多 B.碳酸氢钠放出CO2多
C.碳酸钠消耗盐酸多 D.碳酸氢钠消耗盐酸多 答案:C。
4.将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生成CaCO3 20.0g,将残留物加足量盐酸时,生成CO2气体11.0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含Na2CO3、NaHCO3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答案:m(Na2CO3)=5.3g m(NaHCO3)=33.6g
第四篇: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教案第1单元课时3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1单元课时3
铝的性质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实验探究,掌握铝与氧化物、酸、碱溶液的反应,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了解铝制品的相关使用知识,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铝的钝化。
三、设计思路:
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紧紧抓住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首先根据常见的铝制品和铝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归纳出铝的物质性质,再利用铝制品和铁制品的腐蚀程度不同、铝锅能否经常用金属清洁球或煤渣擦亮、铝桶能否放酸液等生活问题创设情境,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掌握铝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设计 【设置情境】(ppt2)
(图1)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导热性好、易于成形、价格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轻工建材等部门,是轻合金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合金。
(图2)这是一架播音747飞机, 铝合金是飞机的主要用材,用量占70%~80%,其中仅铝合金铆钉一项就有40~150万个,用铝约22吨,据预测,2010年全球航空航天铝材的消费量可达6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5%。(图3)这是一款新型轿车,在广告中的卖点是“宽敞的空间”和“全铝合金引擎”。1991-1999年铝及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翻了一番,预计到2005年还将再翻一番。预计2005年美国汽车用铝及铝合金将超过130kg/辆,西欧将达到119kg/辆。【提问】请大家思考下日常生活中铝还有什么应用?(ppt3)主要利用了铝的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
一、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ppt4)飞机制造----铝的密度小 用作导线----良好的导电性 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 用作包装----良好的延展性 【提问】我们知道铝是地壳里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但是它在自然界中是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的?说明了铝的性质如何?(ppt5)【过渡】铝的性质很活泼。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比铁活泼,我们来看看现实中铝和铁制品的使用情况。请同学分别来展示你们的调查记录:
【学生活动】先将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情况作简要表述,然后将记录内容投影出来。(投影内容)(ppt6)观察对象
现象
初步结论
铁门铁窗
锈迹斑斑,锈蚀严重,表皮脱落,裸露出来的内层铁也被腐蚀了
铁在空气中生锈腐蚀
铝制门窗
表面平整光滑,无生锈腐蚀现象
铝制品没有发生生锈腐蚀
【设疑一】这个与金属活动顺序不符。铝怎么不像铁那样容易被空气腐蚀?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你们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确认铝有没有被氧气氧化吗?(ppt7)【学生活动】互相讨论,设计方案。教师评价,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观察表面颜色变化,然后将铝条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设问】1.为何铝条在打磨前后颜色会有变化?在打磨后铝表面是什么物质呢? 2.放置后铝片表面颜色变化说明铝的活泼性如何?
【追问】铁在空气中被氧化表面生成Fe2O3而生锈腐蚀,且生锈后内部的铁被腐蚀的程度和速度都会越来越严重,那么,Al在空气中同样也被氧化表面生成了Al2O3,Al为何没有继续被氧化而一直腐蚀下去,越来越严重呢?两者好像有点矛盾啊。
【强调】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了Al2O3,Al2O3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牢固覆盖在金属铝的表面上,使内部的铝与氧气隔绝,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从而防止了铝进一步被氧化。【板书】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Al+3O2====2Al2O3 【追问】
(1)以上两种金属铁和铝在空气中的不同腐蚀情况,是否说明Al的金属活动性比不上铁呢?
(2)家中的铝锅能否经常用金属清洁球或煤渣擦亮呢?
【设疑二】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都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那么铝的性质是否与它们相似呢?请大家设计实验来探究下。(ppt8)【学生实验】完成下列实验,并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入表中。
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分别与6mol/L的盐酸、6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与铝反应的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师生归纳】上述实验说明了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板书】
2.与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
3.与碱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 3H2↑ 【追问】铝桶能否盛放稀盐酸、稀硫酸?
【设疑三】铝桶能否盛放浓硝酸、浓硫酸?(ppt9)【学生实验】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分别与浓硫酸、浓硝酸反应。【提问】实验现象与铝与盐酸反应一样吗? 与铝反应的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浓硫酸
无气泡产生
钝化
浓硝酸
无气泡产生
钝化
【强调】没气泡不代表没反应,它们也发生了反应。只不过在常温下,铝遇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发生反应。但加热时,铝与浓硝酸和浓硫酸都进一步发生反应。【板书】 Al+H2SO4(钝化)【提问】浓硝酸、浓硫酸可用什么材料的容器储存运输? 【设疑四】煮好的菜能否放铝锅中过夜?
【强调】不能。铝制品表面虽然有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但若遇长时间遇酸、碱及氯化钠溶液都会发生反应而被腐蚀。因为氯化铝、铝都能与酸或碱溶液反应,所以,铝制品不宜用于盛放酸、碱溶液,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也不能用具有强酸性或强碱性的洗涤剂来洗涤。
【过渡】铝还能和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例如焊接钢轨时,人们常将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点燃,由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置换出的铁以熔融态形式流出,让熔融的铁流入铁轨的裂逢,冷却后就将铁轨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播放】铝热反应视频。(ppt10)
【提问】1.什么叫铝热反应?(ppt11)2.什么是铝热剂?
3.写出工业上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铁轨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资料(ppt12)铝与人体健康
铝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有资料报道:铝盐可能导致人的记忆力丧失。澳大利亚一个私营研究团体说:广泛使用铝盐净化水可能导致脑损伤,造成严重的记忆力丧失,这是早老性痴呆症特有的症状。研究人员对老鼠的实验表明,混在饮水中的微量铝进入老鼠的脑中并在那里逐渐积累,给它们喝一杯经铝盐处理过的水后,它们脑中的含铝量就达到可测量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体每天的摄铝量不应超过每千克体重1mg,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每天摄取的铝量绝不会超过这个量,但是,经常喝铝盐净化过的水,吃含铝盐的食物,如油条、粉丝、凉粉、油饼、易位罐装的软饮料等,或是经常食用铝制炊具炒出的饭莱,都会使人的摄铝量增加,从而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钝。
【讲述】物质都有两面性,铝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的危害与其贡献相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只要人们切实注意,不要过量摄入,都不会对我们造成危害;扬长避短,它对人类社会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巩固练习】(ppt13)
1.两份等质量的铝粉,一份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另一份投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则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1:1_____。2.不宜用铝热法冶炼的金属是(A)
A.镁
B.铁
C.铬
D.钨 【结束语】
铝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金属,它的性质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氧化铝、氢氧化铝一样,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我们平时在使用铝制品时要考虑到铝性质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延长铝制品的使用寿命。【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3、5、6、8、9题
第五篇:二下第三单元5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二下第三单元5课《谁的本领大》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崔巍
所在单位 辅备教师
复备时间
辅备教师 魏瑞芳
友谊小学
修改栏
所在单位
二下第三单元5课《谁的本领大》集备课题 课 型
第1课时
项 目 内 容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教材内容分析 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悟出了道理。
知 识 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具(课件)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西城小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写5个生字。
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一定要全面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幻灯片
准 备
课时分配 2
教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谁的本领大》,请同学们
学 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并说出笔画名称,我们齐读两遍。环 节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略)
(齐读目标)过渡:目标明确了,有信心完成目标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这节课咱们通过3场比赛一个一个达到目标,首先,咱们来进行第一场比赛。
自学指导
(一)比一比课文字音谁读得最准确,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课本下边的拼音或问老师、同桌,3分钟后咱们比赛。
(一)先学
自由读课文。(3分钟)(二)后教
1、指名读、指名纠错。(读的同学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听的同学比谁听的认真)(先差生,后优秀生)
2、同桌互读;
3、齐读出错的字。
4、教师小结,指导难读的字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学习会认字)课文大家已经会读了,咱们接着来进行第二场比赛。
自学指导
(二)看谁最快地认识6个生字。老师把刚才的词语全都请出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会儿老师把拼音去掉看看你还会不会了。
(一)、先学 自由读词语。(带拼音)2分钟
pèng
qiáo
tuō
碰到
正巧
脱下
qiáng
cù
běn 强烈
催促
本领
(二)、后教
1、去掉拼音检测。同桌互读
要求:考一考你的同桌,如果有不会的你教教他 指名读(后进生)
2、单个生字检测。(单个生字你还敢读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卡片检测)、齐读
3、检测:生字卡片
在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可开火车读,检测的面广一些。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会写字“本、碰、巧、脱、强”)
大家读得真棒!那课文里的生字你们一定也能写端正的!
自学指导
(三)先自己观察本、碰、巧、脱、强五个字的笔顺、间架结构,描红一个,写一个,2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一)、先学 描红、练写
(二)、后教
1、指名上台写(两名后进生),其余在作业本上写。
2、师生共评议。
3、生再练写出错的字,没错的同学帮助有错的纠正。
4、听写
六、当堂训练
1、读词语。
碰到
正巧
脱下
强烈
催促
本领 2、组词:
各()敢()列()个()取()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