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5篇

时间:2019-05-12 17:3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一篇: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浅谈学生作文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

张 韬

第一个发明风筝的人是聪明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是可敬的„„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创新,人类才在历史的天宇中,抒写了一笔笔壮丽的诗篇。

生活需要创新,语文更是如此。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又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创新精神,当学生的思维中有了这种意识,一篇篇佳作就会应运而生。所以,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的作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主要从内容创新上努力去尝试,从这几点做起:

一、深入学习课改精神,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

深入学习,不断升华,理解新课程标准作文版块的相关要求。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不断提升理路论水平。在内化过程中不断反思,指正自己正确的方向,为开展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强教学实践:

实践出真知,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是教学实践。

1、夯实学生的基础:

先提升学生相关的理论基础,方能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形式与内容、事实胜于雄辩等相关内容的渗透。同时,为了更大程度刺激学生的感受与印象,帮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名著、诗词,还看了相关的影片。如:名著《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诗词《江城子》、《声声慢》、《鹊桥仙》等;影片《后天》、《未来水世界》、《星球大战》等。

2、具体做法: A、利用作文课、晚自习和一些闲暇时间,给学生朗诵经典的文章,并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影响学生。

B、借助作文讲评和语文实践活动课来影响学生。通过讲评作文,让学生理解好作品之所以好的地方,把握问题之作的缺点,以后能取长补短;语文活动实践课的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练习学生的口头作文、思维敏捷能力。

C、将工作落到实处,指导学生理解学生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要加强练写的力度。两三周一次大型作文,一周一次周记,再加上8次单

元考试的作文以及作业中的小练笔,每生一学期能练写40篇以上的作文。

D、一些好的作文打印出来粘贴到教室,学生有时间都可以看到。E、在内容创新中,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走向生活”是指:学生尽量在写作中,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自我身边的人和事。

“走向历史”是指:让自己的作品内容与历史中的事件、人物等结合起来,怀古说今。如:以“责任”为话题的专练中,我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事物上练写。我口头诗化的美文《那一抹残阳》,以荆轲作为第二人称来抒写,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沧桑性、悲壮美,并且还举了谭嗣同的事例,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豪情万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加凸现了“责任”的主题。

“走向名著”是指:借助名著中的人物、故事、相关的环境以及具体事物来作为文章的素材。如: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练写中,我启发学生向名著找灵感触动点。我口头作文《美丽的真谛》,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为第一人称,站在这一人物的角度叙写。“我”奇丑无比,但心地善良,从反面诠释了别样的美丽。课后,李芳同学的作品《巴黎圣母院Ⅱ》更是新奇味足。

“走向诗文”是指:以诗文中创造的意象、意境为作品的启发点,进行变通构思能力。如:以“真情”为话题的练写中,“我”就是《声声慢》中的主人公,借助叙事和抒情,并发挥一定的想象,创设一定的意境。如:“夕阳带着无限的不舍,滑落山头。今夜,注定将会是一个不朽的失眠。亲爱的,你可知道?我守候的院中菊花已经落了,而你,你又在何处?留下的只是满地堆积的黄花,还有那永久思念„„”因为真爱,在今夜,注定是词史上不朽的一夜。爱创造了奇迹!这样的视角,适合那些文学素养高的学生去练写。课后,李栋同学为我们送上了“责任”为话题的作文,写散文诗《昭君出塞》。其语言优美顺畅,意境凄凉瑰丽,那大漠、孤雁、坟墓、黄沙、夕阳„„共同创造了一份别样的边塞风光。一个弱女子承担起了大汉几十年的和平,而她,与家乡、与故国却从此天各一方,只是为了那一份“责任”。

“走向未来”是指:以瑰丽的想象,站在虚幻而又真实的角度上,用未来的事物折射出当今的问题。如:以“珍爱生命”为话题的作文的练写中,为了追求作品的独创性、深刻性、感染力,我为学生口头

作文《未来水世界》,展示了一幅波涛浩瀚、群山消失的可怕的场面,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为了一抔生命的黄土而相互残杀,在找不到陆地的水世界,土就是生命。让读者展开想象,去感悟作品的真谛,让这样的恐怖的情景不要出现。还好,毕竟现在我们还没有失去可爱的家园,作品的主体就显而易见了。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完美而独立的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新的才是美的,走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相信,明天又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第二篇:实施探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探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因此,实施探究性课题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创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好办法。

一、以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项目为探究性课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大多落后,加上交通又不太便利,这就制约着动手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实施。为此,我们尽可能考虑那些材料来源容易、成本低廉的项目来满足他们渴求科学的需求。如我教学《科学》中的“我来做个小开关”时,多数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且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为此,我指导学生设想如何制作“双联开关”、“三联开关”。两位学生带着这个设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参阅《电工》的有关部分,理解了各种开关的工作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俩用现成的单刀双掷开关,经过拼装改成,终于发明了一个在三处的任一位置都可控制的“三联开关”。

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我们学校配备了马德堡半球、压强计、发电机等科学“材料”,使学生接触科学、爱科学、迷上科学。如学习了“风的观测”时,准备材料让学生做个观测天气的风向标、风速计,进而利用压强原理做喷水实验,知道了压强的一些基本常识。在同学们的继续攻关下,又设计出了用塑料管制作水气压计,进一步理解测量大气压的原理。利用水气压计经过多次细心观察并认真记录研究,发现了本地在晴天时的水柱高10.1米,阴天时水柱变低,刮风下雨时,水柱更低。知道了水柱的高低与外界的天气现象有关这一规律,并根据一次水柱的突然降低,预报了一次“热带风暴”,为当地村民减少了许多灾难性的损失。

二、以农村熟悉的事物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来源于生活。教育学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问题。如我们地处半山区农村位置,盛产着文旦柚,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每年春季,刚羽化的金龟子就猖狂地危害果树,使不少果树的新叶、嫩梢片甲不留,给果农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为了解决村民们的这揪心之事,有两位学生多次夜里进园认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发现它们有种逃避敌害的绝招:假死。随后在多次的观察、实验中,他们采用了捕杀歼灭的新法:即对于大面积或大树冠的,可采用猛摇树冠惊吓金龟子,使之纷纷落下,再集中消灭。这避免了喷农药给自然环境带来污染。

三、以趣味性强的科技小制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泼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如在探究性课题中增加趣味性成份,不仅可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是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发挥最大潜能、诱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科学》的“浮和沉”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我选择传统的“浮沉子”为制作课题。有的学生从这个活动中领悟到“浮沉子”的浮沉原理,并进行了创新,用软塑料瓶代替广口玻璃瓶,用小型的“变形金刚”(儿童喜爱的人形玩具)作“浮沉物”,采用同样的方法调整“变形金刚”的平均密度。然后将调好的“浮沉物”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加工成了新式的“浮沉子”。由于“变形金刚”本身装有发光二极管,随着“浮沉子”不停地上浮下沉,在水的折射下,瓶内闪闪发光,漂亮极了。它不仅是同学们的心爱玩具,更是教学浮力原理的最佳教具。

事实充分证明:学生是智慧的花朵,对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探究性的学习、研究和感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就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领悟科学研究的真谛。

第三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校语文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和师资培训,提高认识,确立朗读教学的研究课题。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阅读教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我们还组织教师学习了吕铁君同志《观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后的思考》,促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第三,教师纷纷从网络中或刊物上搜集相关资料,自学或和集体学习相结合。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有了提高,于是,我们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语文组全体教师激情高涨,都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中。

2、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3).学生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教师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

3、精心指导,抓实训练,积极开展朗读教学研究。(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一学期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吕科长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事先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和专题发言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一学期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教学困惑,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教育故事,举办朗诵,演讲赛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针对问题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①.保证读书时间。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求教师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②.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一次,徐爱敏老师教《赵州桥》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她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她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朗读要求和朗读评价都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③.让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王振荣老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④.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经集体讨论研究,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我校雷丽燕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满山遍野/都有/ 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学生反复练读,用心体会,感悟到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⑤.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出个性,读出激情,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下是我们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张振霞老师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王振荣老师教学《鸟的天堂》时,朗读作者第一次经过的天堂内容时,配上长笛演奏曲,突出体现这里环境寂静清幽而又焕发出无限生命力的特点;朗读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配上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鸟的世界,陶醉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天籁之声中,而不禁产生一种心旷神怡、妙趣横生的感觉。

对比朗读。刘芳老师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读出三月桃花水的轻柔与舒缓,她采用了与《春潮》对比朗读的方法。首先播放春潮到来时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不可抗拒、令人震撼的春潮的到来,体会读这一段时应感情充沛、铿锵有力。接着又播放优美的《三月桃花水》影片,学生看着潺潺的流水、鲜艳的桃花,倾听着舒缓的小夜曲,感悟出桃花水这一段应读的舒缓、轻柔一些。这样,在《春潮》的强烈反衬下,学生将桃花水片段读得轻轻柔柔、舒舒缓缓,与音乐融为一体。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4、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开展了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通过朗读竞赛,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们还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书,在全校倡导“营造书香校园,塑造美好心灵”的读书活动,并要求师生共做读书笔记,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同时,三至六年级教室黑板均开辟了“日积月累”栏目,每天更换内容。一学期来,学生积累了大量词汇,为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过去,我校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5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超过了12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五、六年级学生每学期每生日记本、摘录笔记本不低于2本。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学生许多作文陆续在市、县级作文赛中获奖。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十分重视朗读课文,做到读好课文才备课、才上课。由于不断的反复练习,教师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总结,积极撰写论文,促使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本课题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学校领导也给研究活动提供了许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教研室吕铁军、王文宁老师还专程到我校听课,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为我校的朗读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四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自《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及领导的帮助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背景

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我们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目前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仍占主流。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等有困难,教师应加强辅导力度,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

四、研究内容

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反思回顾,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五、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生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一、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的热情,引导他们认识创新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敢于置疑的精神,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思考和创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建立引导、鼓舞、激励青年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使青年学生认清历史形势,端正学习态度,抢抓历史机遇,努力开拓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从自我的小天地走出来,增强历史责任感,在知识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机遇中,学会学习,向往创新,并努力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把学生内在的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可以通过合理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乐于创新,自学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创新,使他们把创新热情投入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大业中来。

二、发挥思政教师的引导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其根本和关键在教师。

1.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扎实而浓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进和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成果等,借此强化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可借此机会,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可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也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这样做既能把有关科研成果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讲解,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又有激发起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某些学术问题探究的欲望,深受学生的欢迎,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与榜样作用。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 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 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 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发生了研究创新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

4.教给学生基本的创新方法、途径和技巧,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给他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研究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三、为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最终要转化为创新实践。而创新实践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曲折的实践过程,其中还可以遭遇各种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为青年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总而言之,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在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与专业课教学和每二课堂形成合力,使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得到培养和提高。

下载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便益中学 吴旺辉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总结

    与好习惯同行争做实小美少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总结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新课程标准》中......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时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不爱思考,等老师说答案。这种情况源于教师缺乏引导,不注意营造创新环境,给学生养成了等......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肥师范学院2010届计算机专业李亚茹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范文大全)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说:“21世纪教育的最大变化是教育正在变成学习与交流的活动,将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大全]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401郑颖04501045 选题性质:应用研究 选题目的及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