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觉的特性-教案123123
教学课题:知觉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知觉的四大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理解知觉的特性在生活及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心理学源于生活,体会知觉的特性与实际生活、教育教学工作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知觉的四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知觉特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小组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特性? 什么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及导入新课: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授新课
(一)知觉的选择性
1、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某一瞬间,我们是否将正在发生的所有事物都作为知觉的对象?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作答
教师总结得出知觉选择性的概念
2、知觉选择性的含义?
含义: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出示图片
在知觉时,对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通过师生问答总结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a、客观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比明显的(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
(2)对象的相对活动性:活动变化的(如夜晚的霓虹灯);在活动背景中不动的事物(如早操站立不动的幼儿)
(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如走在大街上的姚明)
b、主观因素
知觉的目的和任务,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与情感状态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凡是与人的活动目的相一致、与知识水平相适应,又符合人的需要与兴趣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优先知觉的对象。
小结:凡是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事物都容易成为知觉选择的对象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注意这部分内容所以不占用太多时间)
4、小组讨论知觉的选择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⑴在制作和运用直观教具时,要突出知觉对象,淡化背景。⑵凡属两可图式的图片和教具应避免使用。出示图片
鸭子还是兔子?
⑶同时,教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加强对对象的描述,对背景部分要尽量淡化。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问题时,可利用声调、音高、语速的变化,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对象上。
(二)知觉的整体性
1、【做一个心理学小实验,看图片,要求学生大声读出卡片上的内容】
思考:为什么同一刺激在不同系列中会知觉为不同的符号?
总结:人对事物部分的知觉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知觉,部分在整体中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同样一个图形“13”,如果处于数字的序列中,我们就把它知觉成数字“13”;如果处于字母的序列中,我们就会把它知觉成字母“B”了。这个小实验反映了知觉的特性:整体性
2、知觉整体性的含义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观察图片思考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你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黑点还是分成三个部分的黑点?
你看到的是什么?(是斑点还是海螺?)
【总结】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知觉客体时,我们常常用过去的经验来弥补当前信息的不足,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5、思考并总结知觉整体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举一例说明。幼儿知识经验有限,为提高他们的知觉效能,教师应指点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关键性的特征上。例如,对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部分就是有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对三角形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1、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心里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的面部表情,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听他讲话的语气,也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总之,观察他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不久,这个人去自家的地里掘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隔了几天,再看看他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都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
为什么?
2、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并用词来标志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3、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教师提示:这是隐藏在雪地里的一条狗 总结: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语言提示对知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知觉的理解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既缺乏知识经验,又不会自觉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要使幼儿对知觉对象有较好的理解,有新的理解,教师就要善于用言语启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帮助幼儿组织知觉到的信息。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心理实验
请两名同学回答:你看到教室的门是什么形状
2、知觉恒常性的含义:在知觉熟悉的对象时,尽管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但对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恒常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知觉恒常性在视觉中最为明显,表现在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方面。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等。
4、思考知觉恒常性的重要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在变化的条件下,按照事物的稳定特征去认识事物,从而根据经验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如果人的知觉总是不断地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和对现实的把握都是不可能的。
小结:各个小组都汇报结束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思路。课件呈现知觉的特性总结图表。
三、课堂练习,巩固强化
1、“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D.恒常性
2、“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3、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万绿丛中一点红”“白纸黑字”这是知觉的()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四、课堂小结,布置思考题 课堂小结:图表
作业设计:
1、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根据知觉的规律组织教学?
2、结合本次课的内容谈谈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新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篇:知觉的特性 讲课稿
知觉的特性
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了知觉的概念以及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谁能告诉我知觉的概念是什么?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知觉是整体反映;感觉是个别属性的反映)
好,下面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之前先看一张图片(两歧少女—妇人),大家看一下这张图是什么?下面我来请几个同学进行回答„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停顿几秒)那让我们看看我们能不能从下面的课程中获得一些线索吧!
这节课咱们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掌握知觉的4个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以及知觉的恒常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实际上就是知觉对于对象和背景的选择。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举个例子:我现在正在给你们讲课,听课的你们将我说话的声音知觉成对象,周围环境的其他声音风扇声视为知觉的背景。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还举刚才的例子:我以同样的分贝一个处于一个音乐会中,你们所知觉到的对象还一样吗?所以,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3.我们对知觉的对象的选择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呈现少女—妇人的图片)这幅图片中,我们如果将它看成耳朵,下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少女的形象,如果我们将它看成眼睛,鼻子,嘴巴,下巴—我们知觉到的就是一个老妇人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注意选择的对象不同,所知觉到的图像也不同。(板书:总结3点)
除了知觉的选择性以外,我们还离不开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我先给大家呈现一个图,请同学们告诉我他们是什么?(13,B))我们在知觉这个模糊的物体时,并不是只看这个模糊物体本身像什么,而是根据周围环境的特征进行判断的。这种特性就叫做知觉的整体性。内温曾用实验来验证这一现象,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整体优先”。整体优先说的是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他是这样来进行实验的:材料:给被试呈现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过程:在视觉呈现刺激图形后,让被试同时从听觉接收的一个字母。让被试做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局部反应是判断视觉的小字母与听到的字母是否一致;整体反应是判断视觉的大字母与听到的字母是否一致)最后统计分析两者反应时的情况。【板书:小写字母s组成的H——4种情况)】结果显示:当听到的字母与视觉呈现的大字母一致的时候,反应时短;当听到的字母与视觉呈现的小字母一致是,反应时长。内温的这个实验证明在提取细节信息之前,我们对事物的整体可能有了粗略的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知觉的整体性可以提高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如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需要对一个字的每个部分都进行加工,我们依靠知觉的整体性可以对一个整体的字进行快速加工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知觉的整体性与熟悉度有关,如果一个人不会英文字母,那么他就不可能知觉出这个模糊的个体是字母B。所以知觉的整体性还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也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有关。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们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由此可以看出,知觉不仅跟注意有关还跟记忆,思维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两个:1.知识经验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觉也就越来越迅速、越完整、越正确。2.言语提示
言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言语提示能在环境相当复杂、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的情况下,唤起人的回忆,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知觉。言语提示越准确、越具体,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越深刻、越广泛。知觉理解性不仅与知觉的整体性有关,还与知觉的选择性和恒常性有关。选择知觉的对象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而且知觉的恒常性也是由于经验的认识而形成得固定的概念。由此可见,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其他特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说到恒常性,我们来了解一下知觉的恒常性的概念。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的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恒常性又分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亮度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他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他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大。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视网膜映像大小的变化相吻合。例如:一个人从远处向你走来,虽然视网膜上的成像变大,但我们并没有把他看的越来越大。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不断变化,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比如:转动粉笔盒,粉笔盒在视网膜上形状的成像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却认为这个粉笔盒形状并没有发生改变。
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明度恒常性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对光的反射率保持不变形成的。无论在亮处还是暗处,粉笔对光的反射率都是高的,煤块对光的反射率都是低的,虽然照明条件不同,但是它们对光的反射率仍保持不变,因此个体获得的物体亮度知觉也就保持了稳定。
(知觉恒常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恒常性有重要的意义。视觉线索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已有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已有研究表明,酒精会破坏大小和形状知觉的恒常性,这就是造成酒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现在管理部门开始严格查酒驾,尤其是暑假期间,节假日期间。知觉的其他特性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这我就不一一说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下去查找一下。那么本节课的内容到这也就基本结束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
第三篇: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第四篇:知觉教案
知
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知觉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特征;学会分析影响知觉 的因素。
教学重点:
知觉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识经验、知觉的角度影响知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授课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我手里有一个东西,同学看是什么?(同学答)同学们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回答呢?这里面实际上涉及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知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知觉的内容。
一、知觉的概念
所谓知觉就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直接作用,再一个就是整体。此外,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又不是感觉机械的综合。
二、知觉的特性
(一)选择性
同一时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刺很多,我们不能对所有的刺激都进行反应,只能有选择的对一部分刺激进行反应,这种对外来信息只选择对其中一部分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部分就是知觉的对象,其它刺激物就称为知觉对象的背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对同一副图片,个人所知觉到的事物是不同的。
(二)整体性
当直接作用感官的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仍然保持完备的特性。(结合图片讲解)
(三)理解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特定的含义。(结合图片)
知觉的理解性受言语指导的影响,比如说斑点图,初看上去只是一些斑点,在老师言语指导下,同学们发现有一条狗在寻找食物。
(四)恒常性
所谓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改变,但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分别结合例子讲解)。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越完整。(结合水果菠萝蜜讲解)
2、知觉的角度: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讨论:知觉是否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知觉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
知识经验;
知觉的角度;
兴趣、爱好;
情绪;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的新异性;
知觉对象的活动性;
知觉对象的强度
四、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个体对事物的歪曲或错误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图形错觉包括:(分别结合错觉图片讲解。)
1、线条长短错觉;
2、面积大小的错觉;
3、形状错觉;
4、方向错觉;
5、螺旋错觉;
五、回顾总结
六、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2、错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篇:感知觉教案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认知
0-6岁婴幼儿的发展
个性&社会性 幼儿认知发展
感 觉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切较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Eg: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运动觉等
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Eg:认出看到的东西、理解别人说的话、分辨鼻子闻到的气味等~
联系与区别
联系:知觉的产生以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知觉属于高于感觉 的感性认识阶段;生活中往往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统称为感知觉。
区别:个别属性.vs.整体属性 关系、联系
依赖于刺激物本身 的性质.vs.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
直接经验.vs.理解解释
感知觉发展的作用(补充)
想一想:、新生儿一落地,他们感觉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成人具有的各种感觉,新生儿也同样具有吗?
一、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补充)
2、视觉的发展
3、听觉的发展
4、嗅觉
5、味觉
6、触觉
二、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1、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
2、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3、空间知觉
4、视觉偏好
5、语音与音乐知觉
6、时间知觉
7、跨通道知觉
三、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婴儿感知觉
威廉.詹姆斯:“ 婴儿一生下来,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内脏就同时受到刺激,他们感到整个世界闹哄哄,一片混乱。” 普莱尔:“ 一切刚刚出生的婴儿都耳聋。”
——长期以来,婴幼儿感知觉研究领域一直被“婴儿无能”的思想盘踞着。
随着近二三十年来早期教育研究热潮的掀起,加之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手段的计算机化,人们已经发现,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婴儿感知觉的研究
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感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反射行为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觅乳反射 ●防御反射 ●定向反射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 ●强直性颈反射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时,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8、9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摩罗反射(moro reflex)又叫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像游泳样的动作。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这种反射约在生后6个月以后消失。
强直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伸出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实际上,这是婴儿吃奶最好的姿势。这个反射越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失。
习惯化(habituation):个体对于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去习惯化(dishabituation):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不同的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常用测定方法——注视or吸吮行为&心率变化
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
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除注视和吸吮等外显行为外,生理反应也能提供婴儿的感知活动线索,譬如心率变化。
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 (1)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 (2)婴儿的知觉偏好; (3)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
3、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 视觉偏好
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
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一)视觉的发生
1、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红光——胎儿转动)
2、新生儿眼肌协调能力较差,双眼协调较困难,尚未形成视觉集中,3周内基本能够聚焦。视觉集中
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表现:
2-3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对眼或张很开 谨防斜视 3周后,视线开始往物体上集中
2个月,明显视觉集中,视觉追踪——水平运动 3个月,视觉追踪,做圆周运动
„„„„时间&距离增加,更具主动性 5-6个月,注视远处移动物体 婴儿天然焦距:17CM 视敏度: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是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也是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有人认为,小孩的视力要比成人好,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眼尖” 新生儿的视敏度最多为成人的十分之一。
婴儿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
1个月:能用平静的眼睛运动跟踪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 3个月: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 6个月:视敏度大约为20/70。1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7岁左右,发展最快,学龄中期增长速度又有加快。学龄期阅读量增加,容易使视敏度下降——近视眼。
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发展:
Bornstein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就具备辨别各种颜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内在固有的(早期心理装置)。
80%出生8分钟到13天的新生儿能分辨红与灰,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随着年龄增长,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就会消退。
幼儿掌握颜色顺序: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丁祖荫)小班:辨认基本色,近似色辨认困难;命名困难 中班:辨认基本色、近似色;命名基本色 大班:辨认;命名;运用(红+蓝=紫)
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听觉
有几种观点:
一百年前,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因为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内耳中的液体妨碍了婴儿听觉能力的准确测量。
1983年廖德爱、黄华建研究结论,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的听觉反应是极其充分的,能声音定位、区别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声音等。听觉的产生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怀孕第20周)。5、6个月胎儿就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甚至有不同反应。
24周对声音有眨眼反应;新生儿对母亲的声音和听过的童话故事更偏爱吸吮频率更快。孕妇心跳声录音¡ª¡ª安静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强度,持续时间等等都有不同的反应。以人声和物体的声相比较,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婴幼儿的听觉敏度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其水平要在正常成人之下。低频声音对婴儿有安抚作用。
分辨:
婴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先天具有辨别声音的能力,能识别经常听到的语音与乐音,4个月时,听到自己的名字会转头。
定位(U 形过程)
新生儿 正确定位声源方向——反射性事件 2-3个月,反应消失——皮层事件 4个月,再次出现——皮层支配声音定位 听觉偏爱
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
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
结果: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
婴儿对母亲声音(语速慢、声音高、音调夸张)有特别的偏好,这有助于语言学习和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对于沉闷、愤怒、硬冷的语调与轻松、愉悦、温柔的语调,又有不同的反应,人们与儿童说话时不自觉提高了嗓音,经常性出现儿化语,话语结尾也往往升调,是因为儿童喜欢这种声调的说话方式。
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动觉与听觉联合。(跨通道知觉)应用:儿童听觉障碍
新生儿出生6-8星期: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 1岁左右:不会学说话;
小学阶段:难以掌握语词,尤其在复述的时候音准度差; 经常发生中耳感染,头部和耳部受伤; 患有颚裂、唐氏综合症。
触 觉
婴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了超出成人想象的发达的触觉。婴儿的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皮都非常敏感——先天反射。
触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是婴儿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触 觉
1、口腔触觉 最早的吸吮反射、觅乳反射。
对物体的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触觉活动进行的。8-9 个月的婴儿,习惯用嘴去认识物体。在手的触觉探索之前的最主要探索渠道。
2、手的触觉
新生儿期,抓握反射
大约5 个月左右,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手的触觉探索,以抓住东西为标志。出现手眼协调动作,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7 个月左右,儿童积极主动 地探索活动。
皮亚杰认为:把触觉和视觉联合起来并用手完成去对物体的操控是早期认知发展的基本要素。
嗅 觉
嗅觉器官在胚胎期30天左右产生于头部,鼻基板,7周形成鼻腔上部,孕期7-8个月时嗅觉结构形成。故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并产生各种反应:改变面部表情、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头躲开、四肢和全身不安宁地动。出生一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6周内形成对母亲气味的偏好)
出生不到12小时的新生儿对草莓和香蕉的味道表示满意,对臭鱼和臭鸡蛋的味道表示拒绝,这表明区别味道的能力有可能是天生的。
味 觉
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出生时味觉已发育的相当完好。婴儿对味觉差异比较敏感,遇到与习惯的滋味有区别的食物立即能辨别出来,同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新生儿明显“偏爱”甜食。
时,生来就具有能让其看护者知晓其味觉偏好的能力。
知 觉
第二、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色、形两维的感知
形状知觉,视觉偏好
大小知觉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立体)
方位知觉
音乐知觉
时间知觉
跨通道知觉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补充)
研究目的:儿童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的发展 研究被试:195名,4-9岁儿童 研究方法:测验法(图片)
指导语:“我要给你看一些画,每次只看一张。你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们看起来象什么。”如果漏看了部分或整体,追问:你看还有别的什么吗? 研究结果: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6岁前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6岁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
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
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3岁前,形状抽象占优势 4岁,颜色抽象占优势 6岁,同一抽象占优势
这一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出生不久的婴儿能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吗?
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的形状¡ª¡ª范茨
范茨的视觉偏好方法在研究了婴儿对形状、颜色等的辨别与偏爱。尤其在形状知觉研究上有突出贡献。
范茨 设计“注视箱” 婴儿躺在箱内 可以看见箱顶呈现的不同形状的图形,记录婴儿注视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爱”——视觉偏爱。
实验实验1、2:人脸偏爱实验 3:图形偏爱
人脸、报纸、靶心图、纯红色圆形、白色圆形和黄色圆形
人脸偏爱实验2 范茨给出生两周到6个月的婴儿看三个图形,一个是人脸图,第二和第三个的外形和人脸一样,但第二个上面混乱地画着人脸的一些器官,第三个是简单的上黑下白的鸭蛋图形。
把这三个图形同时拿给婴儿看,每个婴儿看2分钟,计算婴儿看每个图形的时间。
实验结果
从出生十几天起,婴儿就对人脸图最感兴趣,因为他们花在看人脸图上的时间最长。除了对人脸图感兴趣外,他们也对那个混乱的人脸图感兴趣,对黑白鸭蛋图最不感兴趣。
形状知觉
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
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有易到难依次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天津幼师,1979)。
四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识字教育¡±寓教于乐
个体对外界物体大小的感知。包括大小恒常性、大小辨别
大小恒常性:距离变化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大小也随之变化,但在知觉中仍保持原有大小。5-7个月初步获得
大小辨别:2.5-3岁幼儿能按成人言语指示选择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后精确度有所提高。2.5-3岁幼儿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
(4-5岁叠积木—6-7岁视觉辨别)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有助于幼儿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
大小恒常性 5-7个月
——指视觉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3个月
颜色恒常性 4个月
亮度恒常性 7周 106页
3、深度知觉
又称立体知觉,是指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成都或不同物体之间远近距离的一种能力。20C60y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了一个十分有名的“视觉悬崖(Visual cliff)¡±实验。结果表明,6个月的婴儿已有了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红白格子布贴近玻璃放置。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滩)。在浅滩和深滩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m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结果,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
6~14m 婴儿(吉布森和沃克)27/36能爬过浅滩 3/36少部分爬过深滩
后人 监测婴儿在视崖前心率变化判断其是否具备深度知觉。
2m 与 7m 婴儿(campos)
4、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如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所标志的空间相对关系。)上下 前后 左右——什么顺序? 案例:
(1)开学第一周,李老师试图教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她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就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但全都是左手。
(2)小学生练习队列时,左右转的出错率最高,为什么?
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7-9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①5-7岁,能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②7-9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③9-11岁,能比较灵活的、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
幼儿园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所以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往往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
¡°镜面示范¡ª¡ª¡±¡°照镜子式¡±示范。
四、音乐知觉 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抽象性 婴幼儿知觉时间较困难,7-8岁迅速发展。婴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 “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吃奶时间哭喊 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作息制度等)
(3)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较近的时间标尺“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
(4)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较远的时间标尺“大前天”、“大后天”,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跨通道知觉
当我们感知周围世界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仅是单靠眼睛看,或单靠耳朵听,而是边看、边听、边接触、边闻味道,还要用嘴尝尝,这种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同时接受并加工信息所产生的知觉就是跨通道知觉。
例如,当我们鉴赏一盘菜肴的好坏时,常用¡°色、香、味¡±来进行综合的判断;当我们学习外语单词时,最好的方法是听、读、写并用。
意义:跨通道知觉帮助婴儿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可预测的生活环境。一岁以内的婴儿具备这种综合知觉能力吗?
最新研究证实,婴儿从刚刚出生,就是以这种跨通道知觉来认识世界的。当产房里的新生儿听见旁边有人说话时,他们会一边把头转过去看(虽然他们还看不清楚),一边听人说话,还舞动着小手。
研究者认为,婴儿出生时已拥有跨感觉通道知觉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
视觉—— 听觉联合
3-4个月,婴儿表现出将视觉景象与特定声音匹配的能力。
视觉—— 触觉联合
1个月,婴儿更多注视与其吸吮过的奶头相似的球体——建立联合。
视觉—— 动觉联合
新生儿可模仿成人鬼脸(吐舌头等)手眼协调 跨通道知觉——视听
一项研究中,同时给4个月的婴儿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照的是两块石头相碰撞,另一张照片照的是两块海绵相碰撞,在出示两张照片的同时,同时还模拟声音,但只模拟一种声音,要么是石头碰撞的声音,要么是海绵碰撞的声音,结果,几乎所有听到石头碰撞声音的婴儿,都把目光转向那张石头碰撞的照片,而所有听到拍打海绵声音的孩子,都把目光对准了那张海绵碰撞的照片。应用:感觉统合失调
初入小学,会二位数加法,但不会跳绳。
原因:婴儿期爬得少、抱得多;幼儿期早期教育强调计数、识字。
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①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Eg:儿童的视力检查正常,但辨别形状却有困难。
例如,难以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识别图形和汉字,分不清字的反转或倒转,典型表现为上与下、6与
9、d与b等分辨不清;有时单独一个字能认识,放在句子中就难以辨认。
儿童的空间定位能力也较差,不易分清左与右。由于这种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明显影响了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②听觉功能障碍。
儿童的听力属正常,但辨别听觉刺激的能力很差,如分不清d、t、n、m 等类似音素,对较长的词句难以重复,不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事情等。这些也都影响儿童的理解与阅读。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③精细动作障碍。
阅读、绘画、写字等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于精细动作的参与和协调,尤其依赖于眼与手的协调。孩子在书写时,字或字母过大与过小、间隔不当、字不成行,笔握得太紧,不能一行行地涂色与剪贴纸张;在看书时,不能产生平滑而协调的水平方向的眼睛活动等等,都是精细动作存在障碍的表现。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感觉统合训练系统,是让2—15 岁孩子在玩乐中通过系统的数十种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的综合发展,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提升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器材功能:
(1)滑板: 促进幼儿双侧统合, 强化前庭——— 固有感觉。
(2)独脚椅: 帮助幼儿建立前庭感觉机能, 控制重力感, 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同时, 锻炼幼儿腰腹肌力量。
(3)触觉板:触点提供神经刺激讯号,加强儿童触觉学习,亦可与万象组配合,做均衡动作训练。
(4)万象组合:利用玩具营造各种形态的空间, 使儿童在移动的同时, 进行滚, 爬, 跳, 投等各种教育课程, 培养儿童需要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基础体力。
促进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活动分区明确,提供充分探索机会,注意卫生与安全; 课内外互动,使幼儿体会感知的主动性; 启发幼儿思考、记住感受,积累感知经验。
知觉的高级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类主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强,表现为四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弱——强)
2、观察的持续性 保持时间(短——长)
3、观察的精确性(轮廓粗略——细节深入)
4、观察的逻辑性(对内部关系的探索增加)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早期的观察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观察常常受五官因素、实物突出的外部特征或个人兴趣、情绪等的影响,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记观察任务。这一时期的观察需要成人的引导,否则较难顺利完成观察任务。
到了中后期,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增强,特别是大班能够排除干扰,根据成人规定的任务进行观察。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3 水平(姚平子):
1级水平——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2级水平——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是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克服坚持; 3级水平——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随意乱指。
结果:1 级水平:3 岁 0 ;4 岁,2%;5岁,22% ;6 岁,24%。
2、观察的持续性
自我控制力较差,易受干扰,观察对象易转移,且幼儿的情绪、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时间。但在教育和引导 下,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事物。
阿格诺索娃的实验指出:各年龄幼儿观察图画的平均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3—4岁幼儿的观察时间平均为6分8秒; 5岁时为7分6秒; 6岁为12分3秒。从6岁开始,观察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
3、观察的精确性
幼儿观察事物整体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笼统、粗略的轮廓,对那些表面的、明显的、简单的部分感兴趣,可是隐蔽的、细微的特征还是无法观察到。随年龄的增长,思维的逐步成熟,经验不断丰富、实践的机会增多,幼儿观察的精确性在后期得到进一步提高。
3、观察的精确性
教育启示:
加强培养,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要求,增加幼儿观察实践的机会。(益智类小游戏等)
4、观察的逻辑性
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部的联系。
在幼儿早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只能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现象,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观察的概括能力很低。如图片上画着一棵苹果树和一个小孩,儿童看见这幅图片可能只注意图片上的苹果了,认识不到图片是要表现¡°小孩想要摘苹果¡±这一主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成人有效的指导下,幼儿的观察概括能力不断提高。
1、观察的目的性 弱——强 无意向有意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 保持时间短——长
3、观察的精确性 粗略轮廓——细节深入 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发展
4、观察的逻辑性 对内部关系的探索增加
促进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产生具体观察方法;(教观察步骤,指导记录)培养幼儿知觉敏感性,提高其观察技能; 帮助幼儿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培养幼儿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观察活动要求直观、鲜明,能够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直观、难易适中)及时总结 反馈 与幼儿讨论观察的结果,帮助幼儿形成观察的习惯。指导幼儿掌握方法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时,应教给幼儿观察的步骤,如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先整体,后局部,从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等等,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另外,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指导幼儿学会记录。帮助幼儿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幼儿吃饭时对豆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培育豆芽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培育豆芽,并在豆芽生长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最好做一些简单的记录。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也可培养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练习.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 知觉” 活动的是()。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2 .婴儿的听觉偏好趋向()。
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
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 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 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 .关于婴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是正确的。
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 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 C.眼口协调动作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 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4 .“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A.距离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5 .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A.方位知觉 B.形状知觉 C.距离知觉 D.颜色知觉 6 .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婴儿的视听协调?()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7 .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8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像 .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