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时间:2019-05-15 06:4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一篇: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目标:

学习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难点:

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1课时 过程: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而且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指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感知觉的关系 1.共同之处:

1)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发生,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2.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3.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2)感觉只需要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器官共同的活动。

3)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三)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感知觉开始的。2.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3.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材料。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四)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4.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感知的返回传导:

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使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感觉? 2.什么是知觉?

3.感知觉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关系?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目标:

了解幼儿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发展特点 重点:

幼儿视觉、听觉的发展特点 难点:

眼手协调动作的标志及条件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 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二)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小结: 作业:

幼儿视敏度发展的特点? 幼儿颜色视觉发展的特点?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目标:

了解幼儿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重点:

方位知觉的发展特点 难点:

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四)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1.方位知觉: 1)定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

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但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辨别能力较为困难。2.距离知觉 1)定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2)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特点: 幼儿可以分清所熟悉物体或场所的远近,但不能正确认识较广阔的空间距离。还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3.形状知觉 1)定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 2)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特点:

3岁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4岁到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5岁能正确辨认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五)时间知觉 1.定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2.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幼儿期逐渐能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3)幼儿中期可以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较难理解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

4)幼儿晚期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较难辨别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小结: 作业:

1、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

2、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课题: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目标:

学习感知的特性与幼儿的活动之间的关联 重点: 适应和对比 难点:

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一)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小结: 作业:

1.什么是适应? 2.什么是对比?

课题: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目标:

学习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重点: 知觉的特性 难点: 知觉的特性 方法: 讨论、讲授 课时: 2课时 过程: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

小结: 作业:

1、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2、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课题: 幼儿的感知觉 目标:

学习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以及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重点: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难点: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方法: 讨论、讲授 课时: 2课时 过程: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人在感知事物时,并非是面前所有的刺激都能被同时清楚地反映,人总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的对象,其它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在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同或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4.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作言语指导,使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和理解知觉对象有很大的作用。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一)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的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

1.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4.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的感官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要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小结: 作业:

1.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

2.如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第二篇:感知觉教案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认知

0-6岁婴幼儿的发展

个性&社会性 幼儿认知发展

感 觉

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切较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Eg: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运动觉等

 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Eg:认出看到的东西、理解别人说的话、分辨鼻子闻到的气味等~

联系与区别

联系:知觉的产生以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知觉属于高于感觉 的感性认识阶段;生活中往往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统称为感知觉。

区别:个别属性.vs.整体属性 关系、联系

依赖于刺激物本身 的性质.vs.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

直接经验.vs.理解解释

感知觉发展的作用(补充)

想一想:、新生儿一落地,他们感觉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成人具有的各种感觉,新生儿也同样具有吗?

一、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补充)

2、视觉的发展 

3、听觉的发展 

4、嗅觉 

5、味觉 

6、触觉

二、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1、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 

2、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

3、空间知觉 

4、视觉偏好 

5、语音与音乐知觉 

6、时间知觉 

7、跨通道知觉

三、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婴儿感知觉

威廉.詹姆斯:“ 婴儿一生下来,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内脏就同时受到刺激,他们感到整个世界闹哄哄,一片混乱。” 普莱尔:“ 一切刚刚出生的婴儿都耳聋。”

——长期以来,婴幼儿感知觉研究领域一直被“婴儿无能”的思想盘踞着。

随着近二三十年来早期教育研究热潮的掀起,加之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手段的计算机化,人们已经发现,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婴儿感知觉的研究

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感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反射行为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觅乳反射 ●防御反射 ●定向反射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 ●强直性颈反射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时,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8、9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摩罗反射(moro reflex)又叫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像游泳样的动作。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这种反射约在生后6个月以后消失。

强直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伸出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实际上,这是婴儿吃奶最好的姿势。这个反射越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失。

习惯化(habituation):个体对于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去习惯化(dishabituation):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不同的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常用测定方法——注视or吸吮行为&心率变化

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

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除注视和吸吮等外显行为外,生理反应也能提供婴儿的感知活动线索,譬如心率变化。

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 (1)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 (2)婴儿的知觉偏好; (3)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

3、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 视觉偏好

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

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一)视觉的发生

1、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红光——胎儿转动)

2、新生儿眼肌协调能力较差,双眼协调较困难,尚未形成视觉集中,3周内基本能够聚焦。视觉集中

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表现:

2-3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对眼或张很开 谨防斜视 3周后,视线开始往物体上集中

2个月,明显视觉集中,视觉追踪——水平运动 3个月,视觉追踪,做圆周运动

„„„„时间&距离增加,更具主动性 5-6个月,注视远处移动物体 婴儿天然焦距:17CM 视敏度: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是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也是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有人认为,小孩的视力要比成人好,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眼尖” 新生儿的视敏度最多为成人的十分之一。

婴儿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

1个月:能用平静的眼睛运动跟踪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 3个月: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 6个月:视敏度大约为20/70。1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7岁左右,发展最快,学龄中期增长速度又有加快。学龄期阅读量增加,容易使视敏度下降——近视眼。

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发展:

Bornstein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就具备辨别各种颜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内在固有的(早期心理装置)。

80%出生8分钟到13天的新生儿能分辨红与灰,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随着年龄增长,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就会消退。

幼儿掌握颜色顺序: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丁祖荫)小班:辨认基本色,近似色辨认困难;命名困难 中班:辨认基本色、近似色;命名基本色 大班:辨认;命名;运用(红+蓝=紫)

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听觉

有几种观点:

一百年前,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因为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内耳中的液体妨碍了婴儿听觉能力的准确测量。

1983年廖德爱、黄华建研究结论,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的听觉反应是极其充分的,能声音定位、区别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声音等。听觉的产生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怀孕第20周)。5、6个月胎儿就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甚至有不同反应。

24周对声音有眨眼反应;新生儿对母亲的声音和听过的童话故事更偏爱吸吮频率更快。孕妇心跳声录音¡ª¡ª安静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强度,持续时间等等都有不同的反应。以人声和物体的声相比较,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婴幼儿的听觉敏度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其水平要在正常成人之下。低频声音对婴儿有安抚作用。

分辨:

婴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先天具有辨别声音的能力,能识别经常听到的语音与乐音,4个月时,听到自己的名字会转头。

定位(U 形过程)

新生儿 正确定位声源方向——反射性事件 2-3个月,反应消失——皮层事件 4个月,再次出现——皮层支配声音定位 听觉偏爱

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

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

结果: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

婴儿对母亲声音(语速慢、声音高、音调夸张)有特别的偏好,这有助于语言学习和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对于沉闷、愤怒、硬冷的语调与轻松、愉悦、温柔的语调,又有不同的反应,人们与儿童说话时不自觉提高了嗓音,经常性出现儿化语,话语结尾也往往升调,是因为儿童喜欢这种声调的说话方式。

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动觉与听觉联合。(跨通道知觉)应用:儿童听觉障碍

新生儿出生6-8星期: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 1岁左右:不会学说话;

小学阶段:难以掌握语词,尤其在复述的时候音准度差; 经常发生中耳感染,头部和耳部受伤; 患有颚裂、唐氏综合症。

触 觉

婴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了超出成人想象的发达的触觉。婴儿的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皮都非常敏感——先天反射。

触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是婴儿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触 觉

1、口腔触觉 最早的吸吮反射、觅乳反射。

对物体的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触觉活动进行的。8-9 个月的婴儿,习惯用嘴去认识物体。在手的触觉探索之前的最主要探索渠道。

2、手的触觉

 新生儿期,抓握反射

 大约5 个月左右,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手的触觉探索,以抓住东西为标志。出现手眼协调动作,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7 个月左右,儿童积极主动 地探索活动。

皮亚杰认为:把触觉和视觉联合起来并用手完成去对物体的操控是早期认知发展的基本要素。

嗅 觉

嗅觉器官在胚胎期30天左右产生于头部,鼻基板,7周形成鼻腔上部,孕期7-8个月时嗅觉结构形成。故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并产生各种反应:改变面部表情、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头躲开、四肢和全身不安宁地动。出生一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6周内形成对母亲气味的偏好)

出生不到12小时的新生儿对草莓和香蕉的味道表示满意,对臭鱼和臭鸡蛋的味道表示拒绝,这表明区别味道的能力有可能是天生的。

味 觉

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出生时味觉已发育的相当完好。婴儿对味觉差异比较敏感,遇到与习惯的滋味有区别的食物立即能辨别出来,同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新生儿明显“偏爱”甜食。

时,生来就具有能让其看护者知晓其味觉偏好的能力。

知 觉

第二、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色、形两维的感知

形状知觉,视觉偏好

大小知觉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立体)

方位知觉

音乐知觉

时间知觉

跨通道知觉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补充)

研究目的:儿童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的发展 研究被试:195名,4-9岁儿童 研究方法:测验法(图片)

指导语:“我要给你看一些画,每次只看一张。你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们看起来象什么。”如果漏看了部分或整体,追问:你看还有别的什么吗? 研究结果: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6岁前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6岁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

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

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3岁前,形状抽象占优势 4岁,颜色抽象占优势 6岁,同一抽象占优势

这一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出生不久的婴儿能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吗?

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的形状¡ª¡ª范茨

范茨的视觉偏好方法在研究了婴儿对形状、颜色等的辨别与偏爱。尤其在形状知觉研究上有突出贡献。

范茨 设计“注视箱” 婴儿躺在箱内 可以看见箱顶呈现的不同形状的图形,记录婴儿注视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爱”——视觉偏爱。

实验实验1、2:人脸偏爱实验 3:图形偏爱

人脸、报纸、靶心图、纯红色圆形、白色圆形和黄色圆形

人脸偏爱实验2 范茨给出生两周到6个月的婴儿看三个图形,一个是人脸图,第二和第三个的外形和人脸一样,但第二个上面混乱地画着人脸的一些器官,第三个是简单的上黑下白的鸭蛋图形。

把这三个图形同时拿给婴儿看,每个婴儿看2分钟,计算婴儿看每个图形的时间。

实验结果

从出生十几天起,婴儿就对人脸图最感兴趣,因为他们花在看人脸图上的时间最长。除了对人脸图感兴趣外,他们也对那个混乱的人脸图感兴趣,对黑白鸭蛋图最不感兴趣。

形状知觉

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

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有易到难依次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天津幼师,1979)。

四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识字教育¡±寓教于乐

个体对外界物体大小的感知。包括大小恒常性、大小辨别

大小恒常性:距离变化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大小也随之变化,但在知觉中仍保持原有大小。5-7个月初步获得

大小辨别:2.5-3岁幼儿能按成人言语指示选择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后精确度有所提高。2.5-3岁幼儿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

(4-5岁叠积木—6-7岁视觉辨别)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有助于幼儿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

大小恒常性 5-7个月

——指视觉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3个月

颜色恒常性 4个月

亮度恒常性 7周 106页

3、深度知觉

又称立体知觉,是指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成都或不同物体之间远近距离的一种能力。20C60y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了一个十分有名的“视觉悬崖(Visual cliff)¡±实验。结果表明,6个月的婴儿已有了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红白格子布贴近玻璃放置。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滩)。在浅滩和深滩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m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结果,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

6~14m 婴儿(吉布森和沃克)27/36能爬过浅滩 3/36少部分爬过深滩

后人 监测婴儿在视崖前心率变化判断其是否具备深度知觉。

2m 与 7m 婴儿(campos)

4、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如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所标志的空间相对关系。)上下 前后 左右——什么顺序? 案例:

(1)开学第一周,李老师试图教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她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就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但全都是左手。

(2)小学生练习队列时,左右转的出错率最高,为什么?

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7-9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①5-7岁,能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②7-9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③9-11岁,能比较灵活的、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

幼儿园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所以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往往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

¡°镜面示范¡ª¡ª¡±¡°照镜子式¡±示范。

四、音乐知觉 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抽象性 婴幼儿知觉时间较困难,7-8岁迅速发展。婴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 “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吃奶时间哭喊 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作息制度等)

(3)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较近的时间标尺“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

(4)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较远的时间标尺“大前天”、“大后天”,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跨通道知觉

当我们感知周围世界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仅是单靠眼睛看,或单靠耳朵听,而是边看、边听、边接触、边闻味道,还要用嘴尝尝,这种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同时接受并加工信息所产生的知觉就是跨通道知觉。

例如,当我们鉴赏一盘菜肴的好坏时,常用¡°色、香、味¡±来进行综合的判断;当我们学习外语单词时,最好的方法是听、读、写并用。

意义:跨通道知觉帮助婴儿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可预测的生活环境。一岁以内的婴儿具备这种综合知觉能力吗?

最新研究证实,婴儿从刚刚出生,就是以这种跨通道知觉来认识世界的。当产房里的新生儿听见旁边有人说话时,他们会一边把头转过去看(虽然他们还看不清楚),一边听人说话,还舞动着小手。

研究者认为,婴儿出生时已拥有跨感觉通道知觉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

视觉—— 听觉联合

3-4个月,婴儿表现出将视觉景象与特定声音匹配的能力。

 视觉—— 触觉联合

1个月,婴儿更多注视与其吸吮过的奶头相似的球体——建立联合。

 视觉—— 动觉联合

新生儿可模仿成人鬼脸(吐舌头等)手眼协调 跨通道知觉——视听

一项研究中,同时给4个月的婴儿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照的是两块石头相碰撞,另一张照片照的是两块海绵相碰撞,在出示两张照片的同时,同时还模拟声音,但只模拟一种声音,要么是石头碰撞的声音,要么是海绵碰撞的声音,结果,几乎所有听到石头碰撞声音的婴儿,都把目光转向那张石头碰撞的照片,而所有听到拍打海绵声音的孩子,都把目光对准了那张海绵碰撞的照片。应用:感觉统合失调

初入小学,会二位数加法,但不会跳绳。

原因:婴儿期爬得少、抱得多;幼儿期早期教育强调计数、识字。

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①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Eg:儿童的视力检查正常,但辨别形状却有困难。

例如,难以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识别图形和汉字,分不清字的反转或倒转,典型表现为上与下、6与

9、d与b等分辨不清;有时单独一个字能认识,放在句子中就难以辨认。

儿童的空间定位能力也较差,不易分清左与右。由于这种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明显影响了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②听觉功能障碍。

儿童的听力属正常,但辨别听觉刺激的能力很差,如分不清d、t、n、m 等类似音素,对较长的词句难以重复,不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事情等。这些也都影响儿童的理解与阅读。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 ③精细动作障碍。

阅读、绘画、写字等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于精细动作的参与和协调,尤其依赖于眼与手的协调。孩子在书写时,字或字母过大与过小、间隔不当、字不成行,笔握得太紧,不能一行行地涂色与剪贴纸张;在看书时,不能产生平滑而协调的水平方向的眼睛活动等等,都是精细动作存在障碍的表现。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 感觉统合训练系统,是让2—15 岁孩子在玩乐中通过系统的数十种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的综合发展,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提升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器材功能:

(1)滑板: 促进幼儿双侧统合, 强化前庭——— 固有感觉。

(2)独脚椅: 帮助幼儿建立前庭感觉机能, 控制重力感, 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同时, 锻炼幼儿腰腹肌力量。

(3)触觉板:触点提供神经刺激讯号,加强儿童触觉学习,亦可与万象组配合,做均衡动作训练。

(4)万象组合:利用玩具营造各种形态的空间, 使儿童在移动的同时, 进行滚, 爬, 跳, 投等各种教育课程, 培养儿童需要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基础体力。

促进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活动分区明确,提供充分探索机会,注意卫生与安全; 课内外互动,使幼儿体会感知的主动性; 启发幼儿思考、记住感受,积累感知经验。

知觉的高级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类主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强,表现为四个方面: 

1、观察的目的性(弱——强)

2、观察的持续性 保持时间(短——长)

3、观察的精确性(轮廓粗略——细节深入)

4、观察的逻辑性(对内部关系的探索增加)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早期的观察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观察常常受五官因素、实物突出的外部特征或个人兴趣、情绪等的影响,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记观察任务。这一时期的观察需要成人的引导,否则较难顺利完成观察任务。

到了中后期,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增强,特别是大班能够排除干扰,根据成人规定的任务进行观察。

1、观察的目的性

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3 水平(姚平子):

1级水平——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2级水平——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是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克服坚持; 3级水平——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随意乱指。

结果:1 级水平:3 岁 0 ;4 岁,2%;5岁,22% ;6 岁,24%。

2、观察的持续性

 自我控制力较差,易受干扰,观察对象易转移,且幼儿的情绪、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时间。但在教育和引导 下,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事物。

阿格诺索娃的实验指出:各年龄幼儿观察图画的平均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3—4岁幼儿的观察时间平均为6分8秒; 5岁时为7分6秒; 6岁为12分3秒。从6岁开始,观察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

3、观察的精确性

 幼儿观察事物整体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笼统、粗略的轮廓,对那些表面的、明显的、简单的部分感兴趣,可是隐蔽的、细微的特征还是无法观察到。随年龄的增长,思维的逐步成熟,经验不断丰富、实践的机会增多,幼儿观察的精确性在后期得到进一步提高。

3、观察的精确性

 教育启示:

加强培养,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要求,增加幼儿观察实践的机会。(益智类小游戏等)

4、观察的逻辑性

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部的联系。

在幼儿早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只能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现象,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观察的概括能力很低。如图片上画着一棵苹果树和一个小孩,儿童看见这幅图片可能只注意图片上的苹果了,认识不到图片是要表现¡°小孩想要摘苹果¡±这一主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成人有效的指导下,幼儿的观察概括能力不断提高。

1、观察的目的性 弱——强 无意向有意发展 

2、观察的持续性 保持时间短——长

3、观察的精确性 粗略轮廓——细节深入 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发展 

4、观察的逻辑性 对内部关系的探索增加

促进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产生具体观察方法;(教观察步骤,指导记录)培养幼儿知觉敏感性,提高其观察技能; 帮助幼儿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培养幼儿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观察活动要求直观、鲜明,能够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直观、难易适中)及时总结 反馈 与幼儿讨论观察的结果,帮助幼儿形成观察的习惯。指导幼儿掌握方法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时,应教给幼儿观察的步骤,如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先整体,后局部,从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等等,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另外,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指导幼儿学会记录。帮助幼儿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幼儿吃饭时对豆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培育豆芽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培育豆芽,并在豆芽生长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最好做一些简单的记录。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也可培养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练习.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 知觉” 活动的是()。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2 .婴儿的听觉偏好趋向()。

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

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 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 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 .关于婴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是正确的。

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 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 C.眼口协调动作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 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4 .“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A.距离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5 .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A.方位知觉 B.形状知觉 C.距离知觉 D.颜色知觉 6 .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婴儿的视听协调?()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7 .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8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像 .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第三篇:心理学感知觉教案

心理学

心理学;认识发展与教育,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

认识发展与教育: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问题解决、注意。

感知觉

1、感觉 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规律 感受性及其变化(1)感觉适应

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适应

从明亮的地方走入暗室,最初什么也看不到,相反则会被外面的阳光刺激的睁不开眼----视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由于同时产生或前一刻产生的同类感觉的影响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色觉引起温度觉

(5)感觉的相互补充

由于某种感觉机能系统受损或丧失,其他感受能力得到提高。

盲人

(6)敏感化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时间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使相应的感觉能力得到提高。

音乐家、画家

5、感觉种类

①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②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③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6、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

知觉的整体性:相似的、接近的或相同的、具有良好意识形态(相似、连续、对称)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7、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板书、挂图、模型的大小,还是老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

(2)根据感知觉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知觉。因此,教学内容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停顿和间隔,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的排列顺序。(3)根据感知觉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清晰地印象。

(4)根据感知觉的理解律,言语知道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直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与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5)根据感知觉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道具师,应尽量变静为动。

(6)根据感知觉的协同律,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种感官器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大大的提高直观的效果。

8、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1)条理性。(2)创造性。(3)敏锐性。(4)精确性(5)理解性(6)复杂性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2.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3. 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四篇:感知觉、思维训练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提高感知力

细心观察留心听取用心感触感知力培养必成全心教育精心培养耐心督促家长心付出当报

感知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青少年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和学好功课的基本条件。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器官种类,人们的感知力包括观察力、听取力和触觉力。

一、感知力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非凡

感知力强的人,善于认识周围的各种客观现象,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信息储备;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从而在认识上能够取得惊人的突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自然也有非凡之处。

旧社会的草莽英雄,包括农民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很少或从未进过学堂,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统驭术,基本是在政治、军事和生活实践中,靠超人的感知力获取的。当然也离不开其他智力因素相佐。

(二)学习成绩超人

同样,一个感知力强的学生,自然也能取得超人的学习成绩。

以观察力为例,一个观察力强的学生,读书尚未“破万卷”,下笔却能“如有神”。原因就是他对日常事物善于观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效信息,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动起笔来感到有内容可写,无论对人物、事物还是景物的描写,都能达到言之有物,感情真实。而观察力差的学生,由于不注意或不善于观察,头脑中的各种信息积累薄弱,所以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是就事论事,干干巴巴。观察力强弱对数理化的学习影响,效果则益发明显。

二、感知力的培养方法

家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将教育要求与日常督查、提醒相结合,培养提高孩子的感知力。

(一)细心观察

通过经常性的教育,让孩子明确并牢记细心与否的利害关系。

只有细心观察,才能为感知力提供丰富而准确的信息。若不细心,现实生活中即使遇到很重要的事物,也可能真会视而不见。即使记住的东西,也会由于不准确而难以应用。

细心观察对学习的意义更大。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永远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一字之差,离题万里,考试中的细心审题,是获取良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在明确细心观察对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家长要利用家庭教育所能利用的手段,如通过养鱼、种花、棋艺、家庭陈设和整理性的家务劳动,让孩子观察和体会有关物种、物体的生长变化,艺术的技巧、特征,室内设置的艺术、规律等;农村家长还可让孩子观察庄稼、蔬菜、家畜、家禽的生长过程及其细微变化,培养孩子形成细心观察和细心做事的良好习惯。

家长利用与孩子一起观赏电视的机会,采用对节目中的重要细节进行提问等方法,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感知力,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留心听取

留心就是有心,就是一心一意或专心致志。三心二意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教育孩子做事要专心致志的童话“小猫钓鱼的故事”,早先是写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现在小学学前班就有专心致志的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做事专心致志的道理和好处,关键在于能否在学习和做事的实际中,切实做到专心致志,能否养成学习、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

学生听取力的使用和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家长除了经常教育孩子,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外,还要在现实生活当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孩子留心听取和做事专心的良好习惯。如果孩子已存在听讲、学习、做事容易走神和精力分散的不良苗头,家长要努力帮助克服。

具体方法有: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为孩子学习提供安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同一时间内,只让孩子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避免孩子因任务多了分散精力;注重劳逸结合和调节活动,避免疲劳学习;经常督促和提醒孩子使用正确的学习姿势等。

(三)用心感触

感触,就是人们接触外界事物(包括听、看等)时的感觉。一个感触力强的人,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受深刻和强烈,并能反应迅捷,记忆牢固。因此,感触力的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较大。用心与留心的意思相似。家长可用培养听取力的方法,同时培养孩子的感触力。

“敏感”一词,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引发高度注意和强烈兴趣的某个人的话,或某件事物、某种现象,而作出敏锐快捷的反应。因此注意力和兴趣是提高感知力的重要因素。家长要通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详见第五章),来提高感知力和其他智力因素。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提高感知力

细心观察留心听取用心感触感知力培养必成全心教育精心培养耐心督促家长心付出当报

感知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青少年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和学好功课的基本条件。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器官种类,人们的感知力包括观察力、听取力和触觉力。

一、感知力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非凡

感知力强的人,善于认识周围的各种客观现象,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信息储备;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从而在认识上能够取得惊人的突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自然也有非凡之处。

旧社会的草莽英雄,包括农民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很少或从未进过学堂,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统驭术,基本是在政治、军事和生活实践中,靠超人的感知力获取的。当然也离不开其他智力因素相佐。

(二)学习成绩超人

同样,一个感知力强的学生,自然也能取得超人的学习成绩。

以观察力为例,一个观察力强的学生,读书尚未“破万卷”,下笔却能“如有神”。原因就是他对日常事物善于观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效信息,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动起笔来感到有内容可写,无论对人物、事物还是景物的描写,都能达到言之有物,感情真实。而观察力差的学生,由于不注意或不善于观察,头脑中的各种信息积累薄弱,所以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是就事论事,干干巴巴。观察力强弱对数理化的学习影响,效果则益发明显。

二、感知力的培养方法

家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将教育要求与日常督查、提醒相结合,培养提高孩子的感知力。

(一)细心观察

通过经常性的教育,让孩子明确并牢记细心与否的利害关系。

只有细心观察,才能为感知力提供丰富而准确的信息。若不细心,现实生活中即使遇到很重要的事物,也可能真会视而不见。即使记住的东西,也会由于不准确而难以应用。

细心观察对学习的意义更大。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永远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一字之差,离题万里,考试中的细心审题,是获取良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在明确细心观察对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家长要利用家庭教育所能利用的手段,如通过养鱼、种花、棋艺、家庭陈设和整理性的家务劳动,让孩子观察和体会有关物种、物体的生长变化,艺术的技巧、特征,室内设置的艺术、规律等;农村家长还可让孩子观察庄稼、蔬菜、家畜、家禽的生长过程及其细微变化,培养孩子形成细心观察和细心做事的良好习惯。

家长利用与孩子一起观赏电视的机会,采用对节目中的重要细节进行提问等方法,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感知力,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留心听取

留心就是有心,就是一心一意或专心致志。三心二意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教育孩子做事要专心致志的童话“小猫钓鱼的故事”,早先是写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现在小学学前班就有专心致志的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做事专心致志的道理和好处,关键在于能否在学习和做事的实际中,切实做到专心致志,能否养成学习、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

学生听取力的使用和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家长除了经常教育孩子,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外,还要在现实生活当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孩子留心听取和做事专心的良好习惯。如果孩子已存在听讲、学习、做事容易走神和精力分散的不良苗头,家长要努力帮助克服。

具体方法有: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为孩子学习提供安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同一时间内,只让孩子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避免孩子因任务多了分散精力;注重劳逸结合和调节活动,避免疲劳学习;经常督促和提醒孩子使用正确的学习姿势等。

(三)用心感触

感触,就是人们接触外界事物(包括听、看等)时的感觉。一个感触力强的人,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受深刻和强烈,并能反应迅捷,记忆牢固。因此,感触力的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较大。用心与留心的意思相似。家长可用培养听取力的方法,同时培养孩子的感触力。

“敏感”一词,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引发高度注意和强烈兴趣的某个人的话,或某件事物、某种现象,而作出敏锐快捷的反应。因此注意力和兴趣是提高感知力的重要因素。家长要通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详见第五章),来提高感知力和其他智力因素。

一、运用科学的感知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受到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主客观因素构成了感知觉原理。小学生的 感觉和知觉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感知发展有其年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了解有关的感知规 律,应用科学的感知原理设计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1.利用对象和背景关系的原理

在任何情景中,当许多事物作用于我们感官时,可将其分为两类:对象与背景。对象和背景差别越大,对 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教学中利用这一原理呈现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例如:讲解“求正 方形ABCD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边长为4厘米)(图1)这道题时,先启发学生作出EF、GH两条辅助 线,并有意识地把扇形BOG和COH画上浅色斜线,使之隐退为“背景”,用深色斜线突出阴影部分AOG 和DOH。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使他们发现阴影部分AOG和DOH之和等于空白部分BFO与C FO之和,进而发现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长方形BCHG的面积相等,即等于长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4[2]÷2=8(平方厘米)。这样利用色彩加大了对象与背景的差异,使学生 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获得了有用的清晰鲜明的图形形象,进而迅速解答此题。此外,还可利用对象和背景的动 静差异强化感知,活动的教具,旋转的抽拉片、电视片可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较易集中于感知目标。特别 是计算机进入课堂,以其更新更优的动态演示愈加突出了感知对象。

(附图 {图})

2.利用感知觉的对比原理

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提高感觉能力,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更能清楚地被感知。例如:在教学“农场有两块麦地。第一块2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小麦5000千克,第二块3公顷,平均每 公顷产小麦6000千克,这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小麦多少千克?”时,一位学生回答说:“(5000+6 000)÷2=5500(千克)”。这种错误具有一定典型性,如果仅用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来说明学生的错误,学生只能知其错,不知其所以会错的原因,于是便可运用对比 原理,出示下面的示意图(图2):

(附图 {图})

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明确,用(5000+6000)÷2,不能使每公顷产量变成一样多,补救方法 是:(5000+6000)÷2=5500(千克),5500+(6000-5500)÷(3+2)= 5600(千克)。再与一般解法比较,(5000×2+6000×3)÷(3+2)=5600(千克)。图形与列式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两块地公顷数一样时,用前一种解法较简便,反之,则用一般解法简单。上述教学安排,借助示范图在是与非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正确解法,使学生建立起对平均数数量关系的清晰感 知,不仅及时充分地纠正了错误,还使认识得到深化。再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让学生建立起圆面 积的正确概念,防止与圆周长知识混淆,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对比感知环节,逐步出示(图3):

(附图 {图})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明了地感知到圆的面积是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π倍,不同于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π倍,半径的2π倍。这样的对比感知使圆的面积与周长的知识得以 精确分化,较好地加强了感知印象。

3.利用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德国著名学者费希纳在研究中指出,刺激量与感觉是 成正比的,刺激量增减十倍,感觉量增减一倍。为了提高感知效果,需适当增加刺激的强度。(1)增强符号信息的强度。即用彩色粉笔及画线等方法突出所讲内容的重点,如讲“分数除法法则”时 为突出“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两变一不变的重点,教师用彩色粉笔重重的 将运算符号、除数及它的倒数描一遍,再在被除数下面画上线。这样教学无疑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重点的感知。

(2)增强语言信息的强度。为让学生听清教学内容,捕捉重点,在数学课上还可利用提高声调或变换声 调的方法使讲授内容抑扬顿挫、生动引人,提高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感觉能力。

(3)增强直观信息的强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挂图、直观教具、幻灯片等设计要简单醒目、轮廓清晰、色彩鲜明、重点突出,以突出感知目标。

4.运用对象间组合与协同的特点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相近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为一个系统与整体。如下面两幅图□△□△

□△□△

(附图 {图})

在感知时图4容易将线段间接近的归在一起,把这八条归为四个对象各自分开:图5则容易将形状一样的 归为一组。根据接近与相似组合的原则,感知对象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易于感知。例如:分析“每人种4棵树,3人一共种多少棵?”这样一道应用题,在摆或画图时,要注意每份 的4棵之间的距离应相对近些,使之被感知为一个对象,而3份间的距离应相对远些,这样才能得到合乎题意 的正确感知(如图6)。

(附图 {图})

如若棵与棵之间的距离同于或大于份与份间的距离,便不可能建立精确的感知。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 律”时,有一道例题:“如果做一张桌子需要10元,一把椅子需要5元,算一算做下图7的课桌椅一共需要 多少元?为得出(10+5)×4=10×4+5×4的结论,一位教师根据接近与相似组合的原理设计了两 张投影片。

(附图 {图})

图7每套桌椅成为一个整体,每套之间拉开距离,根据这幅图,学生便可列出(10+5)×4的正确算 式。图8中4张桌子与4把椅子分别相对成为一个整体,而桌子与椅子之间拉开距离,根据这幅图,学生便可 列出10×4+5×4的算式。接着小结,这两种算式算法不同,结果相同,都是求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因此 可以用等号连接。然后,教师隐去实物,出示两排数:

10 10 10 10

5 5 5 5提问,如果把“10+5”看做一份,共有这样的几份?怎么列式 ?如果把4个10与4个5先分开算,再合起来,又怎样列式,并随之在两排数上添上红、蓝两色的集合圈:

(附图 {图})

最后得出,两个算式求的都是这8个数的和,可以用等号连接,即(10+5)×4=10×4+5× 4。

上述教学,教师较好地运用了对象间组合与协同的规律,在实体图像感知的基础上,利用不同颜色的集合 圈呈现数学图像,数形结合,寓理于形,为引出抽象的运算定律,奠定了牢固清晰的感知基础。此外,多种感官间的协同活动可取得较好的感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单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左右 ;单靠听觉可记住15%左右,而视听结合,则可记住65%左右。为此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用眼、用耳、用口多种感知渠道进行综合性的信息传输,以收到最优的感知效果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生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本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同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第五篇:知觉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知觉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特征;学会分析影响知觉 的因素。

教学重点:

知觉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识经验、知觉的角度影响知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授课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我手里有一个东西,同学看是什么?(同学答)同学们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回答呢?这里面实际上涉及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知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知觉的内容。

一、知觉的概念

所谓知觉就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直接作用,再一个就是整体。此外,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又不是感觉机械的综合。

二、知觉的特性

(一)选择性

同一时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刺很多,我们不能对所有的刺激都进行反应,只能有选择的对一部分刺激进行反应,这种对外来信息只选择对其中一部分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部分就是知觉的对象,其它刺激物就称为知觉对象的背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对同一副图片,个人所知觉到的事物是不同的。

(二)整体性

当直接作用感官的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仍然保持完备的特性。(结合图片讲解)

(三)理解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特定的含义。(结合图片)

知觉的理解性受言语指导的影响,比如说斑点图,初看上去只是一些斑点,在老师言语指导下,同学们发现有一条狗在寻找食物。

(四)恒常性

所谓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改变,但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分别结合例子讲解)。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越完整。(结合水果菠萝蜜讲解)

2、知觉的角度: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讨论:知觉是否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知觉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

知识经验;

知觉的角度;

兴趣、爱好;

情绪;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的新异性;

知觉对象的活动性;

知觉对象的强度

四、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个体对事物的歪曲或错误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图形错觉包括:(分别结合错觉图片讲解。)

1、线条长短错觉;

2、面积大小的错觉;

3、形状错觉;

4、方向错觉;

5、螺旋错觉;

五、回顾总结

六、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2、错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下载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章_感知觉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 感知觉 一、填空题(10分)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 2、个体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叫__。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受到损害或损伤,加之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而致脑发育迟滞,其中特异性的感知觉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阻碍发育期儿童综合能力发展,部分儿......

    儿童的智力开发包括感知觉的培养

    儿童的智力开发包括感知觉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记忆力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的培养等。专家表示,最有成效,同时也是让孩子最快乐的智力开发是在运动或......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 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例如: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

    智力低下孩子的感知觉能力的训练方法

    智力低下的儿童,他们的感知觉能力很差,包括视觉能力,触觉能力,听觉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所以对待这些孩子,除了要给予他们正规的治疗外,家庭的呵护和关爱也很重要。这其中,家长不能......

    知觉的特性-教案123123

    教学课题:知觉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知觉的四大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理解知觉的特性在生活及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心理学的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感受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一经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讨论法:指导学生以全班或小......

    第一节 知觉信息和知觉过程 教案

    第二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6课时) 第一节 知觉信息和知觉过程(2学时) 一、知觉的概念演变 (了解) 在古典哲学文献中,知觉与感觉是混淆的,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感知的区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