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时间:2019-05-12 17:3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第一篇: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高中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认为,大气的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因此,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因认知上的偏差,关于热力环流的内涵、外延,还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点及论断,且这种错误观点及论断还能自圆其说,形成悖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探究来剖析并纠正热力环流的内涵及外延在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一、理论分析把握热力环流内涵

在开展热力环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讲近地面受热不均,紧跟着描述空气的垂直运动,然后再讲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差异,最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然而,空气在做垂直运动的过程中,关于近地面有没有产生气压的变化,莫衷一是。悖论1:密闭空气柱内的垂直运动不影响气压变化 支撑理由:根据周淑贞关于气压的定义——单位 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假设一理想密闭的大气柱,既没有空气流入,也没有空气流出,空气只做垂直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大气柱内部并没有发生质量的改变,因此,大气柱底部即近地面位置上的气压并没有发生变化。

剖析:产生这种论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气压概念 理解上的偏差。周淑贞对气压定义时有一个重要的条 件,假设大气相对于地面而言处于静止状态,则某点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受铅直气柱的重量。换句话讲,地理学界关于气压的定义只适用于静止的大气。那么,运动中的气压该如何理解呢?高中物理对气压进行了热力学上的定义,认为气压的实质是由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热运动导致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撞击而产生了力。重力只是导致气体分子分布在竖直方向上并按指数规律递减,一般认为这是气压产生的外因。空气柱内的上升运动,会使近地面附近的气体分子减少,进而使气体分子撞击近地面附近空气柱表面的概率减少,最终使气压减小。

结论:即使在密闭空气柱内,垂直运动会影响气 压的变化,上升运动会使近地面气压减小,下沉运动会使近地面气压增大。当然,密闭空气柱这样的假设也毫无现实意义,地球的大气是开放的、流动的。必须承认,热力环流的过程中垂直运动先发生,而后发生水平运动。但水平运动是否存在高空先、近地面后的顺序,也是众说纷纭。① 陈 锋

(德清县高级中学, 浙江 湖州 313200)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高中地理2 0 1 4 年 第 1 9 期 ②

悖论2:高空的大气水平运动早于近地面的大气水平运动(如图①、②所示)

支撑理由:①来自人教版及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I 中关于“热力环流”过程的描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和

冷却下沉,首先引起的是高空的气压出现高低差异,导

致高空的空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高空的空气

出现水平运动之后,近地面才出现气压的高低差异,近

地面也随之出现水平运动。②来自生活的观察经验。如

烟囱排放烟雾的扩散过程。

剖析:产生这种论断的原因在于对“热力环流” 的形成过程的人为割裂及思维定势。据笔者观察发现,所有现行的及以前的教材在“热力环流”部分的示意图

都将中间部分的近地面标识为“热”,因思维习惯的原

因或者表达顺序的需要,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率

先阐述热空气部分,且在行文过程中亦是热空气部分文

字占先。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热力环流” 的过程中高空及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存在先后。其 实,这并不是教材的侧重点,只是在表述的时候必须得

有先后的需要而已。的确,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热

空气上升然后水平方向扩散的过程,如烟囱的烟雾。而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我们看到的是高空烟

雾的扩散,而没有看到近地面无形的空气的流动!近地面的空气毕竟不是密闭的,同一水平面上气 压的变化,势必立即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须知,热力

环流是一整体的、动态的过程。结论:高空的大气水平运动与近地面的大气水平运动同时进行,不分先后。高空的大气水平运动与近地

面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先后顺序不是现行四种版本教材所

要真正表达的,教材真正要传递的是“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差异→空气 的水平运动”的思维链。

悖论3:热力环流中,温度与气压成正比

支撑理由:物理学中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T=k(P为气压,V为体积,T为温度,k为常数)。一般认 为,在大气圈中存在着如下关系(固定的空气颗粒数量 的前提下,体积与密度成反比)。T:温度P:气压D:密度 当T↑ 则P↑ 则D↓ 当T↓ 则P↓ 则D↑ ↑:升高↓:下降

一方面,在大气圈中,固定体积内的空气颗粒数 量是一样的,那么,温度和气压成正比。另一方面,如

果一个气团在保持一定气压的情况下,温度和密度之间

则是反比例关系。

剖析:在大多数的大气交互作用中,密度和气压 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大气中温度、气压和密度之间又

有另一种变化关系。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加,温

度和密度都将降低。如果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温度是和密度成反比例变化的,那么温度又怎会随

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呢?问题就在于温度会随着气压和密

度两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温度是和气

压与密度的比率成正比,因而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地球大气层密度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不同,地球大气层温度的变化是由于大气特殊的受热过程所 致。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始终遵循气温与气压的正比

关系;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由于空气受热上升,气压

降低,因此气温与气压成反比;在水平方向上的高空,气温与气压一致;在水平方向上的非近地面、非高空的

某一位置,气温与气压关系不明。

结论:垂直方向上,温度与气压成正比;水平方 向上,且位于近地面,温度与气压成反比;水平方向 上,且位于高空,温度与气压成正比。当然,在由近地

面向高空的递变过程中,气温与气压关系不明。

二、实践探究明晰热力环流外延

悖论4:热力环流中的所有运动环节都是热力作用 形成的

支撑理由:热力环流由热力作用形成,不存在动 力作用。

剖析:此处以实验来说明。笔者曾做过一个简单 而有趣的实验。在炎热的夏季,除教室前门外,教室的

其他门窗全部关闭,教室内开着空调,整个教室空间内 的气温低于教室外气温。笔者拿着一张餐巾纸,在门(下转第16 页)教学研究 16 2 0 1 4 年 第 1 9 期 补。

3.各版本教材案例的选取各有优势,案例的呈现方 式多样。如人教版和中图版在区域的选取上,涉及的范

围广泛,更能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在教学 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四版本教材的案例进行讲 解。且教学中应灵活应用案例,教师有必要依据教学目

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

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4.合理利用案例,强调知识的迁移,而不是教“案 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例 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

法。因此,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仅

使学生掌握这一个或者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

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

会学习的过程。教育者需反思对案例教学实质的认识,要注意研读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避免“教案例”现象 的发生,深化对知识迁移理论的领悟,注意在案例教学

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5.案例的组织形式也有待于探究。在使用案例时,要关注地理事物本身的综合性,从而避免仅从形式上 使用案例。有学者提出,能不能选择同一个区域的案 例来进行分析,以对应课标中所提出的几个不同的标 准要求呢?如,课标中有关“区域发展阶段”“产业转

移”“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标准要点,就可以在

同一区域案例上建立起这种综合的联系。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 林培英,朱剑刚.试论以案例分析的方法编 写教材——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例[ J ].课程.教材.教 法,2006,26,(6):62-66.[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王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 修.第三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 修[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三册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8] 刘彦彦.高中区域地理教科书中案例的设置分 析——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为例[J].中学地理教

学参考,2013,(Z1):62-63.[9] 杨士军.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选取与应用 的认识——以中图版《高中地理》为例[ J ].地理教 学,2013,(4):35-38.[10] 陈倩,李琴.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综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9):20-21.的不同高度位置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飘动方向。观察发

现:在低处,空气往室外流,在高处,空气往室内流。高一(1)班 餐巾纸往室内飘动 餐巾纸往室外飘动

低处餐巾纸往室外飘动的原因是:因教室内空调 的制冷作用,较冷的空气形成并逐渐沉降于教室地面,密度较大,气压较高。教室外同一高度的空气则温度较

高,密度较小,气压较低。餐巾纸往室外飘动符合热 力作用的一般规律——同一水平面上,冷空气形成高气

压,并向低气压方向运动。

高处餐巾纸往室内飘动的原因是:因低处空气由 教室内往教室外方向运动,教室内空气渐少,为平衡教

室内外空气,高处空气进入教室内。在高处,教室内气

温也是明显低于教室外,显然,高处空气由室外进入 室内并非热力作用,而是一种空气间的补偿,属动力作 用。结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热力环流中也存在 着动力作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却有 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很不简单的外延。(__上

第页)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

(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二.

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六.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七.

课型 新课

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第29页,思考并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气遇冷下沉,近地面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高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环流圈。

总结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总结:地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问题;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大气会怎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复习物理学科相关原理开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作用与运动的关系,把环流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进行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再进行过程总结;提出问题为以后讲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做好铺垫

4.读图分析,加强理解

(1)、学生比较A B 两地气压值的大小(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绘制等压面,展示讲解得出规律(3)、读图总结,得出结论

①、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高空与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②、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高空和地面风向相反

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空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通过读图回顾强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形成技能。

(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表存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1)、海陆风的形成

结合问题学生探讨理解海陆热力环流 问题:

1、白天陆地与海洋的温度有何差异?气压呢?大气如何运动?

2、夜晚海陆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3、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2)、拓展提高

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

课堂小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十一. 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十二. 板书设计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能量来源)

(上升和下沉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实例

(1)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十三.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播放录像,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在课前发了自主学习的相关指导和思路途径,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图片和动画从课本的二维平面转换成三维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靠自己的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图、思考、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经验。上课初始,采用对比差异产生的原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轻松、自然、又有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让地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地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离他们很近很近。这节课内容知识理论性强,但是实效性也很强,学习这节课内容能够解释很多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处理力求形象、直观、简单。

第三篇:《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高一学生刚从以往的比较简单的初中地理跨入新的强度大的高中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及理解能力一下子难于应对,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浅入”的方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如从视频片段“火烧上方谷”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浇灭这场大火的大雨,天意乎、人为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通过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其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对热力环流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本人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画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比较直观地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并一一讲解分析,这样学生的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并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高一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动脑能力不强,平时惰性使然偏于依赖老师,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这样就容易导致课堂偏向于老师主讲,学生单听的陷区,这就要求老师要极力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精神气,让他们投入状态,能够台上台下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在愉悦的探讨氛围中完成学习。

此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课堂上老师多问,学生多讲,加强锻炼学生的地理术语的表达能力。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同学则依葫芦画瓢。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和工具,一幅简单的地图里就蕴含了所有相应的地理知识,因此让学生掌握读图、画图、记图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本节课后半段,本人安排了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的练习,目的就在于此。

地理课堂学习永无止境,若想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这还待继续探讨、深究,反思和总结,不懈努力。

第四篇: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觉风比较大,凉爽很多?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一个问题。

2、观看实验:以一个可以操作的模拟动画和一个实验录像,让学生思考如果动手来操作这一个实验应该怎么进行,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分析:在实验中,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分析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以及形成原因。

(二)知识补充(5分钟)

3、复习相关知识:什么气压,气压的单位是什么,气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怎样的。

(三)新课教学(15分钟)

4、回顾总结: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而前面学习过太阳辐射在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由此引起的温度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5、多媒体演示讲解:边演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因此,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高低压差异。重点向学生强调,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水平气压出现差异,则会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6、回顾总结:师生一起回顾热力环流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草稿纸上,一起画出热力环流过程以及等压线形状。

(四)知识迁移应用(12分钟)

7、多媒体演示讲解:演示海陆风的动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热力环流知识分析海陆风是怎样形成的,并完成教材中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8: 合作探究:课本问题探究案例“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引导学生从气温变化、地表状态、景观差异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分析原因、影响、措施。

(五)课堂总结(3分钟)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填写热力环流的框架图的形式归纳整节课所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第五篇: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一.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二.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展示室内空调的安装位置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问为什么这样安装?(创设情境,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分组探究】

主题一: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

主题二: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热岛效应,加强对热力环流的应用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补充归纳总结。【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最好一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激情。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下载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三......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热力环流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

    《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专题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先播放......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含5篇)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真光中学 张馨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部分 二、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学......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5篇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对于本次竞赛课,我结合各位老师与评委的宝贵建议,以及个人从其他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做一下几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