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教版六年级桃心花木优质教案(公开课)

时间:2019-05-12 17:4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人教版六年级桃心花木优质教案(公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人教版六年级桃心花木优质教案(公开课)》。

第一篇:3人教版六年级桃心花木优质教案(公开课)

《桃心花木》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捉住重点句段“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努力生长。”,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教学过程:

一、初读引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再读生疑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昔日低矮的幼苗长成一大片优雅自在,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大树时,你会想到什么?那么,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一读:谁来读读第一句?种树人这样种树,你想读出怎样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出“奇怪”?是怎么读出“奇怪”的味道的?(注意语调高低起伏的变化)

二读:带着这样的韵律与感觉,请大家试着把所有的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注意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了吗?

三读:老师想与同学们合作,共同表现出作者越来越奇怪的感受。

2.理解明“奇怪”:“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奇怪,他在奇怪些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来说一说吗?

(间隔天数、浇水的量、时间、补种)

3.再找寻“奇怪”:能从出现“奇怪”的句子中找到疑惑,这叫能手。能从看不到“奇怪”的句子中找到疑惑,那叫高手。作者心里的疑惑究竟还有些什么?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种树人给桃花心木苗浇水时间不一定,浇水的量也不一定,好像没有一点规律,文中的“我”感到非常奇怪,忍不住去问那位个子很高的种树人:(学生读)

[投影一]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一、研读第12。13自然段:

1、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在课文的——

12、13自然段。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如果你就是种树人,老师就是文中的“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别忙,请“各位种树人”再精心地准备一下。学生个别朗读。

3、现在,哪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问呀?指名回答。(师问生答,您好,我到您这儿来,头脑当中装满了问号„„师从不明白,到有点明白,到还有疑问,到完全明白。请他生说时)(三个问题一起解决。当学生答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强调一下意味深长。)

4、学生评价。教师引导: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

[投影二]文中插图。请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看看种树人的表情。(笑着说),啊,种树人为什么要笑着说呢?你们懂他笑的意思吗?

(对问者的有礼貌,宽容“我”的不知,自得他的种树技术,自信他的桃花心木一定能成材。)

再看这位种树人,他悠然地坐在田埂上,看着桃花心木苗,仿佛看到到了什么?

(用一些词来形容大树:如枝繁叶茂、参天大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总结:看来这一笑,笑出了种树人的涵养,笑出了种树人的大肚,也笑出了种树人成竹在胸的独到的种树艺术,这一笑,可谓意味深长啊。

5、你们这些种树人可以笑着对“我”说吗?如果再加些动作,你会讲得更生动,我一定会听得更明白。请同桌分别扮演种树人和文中的“我”练一练。

6、请各位种树人一起笑着对我说一说好吗?接读——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学生齐读)

7、总结、过渡:哦,这下我全明白了,难怪你会隔三叉五地给树浇水,不是没有规律,而是在模仿老天下雨;起先我还以为你懒呢,原来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起先我还以为你忙哩,原来是想让桃花心木长成百年的大树。啊,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种树人!

[投影三]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我真高兴,我已经学会了在土地里找水源;原来种树人不是不关心我们啊。)

[师:啊,你经得起考验,已经有了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已经深化了对情感的感知,你真是一棵懂事的好苗。];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我得把根扎得更深,学 会自己寻找水源;我要汲好种树人浇一的每一滴水。)

[师:这棵桃花心木苗已经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你真了不起;啊,你已经学会了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你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我怎么能只知道依赖种树人的浇的水呢?)[师:你虽然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了,但给其它还有你这种想法的桃花心木苗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啊。]

小结: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懂情感的桃花心木苗啊!

二、精读课文,潜心领会人生哲理和文章写法。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5、学生汇报资料,老师相机出示霍金等人物的图片。

预设:所以,不只树,霍金„„张海迪也是这样„„刘翔也是这样„„

6、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7、是啊,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林清玄告诉我们——(指课件,生齐读);我们的老师也这样教导我们——(齐读)爸爸妈妈依然鼓励我们——(齐读)身边的朋友还会这样说——(齐读)

8、同学们,这个道理你们还想听吗?读了这么多遍,你的感觉怎么样?

9、师:再好的话听多了我们心里也会觉得很烦。我们会在心里说,我都知道了,你不要再烦我了!让别人明白道理的关键不是在于说多少遍,而在于记在心里。再好的道理,再深刻的道理、再有意义的话,如果反反复复地就这么说,任何人都会觉得厌烦,这不奇怪。林清玄这么一位优秀的作家,也讲了这个道理,他为什么不会令我们感到厌烦?他是怎么一步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10、小结:没有直接讲道理,而是先写了一件事后说道理,用桃花心木的成长来说人的成长,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借事喻理(板书)。

11、这个时候,老师不禁想起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子的一句话——(出示课件,师范读。)。考考同学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植以后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12、质疑:为什么管仲和林清玄都要把种树和培养人放在一起说呢?

13、的确是这样。桃花心木和人一样,都要经历许多的“不确定”。只有锻炼出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经得起“不确定”的考验,努力成长。所以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体验。

1、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同学们,我们的人生路还很长,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还有很多。但我相信,我们会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独立自主、独自面对,茁壮地成长。

第二篇:桃心花木教案

《桃心花木》教案

S12级语文教育班位丽娜

一、教材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 2.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桃心花木》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借桃花心木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学生学法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2.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桃花心木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图片)

(1)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树吗?对,它的名字叫桃花心木。(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棵树,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3)、教师补充介绍: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可以用来制作车、船、家具等,桃花心木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的好,这么好的树,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幼苗图片)

(1)同学们,图片中的这株小树苗就是桃花心木的幼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株小树苗吗?(2)、老师把这两幅图片放到一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学生1答:这么小的树苗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 学生2答:我想知道它是怎么种植的?(3)、教师小结:既然大家这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课文《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吧!

二、解决生字、生词,指导书写

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不跳读,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不熟悉或不认识的字与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解决。

1、教师出示,这是一组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分组名读 空地 种树 散步 语重心长 模仿 比较 汲水 养分

2、教师出示,这是本课的生词,指名分组读

膝盖 插秧 枯萎 依赖 锻炼 基业 幸而 考验 莫名其妙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狂风暴雨 独立自主 优雅自在 勃勃生机

3、指导书写“萎”:

(1)出示问:你认为在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2)教师示范:小小草头最上边,中间禾子要变扁,下面女字横要长。(3)学生仿写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我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字词,相信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这篇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课文写了一个种树人让小树苗自己找水源,“我”对他种树的方法奇怪连连,通过与种树人对话,“我”解决了疑惑,懂得了人要经得住生活的考验,需要克服依赖性。老师总结: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桃花心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桃花心木

课文分析(第1、2、3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看了桃心花木的图片,一起分享了有关桃心花木的资料,谈了谈我们对桃心花木的认识和感受。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用笔画出来关于桃心花木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生: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桃花心木有哪些特别之处?谁来说一说。生: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师:为什么作者“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谁知道,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因为作者“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对它是怎么长成几丈高的树林感到惊讶和好奇。师:“仅及膝盖的树苗”、“几丈高的树林”中“仅及”是什么意思?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大家讨论一下,举手回答。生:“仅及”是刚刚到达的意思,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桃花心木苗在成长为几丈高的树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小树苗是不是需要精心管理才能长成高大的树林。除了这个地方运用了对比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大家读课文,找一找,画出来,看看它有什么作用。生:“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这里的“个子很高的人”和“像插秧一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树苗的弱小。写出了种树的难。(第4—10自然段)师:作者看到小树苗,非常好奇它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你们好奇吗?课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奇怪”,大家找一找,画出来,说一说作者“好奇”什么? 生1: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生2: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越来越奇怪。”

生3: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师:谁来说一说,三个“奇怪”到底指的是什么?仔细想一想,考虑一下。生:三个“奇怪”分别是指:种树人来的无规律,浇水的量不定;来的时间不定;树苗会莫名其妙的枯萎。师:你们奇怪吗?为什么作者的心情是“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更奇怪的是”,他是如何猜想的呢?他又有哪些疑问呢?想一想,在文中找一找。生:“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师:这时作者对种树人的印象如何? 生:先是“太赖——太忙——从从容容”

师: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和变化,两个“但是”,突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生:突出了作者即矛盾又想不通的心理。(第11-16自然段)师:面对着这一系列未解的问题,作者忍不住问种树人:“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你有这样的疑问吗?谁来带着疑问的语气读一读。学生读。

师:一个“忍不住”,包含了作者的那些情绪? 生:“忍不住”,写出了这些问题作者困惑了很久,又说明作者想要知道种树人为什么这么做的迫切心情。

师:种树人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和家一样很好奇,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 生: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这里有两个“不确定”,仔细体会一下,它们指的是什么? 生:第一个“不确定”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干旱、暴风雨、洪水等。第二个“不确定”指的是树木所处的环境的不确定。师:种树人说:“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生:要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师:,是的,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师:大家注意一下,种树人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种树与种菜和种稻子进行对比,说明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师:是啊,树木要想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而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师:面对有些小树苗枯萎了,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有疑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找一找,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 生: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师:大家注意种树人说话的神态,种树人为什么一开始“笑了”后来又“语重心长”?仔细想一想,种树人开始“笑”的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语重心长”? 生:笑他没有种桃花心木的经验;笑他爱思考、爱问问题。

“语重心长”表明种树人这样做,为的是让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语重心长”表明这番话是种树人多年的经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表现出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师: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这番话,又有什么感受? 生:感动。

师:最让他感动的是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出这个道理。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作者由种树人的一番话联想到做人,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生活中无法预料的坎坷、曲折和困难。如贝多芬的例子。师: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 生:“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师: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学生课后的作业

师: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谁来谈一谈你的看法和感悟。

生:桃花心木已经适应了环境,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学会了自己在土地里寻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师:作者借种树来喻育人,通过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中、不确定的环境中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作业: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树)(人)

天数不定自找水源独立自主

水量不定 汲水生长经得起考验

“不确定” 时间不定 拼命扎根努力成长

苗数不定 减少枯萎

借物喻人

第三篇:《桃花木心》小学生读后感400字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是《桃花木心》中的,也是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有很深的感悟。这句话,不正好说明了在生活中要经得起考验,才能成长。

我曾无意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布洛是某著名杂志的主编,事业和生活都春风得意,但一场突如其来的“不确定”使43岁的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脑溢血使他不能说话,不能行走,若无氧气机的帮助,他甚至无法呼吸。唯一没有瘫痪的是他的思想。他没有放弃,依靠上帝留给他的唯一一只左眼,他费尽心思与女医生达成协议:女医生拿着字母反复朗读,并观察其左眼的反应,眨一次表示“是”,两次即“不是”。女医生记录下他所选的字母,然后把字母连成词,词连成句。千万次的朗读,千万次的眨眼,字,一个一个拼出来了;话,一句一句连起来了;书,一页一页写出来了。最后,这部名为《潜水钟与蝴蝶》的不凡之作终于问世了,它带给世界一个生命的奇迹!

或许我们在遇到布洛这种事时,我们会自暴自弃,会退缩。但我们应该向洛克这样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不要害怕,不要回避,不要退缩,让我们坦然,勇敢的面对那些“不确定”吧!

第四篇:「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语文1《草原》优质公开课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

《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观察并领悟单元语文要素。

(1)观察:请认真观察第一单元篇章页上的插图中画了些什么,自由朗读插图上面的文字。

(2)推想: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和习作的要求?

(3)交流: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齐读插图上的文字。

2.激情导入: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课件出示草原的照片)大家猜猜这是哪里?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以教师带回的草原的照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课件出示: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礼貌  拘束  热乎乎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豆腐  稍微  陈巴尔虎旗

(1)学生自由认读。

(2)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根据音、形、义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毯”“腐”等字。

教师指导:“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腐”字中的“广”的撇包住“付”和“肉”。

(5)识记文中常见的多音字。

课件出示:

蒙古包(měnɡ)好客(hào)同行(xínɡ)似乎(sì)

①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

②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③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3.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草原的。(板书:景物、人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识字、写字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板块三 合作研读,品味感悟

1.引导探究: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并写上批注。

2.自主朗读: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将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合作研读:读完第1自然段,大家对草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板书:美)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出示课件)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这句话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那么”,表达了作者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

(2)比较词语:“清鲜”能否换成“清新”?“明朗”能否换成“晴朗”?为什么?(不能。“清鲜”突出“鲜”,表明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

(3)课件出示草原的图片: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4)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对草原的赞美,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启发思考:句子中哪些是写景的?(那里的天……那么明朗)哪些是抒情的?(使我总想……满心的愉快)

(6)总结写法:写景融情。(板书“写法:写景融情”)

5.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3~5句话。

课件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引发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一碧千里的草原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品词析句。

①“茫茫”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一碧千里”是因为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并不茫茫”是因为“四面都有小丘”。)

②“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3)感受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那奇丽的风光吧!(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的短视频)

(4)齐读句子。

6.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6~8句话。

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自读思考:哪一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

(2)交流理解:指名朗读写景的句子。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渲染”和“勾勒”吗?(“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3)品味感悟。

①怎么理解“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翠”是什么颜色?(绿色)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

②前面写了“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写“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法点拨: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5)类比联想:齐读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语文要素

引导:“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给骏马和大牛又带来了怎样的乐趣?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

(6)讨论写法: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丽的景色常常引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

(7)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老舍先生笔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丽的草原风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受文中语言的魅力,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景融情的方法。

板块四 理清脉络,积累语言

1.回顾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

2.交流写法: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美景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就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即用写景融情的方法,来表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3.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1)自由练读。

(2)指导背诵:出示草原的美丽画面,指导背诵。

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小结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对第1自然段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初步了解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指导背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块五 布置作业,巩固内化

1.认清字形,认真抄写“毯、陈”等8个字和“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提高学生识记字词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积累优美语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得到及时内化。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积累:师生合作背诵第1自然段。(学生背诵写景的句子,教师背诵抒发感受的句子。)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与友好。

【设计意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衔接上节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板块二 合作共读,体味风情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创设情境:“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课件播放《赛马》中万马奔腾的视频片段)

(2)引发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师生共读,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与蒙古族同胞见面后动人的场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概括场面: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3)合作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板书。(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扶放结合,感受人美。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三个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细品“相见”“款待”“话别”场面,感受“蒙汉情深”。

(1)场面一:远迎。

①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地写批注。(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同胞喜迎远客的热情。)

②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③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0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有感情地朗读:谁来读一读,尽量通过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b.再现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c.思考: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蒙古族同胞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与彩虹的色彩相近),骑着飞驰的骏马,从弧形小丘上(这与彩虹的形状相似),向“我们”疾驰而来,这景象真“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将这种景象比作“彩虹”,生动鲜活,表现了蒙古族同胞迎客的热情与欢愉。

d.启发交流:你什么时候才穿盛装?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迎接“我们”,这哪里只是朋友?这分明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啊!(指名读,学生齐读)

④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2、13句话。

课件出示: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a.自读想象:自由朗读这两句话,想象“我们”与蒙古族同胞相遇时的情景,如果你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在词语“远迎”前板书:热情)

b.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路”)

c.带着激动的心情齐读。

⑤小结学法,合作学习:请大家先默读后三个场面,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圈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再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相机板书“学法:默读→想象→圈画→写感受→交流→朗读”)

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汇报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2)场面二:相见。

①学生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等)

②小组成员合作即兴表演,再现“相见”场面。

③教师随机分别采访“客人”和“主人”:刚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在词语“相见”前板书: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蒙古包外,主客双方尽管语言不同,但那握住不放的手所传递出的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体现的是民族团结互助。

(3)场面三:款待。

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用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招待客人、多次敬酒、齐声歌唱等)

②课件出示图片: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青稞酒、哈达等。

③相机理解“拘束”,引导:大家语言不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可大家坐在一起为什么“一点儿不拘束”?(虽然大家语言不同,但民族团结互助的情谊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只局限于语言互动。)(在词语“款待”前板书:盛情)

④再现盛情。(课件出示“歌舞”“套马”“摔跤”等体现民俗风情的图片)

(4)场面四:话别。

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交流“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②“天涯碧草”又指什么?(“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蒙古族同胞所居住的区域,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

③回顾全文:“蒙汉情深”体现在哪儿?

“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同胞远道欢迎;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等,双方亲如一家;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话语绵绵,难舍难分。

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全文的中心句)

语文要素

⑤个性表达: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即将离别的我们手牵着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一幕似曾相识,生活中,我们都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和同学们说说吧。(自由交流)

⑥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词语“话别”前板书:深情)

【设计意图】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读,在合作中碰撞,在合作中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草原的民俗风情,又感受到草原同胞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

板块三 整合全文,习得写法

1.尽情朗读: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读的片段尽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整合升华:作者先写草原风光,再写蒙古族同胞。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同胞的热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小结:是的,内蒙古大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同胞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老舍先生短短的一次访问,既增进了蒙汉两族同胞的情谊,也让读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整合课文,让课堂从局部回归整体,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明确文章的中心,升华情感。

板块四 再现风情,拓展阅读

1.情景再现: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美文荐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希望同学们课后带着美丽的心情,带着美好的向往,去阅读艾平的散文集《聆听草原》;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读书笔记,运用写景融情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再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从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让学生学会运用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1 草原

【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写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两族同胞的团结友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1.激发想象,体味风情。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跟着我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其次,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大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跟着老舍先生在优美的文字里畅游内蒙古大草原,同时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2.合作共读,个性感悟。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读,在合作中碰撞,在合作中交流,所以学生的回答大胆而丰富多彩。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就更切合内心实际。

3.读中悟法,学以致用。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并总结作者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在第2~5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教会学生“默读→想象→圈画→写感受→交流→朗读”这个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指导学习;最后,我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

lēi)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ù

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yǐn

wěn)隐有鞭子的轻响。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jǐn

jīn)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bá

b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

陈()

啼()

差()

境()

阵()

蹄()

羞()

蛟()

忍()

毯()

便()

跤()

涩()

毡()

鞭()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缩句)

2.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仿写句子),好像。

3.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深情话别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五、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颜色

(2)形状

(3)气味

(4)大小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xuàn

2.yū

3.yǐn

4.jīn

5.bō

二、究竟

环境

陈设

阵雨

啼叫

马蹄

相差

羞涩

蛟龙

摔跤

忍住

羞涩

毛毯

毡子

方便

鞭子

三、1.羊群就像大花。

2.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草原人民与远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十分亲热。

四、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1.(4)2.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3.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老远就来迎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好客。4.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六、示例: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微笑着说:“欢迎你们来到草原作客,草原的美丽景色让你们大饱眼福吧!草原的美食更让你们大饱口福!”说完主人端出了奶茶和手抓羊肉招待我们。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语文7《开国大典》优质公开课教案

7 开国大典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臵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臵,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简述背景,引出“大典”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

2.齐读课文题目。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播放视频。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字词反馈。

课件出示: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全班齐读。

(3)区分词义。

课件出示:

宣告

宣读

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4)书写指导。

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课件出示的词语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

②教师指导。

盏:“盏”的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

爆:“爆”的右半部分为“暴”,注意底下不是“水”。

射:“射”的左半部分的第六笔斜横和第七笔撇画不要穿过第三笔的竖段。

隆:“隆”的右下部分为“”,不要少写一短横。

3.梳理写作顺序:

(1)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2)引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浏览课文,在有关语句下面画标记。

(3)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①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③提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情况?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板块三 默读课文,梳理文脉

1.(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____”画出相关语句。

·

根据相关语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场面。

(1)指导学生概括场面。

①教师示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群众入场)

②学生交流。

③按时间顺序排列场面。

课件出示:

(2)整合内容,试填过程。

课件出示:

(3)总结方法:段落中心句往往提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内容。

2.概括大典过程。

(1)引导:请借助情节图,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梳理大典场面,并借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块四 思考体会,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这一部分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2.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画出会场的示意图。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群众入场这一场面的?

语文要素

4.学生交流。

(1)(出示课件)用横线画出写“点”的句子。

课件出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合作朗读:女生读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写农民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会场布置和群众入场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描写方法。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语文要素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典礼,感受盛况

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课文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中最隆重的“典礼仪式”的场景中去看看吧!

2.默读第5~10自然段,说一说:典礼仪式的过程是怎样的?着重描述了哪几个小场面?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典礼开始—奏唱国歌—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将“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颜色变红,突出这三个场面。)

3.引导自读: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4.引导发现。

(1)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2)指名学生读写“点”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

(3)提问:读了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在写毛主席)读了这些描写“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三十万群众)

(4)引导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描写毛主席?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板书:点 聚焦典型)

(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写毛主席的句子,全班齐读写群众的语段,教师读其他部分。

(6)引导:文中写群众反应的部分用到了几个“一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面 烘托氛围)

预设:这一部分写了五个“一齐”,表现了群众的激动喜悦和气氛的热烈庄严。

【设计意图】聚焦点面结合写场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感受气氛的热烈,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面”有烘托氛围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语文要素

板块二 聚焦阅兵,发现写法

1.自由读第11~13自然段,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个方面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这个场面的?

(1)预设:按各方阵行进的顺序来写。

课件出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接着是一个战车师……接着是一个骑兵师……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2)预设: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场面。

①默读: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②引导交流: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写了哪些“面”?

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

面: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群众的表现。

③指六名学生轮读写“点”的语段,思考: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统一着装

列成方阵

武器多样

整齐前进

六马并行

人字形飞过

齐步行进

横列前进

挺胸站立

动作一致

④教学小结:各兵种的描写角度不同,各有特点。

⑤合作朗读:分6小组接力读写“点”的语句,全班齐读写“面”的语段,读出场面的庄严、壮观。

3.小组讨论:对比举行典礼的三个场面的点面描写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交流。

①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

②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点一面,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

(2)小结: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聚焦“阅兵”场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举行典礼和阅兵式两个场面的对比,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深化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认识。

板块三 自主阅读,感受氛围

1.聚焦课后思考题。

(1)引导:课文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典礼的盛大、隆重,也体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指三名学生读句子。

(3)学生交流感受。

①预设: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体会到会场的环境布置隆重。

②预设:从群众入场时“人的海洋”“红旗翻动”,体会到场面恢宏,气氛热烈。

③预设:从“喊哑”“拍麻”等词语,体会到群众的激动、兴奋。

(4)指导批注:读到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语写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5)全班齐读。

2.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

(1)默读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画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2)指名读句子,谈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①出示课件,指名读。

课件出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引导:你体会到了什么?(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b.师生接力读,提问: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反复的表现手法)

c.播放视频片段。

d.学生齐读。

②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a.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b.明确: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紧扣课后思考题,教给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用关键词作批注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回读课文,迁移运用学法,自主批注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板块四 口语表达,复述场面

1.教师引导:挑选课文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现场报道场面状况。

2.小组内练说。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指名学生解说。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很经典的描写场面的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场面较多。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写得有声有色,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方法,概括场面。

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加以概括。指导学生关注段落中心句,根据段落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如,“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宣布典礼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这样,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就提升了。

2.作比较,发现写法。

“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形式,学生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已有认识,恰好在这一课又有体现。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两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形式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聚焦“典礼仪式”和“阅兵式”这两个场面中的点面描写,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举行典礼”这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举行典礼”这个场面的形式是一点一面,“阅兵式”这个场面的形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学生也明白了在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词语搭配,连线题。

热烈的     态度

宣传      成立

热情的     欢呼

宣读      公告

热闹的市场

宣告      好事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课文按照顺序讲了哪四个动人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顺序,写了()和()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热烈的欢呼

热情的态度 热闹的市场 宣传好事 宣读公告 宣告成立

二、入场

典礼

阅兵

游行

三、1.时间

升国旗

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四、略

下载3人教版六年级桃心花木优质教案(公开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3人教版六年级桃心花木优质教案(公开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语文2《丁香结》优质公开课教案

    2 丁香结【教材分析】《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

    优质莫高窟公开课教案

    莫高窟 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莫高窟》,让我们先来把词语复习一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感受......

    《乡下人家》人教四下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陈醉云先生写的《乡下人家》,一起读读课题── 生:乡下人家。 师:轻一点。 生:乡下人家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好。请同学......

    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顶碗少年》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4*顶碗少年授课时间:2010.3.11授课班级:六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

    六年级公开课教案

    感恩之旅 授课老师:陈玲 感恩概念界定 以“感恩”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课。“感恩”可以说是一个宗教概念,也可以是一个道德概念,我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自然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确定主题......

    人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2012年上学期 第一单元百分数(二) 1.百分数的应用(二) 课题一:利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

    比尾巴优质公开课原创教案

    《比尾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

    小班数学优质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

    小班数学优质公开课教案:神奇的魔术师(圆形 方形 三角形) 活动目标:复习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识。活动准备:魔术师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头饰各一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