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教案设计
1、第一节 《四则运算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典型例题】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
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192+8+157 45×30÷54 600÷50×90 24×5÷30 434÷7×8 240÷20÷4
3、课本P 5做一做
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
1、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中的4题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拓展练习】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1、39+46-18= 49÷7×4=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人教版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第18页的内容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概括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故事导入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老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
讲完故事发现有些同学可能笑了,提问:为什么笑?你怎么证明两种吃法的总数量一样多。(3+4=7,4+3=7)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提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2)指名汇报。可能出现下面两种算式:
方法一:40+56=96(km)
方法二:56+40=96(km)
师: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即56+40=40+56。
师: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语言描述一下吗?(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合作举例)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符号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2.加法结合律
(1)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提出例2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2)指名汇报。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km)
=288(km)
(3)观察上面两种计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三个数连加计算时,运算顺序变了,运算结果没变)
(4)举例验证猜想。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符号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
(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
(▲+★)+○=▲+(★+○)
(a+b)+c=a+(b+c)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3.练习五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面的算式,求出★、□和〇各代表的数。
★+〇=〇+□ □+★=26 〇+★+□=84
★=(13)
〇=(58)
□=(13)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运用这些定律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达到计算简便的目的。
七、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2~5题。
学生仔细听故事,体会两种吃法的区别和联系,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点名汇报。
小组合作,举出符合条件的加法算式,验证猜想。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点名汇报。
学生尝试描述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再举例验证。
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表示加法结合律。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解题思路。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40+56=96(km)88+104+96 88+(104+96)
56+40=96(km)
=192+96
=88+200
40+56=56+40
=288(km)
=288(km)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交换律。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等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发现规律。
不足之处:学生交流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地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习和点拨。
教学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答,展开对结合律的学习。学生通过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再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猜想,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第三篇:第1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 教学设计
1.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unit is the tenth unit of the book.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abilities.To attain”four skills”request of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students’ daily life, so students will feel interested in it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2.Teahing aims and demands:(1)Knowledge objects: A: Students know how to use the modal verb “can” ,Yes 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B: Students can use the news words “dance, swim, sing, play chess, paint, speak English, play the guitar”.C: Fnish some exercises by themselves.(2)Ability objects: A: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B: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working in pairs and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3)Moral objects: Students can be active in class and show themselves to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Eglish learning.3.Teaching keys and difficult points: Key points:1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commmunicate with others.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study and finish the task in groups and co-operation.Difficult points:Modal word “can” 4.Teaching aids: Flash cards ,tape recorder and test paper.5.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Warm-up
Sing “Good morning” song.Step2: Presentation
T shows the flash cards and teaches the new words one by one.(sing, dance, swim, play chess, paint, play the guitar ,speak English)
After the new words learning T: I can speak English,can you speak English? Student1: Yes, I can.T;How about you? Student2: No, I can’t.T: Can he speak English? Student3: No, he can’t.T: Can she speak English? Student4: Yes, she can.Step 3: Practice First play a game, let the students do the actions and guess the words.Then ask them to play a memory game.Ask four or fiv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abilities, at last, let’s see which students can remember all the students’ abilities.Use the sentence : I can…… He can……
She can……
Then play the tape, finish 1b,2a and 2b.Step 4: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2b and 2c, teacher gives the students some tasks to make similar dialogues without repetion and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more dialogues.Group work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and show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front.Student1: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Student2:I want to join the ……club.Student1: Can you ……? Student2:No, I can’t.Student1:Can you……? Student2: Yes I can.Step 5:practice Hand out the five minutes’ test paper.The students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five minutes and teacher checks them.Step 6: Homework: 1.Remember all the new words learned.2.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2c.Blackboard design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Can you he she sing?(dance, swim, play chess)Yes, I he she can.No, I he she can’t.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art club.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1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gōu qú
bǎn tú
jù lǒng
ǒu ěr
hén jì()()()
()
()
gū
jì
zhǎng wò
dàng yàng lüè
guò
di àn()()
()
()
()
二、给下列带点字用横线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似的(shì
sì)
吹皱(zòu zhòu)
绽开(zhàn zhài)吹拂(fó
fú)
傍花(bàng páng)
顷刻间(qīng qǐng)
三、按要求写成语。(9分)
1、把下列描写优美景色的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四个同类型的成语。世外()
春深()
飞瀑()
古木()()()()
()
2、在横线上补充叠词成语。如:(栩栩)如生
生机
小心
起舞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1、今天栽下(),明天长成()。叫风沙(),让百鸟()。——《走,我们去植树》
2、《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他()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才能()。
4、《江南春》的作者是(),全诗如下: 下:。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春日到郊外游玩时偶有所感写成的一首诗。
。抒发了诗人郊游时()的心情。
5、我国历史上有“书圣”之称的是东晋书法家(),代表作品有 《 》。
五、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在原地修改病句。
他终于打听到了问清了王阿姨家的电话号码。
2、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燕子()外形娇美,()飞行的姿势也很优美。
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六、把下列一段话连好后读一读(5分)
()顿时,锅里响个不停。
()翻了两次,荷包蛋基本成形了。
()早晨,我开始煎荷包蛋,先开煤气,再倒香油。然后拿起一个鸡蛋,掰开,倒进锅里。
()过了一会儿,一只金黄色的荷包蛋便煎好了。()一会儿,我放点盐,用铲子净蛋翻了个身。
七、课内阅读。(25分)
(一)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这就是()的小燕子。1.
在()内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郑振铎按照从()到()的观察顺序写了小燕子的()。此外,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还写了小燕子为春光增添生趣以及()、()等内容。
(二)是啊 杏花开了
说着
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
2、从“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体会到什么?
八、作文。(30分)
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最充分。
九、附加题。(20分)
1、根据所给的意思找成语,用线连起来。12分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让人难堪。面面相觑 形容非常宽裕,多出很多。众目睽睽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历历在目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绰绰有余 指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眼前。咄咄逼人 在大庭广众,被很多人注视着。忧心忡忡
2、成语接龙游戏8分
一意孤()云流()落石()生入()里逃()死存()羊补()不可()
第五篇:09、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案设计
9、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P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