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教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7:2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教案

八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教案

【阅读内容】

《水浒传》第一至十五回;《新语文读本》第一、二单元。【阅读目标】

1、能概述故事情节,并能对精彩情节进行赏析。

2、能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及对人物做出评价。

3、能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进行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指导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时间:提前一周明确阅读任务,每天阅读半小时,周六、周日集中阅读。

2、要求:能概括主要情节;找出比较精彩的内容;完成两张读书文摘卡。

二、阅读指导。

1、检查阅读任务完成情况。

(1)检查读书文摘卡完成情况。

(2)复述《水浒传》第一至十五回故事情节。(3)概述《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幽默的叫卖声》主要内容。

2、《水浒传》精彩片段赏析。(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是鲁提辖的第一次出场,作品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的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

①问——露豪爽之气

言为心声。鲁达一出场,回答酒保的几句言语“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这厮,只顾来聒噪”,便显出其豪爽、直率而又有些粗鲁的性格。而当他问清了金氏父女啼哭的缘由,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其嫉恶如仇、火暴刚烈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平息了怒火后,鲁达不但慷慨解囊,而且借银相助,可见其爱憎分明,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的性格特征。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并对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一个“摸”字倾其所有,犹感不足,并且借银相助,而一个“借”字表明他是豁达之极。在这里,作者又以李忠作反衬,更显提辖豪爽之气。这一部分,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将鲁达那种深埋心底的重义轻财的豪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救——见侠义之心

鲁达本是当时位重权大的经略府的军官,他本人拥有显赫的战功、超群的武艺。凭这些,他本可以与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逍遥自在地作他的提辖官。但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信守对金氏父女的承诺,救助金氏父女脱脸。这正是其侠义之心的体现。在金氏父女离店后,鲁达有一个“寻思”,怕店小二拦截,而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性情急躁的鲁达竟有如此耐心,坐了四个小时,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达虽是个粗人,但他粗鲁之中带有细心、机警、精明;也可以看出其“杀人须见血,救人要救彻”的侠义心肠。

③打——显好汉之本

“打”是这一部分的高潮部分。为了惩治郑屠这个地痞无赖,愤怒的鲁达并未逞一时之勇,来到肉铺,劈头劈脸就凑他一顿,而是“三激”郑屠,对郑屠大加戏弄,可见 其有胆识,有谋略。而伸张正义、惩治恶人的“三拳”,一拳一个落点,一拳一个比喻,一拳比一拳厉害,则不仅让读者觉得解气、解恨,更在读者面前刻画出了一个英勇非凡、武艺高强的“梁山好汉”形象,可谓是尽显好汉本色。至此,一位嫉恶如仇、扶危济困、重义轻财、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肝胆英雄活生生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施耐庵笔下的鲁达也存在粗鲁、暴躁等性格缺陷,但这并不掩盖他英雄的光辉、好汉的本色。反而使得他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人物有血有肉,亲切真实。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倒拔垂杨柳体现了鲁智深的有勇有谋: ①初到一个地方,深知猛龙不敌地头蛇的道理,所以一出手就镇慑住了几个小混混,让他们以后不敢再生什么冒犯的念头。

②体现了鲁智深有万夫不挡之勇,一个人可以倒拔杨柳,想想这是多么大的力气,由此也可深知鲁智深武艺高强。俗语所说“一力降十会”。作者由此埋下伏笔。

③也体现了鲁智深不拘于小格,豪爽,.不拘于出家人不理红尘事这一说法,在红尘中几个小混混面前展现其万夫不挡之勇。也因此在这个时候他才能结识林冲这个同样豪爽的人。正所谓“英雄相惺惺相惜”。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①草料场起火,其中有林冲的过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提示:大家找找看,林冲是怎样处置火的!林冲出门时,特意“将火炭盖了”,当买酒归来看到倒塌的草厅,又特意查看“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可见失火并非林冲的过失!林冲纯粹是被陷害和冤枉的!体现他的被逼。那么此火亦可算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

②林冲大怒杀敌,这样的结果是林冲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提示:他们一定要置林于死地,更可气的是,还要捡几块骨头回去!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置林冲于死地呢?(想要林妻!)为什么他们想要就要?(因为他们是官府中有权有势之人,可以仗势欺人,林冲还不是平民百姓尚且受如此欺凌,况百姓乎?可见当朝的黑暗和腐败,英雄们都是忍无可忍,而被逼上梁山的。)

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

③这一部分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次,作者不是笼统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这里以“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己,唯恐出事的心理状态。最后林冲杀敌报仇,对陆谦那“泼贼”、“奸贼”的怒骂,“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这义正辞严的怒斥,以及“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内 残狠毒的陆虞候的极大义愤。(4)汴京城杨志卖刀

杨志是有名的杨家将的后代。因为脸上有块青色的胎记,就有了个绰号叫“青面兽”,从小学武艺,长大后成了一名军官。当时的徽宗皇帝要用南方的奇花异石堆起一座万岁山,殿帅府就派十个军官去押运。杨志运送生辰纲被劫,四处避难。被赦免后回到京师找个职位做,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才得见申文书,去见高俅,但高俅因为他丢了生辰纲而不任用他。这样他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接着盘缠都使尽了,只好卖掉祖传的宝刀。杨志为生活所逼而卖刀,又被无赖所逼而杀人获罪。这都和《水浒传》“逼上梁山”的主题相一致。

3、相关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吴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 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杨 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三、学生质疑,交流释疑。

四、当堂反馈。

五、下周阅读任务:

1、《水浒传》第十六至三十回。

2、《新语文读本》第三、四单元。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第一课件网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一.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什么是材料作文。

2、把握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3、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材料作文:

(一)给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

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材料:作文所依据的文字信息。

2、指令:作文所遵循的规则要求。

(二)材料的类型:

1、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

2、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3、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4、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5、图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三)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有的是单给材料,即专为写作而设计的材料;有的是试卷阅读语段。近几年不少省市都要求在完成阅读能力的测试之后,用同一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即看图写文。

(3)此外,材料作文还有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1、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

材料作文,它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紧缩”,考生作文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在材料控制范围内写作,而且这种范围是越小越好掌握。

而话题作文相反,要求考生将所给的材料放大,通过阅读思索,从中找出有见地的观点,自定主题阐述真情实感;

2、处理材料的方式不同

写材料作文时,对所给的材料“非用不可”,面对这些材料,考生必须有“求同”意识,要认真分析、提炼,写作时要紧扣材料,行文过程中还要时时照应材料。

话题作文要求张扬考生个性,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题、体裁自定,只要与材料相关就行了;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第一课件网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二)怎样审题?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例1:据报载,一位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项目实验方案,自以为肯定能得到全国一等奖,结果只得了三等奖,发奖时,他竟不起立领奖;还有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的设计,当他得知工厂要投产时,却单独和厂方洽谈,要厂方给他两万元人民币,或送他出国留学。

从所列出的审题结果中,选出最佳的一项:()

A、要有商品意识

B、要不知足

C、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D、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例2: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

(三)审题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四、材料作文的应试技巧

应重点念好“三字经”:

1、读。

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细细地、全面地理解材料,要一字一句地读,做到心中有底。

2、析。

粗读材料之后便要析读材料,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这是拟题立意关键性的一环,可运用如下方法:

①根据中心拟题立意。

主要用于意义明显、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例3:现在,报纸在呼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少的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时间太长,教育部门再三强调,要关心爱护中小学生的身体。请你就此发表有针对性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根据条件拟题立意。

例4:“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结合你周围的人和事,引进这段语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文题自拟。

③发挥想象拟题立意。

如续写的材料,想象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例5: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把村民叫来,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要求:阅读上面的材料,把它扩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以记叙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充实情节,注意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环境和细节描写,以简短的议论结尾,题目自拟。

这种题型,发挥想象尤为重要,想象能使文章更生动,中心更突出。

④提炼观点拟题立意。

例6: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新婚时竟拒绝父亲为她多置家具。她的婚室里只有一张木桌,两把椅子。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太寒酸了。然而,她有她的“理论”;家具多了,得擦洗、掸刷,她没有这个工夫。原来,她把“工夫”全用在实验室里。她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她一连四五个月不分昼夜,从两千多吨矿石、水和药品中提炼出1克纯“镭”,从此她的“镭的母亲”的荣耀称号传遍了全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观点只能选用一个,否则中心就变得杂乱了。

3、防。

就是防失误。要防止如下六个方面的失误。

①扩写以后的记叙文原貌依旧,手法单调,叙事枯燥,仅仅只是增加了若干字节而已;

②改写后的记叙文与原文意相去甚远,添加的细节违背生活常理;

③议论文在引述材料之后就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④因重视材料而漠视了文题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了所要表达的中心;

⑤观点提炼不准确,文章立意过偏、过浅;

⑥文体有误,格式有误。

五、怎样确立文体?

第一:要看你提炼的观点适宜用什么文体

第二:要看自己善于写什么样的文体

第三:要考虑是否已占有与该文体相应的足够材料

第四:考虑用该文体写作能否写出新意,避免从众心理

注意:无论哪种文体,格调一定要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活力;切不可消

极低沉,阴暗晦涩。

写给材料作文要注意合理使用所给的材料,不能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 若拟写记叙文,则应先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再由此联系与材料相关的人或事,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或‘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或‘曾遇见过这样一个人’)„„”。结尾处,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用画龙之笔点明中心即可。★ 若拟写议论文,对所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使用:

1、从中引发观点,一般来说,所给材料是有意义的,能给人某些启示的,所以往往可以从中得出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不管怎样不同,提炼的观点必须与原材料相吻合。),再围绕观点来阐述。由此可得下面的写作思路:开头引述材料→认真分析后,确定论点(即提出中心)→具体论证→结尾照应开头(材料),深化中心。

2、用做文章的论据。对于做论据的材料的使用,需要考生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的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将材料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

3、用做联系实际的参照“标志”;

4、用做拟制标题的话题,做人”、“论„„”等。

5、用做照应开头的结论,议论文要做到结构严谨,因此在结论部分有必要用所给材料内容来照应前文(包括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

总之,写给材料作文必须“像捉毒蛇须打它的七寸一样”抓住“要害”即关键。写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角度”的选择,只有命题意图领会了,切入点找好了,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就不难了,当然运笔最好是在自己有经历、有体验、有感悟的内容方面进行。

随堂练习:

练习一:

材料:

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 “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要求:

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可编述故事,可发表见解,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练习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上面这则寓言便是“滥竽充数”。后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其实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并非只是如此。想想看,南郭处士为什么要充数呢?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他能充数而不被发现呢?„„

A、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B、将上面寓言扩写成一篇600字的记叙文。

C、发挥想象,续写“滥竽充数”,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要写出新意。以上三题请任选其一。

练习三:

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某世家之子很善于写文章,初赴童试,某父以为必首选无疑。及发榜,竟名落孙山。经查卷,见其用墨如淡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责问孩子,方知因考场中没有书童磨墨,自己又不会磨,只用砚内残墨,所以字越写越淡,后来就看不见了。

要求:①写一段200字以内的文字,描写这位世家子弟的父亲查卷后的心理活动。②以这则故事为话题,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春节晚会上,小品《足疗》、歌曲《让爱住我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对此,两个作品的创作者谈了自己的感受。

黄宏: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作为我本人来讲,还真就是两个女性给我洗过脚。小的时候,我妈给我洗脚,现在是我老婆给我洗脚。小品的结尾我还加了一句台词:“将来呢,咱孩子可能还给你洗脚。”实际上,这个简单的台词里面,贯穿着中国人的家风,乃至民族的民风。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代人,有多少人给父母尽过这个孝。可能洗脚这个举动并不大,但是它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

麦玮婷:《让爱住我家》是我写的词,我先生谱的曲。多年来,我们夫妻一直很想出一首体现家庭温馨和乐方面的作品。我们愿意把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爱和家庭中的相互体谅,希望这首歌能成为大家爱的动力。

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请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那是在一个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我作为特邀贵宾参加了展览会。其间,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我的面前,虔诚地向我索要签名。“我没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我其实知道她们不会拒绝的,我只是想表现一下一个著名作家谦和对待普通读者的大家风范。“当然可以。”小女孩果然爽快的答应了,我看得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她们的兴奋也使我备感欣慰。一个女孩将她非常精致的笔记本递给我,我取出铅笔,潇洒地写了几句鼓励的话,并签上了我的名字。女孩看过我的名字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地看了看我,问道:“您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不是,”我非常自负地告诉她,“我是布思•塔金顺,《爱丽丝•亚当丝》的作者,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女孩将头转向另外那个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用。”

三、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在一座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的,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妇见到这群天鹅,非常高兴,于是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鱼虾招待它们。冬天来了,这群鹅竟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老夫妇就敞开它们茅屋的门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时,饿死了。

【试题答案】

思路提示:

一、这个题目的材料主旨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一谈的是“孝”,材料二谈的是“爱”,都是我们生活中体会较深的内容,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材料写作的要求已近似于话题作文,所以写作难度不大,主要把握一点:写出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二、这一则材料嘎然而止,可能引发你如下的思考:人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贵在有自知之明;永远有人比你更重要,人贵在有谦逊的品质;虚荣自负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虚荣自负的恶果„„这些思考都抓住了材料的实质和主旨。你可能还有以下思考:当面擦去签名说明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当面借橡皮说明孩子最真诚,最敢说出真相;签名索要错了,说明做事要认真观察,不可莽撞;擦去签名说明女孩虚荣心强,趋炎附势„„这些思考就从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材料。抓住材料要旨,才是写作的关键。

三、这个世界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但是在给予别人爱时,我们却需要时时注意把握好它的程度。面对别人的困难和不幸,我们不必急于奉献自己的爱心,而应更多地激励他们勇敢接受困难的挑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困难作为成长的机会,明白这一点,行文也就有了深刻的立意。行文时可按引述材料—提出问题—进行议论—归结题意这几步进行。引述要精练,要有针对性和倾向性,为下文议论服务。观点要正确、鲜明,要根据所给的材料而引发。议论时既要紧扣所给的材料,又不能局限于材料。可把题意归结为一个精练的句子,重申观点,首尾呼应,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罗丽红

一、教材内容总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预习生字词并解析成语的意思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2、通过预习,收集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教师活动: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农谚,并解析是什么意思。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给课文分层次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3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特别是让同学们收集农谚的过程,让学生更学习到农谚和物候知识,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帮助和总结

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

八年级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师:曾文婷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

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形式:由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xkb1.com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自学思考题:

1.给4-12段分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继续探究课文、释疑问难。帮学生解决学习中我问题。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巩固基础(文字资料,练习题)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学习指导教案

语文第四单元学习指导教案 八年级下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重难点: 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云南歌会的歌曲、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沈从文从偏僻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沈从文想通过一座古寨的桥梁,来展现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美妙的抒情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石子船》《龙朱集》,小说《边城》《长河》,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由于创作风格独特,在我国文坛上,沈从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三、课文链接 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的方式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请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本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应读出什么感情。

应该用轻松、活泼,赞赏与敬佩的语气语调,读出对云南的自然风光、对歌手、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例如:课文第4自然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都体现出作者对云南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再如,课文第2自然段中对年轻妇女的刻画细腻真实,作者对其赞赏与敬佩的态度就隐含在字里行间。课文第5自然段对‚村寨传歌‛盛况空前的描写就是对云南民歌艺术的赞誉等。

2.分段竞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采用自由挑选自然段竞赛朗读的方式朗读全文。3.学生在教师播放的云南民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文精读 1.本文是一篇散文,在歌会的标题下,作者描绘了歌会的哪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三个场面是云南歌会的经典表现形式,请分别说出其所描写内容的侧重点。

(1)山野对歌:主要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对歌,是男女对歌才智的比拼。重点描写了人物的外貌、神态,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了对歌者动人的美。

(2)山路漫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人们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俗,从而使民俗事项有了个性鲜明的地域特征。云南人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清美秀丽但又相对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面的文艺活动很难进入,于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用心灵与自然进行交流,因而产生了优美的民歌及歌会。文段主要描写了歌者即兴自由的歌唱,这是发自内心的歌唱。这里重点描写了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的环境:天蓝、花艳、鸟鸣。在这秀美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3)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族歌会的展览,场面宏大、气势壮观、盛况空前。民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在长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进而形成了民俗集体文化事项。这里重点描写了歌会的场面,通过描写场面,传达出对歌会的赞美。

全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云南歌会的人物、环境、民俗的赞美,这形式美、环境美、民俗美合在一起就是民族的文化美。3.分组介绍,分别介绍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的特点。(1)山野对歌的特点是:地点形式——别开生面。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相去不远,却互不见面。参加人员——四方高手(特别是一位年轻妇女)。对歌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答解;互嘲互赞、随事押韵等。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抗赛,也就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2)山路漫歌的特点是:地点形式——乡下赶马路上。参加人员——三三五五的赶马女孩子。对歌内容——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对歌方式——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对歌,体现了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3)村寨传歌的特点是:地点形式——村寨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檐下。六人一桌,坐满三十桌,每桌轮流唱。参加人员——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对歌内容——《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对歌方式——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集会的目的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悉为止。这是一次民歌的展示,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4.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在地点形式上、在参加人员上,在对歌内容、对歌方式上都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还是村寨传歌,它们都是云南特有的民风民俗,独具云南风情。请同学们在前面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概括云南歌会的总特色。云南歌会具有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地点自由、歌唱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

5.‚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中‚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因此,此处这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6.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沈从文先生对云南的歌会精选的三个典型的场景进行了描写,每个场景都有各自的特点。三个歌会中的人物又具有怎样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去探讨。

二、巩固练习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画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位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1)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位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2)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的本色美。

(3)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他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还有‚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了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是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

(2)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3自然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牙齿、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4.通过对这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学到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呢?

(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2)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例如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5.请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分析这里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和人的美丽、歌的优美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1)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的动人场景,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2)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6.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课件展示两个人物描写片段)(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你们的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段;结合人物描写中的语言作具体分析。

第一个片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个片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7.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实写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人物的神韵气度。

(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8.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民歌会有哪些特色?云南的民歌有什么艺术地位?

(1)云南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重大事件、男女爱情、生产斗争、婚丧礼俗、丰收节庆还是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礼仪知识,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它融民间诗歌、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说唱音乐为一体。(3)云南民歌艺术地位:它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它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山野对歌。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山路漫歌。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村寨传歌。

四、写作特点

1.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如对在对歌中取胜的年轻妇女的描写就十分细致、传神。‚轻轻地打了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得意,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年轻妇女。

2.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本文写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面,每个场面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加以描绘,使我们不仅对歌会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而且对歌会中人们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有了深刻印象。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人)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景)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场面)

教学反思: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语言特色,品味韵味和情致。

2.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以及独特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深厚的文化意蕴。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午节,这天,有的地方包粽子,有的地方划龙舟……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在江苏高邮又有怎样的风俗?如果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作者能从平淡的生活风俗中品尝出滋味吗?

2、介绍作者。(多媒体展示汪先生相片)从面容和穿着上看,汪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慈祥、朴素。慈祥、朴素是汪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的文章也像他的为人一样,语言亲切,平实朴素。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词语。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

腌腊

络子

大襟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5、.精读课文。

(1)课文中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其中哪些是家乡特有的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地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是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作者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问题怎样看待?

明确:对家乡咸鸭蛋难以忘怀,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态,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小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3)是什么感情使作者对故乡的鸭蛋如此情有独钟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且把它读出来。(学生边读取教师一边做指导。)

明确:一枚小小鸭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三.小结: 本文以端午节为背景,用闲聊的笔调,自然的语言,将故乡生活的风俗、情趣,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处处流露出对故乡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是一位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简单地分析了课文,今天,我们再一次感受汪先生的散文风格。

二、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找一找本文中让你觉得有特点的句子或是让你喜欢的语句,找出来后和同桌或前后邻座交流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点拨:

1、运用古汉语作点缀,幽默典雅。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2、语言朴素,平淡而有味。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

3、口语浓厚,自然而亲切。

‚一般都是敲破‘空头’吃用筷子挖着吃。‛‚白嘴吃也可以。‛‚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点点滴滴都是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只要我们怀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生活就会是精彩的,美无处不在。

三、问题探究

1课文结尾一段提到‚囊萤映雪‛的故事,与课文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四、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五、布臵作业,我手写我心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学反思:

18、吆 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特色。教学难点:品读地方特色的吆喝中所蕴含的情趣。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聊天引入: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1、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

‚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臵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2、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

3、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就是读风情。市井风情[板书]。三、三读课文、三赏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1、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例子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例子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例子3::‚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2、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咋表现出来的?

唱出来的——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音色音高的变化。要用唱腔,合辙压韵。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3、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让我们先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

(放PPT烤白薯,冰糖葫芦,卖金鱼)

(2)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4、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 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体现北京人性格特点的艺术,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象一首歌——比作声乐的艺术。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声乐艺术[板书] 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小商贩:生活很艰辛——从第4自然段可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从第10段也可以看出来,那时北京冬天,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可这些人还是起一大早去卖东西,可见他们生活很艰辛。

收入微薄——‚两捆萝卜个大‛一个大就是一个一个铜板。‚冰棍儿——三分‛一天五十根才一块五。

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同学们很善于品读文字。从一句吆喝词儿中,就读出了他们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读出了他们忙碌艰辛的生存状况:生活状况[板书] 三读、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1、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还可以看出吆喝人的热情,把事情做得很好,尽管自己很辛苦,但是对顾客还是很真诚,很实在,所以,可以看出热情。

2、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很乐观。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人生境界 [板书并勾画枝叶]

四、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也有许多象吆喝一样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北京有北京的吆喝,宜昌有宜昌的巴山舞、四川有四川的龙门阵……我们的内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作为内江人,你能发掘出这样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读出我们内江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吗?大家议一议。特色美食:铺盖面,糖锅魁,叶儿耙,冰凉粉,苕丝糖 特色文化:川剧 方言 板书设计

吆喝

市井风情

品读

声乐艺术 生活状况 人生境界 发掘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作文指导7

八年级语文作文指导

作文题:见《学案测评》p174

【简析】:这个文题可以写成叙事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借景抒情的散文。前者应抓住“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这个题眼,可以写自己或他人在成长或个性发展中的转折点,由渺小——高尚、由幼稚——成熟、由狭隘——无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可以写某种事物,例如,蚕吐丝,走向生命的终结,只有跨出了勇敢的一步,才能给人类带来美丽的丝绸。彩虹,只有经历了风雨之后,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

【题意作文】:其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题意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类。

其写法是,首先将题意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转化的关键,就是将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浓缩成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话题。有了话题以后,就可以按话题作文的要求来写。

美文欣赏:

勇敢跨出第一步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第一次,很多的第一步,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深知勇敢需要多大的勇气,勇敢之后给你带来的是终生受用的意义。

高一,我带着超过正常心速十倍跳动的情况下,走进了面试“文明监督岗”成员的教室,或许这是上帝对我的一次考验,当我踏进教室的那一。他以安排好了一切,使我顺利给通过了面试,在勇敢之后的一年里,让我深深感触到了文明是何等的重要,人与人之间是多么的需要沟通和理解,出色的工作是需要多少汗水和心血。

进入高二,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我做出了第二个决定,可这次上帝却和我开了个在玩笑,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像一座无形的墙,把你和未来隔开,让你无法确定前方到底是福还是害,只让你勇敢地闯进去,有时它也是个小丑,时不时地开个玩笑,笑完之后留给你的是我们,一个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弱小群体,在渡过这指手可数的日子之后,就将离开这温暖的波斯湾,踏上人生的第一次旅途,这是第一步。

人生选择的道路有很多,站在起点的分岔口,抬起脚的那一瞬那,我们都失去了勇气,不知前方会怎么样的陷井,迟迟的犹豫,不敢前进,可往往就是这一步,一秒的迟,你就会落后,很机会就会于你擦肩而过。所以勇敢的跨出第一步是你成功,幸福的关键。

刻骨铭心的感动。“文明监督岗”只能进不能出,一个晴天霹雳,让我无法承受,终于在一次会上,一位老师给我们一次选择的机会,但条件是后果自负,一分钟时间的考虑。所有的问题在头脑里飞快的转动,最后我还是坚定地举起手,因为我知道只这一分钟的机会,虽然学校给我的通告是“开除”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又勇敢地迈出了一步,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很感激这位老师,是她又给了我一次争服自己的机会,让我得到了勇敢后的轻松和自在。

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勇敢地争服自己。

要坚信勇敢背后是数不尽的欢乐和深深的启迪。

跨出勇敢的一步

叮铃铃''“好,同学们,这节课先把试卷讲到这,拿回去给父母签个字!''哎!该死的段考成绩,它几乎给予我们这帮差生、中等生沉重的打击,就拿我来说,这次受到了重撞,七科只有两科及格。

“嘿,你打算怎么办?依我看,不如把这使人倒大霉的东西扔了吧。”“不行不行,明天

要回给老师的,我不要紧,我会签我爸爸的名字”.....一部分同学在拿到试卷后议论着,我在一边呆呆的坐着,也有一些类似于他们的想法.一只手拍到我的背上,原来是坐在我后面的蓝远昆,他问到“想什么?”我反问他 “你打算怎么办?”“不知道,听天由命吧。”

下午放学了,同学们依然象往常一样都离开了学校,但是心情是否象往常一样呢?

至少我不是,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吹着路旁的树,树叶哗啦啦的响着,偶尔一两片叶子从树梢上落下,看着这头绿身褐的大家伙,在想“树,你是否在可怜我,与我一同悲伤?”

楼道中,我慢吞吞地爬着楼梯,快到我家时,我却在家门口徘徊,我是否真的该把

试卷交给我的父母?一阵风从附近的窗口吹过来,吹到了我的脸上,把我那混乱的思绪吹得一干二净,我按下了门玲,门开了,父母看着我,我抬起头说,“妈,我考砸了,原谅我。”妈妈看着我,心平气和的说 “好,原谅你这一次,你要知道考不好的原因,我对你有信心,只要你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我呆住了,就这么几句话,平时不是骂我的吗?太不可思意了。

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有勇气,跨出这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没关系。

跨出第一步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谁不是衔着一枚青橄榄赤脚走在布满荆棘的山路上的?这虽然是酸涩艰辛的,但是只要你细心去品味,细心去感受,总会从酸涩中尝到甘甜,从疼痛中感到舒心!

2008年的冬天,我因胆结石被推上手术台,经过3个小时的挣扎手术才

结束。自己身上被钻了3个眼。都插上了管子,一动不能动,躺在床上。我是多么渴望自己能够站起来,可这只是一个短暂而又美好的愿望。医生告诉我:必须等到伤口生肌,拔掉管子,你才能够下床,在伤口愈合的期间不能吃东西,我既开心有悲伤,开心是因为我可以活动了,悲伤的是这时间不能吃东西,会把我馋坏的。

医生小心翼翼地拔掉管子,我紧张的不敢喘气„„许久,管子拔了出来。医生一在叮咛,要多活动。“这有啥难得”我心想。当我起身时,肚子钻心的疼,极力用手去撑身体,手不停地颤动着,身体也跟着摇曳起来,几次都没成功。实

在没办法,只好让父亲把床摇上来。我的背紧贴这床,咬着牙跟,双手使劲的揪

住被子,两条腿缓缓地艰难的移动着。当身体挺起来时,已经累的气喘吁吁了。

“我不行了!”我一边拭去额上的汗珠一边说。“孩子,你如果连这个小小的困难也不能战胜,还谈做什么大事业!听我说,你不要想着站起来有多困难,只要你有毅力,有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决心,你一定会成功。张海迪不就是靠着毅力和决心,才能创造奇迹吗?”父亲抚摸着我的头,鼓舞着我。“再试一次吧!”我看着父亲那充满鼓励和期待的眼神,缓缓伸出腿探下去,两只脚好不容易着了地。

双手紧紧扣住床架,使出全身的劲让身体挪下床来,“好的”父亲在一旁鼓着劲。我也高兴的试着走一步,我左脚往前挪了一下,右脚刚要抬起,身体便剧烈的摇晃起来,我赶紧抓床架。“啪”还是摔倒了,父亲急忙上前,准备扶我,我狠狠的把父亲递来的手推开了,我倔强的想要自己站起来,我扶着床沿开始站起来。父亲几次想伸出手帮我,但我用那坚定的眼神回绝了„„不只是听了父亲话的影响,我终于扶着床沿站了起来,挪步了。整个病房的人都鼓起了掌,在他们的掌声中我感到巨大的成就感。

“只要你勇敢的跨出第一步,走好每一步,你的人生之路一定会更精彩!”父亲的话至今回荡在我的耳边。

2008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点评:一步与一生

路的两旁氤氲着乳白色的雾气,前面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古道,迷离神奇。[形象化的描写,把人带入迷离神奇的氛围中。]

我预备沿着这条布满神秘的古道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极细的光线从遥远的天际投射过来,抚摩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它闪耀着夺目的光线。

一串串脚印散落在岁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专心去发现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点题。]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布满理性的溪流。

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注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活用课本(《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例子,给人以亲切感。]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用课本中陶渊明《饮酒》诗。]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三段均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引出三个历史人物,句式整洁,富有文采。]

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谱写成一曲沧桑而漂亮的歌谣。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个让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陈水扁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脸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再用三个事例,从反面阐述,与前面的三个事例构成对比。]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摩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小结上文。]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评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语言美丽,富于变化。作者善用比喻,把人生喻为两扇不同的门,这就把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如文章前4段,运用描写性语言,把读者带入了幽美的意境之中,起到了开篇即吸引人的作用。在主体部分,作者引入了六个历史人物为材料,但并不嫌繁琐,因为作者将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分为两组,构成对比,既突出了中心,又有变化。前一组事例,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这一句式引出,具有整饬之美。后一组事例,则用“„„从这里„„”引出,既整洁,又与前面的一组句式不同,加上内容的区别,使文章整饬中有变化,不显得板滞沉闷,而是富于灵动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于使用从课本中积累的材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第五册)、《饮酒》(第三册)信手拈来,巧妙运用,显示出积累运用语言材料的良好功底。

下载八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教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教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范文模版]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以人物为线 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以事件为线 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2、作......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案

    新蔡县李桥中学主备人:罗雪琴 审核人:教务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 《海 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教材分析 李森祥的《台阶》塑造了一个朴、淳朴、无私的农民形象。他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

    八年级语文蚂蚁教案

    蚂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主旨,科学认识人生社会。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

    《故宫博物院》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

    八年级语文窗教案

    《窗》教案 教学目标1、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2、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窗”双关含义教学设想1.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辅......

    语文八年级单元教案[模版]

    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学案 第三单元 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兴趣情境导入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抓住特征 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