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课
背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文在记叙事实中,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深沉的父子深情。
难点
体会文中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蹒跚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1)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1)课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4、梳理结构
“背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作者正是通过一次次描写“背影”,一步步表现父子深情的主题。请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几次提到背影?课文几次提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找一找
有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是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是无可比拟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是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的。请你阅读本文,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2、思考
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父亲的“背影”浓缩了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怜惜,体贴,依依不舍。因此,文中四次写背影,试仔细阅读品味,说一说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对这一次父亲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圈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描写背影的地方,仔细揣摩、品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阅读2---3段
父亲的“背影”倾注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让我们看到了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而父亲的这种爱,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呢?试阅读文章2---3段,思考这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思考
父亲的“背影”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无尽的关爱,面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关爱,“我”不禁潸然泪下,阅读文章,说说文中一共写了“我”几次流泪,并思考其含义。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写“我”流泪的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作者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但却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品味,感受文章语言特色,并讨论交流。三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第2课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2)解释下列词语
望九: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小组讨论交流)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母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第20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针对对象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对话技巧和了解详略安排的手法。难点
1、理解讽喻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战国策》
请你查找《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纳谏
邹忌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孰与
谤讥
市朝
间进
期年
.....(2)解释字词
纳谏:
修:
形貌:
昳丽:
窥:
孰与:
不诺:
私:
地方: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
间进:
期年:
3、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理清文章结构。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特殊句式(1)倒装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皆朝与齐。(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了解邹忌劝谏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
(1)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由此又想到了什么?(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欣赏精彩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品味邹忌的三问及邹忌之妻、妾、客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2、在读课文,品味邹忌劝谏的技巧之高 学生细心揣摩,讨论交流:
(1)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2)邹忌比美为什么能与齐王纳谏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学生讨论交流: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4、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21课
细柳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2)了解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难点
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迁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侯
祝兹
棘门
都尉
按辔
介胄
嗟乎
.......持兵揖
诏将军
彀
可得而犯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子词 军细柳:
上自劳军:
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彀弓:.....弩:
天子且至: 军中闻将军令:
将军约:
持兵揖:
......介胄之士:
天子为动:
使人称谢:
曩者霸上:
式车:
.......
3、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汉文帝主要描述了几个场面?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场面来刻画周亚夫性格特点的?
(3)文中写了几位将军?在汉文帝劳军时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
2、小组活动
在文中画出最能体现周亚夫是“真将军”的语句,并说说周亚夫在治军方面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时,既写了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也写了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文中几次出现它们之间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2、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读课文思考:我们知道本文主要描写“周亚夫”这个人物。那么,读了那么多遍后,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 表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讨论交流
我们了解周亚夫军营中,军纪特别严明,连天子来访也不例外。从中你可以看出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4、理解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5、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3课
铁骑兵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
2、欣赏作者在文中设置的悬念,并理解其作用。
3、品味优美的文字,体会词、句、段中蕴含的丰富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悬念及其作用。
(2)本文的语言特色。难点
(1)悬念的作用。(2)文中几个铁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偶然性较大,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2)解释下列词语
陨落:
毫不迟疑 :
骚乱:
掷:
3、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请你结合课文情节,是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3、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试找出文中描写“班长”这一形象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在他身上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4、品味
本文不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且文字优美,感情丰富。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吗?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第5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
3、了解本诗叙事抒情大段铺排的写作特色。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叙事抒情诗的特点以及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1、体会本诗首尾呼应的写法和大段铺排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母爱温暖的热切憧憬。
3、体会诗歌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的不同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堰河
童养媳
天伦
坟墓
檐头
瓦菲
掐死
青.......苔
灶头
酱碗
红漆
虱子
荆棘
火钵
凌侮
........冰屑
麦糟
忸怩
漂泊
叱骂
灵魂
典押
围裙 .........(2)多音字
了
好
卜
曾
提
给
漂
泊(3)解释下列词语
荆棘:
天伦:
忸怩:
叱骂: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
(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写成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欣赏精彩片段
(1)请你根据提示,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①写大堰河勤劳的精彩的诗句有
②写大堰河善良的精彩的诗句有
③写大堰河慈爱的精彩的诗句有
④写大堰河博大的精彩的诗句有
⑤写大堰河悲苦的精彩的诗句有
(2)分组讨论、体味大堰河的性格美。
2、体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在诗歌中去找、去体会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色及这样写的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3、练习朗读
这首诗写的非常真挚、深沉,表现了作者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读得真挚、深沉、凝重和悲怆。
4、拓展训练
用简单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的劳动者的形象,写成一首诗。
5、课堂小结
6、板书设计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及其风格特点。
2、把握两首诗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体会诗歌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两手诗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槐树
蝉翼(2)多音字
尽
什
便
中
应
薄
哪
还
(3)解释下列词语
焉支:
隘口:
荒莽:
山巅: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分析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具体分析诗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2、欣赏精彩片段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全诗,说说作者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1)找出课文中凸显长城沧桑之感的最精彩的语句有。
(2)找出课文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语句,并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3)在诗人的梦中,故乡是什么?找出具体的诗句来谈谈。
3、感受诗歌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及特色。(小组讨论交流)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梳理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欣赏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归纳整理。并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来探究诗歌的基本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欣赏诗歌中最精彩的片段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是最精彩的?请根据提示找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精彩的理由。
(1)描写这片槐树叶最精彩的语句有
(2)诗人追忆历史最精彩的语句有
3、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朗读训练。
4、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
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
5、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3)背诵诗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介绍写作背景。(2)解题。(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3)背诵这首散曲。
四
课堂小结。
第7课
致空气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主题。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邵燕祥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闪烁
摇曳
踪迹
失眠
鼾息
抛弃
窒息
.......鼻翼
掀开
污浊
嘘着
面颊
垂拂
厮守 .......(2)多音字
朴
难
将(3)解释下列词语
厮守:
质朴:
鼾息:
窒息:
鼻翼: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空气特点
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学交流。
2、欣赏课文精彩诗句
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3、探究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的妙处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交流)
4、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请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主题。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第9课
日
出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2、认识人物的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矛盾。
3、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理解在矛盾冲突中展
现的人物性格。
难点:
1、理解和把握剧情的发展,展示矛盾冲突。
2、理解剧中人物的潜台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曹禺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日出》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日出》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禺
凄凉
萧条
薪水
庶务
存蓄 ......
狞笑
抽咽
半晌
咳嗽
踌躇
嗫嚅
瞅见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凉:
嗫嚅:
萧条:
踌躇:
愤慨:
薪水:
狞笑:
世故:
凄楚:
安分守己:
4、整体感知
默读剧本选段,理清课文思路。用笔画出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几次大的冲突。
5、梳理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剧本主要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三次大的冲突,从这三次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分角色朗读三次大的冲突,并说说黄省三的性格特点。)
2、剧本中人物语言(即台词)极富个性化特征
剧中人物的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阴险、狡黠的李石清又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呢?
(小组朗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词,说说他的个性特点。)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2、找学生到讲台演出第一、二部分。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欣赏第三部分:矛盾的冲突
(1)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指出这一部分矛盾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组讨论交流:文中是怎样刻画潘月亭这个人物的?
(3)思考:面对潘月亭的凶残和李石清的残忍,黄省三的性格有哪些发展变化?
(4)朗读黄省三的一大段台词,讨论:这一大段慷慨激昂的陈辞,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结局(1)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思考写的是什么,矛盾的结局怎样的?
(2)讨论: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三
课内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日出》或学生表演课本剧《日出》。使学生深刻认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10课
钦差大臣
教学目标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现实。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训练分角色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主题思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喜剧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效果。
2、理解“哑场”的艺术效果,体会揣摩人物形象造型和表情所表现出的更丰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果戈理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钦差
俏皮
官衔
爵位
寻欢作乐
行辕
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
挑拨是非
惩罚
驿站
千载难逢
死乞白赖 .......龇牙
阉马
肆无忌惮
逮捕 ......(2)解释下列词语
钦差:
制服:
俏皮:
肆无忌惮:
千载难逢:
挑拨是非:
鸡犬不宁:
呆若木鸡:
天真无邪: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是常常采用漫画式的方式将人性的弱点加 以放大,《钦差大臣》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在你的心目中,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了解到的? 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 默写字词。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
阅读课文中市长的台词,讨论: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想一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市长和官员们前后不同的表现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钦差大臣》或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钦差大臣》。
第25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和他的“桃花源”(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俨然
垂髫
便要还家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邑人
刘子骥 ....(2)找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妻子
交通
无论
绝境
鲜美
3、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
①画出不懂的词语,查找工具书解决; ②画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了解内容
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时空连线
【学生活动】小组一名成员扮作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其余学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节目。(1)现场采访村民1.请问: 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请问: 您老高寿?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请问:
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现场采访最不爱说话的人(村民)4.请问: 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您想不想出去?
(5)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2、探究考证
(1)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2)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到的方法,考证问题,得出结论。(3)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6课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背诵全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
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浩浩汤汤
属予
霪雨
日星隐耀
樯倾楫摧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观
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或
一
通
或异二者之为()
一碧万顷()
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浊浪排空()和
空
至若春和景明()
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3、阅读第3、4段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想一想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罗丽红
一、教材内容总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预习生字词并解析成语的意思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2、通过预习,收集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教师活动: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农谚,并解析是什么意思。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给课文分层次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3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特别是让同学们收集农谚的过程,让学生更学习到农谚和物候知识,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帮助和总结
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
八年级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师:曾文婷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
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形式:由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xkb1.com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自学思考题:
1.给4-12段分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继续探究课文、释疑问难。帮学生解决学习中我问题。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巩固基础(文字资料,练习题)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海燕教案
新蔡县李桥中学主备人:罗雪琴 审核人:教务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
《海 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什么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二、新课研读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 1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3.整体感知,描摹活动场景。
(1)朗读课文,并在班上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个别指导: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以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
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学生齐读课文同,深入体会海燕形象。
三、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
“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海燕》中的象征及相似之处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大海──广大人民群众
本体象征体相似点
大海波浪:人民群众歌唱、冲、迎接海燕:革命先驱者渴望、敏感、深信海鸥海鸭企鹅:机会主义者、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窜、呻吟、躲藏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压、恶狠狠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激烈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教材分析
李森祥的《台阶》塑造了一个朴、淳朴、无私的农民形象。他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文章表现了农民艰辛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拼搏的精神,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指握课文。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并感悟文章的主旨。
2.心灵体验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语言的深远意蕴,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执著而又艰辛的奋斗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气氛(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师: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板书课题。
二、交待目标、明确任务
1.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预习检测:字词积累:请一两名学生板前写出你认为本文中应该积累的字词。如:
揩黏硌凹凼尴尬大庭广众
2.课文内容把握:
(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父亲为造高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4)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了?
四、精读美文,细评人物。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主要为了表现台阶吗?(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我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的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大家看要求:(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以“读文章到父亲是一个农民”的句式说话)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父亲是一个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心落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甘愿付出一生的辛劳。②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③父亲是一个谦卑的农民,当新台阶造好了,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等等)
语文活动一:品味细节,拍摄“老照片”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父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摄影记者,走进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要拍一张反映父亲形象的照片。你的“大特写照片”会拍摄哪个角度呢?
生小组交流后发言
师总结:“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借鉴。
语文活动二:想像体验,独白式话外音
师:小说使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请品读下列细节描写,揣摩父亲的心理,给人物配上独白式话外音。
片断一:“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片断二:“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上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五、协作质疑:15分钟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六、实话实说,诉说亲情
师:《台阶》中的父亲形象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他不甘人后,有着要受人尊重的自强精神,为了能盖起象征受人尊重的有九级台阶的新屋,长年累月,捡砖拾瓦,抱土背石,在零碎的角票一次又一次填满瓦罐,在磨破的草鞋一年又一年高过台阶,新房子终于破土动工了。伴随着九级台阶新屋的轰轰烈烈的落成,父亲的青春一去不返,读来让人感到阵阵辛酸。那么请你体会一下,作者在父亲身上究竟倾注了怎样的感情?(关心、崇敬、怜爱„„)如果这是你的父亲,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言)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他又是许许多多个父亲。他们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造一栋新房子,给儿女成家立业。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女们的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里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起我们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里祈愿造好了新屋,砌成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八、布置作业
自拟文题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运用细节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九级台阶 新屋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第五篇: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â):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琐屑(xiâ),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
按前种划分板书设计为: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
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二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语。
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以及从“背影”这一新的视角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的意义,并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作了对比。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来叙事抒情。
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教师在讲授时,应随问随答,随写板书,语调中要能传达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量。板书:
3.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段。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1)指定学生朗读4、5、6三个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写父亲送别时的细心照顾,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写父亲言行的语句。
6段主要写作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和言行,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4、5段。
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首先是送不送,这就颇费踌躇。
板书: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么送。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
板书:
(3)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两句简单的言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这时的感情已达到了最深的境界。
板书
教师随讲随问随答,按段落内部的层次来分析,力求使学生对原文的叙写有完整的印象和理解,要避免东摘一个词、西摘一句话,支离破碎地讲解,将文章迁就教师的知识系统,这是不可取的。
分析结束后,按照板书提示,让学生再读一遍第6段课文。由一人朗读、教师范读或大家默读均无不可,应视班级学习和纪律状况而定。
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先让学生口头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和重点语句,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是有体会的。现在的训练主要是语言的概括,不要求讲得太多,要求简洁、准确。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这种亲子之爱,不同于《这不是一颗流星》中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不同于阿婆对孩子的爱,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的爱心。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画,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教师检查课后练习二,指定学生作答,大家可以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归结
时把握这样两点:
①文中的确流露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②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应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
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这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
惨淡、哀伤
关怀、体贴
儿子的思父之情
怀念、理解
怜惜、感伤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写成简短文字,可以列条说明,务必观点明确、层次清楚。
2.抄写第6段部分语句:
从“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从“我再向外看时”到“心里很轻松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