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4+=18(个)
男生队:7+3++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
=
(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9)÷
=
6(个)(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题:平均数)
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呢?
4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基本练习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2提高练习
试一试(出示主题图)
男生队
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4=8(箱)
(3)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平均数
女生队:(4++4++7)÷=
2(个)
男生队:(7+3++9)÷
4=
24(个)
平均数是表示整体的平均水平
第四篇:《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 法:
情境引导法 学 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三、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第五篇:《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模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87-88页
二、设计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而在本课中,本人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导入,使学生通过思考如何计算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进而回顾有关平均数的求法。并紧扣本校近期举办的汉子规范书写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使之与新知相融合,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另外,本人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并联系生活实践经验,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为了学生深刻体会平均数的这一特性,本人秉着一切尊重学生的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生活资源,结合教材加以整合,使之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资源。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本 课则更具亲切感,能更好地融入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重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鼓励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启发式的引导及相应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鼓励其查阅更多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六、教学课时
本教学内容共设1课时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计算器、课堂练习本
八、教学过程
㈠回顾旧知,情境导入
1.课件呈现武夷山市兴田枫坡小学一年级学生在2016-2017学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身高统计表,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出该校一年级学生的入学时的平均身高。
学生汇报、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不仅能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为教学所用,进而引导学生对平均数求法的回顾,领会平均数是一种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极具代表性,而且还为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做了论据及思想上的准备。】
2.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交流。
3.呈现相关的统计信息: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 同身高平均值为118.7cm。请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该校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来理解1.2米作为免票线的合理性)
4.引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复习近平均数的求法,认识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的意义。】
㈡新授
1.出示问题情境:
为了进一步规范汉字的书写,兴田枫坡小学这学期开展汉字规范书写活动,并每周进行全校最优书写作品的评选。下面是各位评委老师对本周全校前三名的学生书写作品进行评分的情况统计:
⑴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五位评委中任何一位的评分有变化,平均数是否也会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理解平均数的特点——灵敏,即“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
⑵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避免了平均数受数据太大或太小的影响,而最终影响结果。)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进而结合平均数的灵敏性,使学生理解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之大。】
⑶请你按照上述的计分方法重新计算3幅作品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第一名:作品2 第二名:作品1 第三名:作品3 ⑷说一说你对平均数的新认识?
平均数有代表性,能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很灵敏,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这是因为平均数反应灵敏,每个数据或大或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况的能力,同时适时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㈢练习巩固
1.一个10人小组想知道他们小组更喜欢数学还是英语,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时使用的评分标准。
⑴分别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⑵根据这些得分判断,对于这个组的学生,哪个科目更受欢迎?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问题串,鼓励学生利用平均分做出判断,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2.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⑴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⑵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计算出平均年龄,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下面是某班4个小组学生对8种水果(香蕉、苹果、梨、桃、橘子、西瓜、葡萄、菠萝)喜好程度的排序结果,1表示喜好程度最高。
根据上面的结果,将8种水果按照喜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拓展题,能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据的整理及分析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练习册《平均数的再认识》
九、板书设计(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平均数的再认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代表性)
↑(灵敏)
极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