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5.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时间:2019-05-12 17:0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5.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5.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第一篇: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5.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第5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 数据的收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学习设计调查问卷,体会并掌握数据收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收集数据的过程要有组织性,也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据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袁隆平爷爷,为了寻找理想的水稻育种材料,他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观察了数不清的稻田,他对水稻生长的土壤肥沃情况、植株生长高度、植株的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收集,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筛选出了满意的材料,培育出了深受农民喜爱的杂交水稻.要想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从中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在生活中,我们会从报纸、电视或网络上见到很多的数据,它们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数据打交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收集这些数据.问题展示:1.班级要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安排节目? 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代表举手发言.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文艺节目;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填写问卷;第五步:记录结果,分析处理;第六步:得出结论.师:此次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的?你知道如何来设计调查问卷吗? 学生看书、交流,并举手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的对象、目的,决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问题,设计的问卷中,还应注明问卷收交的方式与时间等.二、新课讲授 像上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individual),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samplesize).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出50个号签.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1.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教师指导、评论.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实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师: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1)你班中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4)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师: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 学生讨论,并举例回答.师评:如人口普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师:下列问题也适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吗?(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2)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师: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到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三、变式训练

下列调查中,不适合普查而适合做抽样调查的是()A.了解全班每位同学的家庭住房面积 B.了解某种型号电池的平均使用时间

C.了解某幢楼20户家庭某天丢弃垃圾袋的个数 D.了解约90万顶救灾帐篷的质量

问题探究:在考察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任意抽取30只进行试验,指出此项调查中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师:总体、个体、样本都是指统计的数据,而不是调查的对象,不能混淆,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的个体数目,无单位.师: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1.为了考察某学校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解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节进行试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数据收集的过程.2.调查的方法和方式.3.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第二篇: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正数和负数(2)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会根据要求把给出的有理数分类.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正常水位为0m,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m 记作

,低于正常水位0.3m记作。

②乒乓球比标准重量重0.039g记作,比标准重量轻0.019g记作,标准重量记作。

2.一个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运动,如果向东运动4m记作4m,向西运动8m记作 ;如果―7m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m,那么6m表明物体怎样运动?

二、讲授新课

1.数的扩充:

数1,2,3,4,„叫做正整数;―1,―2,―3,―4,„叫做负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数,8,+5.6,„叫做正分数;―,―,―3.5,„叫做负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②“―2”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③自然数就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要求学生区分“正”与“整”;小数可化为分数.3.有理数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有理数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 先将有理数按“整”和“分”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正”、“负”分,即得如下分类表:

正整数整数0负整数有理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2314457967②先将有理数按“正”和“负”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整”、“分”分,即得如下分类表: 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

注:①“0”也是自然数。②“0”的特殊性.③非负数:0或正数;非负整数:0或正整数;非正数:0或负数;非正整数:0或负整数;非负有理数:0或正有理数;非正有理数:0或负有理数.4.数集:把一些数放在一起所形成的集合,叫做数的集合,简称数集。它的符号标志为{ „}.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整数集合;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分数集合;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有理数集合;所有正整数和零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三、例题讲解

课本P6页

评析:掌握正负数的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四、巩固练习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括号内:

29,―5.5,2002,―1,90%,3.14,0,―2,―0.01,―2,1(1)整数集合:{29,2002,―1,0,―2,1 „}(2)分数集合:{ ―5.5,90%,3.14,―2,―0.01,„}(3)正数集合:{29,2002,90%,3.14,1,„}(4)负数集合:{―5.5,―1,―2,―0.01,―2,„}(5)正整数集合:{29,2002,1,„}(6)负整数集合:{―1,―2,„}(7)正分数集合:{,90%,3.14,„}(8)负分数集合:{―5.5,―2,―0.01,„}(9)正有理数集合:{29,2002,90%,3.14,1,„}(10)负有理数集合:{―5.5,―1,―2,―0.01,―2,„} 注:要正确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首先要弄清分类的标准。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在数学里,“正”和“整”不能通用,是有区别的,“正”是相对于“负”来说的,“整”是相对于分数而言的.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让学生小结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36713671

3六、布置作业

P7页第7题

第三篇: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4.4 角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4.4 角

第1课时 角的表示和度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图中及实例中找角,培养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数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难点】掌握角的表示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展示三角板、五角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三角板、五角星.师:为什么这么叫呢? 生:因为三角板有三个角、五角星有五个角.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谁能说说自己见过的角?

生:课本有四个角.衣领有尖尖的角,剪刀张开也有角,钟表指针形成角.射击运动员射击时也有角度的调整„„

师: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角,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走进角的世界,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角的表示与度量 活动(一)角的认识

师:角是一个几何图形,请大家说说角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 学生看书回答.师:如果我们把角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那么始边与终边又是指什么? 学生看图回答.师:角的定义有静态和动态的两种.运动的观点定义的角,始边旋转经过的部分是角的内部,未经过的部分是角的外部.师:知道什么是平角、周角、直角吗? 学生看书回答.师:1.构成角的要素是顶点、两条边.2.每个角都有两条边,这两条边都是射线.3.角的两边有公共端点.活动(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怎样表示角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说了几种表示方法? 学生看书后回答.师:角通常用符号“∠”表示,我们给它取一个最简洁的名字,标出∠1,除了这种记读方法外,还可以把角的一条边标为“A”,顶点标“B”,另一条边标为“C”这个角就记作:∠ABC或∠B,读作:角ABC或角B.也可以用希腊字母表示.师:1.用三个大写字母可以表示一个角,三个字母的顺序有规定,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顶点的字母不一定用O,角的两边的字母也随意,当顶点只有一个角时,也可以用顶点的字母表示.2.用数字或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角时,不能角中有角.二、新课讲授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角是一条直线 B.周角是一条射线

C.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

D.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叫做角

2.如图,图中共有多少个角?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这些角.(不包括平角)

学生观察,上黑板表示.师:(1)可标上字母,用字母表示;(2)也可标上数字、希腊字母表示.活动(三)角的度量.师:角用什么来度量呢?角的单位是什么? 生:量角器,度.师:(出示量角器)知道怎样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吗?请大家看操作(演示).师:看懂了吗?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怎样量?分几步进行?

生:(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2)零度刻字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师:我们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教师演示)量角的过程中注意:如果角的一条边和外圈零刻度线重合,就看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和内圈零刻度线重合,就看内圈刻度.现在谁看出了我们量的度数? 学生回答.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构成的图形? 2.如果从运动的观点来看,角又是怎样形成的? 3.你学会了怎样表示角吗? 4.你学会了怎样度量角吗?

第2课时 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角的度量单位,并能进行单位的转换.2.会把角的认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通过角的测量,培养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度量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难点】角度的换算以及对方位角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对于一个已知的角如何去度量它的度数呢?上节课我们通过对量角器的使用,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去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同学们知道1°的角是怎样来的吗?请同学们作出1°的角,1°的角是最小的角吗? 学生画图体验,教师巡视指导.师:把一个平角180等分,也可以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我们把每一份记为1°的角,再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为1分,记作1',进一步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为1秒,记作1″,即1°=60',1'=60″或1'=()°,1″=()',1平角=180°,1周角=360°.师:时间单位是时、分、秒,角的单位是度、分、秒.二、新课讲授

1.计算:(1)145°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2)1800″等于多少度?等于多少分? 学生独立解答.师:从大的单位转化为小的单位用乘法.反过来,用除法.2.计算:(1)用度、分、秒表示30.26°;(2)42°18'15″等于多少度? 学生计算解答,教师找两学生上黑板解答.师评:要与时间的计量单位进行类比,弄清正向互化和逆向互化两个方向的问题.3.计算:(1)23°18'45″+82°47'32″;(2)13°26'41″×6;(3)83°18'45″-53°38'55″;(4)360°÷25.学生看课本例题,解答得到:(1)106°6'17″(2)80°40'6″(3)29°39'50″(4)14°24'.师:角度的运算方法:①求两角和时,将同等单位的数相加,再按60进制将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②求两角差时,如果小单位不够减,应向上级单位借,借1'就是60″,借1°就是60',然后再把同单位相减;③角度的倍、分运算,乘法运算是将度、分、秒与倍数分别相乘,再把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除法运算是把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再将度、分、秒分别转化成直接被除数整除的形式,如果不能除尽,再四舍五入.4.把一个周角17等分,每份是多少?(精确到1')【答案】 360°÷17=21°+3°÷17 =21°+180'÷17≈21°11'.师:同学们知道方位角吗?你知道什么是东北方向吗? 学生回答.师:方位角就是用角度和方向表示位置的角,如果位置在东、南、西、北方向上时,表示为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如果位置在其他方向时,则表示为南(北)偏东(西)多少度.一般的方位角都是以南北为基准线,由我们对目标物的视线与基准线的夹角确定它的位置与方向.另外,如果在北(南)偏东(西)45°,也可相应地表示为东北.(多媒体展示)

三、变式训练

按要求在图上画出: 1.南偏西60°.2.北偏东30°.3.用射线表示西北方向.师:(展示时钟)时钟上的角是指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钟面上共有12个大格,把周角的12等分,每个大格对应30°的角,有60个小格,每个小格对应6°的角,分针1分钟转6°,时针每小时转30°,时针1分钟转0.5°.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一般是指小于180°的角.变式训练:在5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是多少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师评:以12点为基准,5点整时,时针转过了30°×5=150°,分针转过了0°,其度数差为150°-0°=150°,即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是150°.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1.角的单位与度量.2.角的加减乘除运算.3.方位角和时钟上的角.

第四篇: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的模型,使学生形成利用方程观察、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活动,学会在活动中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具体实例抽象概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实际问题形成方程的模型、列方程.【难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问题展示,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这一道题: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大家交流,老师再做简单讲解.师:如果设A、B两地相距xkm,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吗? 匀速运动中,时间=.根据问题的条件,客车和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可以分别表示为h和h.因为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所以比小1,即-=1①

我们已经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等式①中的x是未知数,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师: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从而得出A、B两地间的路程为420km,同学们,与算术方法相比较,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对方程的感受.教师引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二、例题讲解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做几个例题.【例】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 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答案】(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列方程得4x=24.(2)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已达到2 450小时,那么在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小时,列方程得1 700+150x=2 450.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列方程时,一定要弄清方程两边的代数式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师:上面各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那么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呢?请同学们总结出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师:当x=6时,4x的值为多少? 生:24.师:也就是说x=6是方程4x=24的解.师总结: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值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三、巩固练习

21.已知下列方程:(1)3x-2=6(2)x-1=(3)+1.5x=8(4)3x-4x=10(5)x=0(6)5x-6y=8(7)=3.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填序号).2.下列数中,是方程5x-3=x+1的解的是()A.-1

B.0

C.1

D.2(学生思考,教师提问.)【答案】 1.(1)(3)(5)2.C

四、提升练习

1.在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8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4人,参加奥运会跳水的运动员有多少人? 2.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再做讲解)【答案】 1.11 2.12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第2课时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2.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具体实验操作与合作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式的基本性质.【难点】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方程吗?方程的解呢?那么什么又是等式?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二、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师:像m+n=n+m,x+2x=3x,3×3+1=5×2等都是等式.通过下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等式的一些性质,同学们看,这是一台天平,请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请同学们用语言叙述这个实验过程.生:天平两边分别放入一个铁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再在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木块,天平仍平衡,再拿掉木块天平仍平衡.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完全正确.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总结得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结果仍是等式.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达出这个实验过程.生: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小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如果把两边小球和砝码的数量都变成原来的3倍,那么天平仍平衡.师:与上面一样,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有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我们可以得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3 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例如,由-4=x,得x=-4.性质4 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例如,如果x=3,又y=x,所以y=3.在解题的过程中,根据等式的这一性质,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三、例题讲解

【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7=26;(2)-5x=20;(3)-x-5=4.分析 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因此两边要同时减7,你会类似地思考另外两个方程如何转化为x=a的形式吗? 【答案】(1)两边同时减7,得x+7-7=26-7,于是x=19.(2)两边同时除以-5,得=,于是x=-4.(3)两边同时加5,得-x-5+5=4+5,化简,得-x=9.两边同乘-3,得x=-27.四、巩固练习1.下列等式的变形正确的是()A.若m=n,则m+2a=n+2a B.若x=y,则x+a=y-a C.若x=y,则xm=ym,= 22D.若(k+1)a=-2(k+1),则a=2 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1)10x-3=9;(2)5x-2=8;(3)x-1=5.【答案】 1.A 2.(1)x=1.2(2)x=2(3)x=9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得到哪些启示?与同伴交流.第3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充满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生: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1)2x+3=x+4;(2)5x+4=5-3x.问题展示: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师: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2x.师: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4x.师: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列出方程:x+2x+4x=140.用框图表示出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7x=140

x=20

二、例题讲解

【例】 解下列方程:(1)2x-x=6-8;(2)7x-2.5x+3x-1.5x=-15×4-6×3.【答案】(1)合并同类项,得-x=-2.系数化为1,得x=4.(2)合并同类项,得6x=-78.系数化为1,得x=-13.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x-2x=18-7.2.y-y+y=×6-1.【答案】 1.x= 2.y=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

第4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并用移项解方程.【过程与方法】

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使学生形成利用方程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移项法则的探索及其应用.【难点】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问题展示: 【例1】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问题分析: 教师: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如果每人分3本,这批书共

本.生:(3x+20)本.师:每人分4本,这批书共

本.生:(4x-25)本.师: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师:我们可以列出方程 3x+20=4x-25 师: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这个方程,得3x-4x=-25-20.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变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教师总结.师:上面的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移到右边变成-20,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成-4x.即时引出移项的概念: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教师即时总结并强调移项要变号.【例2】 解下列方程:(1)3x+7=32-2x;(2)x-3=x+1.【答案】(1)移项,得3x+2x=32-7.合并同类项,得5x=25.系数化为1,得x=5.(2)移项,得x-x=1+3.合并同类项,得-x=4.系数化为1,得x=-8.【例3】 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列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前面一个数乘以-3得到后面的数.师:如果设第一个数是x,那么第二、三个数怎么表示呢? 生:-3x,9x.师:请同学思考列出方程.生:x-3x+9x=-1701.【例4】 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t;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t.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 分析 因为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所以可设它们分别为2xt和5xt,再根据它们与环保限制的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答案】 设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t和5xt.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5x-200=2x+100.移项,得5x-2x=100+200.合并同类项,得3x=300.系数化为1,得x=100.所以2x=200,5x=500.答:新、旧工艺产生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00t和500t.二、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4x-20-x=6x-5-x.2.32y+1=21y-3y-13.3.2|x|-1=3-|x|.【答案】 1.x=-2.y=-1 3.x=-或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移项法则后,你认为用逆运算的方法和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哪个更简便?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你有了哪些新的领悟?

第5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与去分母(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探究过程,深入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整体探索思想的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难点】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解方程,并解释解法的合理性.教学过程

一、例题讲解

教师出示例题.【例1】 解下列方程:(1)2x-(x+10)=5x+2(x-1);(2)3x-7(x-1)=3-2(x+3);(3)2(x-2)-3(4x-1)=9(1-x).【答案】(1)去括号,得2x-x-10=5x+2x-2.移项,得2x-x-5x-2x=-2+10.合并同类项,得-6x=8.系数化为1,得x=-.(2)去括号,得3x-7x+7=3-2x-6.移项,得3x-7x+2x=3-6-7.合并同类项,得-2x=-10.系数化为1,得x=5.(3)去括号,得2x-4-12x+3=9-9x.移项,得2x-12x+9x=9+4-3.合并同类项,得-x=10.两边同除以-1,得

x=-10.注意:(1)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2)-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的过程.【例2】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师:如果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那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船顺流速度为多少? 生甲:(x+3)千米/小时.师:逆流速度为多少? 生乙:(x-3)千米/小时.师:那么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生丙:往返的路程相等.师生共同探讨,列出方程:2(x+3)=2.5(x-3)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二、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2y+3=8(1-y)-5(y-2).2.3(2y+1)=2(1+y)+3(y+3).【答案】 1.y=1 2.y=8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去括号时应注意什么?

第6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与去分母(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道题.教师出示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师:设这个数为x,那么它的三分之二、二分之一怎么表示? 生:

x+x+x+x=33 解这个方程关键是去分母,那么怎样才能去掉分母?根据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尝试去分母,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问题解答: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方程两边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即可将方程化为熟悉的类型.28x+21x+6x+42x=1386 合并同类项97x=1386 系数化为1,x= 答:所求的数是

师生共同探讨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2=-

5(3x+1)-10×2=(3x-2)-2(2x+3)

15x+5-20=3x-2-4x-6

15x-3x+4x=-2-6-5+20

16x=7

x= 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二、例题讲解

【例】 解下列方程:(1)-1=2+;(2)3x+=3-;(3)x-=-1.【答案】(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4),得2(x+1)-4=8+(2-x).去括号,得2x+2-4=8+2-x.移项,得2x+x=8+2-2+4.合并同类项,得3x=12.系数化为1,得x=4.(2)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6),得18x+3(x-1)=18-2(2x-1).去括号,得18x+3x-3=18-4x+2.移项,得18x+3x+4x=18+2+3.合并同类项,得25x=23.系数化为1,得x=.(3)去分母,得12x-2(10x+1)=3(2x+1)-12.去括号,得12x-20x-2=6x+3-12.移项,得12x-20x-6x=3-12+2.合并同类项,得-14x=-7.两边同除以-14,得x=.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1.2.-3=.【答案】 1.x=-5 2.x=-

四、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第五篇: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2.2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2.2 整式加减

第1课时 同类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同类项.【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难点】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个题目.1.教师读题,指名回答.(1)5个人+8个人=

;(2)5只羊+8只羊=

.2.师:观察下列各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222222类:8xy,-mn,5a,-xy,7mn,9a,-,0,0.4mn,2xy.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教师巡视后把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影显示.要求学生观察归为一类的式子,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对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给予肯定.二、讲授新课

1.同类项的定义:

222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8xy与-xy可以归为一类,2xy222与-可以归为一类,-mn、7mn与0.4mn可以归为一类,5a与9a可以归为一类,还有、0与也可以22归为一类.8xy与-xy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2,y的指数都2是1;同样地,2xy与-也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1,y的指数都是2.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比如,前面提到的、0与也是同类项.通过特征的讲述,选择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作为研究对象,并称它们为同类项.(板书课题:同类项)(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同类项概念,可设问同类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归纳总结)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的同类项概念以及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三、例题讲解

教师读题,指名回答.【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3x与3mx是同类项.()(2)2ab与-5ab是同类项.()22(3)3xy与-yx是同类项.()22(4)5ab与-2abc是同类项.()(5)2与3是同类项.()(这组判断题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第(3)题满足同类项的条件,只要运用乘法交换律即可;第(5)题两个都是常数项属于同类项.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单看指数不同,误认为不是同类项)【例2】 游戏.规则: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可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从而揭示同类项的本质特征,透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例3】 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1)3x-2y+1+3y-2x-5;2222(2)3xy-2xy+xy-yx.【答案】(1)3x与-2x是同类项,-2y与3y是同类项,1与-5是同类项.2222(2)3xy与-yx是同类项,-2xy与xy是同类项.k2【例4】 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答案】 要使3xy与-x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k=2.所以当k=2k2时,3xy与-xy是同类项.【例5】 若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指出下面式子中的同类项.(1)(s+t)-(s-t)-(s+t)+(s-t);22(2)2(s-t)+3(s-t)-5(s-t)-8(s-t)+s-t.(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上面三个例题,例3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由教师标出不同的下划线,并运用投影仪给出书面解答,为合并同类项做准备.例4让学生明确同类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例5必须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变式训练,可进一步明晰“同类项”的意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四、课堂练习

23请写出2abc的一个同类项.你能写出多少个?它本身是自己的同类项吗?(学生先在课本上解答,再回答,若有错误请其他同学及时纠正)

23【答案】 改变2abc的系数即可,与其本身也是同类项.五、课堂小结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在多项式中找出同类项,会写出一个单项式的同类项,会判断同类项.第2课时 合并同类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过程与方法】 k

23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法则的探究过程,渗透分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合并同类项.【难点】找出同类项并正确的合并.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为了搞好班会活动,李明和张强去购买一些水笔和软面抄作为奖品.他们首先购买了15本软面抄和20支水笔,经过预算,发现这么多奖品不够用,然后他们又去购买了6本软面抄和5支水笔.问:(1)他们两次共买了多少本软面抄和多少支水笔?(2)若设软面抄的单价为每本x元,水笔的单价为每支y元,则这次活动他们支出的总金额是多少元? 学生完成,教师点评.二、讲授新课

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学生讨论问题(2)可根据购买的时间次序列出代数式,也可根据购买物品的种类列出代数式,再运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将它们合并起来,化简整个多项式,所得结果都为(21x+25y)元.由此可得: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三、例题讲解

2222【例1】 找出多项式3xy-4xy-3+5xy+2xy+5中的同类项,并合并同类项.22222222【答案】 原式=3xy+5xy-4xy+2xy+5-3=(3+5)xy+(-4+2)xy+(5-3)=8xy-2xy+2.根据以上合并同类项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保持不变.【例2】 下列各题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对不对?若不对,请改正.224(1)2x+3x=5x;(2)3x+2y=5xy;(3)7x-3x=4;(4)9ab-9ba=0.(通过这一组题的训练,进一步熟悉法则)

222【例3】 求多项式3x+4x-2x-x+x-3x-1的值,其中x=-3.22222【答案】 3x+4x-2x-x+x-3x-1=(3-2+1)x+(4-1-3)x-1=2x-1,当x=-3时,原式=2×(-3)-1=17.试一试:把x=-3直接代入例4这个多项式,可以求出它的值吗?与上面的解法比较一下,哪个解法更简便?(通过比较两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求多项式的值时,常常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这样比较简便)课堂练习.课本P71练习第1~4题.【答案】 略

四、课堂小结 22

2221.要牢记法则,熟练正确的合并同类项,以防止2x+3x=5x的错误.2.从实际问题中类比概括得出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合并同类项.第3课时 去括号、添括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和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和添括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双方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和概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难点】当括号前是“-”号时的去括号和添括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还记得我们前面用火柴棒摆的正方形吗?记录正方形的个数与所用火柴棒的根数.1.若第一个正方形摆4根,以后每个摆3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 4+3(n-1).2.若每个正方形上方摆1根,下方摆1根,中间摆1根,还需加1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 n+n+(n+1).3.若每个正方形都摆4根,除第1个外,其余的都多1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 4n-(n-1).4.若先摆1根,再每个正方形摆3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 1+3n.搭n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根数,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所用火柴棒的根数相等吗? 生:相等.师:那么我们怎样说明它们相等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评:4+3(n-1)用乘法的分配律把3乘到括号里,再合并得3n+1;4n-(n-1)可看成4n与-(n-1)的和,而-(n-1)可看成n-1的相反数,即为1-n,所以4n-(n-1)等于4n+1-n=3n+1.活动一 去括号

师:在代数式里,如果遇到括号,那么该如何去括号呢? 我们再看看以前做过的习题.计算:(1)-(8-12)+(-16+20)=-8+12-16+20(2)(1-2)+(3-4)-(-5+6)=1-2+3-4+5-6 它们是相等的吗?若相等,观察两式的变化情况,并说明.学生回答.师:①前一个括号里的数有没有变号?后一个括号里的数有没有变号?②前两个括号里的224数有没有变号,后两个数呢?③变与不变由谁来决定,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师: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号,那么去掉括号和括号前的“+”,括号内各项不改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号,那么去掉括号及括号前的“-”号,括号内各项都要改变符号.师:去括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解答过程,并回答.+(a+b-c)

-(a+b-c)=1×(a+b-c)=(-1)×(a+b-c)=a+b-c =-a-b+c 生:乘法分配律.二、新课讲授

1.去括号:(1)a-(a+b+c);(2)x-2(y-x).教师找两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座位上解答.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1)8a+2b+(5a-b);(2)a+(5a-3b)-2(a-2b).教师找两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座位上解答.师评:无论括号前是“+”号、“-”号,还是一个数字,都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运算时既可以使用去括号法则,也可以直接使用乘法分配律,关键是注意“减全变”、“加不变”.活动二 添括号

问题展示:观察以下两等式中括号和各项符号的变化.(1)a+(b+c)=a+b+c;(括号没了,符号不变)(2)a-(b+c)=a-b-c.(括号没了,符号全变了)再观察对调后两个等式中括号和各项符号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a+b+c=a+(b+c);(2)a-b-c=a-(b+c).学生回答.添括号的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号,那么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号;那么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三、例题讲解

【例】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1)8a+2b+(5a-b);(2)a+(5a-3b)-2(a-2b).【答案】(1)8a+2b+(5a-b)=8a+2b+5a-b =(8a+5a)+(2b-b)=13a+b.(2)a+(5a-3b)-2(a-2b)=a+5a-3b-2a+4b =(a+5a-2a)+(-3b+4b)=4a+b.四、变式训练

1.在下列各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项.2(1)a-a+b=+()=-();(2)x-y=(x-xy)+(-y);2222(3)(x-x)-(y-y)=()-(x-y).2.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项.22(1)x-x+1=x-();(2)2x-3x-1=2x+();(3)(a-b)-(c-d)=a-().学生解答: 221.(1)a-a+b-a+a-b(2)xy(3)x-y 2.(1)x-1(2)-3x-1(3)b+c-d 师:第一题中的(2)、(3)可先把等号两边的括号都去掉,再观察等式左边与右边的各项,看是否缺项、多项、符号是否一致,然后进行填空,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其余各题直接运用添括号法则.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需要注意些什么? 1.去括号法则和添括号法则.2.添括号是添上括号及括号前面的符号,去括号是去掉括号及括号前面的符号.3.添括号和去括号的过程正好相反,它们可以相互检验.第4课时 整式加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去体会进行整式加减运算的必要性,并能灵活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的步骤进行运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式加减法则的概括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符号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式的加减.【难点】总结出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做一做.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道题.某学生合唱团出场时第一排站了n名,从第二排起每一排都比以前一排多一人,一共站了四排,则该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1)学生写出答案:n+(n+1)+(n+2)+(n+3).(2)提问:以上答案能进一步化简吗?如何化简?我们进行了哪些运算? 2.教师板书题目.化简: 2222

22(1)(x+y)-(2x-3y);2222(2)2(a-2b)-3(2a+b).师:以上化简实际上进行了哪些运算?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际背景,体会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必要性,再通过复习、练习,为学生概括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做必要的准备)

二、讲授新课

1.整式的加减:教师概括.(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整式的加减运算的步骤)师:我们不难发现,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因此,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1)如果有括号,那么先去括号;(2)如果有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三、例题讲解

22【例1】 求整式x-7x-2与-2x+4x-1的差.22222【答案】(x-7x-2)-(-2x+4x-1)=x-7x-2+2x-4x+1=3x-11x-1.(本例应先列式,列式时注意给两个多项式都加上括号,后进行整式的加减)练习一个多项式加上-5x-4x-3等于-x-3x,求这个多项式.【例2】 先化简,再求值: 22225a-[a-(2a-5a)-2(a-3a)],其中a=4.2222【答案】 原式=5a-(a-2a+5a-2a+6a)22=5a-(4a+4a)22=5a-4a-4a 2=a-4a.22当a=4时,原式=a-4a=a-4×4=0.(本例让学生体会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实质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例3】 计算:(1)(2x-3y)+(5x+4y);(2)(8a-7b)-(4a-5b).【答案】(1)原式=2x-3y+5x+4y=2x+5x+4y-3y=7x+y.(2)原式=8a-7b-4a+5b=8a-4a-7b+5b=4a-2b.【例4】 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x元,一种圆珠笔的单价是y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本,买这种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本,买这种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 【答案】 小红和小明买笔记本共花费:(3x+4x)元,买圆珠笔共花费(2y+3y)元, 因为,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3x+4x)+(2y+3y)=(7x+5y)元.3.课堂练习.课本P75练习第1~4题.【答案】 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2.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1)如果有括号,那么先算括号;

2(2)如果有同类项,则合并同类项.3.求多项式的值,一般先将多项式化简再代入求值,这样使计算简便.4.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下载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5.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5.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1.6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1.6 有理数的乘方 第1课时 乘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

    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4.2 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五篇模版)

    4.2 线段、射线、直线 第1课时 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逐......

    七年级数学上册 1.7近似数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近似数 教学背景 1、学生:初中七年级 2、学科:初中数学 3、内容:《近似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近似数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似数的学习,体会近......

    七年级沪科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沪科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一学期来能认真备课、上课、 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项练习(★)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项练习代数式(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100分) 1. 当 时,代数式 的值等于2002,那么当 时,代数式 的值为( ) A. 2001 B. -2001 C. 2000 D. -2000......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五篇)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授课教师:刘义国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2015年8月30日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课件[精选合集]

    七年级是为数学打基础的阶段,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课件教学......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目录

    数学沪科7上 第1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 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大小1.4 有理数的加减1.5 有理数的乘除1.6 有理数的乘方1.7近似数 第2章 走进代数2.1 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