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
陈岱媛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学唱苗族“飞歌”。1.师:小朋友们,老师放假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教师范唱飞歌曲调)2.情境模唱,学生初步感受“飞歌”音调。3.(出示旋律图形谱)老师把这首乐曲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写出来,请学生跟着老师唱,并用手势帮助唱准音符的高低。4.初步感受飞歌中的特色音b3,跟着音乐模唱。5.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要求特别关注色彩音b3,并跟着音乐哼唱。6.了解这段旋律就是苗族特有的“飞歌”。7.结合短片,简介苗族。(l)头上和脖子上都有漂亮的银饰。(2)居住在西南的大山里。(3)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设计意图: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回声”来模唱“飞歌”的旋律。通过画图形谱和对比演唱,初步了解“飞歌”中的骨干音和色彩音,并能跟着音乐模唱。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进一步熟悉“飞歌”的音调。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细化欣赏“飞歌”主题。1.师: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欣赏的是《苗岭的早晨》,它是根据苗族飞歌的音调创作的。飞歌的旋律就藏在当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飞歌的旋律就跟着哼唱。2.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的音色,引出乐器,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3.简单了解小提琴:(1)认识小提琴的外形。(2)了解小提琴有四根弦,最里面的l弦最细,最外面的4弦最粗。(3)跟着老师或同学学习拉奏小提琴,再次体验小提琴优美的音色。4.分组演奏小提琴与钢琴,体验两种乐器的相互配合的效果。设计意图:模仿小提琴演奏,初步了解小提琴的外形和音色,了解弓与弦的粗细,为后面的欣赏做铺垫。通过模仿小提琴与钢琴的互相对答,感受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熟悉“飞歌”主题。欣赏全曲。1.师:下面我们完整感受乐曲《苗岭的早晨》,听听飞歌出现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次。引导学生参与“飞歌”的欣赏。2.老师出示色块、图形和线条,引导学生用色块、线条和图形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3.通过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结构为三段体。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飞歌”已经相当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全曲,借助“飞歌”出现的次数和位置,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音乐结构,并尝试用图形、色块与线条表现乐曲的aba三段体结构。欣赏乐曲第二乐段。1.欣赏第二乐段的第一主题b1,并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2.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3.边拍手边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的“飞歌”主题。4.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5.完整欣赏乐曲第二部分,了解第一主题bl在第二乐段中出现的次数,感受小提琴与钢琴的完美配合。6.(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第二乐段第二主题b2的图形谱)引导学生跟着图形谱欣赏音乐。(1)聆听主题b2开始的比较低的三个音符,了解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2)-边模仿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111,了解这段旋律仍然是由飞歌的曲调变化而来的。(3)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7.完整欣赏《苗岭的早晨》,参与音乐演奏。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二乐段的欣赏加入了演唱、律动、图形谱和打击乐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感受。拓展延伸。1.拓展欣赏含有“飞歌”的音乐片段: 女声独唱——《苗岭飞歌》(阿幼朵)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女声独唱——《苗岭的早晨》(吴碧霞)2.师:老师这里有几段音乐,你们听听当中有没有“飞歌”的曲调藏在里面,听到后举手告诉老师。3.结语:今天我们欣赏了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还听了好几首含有飞歌曲调的音乐作品。同学们对飞歌的旋律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课后,希望同学们到网上下载这些音乐作品来听一听,体验飞歌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听了三首含有“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二是再一次让学生了解飞歌独特的主题,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多连续的上下跳进,节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苗岭上纵情高歌的律动特征,b3的运用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作曲家保留了原曲中苗族飞歌的音乐语言,同时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结合小提琴的抒情特性进行创作。这首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编人多套教材,我选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对欣赏该乐曲保持“持久的兴趣”,如何让他们能够熟悉和再认“飞歌”的旋律,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我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1.情境导人,初步感受“飞歌”音调。好的“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中去,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我在课堂伊始,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老师假期里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听,大山里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教师范唱飞歌曲调)接着通过做“回声”的小游戏,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苗族“飞歌”的音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导人法使学生如临其境,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2.参与音乐实践,强化音乐感受。新课标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由于三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神。因此,我设计了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反复聆听、模唱飞歌的旋律。如,运用图谱解决“飞歌”学唱的难点,把飞歌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按照高低写在山的图形上,直观展现旋律的高低,引导学生较准确地演唱;请学生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让他们跟着模唱等。在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然后再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飞歌”的主题。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欣赏第二主题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边画图形谱边欣赏音乐。主题开始的三个音符比较低.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教师通过模仿小提琴演奏,一边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ill,感受这段旋律仍然是用飞歌的曲调变化发展而来的。最后,再请学生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3.关注母语文化,开阔音乐视野。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了一个词语一“母语音乐文化”。目前,世界音乐文化研究重点趋向本土母语文化,重视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是由55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各个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的。这也是我选择《苗岭的早晨》作为教学内容的初衷。在这堂课中我紧紧抓住苗族最有特色的“飞歌”音调,让学生了解“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通过模唱和参与音乐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飞歌”的感受,让“飞歌”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给学生听了三首含有苗族“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了解孩子是否记住了“飞歌”的主题,尤其是色彩音的出现,能否准确辨别出来;二是再一次让学生聆听“飞歌”独特的旋律,加深对“飞歌”的印象。三是让学生聆听不同作品中的“飞歌”旋律,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我们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苗族。4.凸显音乐本体,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素养”一词是2011版课标中重点关注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每一首音乐作品和每一节音乐课,不断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虽然这次上的是一堂音乐欣赏课,但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范唱,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歌唱素养。同时,音乐是听觉艺术,引导学生反复地听、对比着听、参与着听„„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第二篇:苗岭的早晨 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并引起对苗岭早晨的特定联想。
2、知道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初步能分辨苗族音乐。
3、能较熟练地演唱并记忆《苗岭的早晨》第一部分主题,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2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抓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充分聆听”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聆听、视唱、律动、探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感受苗族音乐特色。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第二乐段音乐情绪和结构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感受苗族人们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演唱并记忆主题音乐。理解每个乐段音乐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师:1234│5-│生:i5│i5│5432│1-‖
(二)图片导入
1、师:出示图片(苗族舞蹈、服装、风俗、乐器、唱歌)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生:观察思考。(想到这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生活幸福)
2、教师简单介绍苗族。苗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也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歌舞的民族”之美称,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由我国作曲家陈钢老师创作具有苗族风格特点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板书:《苗岭的早晨》。
活动2【讲授】欣赏《苗岭的早晨》
(一)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乐段
师:播放乐曲第一部分。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听到了什么?你能从音乐中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速度慢,情绪很优美;听到鸟叫声,想到苗岭晨曦初露,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师:出示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教师范唱旋律。
生:说说听后的感受。(自由、舒缓、优美,高亢)
师:这段旋律是具有苗族飞歌的音调特点,强调3和b3的音准。请大家一起唱一唱。生:听琴哼唱主题音乐旋律。感受苗族飞歌的音调特点。
2、欣赏第二乐段(1)初步感受乐曲
师:播放第二乐段音乐。提问: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分辨出音乐由快到慢再到快情绪变化。
生: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2)再次欣赏第二乐段音乐。
师:用图谱表现音乐结构。提问:音乐可以分为几个片段?哪几个片段是快的,哪个乐段是慢的?音乐此起彼伏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你能联想到苗族人们再干什们呢?启发学生联想到苗族人们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场景.生:边听边用声势表现听到的感受。(3)学习第二部分的第一主题音乐。师:播放第一主题音乐。
生:边听边拍节奏。感受乐曲欢快节奏特点。师:范唱第一主题音乐
生:听琴学唱第一主题音乐旋律。生:随音乐用lu哼唱旋律 师:示范苗族舞蹈动作
生:学跳舞蹈,随音乐跟老师一起舞蹈。(4)学习第二部分第二主题音乐
师:播放第二主题音乐。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 受旋律下行上行的变化特点。
生:随音乐模仿动作,感受小提琴模仿的劳动音色特点。
3、欣赏第三乐段。师:播放第三乐段音乐 生:聆听第三乐段,听一听第三段音乐与哪一段相似?启发学生对比第一乐段说出乐曲的结尾音乐渐渐消失,表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二)乐曲结构梳理。《苗岭的早晨》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引子——第二部分-——结尾部分。《苗岭的早晨》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完整欣赏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一)情感体验——绘苗岭
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表现。用绘画形式表现苗寨早晨的美丽景象及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幸福生活。鼓励学生用图画表现对整个作品的感受。
(二)教师总结,结束本节课。
第三篇:《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刘宏伟
【教学目标】
1.能听辩作品A B A的结构形式,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能熟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了解苗族飞歌的主要特点,如:上下句堆成的结构、下行进行中的色彩音b“3”、骨干音:5、3、1等。【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熟唱、熟记主题旋律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作于1975年。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飞歌是苗族人民最爱唱的民歌,也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多在节日、喜庆时演唱,其音调高亢嘹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年 级】初中一年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乐律动
2.范唱、介绍“飞歌”(板书图谱)
3.结合图谱教学生唱“飞歌”:登高山,放远望,田里谷米黄。课题:《苗岭的早晨》
二、新课:
1.完整欣赏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
思考:飞歌的旋律在作品中出现在哪些段落? 能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作品的曲式结构图:A B A及小提琴的主要特点(略)2.欣赏A段
思考:A段旋律在飞歌的基础上有哪些拓展?作品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能使 你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学生回答问题 略)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作品归纳A段的主要特点:优美的旋律、清脆的鸟鸣、宁静的苗岭„„ 3.欣赏B段
思考:与A段相比,B段让你感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4.欣赏B1段,学生划拍感受B段音乐在速度、节拍等方面的变化。律动练习5.欣赏B2段
感受B2段与B1段在速度、音区等方面的变化 律动练习
6.完整欣赏B段,归纳该段的音乐特点及表现的意境。7.欣赏再现段
思考:与A段相比,再现段的旋律在句式结构、及所表现的意境上有哪些变化? 分析再现段与A段的变化因素,感受音乐的“静”与终止感。
三、作者、作品简介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2.师生以对歌的形式演唱“飞歌”,加深对民歌的体验和认识。
第四篇: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
篇一: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先从导入新课说起,运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芦笙舞”引入主题,让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这样的舞蹈属于哪个民族,学生们通过电视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风俗、文化,让他们谈谈对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师简单讲解,很自然的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苗族”,一边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
导入课题以后,就趁热打铁,介绍乐曲作者,完整的欣赏乐曲,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乐曲划分段落。接着就分段聆听,在分段聆听的过程中,加以讨论、律动。最后,再一次欣赏全曲,让同学们再一次置身于美丽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丽的劳动人民中去。
通过教学,感触颇深:
1、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不要去刻意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2、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过多,以防打乱学生的思维。
3、教师的口头语不能太多。
篇二: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具体表现为:导入时我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辨音色。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之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有学生竟然根据所听赏的音乐自己描绘了一段苗家山寨的>故事,扩展了丰富的想象力,虽与我要表现的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听赏得来的。基于这一点,我总结经验:在欣赏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和见解。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说“不”——不同意教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老师要抛弃“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传统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赏识学生的大胆创新,学生定会给你一个惊喜。真正实现>音乐教学“自主、探究、合作”的生成过程,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篇三: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
在听赏《苗岭的早晨》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
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但在教学中,有一个学生竟然根据音乐讲出了一段发生在苗家山寨的故事,从苗岭的早晨一直讲到苗岭人们白天的生活,他们的名俗等,这些虽与我要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音乐背景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而我也觉得很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总结经验:我觉得,在欣赏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和见解,要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 ——不同意教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老师要抛弃那种“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传统教育思想,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像力的过程。
第五篇: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苗岭的早晨》
二、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疑难点:听赏法、引导法。教学设计:
一、口语交流导入:
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能为每个民族唱首歌吗?请听老师为你带来的一首歌曲。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 1.听赏第二乐章。
你感觉第二乐章音乐和第一乐章音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二乐章的音乐甚至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2.你想跳一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文介绍芦笙、木鼓、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二乐章,看老师表演的苗族舞:示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教学生表演苗族舞的几个动作并加入“拍一拍”。
(4)跳一跳。在第二乐章的伴奏下,师生同舞,也可拍手表示感受。
五、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小结
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课堂小结:
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A段情绪是什么?B段情绪是什么?根据哪族民歌改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