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列知识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篇一:数列的实际应用教案
数列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利用数列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列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领悟解决数列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境创设,活动参与,体会数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数学史小故事《棋盘上的麦粒》
古印度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达依尔。
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她这些麦粒。
?264?1人们推算发现当时全国所有的麦粒加在一起的总和也没有这么多!?***709551615(粒)板书课题:数列实际应用举例
学生活动:1.观看媒体演示,倾听老师完整的叙述故事
2.观察数列,找到该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并会利用公式计算
二、互动交流,问题探究
探究一: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校机电专业近期计划购进一批新型的制冷压缩机,总价值20万元,以分
第一种:首付款15500元,从第二年起每年比前一年多付1000元;
教师活动:问题1:此种付款方式我们需要几年能够还清贷款?
3:分组讨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进行
解:设需要n年能够还清贷款,根据题意可知,该工程部每年所还贷款额
整理得:n2?30n?400?0 解得:n1??40(舍)n2?10
第二种:首付款2万元,从第二年起还款数额每年比上一年增加20% 教师活动:问题2:此种付款方式五年内机电专业总计还款多少万元?
(参考数据:1.25?2.488)
3:分组讨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进行求
解:由题意,五年内机电专业每年的付款额依次为(单位:万元)2,2(1?20%),2(1?20%)2,2(1?20%)3,2(1?20%)4.它们构成等比数列,首项为a1?2公比为q?1?20%?1.2,项数n?5,因此,所2?(1?1.25)?14.88 求总利润为s5?1?1.2
教师活动: 数学应用题解题一般步骤?(强调总结)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与老师共同完成数学应用题解题一般步骤: 第一步:审题;第二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第三步:求出数学问题的解;
第四步:检验
题目引申:分期付款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非常常见,在贷款买车和买房的应用也
非常广泛,掌握好数列知识是必要的,当然实际问题会更加复杂
探究二:数列在数学中的应用
自然数按规律排成了如下面的三角形数阵 1 23 4 56 7 8 910 1112131415 ? ?? ?? ?? ?? 问题3:(1)第6行左起第2个数是多少?
(2)第10行左起第3个数是多少?
(由学生思考、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体性,充
分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寻找、探究该三角形数阵所蕴藏的规律,开放性
习题,学生可以有多种解法,自己去发现、寻找数学的乐趣)题目引申:
这是一道非常容易找到规律的数阵问题,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规
律并不是这么的明显,那么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留意进而善于找到、善于发
三、习题演练,巩固新知
1.某林场计划今年造林50亩,以后每年比上一年多造林15亩,问从今年起10 年内该林场共造林多少亩?
2.某城区今年完成危房改造工程20万平方米,以后计划每年比前一年多完成8%,问从今年起的5年内,该城区可完成多少万平方米的危房改造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炼,升华认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回顾了所学过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
五、课后作业:(学生课后根据自己情况完成作业)1.学案上习题演练1、2; 2.活动作业:
请到当地银行调查居民定期存款利率,按你调查的利率计算下面问题:假设一
年期的存款利率6年内不变,将1万元现金存入银行,一年后连本带利取出,再将取出的本利和一起继续转存一年后再连本带利取出,依次类推,这样下去,问5年后取出的本利和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课题:数列综合应用举例
应用题解题一般步骤 问题1: 问题2:
解:(详细)解:(略写)
审题
转化
求解 →检验
篇二:人教a版必修5高三年级复习“数列的实际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a版必修5高三年级复习“数列的实际应用”教学设计
三溪中学数学组 林爱武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必修5第二章《数列》这章中通过资产折旧、购房贷款、出租车计费、校校通等问题注重了数列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列的应用性。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继续深化应用数列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往数列的内容比较注重数列中各量之间关系的恒等变形。本模块中,对数列内容的处理突出了函数思想、数学模型思想以及离散与连续的关系。数列是一种离散函数,它是一种重要数学模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列的教学中,应保证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数列中各量之间的基本关系,但训练要控制难度和复杂程度。这体现了新《课标》在内容处理上的一个原则: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明确。这里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审题,找到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转化与化归。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了等差、等比数列,数列的求和及应用之后进行的。本节教学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的篇幅较长。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高高三复习效率。课前就先将这些问题打印成一张练习纸(如附件一),提前分发给每一位学生,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其中的“课前热身”练习。此外,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的。教学之前,将这些实际问题、建模的一般步骤及涉及到的数列的知识点做成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构建知识点
教师:现实生活中银行利率、资产折旧、购房贷款、出租车计费、产品利润、人口增长等实际问题,通常用数列知识加以解决.1、常见数列模型:
(1).复利公式: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存期为n,则本利和为;y=a(1+r)n(2)产值模型:
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p,对于时间n的总产值为 ;y=n(1+p)n(3).单利公式: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1)(2)(3)(4).(1)审题(2)建模(3)求模(4)还原评价
3、课前热身练习(见附件一)评讲
(二)、共同探究,整合知识点 1.等差数列模型
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an}是等差数列,并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此
2.等比数列模型
例2.某市2008年共有1万辆燃油型公交车,有关部门计划于2009年投入128辆电力型公交车,随后电力型公交车每年的投入比上一年增加50%,试问:
(1)该市在2015年应该投入多少辆电力型公交车?
(2)到哪一年底,电力型公交车的数量开始超过该市公交车总量的 1/3?
问题1:从2009年投入128辆电力型公交车起,2010年,2011年等分别投入多少辆电力型公交车?可用什么符号表示每年投入车的数量?
问题2:从2009年投入电力型公交车起到第n年总投入的电力型公交车数量是多少?和该市公交车总量的 1/3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将每年投入的电力型公交车数量用an(n=1,2, „)表示,由
等比数列的定义知{an}是等比数列,建立等比数列模型,再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3.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模型
例3.在一次人才招聘上,有a,b两家公司分别开出他们的工资标准:a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数为15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比上一年月工资增加230元; b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数为20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在上一年月工资基础上递增5%,设某人年初被a,b两家公司同时录取,试问:
(1)若该人分别在a公司或b公司连续工作n年,则他在第n年的月工资收入分别是多少?
(2)该人打算连续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仅从工资收入总量较多作为应聘的标准(不记其他因素),该人应该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
问题1:a公司,b公司每年月工资分别成什么数列?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 问题2:如何计算10年的工资收入总量?两家公司的工资收入总量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经过例1,例2的学习,学生可以将a公司每年的月工资用首项为1500,公差为230的等差数列{an}表示,将b公司每年的月工资用首项为2000,公比
4.递推数列模型
(1)求an的表达式;
(2)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该地区每年的森林木材存量不少于7/9a, 如果b=19/72a,那么该地区今后会发生水土流失吗?若会,需经过几年?
问题1:分别写出第1年后,第2年后,第3年后的木材存量a1,a2,a3,观察有什么规律?并猜想an与an-1之间有何关系?如何求出an? 问题2:如何将(2)转化为数学问题?用什么数学式子表示该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认真审题,找到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an=1.25*an-1-b,引导学生通过建立递推关系式,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猜想能力和转化与化归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构造数列递推关系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熟练知识点
练习:某下岗职工准备开办一个商店,要向银行贷款若干,这笔贷款按复利计算(即本年利息计入下一年的本金生息),利率为q(0<q<1).据他估算,贷款后每年可偿还a元,30年后还清.(1)求贷款金额;
(2)若贷款后前7年暂不偿还,从第8年开始,每年偿还a元,仍然在贷款后30年还清,试问:这样一来,贷款金额比原贷款金额要少多少元?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从数学角度看,本例是解决与数列有关的应用问题.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复利的概念及其运算。
第二篇:数列教学设计
§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结构、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主要研究数列的概念、分类,以及数列的两种表示形式。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集合、映射、函数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一节课,它将数列与集合区分开来,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明确集合的概念性质,将数列与函数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同时作为数列的起始课,它为后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学习作了知识储备。
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列产生的背景,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列及其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
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比如他们研究过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图示):
情境二:某市在某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为(单位:°C):
8.0,9.5,9.5,12.8,20.6,25.1,30.0,32.3,29.7,17.2,10.2,8.0。
情境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记忆英语单词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明现在有3000个英
语单词量,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再记忆了,于是他每天都会忘记10个单词,而小东现在 只有2000个单词量,他认为自己需要不断的重复记忆,保证2000个单词量不变。问题:从以上三个情境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五组数据:①1,3,6,10,15,...;②1,4,9,16,25,...;③8.0,9.5,9.5,12.8,20.6,25.1,30.0,32.3,29.7,17.2,10.2,8.0;④3000,2990,2980,2970,...;⑤2000,2000,2000,2000,...。观 察这五组数据,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教师归纳】
(1)均是一列数;(2)有一定次序 【设计意图】
首先,情境的设计均源于生活,既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又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会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情境中的五组数据,也可作为教学中数列的分类等较为典型的例子。
第二部分——师生合作,形成概念
1.定义
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定义剖析
(1)数列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2)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问题:回忆集合的相关定义、性质,将以上五个数列中的数用集合表示,观察分析集合与数
列有何区别?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教师归纳】
(1)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而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2)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而数列中的数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是数,而数列的对象一定是数。3.相关概念
(1)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2)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n为数列的第n项。(3)数列的分类:
①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②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项的定义。例如,数列①中,“1”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15”是这个数列中的第5项;数列①②为递增数列,数列④为递减数列,数列⑤为常数列,数列③为摆动数列等等。
第三部分——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下面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全体自然数构成数列
0,1,2,3,....(2)1996~2002年某市普通高中生人数(单位:万人)构成数列
82,93,105,119,129,130,132.(3)无穷多个3构成数列
3,3,3,....(4)目前通用的人民币面额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构成数列(单位:元)
100,50,20,10,5,2,1,0.5,0.2,0.1,0.05,0.02,0.01.(5)-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
-1,1,-1,1,....(6)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分别构成数列
1,1.4,1.41,1.414,...;
2,1.5,1.42,1.415,....【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以及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数列的分类。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列的定义
(2)数列的项及一般表示形式(3)数列的分类
第三篇:《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联想、转化、化归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的正确选择
三、教学难点:
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如何化归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
四、教学过程:
求数列的前n项和Sn基本方法:
1.直接由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等比数列求和时注意分q=
1、q≠1的讨论; 2.分组求和法: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几项,使转化为几个等差、等比数列,再求和; 3.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几项之差,使在求和时能出现隔项相消(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求和.如: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旧知,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数列求和》第一课时,课标要求和学习内容如下:(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课件展示): 例1:求数列 112,214,318,,101210,,n1n,2 的前n项和。
[问题生成]:请同学们观察否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设问:既然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那么就不能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 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此数列有何特征
111111,3,5,7,9,的前项和。2481632n 练习1.求数列
22n-1 练习2.求数列1,1+2,1+2+2,···,1+2+2+···+2,···.的前n项和。
例2:求数列1111,…的前n项和。,,......122334n(n1)[教师过渡]:对于通项形如an裂项相消求和方法
练习3.求和
练习4..求和sn1(其中数列bn为等差数列)求和时,我们采取
bbbn11121231nn1
[特别警示] 利用裂项相消求和方法时,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再就是将通项公式裂项后,有时候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才能使裂开的两项差与原通项公式相同。
五、方法总结:
公式求和: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a的前n项和可直接用求和公式.分组求和: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数列拆分、重组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求和.裂项相消:对于通项型如an1(其中数列bn为等差数列)的数列,在求和时
bbbn1将每项分裂成两项之差的形式,一般除首末两项或附近几项外,其余各项先后抵消,可较易求出前n项和。
六、作业布置:
第四篇:数列极限教学设计
数列极限教学设计
复习目的: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会用“”定义证明简单数列的极限。
2.掌握三个最基本的极限和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的运用。
3.理解无穷数列各项和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运算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问题1:根据你的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是如何描述的?
数列极限的定义:对于数列{an},如果存在一个常数A,无论事先指定多么小的正数,都能在数列中找到一项aN,使得这一项后的所有项与A的差的绝对值小于,(即当n>N时,记<恒成立),则常数A叫数列{an}的极限。——“”定义。问题2:“作用? 正数”定义中,的任意性起什么作用?,N的存在性又起什么的任意性和N的存在性是定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时,an趋近于A的无限性,即趋近程度的无(1)的任意性刻划了当
限性(要有多近有多近)。
(2)N的存在性证明了这一无限趋近的可能性。
问题3:“
问题4:“”定义中的N的值是不是唯一? ”定义中,<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因为< 即A-n,所以无论区间(A-,A+)多么小,当n>N时,an对应的点都在区间(A-
问题5:利用“,A+)内。”定义来证明数列极限的关键是什么? <恒成关键是对任意的要找到满足条件的N。(条件是当n>N时,立)。
问题6
:无穷常数数列有无极限?数列呢?数列
(<1)呢?
三个最基本的极限:(1)C=C,(2)=0,(3)=0(<1)。
问题7
:若=A,=B,则()=?,()=
?,=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A+B,()=A-B,=AB,=(B0)。
即如果两个数列都有极限,那么这两个数列对应项的和,差,积,商组成新数列的极限分别等于它们极限的和,差,积,商。(各项作为除数的数列的极限不能为零)
问题8:(,)
=
++
+=0对吗? 运算法则中的只能推广到有限个的情形。
问题9:无穷数列各项和s是任何定义的? s=,其中为无穷数列的前n项和,特别地,对无穷等比数列(<1),s=。注意它的含义和成立条件。例1
.用极限定义证明: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2)[()=,]
(2)()
例3
.已知例4
.计算:
(++)=0,求实数a,b的值。+,例5.已知数列是首项为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
<1)的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是首项为1,公比为q(记=+++,若(-)=1,求d , q。
小结:本节课复习了数列极限的概念,运算法则,三个最基本的极限,无穷数列各项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用,主要是利用数列极限概念证明简单数列的极限,利用运算法则求数列的极限,(包括已知极限求参数),求无穷数列各项和。
第五篇:数列知识梳理
数列
一、数列
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
2、通项公式:
(1)定义:anf(n)
(2)求法:①观察法(注意观察项与项数、项与项、不变项与变项之间的关系)
如: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下面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01,7,13,19,
208,88,888,8888,
301,0,1,0,
① 累加法: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 累乘法:如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③ 利用Sn与an的关系进行求解
如: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求{an}的通项公式
10Sn2n23n;20Sn3nb
④ 取倒数
如:数列{an}中,an1an,a12,求a4(提示:通过取倒数构造新数13an
列,判断新数列是特殊数列进而求解)
⑤ 迭代法
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2an1(nN*),求an
法10通过添加项构造新数列:an112(an1),得{an1}是以a112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0an12an12(2an11)122an12122(2an21)21=23an222212na12n12n221=
22nn12n212n
1212n11,∴an2n1 1
2⑥ 设{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项和为Sn,并且对于所有的nN,都
有8Sn(an2)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分析:当n2时8Sn1(an12)2,∴有8
(SnSn1)=8an(an2)2(an12)2,∴(a(nan1)(anan14)0又{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anan140,∴anan14,∴{an}是以2为首项,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an4n2
一、等差数列
1、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
符号语言:①an1and(nN);②anan1d(n2,nN); ③an1ananan1(n2,nN)
2、证明一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如证明数列{3n2}是等差数列。
3、通项公式:ana1(n1)d
①andn(a1d),d0时表示n是 自变量an是函数值的一次函数,点(n,an)(nn)在以d为斜率,a1d为y轴上的截距的直线上,该数列的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组成。
②(n,an),(m,am)(nm)共线,所以danam,从而有anam(nm)d nm
③等差中项:如果三个数x,A,y成等差数列,则三个数的关系是。
4、前n项和
① 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举例:
(1)设f(x)
为。122x,则f(5)f(4)f(0)f(5)f(6)的值
(2)若函数f(x)对任意xR,都有f(x)f(1x)
212n1)f(1),数列{an}是等差数列吗?试证10anf(0)f()f()f(nnn
明你的结论。
20若{1}的前n项和为Tn,Tnan1对一切nN都成立,求的取值范anan
1围。
(3)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636,Sn324,若Sn4144(n6),则n=.②Snna1n(a1an)n(n1)d 22
121dn(a1d)n 22变形:10Sn
d0时点(n,Sn)都在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上。
20Snddn(a1)n22
Sn)(nN)共线 n点(n,思考:等差数列{an}的前m项和为20,前2m项和为100,求它的前3m项和。(用三种方法求解)
5、性质:
①如果m,n,s,tN且满足m+n=s+t,则am,an,as,at之间的关是。如果m,n,tN且满足m+n=2t,则am,an,at之间的关是 ② 若{an}是等差数列,ak,a2k,a3k,, 是否是等差数列?若是,公差是多少?
③ {an}是等差数列,若去掉前面几项,剩余的项组成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④ 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k,S2kSk,S3kS2k,是否成等差数列? ⑤ 前n项和公式SnAn2Bn(A、B为常数){an}为等差数列
⑥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该如何设最简单(前提知道该三数的和)?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呢?
⑦ 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则有:10S偶S奇S奇S偶。
若项数为2n+1,则有S奇S偶S奇S偶。
如: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an}中,奇数项之和为80,偶数项之和为85,求此数列的中间项与项数。
另外常见题型:
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S15,求当n取何值时,Sn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2、数列{an}的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100n-n2,(1)判断{an}是否是等差数列,若是,求其首项、公差;
(2)设bn|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
(3)已知等差若m1,mN,且am1am1am0,S2m138,则m等
于。
(4)已知数列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
an2SnSn10(n2),a1
10求证:{21 21}是等差数列; Sn
20求an的表达式。
等比数列
一、等比数列
1、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常数。符号语言:①an1aq(nN);②nq(n2,nN); anan
1③an1an(n2,nN)anan12、证明一数列是等比数列的方法:
3、通项公式:ana1qn
1①anamqnm
③等比中项:如果三个数x,A,y成等比数列,则三个数的关系是。思考:是否是任意三个数都有等比中项?
是否是所有的常数数列都是等比数列?
4前n项和公式
① 推导方法:乘公比错位相减法(思考:该方法适用的范围)123n举例:求和Sn23n aaaa
(q1)na1②Sna1(1qn)(q1)1q
3、性质:
①如果m,n,s,tN且满足m+n=s+t,则am,an,as,at之间的关是。如果m,n,tN且满足m+n=2t,则am,an,at之间的关是 ⑧ 若{an}是等比数列,ak,a2k,a3k,, 是否是等比数列?若是,公比是多少? ⑨ {an}是等比数列,若去掉前面几项,剩余的项组成的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⑩ Sn是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k,S2kSk,S3kS2k,是否成等比数列? ⑪ 三个数成等比数列该如何设最简单(前提知道该三数的积)?四个数成等比数列呢?
另外常见题型:
练习:(1)等比数列{an}中,q2,S9977,求a1a6a99
(2)已知数列{an}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且a2a42a3a5a4a625,则a3a5
(3)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q0),它的前n项和为40,前2n项为3280,且前n项和中数值最大项为27,求数列的第2n项。
数列求和
1、公式法
求和:Sn1111111111111(n个1)
2、错位相减法:
(09山东文)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对任意的nN,点(n,Sn)均在函数ybxr(b0,b1,b,r均为常数)的图象上;
(1)求r的值;
(2)当b2时,记bn
3、倒序相加法
4、裂项相消法
如:在数列{an}中,an
前n项和Tn5、分组法 111如:Sn(x)2(x22)2(xnn)2 xxx6、并项法 12n2,又bn,求数列{bn}的n1n1n1anan1n1(n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4an
如Sn15913(1)n1(4n3)
注意各种方法适用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