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概论》 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 《艺术概论》是美术设计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学目的:
1)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2)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对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二。相关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大学语文》、《中外美术简史》、《设计史》等相关课程。三。教学基本要求
1)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2)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的眼光,力除教学中的僵化思想。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
2.录像片:与本课程相关的VCD和经典艺术作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及教学法建议 1.教学重点、难点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方法 艺术的风格与流派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2.教学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与配合多种媒体进行的艺术作品赏析。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讲授艺术理论的同时加入必要的艺术实践内容。七。教学总课时 学分及考核方式
美术设计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共30课时,2学分。期末采用闭卷形式考核。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教学内容及主要章节安排
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3课时)1.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3.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章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5课时)1.艺术的形象特征
2.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
3.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课时)1)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艺术的社会作用
第四章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6课时)1.艺术作品的内容 2.艺术作品的形式
3.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五章 艺术的种类(3课时)1.艺术的分类
2.几种主要艺术门类
3.各种艺术的联系
第六章 艺术的创作过程(3课时)1.创作过程的实质 2.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3.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第七章 艺术的创作方法(3课时)1.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2.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创作方法
3.艺术家采用某中创作方法的原因
第八章 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3课时)1.艺术的风格 2.艺术的流派
第九章 艺术的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3课时)1.继承借鉴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2.继承借鉴必须坚持批判的原则
3.艺术发展中的革新创造
第十章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3课时)1.艺术欣赏 2.艺术批评
3.欣赏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
第十一章 艺术家的职责和修养(2 课时)1.艺术家的社会职责 2.艺术家修养
第二篇:《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朱莉莉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装潢设计;景观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 开课专业:景观设计 学
时:48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该课程为考察课。本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比较分析法
3、讨论法
4、直观掩饰法
三、教学内容
绪论
一、审美研究得对象
二、美学研究得任务和方法
第一章 审美对象
第一节 美的本质
一 美学史上研究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 美的本质问题的初步探讨 三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美的形态 一 现实美与艺术美
二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滑稽)第二章 审美意识
第一节 审美意识的本质
一 对美学史上关于审美意识问题的不同的认识路线的概略考察 二 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三 审美意识与科学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四 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别 第二节 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一 感觉 二 知觉 三 联想、想象 四 情感 五 思维 第三章 艺术家
第一节 社会分工与艺术家 一 生产劳动与艺术创作的萌芽
二 社会分工与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 三 艺术家与时代、民族、阶级 四 艺术家与群众
第二节 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 一 艺术家的生活实践 二 艺术家的世界观 三 艺术家的艺术修养 第三节 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一 审美意识的特点与创作个性 二 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艺术创作活动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 一 意识构思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特点 二 艺术构思的基本过程和心理活动 第二节 艺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 一 艺术传达的本质
二 艺术传达与艺术的技巧、手法 第五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一 艺术作品的内容 二 艺术作品的形式
三 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种类 一 艺术种类的划分 二 各艺术种类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艺术风格与流派 一 艺术风格的本质 二 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三 风格的类型与艺术流派 第六章 艺术的欣赏和批评
第一节 艺术欣赏 一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 二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 第二节 艺术批评 一 艺术批评的本质特征 二 艺术批评的标准 三 艺术批评对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
采用AB试卷考核
教材:《美学概论》 王朝闻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2.11 参考书:《艺术的意蕴》陈旭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01-01
《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03-01 《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 何新
时事出版社 2001-09-01
五、教材及参考书
第三篇:《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学分与学时
2学分。40学时(学期课)。二、二、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三、三、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106年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能在中学胜任电影鉴赏类课教学,并能指导中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2)(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四、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1、课堂教学:32学时
2、2、课堂讨论:1次(2学时)3、3、课外作业:2次
4、4、课后看片:不少于10部 5、5、课后辅导:每2周一次 6、6、复习考试:6学时 五、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问,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相长。
2、课外看经典影片、争议影片时,教师要随堂指导;看前有提示;看中有评点。
3、坚持质疑、答疑,每学期至少质疑每个学生一次;要求并检查学生写的看片笔记。
4、尽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做出全课程的课件。
5、鼓励学生写小品、演小品、拍小品,鼓励每个班成立影评小组,多给报刊投稿。六、六、考核方式
7、7、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具体有课堂提问,作业,质疑,检查看片笔记,能在报刊发影评文章的,加分。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3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60%,考卷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从题库中调一部分,任课教师现出一部分。考试形式:闭卷、开卷均可。七、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了解电影艺术理论在艺术理论中的地位,与文学理论的关系。一、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二、二、电影理论应当进入高等师范大学课堂 三、三、学习《电影艺术概论》的目的 了解电影诞生及发展的历史 掌握电影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提高鉴赏、评论、创作电影作品的能力 培养电影教育、创作及理论人才 四、四、怎样学好《电影艺术概论》课
(1)了解电影是大众传播艺术,是舶来艺术
(2)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文化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党的电影方针与政策。(3)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讲课、看片、读书三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联系
(4)养成写观影笔记的好习惯
第二章 电影诞生与发展(5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习了解电影这门“第七艺术”的诞生及发展概况,掌握电影的知识,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艺术观。一、一、电影的孕育 二、二、电影的发明 三、三、电影的发展
1、无声电影
2、有声电影
3、彩色电影
4、宽银幕电影
5、环幕电影、立体电影 四、四、世界电影发展简况
1、世界电影史的分期
(1)技术发明期(1832——1895)
(2)艺术形成期(1895——1912)(3)(3)文学确立期(1912——1927)(4)(4)艺术成熟期(1927——1945)(5)(5)继续发展期(1945——2001)2、2、电影大国电影简况
(1)法国电影
(2)美国电影
(3)苏俄电影
(4)意大利电影
(5)英国电影
(6)日本电影 五、五、中国电影发展概观
1、电影传入我国(1896)2、萌芽时期(1905——1922)3、混乱时期(1923——1931)
4、现实主义传统形成时期(1932——1948)
5、社会主义电影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6、社会主义电影继续繁荣时期(1979——2001)
第三章 电影的特性(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特性;了解蒙太奇及长镜头两种重要的电影理论。这是本课程之重点章,一定要讲深学懂。一、一、为什么必须研究电影特性 二、二、电影的特性
1、1、综合性 2、2、视像性 3、3、组接性 4、4、逼真性 三、三、蒙太奇论 1、1、什么是蒙太奇
2、2、蒙太奇的原理和功用 3、3、蒙太奇的种类
4、4、蒙太奇的理论分歧 四、四、长镜头论
1、1、什么是长镜头 2、2、长镜头的效能 3、3、长镜头的类型 4、4、长镜头理论评估
5、5、蒙太奇与长镜头的互补性
第四章 电影的社会作用(2学时)
[教学要求]这章与文艺的社会作用是相共同的,可以略讲,让学生自学,讨论。核心是要讲清诸社会作用之凝聚点是审美作用。讲信息作时时,可补充些信息论知识。一、一、对电影社会作用的基本认识
1、1、什么是电影社会作用
2、2、电影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 3、3、电影对其他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二、电影的社会作用
1、1、教育作用 2、2、认识作用 3、3、审美作用 4、4、信息作用 5、5、娱乐作用 三、三、电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锐利武器
第五章 电影的制作(2学时)
[教学要求]这章主要介绍一部故事片的制作过程。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去电影制片厂参观。一、一、准备阶段
1、1、电影文学剧本 2、2、分镜头剧本 3、3、选择外景 4、4、物色演员 二、二、摄制阶段
1、1、准备 2、2、实拍 三、三、后期制作
1、1、剪辑 2、2、混录
第六章
电影编剧(3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文学剧本的特点,电影文学剧本写作及改编之要求。提倡学生动手写小品,写电影文学剧本片断。一、一、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二、二、电影文学的特点
1、1、视觉性 2、2、动作性 3、3、单纯性
4、4、组接性(蒙太奇)三、三、电影文学剧本的编写
1、1、精心选材,确定鲜明的主题
2、2、构思巧妙,突出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3、3、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环境造型 4、4、掌握蒙太奇思维与技巧 四、四、电影文学剧本的改编
1、1、改编的涵义 2、2、改编的原则 3、3、改编的方法
第七章 电影导演(3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是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导演的自身条件,职责与任务。一、一、导演的地位与作用 二、二、导演的个人条件
1、1、要敏锐
2、2、要有丰富的绘画、摄影知识 3、3、要有良好的文学及科学素养 4、4、要慧眼识人才 三、三、导演的职责和任务
1、1、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信任
2、2、锦上添花的构思与统率全组的阐述 3、3、写出分镜头剧本
4、4、选择并指导演员创造银幕典型
5、5、确保影片拍摄、制作各环节艺术质量 6、6、培养、形成并发展个人艺术风格
第八章 电影表演(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表演的发展过程,演员地位与作用,不同的表演类型与表演理论。一、一、电影表演的发展过程
1、1、无声片时期的哑剧表演 2、2、“明星制”的兴起 3、3、非职业演员的起用 4、4、表演的趋向自然化、生活化 二、二、演员的地位与条件
1、1、演员的地位 2、2、演员的条件 三、三、不同的表演类型与风格
1、1、本色表演 2、2、性格表演 3、3、结合表演 四、四、影响电影表演的戏剧表演理论
1、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2、2、布莱希特的 3、3、中国戏曲的
第九章 电影摄影(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摄影的重要性,构图要求和摄影技巧。一、一、电影摄影师是电影主创人员
1、1、导演的主要助手 2、2、摄影班子负责人 3、3、摄影师的素养 二、二、电影画面的构图
1、1、什么是画面构图 2、2、画面构图的特性 3、3、画面构图的原则 三、三、光线、色彩与影调
1、1、景别
2、2、拍影角度
第十章 电影美术(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美术师的素养,电影美术的内容。一、一、电影美术的作用
1、1、决定一部影片的外部形成风格 2、2、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环境 3、3、创造银幕形象 二、二、电影美术师的素养
1、1、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 2、2、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3、3、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三、三、电影美术的内容
1、1、环境造型 2、2、人物造型
第十一章 电影声音(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声音这个重要的表现因素的作用、类型。一、一、音响
1、1、什么是音响 2、2、音响的作用 二、二、电影音乐
1、1、电影音乐的历史 2、2、电影音乐的特点 3、3、电影音乐的作用 三、三、话音(人声)
1、1、电影人物话音的表现形式:对话、独白、旁白。2、2、电影对话的特征:动作性、性格化、生活化
第十二章 电影剪辑(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前辑的基本知识。一、一、电影是剪辑艺术
1、1、什么是电影剪辑 2、2、三度创作 二、二、剪接师的职责
1、1、导演的重要助手
2、2、蒙太奇处理的最后完成者 三、三、剪辑的原则
1、1、机械的流畅 2、2、戏剧性的突现 四、四、剪辑的技巧
1、1、无技巧剪辑 2、2、跳接
3、3、插用资料 4、4、用长镜头
第十三章 电影风格与流派(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风格与电影流派的涵义、形成及类型。开阔其学术视野,引发创新思维。一、一、电影风格
1、1、什么是电影风格 2、2、导演的个人风格
3、3、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 4、4、风格的类型 二、二、电影流派
1、1、什么是电影流派 2、2、电影流派的形成 三、三、世界主要电影流派
1、1、布列顿学派 2、2、电影眼睛派
3、3、德国表现主义派 4、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5、5、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6、6、法国“新浪潮” 7、7、新德国电影运动 8、8、好莱坞类型电影 9、9、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10、10、中国“左翼电影” 11、11、第五代导演
12、12、台湾香港的实验电影
第十四章 电影鉴赏与评论(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电影鉴赏与评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电影评论的写作要领及基本样式。一、一、电影鉴赏
1、电影鉴赏的涵义
2、电影鉴赏的作用
3、电影鉴赏的过程
4、电影鉴赏中的共鸣 二、二、电影评论
1、1、什么是电影评论(电影读解)
2、电影评论的作用
3、电影评论的标准
4、电影评论的类型:复述式、评介式、立论式、驳论式、综述式、杂文式等。
5、电影评论的写作要领:了解电影特征,熟悉拍片经过,了解影片时代背景;把握影片总的倾向,重视艺术分析,形式多样,文风朴实。
八、学生自学内容(任课教师参考安排)
1、试述电影为何被称为“第七艺术”。
2、试读有关蒙太奇的一篇论文或专著。
3、试读有关长镜头的一篇论文或专著。
4、试读一个电影文学剧作。
5、试评一部中外经典影片或探索影片。
6、试读一部电影史。
九、重要思考题
1、1、电影理论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2、2、新世纪电影文化的迅猛发展与大学生的科学的电影观? 3、3、电影的发祥地?电影的诞生日期?电影发明人?
4、4、卢米埃尔、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巴赞、卓别林、希区柯克、费里尼、伯格曼、蔡楚生、谢晋、李行、吴宇森、张艺谋、王家卫、科波拉、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等在电影史上的贡献。5、5、以《夏伯阳》、《列宁在十月》、《乡村女教师》、《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为例,说明苏联社会主义电影的成就? 6、6、以《现代启示录》、《魂断蓝桥》、《毕业生》、《泰坦尼克号》、《美国丽人》为例,说明美国电影的特点? 7、7、以《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毛女》、《小兵张嘎》、《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开国大典》、《周恩来》、《生死抉择》为例,说明中国电影的成就及优良传统? 8、8、电影艺术的特性?
9、9、爱森斯坦对电影理论的贡献? 10、10、巴赞对电影理论的贡献?
11、11、什么是蒙太奇?蒙太奇的原理和功用?蒙太奇的种类?什么是长镜头?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关系?
12、12、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摄影师、电影演员的职责与任务? 13、13、电影美术、声音、剪辑的作用?
14、14、分析一部流派影片或一个流派导演。如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又如分析张艺谋。
十、重要参考书
1、《马恩列斯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2、《党论电影》,列别杰夫编,时代出版社1951年出版
3、《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4、《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5、《电影理论基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出版
6、《电影学原理》,李浃、吕亚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7、《影视艺术教程》,黄会林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8、《影视艺术概论》,李泱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9、《影视鉴赏》。彭吉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电影与电影艺术鉴赏》,张成珊者,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11、《电影的读解》,颜纯钧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
12、《电影艺术新论》,潘秀通,万丽玲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出版。
13、《影视学教程》,舒其惠、钟友循著,湘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14、《怎样欣赏电影》,姜敏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出版
15、《电影剧作概论》,汪流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出版
16、《通向电影圣殿》,王迪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出版。
17、《电影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18、《电影作品选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电影文学引论》,李泱、孙志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20、《电影美学原理》,李泱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出版。
21、《中国电影发展史》(1、2卷),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出版。
22、《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1982年出版。
23、《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罗慧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4、《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3卷),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25、《电影美学》,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出版。
26、《电影是什么?》巴赞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出版。
27、《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出版。
28、《普多夫金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出版。
29、《电影的创作过程》,劳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出版。
30、《怎样看电影》,詹姆斯·莫纳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31、《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顿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出版。
32、《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出版。
第四篇: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审定
影视艺术概论大纲
文艺理论教研室
2010年10月6日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3 第二章 影视艺术的特性与要素„„„„„„„„„„„„„„„„„„„„8 第三章 影视文学的创作与改编„„„„„„„„„„„„„„„„„„„„12 第四章 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15 第一章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外电影、电视的历史发展状况,重点掌握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重要的电影流派、电影导演及其代表性作品。
第一节
古典电影
一、电影的诞生
(一)卢米埃尔兄弟——电影的发明者
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制造的“活动电影机”第一次售票公映了《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纪实短片。这一天被电影史学家们定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也被公认为世界电影之父。
2.卢米埃尔兄弟是纪实性电影的先驱者,他们注重强调电影的活动照相性,忠实地摄录生活,首开纪实电影的先河。
(二)梅里爱——电影形式的创造者
1.法国电影艺术家梅里爱是戏剧电影的创始人他将舞台艺术的方法与场面调度广泛地运用到电影方面。从而创造了具有艺术性的电影戏剧。代表作品有《月球旅行记》、《灰姑娘》等。
2.在摄影技巧方面,梅里爱发明了叠印,叠化多次曝光、改变摄影机速度等特技摄影方式,取得了奇妙的视觉效果。
(三)格里菲斯——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电影导演
1.美国电影艺术家格里菲斯首次将电影从戏剧美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代表作品有《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2.格里菲斯的突出贡献
①丰富发展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功能,为电影表情达意找到了一系列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方法。
②发现了电影特有的时空形式。
二、早期苏联电影
主要指十月革命以后二三十年代的苏联电影。
(一)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苏联卓越的电影艺术大师。其突出成就是关于蒙太奇理论的详尽论述,并创立了“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
苏联卓越的电影艺术大师。其突出成就是对于电影特性及蒙太奇理论的系统论述,并创立了“联想蒙太奇”。代表作《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均为世界影坛公认的杰作。
三、经典好莱坞电影
主要指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
(一)好莱坞电影的基本特征
1.商业性强
2.以戏剧美学为基础
3.电影样式多样化
(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1,所谓类型电影是指按不同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
2.类型电影的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喜剧片、音乐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和悬念片。
第二节
现代电影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新现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43年,意大利影评家温伯托·巴巴罗教授在罗马《电影》杂志上发表的宣言中有首次提出“新现实主义”一词。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诞生是以1945年罗西里亚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为标志,随后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优秀影片,如罗西里尼的《游击队》,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橄榄树下无和平》,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等等。它们形成了电影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作高潮。1956年,德·西卡的《屋顶》问世,标志着这一流派的结束。
(二)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还我普通人!”——着重描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批判性。
2.“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强调对现实生活进行现实主义表现,追求逼真性和朴素自然的风格。
3.拒绝传统表演规范和明星制度,主张使用非职业演员。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新浪潮电影的产生
是指五十年代后期的法国电影。它是20年代法国“先锋派”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由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电影青年组成。他们是戈达尔(《精疲力竭》)、特吕弗(《四百下》)、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二)新浪潮电影的基本特征
法国新浪潮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其基本特征是:
1.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 2.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 3.思想内容晦涩难懂
(三)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1.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制片制度作出重新考虑进而导致了独立制片和独立发行组织的出现。2.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作品个人风格的关注,形成了以导演为中心的观念。3.它的美学主张和电影手法直接影响了六七十年代世界电影的发展。
三、各国的现代主义电影
继法国的新浪潮运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的复兴。在意大利、瑞典、日本、美国、德国、巴西等国家先后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新浪潮电影”。
(一)意大利的“新浪潮电影”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八又二分之一》
安东尼奥尼:《奇遇》、《蚀》、《红色沙漠》
(二)英格玛·伯格曼与瑞典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他的代表作品是《野草莓》、《第七印》、《处女泉》、《呼喊与细语》等。
(三)日本的“新浪潮电影”
以大岛诸、吉田喜重、今村昌平、木下惠界为代表。其中大岛诸最为突出,作品有《青春残酷物语》、《官能的王国》、《爱的亡灵》。
(四)美国的新电影运动
由两部分成员组成。其一是来自好莱坞又摆脱其束缚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卡萨维斯特、阿尔特曼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波拉,主要作品有《雨人》、《教父》、《现代启示录》等。其二是来自好莱坞之外的独立电影领域的导演如梅卡斯、斯诺、安格尔等。
(五)“新德国”电影运动
这是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电影运动。分前后两期:
1.前期——“德国青年电影”时期(1962--1969)。代表人物有克努格(《告别昨天》)、斯特劳布(《没有和解》)、施隆多夫<《青年托尔勒斯》)。
2.后期——“新德国电影”时期(1969年——现在)。代表人物有法斯宾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等人。著名作品有《恐惧吞食灵魂》、《莉莉·玛莲》、《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法斯宾德);《锡鼓》(施隆多夫);《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文德斯)
第三节
中国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拓荒
(一)1896年8月11日,法国摄影师谢斯奇耶首次在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二)1905年北京丰泰相馆创始人任景丰首次把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搬上银幕。这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三)1913年,新民公司成立,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四)1918年,商务印书馆设立活动影戏部,于1921年拍摄了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
2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期,大量的制片公司相继涌现,其中以“明星”、“天一”、“联华”成就最为显著。
三、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有声片的出现
1930年明里公司拍出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歌曲红牡丹》。
(二)现实题材影片的崛起1、1932年夏衍为明星公司编写了剧本《狂流》,这是中国影坛出现第一部反映现实的“左翼电影”。接着,明星公司又将茅盾的小说《春蚕》搬上银幕。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上海的二十四小时》、《姊抹花》、《三个摩登女性》等。
2.1938年武汉“中制”公司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抗战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之后又拍出了《热血忠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等一系列抗战影片。
(三)艺术成热的曲线
3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日臻成热.产生了一批内容与形式统一得较好,具备国际水平的优秀影片。
1.193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获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
2.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影片《桃李劫》是中国第一部真正以有声电影的手法创作的影片。同时袁牧之还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故事片《马路天使》。
3.抗战结束后,出现了由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阳翰笙、沈浮合作的《万家灯火》;田汉、陈鲤庭合作的《丽人行》;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的《乌鸦与麻雀》等优秀影片。
4.蔡楚生、郑君里合导的《一江在水向东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最高峰。
四、50--60年代的中国电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屉时期。
(一)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制片厂纷纷建立;电影创作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创作出故事影片约600余部。
(二)1949年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揭开了我国电影历史的新篇章。
(三)由颜一烟编剧,凌子风、翟强导演的《中华儿女》获第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为自由而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赢得国际声誉。
(四)大批优秀的故事影片纷纷涌现,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林则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舞台姐妹》等。
(五)1966--1967年.文革十年使中国电影陷入凋零荒芜的境地。
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一)新时期电影的繁荣概况
1.电影厂家蓬勃发展。
新时期前我国生产故事片的厂家只有长影、上影、北影和八一四家老厂,目前,我国创作生产故事片的厂家已达16家,形成了遍布全国各主要地区故事片生产基地。大中小制片厂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佳作叠出,促进了新时期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2.电影队伍人才辈出
以谢晋、谢铁骊、凌子风、汤晓丹、王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焕发了艺术青春,拍出了许多优秀新作。以吴贻弓、黄蜀芹、吴天明、滕文骥、黄建中等为代表年导演已形成了创作集体,成为各厂创作的主力和骨干,贡献出一大批内容有新意、艺术有特色的高质量影片。
以张艺谋、陈凯哥、田壮壮.吴子牛、张军钊等为代表的青年导演脱颖而出,以其自觉的电影意识进行着执著的探索与创新。他们的作品,引起了中国影坛的一次次振动,对推动中国电影向多元化、本体化方向发展,其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3.影片数量猛增、质量显著提高。
文革前,我国年产故事片35部左右。新时期以来,故事片的产量增至每年100部以上,1982年以后则保持在年产120——140部左右。同时,影片的质量也大大提高、迅速缩短了与世界电影的距离。先后有《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黄土地》、《野山》等一批影片在亚、非、欧、美等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老井》(吴天明执导)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四项大奖。《红高梁》(张艺谋执导)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新时期十年中,许多基本的电影理论问题都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如电影语言、电影观念的现代化、电影本体论、电影的民族性、电影的娱乐功能等等。各种外国的电影理论如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等现代电影理论也被大量引进。
(二)新时期电影的发展历程
1.1977--1979年
严格说来,这两年的电影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大部分影片的内容仍然没有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艺术形式上也仍然受缚于“三突出”、假大空的模式,所以许多电影专家不把这一段划入新时期电影的范畴。
2.1979----1984年
首先是电影理论同传统的电影观念提出挑战,要求“电影语言现代化”和“电影与戏剧离婚”,与这股理论思潮相呼应,—批勇于创新的影片相继出现,如《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小花》、《天云山传夺》等。
198O年,电影界引入了巴赞的长镜头理沦、涌现出大批以现是性为主要特征的影片,如《都市里的村庄》、《见习律师》、《逆光》、《西安事变》、《沙鸥》等。
3.1984年——
第五代导演异军突起,拍出一批惊世骇俗之作,如《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黄土地》、《猎场札撒》、《盗马贼》、《黑炮事件》等等。
中老年导演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成绩最显著的是谢晋和吴天明。
此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①产生了巨片意识,拍出一批高成本、大制作的历史影片,如《孙中山》、《血战台儿庄》、《大决战》、《开天辟地》等。
②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得到重视,制作了大量的娱乐影片。
第四节
电视艺术发展概观
一、电视的起源与电视艺术的发展(一)电视原理的构想与发明
1.第一个提出“电视”概念的是法国名律师塞列克。他将英国科学家发现的硒光电效应和法国电器工程师布列兰发明的扫描原理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构思出处于原始状态的电视发射系统。
2.1927年,法国的物理学家巴泰勒米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3.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首次试播了无声电视。翌年,他们又成功地试播了有声图像。于是从发射系统到接收系统的完整意义上的“电视”便宣告诞生。
(二)电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世界上第一次正规的电视播放,是1936年11月2日由伦敦电视台播出的。作为电视艺术主要形式的电视剧也随着电视的试播与正式播放而宣告诞生。
1.第一代电视时期——黑白电视时期(30年代后期——50年代中期)本时期电视在英国占有绝对优势,制作者出于迎合观众心理和商业化的目的,创作出不少“最富革新性和独创性”的电视剧作。电视艺术开始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1953年,黑白电视在欧美各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由尼歇尔·克尼尔编剧,由鲁道夫·卡蒂埃导演的科幻想连续剧《第四种物质的实验》。
2.第二代电视时期——彩色电视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1940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但直到1954年才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技术问题,从而真正进入彩色电视时期。于是美国也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英国则于1967年也开始播放彩色电视剧。
本时期电视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逐渐摆脱戏剧美学的束缚,开始向电影靠拢。而此时的世界电影,则普遍地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因此强调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直接表现现实情境成为此时期电视剧的主要特征。代表性作品有美国的《玛蒂》和英国的《穿晨装的女人》。
3.第三代电视时期——电视多路广播时期(70年代)
所谓电视多路广播就是指在一个电视频道上同时播送多路节目。
本时期的电视艺术进入了电视化探索阶段。首先,众多电视艺术家都力图摆脱戏剧、电影手法的局限大胆创新,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其次,电视艺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电视剧的样式也发生了单本剧逐渐减少和多集连续剧迅速增加的变化。总之,本期的电视艺术在许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
4.第四代电视时期——卫星传播发展期(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卫星的转播是1962年。但是直到80年代才进入卫星转播大发展的时期。从此,人们可以冲破关山阻隔,随意收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视播放节目。
本期电视艺术的特点是:
①一些工业尚不发达的亚非国家的电视文艺事业开始振兴,从而进入了全球性的电视艺 7 术发展的新时代。
②不仅电视剧有了新发屉,而且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如“电视音乐片”、“电视风光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等。
二、中国电视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一)初创期——艰难的起步(1958--1965)1958年6月15日,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由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录制和播映,揭开了中国电视艺术的历史。
从1958--1965年,创作电视剧74部。
(二)停滞期一沉寂的荒漠(1966--1977)
本时期电视艺术的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
(三)复苏期——重要的转折(1978--1979)
本期电视艺术的生产开始复苏,共制作电视剧22部。在表现手法上广泛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段。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是揭批“四人帮”的罪恶。
(四)发展期——繁荣的开始(1980一)
本期电视剧的数量迅速增加,1980年达117部,到1985年后则年产电视剧1000部集左右。同时电视剧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电视剧的体裁也由单一的单本剧发展到制作连续剧和系列片。
参考书目
1、(法)乔治·萨杜尔著:《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2、(德)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舒晓明:《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5、章柏青:《中国电影·电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课时分配;14课时
第二章
影视艺术的特性与要素
目的和要求:掌握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影视艺术的基本造型元素。重点掌握蒙太奇与长镜头理论。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特性
一、电影艺术的特性
(一)电影的综合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吸取了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的特长,并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电影的逼真性
电影是从摄影艺术发展而来的。摄影机的画面客观地记录它视野中的一切视觉存在,并如实地在银幕上重现。在一切艺术里,影片投射到银幕上的形象是最接近客观现实的。
(三)电影的视觉性
电影是以一系列活动着的、相互衔接的镜头画面所组成,用镜头来说话的视听艺术。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特别是视觉),是一种视觉性很强的艺术。
(四)蒙太奇的独特性
蒙太奇是电影最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叙事方式。任何一部影片都不能没有蒙太奇。
二、电视艺术的特性(一)独特的空间思维
电视是以小于银幕数百倍的荧光屏为审美媒介的。但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展画面的空间含量。
(二)灵活的表现形式
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性是反映在许多方面的。如可以大量使用特写镜头,摄像机摄取物像的角度要比电影灵活得多,电视样式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等。
(三)可塑的作品容量
电视剧以及其他电视文艺节目的容量是极其灵活的,既有30秒种的电视短剧又有长达20多年的电视连续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象电视艺术作品的容量这样灵活自如。
(四)强烈的参与意识
电视由于其传播过程的现场性,会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表达欲。特别是作为代表电视艺术成熟标志的开放型电视剧,更明显地具有促进观众积极参与评论的特性。
第二节
影视语言的基本要素
一、画面与镜头
(一)画面
画面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任何一部影视艺术作品都是由摄影(像)机拍摄的一个个画画所组成的。然而影视作品中的画画又与绘画迥然不同:
1.影视作品的画面是运动的,而绘画的画面是静止的。
2.影视作品的画面不是一个,而是连续不断的,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念。绘画则只表现事物的瞬间。
3.影视作品的画面是有声的,而绘画是无声的。
(二)镜头
镜头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从摄影(像)机的开拍到停拍为止为一个镜头。
1.镜头的运动
摄影(像)机的运动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推、拉、摇、移、跟。
(1)推镜头:摄影(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使画面效果由远而近,由小而大,介绍主体与场景内其它部分的关系。
(2)拉镜头:摄影(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使画面效果由近而远,由大而小,渐次扩展观众视野,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摇镜头: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像)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4)移镜头:摄影(像)机沿水平面向各个方向移动。移动时主要借助于铺设在轨道上的移动车或利用其它移动工具;
(5)跟镜头:摄影(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拍摄。跟拍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不变,而前后影物则不断交换。
2.镜头的种类
摄影(像)机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必须不断地转换镜头的位置和角度,这就形成不同的镜头种类即景别。景别一般分为:
(1)远景:表现广阔场面的影视画面。如自然景色、盛大的群众场面等。远景提供的视野宽广,能包括广大的空间,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人物在其中显得极小。
(2)全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9(3)中景:表现成年人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影视画面。可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4)近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影视画面。可使观众看清演员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
(5)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影视画面。可把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
3.镜头的组接
影视艺术中镜头的组接分为技巧性的组接和非技巧性的组接(即蒙太奇组接)。这里先介绍技巧性的组接。
(1)切换:两个镜头直接剪接在一起。
(2)淡出(入):前一个画面由明晰而渐渐隐去(淡出),而后一个画面逐渐显露直至十分清晰(淡入)。
(3)化出(人):前一个画画渐渐隐去的同时(化出),后一个画面即已渐渐显露出来(化人)。
二、影视语言的句法文法
影视语言的句子是通过摄影{像)机镜头的推、拉、摇,移以及显、隐、化、切等手法来形成的。
(一)前进式句子
由特写、近景、中景引向全景,即由细节引向整体,节奏由强渐弱。(二)后退式句子
由全景、中景到近景、特写,即由整体引向细节,节奏由弱渐强。(三)环形式句子
表现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它是将前进式与后退式结合起来的句子。
(四)跳跃式句子
由极远和极近的镜头组成,中间没有过渡,节奏急促强烈。
(五)穿插式句子
景的变化时大时小没有规律,因而节奏也变化多样。(六)等同式句子
视距不变,景向平行发展,在视觉上形成累积效果,从而突出和强调某种情绪。
第三节
蒙太奇与长镜头理论
一、蒙太奇
(一)什么是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大意是指结构和装配的方法.引申在影视艺术方面就是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连接方法。
(二)蒙太奇产生的依据
1.符合人的视听感受规律和分析、综合、联想、回忆、想象等心理能力。
2.符合艺术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集中的基本原则。
3.影视艺术本身的制作材料、技术手段所带来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三)蒙太奇的作用
1.叙事作用
利用蒙太奇可以把一个个镜头流畅自然、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从而完整准确地叙述一件事情。
2.创造作用
蒙太奇还具有多种创造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可以创造独特的影像时间与空间
运用蒙大奇的方法对现实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扩展(浓缩)、延长(压缩),使影视时空在表现领域上极为广阔,在转换组接上分外自由,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2)可以创造不同的节奏
蒙太奇是形成影片节奏的重要手段,它将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有机组合以体现剧情发展的脉络.使影片的节奏丰富多变又和谐统一。
(3)可以创造意境,表达寓意
镜头的分切和组合)声画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含义,即产生单个的镜头、单独的画面或声音本身所不具有的思想含义,可以形象地表达抽象的概念,表达作者的寓意,或创造出特定的意境。
(四)蒙太奇的分类
蒙太奇的分类繁多,大体可归纳为两类: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1.叙事蒙太奇
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叙事蒙太奇又分为下列几种方法:
(1)交替式蒙太奇
通过镜头的组接将不同地点发生的若干场面交替出现的蒙太奇手法。
(2)积累式蒙太奇
将若干性质相同的镜头积累在一起)以形成某种特定气氛的蒙太奇手法。
(3)复现式蒙太奇
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和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等艺术效果的蒙太奇手法。
(4)物件式蒙太奇
利用某一物件,将不同的场景连接起来的蒙太奇手法。
(5)相似性蒙太奇
将前后两个镜头接在一起,按其画面的相似点加以连接的蒙太奇手法。
2.表现蒙太奇
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
表现蒙太奇又分为下列几种方法:
(1)对比蒙太奇
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接在一起,以造成强烈对比的蒙太奇手法。
(2)隐喻蒙太奇
通过镜头和画面的连接、将不同形象加以并列使之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手法。
(3)心理蒙太奇
通过镜头的组接直接而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蒙太奇手法。
(4)理性蒙太奇
通过镜头的组接,使观众将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认识的蒙太奇手法。
二、长镜头理论
所谓长镜头是指用一个比较长的镜头,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或者说,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列·巴赞从电影的照相性、纪录性出发,把长镜头作为美学因素提到了理论的高度,并与蒙太奇相对立,从而创立了电影的纪实流派。
第四节
声
音
一、声音的美学功能
(一)声音的出现,使影视艺术理接近于生活的本来形态,现实感更强了。(二}声音的出现,使蒙太奇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视听联袂、声画融合极大地加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全面解放了人的感性审美器官。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可分为人声、音乐、音响。
二、人声
人声是指人的发声器官声带所发出的一切声音。影视艺术中的人声包括对话、旁白、独白等。
(一)对话
影视艺术中人物的对话应具有以下特征:
1.富于动作性,同画面水乳交融。
2.简洁、含蓄、有丰富的潜台词。
3.质朴、自然、口语化,富于生活情趣。
(二)旁白
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的自述及第三人称的议论和评说。
(三)独白
人物通过画外音的方式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自我表述。
三、音乐
影视艺术中的音乐是专为影视片创作、编配的音乐,它不同于一般的音乐作品,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作用。
(一)特性.
1.音乐进入影视作品要服从导演的总体构思,要为表现影片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服务。
2.者乐根据影税作品BO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一般不用某种既定的曲式。
3.不追求完美无缺,而应尽量符合影片情境所规定的艺术真实。
(二)作用
1. 概括影视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影视片内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2.抒发感情,揭示人物内心活动。3.表现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4.加强影视片的戏剧性。
5.加强艺术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四、音响
是影视艺术作品中除语言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通常将音响分为若干类。
(一)分类
1.动作音响
2.自然音响
3.背景音响
4.机械音响
5.枪炮音响
6.特殊音响
(二)作用
1.创造环境的真实感,维持观众对面面的兴趣。
2.画外音响可以扩展空间,打破银幕(屏幕)画框的限制。
3.对音响的主观处理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4.音响能够成为讲述故事的手段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动机。
5.音响和画面结合,可能产生象征、隐喻、讽刺、对比等艺术效果。
6.音响可以加强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运动感,塑造出银(屏)幕空间的质感、密度、层次。
五、声画蒙太奇
(一)声画合一
指画面中的视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井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二)声画分类
指声音与画面中的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声音主要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它们通过分离的形式.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和谐一致。
参考书目:
1、(匈)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2、(英)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3、(法)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4、(法)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5、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6、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高鑫:《电视艺术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课时分配:14课时
第三章 影视文学的创作与改编
目的和要求:掌握影视文学的基本性质及影视创作与改编的一般原则。
第一节
影视文学的特性
一、电影文学的基本要求
(一)要具体、生动地体现视觉形象(二)要明朗而有力地表现人物的行动
(三)要有深刻而简练的人物对话或独白
(四)要注意结构的紧凑和情节的完整。
二、电视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题材较侧重于纪实倾向强的内容。
(二)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结构布局要注意观众情绪节奏和电视结构的开放性。
三、影视剧作家应具备的特殊素质
(一)注重向生活学习。
(二)掌握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
(三)系统地学习影视理论,习惯用影视思维去观察事物、概括生活。
第二节
题材与主题
题材和主题是构成影视文学剧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学创作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确立。
一、题材的选择
(一)影视剧作家如何选择题材? 13 1.应该从生活出发,选取自己最熟悉、最善于驾驭的题材。2.应该尽量扩大题材范围,突破禁区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3.应该运用影视思维,选择最适合于银(屏)幕表现的题材。(二)电视剧创作在选择题材时又有其特殊之处:
1.应该大量选择贴近当代生活,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现实题材。
2.应该以选取小题材,即日常生活、平凡事件为主,当然也可以从宏观角度选择大题材、大事件。
3.题材应具备多样化的特点和广泛的群众性。
二、主题的确立
选择好题材,还必须确立明确的主题。影视剧创作在确立主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题的真理性与当代意识
(二)主题的新颖性与深刻性
(三)主题的鲜明性与多义性
第三节
人物与环境
影视剧作的核心是塑造人物,而人物又生存于一定环境之中,因此银(屏)幕形象既包括人物,也包括环境。
一、人物塑造
塑造人物的关键在于刻划典型性格,因此影视剧作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
(一)影视剧作应刻划怎样的人物性格.
1.应该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2.要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3.要多层次地揭示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二)影视剧作在刻划人物性格时,是有其特殊手段的 1.通过动作刻划人物性格
人物的动作包括行为动作、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其中行为动作更具视觉造型特点。而影视艺术又是最富动作性的艺术,它完全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体现其思想、展示其灵魂。
2.通过心理刻划体现人物性格
影视剧作的心理刻划,必须考虑如何使人物抽象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具体可见的银(屏)幕形象。除了通过行动、表情、眼神、声画对位等外部动作和语言动作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外,还可以采用象征、隐喻、想象、幻觉、梦幻、意识流等银(屏)幕化手法,把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诉诸银(屏)幕。
3.运用细节刻划人物性格
细节是影视剧作的血肉,也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灵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是叙事性文学艺术共有的方法,影视剧作中细节的独特性在于,可以通过特写和近景镜头把细节加以放大,使其增加可视性,产生艺术魅力。
二、环境描写
(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影视剧作中的环境,也就是人物生存、活动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出现在影视片中的自然景物、陈设、建筑、用具等等。社会环境:主要指环绕在影视片中人物周围的人际关系及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和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往往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起决定作用。
(二)自然环境在影视剧作中独特作用
1.作为交待时序、地点和背景的自然环境,在影视剧作中随处可见。它衬托人物的情感和心态,为影片装点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
2.作为灾难、险阻、威胁的自然环境,如暴雨、狂风、洪水、干旱等等,在影视剧作中,往往以人的对立面因素出现,它考验人物的意志和品格,是人们思想、性格和灵魂的试金石。
3.作为隐喻、象征意义的自然环境,其本身就构成了大有深意的艺术形象,体现着影片的哲理性内涵,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四节
情节与结构
一、情节设计
(一)情节构成的基本原则
1.情节要体现多彩多姿的特点。2.要开片抓人,引人人胜。
3.情节要合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服从揭示人物之间关系的需要。
(二)情节叙述的基本方式
影视剧作中,情节叙述基本上有三种方法: 1.客观叙述法
这是传统电影最基本的叙述方法。它一般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自然时空去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客观叙述的基本语言就是蒙太奇组接。
2.主观叙述法
这种叙述法与客观叙述法相对应,它好比是编导在向人们讲述一个他所经历的故事和熟悉的人物。片中的叙述人往往是我”。内心独白、画外音旁白都是以“我”的视角进行解说。
3.主、客观交叉叙述法
这是对上述两种叙述法的综合运用。这种方式手法灵活多变,情节叙述的外在形式也多彩多姿,主观时空与客观时空都尽可能得到了展现,影片包含的生活容量和心理容量也相当丰富。
(三)情节设计的基本类型
1.采用分解法设计情节
分解法是一种主要选取质变状态的矛盾,着力表现冲突,并采取强化的办法,将一系列的冲突加以集中、浓缩,使情节曲折跌宕、紧张激烈的设计方式。
用分解法设计情节要注意几点:
①要集中笔力写好重场戏。
②充分利用偶然性因素,处理好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③巧设扣子,造成悬念,增强情节的故事性。
2.采用纪实法设计情节
纪实法大多选择处于量变状态的生活意材,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相对静止的、比较缓和的矛盾状态,或者采用非冲突的方式去处理较激烈的矛盾,强调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构成情节。
二、结构形式
影视艺术的结构形式有两种分类方法(一)从影视艺术所表现的不同内容来分
1.戏剧式结构
这是传统影视剧作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主要特征为:
① 一般以外部冲突为基础,构成贯穿始终的戏剧情节,根据矛盾冲突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又形成各种差异的戏剧结构类型。
② 在时空处理上,多采用顺序式时空,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流程进行结构。
③ 在总体构思上,讲究整体布局的严谨完整,一般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
2.散文式结构
其主要特征为:
①一般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和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有一些生活片断或生活侧面的组合,片断与片断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形散神不散。
②在时空处理上,.多采用顺序式时空,不打乱生活本身的自然流程。
③画面匀称、自然,节奏舒缓、流畅。
3.心理式结构
其主要特征为:
①一般不注重人与人之间外部冲突的描绘,而偏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依据人物的意识活动和情感的起伏来进行结构。
②在时空处理上,完全打破了时空界线和事件的自然顺序,把生活加以重新排列组合,让过去、现在、未来迭替出现、交叉进行。
③节奏快、跨度大、情节跳跃。
(二)从影视剧作时空构成来分
1.多时空交错式
2.多视点结构
3.套层结构
4.板式结构
第五节 影视剧作的改编
一、改编的原则
(一)忠实于原作,深刻而准确地理解原著(二)
保持和发扬原作的风格特色
(三)要准确把握时代,不能违背生活和历史的真实
二、改编的方法
(一)扩充填补
1.扩充副线: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改编篇幅较短的作品。
2.增添副线:这是指原作根本不存在的线索,改编时为增强影片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气氛,而凭空增添的线索。
(二)浓缩删削
主要是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复杂作品的改编。改编者紧紧抓住与主题有关联的人物和事件,对原作删繁就简。
(三)节选
从作品中拿出相应完整的一段予以改编,这是对长篇小说改编的常用方法。
(四)自由改编
这种方法是借原作的躯壳发挥改编者的主观意念以阐发新的主题,但和原作又有密切联系。
三、小说改编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把握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主要矛盾冲突,按照影视艺术独特的空间思维进行总体构思。
(二)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改编的中心环节。
四、报告文学改编基本要求。
(一)从塑造人物出发,设计出具有性格特征的独特情节。
(二)抓主线、舍其余,集中笔墨刻划人物。
(三)充分发挥细节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戏曲改编的具体要求
(一)剧情安排具体化
(二)景物设置真实化
(三)表演艺术生活化
参考书目
1、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2、赵凤翔:《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汪流:《电影编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宋家玲:《影视文学创作论》,北京广播学院1997年版。
课时分配:12课时
第四章
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
目的和要求:掌握影视艺术鉴赏和评论的基本性质与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影视艺术鉴赏及批评的实践操作。
第一节 影视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一、影视鉴赏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是观众在接触、把握银(屏)幕形象小通过感知、理解、想象和感情体验、并在其固有的生活体验、心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再造出审美意象的精神活动。
(二)影视鉴赏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从客观方面来说,影视作品必须是审美产品,是属于审美范畴的故事片或艺术片。
2.从主体方面来说,鉴赏者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并在与客观审美关系中去知觉审美对象的美。
二、影视鉴赏的一般特点
(一)是鉴赏主体感知、想象、情感、判断交织统一的审美心里活动。
(二)是独特的认识功能和娱乐功能有机统一的美感活动方式。
(三)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再创造活动。
三、电影鉴赏的特殊性
(一)当场体验性
电影放映场是—个特殊的审美场一—限定性审美场。它使观赏电影的人们能迅速中断日常注意而转入审美注意,中断日常知觉而转入审美知觉,并由之而对电影所创造的艺本空间立即介入,进行当场体验。因此,当场体验性是电影鉴赏的一个首要特点。
(二)直觉领悟性
电影主要是通过运动的画面来塑造形象的,它把文学的符号语言转化为直接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形象,把最主观、最隐秘的思想、感情、意绪乃至无意识行为冲动以最客观的形式传达出来。因此,它也最适合于观众直觉领悟。
(三)效应共时性
在电影欣赏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因象而喜,满场笑声;因象而悲,满缅唏嘘。这种效应是即时发生而又是共时发生的,这便是电影鉴赏中的共时性美感效应
第二节
影视艺术鉴赏的规律
一、影视鉴赏的一般过程
(一)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
影视艺术视听结合的特点决定着观众的审美感知也必须具有与之相应的视听结合能力。观众在观赏影片时首先就是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去理解剧情、领悟意味,从而完美地接收银(屏)幕形象所输出的艺术信息的。
(二)充满感情的由一到多阶段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观众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对艺术信息投射自己的感情,从而充实和丰富输入的艺术信息。这就是充满情感的由一到多的审美鉴赏阶段。
(三)情理结合的审美理解阶段
观众在影视鉴赏活动中,情感和理智是水乳交融地站台在一起的。情感在鉴赏过程中起着推动和激化作用,而理智却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回味、品评阶段就更离不开。
二、影视鉴赏中的再创造活动
影视鉴赏中的再创造是观众主体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其特点为:
(一)影视鉴赏中的再创造是自由性与确定性的结合。
所谓自由性,是指观众在欣赏影视艺术的过程中,总是会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和生活经验对影视艺术所提供的艺术形象与情景进行加工、补充、丰富,再造为自己的一种内心意象。
所谓确定性,是指欣赏过程中的自由是有一定范围和方向性的自由,必须受到影视艺术作品本身的规范和制约。
(二)影视鉴赏中的再创造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
在影视艺术的鉴赏活动中,不仅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欣赏同一作品时会“各以其情遇”,而且同一观众在不同情境下观赏同一部作品,也会“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意味着影视鉴赏既有当场性、共时性的再创造,也有延续性历时性的再创造。
第三节
影视评论的性质和作用
一、影视评论的基本含义
影视评论是以影视鉴赏为基础,通过研究、总结影视艺术的现象、规律和创作经验来指导观众鉴赏,推动影视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影视评论的性质
(一)影视评论应具有科学性
1.评论主体要遵循科学工作的一般原则和规律,遵循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
2.对影视片要有深切的艺术感受,力求从具体的影视艺术现象中,抽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规律,指导影视创作和鉴赏,并不断深化影视理论。
(二)影视评论应具有实践性
(三)影视评论应具有社会批评的性质
三、影视评论的作用
(一)指导影视艺术创作
(二)指导观众的影视鉴赏
(三)加强影视理论自身的建设
第四节
影视评论的标准及对象
一、影视评论的标准
(一)思想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影视艺术作品思想性的尺度。所谓思想性是指影视作品的题材、主题以及视觉形象在运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力量。一般来说包括如下几方面:
1.高度的真实性、逼真性
2.进步的倾向性
3.健康的情感性
(二)艺术标准
艺术标准是衡量影视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尺度。艺术性是指编剧、导演、演员的思想文化修养、艺术才能、艺术创造力等各种因素在影片内容与形式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艺术魅力。一般来说包括如下几方面:
1.视觉形象的生动性、鲜明性、典型性
2.综合性与整体性
3.形式的独创性与完美性
二、影视评论的对象
(一)思想性对象: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细节的评论
(二)艺术性对象:编剧、导演、表演、剪辑、摄影、声音、美工等的评论
第五节
影视评论的基本方法与类型
一、影视评论基本方法
(一)影视评论方法的含义
影视评论方法是指影视评论活动中的途径、手段、方式。是影视评论实践中的行为方式。
(二)影视评论的主要方法
1.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要求评论家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把影视艺术作品、影视艺术的思潮、流派、风格放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系统中考察其社会本质、创作规律、社会功能及价值。社会学的批评方法,重视影视艺术的社会和历史两大因素。
2.心理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是研究影视艺术与心理的理论,心理批评吸取了心理学研究成果,侧重研究编剧、导演、演员在影片中蕴含的美感经验,观众在欣赏影片时的情感心理反映,以及编导、演员的创作动力、目的,影片中人物的情绪、心理的内在意蕴等等。
3.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它是继蒙太奇形式主义、照像本体论的写实主义等电影理论之后兴起的一种电影批评理论。它主要对影片本文进行分析,在一部影片或某导演的全部影片或某一样式的影片中找出其基本结构,从而获得影片的思想内涵和意蕴。
二、影视评论的主要类型
(一)评介式
这类文章用评论的方法来介绍新片内容,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或介绍历史背景、思想内容,或介绍故事情节、人物性格。
(二)评论式
这类文章是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从影视艺术的自身规律出发去分析、评论影视作品。它以鲜明的观点、透彻的说理、准确的分析取胜,因而对影视创作和提高观众鉴赏水平都有很大帮助。
(三)综合式
这类文章的视野—·般比较开阔,评论的对象不是一部影视作品,常常是评论一个时期的作品,或者是评论同一题材、同一类型的作品,而且说理透彻,对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争鸣式
这类文章也是评论文章的一种,不过它是以发表自己不同意见为特色。有的是批评,有的是反批评,但无论批评与反批评都必须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参考书目:
1、王传斌、严蓉仙:《电影鉴赏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2、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3、颜纯钧:《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4、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5、彭吉象:《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课时分配:14课时
第五篇: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3134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专业、文化产业专业本科生 学 分:2学分 学 时:36学时 开设学期:第7学期
一、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是文化遗产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艺术遗产的丰富多彩,这些传统艺术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是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有助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能够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中西方艺术存在的差异。
2.难点∶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如何学贯古今,会通中西,既保持自身的历史文化精华,又吸收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建构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知识点和研究现状。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在实际中学贯古今、会通中西。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内涵,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外延与内涵,掌握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技能。
一、什么是艺术
1、“文化”界说
2、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3、“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艺术
1、中国艺术
2、中国传统艺术
3、中国传统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4、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艺术
三、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
2、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方法
第二章 中国书法(2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每一历史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书法的概念
二、书法的特点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四、中国书法简史
第三章 中国绘画艺术(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国画每一历史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并了解中西绘画各自的特点及不同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国画的概念
二、国画的分类
三、国画的特点
四、人物画介绍
1、《洛神赋图》
2、《古帝王图》
3、《步辇图》
4、《虢国夫人游春图》
5、《捣练图》
6、《五马图》
7、《渔翁渔归图》
五、山水画介绍
1、《游春图》
2、《潇湘图》
3、《古木怪石图》
4、《六君子图》
六、花鸟画介绍
1、《芙蓉锦鸡图》
2、《墨葡萄图轴》
3、郑板桥的竹子
4、《 八骏图》
七、中国绘画简史
1、原始社会时期的绘画
2、夏商周时期的绘画
3、秦汉时期的绘画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
6、辽金元时期的绘画
7、明清时期的绘画
八、中西绘画比较
1、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特点
2、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原因
第四章 中国传统舞蹈(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每一历史时期舞蹈的特点。
一、原始舞蹈
1、崖画舞蹈
2、部落舞蹈
3、原始舞蹈的特征二、三代舞蹈的分流
1、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2、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3、《傩舞》
4、礼崩乐坏
三、汉代舞蹈的发展
1、俗乐俗舞
2、四夷乐
3、礼节舞和即兴舞
4、汉代著名的舞人
5、汉代国家乐舞机构
6、汉代百戏
7、汉舞的艺术特征
8、汉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四、魏晋南北朝的舞蹈
1、清商乐舞
2、胡乐胡舞
3、唐代舞蹈的奠基
五、唐代舞蹈
1、唐代宫廷舞蹈分类
2、其他表演性舞蹈
3、民间歌舞
4、乐舞机构和舞谱
5、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六、宋代舞蹈
1、队舞
2、故事歌舞
3、民间队舞
4、乐舞机构和舞谱
5、宋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七、明清舞蹈
1、礼仪宴乐舞蹈
2、民间舞蹈
3、戏剧舞蹈
第五章
中国传统音乐(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形制及特点。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二、形成期的音乐
1、音乐的起源
2、先秦乐律学
3、古乐舞
4、西周的礼乐制度
5、形成期的代表乐器
6、音乐理论
三、新生期的音乐
1、乐府
2、歌舞音乐
3、乐器的发展
4、音乐理论
四、整理期的音乐
1、词调歌曲
2、乐器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戏曲(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中国主要剧种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一、戏曲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2、特征
二、中国戏曲发展的过程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5、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6、徽班进京
7、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三、京剧
1、京剧历史沿革
2、京剧角色分类
3、京剧脸谱
四、豫剧
1、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2、豫剧名家
五、越剧
1、经典剧目
2、越剧角色分类
六、评剧
1、评剧的形成
2、评剧的艺术特点
七、黄梅戏
1、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2、角色行当
3、黄梅戏赏析
4、名人简介
八、昆曲
1、昆曲简介
2、昆曲剧目欣赏
九、样板戏
十、秦腔
第七章 中国传统服饰(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中国主要剧种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一、服饰的概念
1、服饰
2、服
3、饰
二、服饰的起源
1、实用需要说
2、性别遮羞说
3、审美装饰说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2、季节因素
3、职业因素
4、实用因素
5、生产方式因素
四、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
1、对商人服饰的限制
2、对平民服饰的限制
五、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变迁史
1、原始时期的服饰
2、夏商周服饰
3、春秋战国服饰
4、秦汉服饰
5、魏晋南北朝服饰
6、隋唐五代服饰
7、宋朝服饰
8、元朝服饰
9、明朝服饰
10、清朝服饰
第八章 中国传统雕塑(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以及我国四大石窟的特点。
一、雕塑的定义
二、雕塑的分类
三、雕塑的主要形式
1、圆雕
2、浮雕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
1、陵墓雕塑
2、宗教雕塑
五、中国传统的五大雕塑
1、陶雕
2、石雕
3、铜雕
4、木雕
5、泥雕 六、四大石窟
七、中西雕塑比较
第九章 中国传统建筑(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基本构建,掌握不同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1、材料
2、主体结构
3、排列
4、平面布局
5、整体环境
三、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件
1、台基
2、开间
3、大梁
4、斗拱
5、彩画
6、屋顶
7、山墙
四、不同类型古代建筑介绍
1、宫殿
2、园林
3、民居建筑
4、佛塔
五、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
1、群体的和谐性
2、组合的内向性
3、阴阳的融合性
4、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六、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第十章 中国传统饮食(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有一个清楚认识。
一、人类饮食生活的发展变迁
1、自然饮食阶段
2、调制饮食阶段
3、人类不同的主食民俗形成
4、食物加工技术的突破
二、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1、不同区域的饮食资源差异
2、饮食习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三、中国传统食文化的特点
四、中国传统茶文化
1、中国茶酒文化——儒道结合的中国人格
2、茶的分类
五、中国传统酒文化
1、酒的产生和发展
2、酒器、酒具的使用
3、酒与礼仪风俗
五、其他教学环节
1、学生在上课期间完成一篇作业,对本课程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写出一篇小论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
2、抽调一两个学生讲课,师生共同点评。
六、考核要求
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综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作业评定成绩,期末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最终成绩采取百分制,平时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选用教材
自编教材
八、参考书目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石云涛著,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彭付芝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传统文化通论》,赵洪恩、李宝席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饮食文化》,吴澎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金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楼西庆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国传统工艺》,杭间,郭秋惠 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执笔人:李晓梅 审核人:石强 审定人:刘治立 时
间: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