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论文: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2 17:4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评论文: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评论文: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篇:参评论文: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

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

翟华斌

泾县黄村镇初级中学

新世纪,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学更应以人为本。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

作为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认真备课,撰写好教学设计。而现在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并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要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以下是我对“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人为本。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应达成的标准和质量规格。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割裂和独立的三个方面,而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教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及其推导过程;让学生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概括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通过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使学生领悟转换思想,在领悟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和谐美、简洁美。

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紧密相连,更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个中心,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要让学生会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人为本。

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仍然要以学生为根本,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如在进行《分解因式》这节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分解因式的概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安排:

1、想一想:(1)939能被10整除吗?(2)939还能被哪些正整数整除?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式能被哪个数整除这一类型问题的思路,就是把这个数式化成几个数的乘积的形式。从而为后面引出分解因式的概念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议一议: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导鼓励学生类比数的分解,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方法,师生共同合作完成a3a的分解过程,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3、议一议: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什么运算?你还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吗?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与同伴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区分这两种互逆变形,教师再提出问题:从a3a到a(a1)(a1)的变形叫什么呢?很自然

地引出课题,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分解因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练一练: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分解因式?为什么?(1)(a3)(a3)=a29

(2)m24=(m2)(m2)(3)a2b21=(ab)(ab)(4)2mR2mr=2m(Rr)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解因式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解因式和整式乘法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思考交流、观察类比,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课堂教学的小结,要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的小结,指的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结既是本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来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准备,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

所以,课堂小结同样要以学生为根本,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和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即只会看、会想,不会做,也就是所谓的“一

看就会,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形。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采用提问的方式,比如“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还有哪些疑惑?”,或者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性知识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等等,打破以往一节课的最后是由教师归纳小结的习惯,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还能巩固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为下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的改进提供研究素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激活创新能力。

因此数学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方法的再现,而应紧紧围绕学生,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引向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归纳概括和探究尝试。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让学生小结自己的思考过程;题意的理解过程;完成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活动中联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推理、运算和数学语言表达等等。只要这样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家庭作业的布置,要以人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还是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能完全一样地对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题,简单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题目。比如我在上完《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节课布置作业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

1.计算:(1)(m2n)(m2n)

(2)(2n5)(n3)

(3)(x2y)(4)(axb)(cxd)

2.试一试,计算:(abc)(cde)

3.请动手做一做:有一个边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底板,四个角各截去一个相同的边长为x的正方形,折起后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你能求出此盒子的容积吗?

4.复习本节课的知识,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第二篇: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与网络生活

学院:自动化

班级:09电气6班

姓名:左秀江

学号:3009203129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网络,在身边,同学有时利用网络进行年青人的社交活动,有时利用网络汲取本科期间学习、工作所需的各方面信息,有时进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玩网络游戏。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多数活动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信息的快捷与高度共享改变了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在下面将立足“以人为本”思想的多个角度对我们日常接触的网络世界的种种现象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在哪里?根据对毛概课程的学习与日常积累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所以在下面的内容里,站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角度解读网络生活种种现象时,也需要对应地提出四种关系,那就是:人与互联网资源的关系;人与全体网民的关系;网民之间的关系;网民与社交网络的关系。因为第二点与第三点在互联网范畴上差别并不大,因此合并为一点:网民之间的关系。

第一,人与互联网资源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升互联网资源质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活环境,积累对人有利用价值的各种资源。

从互联网真正走向全球化,也不过短短2-30年,就是在这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激起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而改变,我们足不出户几乎可以洞悉天下大事,工作、学习。用日益快捷的网速进行社交、娱乐、购物。在国外有一句话,说是英国的一张泰晤士报所包含的内容,比中世纪的英国一个普通农民一生接触的信息量都要多。放到我们今天来看,互联网上的内容浩如烟海,不管我们遇到何种问题,只需按几个键,就会有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不会利用网络的人注定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我们以一个知识分子会背多少书,会引用多少个圣贤论点作为其是否出众的标准。相比之于现在,上面提到的内容,只需几毫秒就可以展现在眼前供我们参考。那么,这个信息的海洋里每一滴水,也就是每一点信息的质量高低,影响了互联网环境的优劣,进而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

正是因为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互联网资源未免良莠不齐,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首先,网络中暴力色情反动内容日益增多,给社会增加了种种不稳定的因素,让很多未成年人早熟,在他们还没有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对他们不成熟的心灵造成了冲击。甚至对许多成年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互联网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高质量的互联网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不同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融洽的网络环境、高质量的网络资源、自己在网络中的见解

被尊重、具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拥有了较高质量的互联网环境。

第二,在网民之间的关系上,其一,以人为本就是既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惠及网民们,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大家创造和睦友好,激发网民们聪明才智的网络环境。

根据观察不难发现,在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情况下过于冷漠。正是因为与现实生活不同,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几乎不需要为说出的话负责任。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情感会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爆发出来,谩骂、造谣、诽谤、无名火起的攻讦,这样对上面一部分人是宣泄,但是实际上更影响了其他很多网民,也污染了网络环境。例如一直以来的微博造谣现象,仅仅是一个人出于某种动机,造谣海啸地震、国家不稳定、明星的花边新闻等等,一件件这样的时间,把网络带来的不利的一面展露无遗,无益于社会的稳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在平常的网络生活中需要尤其注意要避免的。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具体来讲,在对互联网加以利用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考虑人的感受,注重人的发展。

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因而想要推进互联网的大发展,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多数网民,要求我们要凭其能力为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多做贡献。为此,就需要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营造好互联网上和谐融洽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们需要反对的。

其二,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保证普通网民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保护创作者对网络原创作品的积极性。

把网络仅仅当作无需承担责任的发言版,虚拟的娱乐场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正是因为互联网在生活中日益重要,就要求我们对这个“虚拟的现实”加以限制监管。前一段时间人大代表的提案“上网实名制”,与现在面临的实际情况相比,我认为有一些操之过急,但是实名制一定是大势所趋,迟早都会来临的。从网络技术水平,与社会观念两方面来讲,都将要促使这一天的来临。所以,与现实的社会相似的,我们早晚要保证每一个“网络人”的基本权利,这是这“互联网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现在的互联网上,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动漫作品、各种网络产品之间抄袭、重叠过于严重,这样当然会打消那些原创作者们的积极性,前一段时间的多名作协作家状告百度侵犯著作权的一个实例就是我们的社会对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的有力尝试。

互联网中的创新力量是互联网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其发展的火车头,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创新者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可以相信,互联网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每一分来自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贡献。

第四,在人与社交网络的关系上,就是站在组织者的角度上,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年青人大都接触社交网站,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们国家实际上没有原创性的社交网站形式,大部分是从国外例如facebook、MSN直接借鉴过来的,但是因为现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实际上还不够完全,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影响到了用户们实际获得的使用体验。

在身边的社交网站中,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少网站或者让用户沦为流于表面装扮,或有的成为了谣言与谩骂的集散地,有的利用各式各样的附加服务“绑架”了用户。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网民看作生财工具,就容易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用户的应当位于首位的体验,不注重网民的具体感受。如果把人当做社交网络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使用互联网,而且要求能够享受上网过程,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作为基本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对互联网中人的发展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人凭其能力为身处的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由此,我们的网络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

第三篇:以人为本家具设计论文

一、对舒适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基础

在古代,家具常用于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对家具舒适性的关注,开始于德国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家具设计,包豪斯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因此,对舒适的关注,成为现代功能主义家具设计的重要基础。丹麦的现代家具设计在这方面起步较早。早在1917年,克林特就主张家具简洁化和功能主义,后来为了提高家具的舒适性,他对人体解剖学和人体肌肉的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功能主义对丹麦功能主义家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德国式绝对的功能主义,丹麦设计师并没有盲目跟随,而是走向一条可持续的、更加注重传统人文因素的、更加注重地域特征的和更多关注人的情感的人文功能主义之路,其核心就是对舒适的关注。其对舒适的关注,并不仅仅局限于功能上的舒适性,而是更多地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获得更大的舒适度。他们既懂得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从而达到功能上的舒适性目的,又善于通过精心的设计、人情化的因素、亲切的自然形态和传统的天然材料等设计出自然的、人情化的、温馨的、浪漫的和舒适的家具。被称为“椅匠中的椅匠”的维格纳,一生设计了500多件家具,主张家具应该具有良好的舒适性、符合人机学以及人的情感需求。在维格纳看来,一把椅子是否舒适,除了其尺寸符合人体生理要求之外,在变换坐姿的情况下仍然是舒适的,维格纳的设计中很少有生硬的棱角。1949年维格纳设计了著名的“圆椅子”,其设计是在对人体尺寸做了精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坐上去非常舒适,同时转角处被设计成圆润的曲线,其抒情的线条、精致的细部处理、自然的质感和质朴的形态,使其又多了几分亲切和舒适感。“圆椅子”得到了从美国总统到全世界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几度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时的座椅,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舒适的椅子。

二、对人文因素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精髓丹麦现代家具设计深深地根植于其社会和自然及深厚人文主义特征的传统之中。其家具设计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传统人文因素的尊重,以及对传统精致工艺的重视和对传统天然材质的偏爱。人文因素使丹麦设计传达出设计与自然以及设计与社会的亲密关系。丹麦家具之所以被设计得如此优美,首先是因为它们都被精心地设计,其次是具有丹麦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对于丹麦设计传统而言,精心地设计和人文因素是其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从克林特开始,丹麦设计师就对家具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进行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克林特主张从过去历代的家具中获取设计灵感。摩根森是克林特的学生,他的设计侧重于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衔接,并且注重功能主义。1958年摩根森在游历了西班牙之后,设计了SpanishChair(西班牙椅),该椅子是对克林特“取法传统”设计思想的准确诠释。维格纳不是克林特的嫡传弟子,但其主要设计方法却来自于克林特。1945年维格纳以中国明代“圈椅”为原型设计了四种“中国椅”。维格纳的做法是“把那些旧椅子的外在风格除去”,将其精简到“最纯净的结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实验。维格纳认为家具的美应该体现在其所有不同的角度,“一件家具永远都不会有背部”;“把家具倒过来,其底面也是好的。”维格纳的设计几乎精确到“多一分嫌重,少一分嫌轻”的地步。相比较而言,尤尔的设计观念则比较激进。他把传统因素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了一种非常优美的家具。1939年尤尔设计的沙发因为“长着耳朵”,看上去就像是亨利摩尔创作的雕塑,其象征生命的有机设计形式为丹麦设计开启了新的方向。尤尔为丹麦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也正是尤尔的设计明确了丹麦设计的方向。虽然尤尔与老一辈设计师克林特等学院派在设计形式上大相径庭,但是在对待设计与传统的关系问题上的做法却是一脉相承的。雅各布森的设计进一步发展了尤尔式的令人愉悦的有机设计形式,其设计的蚁椅、天鹅椅和蛋椅,既非常精美,又“像马蒂斯画画一样,非常自由,非常轻松”。雅各布森认为:“精美的设计能让人们变得像邻居一样亲近,像身份地位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就会消失。”设计师凯保杰森的设计思想则更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家具“应该是人性化的”,“是温暖的、有生命的”,同时,“线条应该带有一丝微笑”。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具有丹麦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的“丹麦式”的现代家具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也正是这些精美绝伦的设计“使人们工作得更好,感觉更舒服,心情更快乐。”

三、对自然的眷念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永恒主题

丹麦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500多万。但是,丹麦人却创造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家具和最舒适的人居环境。其自然、质朴、诗意般的设计成功地缔造了简洁、自然、温馨和人情味的家具及人居空间。对于丹麦人来说,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应包括从城市、社区、住宅到家具等各个空间层次,因此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地成为其设计的重心。来自于自然的质朴而具有诗意般的线条、形态、木材、皮革、藤条、色彩和质感等亲近自然的设计观念,使丹麦设计准确地融入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及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情,赋予了丹麦设计丰富的自然主义魅力。维格纳的孔雀椅,雅各布森的蚁椅、蛋椅和天鹅椅,南纳迪泽的蝴蝶椅和蛋形椅等,其设计灵感都来自于大自然,无论是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与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自然形态和自然现象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使其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自然的亲切感。迪泽对大自然中翩翩飞舞的蝴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并试图从蝴蝶优美的动态中获得到一种轻松、怡然的感觉,于是于1990年设计了令人激动的蝴蝶椅。椅子采用宽大的合成树脂薄片将靠背与座面围合为一个整体,并在表面漆以红黑相间的色块,看起来既像翩翩飞舞的蝴蝶,又如五彩斑斓的阳光,将大自然的绚丽蕴含于其中。自然成为丹麦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同时丹麦设计所传达出的表现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迎合了人们希望眷顾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使它在心理和情感上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进入21世纪,简洁和亲近自然,仍然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重要主题,并将继续发展。自然主题也是人类设计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并将变得日益重要。

四、对创新的重视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发展动力

丹麦设计师崇尚创新精神,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秉承“不重复自己的作品,更不抄袭别人的作品”的观念。丹麦家具设计的创新具有两层不同含义,一是对于家具设计传统的创新,二是对于家具设计自身的创新。丹麦不仅拥有世界最优秀的家具设计传统,而且丹麦设计师还擅长在传统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传统。他们善于学习、吸收世界现代设计的主流思想,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技术美学和人体工程学等都给丹麦设计注入了清新的时代气息。但是对于现代主义和一切新事物,丹麦设计师却采取不随风摇摆,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随的态度,而是取其精华并逐步消化、吸收、融入到丹麦设计传统之中。20世纪初,受德国包豪斯的影响,丹麦设计师开始探索现代主义设计。克林特曾对“现代主义”冷漠气质不愿全力追随。他在发展现代设计时,走挖掘传统的路,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传统,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拿来研究、改进,如英国18世纪乡村家具和中国明代家具,就曾备受他的青睐。但克林特在设计中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尽可能取其合理因素加以运用。克林特的创新思想使得功能和传统的因素都能很好地融入到丹麦的家具设计中。继克林特之后,尤尔开始从原始艺术和现代雕塑中获取设计灵感,创造了具有生命力和雕塑美感的有机设计形式,使丹麦创新设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尤尔之后,丹麦的创新设计异军突起。维纳潘东可以说是丹麦设计师中的一个伟大的“叛逆”。潘东的一生总是希望创造不同寻常的东西,他从不按过去做过的设计再去发展,他的信条是每次开始必须是一个新的创意。对潘东来说,椅子不仅是讲功能,而且要创造“椅子景观”。南纳迪泽这位丹麦设计界的才女,她认为设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开始设计一个物品时,“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你可以想像你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纸和笔,创作着没有人见过的东西,这是我们在凯尔克林特那里没有学过的东西。”丹麦设计师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丹麦设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在创造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设计的未来。

五、结论

丹麦设计师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表现对舒适的关注、对传统人文因素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习和吸收现代设计的主流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设计出很多的科学、合理、舒适、自然和人性化的现代家具。“以人为本”是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核心。随着设计和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概念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不仅仅指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还包括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如何在设计中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我们在发展现代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棘手难题。以往我们在借鉴西方现代设计时,由于过多注重宣传其外观或设计风格,而忽略了对其核心设计观念的深入解读,因此我们的设计难免形成互相抄袭的现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为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提供了优秀的学习典范。

第四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参评(推荐)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学 赵猛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第70--71页及73页1、2题)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分铅笔、鸽子飞回鸽舍、分书等直观实例,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抽屉原理”即“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中(k为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k+1)个物体”。例1只是k等于1的特例,例2是一般情况。简单地说就是当物体数是抽屉数的几倍多时,总有一个抽屉放进(几+1)个物体。

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显而易见的。例如,要把3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至少有一个抽屉里要有两个苹果,这样的道理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随着数值的增大让学生说理和应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有些难度。因此至于说理不必过于追究其严密性,同时在课堂上要通过引导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准确找到谁是“抽屉”,谁是“物体”,这样就便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理念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抢椅子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3个同学坐两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座2名同学,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积极性。

(2)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新课改倡导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知、了解、发现、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猜测验证的推理过程。因此设计实验操作、假设推理、发现归纳、解释应用等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抽屉原理”

通过抢椅子、分放铅笔、鸽子飞回鸽舍、分放数学书等学生熟悉的实例来探索发现“抽屉原理”规律,解释应用时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判断学生生日、判断老师属相、确定扑克牌花色、推断飞镖环数等问题,加深理解“抽屉原理”。活动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再用发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4)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游戏导入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最为简单的情况,即3个同学坐两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座2名同学;接着组织学生小组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支铅笔,进而思考把5支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呢?25支铅笔放进24个文具盒呢?学生感知铅笔比文具盒多1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支铅笔;又通过做一做发现多

2、多

3、多4时这个结论也成立;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例2即物体数量是抽屉数量的2倍多、3倍多、4倍多„„时,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倍数+1)个物体;最后总结发现规律即“抽屉原理”。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5)体现优化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时学生选用枚举法、图示法、假设法等不同的方法证明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用假设法说理更为清楚简单,到后面随着数量的增加通过提问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发现用假设法更容易解释。

(6)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创设情景、探究新知、解释应用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7)老师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

五、教学难点

用假设法解释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找准“抽屉”和“物体”

六、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ppt课件、铅笔90支、扑克牌一副、学生自备文具盒一个

七、教学流程

(一)初步体验,激发兴趣。

1、抢椅子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2把椅子,请3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听清游戏要求:你们3位同学围着椅子走动,等音乐定下来后请你们3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着两名同学,是这样的吗?如果不相信咱们再做一次,好不好?(另找3各同学再来一次)

2、引入课题:你想说什么?(抢椅子时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个同学。)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你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解释这种现象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例1(PPT):有4枝铅笔,3个文具盒,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观察这几种放法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演示),教师板书放法:(4,0,0)(3,1,0)(2,2,0)(2,1,1)

(4)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重点强调“总有、至少”,让学生弄清其含义。(一定有)(不少于)

(5)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每个文具盒里只放一支铅笔,最多可以放3支。剩下的一支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支铅笔要放进同一个文具盒。)(教师板书4÷3=1„„1)

(6)小组探究。把5支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至少有几只铅笔放进同一个盒子?为什么?

A、学生动手实验。

B、列式:5÷4=1„„1(学生说出来教师就板书)

(7)那如果铅笔数量很大,用分的方法麻烦吗?25支铅笔放进24各文具盒,至少有几只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为什么?

25÷24=1„„1(板书)

(8)做一做。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在同一个鸽舍?

7÷5=1„„2 1+1=2(只)问:为什么加1而不加2?(第二次强调最不利)

生:剩下的2只鸽子既可以飞进同一个鸽笼,也可以分别飞进2个鸽笼。要保证“至少”就继续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让2只鸽子进2个鸽笼。达到“至少”有2只在1个笼子。

(9)如果把鸽子和鸽笼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呢?

13只鸽子进9个鸽笼,至少有多少只鸽子进同一个鸽笼?(10)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忆刚才分的情况结合板书思考)(11)小结:只要铅笔(鸽子)数量是文具盒(鸽笼)数量的1倍多,总有一个文具盒(鸽笼)里至少放(飞)进2只或2只以上的铅笔(鸽子)。(不管余数是几)

3、教学例2(1)出示例题(PPT):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多少本书?为什么?(板书:5÷2=2„„1)

(2)尝试练习

把7支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呢? 把14支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呢?

(3)通过以上放东西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铅笔数是文具盒数的几倍多,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几+1)只铅笔。

▲引出课题:像铅笔、鸽子、书等叫做物体,文具盒、鸽笼、抽屉等可以看做类似于箱子的抽屉,把物体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规律,古人把这个规律叫做—抽屉原理(PPT)(板书课题)

3、数学小知识:抽屉原理的由来。(ppt)

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利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还把它叫做“抽屉原理”。

学生自学70-71页例

1、例2(1分钟时间)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13位老师中至少有()位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

2、六年级一班有70人,他们中至少有()人生日是同一月的。

3、扑克牌游戏 4、73页2题

(四)总结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40页习题。附: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铅笔 文具盒 总有 至少放进 4 3 4÷3=1„„1 2 5 4 5÷4=1„„1 2 15 14 15÷14=1„„1 2 7 5 7÷5=1„„2 2 5 2 5÷2=2„„1 3 7 2 7÷2=3„„1 4 14 5 14÷5=2„„4 3 倍数+1=至少数

八、教学反思

本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猜测验证的推理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假设推理、解释应用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抽屉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1、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渗透优化思想、建立思维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了“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4、不足与困惑

(1)汇报展示时应选一小组边汇报边演示;

(2)没有设计正好整除情况的习题以便学生对比区分,加深理解“抽屉原理”;

(3)大班额教学不能照顾全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学会解释“抽屉原理”。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五篇:参评教学设计《认识平行》

四年级数学《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

兴化市缸顾中心校 陆纪新 22577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39-P41。【教材简析】

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外可见。本课是本 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操作确认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平行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行的含义。【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能正确使用工具画平行线。

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形成表象,并通过观 察、操作等活动,加深平行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大胆求证的思维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

1.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2.在操作中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点。【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 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求知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调动

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小棒、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1.复习直线

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学习了有关直线的知识,回忆一下,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直的,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归纳:直线的特点。2.复习“平面”

师:同学们看,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有一些字,能读读吗? 生:我、们、爱、数学 问:这些字都在同一平面上吗? 生:不在。

问:哪些字在同一平面上?

生:“我”和“们”,“数”和“学”。

3.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

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思路】直线和平面两个概念是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知识基础,所以开课后的谈话和提问帮助学生梳理了已学的知识,把本课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原有的知识背景中,以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降低新课学习的难度。

二、认识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位置的关系 1.出示情景图片,引导观察。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5幅图片,它们是路灯、高压线、铁塔、跑道、窗户、篱笆。

(课件演示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师:在路灯这个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灯杆,在高压线、铁塔的这个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它的两个脚,在跑道、窗户、篱笆这些面上也能找到这样的两条直线。师:这5幅图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两条直线。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摘录板书:两条直线 同一平面 2.揭示研究方向。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过渡: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隐去,并且编上号(电脑演示)得到这样的五组直线。

3.认识相交。

师:你能根据每组直线的特点分一分类吗?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分类结果。)

师:你们都分好了吗?眼睛看上来,谁来说说第几组和第几组是一类? 生:我是把()和()分为一组„„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举手看看,我看到了有的同学没有举手,那你是怎么分的?(教师板书记录每一种分类结果)。

引导:我们班的同学有两

(三)种不同的分法,但是都把①、⑤组分成一类,你们是怎么想的?你来说说。(指名汇报)生:交叉了(相交)

师:交叉了(相交)你能指指在哪交叉了吗?(生指)

小结:两条直线交叉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我们叫做——相交。(板书)4.认识平行。

师:你们也把第③、④组分为一类,大家都没有意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指③、④)

引导:我们知道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你能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怎样的?来,闭起眼睛(指③)这两条直线延长了,又延长,再延长,相交了吗? 生:没有相交。

问:(指④)这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吗? 生:不会。板书:不相交

师:来看第②组,这是刚才分类的时候争议最大的,它是属于相交还是不相交的呢? 生:第②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是相交的。师根据学生分析后的结果调整分类。

小结:(指③、④)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板书),叫做互相平行。

提示课题:下面,我们进一步认识“互相平行” 板书:认识平行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39页,(指)“互相平行”“互相”是什么意思呢? 问:一条直线能叫做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引导:那么至少需要几条直线呢? 生:两条。

师:(指课件)好,这里有一组平行线,我们可以说红直线是蓝直线的(平行线),反过来也可以说蓝直线是红直线的(平行线),红直线和蓝直线互相平行。问:老师这还有一组平行线,谁能像老师那样也来说说这一组呢?(指课件)【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感受,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构建,力图使学生从生活情景和经验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另一方面,重视抽象数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组织讨论互相平行这一概念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分类,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通过比

较,使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做好了铺垫。

三、巩固练习,深化平行线的理解 1.判断4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互相平行,下面教师想考考你们,这有四组直线,第几组是互相平行的。

(指名汇报)你同意他的说法?为什么第4组不是互相平行的? 生:因为它延长后是相交的。

2.从图片中找平行线(书本39页)课件出示:黑板、秋千、五线谱。

问: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出互相平行的线吗? 3.从实物找互相平行的例子。集体汇报。

小结:只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是互相平行的。4.从图形中找平行的线段。(41页第3题)

【设计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体验。

1.活动:利用身边的或这老师提供的材料做一组平行线。课件出示材料。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小棒、方格纸、小红星本纸、白纸,请同学们从中选择材料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做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谁的想法最多。学生四人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反馈,评价。

折的方法、画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思路】通过操作活动,折、画、摆、说,采用“个体探索→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的思维由表及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平行的特征,使学生数学的思考得以加深和发展,不但深刻的理解其特征,还培养了创新意识。

五、师生合作,学画画平行线。

师:同学们画出了这么多组的平行线,老师也想画一组,可以吗?(教师用一把米尺的边连话画几组平行线)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画的这几组平行线有什么局限吗? 生:画出来平行线只能跟米尺的宽度一样。

师:要画出不同宽度的平行线该怎么画?你们看,我这样画行吗?(教师换用三角板画,先画一条直线,再慢慢移动成不平行)师:这样行吗? 生:不行,歪了。

师:好,我小心点移?(又移歪了)这样行吗?(不行)师:怎样才能确保平行?(给个依靠)可以这么做?

(引导出可以拿一把直尺做依靠)有了依靠了,下一步该怎么样?(移动)然后呢?(画)师:谁来和老师一起画这条线?(师生合作完成)师:还能再画一条直线与它平行吗?(师生合作完成)师:还能画吗?能画多少条?

让学生知道可以画无限条。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画一组平行线,做试一试的练习

六、全课小结,拓展铺垫。

1.本节课你对平行有了怎样的认识?(板书:认识平行)还有什么问题? 2.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七、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

相交

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

不相交

→ 互相平行

【教学反思】

一节新授课时的教学下来,觉得自己有几个方面是抓住了教材编排的特点,而且在处理“同一平面”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上也有一些创新之处。形成了互相平行的关系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重难点及编排意图上力求通过直观感知“同一平面内”去理解和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但教材没有现成可以借鉴使用的实例去铺垫。我只有通过课前一定的渗透并让学生首先掌握“同一平面”这个概念。利用一个写有“我们”、“爱”、“数学”的长方体,直观地展示了“同一平面”和“不在同一平面”的两种关系对比,使学生得到区别和表象的建立,从而初步构建了教学重点的基石,有了这个概念表象的建立为下一步“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就具备了观察、想象、体会、验证的条件。

2.对于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教学是重组空间观念的研究开端,需要在直线的特点上进行突破,尤其是第二组的延长后相交对于学生判断引出的质疑、猜想和验证与教材中所展现的“不相交”看似相悖却隐含着“相交”概念的渗透和构建,的确需要这样的感知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与教材的编排实现了足够的呼应。

3.操作实践的练习充分做到了让学生利用利用身边的或这老师提供的材料去做一组平行线,实现了从数学知识模型的建立到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德目标。创造性强烈,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归纳形成的概念于实践操作中加以验证和发展。

但也应该注意到,引起和唤起学生对具体数学表象的重视并感知和质疑的教学形式、处理方式还十分的不成熟及不到位。强烈的探究欲望是课堂求知的原动力。突破这样的瓶颈对于任何一节数学课堂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和难能可贵的,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注意向这样的课堂生成对于教学目标重难点服务的珍贵之处,对于闪现着智慧光芒的学生创新精神给予重新的审视和必要的重视。

注: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校园合作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该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编辑、改编等提交到评选平台的教案都必须遵守百度文库的版权说明。

下载参评论文: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评论文: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船长教学设计(参评)(最终5篇)

    《船长》教学设计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简泉小学 李惠娟 一、教案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上一框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执政方式等知识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从“以人为本”出发-谈中学物理教学评价体制

    从“以人为本”出发-谈中学物理教学评价体制 [内容摘要] 物理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检查和促进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的发展有赖于建立一套......

    黔东南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参评(共5则范文)

    2012年黔东南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参评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小学 2、 学科:数学 3、 课时:第1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本2——4页内容。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摘 要】人们常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这句话的误导下,很多人只是把数学与思维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只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其......

    政研参评论文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行业实力在不断提升,进而提高了国企的基本运行效益。从长远角度出发,若......

    参评论文和案例统一格式

    参评论文和案例统一格式 1、纸型:A4纸 2、页边距:上:3厘米,下:2厘米,左:2厘米,右:2厘米 3、行距:单倍行距 4、字体字号 标题:小二、黑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小三、黑体、加粗、居中 正......

    以人为本谈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浅谈学校管理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千方百计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在一个学校里面,校长就会把学生既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