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落实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三维目标”就是其中一个。虽然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我们口中,但什么是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备课时,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从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构建和达成还具有一定难度。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学生考试的成绩,只顾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将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之度外。有的教师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发生偏差,片面追求教学方法或情感体验的标新立异,弱化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有的教师没有弄明白《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造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之间不匹配的现象。有的教师孤立地把文本字词的学习当作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文本阅读的理解当作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文本意义的感悟当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误把三维目标当成三项目标,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个维度机械分割开来,平均体现,分步实施。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三个维度的目标南辕北辙,三维目标割裂等现象。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实现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可有可无的,每个维度的目标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的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人社会生存的必需条件。“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必要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必备要求。三个维度的目标构成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内涵,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统一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目前在我国出现的小学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误区:
误区一:“要点”组合序列不清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篇与篇、单元与单元之间,语言知识、读写知识不相连贯,不具客观体系性,知识教学要点的取舍就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知识教学要点不作客观统筹,势必造成教学目标的琐碎、杂乱,造成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重复。
误区二:强调目标机械“对应”目标教学强调教学目标与课堂实施的对应性,但是“对应”并非“问答”。如果把教学目标当成一个个问题,采取问答式教学,必然会肢解课文的阅读教学。
误区三:评价缺少整体运作目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解决群体教学在课程每个阶段所引起的各种学习错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被衍化成课堂教学的固定环节。
误区四:检测反馈缺乏矫正达标检测是目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检测反馈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检测的内容和要求的层次低;二是只注意检测反馈,而忽视及时矫正。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三维目标体系,改善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学评价多元化,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端正。
通过研究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通过对三维目标理解,从新的视角去构建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之真正意义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丰富当代教学理论。
2、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具体途径和策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优化学生为主的人文性,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维目标的构建和达成,渗透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和教学流程以及课堂生成目标的情况,设计一个三维目标的多元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反复试验,不断完善。
第二篇:《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关勇、王燕荣、陈娜、李建伟)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趋势
情境教学是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于1979年首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为促进儿童素质全面提高开辟了一条简朴有效地途径。进入21世纪,人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使语文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
21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的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们看到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革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机械注入”、“低效分析”,压抑儿童身心发展、阻碍儿童智力、情感、审美、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弊端。而情境阅读教学法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各个侧面入手,按照学生分年级要求,运用情境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感知――导入情境――角色体验――理解――入境朗读),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和探索一种能利用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
维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激活儿童的右脑,提高儿童的悟性,有利于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而带动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而,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工具。
2、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此理论借鉴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境界学说”和“外语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等方法,主张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大力发展形象思维,符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听到文中人物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作者的真挚的情怀。
3、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他在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六个解放”,并要求粉碎形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三、课题概念:
农村:在本课题中,特指我们学校范围内,农民、农村、农业的各种生产、生活情景,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情境教学:在本课题内,指的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创设出相关的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在此情境中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实践,以获取新知,得到新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
1、主要思想,主要观点。
李吉林的情感教育思想,其核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以情感为纽带。纽带说的实质,就是赋予情感以人性发展的本体、中介和目的的性质。在李吉林看来,作为教育出发点的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
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轨时期,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正在逐步取代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并表现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使语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
任何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投入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所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会学语文”和“喜欢语文”,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教改的一个基本理念。现代教育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而这种参与不仅是认知参与,还包括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转变,能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拨和激发出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自觉地创设情境。要切实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应从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教师是小学生的思维中介,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
2、主要内容。
(1)入情境,诱动机;教师设定特定的音乐情境,诱发学生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萌发主动参与的想法和动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诱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音乐课采用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有效情景,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情景导入法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能给自己的课堂点亮最辉煌的一笔。例如:学习《小酒窝》一课时,我在电脑屏幕上发上直观的学生笑脸的照片,学生看到自己的笑脸非常兴奋,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小酒窝,我通过创设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并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的抛出课题,引入新课。例如:在教授五年级《赶圩归来阿里里》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感受音乐作品的美,我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通过聆听完第一遍音乐,谁能来说一下刚刚歌曲里面唱的赶圩阿里里是什么意思? 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都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更是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赶圩”的意思。尤其是接下来游戏情景这个环节的设定,学生们参与的欲望更加的强烈,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一个孩子也参与到了这个游戏接唱的环节,课堂上的氛围真的是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真应了那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自
然的学习音乐,音乐才能够成为它的朋友。可谓是:“以境动情,情景交融,美在其中”。
四、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一)模拟真实情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
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二)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时,我利用CAI课件,制作了一群蝌蚪在欢快地游玩时,另一只形体和颜色有些不一样的蝌蚪却游到一旁,独自悠闲的玩着的动画情景。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三)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
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五、发挥语言优势,以情激情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苏联著名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浦洛夫把语言看做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虽然说课堂上教学情感的引发,可以靠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范读,也可以靠形象可感的无声演示,还可以靠见其人,闻其声的电教手段……然而最主要的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显然,这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感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再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曾琳老师使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课语不单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二)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化。从而真正实现解放学生、为学生减负,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有丰富情感、感恩社会的新时代接班人……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目标。
1、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实验法。任何一种课堂艺术,都需要到实践中去揣
摩,去验证。
(2)观摩学习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3)经验总结法。多多对自己的教学做适当的总结,让他可以成为一种经验。
(4)综合分析法。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片面的理解,应该更全面地,综合性地评价分析我们的教学艺术。
2、预期目标
2015年10月以前结题,并争取论文能够发表。
七、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个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开题)研讨、制定课题研究规划。
第二个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阶段性过程研究)
1、结合学校和班级工作现状,运用行动实验法,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
2、总结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的实验,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第三个阶段:2015年8月至10月(结题)
1、撰写研究心得:
2、对实际研究进行理论总结,推介研究成果。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每个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每堂课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自己的任务。
3、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要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以促进三维目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有时把各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地有机地有主次地相结合。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次营中心小学赵晋玲
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扬州“亲近母语”课题的广泛开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
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班级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
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五、课题研究对象
次营中心小学五(3)班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9月)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0年6月)实验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学生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2年6月)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推广研究成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社会,呼唤着学校教育的开放。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指示,江总书记的“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的指示,这一切都应和着开放时代的呼唤。因此,开放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2)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建立开放教育正是顺应人的和谐自然发展的需要。因此,开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3)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改变儿童学习起步阶段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的现状,让学生参与选择决策,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开放教育是适应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2、课题提出的意义
(1)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营造学校良好的氛围,能稳固学校发展的基础,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开放阅读教学是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的具体措施之一。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语文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关于“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
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改革模式。开放式教育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沟通,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开放教学体现在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上的纵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弹性化,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2.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
3.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合作阅读的能力,4.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6.发展学生阅读评价和审美的能力
7.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技能、阅读
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主要由老师来确定,且比较重视阅读认知目标的完成,而阅读技能、阅读情感等目标,还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没有去深入思考学生学习的方法、技能、兴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使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获取方法有培养兴趣。而开放性教学目标除了体现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之外,还要体现出目标的发展规律和目标的多元化,体现阅读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和教师指导确定相结合的方向。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选择的自主性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教师必须打破阅读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凭借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言文字。要使语文知识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连贯性,体现学生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语文课堂中,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和有机整合。阅读
教学的过程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抓好课外辅导和实践,向课前和课后延伸。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的开放
开放的阅读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的阅读教学空间、开放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在阅读教学空间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课堂学习模式,也可根据需要将课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阅览室、室外等。在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要体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的多样化。教师要打破自己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和评价权威的局面,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让家长来参与学生的阅读评价,发扬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法
2、实践操作法
3、经验总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