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大连世纪学校 唐丽媛

一、教材说明: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二、教材分析: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七年级初一年级下学期历史的第一课,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一是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隋朝空前份荣富庶;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等重要内容,对掌握历史年代、历史线索、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生生合作的学习途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是本课重点,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是隋朝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体现中华民族勤劳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确定隋朝统一的条件为本课教学难点,因为教材没有提出,需要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另外,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开凿的意义也是本课难点。因为需要学生要在历史知识基础上,结合地理知识,用全面客观的态度,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要加以阐释、引导。

五、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件论据和独立思考,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为此,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制作大运河等相关知识的课件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讲授、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的建立、隋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文帝、隋炀帝,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隋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隋开凿大运河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隋文帝如此,隋炀帝也如此;了解隋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七、教学过程

(一)隋的统一

1、忆旧联新,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历史知识讲究连贯性。历史线索要清晰,前面学过的朝代表要让学生心中不忘,通过让学生背诵朝代歌,回顾上学期的学习内容,承上启下,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长期分裂局面,民族融合和汇聚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人们渴望统一,谁能完成统一大业呢?导入新课。

2、结合材料,阅读整理

关于隋朝的建立,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引用清人赵翼所言:“古来的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分析杨坚建立隋朝的原因,并请学生看隋文帝图,加深印象。3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关于隋朝的统一,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展开阅读讨论,隋朝统一的条件、统一的经过以及统一的影响。特别是隋朝统一的条件,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整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隋朝的疆域,指导学生看地图,加深印象

关于隋朝的富庶,引用马端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并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进一步体会。同时教师可是当补充内容,如隋文帝“开皇之治”,隋朝开创了一系列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让学生加深了解隋朝的历史及其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

(二)、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1、小组讨论,积极参与

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原因,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现在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分析,各组意见发表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知道大运河开凿的真正原因,对以后分析问题大有帮助。如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看琼花。学生就会做出理性的分析。

2、利用公式,解决重点。

关于大运河开凿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公式,即1=2+3+4+5+6,让同学看大运河的示意图和教材的介绍找出以上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去寻找答案,提高了积极性。最后,学生很容易记住了大运河开凿的情况,1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2千多千米,3点、4段、5大水系、6年时间。

3、引发思考,解决难点

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争论思考,有人说大运河开凿是好事,也有人说大运河开凿导致隋朝灭亡,对次你们怎么看,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知道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是隋朝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体现中华民族勤劳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另外,也帮助学生用全面客观的态度,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对历史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要加以阐释、引导。

八、课后小结,教师结合本科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让学生总结本科所学的知识。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又极其重要的年代?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繁荣富庶;创立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等;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为唐朝强盛奠定了基础。即使适当补充。

九、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采用忆旧联新方法,导入新课,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对历史知识的回顾,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课堂中,我不断设疑,通过提问、小组探究讨论、出示公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然而,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牵引学生的思维,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推进教学环节的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些忽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时,书上的内容 不是很充实,也没有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的实效性不强。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是把书上的资料读出来,而如何把这些资料互相交流、讨论、归纳、概括,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我在这方面缺乏指导。另外,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把这些信息加工、整合,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调节课堂的节奏,我在此也缺乏足够的预设能力,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十、对教材及《课标》的验证

教材从内容到图片的选择上,主题突出,语言简洁,课后的阅读思考题、讨论题的设计比较有启发性。但是内容不够充实。

《课标》定位比较适切,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探究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一、本课基本说明

1.模块: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

第10课 5.学时数:1课时(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了解秦的疆域和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建筑。

(二)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内容分析:

《秦王扫六合》是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文介绍了秦灭六国,秦朝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秦朝的疆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同时秦开创了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文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作用。

难点是焚书坑儒及相关知识的空间概念。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望,但理解抽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心力与智力相对欠缺;认识问题的能力存在缺乏辨证与全面看问题的不足,个性化与绝对性认识问题的倾向比较突出;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接触了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表象,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地进入课程但概念化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4.设计思路:

《秦王扫六合》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一篇课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课以秦朝统一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是为巩固统一,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多媒体课件、实物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拿着圣旨,提问学生:最早称皇帝的是哪个朝代?学生回答秦朝,导入课题。学习过程: 解释课题:意思为秦朝的统一。

引导学生回忆战国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 学生回答 “齐、楚、秦、燕、赵、魏、韩”

老师进一步提问: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是谁?

学生:实力最强的应该是秦国。回忆巩固所学知识,为秦灭六国作铺垫。探究新课

一、秦统一六国

教师在地图上展现秦灭六国过程提问:时间?顺序?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秦王嬴政能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引导学生回答。期间展现材料 “天下之统一,势(趋势)也。”

——康有为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①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强调秦统一的时间、都城、人物、意义。(强调嬴政的正确写法)

过渡:秦从战国初期的西方国家到统一后的大国,秦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哪些影响深远的措施?分组进行讨论,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几个方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分析: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并用材料强调其特点。再用谭嗣同的话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指出其影响。

设置情景:如果你是一位商人,在秦朝初年出外做生意,你可能会碰到哪些不便?秦朝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由经济组同学回答,并总结: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用实物和图片展示。

设置情景:假如秦朝初期,地方上出现了紧急事务,给秦始皇上奏折,而秦始皇拿到地方官的奏折时,会出现什么情形呢?秦始皇作出批示后,下旨给地方官员又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对刚统一的国家有什么影响?

由文化组同学回答,并总结: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用图片展现加深学生印象。

解析“焚书”与“坑儒”的含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书本小字,描述焚书坑儒的起因和具体情况。

提问“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后果怎样?请你阅读教材 “文献资料•郭沫若的话”。在军事方面,面对北方有匈奴的入侵,秦朝是如何做的呢?

由军事组同学回答,并总结: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南征越族,开凿灵渠。展现图片,加深印象。

通过一系列措施,秦朝巩固了统一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图片展示秦疆域四至。分析秦统一的作用: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局面;

②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紧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经济联系; ④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灵渠;

⑤扩大了中华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秦朝的统一是由秦始皇来完成的,终 其一生,秦始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但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却有诸多观点。有人认为他“供大于过”,有人认为他“过大于功”还有人认为他“功过参半”你是怎样看的呢?要求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功:

A.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对后世影响大。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D.修筑长城,开凿灵渠。过

焚书坑儒,破坏了文化发展。耗费民力物力,统治残暴。

并进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导。

要求学生展现学前所画思维导图。进行评价作为小结。课堂练习巩固2` 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答题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和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用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放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特别是用动画来演示“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正是这种新鲜的刺激,使他们对历史课有了新的认识,更有学习的渴望。

这节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适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效果好。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直得我们教师进一步去探讨。

第三篇: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课《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网络世界

第1课

走进因特网

泰来县江桥中心学校 邓桂英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走进因特网,了解因特网。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的发展和历史、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因特网应用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网络和网络应用的基础,但在网络域名、IP地址以及其服务与应用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又比较难于理解。

【编写意图】

为了使学生了解因特网,更好地利用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为本单元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本节课从因特网的定义、发展史、IP地址、域名及它所提供的服务等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因特网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讲解和深入。甚至有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都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网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差异。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对网络又充满了期待,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做为本学期的引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具体操作示例,本节课采用讲解教学法、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因特网及其定义,了解因特网发展和历史;掌握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含义和规则,掌握常见域名;了解因特网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IP地址和域名组成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写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因特网所提供服务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利用因特网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系统地学习因特网及其定义,培养学生整体和系统地梳理知识的意识;通过对因特网所提供服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因特网的域名和地址;因特网服务与应用。教学难点:IP地址组成,常见域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计算机都是一体的,任何一个计算机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交换资料、传递信息、共享文件,把原本遥远的天涯海角变成咫尺天涯!

2、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展示本节课题。学生活动

理解、思考,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目前生活应用最为广泛、覆盖面积最广的网络是什么网络?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回答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完成以下任务。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巡视指导。

2、布置学习任务一

教师出示因特网结构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因特网。

3、布置学习任务二

教师引领学生到网络中收集因特网的发展和历史,并做交流汇报。

4、布置学习任务三

教师通过实例介绍,讲解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

5、布置学习任务四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活动

1、分析理解因特网结构的示意图,在教师帮助下完成任务一。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二,并做好收集,最后各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3、结合教材,在教师的讲解中学习完成任务三。

4、以各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四。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做好交流汇报。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做好各小组间竞赛的总结和点评。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学生活动

1、自评、他评、汲取各组优点。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课后记】

网络的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点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课堂教学要避免空洞的概念解说,尽可能把新生事物介绍给学生。基于这一点,教材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概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给出计算机网络更精确的定义。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简单讲解计算机网络。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分布在同一教室的计算机局域网,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网卡、网线和设置共享的知识,进一步讲解计算机网络。

第四篇:《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桂园中学

(一)教材结构分析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现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和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交融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材当中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适当地给与讲解。

本课设计成两条旅游路线,以“旅游参观”的方式贯穿始终。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的录像和图画资料以及音乐素材。学生课前分组讨论相关课题。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事先讨论布置的课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发表见解。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新课导入、播放录相《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略)

(点评:让学生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产生兴趣和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两个学生扮演导游,分别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旅游路线做精彩介绍。“导游”借助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辅助课件,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由来、路线、沿图景点、风光、历史作用等编成导游词,吸引同学们“旅游观光”------(点评:通过两位“导游”的积极参与课堂和教师的点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课文的重、难点融合到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中。)

第三步: 有奖抢答活动:教师将课文知识编成有趣的抢答题并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分组进行抢答活动,最佳组将获得礼物。(点评:抢答活动将激活课堂,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步:绘图PK活动:派两位同学上台分别绘制丝路和运河路线图,其他同学观察讨论评价,评出哪个最佳,颁发奖品。

(点评:此活动将深化学生对丝路和运河的认识,形成空间地理概念。)

第五步: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丝路和运河的特色。教师总结。课堂小结: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中西交通、南北交通,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堂课我们在大量的录象、图片资料中领略了神秘的有异域风情的西域风光、优美自然的运河水乡风貌。大家一定非常想沿着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去亲身探访。课后大家可以设计两条旅游线路,评一评谁的设计方案最佳。

(点评:概括虚拟旅游的收获,当是别有一番韵味。)

(七)本课知识要点:

1、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图、历史作用,古今丝绸之路的比较;

2、京杭大运河的概况、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

3、丝绸之路与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比较。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xiǎn]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三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乃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大量的古典诗词及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来了,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妆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在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妆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

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而且把心得体会随时拿笔记下来。于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了,每次学期考试,总是名列前茅。逢上作文课,我更是如鱼得水,下笔成文,当堂交卷的习作,几乎也成为同学们观摩的范文。后来,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

1、文章最后说“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回答文中是如何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的?

2、《雪》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4、文章的中心是()。

A、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说明童年读书与好学的重要。B、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介绍自己成功的足迹。

C、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D、通过回忆童年读书的趣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参考答案〗

1、因兄姊攻读诗文,在牙牙学语中,便认识了不少单字,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上学后读了不少古今著作;写“雪”的作文,表明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2、先看到自然景观的雪和河边老人垂钓的形象,进而联想到一首古诗,再结合自己的心灵感受,写出了这篇作文。

3、时间顺序。4、A。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 这段文字重在表现()。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⑵ 看到“我”背不出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此,“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⑴ C ⑵ 对于我挨打,母亲非常心疼,但她认为这样可以使我成才。我不怪母亲,因为这是当时落后的教育方法所致。

下载《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历史教案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道德与法治第1课教学设计

    第1课:假期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天带给我们什么?感受暑假生活带来的快乐。并能做到以后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假期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

    第1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工具等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 学 设 计 李 振 亚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

    教学设计刘胡兰第1课

    刘胡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出卖”、“收买”、“叛徒”等21个新词。 2、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用“愤怒”、“光荣”各写一句话。 3、能读出刘胡兰与......

    教学设计 观潮第1课

    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教学设计 火烧云第1课

    火烧云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描写了夕阳西下时天边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瑰丽景色,是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熏陶的合适教材。 2课文第二部分,先后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1课

    草船借箭 一、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起、经过、结果清楚,是以“借箭”为中心事件,按“接受任务——作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的顺序写的,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恰当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