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师大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按角将三角形分类.
3.能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二、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分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利用多媒体显示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对三角形你都知道哪些?
(二)新课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利用多媒体显示)
2.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利用多媒体显示外角的画法并讲解)
提出问题:样画出 有多少个外角?与内角
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是什么关系?怎 的外角?
3.试一试.(利用多媒体显示)
下图中,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归纳得到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类:
所有内角都是锐角——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是钝角——钝角三角形.
4.猜一猜.(利用多媒体显示)
下图中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可能是什么角?这几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5.试一试.(利用多媒体显示)
下图中,三个三角形的边各有什么特点?
由此问题引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6.看谁快,看谁准.
说出下面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还是正三角形?
7.做一做.
见教材第45页.
(三)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作业
第45页第1、2题.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篇:华东师大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画对称轴,了解了对称轴与轴对称图形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画轴对称图形,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教材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画对称轴的学习,已了解了对称轴对轴对称图形的关系,根据教材设计的探索过程,学生可以逐步从易到难自主探索出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设计理念
改变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如果给出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那么如何画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呢?
(二)新知探索
1.在格点图中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1)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2)折叠检验画得是否正确.
(3)学生相互交流画法.
2.如果没有格点图,那么如何去画图中某一点的对称点呢?学生讨论后,出示教材第77页“做一做”.
(1)学生尝试完成.
(2)指定一名学生说出画法,并出示画图的方法步骤.
(3)折叠检验.
3.教学例子.
(1)你打算怎样画出
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
?
(2)学生试画,指名学生上黑板.
(3)指定一名学生说出方法,灯片出示步骤.
(4)学生相互出题,画出一个较复杂的图形,让同桌画出其对称图形.
4.小结法则
(1)今天学的什么内容?
(2)如果图形是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怎样画出它关于某一条直线的对称图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8页第1、2题.
(四)课外作业
基础熟练的画轴对称图形部分.
第三篇:华东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相似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道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根据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由相似比求出未知的边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相似形?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标准是什么?
二、新课
1.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由复习中引入,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由此可以说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成比例,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在△ABC与△A′B′C′中,∠A=A′,∠B=∠B′,∠C=∠C′
那么△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是表示相似的符号,读作“相似于”,这样两三角形相似就读作:“△ABC相似于△A′B′C′”。
由于∠A=∠A′,∠B=∠B′,∠C=∠C′,所以点A的对应顶点是A′,B与B′是对应顶点,C与C′是对应顶点,书写相似时,通常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以便比较容易找到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角、对应边.如果记
=K,那么这个K就表示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相似比就是它们的对应边的比,它有顺序关系.如△ABC∽△A′B′C′,它的相似比为K,即指=K,那么△A′B′C′与△ABC的相似比应是应为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就不是K了,2.△ABC中,D,E是AB、AC的中点,连结DE,那么△ADE与△ABC相似吗?为什么?如果相似,它们的相似比为多少?
如果点D不是AB中点,是AB上任意一点,过D作DE∥BC,交AC边于E,那么△ADE与ABC是否也会相似呢?
判断它们是否相似,由①对应角是否相等,②对应边是否成比例去考虑。能否得对应角相等?根据平行线性质与一个公共角可以推出①,而对应边是否成比例呢?目前还没有什么依据,同学们不妨用刻度尺量一量,算一算是否成比例?通过度量,计算发现
所以可以判断出△ADE与△ABC会相似。
若是如图DE∥BC,与BA、CA延长线交于D、E,那么△ADE与△ABC还会相似吗?试一试看。如果相似写出它们对应边的比例式.
.
3.如果△ABC∽△A′B′C′,相似比K=1,你会发现什么呢? =1,所以可得AB=A′B′,BC=B′C′,AC=A′C′,因此这两个三角形不仅形状相同,且大小也相同,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试问:
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
相似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
全等的符号与相似的符号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区别?
4.例: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5、12、13,与其相似的三角形的最长.边是39,那么较大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较小三角形与较大三角形的周长的比是多少?
分析:这两个三角形会相似,对应边是哪些边?相似比是多少?哪一个三角形较大?要计算出它的周长还需求什么?根据什么采求?
三、练习
判断下列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简单说明理由,如果相似,写出对应边的比例
四、小结
1.填空。
_______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一边,与其它两边或其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指出它们的对应边。
五、作业
P731、2、3。
第四篇:华东师大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3 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谈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尝试解决新问题.
问题1:利用一张白纸,且每张纸可做2个盒身,或3个盒底,问1张纸能做成成套的纸盒吗?
活动二
形成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
步骤(1):尝试.
问题2:如果给定2张白纸,那么你能做几个纸盒?
步骤(2):发现.
问题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用3~8张白纸做成成套纸盒的问题吗?
问题4:用20张白纸能做成成套纸盒多少套?
步骤(3):交流.
问题5:把你的解法讲给小组同学听,并全班交流.
步骤(4):思考.
问题6:从这些方法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1)找等量关系.
(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活动三
巩固练习.
活动四
反思与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发现了…….
活动五
分层作业.
必做题(略);选做题(略).
五、教学反思
(一)通过本课的讲解,我深深地认识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必须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使其有感性认识,若能尽量多做课件、教具,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会积极的参与课堂,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二)课改以后的教材和课改以前的教材的教学目的大不一样.以前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根本不需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只知道知识的结果就可以了;课改以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被学生牵着走,教学内容要侧重动手实践,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备课,因为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中,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其挖掘课程标准,挖掘教材,转变观念,改变思维定势.
(三)课改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要注意课堂中引导的把握程度.例如:本节课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给20张纸分配时,可能会有一题多解,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开拓思路,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可能找不到等量关系,列不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因此,课改后,教师的课堂要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四)课改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学生全员参与课堂,大胆实践,互相交流,因此,讨论是课改后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合时机的讨论,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多的讨论会耽误时间,影响课堂效率.适当的选择讨论的时机,把握讨论的时间,这是给教师提出的又一难题.
总之,教师要重新开始,借着课改的机会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第五篇:华东师大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生活中的轴对称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荔枝小学:杨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通过实践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折、画、制作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并体会对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师:自从走进数学世界以来,我们就一直体会数学带来的 美和乐趣,今天,我们将欣赏并探求一种新的数学美——对称美。(揭示课题,播放千手观音视频)
(二)探索新知 1.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在引入的基础上,由多媒体展示轴对称图形,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完善定义,加深理解。
2.联系生活,突出重点
(1)明确定义之后,设计活动一:首先请学生列举一些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在矩形纸上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2)练习
下面路标有多少个是轴对称图形?
(3)动手操作、巩固提高
活动二:拿出准备好的图片找出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折、叠、画的方式找出图形的对称轴,你会发现什么?
生:自述总结。
师总结:a.轴对称图形有的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由此可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对称轴;b.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要画成虚线。
3、类比观察,形成概念
活动三:动手制作墨水画。老师利用墨水画得出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生自我总结然后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呈现,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由生总结)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轴对称
↙ ↘
轴对称图形定义 成轴对称 展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