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7:1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第一篇:教案: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第1课时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能作出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

已知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求表示线段长度的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生活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图所示.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b)中能找出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

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与同桌交流,找出图(b)中的三角形.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你能指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几个吗?分别是什么?

生: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三个,分别是A、B、C.师:这个三角形的边呢?

生:边有三条,分别是AB、BC和CA.师:对.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AB对着∠C,记作c;边BC对着∠A,记作a;边CA对着∠B,记作b.也就是说,一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可用“∠”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师:按边分类时,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 生:等边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条边都相等,比如两条边相等,这类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呢? 学生思考.师:我们把这类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板书:

三角形(按边分)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区分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吗?

生: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师:对.我们现在再来认识一下顶角和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请大家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并说说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操作.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对,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呢? 生:由所有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教师板书: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我们能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如果三条线段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在实际计算中,需要验证六个不等式都成立吗? 学生思考,讨论.师:不等式a+b>c,你把a移到不等式的右边,这个不等式如何表示? 生:b>c-a.师:对,也就是c-a

【例】 等腰三角形中,周长为18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外两边长.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生: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 x+2x+2x=18,解方程得x的值,即底边长,然后求出腰长.师:当已知一边长为4cm,但并未指明它是腰还是底时,应该怎么求另外两边的长呢? 生:要分4cm是腰长和底边长两种情况来讨论.师:对.还要注意对得到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讨论.教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 x+2x+2x=18.解方程,得 x=3.6.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

2x+4=18.解方程,得 x=7.若一条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有 2×4+x=18.解方程,得 x=10.因为4+4<10,所以,以4cm为一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另外两边长都是7cm.三、练习新知

师:请同学们判断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1)1cm、2cm、3cm;(2)2cm、3cm、4cm;(3)4cm、5cm、6cm;(4)5cm、6cm、10cm.教师找四名同学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吗? 以题(2)为例,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要作几个判断? 生:三个.师:哪三个?

生:2+3>4,2+4>3,3+4>2.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判断的结果得到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生:……

师:2+4一定大于3,3+4一定大于2,因为长度为4的这一条边长已经大于3了,同样的长度为3或4的一条边长已经大于2了.生: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师:很好.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让学生知道怎样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我们不对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是否小于第三边一一验证,因为后面的式子可由前面的变形得到.事实上,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即可,因为当这个条件成立时,其他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式子也成立.通过这些方法的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简化计算的习惯.第2课时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2.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来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生:记得.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师:对.那么如果按角来分类呢?

生: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师: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义的吗?

生:能.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在介绍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对它的边进行了区分,分为腰和底边.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怎么对它的边长加以区分呢?

生: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师:对.我们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这样以后就容易指出了.直角三角形可以写成“Rt△ABC”,我们把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归为一类,称为斜三角形,所以斜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我们再回忆一下,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师:你还记得在小学时,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个关系的吗? 生:用折叠和剪拼的方法得到的.师:好.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剪下来.学生交流讨论后操作.师:将纸片三角形的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嵌合.学生操作.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用剪拼的方法证明一下,看你们能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学生操作.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很好!你们还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生:用量角器量.师:对,你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它的三个内角,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后回答.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 学生计论后回答:一个.师:你是怎样得出的结论?

生: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钝角是大于90°的角,若有两个钝角,三个内角的和就超过180°了,所以至多有一个钝角.师:最多有几个直角呢? 生:一个.师:为什么呢?

生:与钝角情况类似,若有两个直角,它们的和就已经是180°了,再加上第三个角的度数,内角和就超过180°了.师:你分析得很好!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 已知:如图所示,△ABC中,BD⊥AC,垂足为D,∠ABD=54°,∠DBC=18°.求∠A和∠C的度数.师:怎么求∠A的大小?把它看作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求?

生:∠A是△ABD的内角,因为BD⊥AC,所以∠BDA=90°,∠ABD的度数已知,所以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可以求出∠A的大小.师:很好!∠C的度数怎么求呢?把它作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呢? 生:可以放在△ABC中求,也可以放在△DBC中求.师:对.当∠C作为△ABC的内角时怎么求呢?

生:∠A+∠ABD+∠DBC+∠C=180°,所以∠C=180°-∠A-(∠ABD+∠DBC),然后把各个角的度数代入即可.师:当∠C作为△DBC的内角时怎么求呢?

生:因为BD⊥AC,所以∠BDC=90°,∠BDC+∠DBC+∠C=180°,所以∠C=180°-∠BDC-∠DBC,然后把各角的度数代入即可.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解:由于BD⊥AC,(已知)所以∠ADB=∠CDB=90°.在△ABD中,∠A+∠ABD+∠ADB=180°,(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ABD=54°,∠ADB=90°,(已知)∠A=180°-∠ABD-∠ADB =180°-54°-90°=36°.在△ABC中,∠C=180°-∠A-(∠ABD+∠DBC)=180°-36°-(54°+18°)=72°.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真探究,从而证明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三个层次要素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回忆旧知、引入新知”,“分析交流、探索规律”,“学以致用、提高能力”,使整节课既有规律性又有艺术性.教学过程中,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真知的机会,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找到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第3课时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通过作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作图的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

三角形的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画法.【难点】

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我们在上节课把三角形按角进行了分类,我请几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生甲:在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生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生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很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定理,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三角形中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除此之外,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它还有什么元素吗?

生:角平分线.师:什么是角平分线呢?

生: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还有什么元素? 生:中线.师:什么是中线呢?

生: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师:还有什么元素呢? 生:高.师:什么是高呢?

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学生熟记定义.师:你能根据这些线的定义作出这些线吗? 生:能.师:现在请大家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各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个角的平分线.∠1=∠2,BD是∠ABC的平分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条中线.BD=DC,AD是BC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一条高线.锐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 直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

钝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

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样做的?

生:先作出一个三角形,把它裁剪下来,我折叠要平分的这个角使它的两边重合,这样得到的折痕与这个角的对边有一个交点,连接这个角的顶点与这个交点得到的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你太聪明了.大家现在都知道怎么作的吗? 生:知道.师:那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么做的?

生:要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我折叠这条边,使其两端点重合,折痕与这条边的交点,就是这条边的中点.连接这条边所对角的顶点与这个中点,所得的线段就是这条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动手作出中线.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吗? 学生讨论.生:过这边所对角的顶点折叠三角形,使这条边的两段重合,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高.师:很好,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三、作图练习,理解定义

师: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给出了角平分线的作法,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画出三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再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中线的定义,作出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操作”的第1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师:直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和边重合;钝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在三角形的外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作出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甲: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生乙: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生丙:三条高交于一点.师:很好!之前学过的说明三角形意义的语句、本节中说明三角形角平分线意义的语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分别是三角形、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七年级时我们也学过一些定义,如“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是有理数的定义.前两个定义揭示了对象的特征性质,后一个定义明确了所指对象的范围.给出定义,就是在于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定义以及画法.师:对,我们由作图过程知道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是交于一点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作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定义.通过画图和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三角形的这些线是交于一点的,培养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得到的结论,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这节课所讲授的三种线段中的两种,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线都是建立在以往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这两种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起来更容易.强调三角形中的三种线是“线段”,而不是以往的“射线”.

第二篇:三角形边角关系教案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

湖滨九年制学校

王兆明

一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分类思想。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3.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 2.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 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四根小木条 五 课时安排:

一节课

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3米,你相信吗?已知姚明腿长1.28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组图片,找出你熟悉的图形三角形,引入课题

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三角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教师: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学指导:

认真看书67页的内容。注意三角形边的表示方法。并思考下面问题:

(1)知道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等概念,会用几何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2)会把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知道每类三角形的特征;(3)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概念;

教师:依次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 4.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5.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有这样的四根小棒(4cm、6cm、10cm、12cm)请你任意的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1)有哪几种取法?(2)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3)用三根什么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并合作交流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根小棒中,如果较短的两根的和不大于最长的第三根,就不能组成三角形。

这就是说: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上面的结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加以说明吗? 学生: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讲解例题

例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cm和9cm,你能确定该三角形第三条边长的范围吗?

解:设第三条边长为a cm,则

9-3<a<9+3

6<a<12 结论:其它两边之差 < 三角形的一边< 其它两边之和 例2:等腰三角形中,周长为18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如果一边长为4 cm,求另两边长

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则腰长为2x cm。根据题意,得

x+2x+2x=18

解方程,得

x=3.6 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6 cm,7.2 cm,7.2 cm

(2)若底边长为4 cm,设腰长为x cm,则有

x+x+4=18 解方程,得

x=7cm 若一条腰长为4 cm,设底边长为x cm,则有

4+4+x=18 解方程,得

x=10 因为4+4<10,所以,以4为腰的话不能构成三角形 所以,三角形的另两边长都为7 cm 7.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教师: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

学生: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2)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3米,你相信吗?能否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呢? 答:不能。如果此人一步能走3米,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长要大于1.5米,这与实际情况相矛盾,所以它一步不能走3米。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课本P73习题14.1第1,7题

第三篇:三角形边中的边角关系教案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 Ⅰ.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2.如何表示一个角? Ⅱ.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出示投影: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Ⅲ.讲授新课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大家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并回答以下问题: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

图5-1

1.你能从图5-1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与同伴交流各自找的三角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该图形然后来找,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指出三角形)根据指出的三角形回答下列问题: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小学对三角形的认识回答)3.什么叫做三角形?(通过视频了解三角形定义)

(刚才找到的三角形能说清楚吗?可能同桌的两位或前后能指着说,隔一行或隔一排就恐怕不行,你说的是这个,他说的是那个,容易混淆,那么怎样就可以表示清楚呢?)4.如何表示三角形? 5.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

6.如果我说三角形有三要素,你能猜出是哪三要素吗?(通过视频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元素)练一练:(三角形定义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通过视频掌握三角形按边的分类)1.三条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如图3-9。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如图3-10。3.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议一议

(1)元宵节的晚上,房梁上亮起了彩灯,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与装有红色彩灯的电线哪根长呢?说明你的理由。(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长,我是通过测量得到的.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长.因为我们在上册书中学习过这样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所以把装有红色灯的电线两端当作两个点,这样它就最短.因此,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长。)(2)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视频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做一做:分别量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分三个小组分别量出三个三角形长度并计算)(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想一想:有两条长度分别为5cm和7cm的线段,用长度为13cm的线段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如果换下长度为5cm的线段,那么换上线段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可以组成三角形呢?动手摆一摆。(通过视频应用新知)

解题技巧: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请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经常有行人斜穿马路而不走人行横道? 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三要素 3.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4.三角形按边分类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习题14.1(1、2)

第四篇:《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能作出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

已知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求表示线段长度的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生活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图所示.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b)中能找出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

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与同桌交流,找出图(b)中的三角形.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你能指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几个吗?分别是什么? 生: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三个,分别是A、B、C.师:这个三角形的边呢? 生:边有三条,分别是AB、BC和CA.师:对.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AB对着∠C,记作c;边BC对着∠A,记作a;边CA对着∠B,记作b.也就是说,一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可用“∠”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师:按边分类时,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 生:等边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条边都相等,比如两条边相等,这类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呢? 学生思考.师:我们把这类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板书: 三角形(按边分)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区分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吗? 生: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师:对.我们现在再来认识一下顶角和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请大家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并说说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操作.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对,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呢? 生:由所有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教师板书: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我们能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如果三条线段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在实际计算中,需要验证六个不等式都成立吗? 学生思考,讨论.师:不等式a+b>c,你把a移到不等式的右边,这个不等式如何表示? 生:b>c-a.师:对,也就是c-a

【例】 等腰三角形中,周长为18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外两边长.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生: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 x+2x+2x=18,解方程得x的值,即底边长,然后求出腰长.师:当已知一边长为4cm,但并未指明它是腰还是底时,应该怎么求另外两边的长呢?

生:要分4cm是腰长和底边长两种情况来讨论.师:对.还要注意对得到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讨论.教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 x+2x+2x=18.解方程,得 x=3.6.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

2x+4=18.解方程,得 x=7.若一条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有 2×4+x=18.解方程,得 x=10.因为4+4<10,所以,以4cm为一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另外两边长都是7cm.三、练习新知

师:请同学们判断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1)1cm、2cm、3cm;(2)2cm、3cm、4cm;(3)4cm、5cm、6cm;(4)5cm、6cm、10cm.教师找四名同学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吗? 以题(2)为例,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要作几个判断? 生:三个.师:哪三个?

生:2+3>4,2+4>3,3+4>2.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判断的结果得到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生:……

师:2+4一定大于3,3+4一定大于2,因为长度为4的这一条边长已经大于3了,同样的长度为3或4的一条边长已经大于2了.生: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师:很好.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让学生知道怎样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我们不对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是否小于第三边一一验证,因为后面的式子可由前面的变形得到.事实上,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即可,因为当这个条件成立时,其他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式子也成立.通过这些方法的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简化计算的习惯.

第五篇:《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

为了迎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2.了解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会按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3.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3.在实验活动中,经历 “猜测——验证——结论”这一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激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2.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探究兴趣,并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思想。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安排: “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做、议、练、想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设想:

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生成“经验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也就是引入部分利用姚明跨栏3米是否虚实的旨意所在。接着在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具体的三角形从而揭示课题。

数学问题—在探究中解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发现是始于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就该从问题开始,因此,我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认识屋梁框架图来感知三角形,紧接着通过视频借助多媒体展示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来科学的认识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水到渠成的将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通过观察到比较将三角形由感性到理性达到一个认识上的飞跃。有了科学的认识我们再返回生活来解决问题,所以下一步我通过学生做一做、议一议环节来探究性质。实验法初步感知结论讨论交流发现规律。理性与感性的验证互相结合,从而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形成结论。即: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数学评价—在做中体现练习法巩固新知,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课堂延伸;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想的养成。

数学归纳—在自查中形成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最后我让学生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最后设计的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暗示效应,使教学的信息浓缩。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设计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案”变成了“学案”。

2、学习是学生的“创造”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创造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3、注重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学习不单纯是智力的活动,同时还有情感的参与。情感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厚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总之,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强调创造的快乐,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学生才会学得愉快,才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下载教案: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0-31页) [教学目标]  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中 学 教 师 资 格 证 试 讲 14.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一课时) 姓 名:黄 慧 学 校:池州学院 - 1 总结:1:三角形中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中任何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边角关系专项练习(共5篇)

    三角形边角关系及三线练习题 典型例题 【例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5、x,则x不可能是( ) A. 3 B. 5 C. 7 D. 9 1. 【例2】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有两条边相等,且一边长为4......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导学案6[优秀范文五篇]

    学科:数学版本:沪科年级:八内容:第13章主备人:刘家顺审核人:使用时间: 13.2《命题与证明》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八年级数学上册P80-81证明 学习目标: 1、掌握证明的格式与思考方......

    巧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边角问题五篇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巧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边角问题 作者:王进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3年第12期 在证明一些有关边角关系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抓住关键条件,......

    命题与证明平行四边形 教案

    《命题与证明》1、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2、 命题(一般地,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是一个“判断句”,判断“是”或“......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参考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林东第六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掌握三......

    §5.6.4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转化

    高一数学【学案】第五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转化》 § 5.6.4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4)——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转化1.会利用正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