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
【课
题】: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教师】:屈菊红
【教学内容】:十二册课本62页6 7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训练进一步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并熟练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2、通过对比练习,能正确地区别正反比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习重点】:学会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解题。【学习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习方法】:比较
归纳
总结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正、反比例字母公式:y/x=k(一定),xy=k(一定)
2、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说理由)课件出示
(1)小华每天读课外书20页,读书总页数和天数成()比例关系。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比例关系。
(3)李玲的体重与她的年龄()比例关系。3.用比例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李叔叔开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照这样计算”也就是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的比值相等)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km 100/2 = x/3 2x = 300 X = 150 答:甲乙两地相距150km.(2)李叔叔开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用3小时,每小时行50km,返回时每小时行60km,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的乘积相等)
解:设返回时用了x小时?
60x = 50×3 60x = 150 X = 150÷60 X = 2.5 答:返回时用了2.5小时
小结解题步骤:课件出示 1.分析题意,判断比例关系; 2.根据正、反比例意义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
【基本练习的习题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1的完成情况】
(二)对比练习(用比例解答)。课件出示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
(2)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几天读完?(比较以上两题与前两题的异同)。
【综合练习的设计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2的掌握情况】
(三)强化练习我会选。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①150×30=1200x
②30:150=1200:x ③150x=30×1200
④150:30=1200:x(2)用边长30厘米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①30×30×2000 =(40×40)x
②2000:30= x:40 ③30×2000=40x
④2000:(30×30)= x:(40×40)小结:在解题时,除了会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外,在列方程时也要找准它们的之间的对应关系。
(四)扩展练习:
实际应用。
下面是小红去超市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编成比例应用题吗?(选用其中的3个数据作已知条件,编成一道用比例解的问题。)
(1)一箱纯牛奶50元
8箱
一箱酸牛奶40元
10箱
(2)6千克苹果
72元 10千克苹果
120元
【扩展练习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的目表的完成情况】
(五)总结:布置作业:练习九6、7题
【评价设计】
1.本节课设计的基本练习和对比练习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2.强化练习和扩展练习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用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
书
设
计
】用比例解这类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设要求的问题为x;(2)用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关系;(3)列比例式;(4)解比例,验算,作答。
第二篇: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课
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 【设计教师】 屈菊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59--60例5、例6以及练习九3、4、5题。)【学习目标】:
1、了解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学习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学习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合作交流
归纳总结
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结和数量。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4、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利用太阳、人和影子计算出某事物的实际高度吗?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吸引力是满大的,一定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
1、课件
出
示
例
5情
境
图,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我们家用了10吨水.张大妈李奶奶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
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钱.每吨水多少元?12.8÷8=1.6(元)10吨水多少元?1.6×10=16(元)【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2)引入新课: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点明主题,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新课的学习。】(3)学生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4)集体交流、反馈 水费 用水吨数
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5)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比例:
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X12.88=108X = 12.8×10X =12.8×108X = 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或跟算式方法比较结果来进行检验。(7)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学生可能通过复习题3的复习,想出不同的解法。)
2、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
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二)
教
学
例
6。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课件出示例6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出题意。
2、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算式和比例)
解:设要捆X包.30X = 20×18X =20×1830X = 12答:要捆12包.3、例题改编。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呢?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用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概括总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统称“六步曲”:一找(找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六、答。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互动,比较建构
1、让学生阅读P59-60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学生可能会质疑:
(1)为什么学习了算术方法,还要学习用比例解?(2)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时,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组织学生讨论:“用算术”和“用比例”解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体会“用比例”和“用算术方法”解题思维过程相反,即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算术方法”没有比例的“模型”的要求,思维过
程更具灵活性、广泛性。
3、建议学生:“用比例解”、“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形成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思维。建议学生今后用比例解这样的问题,并在检验环节中用算术方法解题来进行验证,可以“一举多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教学环节,使学生建构起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理清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思维和寻找策略的方法,即从“变”中发现“不变(规律)”,用“不变(规律)”探索“变”;沟通了用“比例”、“算术”不同方法解题思维及策略的联系与区别;理解了“用比例解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四、巩固提高。
1、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
2、教材练习九的第3、7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五、全课总结。
师:
1、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2、我们学习了用比例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九的第3题的学习,现在你们懂得怎样利用太阳、人和影子计算出某事物的实际高度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设计】
1、通过例5和例6的仿例题改编练习检测学生对用比
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掌握。(学习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对相关联两种量的正反比例的判断训练,检测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学习目标2的检测)(评价样题如下):
很快判断出下面两种量成什么比例的量?并说出理由。
(1).每包书中册数相同,包数和总册数。(2).全班的学生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3).房间地面面积一定,房间里的人数和每人所占的面积。(4).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5).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6)小笑拿20元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7).小林从家到学校,已经行的路和没有行的路
3、通过质疑互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比较“用算术法”和“用比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从而建构不同的知识体系。(学习目标3的检测)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12.8 :8 =χ:10
8χ= 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例6:解:设要捆χ包。30χ= 20×18 x=360÷30 x=12 答:要捆12包
第三篇:2.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6页信息窗4及自主练习中的部分题目。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先除再乘的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关键是要分析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抢答(创设情境,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有8箱饮料,每箱有12瓶,一共有()瓶饮料。
2、有8箱苹果汁,12箱橘子汁,一共有()箱饮料。3、4瓶饮料20元,平均每瓶要付()元。
4、有20瓶饮料喝了4瓶,还剩()瓶。5、4瓶饮料20元,每人一瓶,12人要付()元。
(抢答后指名汇报)师:刚才这几道抢答题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几步计算?(生答师归纳板书。)
小结:在抢答的环节中,我们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当遇到不同的问题就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设计意图:创设复习情境,通过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以下的练习作好铺垫。】
二、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巩固提高。(1)计算
学生说一说每道题运算顺序,找学生进行板演,全班同学齐练。集体订正,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填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填表。
①独立完成。②指名汇报,说出解题思路。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实物投影出示自主练习:课本第37页第5题。
(1)学生独立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这是一道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的题目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题意,难度较大,先让学生弄清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3)集体交流订正。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第(1)题: 54X12=648(米)
答:幸福小区离学校 648米。
第(2)然后让学生体会求到少年宫有多远;要想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远,要借助第(1)题的答案和小林到学校用的9分钟来解决。648÷9X11 =72X11 =792(米)答:幸福小区离少年宫有792米。通过解决此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物投影出示自主练习:课本第37页第8题。
停车场里的数学问题,统计表提供了停车厂的收费标准。
在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清画面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独立解答。
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说一说解题思路。实物投影出示自主练习:课本第40页我学会了吗?
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再解答。学生独立解答后找生汇报。
预设 1、21X26=564(千克)答:这群马每天吃564千克草。2、21X15=315(只)答:有315只羊。
3、先让学生弄清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是照那样计算,(独立完成后投影学生作品)
12÷3X315 =4X315 =1260(千克)答:这群羊每年可以产羊毛1260千克。
4、学生的思路是多样的,提出多种问题。
小结:同样的信息,如果解决的问题不同,方法也不同。
【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的练习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实物投影出示自主练习:课本第40页第1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师引导学生思考。
这是一道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思考题,这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不作统一要求。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之间的教室的楼层数与楼梯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解决。由于我们这的孩子孩子生活在农村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列子或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楼层数与楼梯台阶数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解答,并找同学汇报: 18X(4-1)=18X3 =54(级)答:从一楼到四楼要走54级台阶。(3)完整的叙述解题思路。
18箱苹果汁,12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5瓶,每瓶3元。?
(请根据有关信息提出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选择有用信息,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师生共同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畅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根据了不同的数学信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让我们都能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这些问题都是在我们身边的,希望每个同学以后留心观察,用锐利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好我们身边的数学。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随机进行总结,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好地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板书:
解决问题
方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列式计算:一步计算 两步计算......认真 细心 验证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从兴趣出发,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贯穿于情境之中,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练习的目的。(2)、小组合作,分享思维成果。本节课我们以四人为小组作为学生活动的主线,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为培养学生在现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自主探究与适时引导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本着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有疑问有争议的时候适当加以引导,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2、使用建议。本教案时按照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为实现开放生成性课堂 而努力。
3、需破解的问题。能否将的解决问题练习和解决问题在1节课内完成,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滕州张汪中心小学
殷奎奎
第四篇:《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3,第43—46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教材呈现了采访果品包装车间等现实生活素材,将混合运算的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验计算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教学目标】
1.经历将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收集、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方法,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解决有除法(包括带括号的)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参观果冻包装车间。请看屏幕。(出示课件)2.提出问题。(1)问题。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搜集到哪些数学信息?(2)思考。
(3)交流。(引导学生搜集到以下数学信息:960个果冻,2个果包,4包装一盒。教师适时板贴。)
(4)小结。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观察,收集到了关于果冻的3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参观果冻包装车间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搜集信息,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信息抽象出数学信息。】
3.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1)问题。
冻装一谈话:仔细读一读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2)思考。
(3)交流。预设1: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包?”教师追问:你是根据哪几条信息提出的这个问题?能不能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回答后,再追问:要求一共有几包?谁会列算式?
预设2:
学生提出“一盒有多少个果冻?” ,处理方式同预设1.预设3: 学生提出“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或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来,教师就引导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是一步计算的问题,谁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来提出这个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既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红点问题“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探究连除运算的运算顺序。1.读题,弄清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下。2.分析解答
(1)问题: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能不能自己求一求?
(2)思考:在列式之前想一想,你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有了一种方法,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先自己独立解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3)交流。
谈话: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预设1: 960÷2=480(包)480÷4=120(盒)
追问:你先求什么?你是怎么想到先求一共有多少包?
小结:看来,从有联系的条件入手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预设2:960÷2÷4 =480÷4 =120(盒)
当学生列不出综合算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谁能把刚才的分步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追问:960÷2÷4,这个算式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960÷2? 小结:像这样几个数连除的算式,我们就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预设3:2×4=8(个)960÷8=120(包)
谈话:你这是先求什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求一盒有几个?(老师点拨分析法思路:要求“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就要知道一盒装几个,因为1盒有多少个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1盒装多少个。重复强化:谁能说说这是从哪入手想的?谁再说说?)
小结: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预设4:960÷2×4 960÷(2×4)
=960÷8 =960÷8 =120(包)=120(包)
追问:你先算的什么?为什么要先算,按照前面学过的运算顺序能先算吗?为什么?那要先算,怎么办?
小结:要想先算2×4,必须要加上小括号,也就是说在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3.回顾总结
谈话:在解决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这个问题时,我们先读题,通过读题知道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我们在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时,可以从条件入手,找到相关联的2个信息,也可从问题入手,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哪个不知道,就先求哪个。想清楚后,再列式解答。在列式解答时,像连除的算式要怎样算?有小括号的,要怎样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这个问题,鼓励学生不仅要会求,还要想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有了一种方法,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了算理,明白了算法。同时,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法、综合法分析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解决绿点问题“花鸭和白鸭一共有多少只”,巩固所学知识。谈谈:想不想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请看大屏幕。(1)提出问题
谈话:谁来读一读?能不能自己解答?请大家按照这三步,先认真读题,然后再分析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以从条件入手想,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想。想好以后再列式解答。
(2)独立思考。谈话:有了一种方法,想想有没有第二种方(3)班内交流。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追问: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小结:同学们刚才先读题——分析——列式解答,用
不同
梨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法? 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才提炼的方法及时巩固、理解、体会分析问题的策略。在这里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老师都要给与肯定和表扬。】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小练习:
学生自主列式,说出每一步求的什么。集体交流。
2.说说运算顺序:
360÷(2×3)640÷8÷4 436-360÷4 380÷(132-127)
(1)提出问题: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思考。
(3)交流。
(4)小结:连除的算式,要从左往排头算;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回顾反思,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提升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3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情况。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了铺垫。
教材在编排时以“世博园纪念品商店卖海宝”引出两个问题,都呈现了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 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做一做”旨在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学情分析:
在前两个例题中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有笔算两位数加减的基础,因此,能够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用口算来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列出竖式笔算也是学生较容易掌握的。但在算理上可能还不够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交流等学习活动明白笔算法则,以启发性的思考提醒学生笔算加、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过程,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参与观察、计算、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掌握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1.口算。
53+26= 85-45= 67+19= 72-36=
2.列竖式计算
38+55=
55-38=
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后,说说笔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情境图,看,来世博园纪念品商店买海宝的人可真不少,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上午比下午少卖出多少个“海宝”?
2.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一)教学例3第(1)题,学习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1.自主探究
选择“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的问题,请学生先独立解决,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算法4 列竖式计算
指导: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用到了竖式计算。
你能说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追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3.比较提升
观察口算和笔算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预设1:口算比较方便,不需要列竖式,节省时间。
预设2:在遇到简单的计算时用口算比较好,节省时间,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列竖式计算比较好,不容易出错。
(二)学习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个问题: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2.怎样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探讨 预设:
算法1口算: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列竖式计算: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而不是5减3呢?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3.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观察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题目,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揭示课题: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那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了新知识,老师想考考大家学得怎样了?大家有信心吗? 1.第1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2.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加深认识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