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1
第二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②得出根吸失水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2.能力目标:
①尝试探究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②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分析细胞吸失水的原理。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②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吸失水的原因。2.教学难点:细胞吸失水的原理。【设计思路】
围绕重点与难点,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并找出探究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并设计实验,认同设计实验的科学性。
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准备的演示实验: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还是茎叶,得出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然后观察培养皿中的小麦苗,推断出根尖吸收水分的区域是成熟区,通过土豆的吸失水实验,得出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教师出示挂图,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分析烧苗的原因,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课前准备】
①土豆、食盐 ②小麦苗、烧杯 ③根尖吸收水分的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盆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但浇水后不久就能恢复原状,菜市场上萎蔫的蔬菜被喷水后,茎叶就会变得光亮鲜嫩,植物为什么能吸收水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 2
探究一:
(一)学生根据上述“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验,分小组讨论并发言(参考课本P20),培养学生认同实验的科学性。
教师演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取两只盛有清水的烧杯,分别将10株大小相同的麦苗放入其中,一组根接触水,一组叶接触水。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二)观察小麦苗的根尖四部分结构及图3-2-5玉米幼苗的根分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小组根据根尖结构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探究二:
将课前准备的两个土豆(其上打孔洞,一个土豆洞内放清水,另一个土豆洞内放浓盐水)让学生观察其变化(手捏土豆的软硬,液面的高低);
参考课本P21—22,分析其现象的原因,展示图片:植物细胞的结构,分析哪个细胞周围浓度大;
得出结论: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探究三:
联系生活实际:播放视频展示农业上灌溉,施肥等过程。学生探讨施肥时的注意事项,如烧苗;
学生自学课本P24开眼界,了解节水灌溉,教师播放相应视频。【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及学生有效的参与,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有些实验所需的周期比较长,不能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整的展现,这就使实验有了间断性,土豆细胞吸失水的定性实验,较之课本的定量实验效果要好,另外土豆要找个儿大些的,要能在其上面打出30立方厘米的洞,倒入的液体量为15毫升为好。
/ 2
第二篇:《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2
第二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理解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②说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②并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原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温故知新:复习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教师可以绘制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结构图让学生区分,并说明理由(或让学生绘制这几部分的细胞图,并总结加以区分)。尤其强调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和成熟区的生理功能。
一、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提出问题和假设:
利用学生已有的植物吸放水的生活经验,如脯咸菜时菜会失水、变蔫,而发蔫的青菜,泡到清水后又会吸水、硬挺等,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当外界溶液浓度大,植物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小,植物吸水”这一假设。
2、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参考课本P21(演示实验),注意控制可变与不可变因素。本实验是对照不同浓度水对萝卜条形状的影响,对其它实验因素要加以限制,如烧杯要相同、烧
/ 2
杯中清水和盐水量要相等、萝卜条大小要尽量一样、要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等。
学生分组实验,对盐水的浓度做2~3个梯度,探索不同浓度细胞吸水、失水规律,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盐水浓度越大,萝卜条失水越快;在相同的时间里,失水越多;而在很稀的盐水里萝卜几乎不失水的结论。
3、填写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经过对比观察,支持假设: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二、根毛吸水的道理:
1、出示根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或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根尖从外向里的细胞特点。
2、组织个别学生分别扮演各层细胞,分析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高低,并判断细胞吸水的途径。
3、总结:
(1)根吸水依据细胞吸水的原理。
(2)水分进入根的途径是:土壤溶液→根毛细胞→内各层细胞→导管。
4、提问:“什么情况下,植物的根细胞会出现失水的现象?”,组织学生发言。
5、讲解:
如果一次施肥过多或土壤是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细胞内细胞液浓度时,会发生失水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烧苗”。
三、合理灌溉
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植物的需水量是否一致。并讲解:
1、植物在一生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当土壤缺水到一定程度时,就要进行灌溉。
2、不同植物的一生中消耗的水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消耗的水量也是不同的。
/ 2
第三篇: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突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饿探索性。
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道理,教师并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学生自行设计的一组探究实验,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关于根毛吸水的道理同样没有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的作法,而是引导学生依据细胞吸水原理进行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一方面,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饿愉悦,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意识。
2、引进了多媒体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问题。
3、引入了生物开放题
本节课在增大生物课堂探索性,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在“应用创新”这一环节,增加了开放题,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受到了学生的饿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足之处:
1、传统思想的痕迹还在。这节课虽然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但有的环节仍折射出“教师至高无上,忽视学生主动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顽固存在”。
2、缺乏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不可对课堂有太强的答案预期和预设性。但本节课有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仍对学生可能的表现形成预设,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四篇: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根对水分的吸收》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根对水分的吸收》
作者: 阳廷强(初中生物 资阳市初中生物512班)评论数/浏览数: 5 / 1214 发表日期: 2012-10-26
11:06:45
| 优秀
初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无机盐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要正确理解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必须先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又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次探究实验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以及对生活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例的分析来正确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过程、方法有了初步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了解了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探究、交流
五、教学过程
1、感受生活 发现问题
课前准备:上节课结束前,我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做两样菜: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2、引发探究 设计实验
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盘中的水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1)、通过课件展示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还有许多学生自备的材料。
(2)、学生自愿分组 设计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等设计一种可行的探究方案。
在学生热烈讨论过程中,我倾听、微笑、点头,并未过多干预。【宽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实施实验 探究交流(1)、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本组共同讨论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用具,分工合作:测量尺寸、配制溶液、绘制表格、记录数据„„,嫣然是一个个小科学家。很快同学们把处理好的材料分别放入清水、浓盐水中浸泡。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第三小组选用萝卜不新鲜,我没有制止他们,希望他们从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2)、预测结果
在等待浸泡材料的这段时间,我组织学生统计各小组用的材料,并引导他们猜一猜可
能有几种情况发生。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快猜测出:细胞可能吸水,也可能失水。我提示:有没有可能出现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的现象?学生虽不敢肯定,却也激发了探究兴趣、增强了求知欲。(3)、交流讨论
各小组在认真地观察讨论后,第一小组的同学首先介绍了他们的实验过程:把新鲜的萝卜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两根长条,用尺子量量萝卜条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再分别将萝卜条放入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萝卜条,用手捏捏硬度,再用尺子量量长度,发现清水浸泡后的萝卜条变硬变长,浓盐水浸泡后的萝卜条变软变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不是偶然现象?”我话还没说完,其他小组同学都说不是偶然现象,因为他们发现“虽然选用的材料不同,经清水浸泡后都变硬了,经浓盐水浸泡后都变软了,这不可能是巧合,肯定有其规律。为了找到其中的规律,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上述现象外,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活跃起来。
生甲(第四组):我们组把试验材料在实验前后称了称,发现放入盐水中的萝卜条试验后重量减轻了,而清水中的萝卜条实验后重量都增加了。真没想到他们还用了天平!
生乙(第二组):我们组还发现实验后清水的液面下降,而浓盐水的液面上升了。
我禁不住为他们的细心认真而鼓掌。在他们的提示下,其它小组同学又开始认真观察了。达到共识后,我引导学生把所有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 浓盐水中:实验材料变软、变轻、变短、液面上升; 清水中:实验材料变硬、变重、变长、液面下降。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很快得出: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而在清水中吸水的结论。而实验中唯一的实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所以实验材料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是溶液浓度不同引起的。我们共同分析后得出结论: 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处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整个讨论过程中,第三组的同学都没怎么说话。“老师,我们组的实验效果为什么一点也不明显?”我一直在等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是啊,怎么回事?”我故意说:“大家一起帮他们分析分析,看能不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从实验材料到溶液的配制,从测量的精确度到浸泡的时间等一一分析讨论,最后终于找出他们用的实验材料(萝卜条)不新鲜,其中的细胞大多已经没有生命的活性,进一步说明了植物死细胞与水的关系和活细胞与水的关系不同。此时同学们更加兴奋,自己找到答案比老师讲解更易接受。
实验进行到此,我觉得很成功,但对于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的现象,同学们显然没有注意到,为了让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全面理解,我进上步引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蔬菜水果是怎样保鲜的吗?”同学们又热烈讨论起来,谈了各种保鲜的方法。其中一位同学谈到用保鲜膜,我抓住这一契机说:“利用保鲜膜,能不能对开我们的实验进行改进?” 张莉同学:“对了,用保鲜膜我们就不用量尺寸了,只要把实验材料其中一份放在保鲜膜内,最后直接比较就行了。”“想一想,放在保鲜膜中的材料吸水还是失水?为什么?”我进一步提示。学生很快悟出:放在保鲜膜内的材料既不失水也不吸水,因为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4、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最后运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细胞吸水与失水,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为了能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应用、创新,我鼓励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同学们还真提出了许多问题: 人吃咸菜多了为什么口渴?
夏天喝高浓度饮料为什么越喝越渴?
打点滴时,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浓度过大行不行,为什么?如果改成无菌水注射行吗,为什么?
如果把盐水浸泡后变软的材料再放入清水中,把清水浸泡后变硬的材料再放入盐水中,结果又会怎样?„„
5、小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你理解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第五篇:为了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一、为了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研究,请把研究的过程,看到的现象和结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吧!研究过程: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滴试管中。
2、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3、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看到的现象:
过几天发现水面下降了。
结论:说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的作用。
二、把一只小老鼠关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老鼠很快死亡,但当把一株绿色植物和小老鼠同时放进阳光照耀下的玻璃罩中,小老鼠却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安然无恙。请利用学过的知识把合理的解释写下来吧!答: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来氧气,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样同绿色植物在一起的小老鼠有了氧气就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