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狩猎波尔卡》《森林中的铁匠》教学设计(精选)
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狩猎波尔卡》《森林中的铁匠》教学设计
《狩猎波尔卡》《森林中的铁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两首作品,激发听赏器乐作品的兴趣,培养认真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
2.感受本课两首器乐作品的情绪、感知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其表现事物和生活情景的方式。
3.在聆听中开启想象和联想,感悟并体验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不同事物、情景和画面,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欣赏器乐作品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2.在聆听音乐中启发想象和联想,体会音乐形象和情景。3.学生对器乐作品所表现社会生活的独特手法会有较大的“陌生感”。
4.学生在呈现音乐形象、情景和画面时,能否流畅描述、积极表演。教材分析
《狩猎波尔卡》和《森林中的铁匠》这两首乐曲描绘性强,音乐形象生动鲜明,画面感强,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得以升华,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1.《狩猎波尔卡》
这首乐曲是著名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于1875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主题a运用突强的力度处理,模仿猎枪的射击声,使人们联想到狩猎的情景。主题b源于轻歌剧《维也纳的卡里奥斯多洛》中的歌曲《我的骏马》,带有加洛普舞曲的节奏特点,旋律简朴明朗,表现了猎人飒爽的风姿和开朗朴实的性格。乐曲的中间部分也有两个主题。在这一部分,圆号采用西欧音乐表现类似场景时的传统表现手段,模仿悠远的号角声,使人联想到狩猎时的辽阔景色。时而人们还能听见马鞭在空中呼啸抽击的声响。在第一部分的再现后,乐曲在小鼓奏出的枪击声中结束。2.《森林中的铁匠》
这是德国作曲家米夏埃利斯创作的管弦乐作品。这是一首与艾伦贝格的《森林水车》和奥尔特的《钟表店》并列齐名的三首著名描绘性标题乐曲。
乐曲分为五段,以造型性表现手法写成。
第一段:《夜晚》,主题旋律悠长平稳,描绘了宁静的森林夜景。第二段:《早晨》,主题旋律中的三连音生动逼真地模仿了杜鹃的叫声。华丽精巧的颤音犹如此起彼伏的鸟鸣,使人联想到清新明朗的森林早晨。最后以鹌鹑的叫声结束。
第三段:《小溪》,主题旋律中运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跳进音程的音调,描绘了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杜鹃的啼鸣。三拍子轻快的节奏烘托了森林的幽静气氛。整个主题展现出一幅溪畔鸟喧的自然画卷。第四段:《早晨的祷告》,在教堂的钟声、管风琴声的衬托下,悠缓的主题仿佛展现出村民们正在按照传统习惯虔诚地做着晨祷的情景。第五段:《铁匠》,欢快的主题采用波尔卡舞曲体裁,跳跃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铁匠的打铁声和铁匠快活的形象。最后,乐曲在活泼而富有生气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引导欣赏《狩猎波尔卡》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我们要通过欣赏两首音乐作品,体验两种劳动生活。一种是狩猎,也就是打猎;另外一种就是打铁。2.教师简述“狩猎”的劳动方式:“狩猎”是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流传年代久远。在很久以前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用最原始的刀叉、石头和简陋的弓箭来打猎,获取猎物。那时候他们还不会将食物煮熟来吃,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到学会用火烧着吃之后才有了农耕,逐步进入文明时代。今天,由于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国家严禁狩猎,传统意义上的以狩猎为生存方式的猎人已渐渐绝迹。(教师展示狩猎相关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音乐课,要在音乐中感受狩猎生活。请同学们认真聆听,然后小组讨论,在乐曲中我们听到了哪些有关狩猎的形象、情景和画面?
3.教师播放《狩猎波尔卡》,学生聆听乐曲并讨论发言。(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要特别尊重学生中的不同意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发现和见解。教师也应不断补充,完善印象。)
4.再次聆听《狩猎波尔卡》,深化感受。此次聆听,更多地是让学生捕捉那些“特殊”的声音,如:射击声、号角声、马鞭声等。最后再整体让学生谈谈乐曲的风格意境:如猎人的飒爽风姿、大自然的辽阔景色等。(学生在听到“特殊”的声音时用动作进行表现。)
二、导入《森林中的铁匠》 1.引入新的内容。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首乐曲,曲名是《森林中的铁匠》。有没有同学们见过打铁的场面?
教师出示铁匠图片,让学生感知铁匠的技艺和活动方式。教师可做一些引导,如打铁要有火炉,有鼓风用的风箱,要有供打铁用的“铁砧”(将烧红的铁放在砧上击打),还有用来“淬火”用的水缸或水盆。打铁时,铁匠先把冷铁埋进火炉上的煤炭里,在风箱的鼓吹下,升起红红的火苗。把铁烧红后,铁匠用铁钳夹出红的滴着铁水的铁条或铁块,放在铁砧上叮叮当当地用铁锤击打。森林中的铁匠都会打制些什么呢?(略做启发,引导学生了解森林中的铁匠一定是在打制用来砍伐树木的斧子等工具。)2.播放《森林中的铁匠》,组织聆听。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你能听到什么声音效果?你们能不能将这些声音表现出来呢? 3.学生小组讨论并表演。4.再次聆听《森林中的铁匠》,深化体验。(方法与听赏《狩猎波尔卡》相同。)
关于《森林中的铁匠》的五个标题,教师可于聆听中结合乐曲播放进程做逐一介绍,让学生从中具体感受其意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太可能有很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只要取得孩子们的大体认同即可。《夜晚》《早晨》《铁匠》这三段在音乐形象或画面上乐曲描述较为鲜明,学生有清晰感知就很不错了。至于《早晨的祷告》,可以做一些有意味的“纠缠”,可以出示教堂图片,对于学生在聆听时的理解一定是大有裨益的。(请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用语言或动作对听到的段落进行表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欣赏了两首外国的管弦乐作品,感受到了西方狩猎、打铁的生活。虽然这些生活距离我们较远、较陌生,但是,我们通过欣赏音乐,还是较为深刻地感受到了。今后,我们还要多听多欣赏,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丰富我们的艺术体验,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做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陀螺》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陀
螺》教学设计
《陀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陀螺》,感受乐曲欢快的主题。
2.体验孩子们玩转陀螺时的欢乐情景,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教学重、难点
1.体验音乐中轻快节奏。
2.体验作品欢快的主题,表现快乐的生活,并热爱生活。教材分析
管弦乐曲《陀螺》是法国作曲家比才(1838—1875)1871年所作的《儿童游戏小组曲》中的第三曲《即兴曲──陀螺》。
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小组曲》系根据作者所作的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共十二曲)中的五首小曲改编而成,这五首小曲都有标题:第一曲《进行曲──喇叭与铜鼓》,第二曲《摇篮曲──布娃娃》,第三曲《即兴曲──陀螺》,第四曲《二重奏──小先生、小夫人》,第五曲《加洛普──舞会》。
《即兴曲──陀螺》,a小调2/4拍,乐曲轻快,表现了孩子们在玩转陀螺时的情景。曲例: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音乐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一同欣赏了《竹马游戏》,童年的游戏有很多,伴随我们度过了难忘、幸福的童年时光。关于游戏的音乐作品也很多,老师节选了以前学过的一些儿童游戏的音乐片段,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2.播放以前学过的一些儿童游戏的音乐,请学生听辨。(音乐听辨)3.学生用动作表示。
4.老师:大家一起说第一首乐曲是什么。生:跳绳。
师:这是我们上学期学的,对吗?你们的记忆很出色。第二首呢? 生:第二首是二年级学的《转圆圈》。
师: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首童声合唱,表现了彝族小朋友的快乐游戏。第三首呢?
生:是《布老虎》,也是以前学的。师:第四首呢?
生:我知道,第四首是《踢毽子》。
师:这些都是表现我们中国儿童游戏的作品。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欣赏的是一首描写外国小朋友游戏的作品,这个游戏在中国也很流行的!大家仔细听,猜猜是什么游戏?
二、情感体验
1.播放乐曲《陀螺》,感受乐曲的情绪。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这是什么游戏? 生:感觉像旋转的什么游戏。师:很好,继续说一说你们的体验吧!生:是不是转呼啦圈?
师:很接近的,这个游戏说出来大家一定很熟悉──是抽陀螺游戏!大家玩过吗?
生:冬天,我在奶奶家玩儿过。
生:广场上就有卖的,用鞭子一抽在晚上还会发亮呢!五颜六色的可漂亮了!
2.教师出示“陀螺”各种图片。师:老师这也有几个,谁会?来试试!3.播放音乐《陀螺》,学生积极参与表演。4.出示曲名并介绍乐曲。
师:这是一首外国乐曲,名字就叫《陀螺》。《陀螺》是法国作曲家比才所作的《儿童游戏小组曲》的第三曲《即兴曲──陀螺》,是一首管弦乐合奏,跟《布老虎》和《踢毽子》两首一样都是管弦乐合奏。5.感受乐曲的情绪,介绍作者比才及作品。(1)再次聆听乐曲《陀螺》。(2)师生交流。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的……
师:乐曲的情绪欢快,节奏轻快紧凑,表现了孩子们在玩陀螺的喜悦情景。谁能说说音乐的几拍子的? 生:应该是四二拍的。(出示四二拍图示)(3)介绍比才及作品《儿童游戏小组曲》。①出示作者比才图片。②介绍《儿童游戏小组曲》。
6.出示音乐主题:学生熟悉主题旋律。
师:乐曲轻快活泼,主题音调是六度大跳的连续进行表现了孩子们在转陀螺时的欢乐情景。7.聆听音乐《陀螺》。
师:听辨主题,也可以在你听到陀螺嗡嗡的长音的时候,就轻轻地唱出来,或者用手势表示出来。8.进一步体验音乐情绪。可采用分辨乐曲情绪的方法。9.再次复听全曲《陀螺》。
学生可配合着音乐大胆表演,结合音乐进行“转陀螺”游戏表演。
三、课堂小结
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至今还记忆犹新,不管是外国的孩子,还是中国的小朋友,只要是生活在幸福的年代,童年的回忆都是美好的、难忘的、快乐的。
第三篇: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小松树》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小
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2.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乐曲的五次变奏。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感受乐曲带给孩子们的欢快活泼情绪,了解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通过模唱其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不同段落的不同特点。
2.在聆听中准确感知并辨别五次变奏。教材分析
《小松树》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歌曲。歌曲中将少年儿童比喻成小松树,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表现了少年儿童蓬勃向上、坚定勇敢的精神风貌。歌曲旋律明快,富于朝气,结构工整,句式整齐。是一首琅琅上口、具有行进节奏的歌曲,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尤为适合小学阶段演唱。后被改编为木琴独奏曲。木琴独奏曲《小松树》由引子、主题和四次变奏组成。引子部分是在自由的节奏中由木琴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小鸟的鸣叫和潺潺的流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清晨景象。之后,木琴运用独特的音色完整地演奏了主题。
主题之后,乐曲出现了四次变奏:长笛演奏、木琴加花变奏、弦乐演奏、木琴变速变奏和乐队全奏。整首乐曲流畅活泼,木琴与乐队合奏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怀抱里,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如果将你们的成长做一个比喻,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怎样的比喻最形象? 教师可启发: 比喻为幸福的小草。比喻为美丽的花朵。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树。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松树。
在逐步深入地辨析中,学生会认同小松树更符合少年儿童成长的时间与状态(因为花朵虽然鲜艳美丽,但是开放的时间会很短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出用小松树更为确切生动的原因:小松树不怕严寒酷暑,它朝气蓬勃、浓绿苍翠,显示出旺盛、坚定向上的生命力。教师:有一首少年儿童歌曲《小松树》,正好回答了同学们刚才的看法,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新课学习
1.教师播放木琴独奏曲《小松树》,学生聆听。教师: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情感? 2.整体欣赏。(1)介绍作品。
教师:这样一首好歌,它有着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创作以来,就久盛不衰。创作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傅庚辰爷爷。他曾经为电影《地道战》《闪闪的红星》作曲。其中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红星照我去战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激发情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唱一唱这首歌?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同学们演唱,只是请同学们当评委,欣赏、评价一位新“朋友”的演唱能力和水平,看看他唱得有多好,好在哪里?你认识这位“朋友”吗? 再次欣赏木琴独奏曲《小松树》。
教师:这位朋友叫什么?它的发声有什么特点?它是依靠什么“唱”出如此美妙的声音的?
教师木琴图片,介绍木琴的发音方式和声音特点。(在介绍声音特点之前,可让学生再认真地听一遍乐曲。)3.分解欣赏。(1)欣赏引子部分。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完这段音乐,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
给学生时间展开想象和联想:鸟鸣、流水、山林日出、露珠迷雾、清新早晨的景象。(2)分辨四次变奏。①聆听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木琴演奏先后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旋律与节奏有什么不同?
教师:请区分第二变奏的加花与第四变奏的变速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教师播放乐曲,在出现木琴演奏部分并完成演奏时终止乐曲,进入辨析阶段。)
教师:它们和第一次出现的旋律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其旋律变化的形式和明显加快的节奏以及这两种变化所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②聆听非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绪?(了解演奏乐器的名称、音色、演奏特点等。)
4.完整聆听木琴独奏曲《小松树》,整体把握。5.学唱歌曲,延伸感受。(教师出示《小松树》谱例)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关于木琴的知识。
第四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铁匠波尔卡》教案
《铁匠波尔卡》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铁匠波尔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波尔卡是一种两拍子的舞蹈,帮助学生记忆主题音乐,体验波尔卡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随音乐模仿出打铁的动作和情境,表现2/4拍的强弱特点。
3、体验乐曲活泼、热烈、欢快的主题。采用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培养学生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采用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活泼、热烈、欢快的主题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主动探究法,讲解练习法
教学思路:
管弦乐《铁匠波尔卡》是一首表现铁匠打铁情景的乐曲,我在设计教学从整体感受入手,从总体上去感受,即听音乐是怎样开始的,如何进行,什么旋律先出现,有几个主题音调,并将其中的主题音乐以唱游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就十分感兴趣,也能很自然地投入到主题音乐的表演演唱中,加深了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加强了对主题音乐的记忆,解决了教学难点。分段欣赏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从每段不同的情绪入手,这样就可以把儿童引进特定的意境中去,似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使儿童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此外,在教学中运用设置悬疑,提出的问题言简意明、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 波尔卡舞蹈律动。(背景音乐《微笑波尔卡》主题)
师: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招招手!让我们随着轻快地音乐,动听的旋律从手的舞蹈开始今天的音乐课。
师:孩子们跳得真不错,现在小朋友告诉我你在跳舞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学生谈感受)
2、介绍波尔卡舞蹈:
师:刚才我们跳的这段轻快活泼的二拍子的舞蹈叫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19世纪,波尔卡舞蹈在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
二、创设情境、初听全曲
1、听A段主题,选择音乐主角——铁匠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幅铁匠一幅理发师,请同学们看图片中的两个勤劳的人,有一位是今天音乐课上主角,他是谁呢?(学生听音乐选择)
生:铁匠——打铁匠
师:大家的感觉没有错,音乐表现的是图中勤劳能干的小铁匠。
2、初听全曲
师:让我们一起到音乐会的现场去欣赏西洋管弦乐队的音乐家给我们带来的《铁匠波尔卡》,听听音乐表现的是怎样的小铁匠?
生:活泼的小铁匠、开心的小铁匠、勤劳的小铁匠等。
师:打铁这么辛苦的工作小铁匠没有厌烦?而且很开心,为什么?
生:帮助别人等等
三、分段聆听,第一部分
1、初听主题A,学唱主题旋律
师:小铁匠的工作辛苦,但是当看到自己看到帮助了别人、解决了别人的困难时,他们就不觉得累了,干着活还唱欢乐的歌呢。(出示图谱)
师:小铁匠的歌很特别,听老师演唱主题旋律,看谁最先听懂。
师:听懂了小铁匠的歌了吗?我们把小手当锤子,小锤子出现的地方你们“叮当”,线条出现的的地方由老师唱。
师:小铁匠的歌是很动听的,和我一起用开心的表情、快乐有弹性的声音再唱一唱。
师:小铁匠干活这么有劲,的这段音乐速度是怎样的?
生:快速
2、聆听主题旋律在第一部分出现的次数
师:我考考同学们的耳朵,小铁匠的歌的这段旋律在音乐中的第一部分出现了几次?有没有变化?听出的时候轻声唱并用敲铁锤的动作表示出来。
生:两次,在第二次时更强了
师:为什么第二次小铁匠的歌声更强了呢?
生:打铁帮助别人,很开心。
3、聆听主题B,感知打铁节奏。
师:中间的旋律小铁匠在做什么呢?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打铁的店铺了,你知道以前打铁的程序吗?很久以前都要先把火烧旺,把铁块烧热烧软,才能用锤子敲打呢。
师:把火烧旺要用力拉风箱才能完成了,我们先来学一学。
4、听主题片段B
师:这段小铁匠用力打铁的音乐中,铁锤发出的声音有什么规律?
生:打铁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5、再听主题片段B
师:让我们检验一下,这里有一张图,上面写了四行可爱的笑脸,每个代表一拍,小铁锤敲响笑脸就变成了小锤头,听听小铁匠的打铁声的规律是不是和你听的一样?
师:你发现敲击的速度有没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
生:越来越快,小铁匠干的很有劲。
师:乐曲的音量有变化吗?
生:越来越强。
师: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拍就开始很快的敲起来?
师:因为他在做准备,先对准再敲,其实这样重音在弱拍也是波尔卡音乐的特点之一。让我们也做个勤劳的小铁匠,用你的拍手或者其他的方式一起随着音乐敲起来。
5、完整聆听第一部分,再次感受乐曲中打击乐的节奏变化及旋律。
师:我们再完整地欣赏这首曲子的第一部分,用歌声奏和律动表现。
四、聆听B段
1、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师:经过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我们再听乐曲的第二部分,现在小铁匠在做什么?
生:跳波尔卡、休息
2、再听B段音乐,随音乐跳起波尔卡舞蹈
师:小铁匠劳动了很久,要停下来休息,他们可喜欢跳波尔卡了,还记得我们学的波尔卡舞吗?让我们一起随着这段音乐跳起来。
3、随乐曲第二部分音乐跳起双人舞,体会合作的乐趣。
师:波尔卡可以一个人、两个人、也可以大家一起围成圈跳,现在请你和你身边的好朋友面对面跳起这欢乐的舞蹈吧!
五、聆听第三部分
1、聆听乐曲的第三部分,分辨和哪部分相似。
师;休息过后,小铁匠又要投入劳动了,我们听一听,下面这段旋律和刚才的哪一段相似?
生:和第一段相似,铁匠铺里又开始劳动了,一天的工作就要完成了!
师;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音乐有什么不同呢?
生:结尾部分有叮铛声。
师:这几声清脆的敲击声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东西做好了、完成了
2、聆听音乐结束句
师:小铁匠终于要完工了,听他最后的敲击也特别干脆,我们用拍手把大锤、小锤的声音表现出来。
学生练习最后一个乐句的节奏。
师:小铁匠完成了工作可开心了,你能在结尾做一个表现成功的造型吗?可以在座位上做,也可以站起来做.学生表现乐曲的结束句,并用动作表现.六、完整欣赏全曲
师:和勤劳的小铁匠做朋友你们开心吗?
让我们一起完整的表现快乐的小铁匠,把劳动的快乐带给自己带给大家.第一部分我们一起来唱者欢乐歌,表现小铁匠劳动的场景,第二部分我们站起和你的小伙伴跳起快乐的波尔卡,第三部分我们再一起表现小铁匠,最后用一个成功的造型结束.七、完整聆听音乐视频,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乐曲《铁匠波尔卡》创作于1869年,它的作者是奥地利的约瑟夫.施特劳斯,据说这首乐曲的灵感是作者在经过一家铁匠铺的时候听到里面发出的“咚叮”声而得来的。在当地保险箱制造商为庆祝制成两万个保险箱举行的焰火大会上首次演出,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晚会中首演吗?
生: 因为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
师:《铁匠波尔卡》是作曲家约萨夫施特劳斯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这首乐曲还被改变成合唱曲,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管弦乐队和维也纳著名的童声合唱团共同表演的这首世界名曲吧,这次表演音乐家就把打铁用 的铁板拿到了舞台上。
八、主题提升
教师课件出示几幅图片?
师:音乐家听到打铁的声音就产生灵感,用波尔卡的体裁写了这么好听的音乐,你你看这几幅图,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看见的景色和物品,可以写成音乐吗?
生:讨论
师:出示各种波尔卡名字的课件,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有趣的场景和声音中得到灵感进行创作的波尔卡音乐。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生动,活泼,很多音乐家都喜欢用波尔卡的题材进行创作,有微笑波尔卡、闲聊波尔卡等,这么多波尔卡音乐,你想听哪一首?生选择聆听片段
师:只要你有聆听音乐的耳朵,在你的周围一定能够听到美妙的音乐,因为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第五篇: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星空》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优秀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星
空》教学设计
《星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通过欣赏乐曲,发展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音乐的理解力。教学重、难点 1.欣赏《星空》。
2.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教材分析
乐曲前奏为弦乐奏出的连续下行音群,好似流星划破长空。钢琴首先在a和声小调奏出了和弦分解式的主旋律,清醇、灵动。在第一主题的末尾,鼓声渐起,将乐曲推入第一次高潮──第二主题,更把人们的思绪从喧噐、繁闹的地球带到了广袤、无垠的长空。第二主题转至A大调,钢琴奏出了连续的八度和弦,还反复使用同和弦奏出倚音效果以增强力度和震撼力。电声乐队和弦乐的加入,以及人声的拟音模仿更令乐曲充满幻想和无限激情。紧接着第一主题在电声乐队的陪衬下再次出现,仿佛是人们对生命的思索与礼赞。第三主题的出现好似第一主题的补充,更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接着乐曲又分别再现了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最后在第三主题反复演奏中渐渐消失,给人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些探索太空的图片。2.请学生试着说一说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二、欣赏
(一)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1.教师播放乐曲《星空》,学生感受。2.请学生试着给乐曲起个名字。3.欣赏夜空美景。
太阳的光芒普照着大地,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当太阳慢慢落到了大山的背后,火红的晚霞飘荡在天空中,美丽的小鸟飞回自己的家,大地一片宁静。我们抬起头仰望深蓝色的天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美丽的月亮和满天的繁星,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用精妙的文字、绚丽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美丽的星空。
4.根据学生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用肢体动作自由表现对《星空》这首乐曲的感受和想象。
(二)具体分析、感受乐曲《星空》
1.请学生分段欣赏乐曲的三个主题,用语言简述各自的感受。并自行选择三个不同动作分别代表三个主题。
2.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星空》,并在教师引导下用三种动作分别表示所听到的主题变化。
(三)知识拓展。
1.师:提到钢琴曲《星空》我们就会想到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得曼,请同学们说说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
2.老师介绍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得曼简介)
(四)对比欣赏。
我们上节课欣赏了描绘太阳的音乐作品,本节课欣赏了描绘星空月夜的音乐作品,请你思考一下这两种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在听觉上有什么区别?请大家课下再把这两首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和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欣赏了描绘星空月夜的音乐作品,请同学们课后多搜集一些有关于星空和太阳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