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基础教育教研室编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学习与生活融合,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活动安排
1、情感体验:通过展示问题照片与优质彩色照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知识改变生活的乐趣。
2、知识交流:学生自主讨论得出问题照片的修复方法,后由教师展示工具的使用重难点。
3、活动一:曝光问题照片,相关照片放到指定素材库,引导学生分析曝光问题处理方法,并实践操作。
4、活动二:给衣服换颜色,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各种颜色的调制方法,并实际操作。
5、问题整合:总结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集中问题,及解决方法。
6、应用:教师准备素材,提升难度,延伸训练。
第1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和信息的传播媒体。(2)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4)了解计算机犯罪的方式以及安全机制。(5)了解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的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了解信息安全,遵守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3)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三、教学难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有效预防计算机犯罪。
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目的是使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应用与发展以及对信息和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和信息安全又一个初步的认识,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活动一 ——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活动时,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来引导
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相互关系。
活动二是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由于学生大多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教师首先让学生列举自己所了解到的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
活动三是了解信息安全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学生对信息安全了解不是很多,在进行此项活动时老师应该从报纸、影视作品、网络中选择大量生动的例子,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警惕意识从而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介绍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时,着重从现代中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树立保护意识的同时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 课件、教材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活动一: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情景问题的提出:问同学们是怎么知道这节课要到计算机教室上计算机课?学生会回答因为有课程表,有上课铃。由此引入信息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举例自己身边的信息,老师最后总结信息的概念并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在讲信息技术概念之前,先任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分析学生从听到老师的问题到回答出这个问题所经历的听,记忆,思考,说的过程,引入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的过程,生动说明信息技术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进而介绍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介绍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活动二: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由活动一中信息技术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引入计算机的应用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学生先从身边看到的实际生活说出计算机的应用,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补充。分别介绍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六个方面的重要应用。在介绍的时候用课件进行相关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活动三:了解信息安全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用课件展示大量我们身边所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信息安全给我们现代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用六个生动的计算机犯罪案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破坏,使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能够有效抵制部分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安全机制的五个机制对学生来学有些陌生,老师只是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即可
计算机使用中要遵守的五条道德规范要可以和计算机犯罪的五条常见犯罪类型放在一起进行讲解,便与加深学生的理解,这些内容不易讲解过深。要重点强调“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强调中学生上网要遵
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最后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上网中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自己总结中学生应该如何上网,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合理的延伸和升华,使学生树立安全上网意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第2课 计算机硬件系统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概况、特点和分类(2)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3)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4)识别计算机常见的硬件并了解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机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计算机各硬件部分的认识,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3)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计算机的构成。(4)通过对比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冯?诺伊曼结构及工作原理(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计算机的工件原理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一堂计算机硬件的总体概述课,学生虽然对计算机硬件中的鼠标、键盘、显示器等硬件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是都没有从理论上去把握和理解,更不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对他们来讲这些东西非常的神秘。因此自己动手消除神秘,即为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有三个内容:计算机的发展概况、特点和分类;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
1、计算机发展概况部分,教师制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和和计算机的发展特
点即可。可以让更有兴趣的学生上网,多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和发展轨迹,了解计算机为什么这样发展,不作深入的了解。
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部分,采用类比人体器官处理信息作对比,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之间相互协作的工作原理。
3、硬件系统组成部分可以采用直接拆装计算机的方式,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要求学生要敢于操作,又不能轻易操作。
五、教学资源
计算机教室,几台旧电脑即可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活动一:自己动手查阅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历史,了解晶体管、电子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比一比看一看,谁收集的发展史最全。计算机硬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轨迹?
活动二:教师演示拆装计算机,学生在开始实践,学生通过对中央处理器、内存、主板、硬盘、光驱等的实物查看和动手。从而,消除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活动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将活动二的计算机硬件构成单元,比作人体的几个气管,大脑相当于CPU和存储设备;眼睛,嘴巴和手相当于输入输出设备。让学生交流,人体的器官如何配合工作,是如何处理信息?
做中学五个环节:
①体验: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硬件。
②分享:共同查找计算机硬件资料,分享资料,更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③交流:通过人体器官如何配合工作,交流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④整合:通过发展史,实物查看计算机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了解计算的工作原理和。
⑤应用:应用前几个环节,设想未来的计算机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什么样的外观。
第3课 计算机软件系统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程序设计语言。(2)、了解二进制数的含义和信息编码的意义。(3)、了解信息存储的单位及换算关系。(4)、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预防。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软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激发学生学习应用软件的兴趣。
(3)、让学生树立安全上网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
(1)、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预防。
三、教学难点
二进制数、对信息编码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一堂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总体概述课,学生虽然对计算机软件中的常用软件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是都没有从理论和层次上去把握和理解,更不理解什么是系统软件和常用软件,那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语言处理程序,服务程序更无从谈起。因此总体上要给学生一个总体的把握。这节课有三个内容:计算机的软件组成和分类;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危害和预防策略。
1、计算机软件部分,由学生分组列举的软件,教师进行归纳分类。
2、由计算机硬件怎么表示和存储来引出二进制,又表示数字引出如何表示字母。从而引出信息编码这个晦涩难懂的概念。
3、由几次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病毒攻击事件,引出课题。让学生列举病毒,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病毒的定义。并且根据病毒的特点制定预防措施。
五、教学资源 计算机教室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活动一:将学生分组,由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软件。试着让学生归类,总结归纳。最后老师将理论升华说明。补充OS的发展历史,朝着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比一比看一看,谁说的最多。
活动二:由计算机硬件智能识别“0”,“1”谈起,如何在计算机表示其他大数,如何表示字母。引出信息编码的作用。
由光盘如何存储数据引出其他的,如何存储和存储容量。
活动三:由几次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病毒攻击事件,引出课题。让学生列举病毒,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病毒的定义。根据病毒的特性,自己总结预防病毒的预防措施。
附2:操作系统 第1课 汉字输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键盘的四个分区及每个键的作用,重点掌握主键盘区的分布,尤其是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和排列原理。
(2)熟悉正确的指法,能用正确的指法进行中英文的输入。(3)至少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会在文字编辑软件中输入文章。(4)利用《金山打字通》有针对性的练习指法、提高打字速度和正确率。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展示、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键盘的分布,以及主键盘区每个字母的排列顺序。
(2)开展组内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尝试英文、中文及中英文混合内容的输入,并总结中、英文输入法的切换办法。
(3)利用《金山打字通》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正确指法的高效率输入。
(2)体验通过手、眼、脑的全力配合带来的成功感。
(3)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气氛,增进学生间情感的交流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功课,打下科学、严谨、积极的学习基调。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指法、改错和重码的问题、特殊符号的输入
三、教学难点:
在文字编辑软件中输入文章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操作系统简介中的第一课,也是学习计算机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小学时许多同学都接触过计算机,会打游戏、会QQ、会上网,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指法,没有学会盲打,因此输入效率低,时间长了会对孩子的颈椎和腰椎造成影响,所以掌握正确的指法尤为重要。建议方法为如下:
① 通过图片展示法,指法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每个手指所管理的键。认真体验每个键的作用及键盘分布 的原理。通过竞赛闯关的方法,让学生们掌握英文、中文、中英文混合内容的输入方法,并学会比较各种输入方法的优缺点。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基础的同学可以直接练习打字,词。没有基础的同学从基准键位开始练习。
② 让同学们在文字处理软件中写一篇自我介绍,通过写文章逐步熟悉所用的输入方法,并能分析几种输
入方法的优缺点。学会重码汉字的输入,利用+号或者PGUP来翻页,会修改输错了字,并逐步加快输入速度。
五、教学资源
指法分布图图片、闯关小练习、金山打字通软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活动
一、打开金山打字通,看指法分布图,将小手的每一个手指放在相应的位置,尝试着按每一个键。学会眼脑并用,逐步能摆脱用眼看键盘,实现盲打,提高打字速度。
活动
二、竞赛闯关
1、小写字母的输入
2、大写字母的输入
3、大小写混合字母的输入
4、数字的输入
5、汉字的输入
强调:中英文输入的切换方法ctrl+space,各种输入方法之间的切换ctrl+shift,半角全角及标点符号的切换方法shift+space。活动
三、在文字编辑软件中输入文章
写一篇自我介绍,字数一百字以内,这是汉字输入这一章的关键,也是学以致用的重点。
活动
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帮助练习。做中学五个环节:
① 体验: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的初学入门,练习基准键位,不看键盘用脑子指挥手指去击打每个键,重点练习26个英文字母。
② 分享:键盘的四个分区,每个键的作用,尤其是键面有二个符号的输入方法,大小写字母锁定键的作
用,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如省略号,感叹号,分隔符?? ③ 交流:通过闯关竞赛展开比赛,每小组的成员互相提醒和帮助完成任务。④ 整合: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多练习基准键位,熟悉的同学可以直接开始练习英文文章和中文文
章,练习中英文混打。
⑤ 应用:通过文字输入软件写一篇自我介绍,活学活用所学内容。第2课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4)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们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
(2)在问题情境下,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关系,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3)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第三章操作系统中的第二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和严谨,也缺乏兴趣。建议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或查阅教材来学习,老师做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①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查找,通过直观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加深他们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案例: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出今天的内容,让学生们思考并通过上网查找答案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
1.小明的计算机因为中了病毒系统文件被删除,不能正常启动了,我们怎么帮助他呢?
2.新买的计算机能直接用吗?
3.操作系统是属于硬件系统还是软件系统?
4.苹果牌的笔记本电脑大家试着操作一下看用得惯吗? 5.比尔·盖茨的生平简介。6.目前有哪些主流的操作系统? ②分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
老师布置任务,小组间同学互相商量并总结。
1.尝试着让学生使用DOS,总结和WINDOWS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总结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3.计算机除了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那些操作系统呢?
五、教学资源
网络、极域电子教室系统、课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活动一:利用因特网,有目的地查找所需的资料,将资料下载整理,仔细阅读后总结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相应问题答案的筛选和组织,使学生了解到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对 比尔·盖茨的生平做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树立远大的理想。活动二:老师下达任务,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并学习、了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发展历程。
1.尝试着让学生使用DOS,总结和WINDOWS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学习简单的DOS命令如TIME,DATA,EXIT??通过刚才的练习实践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总结一下DOS和Windows两个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并填写的表格(并请学生分组回答讨论的结果)。
2.想一想自己曾用过哪些操作系统?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3.各小组总结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可以上网查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感受。
4.设想自己最理想的操作系统,写一篇关于自己设计的操作系统所具有功能的小短文,并将它保存到文档中,提交到老师机上。
做中学五个环节:
① 体验:通过进入DOS界面,体会字符界面和多窗口多任务的图形界面的不同。感受到操作系统的进步所带来如此精彩、丰富、美观的操作环境的改变。
② 分享:在体验到WINDOWS操作系统的便捷性和直观性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无所不知,查找所需了解的内容。并将查找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③ 交流:小组内的学生们将查到的信息进行分享和比较,选择出最有效最好的答案,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提高。
④ 整合:根据所查找的资料和自己这一节课的收获,写一篇小短文《我设计的操作系统》,设想最理想最人性化最便捷的操作系统。
⑤
第3课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动程序的方法 应用:将所学到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父母或朋友听。
(2)了解windows窗口的组成;(3)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4)了解菜单命令;(5)掌握窗口间的切换。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启动程序的不同方式;
(2)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windows窗口的组成;(3)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Windows窗口的组成; 2.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难点: 菜单命令的几种形式。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多,教授起来比较繁琐。我对本课教学内容作出了一些合并,调整了知识点的教学顺序,使本节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把难点融入到具体的内容中,分散难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点多、杂,重难点分不清的问题。
Windows的应用程序都是以窗口的形式出现的,它是windows最基本的一项操作,因此学好本节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本课以“我的电脑”窗口为例,完成认识windows XP窗口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
本节可分为六块进行讲授。
第一块:程序的启动。向学生讲授三种启动程序的方法。
第二块:窗口的组成。引导学生认识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和任务栏,同时让学生知道窗口右上角三个按钮(最小化按钮、最大化和还原按钮、关闭按钮)的功能。
第三块:窗口的基本操作,这时分为六小步进行介绍,分别讲解窗口的最小化、窗口的最大化、窗口 的还原、窗口的切换、窗口的移动、窗口大小的改变、窗口的关闭。第四块:菜单命令,主要以“文件”菜单为例,分别介绍黑色和淡灰色命令、子菜单(向右的三角)、选取菜单(钩)、对话窗口(···)。
第五块:窗口滚动,主要讲解垂直滚动条和水平滚动条的使用方法。第六块:切换窗口。
另外,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工具栏、状态栏、控制菜单几个知识点。还有任务栏中的窗口图标按钮可切换窗口;菜单可用鼠标,也可用键盘操作;在退出WINDOW之前要先关闭窗口;对话窗的一些特点。
五、教学资源
教学样例、教学素材、课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为了让学生比较清楚地搞懂本节课的内容,我把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认识窗口并同时操作,两者合二为一,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主要从四个方面讲授,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1、标题栏。在认识标题栏中加入有关的各项操作:最大化、最小化、关闭、移动、切换。
2、菜单栏。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要求学生大致了解各项菜单,并要求学生掌握菜单的几种形式。接着大致介绍各菜单,对于菜单形式这一难点,我多次示范,让学生“点菜”,教师当“服务员”。分散难点,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寻找使用鼠标操作菜单以外的方法即键盘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边框线。相对于标题栏和菜单栏,边框线的学习比较简单,教师提供一句顺口溜,让学生自己去学。即:边框线细又长,鼠标一拖变形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练习的同时,增强了他们使用鼠标的能力。
4、滚动条。在“我的电脑”窗口里,可以使用边框线改变大小,出现滚动条,所以滚动条的学习要放在边框线的后面,学生有了以上的基础,不必教师太多指导,学生可以自已在实践中摸索。在此,也总结了一句顺口溜:滚动条作用大,向下翻看要用它。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来理解这句话。
第二大部分为窗口的切换。首先向学生讲解我们同时可以运行多个程序,比如我们边听歌边工作,这样我们就要同时运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程序,任务栏里就会显示所有打开的程序按钮,可以同时打开几个窗口。(边示范边讲解,如我同时打开“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画图”窗口,“写字板”四个窗口)。并且向学生介绍当前活动窗口和非活动窗口,有这里,可以准备几块卡片重叠在一起,把最上面可见的一
块给学生展示,这相当于当前活动窗口,下面的几块是非活动窗口。再介绍窗口之间的切换方法及二者在外观上的区别。并且让学生尝试用键盘进行窗 口的切换(ALT+TAB键)。另外,还可以同时把所有窗口最小化,可以直接单击快速启动栏中的“显示桌面”图标。(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试试看”“智多星”的提示自己进行操作。)
做中学五个环节:
①体验:通过教师示范操作,体验windows窗口的作用。②分享:在体验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结果。③交流:通过教师讲解和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和操作技巧。④整合: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windows窗口的操作。⑤应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操作。第4课 走进文件世界——认识文件和文件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1)理解文件的概念;(2)了解文件的分类;
(3)理解文件夹的是承载文件和文件夹的容器; 2.掌握运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1)知道“资源管理器”的窗口组成;
(2)知道“资源管理器”多种不同的启动方式;(3)理解“资源管理器”的重要作用;(4)理解“路径”的概念及作用;
(5)知道文件有多种查看方式,并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应用不同的查看方式;(6)能够按文件的不同属性排列文件。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中探索计算机管理资源的方法策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
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文件夹及资源管理器在文件管理的巨大作用;
(2)通过对文件和文件夹的一系列操作,树立分门别类地进行文件管理的思想,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学习。
二、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路径”的概念及作用。
四、教学策略
类比:超市里货物的分类管理 主题活动:小组讨论,总结概念或规律 任务驱动:对五花八门的“百宝箱”进行管理。
五、教学资源 教学素材:里面放有有关2008奥运会比赛项目、运动员的几十个文件,其中有声音、文本、视频、图片等不同种类的文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一)初识文件
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引出文件的概念,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展示教师提供的“杂货铺”,提出问题——什么是文件?怎样把杂货铺里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认识文件,能够解决文件的概念问题。
(二)我和文件面对面
解决文件的属性问题。通过活动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通过什么来标识文件?
2、文件名的组成?
3、文件名的命名规则?
4、为什么有不同“长相”的文件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5、在同一个文件夹中可以有同类型的同名的文件吗?(三)文件管家——资源管理器
建议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通过活动能够回答:
1、怎么确定文件在计算机中的位置?
2、路径是什么?(如果学生机器默认的不显示完整路径,需要告诉学生显示完整路径的操作方法)
3、怎么用“资源管理器”查看你存放在计算机某位置的文件?
4、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改变文件的排列顺序?
5、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改变文件的显示信息? 第5课 信息的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操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重命名规则和方法;(1)理解文件名的组成;(2)知道文件名的命名规则;
(3)理解扩展名的意义,并能够说出几种常用文件的扩展名;(4)掌握给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的方法;
(5)理解同一个文件夹中不允许有同名文件和同名文件夹; 2.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和恢复方法;(1)知道相邻和不相邻文件或者文件夹的选定方法;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复制、移动、删除、剪切等操作;
(3)能够用组合键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4)掌握运用资源管理器对文件进行复制、删除、移动等操作;(5)掌握恢复删除到回收站中文件的方法。3.掌握搜索文件或文件夹的方法;
(1)知道什么情况要进行文件或文件夹的搜索;(2)掌握按文件或文件夹的不同属性进行文件搜索的方法及优势; 过程与方法
在完成教师预设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得以培养。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和恢复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搜索文件或文件夹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资源
教学素材:里面放有有关2008奥运会比赛项目、运动员的几十个文件,其中有声音、文本、视频、图片等不同种类的文件。
六、主要活动内容(一)我为文件找个“家”
给“杂货铺”中的文件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任务
一、新建文件夹
新建文件夹的位置、新建文件夹的方法(多种)
任务
二、把运动员的图片文件统一找出来放在一个文件夹中 选定同一类型文件的方法
任务
三、把和一个国家相关的各类资料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并以国家的名字命名
选定不相邻文件的方法 文件夹命名、重命名的方法
任务
四、分小组完成任务,小组内做这样的分工(注:为了便于管理,3人/组):
1、按文件类型将资料分类整理
2、按国家不同将资料分类整理
3、按比赛项目的不同将资料分类整理
任务
五、小组内讨论按不同条件分类整理各有哪些优势 同时考察文件移动、复制的方法
(二)我做大扫除
任务
一、将归类完毕不用的文件删除掉 任务
二、不小心误删了文件,怎么办?
(三)我为文件找条“路” 找出某一项目的冠军获得者的图片 文件搜索的方法
(四)拓展任务 资源的共享 该部分可以视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及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是否进行。第6课 操作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操作系统指挥和管理硬件设备的基本方式;(2)掌握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3)了解操作系统进行人及交互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演示,让学生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操作系统管理硬件设备的基本方式;
(2)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能对一个文件系统进行创建,撤销,读取,存储,打开和关闭等操作;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操作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即操作系统的“友善性”,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
(2)通过对个人桌面领域操作系统现状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并开发操作系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 操作系统指挥和管理硬件设备的基本方式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最后阶段,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对“人机交互功能”的认识,并就操作系统的“友善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通过教师讲解及现场的操作演示,学习操作系统指挥和管理硬件设备的基本方式。
②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管理的相关资料,之后,进行相关的练习操作。③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对“人机交互功能”的认识,并就操作系统的“友善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
教学样例、学生阅读用的素材文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1、指挥和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主要是分配和回收外部设备以及控制外部设备,按用户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等。对于非存储型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等,它们可以直接作为一个设备分配给一个用户程序,在使用完毕后回收以便给另一个需求的用户使用。
案例:两个程序在使用同一台打印机时,打印机要按先后顺序进行执行用户的操作。教师进行现场的演示(word和excel两个文档的打印)。
对于存储型的外部设备,如磁盘、磁带等,则是提供存储空间给用户,用来存放文件和数据。存储性外部设备的管理与信息管理是密切结合的。
案例:使用移动硬盘进行操作演示。设备管理器的使用。
2、管理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
信息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主要是向用户提供一个文件系统。一般说,一个文件系统向用户提供创建文件,撤销文件,读写文件,打开和关闭文件等功能。有了文件系统后,用户可按文件名存取数据而无需知道这些数据存放在哪里。这种做法不仅便于用户使用而且还有利于用户共享公共数据。此外,由于文件建立时允许创建者规定使用权限,这就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案例:一个文件系统进行创建,撤销,读取,存储,打开和关闭等操作。
3、在人和计算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实现“人机交互”功能。操作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是决定计算机系统“友善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机交互功能主要靠可输入输出的外部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来完成。可供人机交互使用的设备主要有键盘显示、鼠标、各种模式识别设备等。与这些设备相应的软件就是操作系统提供人机交互功能的部分。人机交互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有关设备的运行和理解并执行通过人机交互设备传来的有关的各种命令和要求。
4、个人桌面操作系统的现状
在个人桌面领域,Windows仍然一家独大。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Windows跌破90%的占有率就引起了业界的震动,足见Windows对个人桌面领域的垄断地位。出色的产品,成功的营销策略,大量受欢迎的第三方软件造就了今天Windows的地位。但是随着微软反盗版力度加大,各国政府对Windows的不信任以及开源社区的流行,一批优秀Linux厂商如Ubuntu、RedHat的不断创新和进步,Linux系统在桌面大有可为。比如在上网本市场,出于价格上的考虑,上网本中30%预装了Linux。不过,由于巨大Windows用户
群和开发人员的存在,Windows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Windows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在服务器领域,Unix/Linux系操作系统仍占据着优势的地位,但是随着Windows 2008 Server的发行,服务器领域的争夺更加白热化。做中学五个环节:
①体验:通过操作计算机,感受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②分享:在体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操作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
③交流:通过教师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学习的内容,增强认识。
③ 整合:根据所学知识,初步归纳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④ 应用:用图示的方法,展示操作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附3 文字处理 第1课 认识Word200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快捷方式或双击等多种方法启动与退出WORD2003;(2)熟悉WORD窗口的组成,灵活利用各菜单、各种工具栏;
(3)能够熟练地在word2003中建新、打开、保存与另存文档,知道文件保存格式后缀名为doc;
(4)知道工具栏显示与隐藏的修改方法与文本的显示方式;(5)简单知道word的5种视图的不同之处。(6)能够熟练地在WORD2003中输入文本;(7)能够利用鼠标、文本选定区域快速选定文本;(8)灵活运用文本对象的移动和复制、查找与替换、撤消与恢复、删除对象的方法,编辑文本;
(9)灵活运用文本的各种修改方法,快速编辑文本。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启动和推出word过程与方法以及word窗口的组成;
(2)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word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以及word页面设置、视图方式。
(3)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学会输入、编辑文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多媒体技术对生活的影响;(2)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兴趣;
(3)通过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整合(以“黄河”为主题的图片等素材的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增进对祖国山河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略)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word软件学习的第一课,由于小学期间学生已接触过word,所以建议方法为如下2种: ①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即“做中学”。
案例:制作自我介绍 ②通过欣赏素材和多媒体作品样例,感受多媒体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积极性。
案例:欣赏历年电子报刊获奖作品
五、教学资源
教学样例、教学素材、课件(见素材文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欣赏电子报刊作品
启动word,打开文档,浏览电子报刊内容,交流word2003窗口组成。做中学五个环节:
①体验:看优秀电子报刊作品,体验word2003的强大功能。②分享:在体验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结果。③交流:讨论作品主题的优劣、制作方法等。
④整合:根据老师讲解,设想自己制作电子报刊的主题及组成部分。⑤应用:联系实际,制作电子报刊。第2课 文字格式的设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熟练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型、字号、颜色、效果;(2)能够根据场合,设置字符间距、缩放和动态效果;(3)了解文字设置的特殊效果的意义,如首字下沉,带圈字等;(4)会使用字数统计方法来统计文档字数。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颜色、效果的设置;
(2)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应用设置字符间距、缩放和位置。(3)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学会能够设置字体的动态效果和字数统计。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找答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略)
四、教学策略
本节的所有知识点都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但是本节的难度并不大,所以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
案例:
《中华牡丹园》 诗歌
五、教学资源 教学样例、教学素材、课件(见素材文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①体验:看设置好的文章或者诗歌,激发学习兴趣。②应用:实际操作进行设置
③分享:分享自己在操作中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结果。④交流: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第3课 段落格式的设置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段落调整、对齐的应用场合,能够简单快捷地对齐文本;(2)能够运用段落行间距、段间距的设置,完成段落合适的调整;(3)灵活运用左右缩进、首行缩进、悬挂缩进等格式修饰段落。(4)了解插入项目符号和编号,美化文本的方法;(5)能够灵活选择纸张、调整页边距等页面设置;(6)会对文档进行分栏、分页、加页码的操作;
(7)了解页眉页脚的定义,并能够插入页眉页脚来修饰文档。
(8)了解边框、底纹及页面边框底纹的不同设置方法及应用范围,简单利用边框底纹美化文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创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段落的对齐、缩进和行距调整;掌握页眉、页脚、项目符号和标号的使用方法。(2)体验科学设置段落格式的方法。
(3)通过探索段落格式的设置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去创新、去发现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通过自己对段落格式的精心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略)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Office软件学习中的一课,由于小学期间学生已接触过OFFICE中的WORD文档,所以关于OFFICE的基本功能,OFFICE软件的启动、窗口、菜单栏及工具栏等等内容都可以不介绍,建议方法为如下2种:
①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利用office工具栏中格式段落属性去动手设置一篇文章,即“做中学”。案例:出示一段没有排版的及一段已经排版好的文字,让学生比较,哪一段更漂亮一些?(培养审美观点)想不想把第一段文字变得像第二段文字一样漂亮?这需要用到word2000中段落格式的设置。
②通过欣赏素材作品样例,感受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设置段落格式的积极性。
案例:A、教师节板报作品; B、诗歌朗诵作品; C、自我介绍等作品。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教师节的来历)活动一:感知教师节的来历
关于教学光盘:教学光盘中的素材已放在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源”盘中。引导学生到教学资源盘,去查看教师提供学生的有关教师节的来历文字资料。
活动二:欣赏排版好的文字资料---教师节的来历 做中学五个环节:
①体验: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让学生动手设置段落的格式,体验OFFICE的强大功能。
②分享:在体验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结果
③交流:学生打开排版好的教师节来历文字资料,说出操作方法与技巧。④整合: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学生动手排版出----国庆节的来历 ⑤应用:联系实际,策划一期黑板,主题—我爱生活。第4课 图文混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片文件的格式,如bmp/gif/jpg等;
(2)熟练掌握插入剪贴画,插入指定位置的图片的方法,能够对图片位置进行调整;(3)应用图片工具栏进行颜色、透明、亮度等设置;
(4)能够灵活设置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如嵌入型、四周型、紧密型、浮于文字上,衬于文字下;
(5)能够调整图片的层次关系。2.过程与方法(1)欣赏板报范例
(2)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图片插入方法和图文绕排方式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办班级的板报。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创作精美别致的卡片或图文并茂的简报,使同学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的自信心。
(1)体验电子媒体对生活的影响;(2)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电子报刊的兴趣;(3)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图片的插入与排版
三、教学难点:图片的插入与排版(略)
四、教学策略
上节我们学习了标题和文本框的制作,本节我们学习图文混排: ①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利用Word 中剪贴画和图片文件夹中的图片,制作简单的电子报刊作品,即“做中学”。
动手制作案例:为同学设计一个生日贺卡,看谁做的最漂亮!(提示:图片混排。)
请谏 邮票 生日贺卡
五、教学资源
教学样例、教学素材、课件(见素材文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以生日贺卡为例)活动一:看谁是今天的生日
寻找和生日有关的图片、歌曲和视频,放在对应的素材文件夹。活动二:网络上的生日贺卡欣赏 活动三:学生模仿范例,自己动手制作。活动四:小组交流评比。
第5课 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的插入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掌握Word中绘图工具的应用,图形叠放次序以及组合。(1)能够调出绘图工具栏。(2)熟练运用自选图形工具,绘制图形,修饰图形,如大小、形状、填充颜色,添加文字等操作;
(3)会合理设置图形的叠放与组合效果。? 掌握艺术字的插入与修饰。
(1)能够合理选择艺术字样式,插入艺术字;
(2)灵活运用艺术字与正文的各种围绕方式,修饰美化文档;(3)了解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能够简单修改艺术字。? 掌握文本框的插入与修饰。(1)理解文本框的意义;
(2)会熟练地在文档中插入文本框,并向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3)利用绘图工具栏有效设置文本框的格式,如大小、填充颜色、行距、字体、方向、阴影等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自选图形(图形修饰、叠放与组合)的插入和编辑的过程与
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自选图形(图形修饰、叠放与组合)在文字排版中的运用。
(3)通过熟练掌握自选图形的插入和编辑,让学生自主探究艺术字和文本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2)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3)通过与时代、生活的紧密结合,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自选图形(图形修饰、叠放与组合)的插入和编辑;(2)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3)文本框的插入和编辑;
三、教学策略
①、通过欣赏图文并茂作品样例,感受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和文本相结合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制作作品的积极性,案例:A、“国旗在我心中”。B、母爱 C、泰山游
②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分别利用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制作简单的作品,即“做中学”。案例: A、制作我校操场的国旗
B、制作艺术字“国旗在我心中”。C、制作文本框 “歌唱祖国”。
四、教学资源
教学样例、教学素材、课件(见素材文件)
五、教学内容或活动 活动
一、欣赏作品,“国旗在我心中”,“母爱”等,让同学们熟悉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制作
方法,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应用。活动二:制作作品“国旗在我心中”
让同学们欣赏、评价“国旗在我心中”,然后制作。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2分钟)
让同学们欣赏作品“国旗在我心中”,并让同学们简单评价该作品的优点。
2、学生探究、交流、合作、教师答疑(10分钟)
同学们自主探究,自己能否做出这样的作品,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阅读学生机中的文件“如何插入、编辑艺术字,文本框和自选图形”,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还可以询问老师。
3、教师反馈矫正(6分钟)
将该作品的重点、难点,以及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分析,讲解。
4、学生完成作品,提交作业(20分钟)
以同学们自主探究为主,小组互帮互助、教师指导为辅,完成该作品,以自己的“名字”为文件名提交到服务器FTP://192.168.0.1。
5、教师评价作品(5分钟)
一、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是否插入了。(30分)
二、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编辑的是否合理、巧妙。(50分)
三、文档整体页面是否美观。(20分)
6、课堂小结(2分钟)第6课 表格的设置与美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表格的概念及生活中表格的应用;(2)会熟练地在Word文档中创建表格;
(3)能利用表格与边框工具栏,编辑表格,如橡皮、绘制单线、边框线、底纹填充等操作;
(4)能够简单美化表格。2.过程与方法
(1)在利用菜单操作及实际绘制的过程中,了解绘制表格的方法,熟悉制作表格的过程。
(2)通过任务驱动(制作同学录),使学生逐步掌握创建表格、编辑表格、美化表格的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WORD2000强大的表格处理功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好表格,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意识。
(2)通过表格美化前后的对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表格的编辑(2)表格的美化
三、教学难点: 表格的美化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协作”的特色,让学生以同桌小组的形式参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因此,我采用“任务驱动”结合“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同时,以“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总结”的基本环节开展,在创设情景环节,我出示了几张准备好的表格:座位表、课程表、学习活动记录表、班队干部一览表、体育活动内容安排表、电信收费发票。让学生体验表格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提出任务环节:我先后出示了三张同学录表格,采用探究式学习,发现新知,解决问题。
在评价总结阶段,我出示了几张贴近生活,但又有缺陷的表格,并准备两张评价表(小组评价表、教师评价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自选表格,自己设计,并利用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选出班级的表格设计师。既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广播系统、教学素材、课件、学案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屏幕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表格,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表格,使学生了解表格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欣赏导入,讲授新课(1)认识表格
让学生先到学案中学习一些表格中的名称,然后学生来当小老师来讲解这部分知识,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其中一个小记者带来的表格是五行三列的表格,通过抢答赛的形式巩固这部分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形式下,较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制作简单的表格
教师出示同学录的初始表格样式,学生利用刚才认识表格组成的知识来分析所给的同学录,然后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制作五行六列的表格(看书、看光盘、上网学习,问同学等形式)。学生汇报自学的情况,共有3种方法,每种方法在介绍的时候教师注意其中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会用不同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
(3)编辑表格
教师出示第二张经过编辑后的同学录,引导学生探究编辑表格的方法,在此过程,我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利用小组的智慧,来完成知识点的突破,从而达到掌握编辑表格的方法
(4)美化表格
教师出示第三张同学录,这个表相对于前两个表,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美化设置,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不同点,并试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演示操作,教师加以补充总结,攻破本节课的难点。设计活动 巩固练习刚才同学们都设计出了精美的同学录,现在其他班同学的几个作品,你觉得怎么样?你能比他们做的更好吗?(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同学们可以选一个你喜欢的表格进行设计,一会我们就来评评本节课的“表格设计师”
先在小组内评选,再通过转播让学生来说说这些同学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怎样正确合理的来编辑表格(注意有些表格不需要美化)。
第7课 word2003高级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Word模板的作用,并能够利用适当的模板快速完成自己的任务;(2)理解超级链接的概念,并能够创建、修改、删除超级链接;(3)了解邮件合并的功能,并能够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一些任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扮较色利用Word2003提供的模板快速完成自己的文档,体验模板的作用和优点;
(2)利用素材课件,学生体验超级链接的强大功能,布置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务,掌握超级链接的创建、修改和取消;
(3)通过情景创建、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互助,让学生帮助老师完成学生成绩通知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word模板的作用,激发学生利用模板的兴趣;(2)体验超级链接的链接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二、教学重点: 1.word模板的应用;
2.超级链接的概念,作用及相关操作; 3.邮件合并功能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超级链接的设置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word2003中的高级功能的初步介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很少使用word的这些功能,而超级链接,学生相对比较熟悉,有很深刻的体验,对超级链接的作用比较熟悉,超级链接在后续的其他课程中还会重复的出现,所以这里适中地对超级链接的建立、修改、取消等操作进行介绍,让学生有个基础就可以了。
①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利用word中的“固有模板”或“内容提示向导”,制作简单的word文档,即“做中学”。
案例: 制作简单的名片、稿纸或者日历等。
②通过欣赏素材和多媒体作品样例,感受word文档作品的超级链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积极性。
案例:A、2006届电脑制作活动电子板报优秀作品赏析; B、指向各种类型文件的超级链接演示;
③通过教师演示邮件合并的功能,让学生了解邮件合并的用处,邮件合并需要两个文件,一个提供模板的word文件,一个是提供数据的数据源文件,如excel文件,激发学生学习使用邮件合并功能。
案例: A、制作请柬; B、制作明信片;
五、教学资源
教学样例、教学素材、课件(见素材文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以精彩黄河为例)活动一:案例欣赏
关于教学光盘:教学光盘中的素材已放在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源”盘中。引导学生到教学资源盘,去浏览各种教学案例,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认识到模板或者向导的作用、超级链接的作用、邮件合并的作用等等,激发学生探索word2003的高级应用。
活动二:利用向导或模板制作名片 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活动三:制作超级链接
由学生熟悉网页中的超级链接实践体验迁移到word2003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制作“文章导读”链接。
案例:电子板报:梧桐树下,风帆之窗 活动四:制作学生成绩通知单
教师演示制作请柬,然后由学生完成制作学生成绩通知单。第8课 综合实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总结本章所学的知识。(2)合理规划布局电子报刊;
(3)有效获取、简单加工、科学管理素材;(4)自主完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作品,了解制作的全过程。
(2)通过单元知识点总结表,完成知识的系统回顾。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2)客观进行自我评价。
(3)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综合制作一个电子作品。2.对制作的作品进行小组评估。
三、教学难点
综合制作一个电子作品。
四、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部分,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考量,也是学生复习提高的实践部分,考虑到学生的上机时间段间隔长,所以制定一个任务让学生完成。以历届获奖的优秀作品赏析开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探究兴趣。组织学生以4-5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一部分的任务,这样既掌握学生的平均水平,又实现组内互助,培养了团队精神。
赏析案例: 风帆之窗、梧桐树报(附在本文件夹内)
五、教学内容: 具体要求如下所示:
(1)让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素养,完成一份电子板报的设计,设计的标准和要求以历年电脑制作活动的要求为准,具体见附件;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制作水平检验各组学生平均的制作水平(3)每个小组设一名技术水平比较高、责任心比较强、比较有威信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工作的分工,及日常进度完成及师生之间的沟通。
(4)为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文字搜集、图片搜集、文字加工、图片加工、最后制作合成,联络员等等。
(5)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是否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进度,并对学生的任务进行技术指导。
(6)学生不见得独立完成这份作品,可以多人组成小组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较高水平的作品,学生在制作工程中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使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制作文档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制作能力。
(7)设定主题,主题一旦设定,就不能改变。可以给定几个主题让学生挑选,也可以让学生自定主题。设定主题和小组成员分工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签字上交教师存档。
【协作式学习】 在进行电子表格中数据的运算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相互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协商完成电子表格的计算,组织学生在相互评价和讨论中进行协作式学习。
九、教学过程 按任务中所提要求,将表格中各项的计算完成后把结果提交到教师机上,文件名改为“本人姓名+学号”。
十一、评价方法:
展示自己完成的电子表格,自己评价、组内评价、老师评价
当学生们完成电子表格的计算之后,采用“成功刺激教学法”,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其他同学就可以针对其计算方法、计算技巧等进行评价,在学生和老师相互评价与讨论中,找出优点和改进地方,通过评价让学生进行协作性学习。
电子表格数据计算作业评价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十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值得反思的问题,根据学生情况应做到如下几点:
1、课堂的导入要生动,贴近学生,最好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着想
2、任务要明确、可行、并且分不同层次,以便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3、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要建立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教师要设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足够的情境,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4、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5、具有弹性的课题延伸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必要
第四节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课标解读
一、教材分析
《数据排序和筛选》是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编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以及工作表数据的运算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有工作表基础知识之上的延伸,贯穿于Excel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它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
二、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
1、重点:数据的排序、筛选
2、难点:关键字的概念以及通过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理解排序、筛选的意义
2、建立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的概念 操作领域:学会排序、筛选的操作
情感领域:
1、培养学生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EXCEL能规范、高效地管理数据,激发学生学习EXCEL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对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WORD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并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对数据的输入,格式的设置,以及对数据的计算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所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选择《学生成绩单》熟悉的内容进行排序,用《空气质量报告》学习筛选,另外也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讲解法等教学方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两张表格:《学生成绩登记表 》、《空气质量报告》。
二、新课讲授
学生生对成绩表并不陌生,那么每次考试之后的成绩单是如何出来的呢?下面就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如何排序和筛选。
任务:下图是一份学生成绩登记表,要求
1、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如果总分相同,按照语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
问题设置:从刚才的工作表中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谁的语文成绩最高呢?谁的数学成绩最高呢?英语成绩最高的是谁?物理成绩最高的是谁???学生很自然会想到排序这一操作。
1、排序 展示表格:
探究:找到谁的成绩最高。让同学们用以前积累的操作经验,尝试着去完成这一操作。
学生操作的同时,老师提示:“既然是对数据的处理,那同学们不防去找与‘数据’菜单或者相关的工具按钮”。同学们很快会发现“数据”菜单,请学生演示并讲解,老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在学生的基础上详细讲解字段、关键字的概念以及排序的操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设计意图】这个探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能运用单个字段进行排序。由教师提示,让学生探索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学生很容易会做错误的操作,就是只对这一列选定操作。所以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强调“选定”这一操作,也要强调“选定”的范围。
第二篇:2012初中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三、课程开设建议
四、课程内容描述 初中部分: 基础模块 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 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 1
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 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 基础模块设计为36课时。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专题1:硬件与系统管理 硬件与数码设备 1.能说出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2.能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IT产业所取得的成就。5.能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摄像头等)。6.能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并实现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计算机软件 2
1.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2.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件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能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4.学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解决计算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5.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7.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等),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异同。8.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9.了解文件格式的多样性,能根据需要,尝试对文档或多媒体文件在熟悉的常用格式间进行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ODF)的功能及其意义。10.通过简单体验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编码的方法及特点。信息安全 1.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能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能更新系统补丁。2.学会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帐户和口令。3.做好计算机及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4.形成使用适当方法对网上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鉴别的意识。专题2:信息加工与表达 文本 1.能根据需求输入文字,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30字/分钟或以上,并能设计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达规范。2.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统计或批量修订等。3.学习文档编辑中修订/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体会这些功能的社会意义,提高协作能力。4.尝试使用在线文档协同写作和管理文档,并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社会意义进行评价。表格 1.理解表格在排版和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实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2.能简略说明不同工具软件中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异,能够根据需求设计二维表格行列属性。3.能根据需求绘制或套用排版类型表格,能按要求对其属性进行调整、设置。4.根据需要在不同软件中相互复制表格,并观察辨析其属性的迁移情况。5.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计算与直观表达。6.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图片 1.了解多种图片采集的方法。2.能使用专用工具软件浏览与管理图片。3
3.能使用画笔、选区、图层和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4.能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设置或调整。5.能区分艺术创作和“恶搞”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的使用图片加工技术。声音 1.能了解多种声音采集的方法。2.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声音做基本的剪接与合成等处理。3.了解简单工具软件中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功能。动画 1.能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表达创意。2.会制作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3.能够说出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4.能根据情节与内容需要,运用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够制作出简单的动画作品。视频 1.了解多种视频采集的方法。2.能根据表达主题,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通过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综合 1.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观摩和体验,理解多媒体的优势和主要应用领域,感悟多媒体的社会价值。2.围绕某个主题,使用媒体集成工具,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发表或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3.通过实践比较图像加工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中有关图层的概念,理解其技术思想。4.通过体验不同的多媒体集成软件,比较不同集成软件的异同。5.会利用互联网及各类常用工具的协同功能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6.能寻找、安装并会使用常用的自由软件工具,如汉字输入工具、在线或本地翻译工具、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等等。专题3:网络与信息交流 信息网络 1.通过体验局域网和因特网,初步了解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工作机制。2.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会根据网络环境配置本机IP地址。3.分析实例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4.通过多媒体演示或亲身体验移动互联、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成果,了解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的动向,激发学习网络技术的欲望。信息获取 1.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体会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率。3.通过实践,比较计算机中的查找、文本加工软件中的查找、搜素引擎中的搜索等方法的异同,理解基于“关键词” 4 的检索技术。4.学会根据需求利用关键词组合以及权威网站查找等方法准确查找信息。5.体验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通过选择恰当的下载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6.通过分析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评价其立场和价值取向,尝试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以及为何建构出来的。信息交流 1.尝试通过博客、微博等呈现信息、表达观点,能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对博客的主题、风格、内容和栏目进行设计和修改;能恰当使用RSS订阅、回复和关注等功能主动参与信息交流。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信息沟通、辅助学习及答疑解惑,在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立国际视野,鼓励开展跨文化交流。3.能借助网络参与社会活动,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开展网络协作,比较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体验博客、微博、社会网络服务(SNS)等Web2.0应用对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4.在网络交流中,知道自我保护方法,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礼仪,不断强化信息安全习惯。5.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能在信息表达与交流中合法利用网络资源,能通过归纳、演绎、总结和评估各种信息形成新的观点。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生活与程序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对应的高级语言程序实例,体验程序的作用,了解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异同。2.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熟悉一种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的编程环境,借助实例理解控件、对象、属性等基本概念,掌握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的方法。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数据类型,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理解数值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在程序中的作用。4.通过感悟生活中的可变数据和不可变数据理解常量和变量,掌握常用算数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和常用的数值型标准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写出数学表达式。结构与算法 1.掌握输入、输出语句的用法和功能,能够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2.了解多种分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能够构造合适的分支条件,编写具有分支结构的程序。3.了解多种循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了解双重循环的结构及运行过程,能够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程序。5
4.通过实例模仿,理解算法的概念与作用,以及算法与程序的关系,能使用流程图表达算法。5.能够根据需求,编写由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形成的混合结构程序,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6.掌握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能够采用简单算法(如枚举法)解决实际问题。7.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和调试程序。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本模块的设置与小学模块的宗旨是一样,目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了解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学习的“专利”,但相比小学阶段,本模块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增强,强调设计与制作。本模块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旨在激发学生探究机器人的欲望并形成动手实现目的的能力。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通过完成简单的机器人设计、硬件装配、程序编写、功能调试等任务;在掌握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创意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在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结构与功能 1.通过观看机器人应用的多媒体演示资料,观摩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扩展对机器人的概念、分类、应用和发展状况的认识。2.通过装配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了解电路、电子元器件、单片机的相关概念或知识,能描述其简单功能。4.能描述动力源(如电池、外接电源等)和电动机的作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5.了解传动装置的作用及简单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及适用场合。6.了解机器人装配所需的简单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如杠杆、轮轴等),并能够简单应用。7.熟悉常用传感器(如红外、声音、光敏、指南针、碰撞、超声等)及其性能,通过分析简单信息捕获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捕获信息。8.掌握常见构件的连接方式,能较熟练组装机器人功能模块。9.通过让机器人解决简单的任务,熟悉算法、流程图、程序等概念,能绘制简单机器人程序的流程图来表达算法。10.能在机器人附带的软件平台上使用图形模块或程序代码设计含有综合结构的程序,并下载到机器人上执行,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设计与制作 1.能够结合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析任务需求,设计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体验机器人应用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应用价值。2.能够根据方案设计,完成简单机器人硬件的选择、装配及程序的编制。3.能理解机器人程序、硬件部件的测试与调整的作用及简单原理,能通过分析故障发现问题并进行简单的调试。4.了解硬件部件的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养成正确使用机器人的习惯。5.能够从合理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机器人作品通过分析、评价,能够提出改进方案或设想。6
6.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借助机器人技术解决的简单问题,能客观评价机器人的社会价值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生发展依托的工具。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为基本依据。教材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建议教材开发者遵循如下要求。
(一)组织教材体系 依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形成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但课程内容表格中所呈现的聚类和层次关系仅是对知识体系的表达而言的,并不简单地等于教材的章节目。如模块中呈现的不同专题或单元,从教学过程的意义上,并不必然是前后关系,而有可能是并行关系;同一主题中的内容,完全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分册上;而教材的某一节,完全可能涉及到二个甚至更多的主题。在教材编写中,务必在准确理解所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依照不同主题或单元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特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得到合理的教材内容组织体系。
(二)挖掘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挖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技术的层级分类看,首先是动手的技术(操作的技术),这是技术的基础;其次是如何做的技术(技术方法,如设计的技术和开发的技术等),这是技术的主干;然后是为何做的技术(技术思想和价值),这是技术的灵魂。从社会生活的逻辑看,首先是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某种需求,然后是为满足需求产生了某种技术,最后是该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譬如,“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涉及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管理,即管理的目的,这是为何做的技术;如何管理,涉及到分类管理思想,这是如何做的技术;管理的具体操作,即涉及到文件的选定、移动、删除、复制等相关操作,这是动手做的技术。教材开发中,这几点都要涉及到,且要很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才说明对文件管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到位,才能对教学进行正向的引导。标准对技术纵深的挖掘做了阶段性的努力,但显然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留待教材开发者和实施者去探寻。因此,教材不仅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且要在更加丰富的细节上,力求科学、客观、准确,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传递富有底蕴的课程内容。
(三)展现技术价值 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技术的使用价值。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探究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此外,适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学生身边被广泛应用的国产信息技术软硬件品牌的应用实例,联系我国在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和参与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建设方面的成效,了解和体验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 7
核心信息技术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动态,理解开放源代码的重要价值,激发振兴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提高适应性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各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水平、评价制度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学生起点差异较大。为此,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注意适应性。教材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教材编写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地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鼓励各地各校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设计和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要适应不同的学生。教材的目标要求应具有弹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有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灵活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教材要适应课时的变化。由于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往往不能在每个学期都保证18个课时,建议教材编写时,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内容结构设计,必修部分完成基本任务,选修部分用于综合拓展。比如采用14+4节,即14节必修、4节选修,当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设计成15+3或16+2等结构,以方便各校教师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实施课程。此外,教材要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习惯。初中阶段教材可以视当地使用习惯而定,比如基础模块设计为二册,也可以和高中阶段保持一致,即每个模块均设计成一册。
六、教学建议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建议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一)教学基本导向 整体上,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二)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应能超越陈规和预设,学会创生课堂,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实施,特别是如下几个方面需多做考虑: 其一,新课改理念和方法的落实是否合理?忌贴标签。理念和方法是服务于内容的,是服务于教学需求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要从内容与学生的分析开始,考虑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什么样的理念。如果只强调理念,忽视了教学活动的真正核心,实质上是对理念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其二,内容是否充实?与教学对象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这两个问题连在一起,既尊重了不同地区学生起点不 8
同这一客观事实,又因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确保了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避免了将不同年龄段学生错位看待的情况出现。相反,如果在做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时,只是孤立地描述一下内容,笼统地分析一下学生,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则不能对教学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其三,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是否建立起了相互的联系?能否融会贯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是否有效理解或能否进行充分的探究?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不仅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认知问题,有时甚至因此漠视了大部分同学。其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探究”;“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许是合适的,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流畅的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等等。其五,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预设的教学方案能否适时调整?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文字和身体语言)呈现内容、表达关注、驾驭课堂?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智慧,能够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能够以激励学生发展为指针“艺术”地批评或表扬学生,能够将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做“艺术”加工,等等。其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积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如教师网络社区、典型资源网站、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等。除自己收集积累外,通过各种平台与同行交流交换同样非常有效。最后,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有无参考经典案例,有无个性原发创意,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师敬业与专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教学尽管是个人化的行为,但是作为成长的阶梯,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课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应该首先调研回顾已有相关成功教学案例,在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不足和做出创新。
七、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 9
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面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采用虚拟组网系统可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又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组网能力。
八、教师发展建议 信息技术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明了自己身负的重任,并努力提升专业能力。
(一)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能力指的是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通用能力,即具有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即具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特定能力,具体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1.应具有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内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与使用能力,能确保教学过程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正常运行。2.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出现在教材上的知识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性、背景性知识,如对搜索技巧相关的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初步了解,对网络分层协议相关的文化渊源的较多了解等;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边界知识,如与各类通信工具相关的传播模型、传播特征、传播理论的了解,与图像加工技术相关之色彩、构图等知识的初步了解等。
(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主动承担有关教学研究课题,这样才能获得与各种教学专家和课程专家交流的机会,并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实现经验的提升和理论的构建。教师不能单纯依赖于外来的理论灌输或所谓的“专业学习”,而应该扎根于教师课程实践,在参与教研活动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10
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初创阶段,缺乏历史积淀,教师队伍年轻,师资力量薄弱,呈现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不是宽敞平坦的康庄大道,而必需自主自为,披荆斩棘开拓新路。信息技术教师少有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对新课程改革提供的发展机遇,相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入状态。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传统成熟学科的教师有所差异,不是跟随式的发展,而是创新式和跨越式的发展。例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常常不只是一种个体的内创造,更容易成为类创造,推动整个课程的向前发展。换言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积淀不多,专业发展的门槛相对较低,专业知识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大,只要主动探索,就会取得成果和成就。正是这一点,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发展与课程发展紧密耦合起来。11
第三篇:河南教师招聘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网页制作》教案
河南教师招聘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网页制作》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1、TCP / 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教学难点
1、TCP / 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1、TCP / 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I、引言: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因特网)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ARPA)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①拨号(电话线、牛)②一线通(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 D2、网络协议:①TCP / IP协议②其他协议 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网址
(1)统一资源定位器(URL):http:// 主机机地址(域名)Uniform Resource Locator:因特网采用的一种特有的统一地址格式。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例如:http:// 202.121.103.101(2)域名:①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②金羊网(羊城晚报):一级子域名(cn表示中国)com:二级子域名(com表示商业网站)k12:三级子域名(k12表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服务器名)www.xiexiebang.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第四篇:河南教师招聘初中信息技术教案:《Pascal》教案
河南教师招聘初中信息技术教案:《Pascal》教案模板
[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Pascal语言的产生和特点,初步了解Pascal程序的结构,掌握Pascal的简单编程。难点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有畏难情绪,如何通过起始教学,引起学生学习Pascal语言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Pascal语言概述
Pascal是一种计算机通用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PASCAL语言一种计算机编程的高级语言,它是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N.沃思(Niklaus Wirth)教授于1968年设计完成的,1971年正式发表。为纪念法国数学家Pascal,把此高级语言命名为Pascal语言。其主要特点有:严格的结构化形式;丰富完备的数据类型;运行效率高;查错能力强。
二、为什么要学习Pascal 语言?
在高级语言中:
初级:QBASIC
中级:Pascal
高级:C语言、VB等
三、如何学好Pascal语言?
1、注意Pascal程序的规范语法,体会与QBASIC的区别
2、注意掌握算法,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3、认真完成作业与实验报告,理论与上机并重
4、上课注意记笔记,因为书本写得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所以上课内容与课本差别大。
四、从一个Pascal程序实例看Pascal程序的结构
[例1]
已知圆的半径R为16CM,编程求它的周长L和面积S。
1、用QBASIC编程:
PI=3.1416
R=16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L=2*PI*R
S=PI*R*R
PRINT “L=”,L
PRINT “S=”,S
END
2、用Pascal语言编程:
PROGRAM PAS01(INPUT,OUTPUT);
←—程序首部 CONST
←—常量定义
PI=3.1416;
说明部分
VAR
←—变量说明
R:integer; L,S: REAL BEGIN R:=16;
程序休
L:=2*PI*R; 语句部分
S:=PI*R*R; WRITE(‘L=’,L); WRITE(‘S=’,S); END.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1.一个PASCAL程序由程序首部和程序体两部分组成。程序首部以分号结束,程序体以圆点结束。
2.程序首部包括三项内容,其顺序是:
(1)PROGRAM,Pascal程序标志,写在程序的开头。
(2)程序名,必须由英文字母开头,由作者自行定义。
(3)参数表,由INPUT,OUTPUT组成,表示输入、输出文件。3.程序体是程序的主体,也称”分程序“。程序体由说明部分和语句部分组成。
(1)说明部分有常量说明、变量说明、类型说明、函数说明、过程说明等,分别以分号结尾。
(2)语句部分是程序的执行部分,以BEGIN开始,END.结尾,用来描述程序所执行的算法和操作。中间的每一语句均须以分号结尾。
(3)语句部分中,变量赋值用:=,而不是=,输出用WRITE,而不是用PRINT。[练习]
已知三个数A=15,B=234,C=348,编程求三个数的平均值P。
四、Turbo Pascal语言系统的使用
目前,常用的Pascal语言系统有Turbo Pascal7.0与Borland Pascal 7.0,下面我们就来学习Turbo Pascal 7.0系统的使用。
1、系统的启动
在运行系统目录下的启动程序TURBO.EXE,即可启动系统。屏幕上出现如图1所示的集成环境。
2、Turbo Pascal系统集成环境简介
最顶上一行为主菜单。中间蓝色框内为编辑窗口,在它个编辑窗口内可以进行程序的编辑。最底下一行为提示行,显示出系统中常用命令的快捷键,如将当前编辑窗口中文件存盘的命令快捷键为F2,获得系统帮助的快捷键为F1,等等。
3、新建程序窗口
按F10进行主菜单,选择FILE菜单,执行其中New命令。就可建立一个新的程序窗口(默认文件名为Noname00.pas或Noname01.pas等)。
4、程序的输入、编辑与运行
在当前程序窗口中,一行一行的输入程序。事实上,程序窗口是一个全屏幕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编辑器。所以对程序的编辑与其它编辑器的编辑方法类似。
当程序输入完毕之后,一般要先按Alt+F9(或执行compile菜单中compile命令)对程序进行编译。如果程序有语法错误,则会在程序窗口的第一行处显示第一个红色错误信息。若无语法错误,则窗口正中央会出现一个对话框,提示编译成功。接下来,我们可以运行程序了。
程序的运行可以通过按ALT+R打开RUN菜单中的RUN命令,或直接按快捷键CTRL+F9。则可以在用户窗口中输出运行结果。通常在程序运行结束后系统回到Pascal系统的集成环境,因此要查看运行结果,要按ALT+F5将屏幕切换到用户屏幕。
5、程序的保存与打开
当我们想把程序窗口中的程序存入磁盘时,可以通过按F2键(或执行File菜单中的save命令)来保存程序。第一次保存文件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文件名(默认扩展名为.pas)。
当我们要将磁盘上的程序文件中的PASCAL程序装入窗口时,可按F3(或执行File菜单中的Open命令)来装入程序,此时系统也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要打开的文件名,或直接在文件对话框列表中选择所要的文件,然后回到打开文件。
[作业]实验报告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参考教案)第一课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课题】第1课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课型】新授课(本班教室)
【教学内容】
1.分析本册教材,明确学期计划及学习内容。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本学科的学期计划及学习内容。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4.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分类。
※技能目标:
1.根据学期内容,确定自己操作提高的方向。
2.根据网络概念及组成要素,知道组建网络要做哪些事。如果身边碰巧有这种需要,自己可以参与其中。
3.能恰当地将身边的一些网络进行归类。
※情感目标:
1.激发兴趣,让自己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2.通过网络的功能及发展,明白分享与合作对学习工作的影响。
3.科技领先是一个国家、民族决定其国际地位的重要砝码,激励学生要有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期计划及内容介绍,让学生知道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来学。
2.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素。
3.能列举出身边的网络环境并恰当归类。
【学生分析】
对“网络”这个词,更多的同学会把它的概念缩小理解为“互联网”,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概念,知道其功能和分类。相对于其它知识、技能,本课内容应该有90%以上的学生是在同一起跑线。
【教学过程】
同学们,欢度了一个祥和的春节,在春暖花开的新春季节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学期。让我们翻开这本崭新的教科书,先来了解一下,这学期,《信息技术》课会做些什么?
一、学期内容及计划
(通过引导,浏览目录,明确学习内容)
计算机是我们信息技术课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对它的使用和操作我们也相当的熟悉了。可是,在现代的信息社会,分散在各处的孤立的计算机就好像一个“光杆司令”,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想请问一下,你们有听说过“地球村”这个名词吗?“地球村”就是比喻人和人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距离,就好像同处于一个小小的村落一样。
这是如何办到的呢?真是要感谢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日益增长的今天,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的信息交换手段。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
二、计算机网络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信息的来源也很多,我想请同学们就自己听说的,看到的,想象的相关内容来谈一谈自己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学生畅谈时间)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教师补充,板书“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必备基本要素”)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分散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起来,实现彼此间通信及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这样一个实现了资源共享的体系叫做计算机网络。
(指导学生在教材相应位置标记出)
2.必备的基本要素
(根据概念叙述,提取这3个基本要素)
·至少有两台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通信介质分有线、无线
·网络协议
我们一直在说计算机网络怎样让我们的信息交流方便、快速,那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是谁以了要把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网络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快速阅读教材P1-2页后,四人小组归纳出各阶段计算机网络的显著特点。
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50年代――60年代)面向终端,网络结构简单,功能有限
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60年代末――70年代)共享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70年代末――8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化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90年代至今)互连、高速、智能与更为广泛的应用下面呢,由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下网络的分类,就我所掌握的“信息”,有些同学可就是把“计算机网络”认为是“互联网”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相连接,根据计算机之间的距离以及网络所覆盖的面积不同,可以将网络分为三类:
1.局域网(LAN)
局域网通常是为了一个单位、企业或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大量存在的微机能够相互通信,共享某些外部设备(过去高容量硬盘、激光打印机、绘图机都是昂贵的设备)、共享数据信息和应用程序而建立的。
典型的局域网络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和若干个工作站组成。
比如:计算机教室,整个校园内„„都是一个局域网。
2.广域网(WAN)
广域网在地理上可以跨越很大的距离,连网的计算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几万米以上,跨省、跨国甚至跨洲。
目前,大多数局域网在应用中不是孤立的,除了与本部门的大型机系统互相通信,还可以与广域网连接,网络互连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互连网。
大家通常使用的因特网(Internet)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域网。
关于因特网,想多和大家说说。80年代末期,Internet才进入我国,是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接入。所以,最初,因特网在我国是高精尖的技术及高精尖的应用,非一般人所能用。直到1994年,邮电部建立了CHINANET网,使因特网真正面向全国大众。CHINANET网目前由中国电信负责经营管理,并且绝大数用户接入因特网都选择中国电信作为ISP(因特网服务供应商)。
虽然我们使用因特网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首先是网民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目前网民数量已达1.1亿,占中国总
人口的近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次,要互联网技术领域,我们由原来的“学徒”跻身为“师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阅读材料”,抖擞抖擞精神,扬眉吐气一下!
3.城域网(MAN)
基本上是一种大型的局域网(LAN),它可以覆盖一组邻近的公司或一个城市,可以支持数据和声音,并有可能涉及到当地的有线电视网。
时下,许多城市教育部门组建了教育城域网,进行远程教学等。
好了,我们介绍了这么多关于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换言之就是你用网络做了些什么事或是想做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帮助,说明所事例分别体现或发挥了网络哪方面的功能)
五、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1.资源共享
2.网络通讯
3.分担负荷及协同处理
在现在的社会,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有了网络,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加强了人与人的沟通,学会了共享,增强了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必须要提醒我们的同学们,网络是为了帮助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有一天,网络挟持了你,让你不能正常生活,那你就应该及早就医,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与调整,斩断网瘾,重回正轨。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一下计算机网络,了解了其发展历史,知道了网络的功能以及分类。
【课后练习】
书上P7“探索活动”,直接填写在书上。
要求:.是自己亲历的最深切的感受,字数不一定多,但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