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王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能实现培养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材的目标。自从我校在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后,这一课题已慢慢延伸到其他各学科。本文的笔者在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下,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教学中开展了试验活动。下面就让我们来肤浅地谈谈如何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在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中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单词教学、句型教学
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指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
结合时,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这一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协作学习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 “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各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2 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 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4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中指出: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离不开表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结合将不能表达任何思想,任何抽象的言语概念也是来自于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相结合则难以表达单词意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的事物不够广泛,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网络资源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在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心理实验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rabbit、bird、frog、lion 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和学校资源库中查找了大量介绍上述四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制作成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动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在看看、说说、做做、演演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上述单词,并记住了它们的音、形、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在看、说、做、演中,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单词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根据网络课件交互性较强的优点,笔者在What do you like ?这节课的软件中,设计了幸运大转盘、找朋友、打气球等游戏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些游戏设计的方案和作用如下:
幸运大转盘--教师把学生分成每8人一组,每组的成员标号为Number
1、Number
2、Number 3„„Number 8。每组固定一人操作课件的游戏,点击游戏开始后,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念:A、Rice,rice,I like rice.B、Beef,beef,I like beef.C.Pork,pork,I like pork.D.Chicken,chicken,I like chicken.当点击游戏结束时,转盘中间显示一个数字,如果显示的数字是1时,那么Number1的学生要回答本组其它组员的问题:What do you like?/ I like rice.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地说单词、句子,从而提高了辩别和识记单词的能力,以达到巩固单词读音的作用。
找朋友--学生各自进入课件的游戏,一边听音乐一边把单词拖到相应图片上方的托盘上或看到单词飘过时点击屏幕下方相应的图片。这类型的练习,目的是在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符号与具体的表象之间建立一架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巩固了所学英文单词的词义。
打气球--这一游戏是为了练习单词拼写而设计的。当学生进入这一游戏时,可根据打字速度的快慢选择不同的四种水平:初学者、提高者、熟练者、打字高手。当游戏开始,屏幕上不断飘出附有单词的气球若干个,学生若能把单词打对的话,气球就会爆炸成Hello kitty的图片。这一游戏的设计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单词拼写的记忆。
因此,学生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强化了对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的言语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句型教学中,我们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交际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What do you like? 这节课中,笔者从Disney English 的动画片中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片段,配上A: Hello.B: Hello.A: What do you like? B: I like fish.等的简短对话,让学生感知了新学内容。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和其他卡通人物的英语对话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简短的对话。然后,通过小组对话和人机对话的形式操练句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培养协作能力。如在What do you like ? 这节课中,为了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笔者指导学生进入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学
一分街小学
王采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从备课到查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等都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最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图、文、声并茂,拓展了课堂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事物的建构更加完整、准确,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
1、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场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许多形象直观的教学动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 “圆的认识”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2、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一些抽象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原他的本色,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易于理解。比如,语文老师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就较好地运用了电教媒体手段。泰山是五岳独尊,是一座名山,它上面有许多名胜,然而学生根本没有到过。为了让学生一览泰山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泰山介绍的文字、图片等,制作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五岳独尊碑、奇松、怪石、云海、虎山水库、对松山、探海石、迎客松、十八盘、空中索道等一幅幅泰山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再与优美动听的课文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尤其有关八仙、《金刚经》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较深的理解。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进行教学,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可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45分钟之内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多媒体的使用增大了课堂容量,缩短了板书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示范作用。板书更规范,工整,使抽象变形象。便于直观演示,增添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再现场景或实物。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有着潜在的优势,但一切是为学生的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研究学生为途径,以各学生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第三篇: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
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论文
摘要: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学生无法顺畅地进行口语表达。文章对输出理论的三大功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口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关键词:输出理论 口语教学 英语教学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两大重要问题。有了获取语言知识的渠道,学习者才可能习得语言;而通过语言输出,人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语言以及语言水平如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一种,即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输入。许多学者认为,仅有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不充分的,当学习者听到语言输入时,通常无需调动句法知识就可以理解语言的意义。
一、输出假设理论及其功能
1985年,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学习者就能习得或学习语言。Swain通过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学校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一些课程全部由法语教授。然而,他们尽管在听力与阅读理解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写作和口语方面却表现出了语法准确性方面的劣势。这表明,仅有语言输入对于习得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是不足的,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Swain提出了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三大功能。
1.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
在使用目标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遇到语言问题,从而使他们注意到他们所不知道的或者只知道一部分的目标语知识。1994年,Swain和Lapkin做了一项实验,检验学习者注意到语言问题之后的认知过程。被试者是法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的八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3岁,他们使用有声思维方法。他们要为一份报纸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他们要使用这种有声思维方法,说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些有声思维材料中摘选和语言有关的情节,其中40%和语言有关的情节中学习者都注意到了语言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在使用二语的过程中注意到他们语言知识的缺陷。语言输出不仅能使 学习者注意到语言缺陷,还能使其在改正语言问题的同时提高语言水平,逐渐使目标语达到本族语的输出流利程度。
2.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
学习者书面和口头的目标语错误揭示了他们对目标语运用持有假设,要检验某一假设,学习者必须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研究表明,在意义协商过程中,学习者会依据谈话中的澄清请求或证实询问来修改他们的语言输出。Pica(1993)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在会话中学习者从语义和句法上只修改了言语的三分之一。学习者言语的三分之一得到了修改,这一事实表明他们只检验某些假设而非全部,即他们的语言输出的确是在检验他们自己对目标语形成的假设。学习者有时因为思考错误而导致对目标语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和不恰当的概括,所以相应的反馈在二语学习中就显得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互动所提供的意义协商的机会远比非本族使用者和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得多,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语言的意义协商。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从交谈对象的反馈中得到语言信息,从而修改语言输出。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
输出的 资源加以练习,从而达到流利的语言输出。
2.设计合适的语言输出活动
输出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持有的假设,但是,受语言学习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因此,注意到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尤其重要。在口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修正不正确的假设。
(1)小组讨论或对话。对给定的题目进行讨论或编简短的对话。学习者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会修改不正确的假设,从谈话对象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且这种形式更加自由,能够引导出更多的输出内容。
(2)复述课文。这种语言学习形式非常有效。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
(3)辩论。这种活动适合于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习者,因为辩论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基础和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辩论之前,学习者要搜集资料,从而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而辩论过程本身就能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输出语言。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
我国的英语课堂通常是班大人多,学生常常把教师看作课堂的领导者,只愿意做倾听者,这在口语教学中是一定要避免的。有些学生不喜欢当众发言,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在小组成员的范围内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的语言输出。老师的亲近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输出活动,和蔼可亲,愿意随时提供帮助的老师更容易鼓励学生的输出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影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语言输出的基础是输入,输出是对输入知识的检验和强化。在加强听读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说和写的培养。学生要顺畅流利地表达自己,首先要牢固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口语语言的特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口头练习内化知识,真正掌握其用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谈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做了研究,但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
本文作者支持的观点是: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应相平衡,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在文章中,笔者将分别谈谈输入理论、吸收、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事务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然而,英语口语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纵然胸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大概可以概括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现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帮助他们跨越从“想说”到“能说”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运用语言直接与世界交流呢?本文将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
Krashen, Vanpateen, Allright, Levelt, Schmidt,Swain, Hamer 等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强调输入的作用,有的强调输出的作用,还有另一些人则强调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笔者赞成Hamer 提出的“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此观点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师生的精力应放在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环节上。[1]因为有些教育工作者只注意强调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环节,而忽视了吸收,或者直接将吸收划入到输出环节中去。为避免概念不清,笔者有必要把输入、吸收、输出的概念明确的界定一下。
在 力;有的则有可能在短时记忆之后没有经过加工,从而遗忘。语言吸收是指学习者实际上吸收与内化了的语言。语言吸收是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一个阶段。语言输出是指那些具有交际目的的语言的输出。[2]语言输出与语言吸收又不一样,语言吸入(吸收)阶段,学习者只是做一些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与模仿,是没有实际交际目的与意义的,不能将之等同于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而言,在教学中语言的输入、吸收、输出三个环节同等重要。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教师应平衡处理三者关系,使之全面发展。
二、输入是提高英语口语技能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表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的太少,输入量还不足以产生输出,没有习惯英语思维。根据Krashen“输入假设”,语言输入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
1、可理解性。学习者无法理解的信息输入是一种无效的输入,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即便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习者也很难对其做进一步加工,使之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并最终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Karash 认为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必须遵循“i+1”的原则,“i”表示学习者现有水平,“1”表示学习者当前语言知识的状态水平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很难遇到符合“i+1”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简化,使之达到“i+1”标准。必须指出的是,考虑教材难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知识对难度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的影响。
2、足够的输入量。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要通过阅读、听力让学生大量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形式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从而拥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1)多渠道的信息输入。对学生的信息输入要多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广播、收音机让学生通过听觉获得信息,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获取视觉信息,也可以给学生播放多媒体文件。通过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丰富且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堂用语加强对学生语言信息的输入。
(2)输入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
生接触各种不同体裁的语言文字、语音材料。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知识的灌输,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新颖主题的材料给学生欣赏。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外读物、资源网站、语音材料推荐给学生。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爱好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导学生向未知世界迈进。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为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提供条件。教师在处理语言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之与学生身边的人、事、场景相联系。如果教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可使用图片、语言肢体描述等更形象手段对之加以解释,让学生对之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继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心理需求。
4、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输入是外因,要使其转化为内因,教师还需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即态度、情绪、动力、自信心等)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学生的情感因素与输入信息时过滤的多寡存在一定的关系。情感过滤的强弱决定了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多少,情感过滤强时,语言的吸入少;情感过滤弱时,语言的吸入多。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减少学习压力和焦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让学生做听力时,教师可以这样简要介绍听力的要求:这个听力练习将检查一项你们最擅长的能力,即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这样说:这个听力内容很难,同学们要留心听。这样会使学生在听之前就对下面的练习产生畏难与抵触情绪。
三、吸收是提高英语口语技能的关键
Van pattern(Skehan,1998)提出,并非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有一个“语言吸收”(intake)的阶段,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吸收并进入大脑长时记忆系统,才能起到催化语言习得的作用。
操练是促使语言吸收并形成语言技能的重要过程。操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操练的时候,应按所做练习的灵活程度从不灵活到灵活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进行操练。朗读是操练的初级形式。通过朗读学生锻炼了各种发音器官,为口语表达做好准备。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视觉器官获取信息,其发出的声音又刺激到听觉器官,使身体的各种感官协同合作,加深了学生对信息的记忆。复述也是操练的一种。复述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重要段落,或者是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尝试用自己的或刚学的语言表达。在无法继续时,他们会回过头来查阅输入材料,再重新尝试表达,这就形成了一个在头脑中不断整理输入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的过程。就复述而言,有时候会因内容过长、只有一个学生主讲,很难调动全部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接龙的形式进行复述。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提高注意力,注意倾听别人的话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除朗读、复述等操练形式之外,背诵、造句、替换练习、翻译、角色表演等练习也利于学生的语言吸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操练形式,通过反复强化练习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熟练程度,为语言输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输出是检验口语技能是否提高的环节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必要条件,但它提供的只是语言知识。口语是一种语言技能,技能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有所提高。
在有关语言输出的研究中,Schmidt 发现输出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语言的习得:有助提高语言使用频率,增强流利性;提供验证语言规则的机会;引起对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差异性的注意;帮助学习者从目的语言规则的高度理解与掌握目的语。口头语言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演讲、角色扮演、讨论、配音、讲故事、辩论等。有的甚至与吸收阶段的练习相似,区别主要在于练习是否实现了交际意图,在吸收阶段进行的操练以输入材料为模型,模仿为主;输出阶段的练习是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以是否能有效的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完成交际目的为标准。
在口语输出的内容方面,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可以以课文内容为中心,扩散开去,多为学生寻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输入的来源,并依据这些输入做一些口语输出技能的锻炼。如果课文学习的内容是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Watching TV?教师可以找一些与Internet 相关的文章与学生共同学习,接着可以就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urfing the internet 展开讨论。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谈到electronic business,还可以谈到目前流行的on-line store 等。教师应习惯发散思维,要由点及面,由传统至现代,结合学生的实际 生活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学生吸收到更多更新鲜的知识,并针对这些知识产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既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口语技能。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因为缺乏锻炼,许多学生对自己说的能力缺少信心,怕开口,怕自己说的不好,同学、老师笑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别给语言表达能力强或弱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任务,给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安排比较容易一些的口语交际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对口语技能较差的学生,只要他/她能开口说话就给予鼓励,先不要过度的关注他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如果教师一直在他们说的过程中纠错,会使他的口语表达难以继续下去,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失败感。只要这些学生能够流畅的表达,其大致内容同学们能听懂即可,等他们的水平有所提高并乐于表达的时候,教师可以更多的关注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在课堂上多使用激励性、肯定的话语来鼓励学生,如You did a good job, Well done 等。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多参与合作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也能减轻学生口语表达的心理压力。
语言的输入、输出理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口语技能的提高也需要经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学习过程。输入、吸收、输出是语言习得连续体上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他们也不是那样的泾渭分明。本文只是对其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教师应更多的注意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是整体性的,只注意到某一个技能的提高是不够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注意同时培养语言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其相互促进,平衡发展。
语言学习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
本文分析了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关键在于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一、引言
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关于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很多学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创造一个适宜愉快的课 堂情境,进行交互式活动,增强学生兴趣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然而,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彻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才能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二、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与学习实践可分为两大系统: 输入系统(input)和输出系统(output)。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都属于接受知识的范围,是输入过程。在语言输入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 Krashen认为,没有输入就无法实现语言的学习。此假设包括一个陈述和两个必然结果。主要陈述:学习者通过理解稍难与他们现有水平的输入,按自然次序逐渐习得 意义。其次调整语言输入还必须包括学习者还未习得的某些语言形式。另外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因素。学习者的处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常常难于同时处理语义和语言形式。他们往往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将他们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一项的语言处理上。然而没有语言形式的处理就很难产生习得,因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课堂是唤起学生选择性注意的装备,Sharwood Smith(1991)将课堂称为输入的强化装备,能够从外部是输入更加鲜明突出,换取学生的内在的注意和视觉。首先,课堂是最基本也许是唯一够用二语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地方,因此更应该积极进行交互型活动的开展,以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教师们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让那些水平比较低不愿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参与到语言教学当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和使用“听和做”的活动,如教师设计一些指令,而要求学生按照指令来进行具体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及时提问,教师帮忙解决难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从而促进交互性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强调国外文化的语言输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言输入,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懂得在一定的会话情景下如何恰当的交流。教师除口头介绍外,还应充分发挥书本、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教具,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报刊积累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言输入。
再者,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学生的课后积累及语言输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更加有效的使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学生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报刊、小说,多看多听各类英文节目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二)确保语言准确性输出顺利进行及语言准确性的相互关系
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外语教学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强化语言输出。
首先,转换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语言输出活动,加强语言输出。改变传统 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促进学生主动输出的欲望。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以语言意思为基础,围绕某个话题而开展的课堂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者主要关注的是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表达的方式。较为典型的,目前运用甚广的这类活动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意见不统一的活动。同时为了确保活动的进行,教师应该做好如下准备: 认为, 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要把握一个核心问题, 即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大学英语教学中, 重输入、轻输出, 才是口语水平迟迟不前的症结所在。
二、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与学习实践可分为两大系统: 输入系统(input)和输出系统(out put)。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都属于接受知识的范围, 是输入过程。在语言输入方面, Krashen, Skehen, Long 等学者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Krashen 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 thesis),克拉申认为, 没有输入就无法实现语言的学习。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已知的语言知识(i), 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1)和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 sive input)。人们只有通过接受可理解性输入, 才能习得语言。因此, 语言输入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容易, 最佳的输入应该是既适合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能力, 又略高于其现有能力的语言材料, 即可理解性输入。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的过程。Harmer 进一步指出, 输入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粗调输入(roughly tuned input)和精调输入(finely tuned input)。粗调输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材料, 而精调输入是经过精心选择, 旨在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学习的教学过程。因此, 有效的语言输入过程, 不仅符合可理解性输入的规律, 也应是粗调与精调输入相结合的方式。
三、Swain 的输出假设
输出过程是学生激活所学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选择、使用所接收的知识, 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输入对于语言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学习者除了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入, 还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输出训练。Swain 在承认语言输入至关重要的同时, 指出输入并不是充分条件, 强调语言输出同样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所提高的话, 就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Swain 指出, 输出在语言习得方面有如下三个功能: 注意或诱发功能, 验证假设和元语言功能。首先, 通过语言输出, 学习者可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语言知识不足, 即现有语言知识与欲表达内容所需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差距。其次, 语言输出是验证学习者对于目标语假设的一种方法, 通过输出来检验对语言形式结构和意义的假设是否正确, 即自己的语言是否被理解, 是否得体适宜, 并根据他人反馈来修改或重新加工自己的语言输出。在输出过程中能够对语言形式形成协同和反思, 使他们内化语言知识。Swain 不断发展她的假说, 提出语言输出发展了语言使用的自动性,具有使语言流畅的功能;语言输出能唤醒学习者的意识, 可激发学习者对新语言知识认知的主动性,从而更积极地吸取更多有效的输入。
根据Swain 的语言输出假说, 当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他们会自动将要表达的内容和具备的语言知识进行对照, 并从他人反馈中改进和修正自己的语言, 从而使输出更准确、更得体, 更加成功的完成交际功能。因此, 语言输出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输入过程分为两类: 粗调输入和精调输入。输出过程也分为两种: 练习输出(practice out put)和交际输出(communication out put)。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Harmer提出的这一输入与输出模式, 揭示了语言习得的本质, 对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只有不断的输入, 才能为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语料;也只有不断的输出, 才能为输入增加动力和空间。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互相促进, 互为补充。也只有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机制, 输入量与输出量尽可能达到平衡, 语言的教学和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但是, 尽管人们对口语的重要性有了认识, 现在的大学教学仍然主要以教授知识为主, 互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思路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十几年来很多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大超过应用能力, 正是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造成的。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现象, 造成了学习者语言潜能(competence)与语言能力(performance)的差距。语言潜能是指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自己的语言的种种规则的了解, 而语言能力则是其了解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的实现。一个人懂语法规则, 但在说话时却会犯语法错误。问题在于,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并不一定与其语言潜能相匹配。外语学习者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使语言运用水平提高, 与语言潜能不断接近和相符。
因而, 口语能力的提高大大依赖于语言潜能在何等程度上转化为语言能力, 即在何等程度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能够成功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这种能力的转变, 离不开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五、保持输入, 强化输出, 提高口语能力
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 没有输入就无法进行语言学习。输出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能够把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斟酌教材内容, 并做出适当增减、编排和加工。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词汇、阅读质量上, 辅以相关的材料, 使学习材料多样性、趣味性。要尽量结合社会现象、校园生活等, 使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输入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输出方面激发学生积极输出的愿望。
2.教学时间上。英语课堂中老师讲得多、练得少, 是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授课方式严重忽视了实践的环节, 给学习者带来一种误导,使学习者逐渐忽略了口语练习的重要性。因而要调整课堂输入与输出占用的时间, 给予口语练习以一定的比例。为保持输入水平, 可将原先在课堂上完成的讲解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和预习, 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安排口语活动。这样, 在上课时间一定的情况下, 既保证了输入量, 又增加了输出量。
3.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老师讲, 学生听”的一贯方式, 真正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首先,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能够参与的口语活动, 如小组讨论、演讲、角色扮演等。另外, 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 高校非英语专业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 口语训练往往只能照顾到一部分学生。因此建议采用大班上精读, 小班上口语的方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口语输出的机会, 增加练习口语的时间。
4.主体意识上。不管教学方法如何改变, 课堂如何安排, 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英语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 任何一个学生都应给口语以充分的重视, 而不应该停留在应试水平上, 在课堂活动中, 要以积极的心态加入到活动中, 珍惜发言的机会。针对很多同学性格内向, 不喜欢上课发言的情况, 老师应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也应该自觉克服性格问题, 投入到踊跃发言的大环境中。
六、小结
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任重道远。本文所提出的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是对口语教学思路总的认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 只有不脱离这个基本原则, 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增进口语能力。总之, 保证输入、强化输出,是促进英语口语水平的整体提高的必经之路。
提高英语口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探析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语言输入是为语言输出服务的,反之,成功的语言输出叉可以加深学生对输入的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应该科学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全方位语言输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以求实现二语习得的最佳效果.
英语电影练就完美听说能力英语达人的英语学习计划听说读写,新概念轻松搞定30天成就流利口语有方法 一、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的3个阶段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加工和输出3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只有在接受足够多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比较好的语言输出出现。对于 的惩罚办法也很温和,而且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展示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节目表演中学生经常会给大家以惊喜),对读得好或节目表演出色的学生老师都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反倒觉得有趣和更加自信。至于对话表演,也应注意教学策略,不能单纯地表演,每组表演完了,教师应给个简短的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肯定优点为主,纠错需选择时机。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语言输出的重要性 1.语言输出的重要性
语言的输出形成一个认知发展、社会交往和语言学习三因素相互作用的联系网,它极大地增加了学习者感知、练习、分析和综合语言材料的机会,实现了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形成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加工输出在语言习得中起着关键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JSwam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接受了7年以法语为各科教学语言的教育之后,仍未能形成近似于本族语人的言语表达力,尽管他们的理解力与本族语人相当。Swam认为这可归咎于课堂上缺少双向交流活动和“推动式”的言语输出,而这两者对培养表达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中国外语教师和学习者通常采用的教学与学习策略剥夺了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导致培养出许多“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多年的外语学习虽形成了学生较好的阅读理解力,但他们却不能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熟练地运用语言于交际。同为语言教学,教授英语和汉语有共同之处,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即注重输出。
2.为学生创造有效的语言输出机会
通常笔者针对所教topics而设计的各项活动都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笔者通常采用的口头输出模式是句型操练和对话表演,教师给出基本句型,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造句,加工后再输出。如教“Invitation”的topic,给出基本句型:1)1 was wondering if you like to skate with me.2)Would you like to go skating with me? 3)How about skating?.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境造自己的句子。他们造出很多经典有趣的句子。这样提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练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真正学会使用自己的、活的 言,使他们原本认为枯燥乏味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具有挑战性,从而产生强 烈的表达欲望和极高的学习热情。
除了注重新知识学习过程外,笔者强调对旧知识的温习和巩固。笔者鼓励学生尽量用以前所学句型和topics结合新的topics编出有创意和趣味的对话,然后进行表演,并进行评分。使用句型和topics越多,得分越高,同时以加分的形式鼓励讲究对话的创新性、趣味性和连贯性。这种对话表演不仅熟悉了新知识而且还巩固了旧知识。
学生很喜欢以这种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互动式输出(也包含输入)方式,通过自己的好词组、句子或对话得到老师的肯定,很有成就感,同时也从错误搭配的词组、句子中学到知识。这种方式既使语言的学习过程轻松充满乐趣,又收到培养交际能力的效果。Swam和Lapkin(1994)共同研究发现只有在与人交流的语言输出中,二语习得者才能注意到自己语言学习存在的问题。二语习得者只有在与他人对话交流时,从对方的信息回应反馈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语言输出)哪里出了问题。而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又能进一步触发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去修缮语言错误进而完善语言知识,努力生成新的正确的语言结构,这种修缮纠错型的完善知识方式又有助于已有知识的巩固。Pica,Holliday。Lewis and Morgenthaler(1989)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者修改输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试图创造独特的语言输出结构来验证所得到的语言输入知识,也是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作了两个有关输出的研究。该研究结果对教学的启示就是在教学中要创造有利的输出条件,以促成学习者的互助,因为它对语言的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输出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展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创造最佳条件以增加言语运用的机会。笔者在教学中大量采用这种互动式的交流,证明这一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及正确性。通过这种连贯的输入输出形式,学生能逐步掌握简单的口头表达技巧,即口头输出技巧。
四、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在英语口语教堂申的结合
输入和输出不一定是单一进行的,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并不会因为强调语言输出丽减少,二者相互影响,并使得英语学习进程呈螺旋式上升或下降状态。笔者运用多种方式加强输入输出的结合。对于初学者或程度较浅的学生采用生词巩固练习、小组合作复习、单独练习等方式;对于程度较高的的学生,创造口语输出机会与提高阅读技能有机结合。如先阅读相关资料,然后围绕着阅读资料进行各 种口语输出活动。形式一,口头概述文章大意。形式二,交互活动。阅读某一类别的文章后,学生可以展开仿实景演练。比如阅读一篇关于西方结婚礼仪的文章,学生可以从里面了解西方文化,然后根据场景进行表演。这种活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也满足语言输出的需求,所以更能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形式三,小组辩论。就阅读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有了辩论的兴趣大家才可能投入语言的积极输出。以上3种形式的语言输出练习方式对深层次的理解阅读材料是有帮助的,也可以真正引导学生达到阅读和口语练习的结合。
总之,二语习得是个复杂的过程,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尤其如此,毕竟英语与中文是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尽管艰难,但并非无道路可循。语言输入是为语言输出服务的,而反过来语言输出如果成功又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知识的理解。于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全方位语言输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以求实现二语习得的最佳效果。本文介绍的几种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输入和输出的方法希望给英语教师同仁在教学方面一些帮助和启发。
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英语口语课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学生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不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供充足而真实的语言输入,扩大学生记忆中可提取的百科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二是增加学生的心理词汇,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信息。
英语口语很烂?点这里!英语达人的英语学习计划新概念听说读写一步到位
一、关联理论的交际观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关联理论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对这种认知活动的解释实质上是对交际者所处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s)的认识,换句话说。交际能否成功就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是否能够明白和相互明白(mutualmanifcstness)。在关联理论里,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是两个基本的概念,埘它所指的是“交际者共处的世界”包括三方面的信息: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词语信息(1exical information)和逻辑信息(109icalinformation)。由于人们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 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为取得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即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能“彼此心照”,对认知环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做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田关联即指听话者在理解话语过程中.在说话者所说话语或新出现的信息(newly-presented information)与认知环境之间寻求关联时的认知与推理过程。这个程需要听话者付出某种努力(efforts)。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
外语教学实质是交际。是一种直接的话语交际活动,外语口语课上的交际活动更是如此。外语口语教学就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实践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师生两主体有各自的认识客体: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外语及其规律。教师认识的客体是外语教学及其规律。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因此。外语口语教学须遵循语言交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律。因此关联理论可有效地揭示和指导口语教学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
二、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不少研究表明。外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外语交际时,对不熟悉的话题感觉没有内容可说。也就是说背景信息输入量不够;又如学生就某一话题有内容可说.但苦于搜索不到相应的外语词汇表达等。关联理论对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以下就口语教学中两个普遍问题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进行解释。
取的信息越多,输出越多,可提取的信息越少。输出越少。
教师、课程.甚至对比其它国内或国外院校等百科信息。从而形成一系列与“大学”相关的概念表征。当课堂新信息与已储存的百科信息达到最佳关联时,记忆将图示中的相关信息提取。经过逻辑推理,理解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课堂的输入信息的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图示。使学生花费最小的处理努力,达到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以教师提问为例。英语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和输出的机会。提问类型被概括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ⅦS或NO问题。通常这类问题答案是唯一的,提问者已知答案,若回答者能解答。即可用“YES或NO”回答;参考性问题也被称为WH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知道答案,回答者对同题的答案大多是或然的。展示性问题的提问者不是为了寻求未知信息.而是为了考察回答者是否知道这类信息。.翻大多数老师都喜欢选用那些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对参考性问题在课堂上使用很少。参考性问题可考察学生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英语课堂上若要使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率,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教师就需要随时调整提问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这两种提问方式,发挥其各自特点,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2.增加学生的心理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信息
首先。汇。一般只知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活用型词汇有两种:一是任务促使的单词运用。如用 将听到的词汇与相关的概念或事件关联起来,迅速从心理词库中提取词汇信息,取得最佳关联。理解说话者话语,达到互明并做出反应,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文结合关联理论对口语教学中出现的两个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百科信息不足的情况,提供了两种方法解决问题:课前指导性阅读和课堂引导;目前,口语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其它问题.如果没有对语境信息中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学生即使具备了足够的百科信息与词语信息,也难以“互明”。从而达到真正交际的效果。这些问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寻找解决之道,从而取得口语课堂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析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策略
一、引言
我国经济文化的日趋国际化、全球化及其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对大学毕业生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口语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口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以表达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下面试就口语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有效的对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策略(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口语教学策略
目前英语课堂口语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仍没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教师决定学生该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他们把许多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都做了,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地位。口语课堂中学生听得多,说得少,学生的口语实践机会过少,从而限制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英语口语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生是否明确各自在口语课上的作用:教师不应是课堂口语教学的中心,而应是其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学习热隋的激发者,是学生口语实践的合作者;学生则应由听讲者变成自觉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总之,口语教学应倡导全方位交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口语教学。
(二)情感策略
口语学习是艰苦漫长的过程,需长时间积累,很难在短时间突飞猛进,因此在口语学习中,学习者很难一直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时会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另外,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紧张或焦虑,不敢或不愿开口发言;或者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词不达意。—些教师面对这种隋况时,或性急地替学生回答问题,或对之挑剔批评,挫伤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荣辱感强,这就易导致其“语言水平低”和“语言自我意识强”之间的矛盾,若其过分注重保护自我,定会阻碍外语学习。所以,教师应帮助其克服这些不利于学习的情感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应对策略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创造宽松环境,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感,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积极开口;教师还应使学生认识到口语训练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就会丧失提高口语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们口语交流能力方面的差异,使之相互问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更应帮助学生寻求明确有效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其自发主动地去接受语言输入,最大限度地把输入的语言知识内化为其习得的语言能力。
(三)口语输入和输出策略
课堂口语教学与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输出须有输入,输入必须输出。学生的口语输入主要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和日常媒体等,这些输入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输出水平。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学生语言输出的基础,但并非充足输入(即掌握足够量的英语知识)就能达到自由灵活的输出(即用英语交谈、表达思想),其间须经大量实践,否则就不能自如地输出。在用英语的交流中,学生往往试图套用书面语中的结构、词汇来输出、表达思想,这就使其英语口语表达生硬甚至不当。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策略是:教师采取让学生观 看原版电影片断,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名家名篇等手段使之广泛地接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英语口语内容的输入量要大,以便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口语表达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语教学输入时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输入内容应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这样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将其变成有实质意义的新内容后再进行输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每篇文章或对话都试着用英语阐述出其大意或个人看法,这样,可在改善口语表达的同时丰富观点,提高输出质量。
(四)纠错策略
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失误是学习者口语表达时常见而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有的教师认为口语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纠错,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他们见错就纠,打断学生的思路和语流,造成学生因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不良后果,教师自己却认为这是严格要求学生的表现。这种过度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做法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对学生口语中出现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对影响正常交际的整体错误应给予纠正;那些不影响意思表达或双方交际的错误(如焦虑紧张导致的语调错误等堤可容忍的。课堂口语纠错要注意时机方式,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心理、语言水平等,一般选在学生口语表达完毕后,再就其普遍性的错误及表达不清之处给予指导;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可采取及时而又直接的纠错方法,而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可采用个别指导、暗示等间接的形式;对个别口语错误较多、较严重的学生可以与其详细交流,分析其错误,使之改正。因此,教师要恰当地纠正口语错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进行有效的英语口语表达。纯粹以功能性为导向的英语口语训练活动中,精确与恰当都是不重要的,唯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成功地交流思想,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语言使用中的纠错,主要应靠学生本人,教师要培养其语言敏感性及错误识别力,使其具有自我纠错能力。注意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重流利而轻准确,重意义而轻形式。
(五)跨文化意识策略
中国学生常因犯—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而导致交际困难或失败。由于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认识,因此而造成的语用错误屡见不鲜,这主 要是由于传统教学只重视语言本身的规则,而脱离语言运用真实情景及外来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在语音、句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由于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所以违反讲话规则对他们来说,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在课堂口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教学,注重介绍与语言教学相关的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其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社会因素对语言干扰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17J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离开了文化的语言就缺乏准确性;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交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会促进语言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英语口语课堂必然涉及跨文化教学。口语课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与功能项目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环境的能力,观察在什么场合该用什么语体,了解说话人身份的高低以及说话者之间关系亲疏与语体的关系。文化教学应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激发学生口语练习的兴趣,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国家的节日里,教师可与学生一同举办活动,使学生感受西方风土人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外族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比汉英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异同,这样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英语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有效的口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解决情感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学生输入输出意识,并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纠错,提高其对语言社会性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促进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提高其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师口语输入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师口语输入:作为一名语言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口语能力,还应该了解最佳英语口语输入的要求以及对学习者来说最有用的英语口语输入。
输入是 根据Krashen和诸多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输入和 二.教师的最佳口语输入
依据以上论述,在语言习得中输入是很重要的。没有输入,学习者什么也得不到。但问题在于什么类型的、什么形式的、什么量的输入对语言学习者是最有用的。教师的输入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乏意义。在教师跟学生交流时应做到象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因为输入对 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活动。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学习者说英语的主动性,使学习者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讲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误区和自卑感。另外,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学习领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精神,切实贯彻大纲。
正如Krashen和诸多语言学家所讲述的,输入是不能跟语言的教与学相分离的,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学习者为了能够最有效地习得语言,达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就必须理解所呈现给他们的大部分语言。与此同时,作为语言教师,更应该了解最佳口语输入应具备的条件,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浅谈监察模型与英语口语教学
浅谈监察模型与英语口语教学:本文从英语语言输入、情感过滤、语言输出和监察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应用克拉申的监察模型于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能力。我国的英语教学已成功地培养出数百万英语人才,但我国英语教学亦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哑巴英语”和学习的“费时低效”。因而,口语的教学质量亟待改进,口语的教学策略值得作深入研究。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考虑他们的需求来因材施教,加速其 得的必要条件。输人材料本身和输人的方式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
在输入的内容上,难度要适宜,既然“可理解的语言输人”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那么只有当我们的口语材料具有可理解性,我们的正规教学才会有效。但这些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具备“i+1”的特征。“i”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1”为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个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i+l”则是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否则,材料过难或水平偏低都不具有习得意义。另外,输入的语言要有趣.材料的趣味性会提高学习的动机,降低焦虑感,促使弱的情感过滤,减少输入材料进入语言习得机制的障碍。
口语教学的输入形式应多样化。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原始的口头传递到快捷的上网查询,应有尽有。因而保证了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语料,同时也提供了呈现语料的多种途径。在呈现语言材料时,运用多种手段和设备,不断的给学生以新鲜感,有利于语言材料进入习得机制。语言材料可以通过教师读、学生读、放录音、看录像或齐上网等多种方式展现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有些学生将兴趣放在材料的情节上,而忽视了对语言本身的学习,有些学生听力水平差,有趣的故事非但不一定会使其投人地去听语料,反倒会使其焦虑、不自信,有碍于输人的材料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因此,在输入语言材料时,不要将大量的时问全部用于输入材料,可以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部分,边输入边练习,循序渐进地输入语料,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使用《走遍美国》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开始可以把其中的每一集、每一幕分为若干部分,甚至若干组对话.让学生充分理解后,再连起来播放给学生,最后,可以让学生来复述情节。这样比开始就直接让学生大段地看效果要好些。
2.情感过滤和英语口语教学
Krashen把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统称为“情感过滤”因素。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动机高、自信心强、焦虑感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反之,情感过滤过强,就会在大脑中形成障碍,语言输人就会被过滤,不能进人语言习得机制,结果也就不能形成语言习得。虽然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不是口语课堂教 学简单决定的,但自信心和焦虑感却直接影响口语材料的输入和言语输出。因而创造宽松舒适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教学条件之一。
首先,须改变传统的“教室”观念,变教室为表演室、聊天室、活动室、辩论室、娱乐室等,改变刻板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无论在语料输入,还是语言输出时,都不会感到有压力,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减少焦虑感。其次,教师教态须适宜。教师的教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和教师的外观。若教师尊重、爱护学生,一视同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的形成。教师整洁得体的着装,风趣幽默的谈吐,都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偶尔换一种着装风格,变一下语言习惯,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也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尽管在口语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但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用语言交流。教师的语言要清晰,让所有的学生听清、听懂;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免成为催眠曲的调子,让学生感到乏味。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有身势语和眼睛的交流。教师在讲话时,夹杂身势语,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也使讲课显得轻松自然。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距学生太近,会造成其不舒适感甚或焦虑感;反之,教师距学生们太远,会让他们认为,老师不关心他们,从而疏远关系,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应注意不时地移动位置,但不宜太频繁。此外,眼睛的适当交流,会减轻学生焦虑。
3.语言输出和英语口语教学
只输入,不输出,不利于检验学生的习得效果。也不利于他们强化习得的内容。Swain(Ellis,1985)指出:输出有利于学生精确地把握各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粗浅地了解句意到分析、把握 用。这样的输出练习才有效。为有效地组织口语课堂练习,在输出的方式上可采取以下的模式:问答、复述、辩论、个人练习、对子练习、小组活动、看图说话、角色练习、补全对话以及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方式。这些输出方式各有特色,各有利弊,在此不作深人探讨。本文尤其强调:要因人因时园地,合理搭配运用,尽量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参与热情,同时尽量减少积极型和沉默型学生在输出的时间和时机上的差
4.监察和英语口语教学
二语习得中的监察。指的是习得者有意或无意去留心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的“心思”。监察可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或之后。而本文所指的监察,既包括学生自己的监察,也包括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监察。教师对学生的监察运用要合理,否则会事与愿违。首先,监察模式可以多样化,学生有自我监察行为时,表现为自我纠正或重复,这时,教师就不必干预,否则反使其羞愧,不利于下一步的练习。例如,学生相互之间的监察可用如下的方法:让学生成对子讨论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在有一个代表表述时,不允许出错。这样双方可以充分交流,监察并纠正对方的错误。这种方法,比自我监察准确,而且学生不紧张,可轻松地改正错误。老师监察学生是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要运用得当。不给学生纠错,不给予反馈会使他们感到练不练一样,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过犹不及,若纠错过多,往往使学生紧张.渐渐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了最终的习得效果。其次,监察对象要得当,监察要因人而宜,对不同性格的人,要区别对待。要因时而宜,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控制监察的量。如:在初级阶段,不宜多纠错,而应多鼓励。还要因错而宜,有些是因一时疏忽造成的,不宜多纠;但有影响对语言理解的错误。监察的得当与否,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对语言的习得,所以教师一定要就此把好关。
第四篇: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
体 育 教 学 与 信 息 技 术
广东信宜镇隆中学
张海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总感到课越来越难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功能,整合、共享体育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关键词: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显示它的威力。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区学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如何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体育教师的多媒体信息素质,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一、信息技术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操作平台
体育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课堂,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当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这些仅靠教材和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网络知识,接受远程教育和通信交流。作为独立个体的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意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方法的老化,时间一长势必会违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 1 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PowerPoint、Flash等,利用Author ware流程软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还有我们精心制作的3D动画联系在一块,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看到蹲锯式跳远的空中动作,短跑、中长跑的途中跑动作,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项练习的方法,等等,我们可以深刻分析每个情况,每个动作瞬间,学生也喜欢看,也很好掌握。
二、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
信息化网络的广泛运用,实现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广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查找学习体育知识。比如,《支撑跳跃》这堂课,我首先搬出上课器材(跳马)时,学生们的气氛一下子沸腾了“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那些活动能力较强,灵活性好的学生。忧的是那些体形肥胖的、运动能力差的、胆小的学生,他们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并且在轻声的议论“这么高啊!怎么跳法?”整堂课并没有真正体现到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在利用雨天时间,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让学生查看与“支撑跳跃”相链接的网站,了解、学习支撑跳跃知识。激发部分学生对支撑跳跃的间接兴趣,而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是以间接兴趣为主。尤其城镇中学的女生怕吃苦、不愿活动,想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激发他们间接兴趣的目的的。我个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这样的事例,多数女生体质较差,对实心球课很不感兴趣,看到实心球手就软,每次实践课教学不是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练习,而是嬉笑着很随便地“砸”球,直接影响课堂练习效果。怎么办?我在备下次课的内容时,把我讲解的双手向前掷实心球和上步双手向前掷实心球动作要领设计成PPT课件,利用室内课,让学生复制到个自计算机中,然后运行该课件,认真阅读。结果部分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发力顺序等。再进行实践课时,个个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投掷,尽管投掷距离不远,抛物线不高,但是态度都认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完整性、系统性,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较少考虑学生的要求,失去了教材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的魅力。教学过程只注意环节和部分,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跳板。运用信息技术与体育新课程的整合,从学生学习的内因入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体育学习过程中合作性学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给出几组挺身式跳远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挺身式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由教师总结出隙式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方法.又: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如果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此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醇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地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学习者相互的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
五、体育健康课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锻炼习惯必须依靠教科书,而信息技术蕴含着教科书的广泛内容。应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 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我见
高振会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形象生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整合有效的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但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取代课本,不能取代语言文字,所以,语文学科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回忆10年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一盒粉笔,最多再加上一些生字卡片、手绘挂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已广泛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正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整合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之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让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然而,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所以在一年级课堂中,孩子们表现出无兴趣,懒洋洋的,不愿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兼具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一位老师在新课伊始,出示课件,情境导入,声频、图画(故事、画面):在一条美丽的小河边,一个小姑娘在练嗓子,a a a,多认真啊!大公鸡站在草垛上,000的打鸣,催人们早起;一只鹅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它的影子倒映在水中,美丽极了。生动的画面、娓娓动听的故事、可爱的事物形象,这一幕幕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津津有味的听着故事,聚精会神地看着投影幕上的画面,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张大嘴巴a a a;公鸡打鸣o o o;白鹅白鹅e e e,画面上跳了出来要学的三个韵母。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欢呼雀跃,学意盎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令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读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能否具备熟练地查阅一般字典,并从中选择恰当字义的能力;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
识字本身是单调而枯燥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制力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较差,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而有意注意为劣势。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对于不易区别的形近字,还可以设计生动的动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区别字意,记忆字形。
当然,要从根本上改变识字本身的单调、乏味,除了应运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外,还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屏幕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翠鸟》这篇课文时,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没有条理,且病句错字连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离开生活,即使写作方法再多再好,也是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影、影视、幻灯、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具体形式,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结合具体的场景,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必要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具体丰富、感人,从而收到传统教学较难或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母亲节前,我让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表达对妈妈生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这篇作文比较好写,但学生容易写空话、套话,或者写一些司空见惯的接送上学、看病这类题材。为此,我让学生看剪辑的影视资料《母亲》、《家有儿女》等,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妈妈平时对他们关爱的细节也都一一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从以上教学的实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转变成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具有了“整合”的特征。它不仅仅是学生无直接经验的客观世界的复现、定格、放大等,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整体内涵,能够寻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率和方法。
但必须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重视但不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领悟、理解,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所以,语文学科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
高振会: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