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时间:2019-05-12 17:0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第一篇: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www.xiexiebang.com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 www.xiexiebang.com 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第二篇: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与中国文人,,,,,,,,,,,,,,,,,,,,,,,

从《茶经》看陆羽的思想观念

[摘要] 在《茶经》中,陆羽把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都融贯其中,儒家的中庸仪礼精俭,道家的自然随顺,佛教的超脱忌俗等等,这些思想融汇在一起就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通过饮茶,明心思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这也是陆羽期望通过《茶经》表达的愿望和人生追求。从中我们也能够中看到陆羽自身陆羽的精行俭德、高雅脱俗思想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 《茶经》 ;陆羽;儒家;道家;禅宗

茶作为一种饮料始于秦汉,自此开始茶便慢慢走进中华民族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在这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的茶文化中,陆羽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而陆羽的《茶经》又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茶叶及其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是故,《唐才子传》即称陆羽《茶经》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1。而其他学者对《茶经》之意义与价值亦多有探讨,如赵天相在《<茶经>的意义与陆羽的追求》一文中指出:《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但以为最根本的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药用、引用的多种利用中,从茶叶羹饮、混饮、清饮的不同饮用方式中,通过茶经的有效倡导,最终历史地确立了茶叶“饮用”和“清饮”的主导地位。金珍淑在《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论文中认为陆羽撰写《茶经》的动机是陆羽不仅在佛家禅僧的养育成长,而且还受到当时寺院中的流行的饮茶风俗影响。钱大宇先生在《陆羽茶经的人文精神》中认为:《茶经》把物质的茶给予精神外化,把茶的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并延伸至人生历程的‘教化’范畴之中。寇丹在《陆羽和茶经研究》一书中从文化上、心理上、时代背景上分析关于陆羽思想性格、论述陆羽理想、《茶经》诞生基础、《茶经》文化内涵都别具慧眼,自成一家,因此也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等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陆羽《茶经》首创了中国茶道的精神,其将饮茶活动与儒、道、佛三教精神融为一体,使饮茶这种活动成为精行俭德、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茶经》文本的考察出发,来剖析陆羽的思想境界。

一、儒学观念

陆羽儒学的开始应该追溯到李齐物身上,蒋寅先生《大历诗人研究》:“鸿渐见赏于李齐物,蒙授诗集不仅使他入于世流,同时也使他得到诗学上的实际教益,激励他去研习诗歌。”也正是因为李齐物的帮助使陆羽师从邹夫子研习儒学,从而开始了他的儒学之旅。使他的思 1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陆羽传》[M]卷一九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5611 想很大部分都受到儒家的影响。因此这些儒家思想对陆羽本人和《茶经》有着巨大的影响。

“茶与儒通,通在中庸之道,通在格物致知,克明峻德,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茶和中国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中庸思想更是贯穿于整部《茶经》当中。《中庸》原文中写到:“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正是这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思想,在陆羽的《茶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的采茶论、“茶之否,存于口诀”的评茶论、“慎勿⋯⋯使凉炎不匀”的煮茶论、“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的沸水论2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对儒家中庸的恰到好处的把握。“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 这是要想住出好茶的“中和”之度的原则,也是儒家一直以来推崇的“中庸”之道。例如礼茶的动作,既要突突礼仪之美,又不过于夸张;选择茶器时,既讲究了造型与材质,又不失端庄;沏茶过程中,碳火煮水的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放置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斟茶时,也按照了同样的原则,“七分茶”,不多也不少,需要恰到好处。茶,从陆羽推崇清饮以来都是最被认为清雅醇厚的代表,而茶人茶事也要相应的纯洁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处处渗透着和的思想,可以说和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和”占着重要地位。一杯清茶,可以更多地修养身性。一个人可以通过茶来陶冶情操、颐养身心,以求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中国人一直以来也推崇于此,文人齐聚一堂,饮茶对诗,追求文人内心的风雅脱俗,百姓齐聚一堂,共饮清茶,以求解渴和谐。陆羽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茶人,陆羽作《茶经》也正是自己内心对清雅脱俗的追求。

儒家重视礼教,在儒家的礼仪文化影响下使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茶经》七之事篇中引张君举《食檄》,宾客到来,见面寒暄之后,立即请他喝富有白沫的三杯好茶。《桐君录》中也皆以茶作为招待客人、顺应人情的需要。同时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对于中国文人来说其影响力更是无可厚非的。儒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茶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一直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一直都以礼待人,讲究进退有度,讲究礼尚往来,而茶作为中国家家户户必备饮品更是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今在广东潮州等许多地方依旧是家家户户备有茶具,客人一来,便必须泡上一壶好茶,以彰显礼仪。

当然陆羽的《茶经》中还有着儒家的精俭思想。如在《茶经》的一之源章节中,陆羽提出了这样的说法:“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不仅是《茶经》的开端,也是它的主旨。这与儒家的精俭思想相符。《大学》中说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茶的诸多功效都是有益于个人修身的,一方面饮茶有益于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饮茶有益于静心、激发思维等。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奠基人,陆羽将儒家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追求引入茶文化,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一之源中就认为真正的茶人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可以说,陆羽就是在提倡“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而陆羽自己也是不断朝这个目标进行实践和修炼。

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家思想[J].福建.福建茶业,2015 《茶经》中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更是让茶代表的德的思想成为必然。其中中庸之道与精行俭德作为陆羽《茶经》中所表达的主要儒家观点,也是陆羽儒家的思想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旧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道家思想

陆羽的一身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正如陆羽给自己取名姓。陆羽以《周易》为自己占卦,得“蹇”之“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3,因而给自己取名为陆羽字鸿渐。由此可见道家对陆羽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主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表,强其骨”,排除名利物欲的诱惑,养心怡身,全形全神,逍遥而自在,以个体生命的养护和发展为其宗旨。道家主张崇尚自然、朴素、真,并提供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在茶道中还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茶道树立了灵魂。寇丹先生的《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一文提到:我们从远古传说中和陆羽设计的风炉上,《茶经》中写的“飞去(升)”、“羽化”、“轻身”、“换骨”词汇,卢全《七碗茶歌》用的“至精”、“不奢”(俭)、“肌骨清”、“通仙灵”、“两腋清风”、“蓬莱”4等等,都可以看出源自道家“大象无形”的文化底蕴。陆羽茶道的表达也主要蕴含在第四篇茶之器二十四件茶器之中,陆羽单独列一卷来介绍他们,足以可见陆羽对这些茶具的重视。“道者,器之道5”,器以载道,道具正是“道”的体现者。尤其在茶鼎的介绍上,更是多次出现各种卦象。陆羽《茶经》“七之事”中也有着道家的思想。

陆羽在《茶经》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道家所推崇的接近自然、随顺自然的内涵。而这些内涵给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陆羽《茶经》中强调“茶性俭”,作为饮料“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其中闪烁着《周易》“君子以反身修德”之思想光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魏晋至唐,是道教的普及时期,很多文人都是道教信徒,像李白那样干脆加入道士籍的文人也大有人在。而茶文化中的道家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体现一种冲淡自然的情趣。唐代灵一的《青山潭饮茶》中曰:“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宋代苏轼在其《汲江煎茶》中也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煎, 自临钓石取深清。”道教推崇自然,追寻自然,茶道之中亦感悟到自然之趣,道教又与茶相结合,一起追求着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清新淡雅。当然这样的联系还体现在道家的养生悦志中。我们都知道饮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6。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 味至寒, 茶之性俭。”又云饮茶是:“啜苦咽甘。”这些都颇符合古人所推崇的养生观。养生追求清淡、倡导摒弃物欲以达到内心宁静进而养神。“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使茶本身具有养神益气的作用,因此茶不仅与道家的追求有所相同,同时在道家追求的养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34 语出《周易.渐》卦.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江西.农业考古,1999(04)5 明清.王夫之,关于道器关系的唯物主义命题 6 《神农本草经》 具有很大的养生功效,作为清香淡雅的代表,还具有养心的功效,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雅。

茶道一直以来就是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喝茶也是一种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行为。自陆羽《茶经》盛行以后茶道就开始盛行,世人把喝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享受。道教对于饮茶风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医药学和养生服食,从技术到意识形态,从科学合理性和宗教神秘性等方面施加的。但是不可否认,道教对于中国茶文化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与中国文人也有着密切联系。陆羽作为中国茶道的开端,其思想观念不仅对茶道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与茶道的思想观念有着一致,在《茶经》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陆羽所追求的自然随顺、养生悦志的思想。

三、禅宗思想

陆羽,从小被父母遗弃,被智积禅师收养在寺庙中,这便开始了他的佛家禅宗之旅。智积禅师特别爱好饮茶,更是一位精通茗饮之人。陆羽自幼为其伺茶,学会了如何煮一壶好茶,这也便开始了他的“茶道”。由于其从小在寺庙里受到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其所著《茶经》中随处可以看到佛教禅宗的色彩。佛教禅宗主张“静心”和“坐禅”,坐禅则要求“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不能吃和睡,只允许早、中两餐进食。而僧人从饮茶中发现,饮茶既可提神醒脑、消除疲乏、修身养性,又能补充水分,获得丰富的营养。陆羽在《茶经》中也明确指出了茶的功效,“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因此,茶自然就成为僧徒们坐禅时最理想的饮品。“茶禅一味”这四个字,是目前最“俗”(熟)也是最雅的一句话,它几乎成了现今茶文化、茶道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话又更好的体现在中国文人身上。而陆羽的《茶经》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茶禅一味。

茶文化有着佛家禅宗的超脱情怀,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陆建伟撰写《陆羽思想中的禅性意向》一文提到:“陆羽在《茶经》中不自觉地隐含着禅的双重文化品性。一方面是繁多的外在程式如采、造、器、煮、饮等;另一方面是借助外在的程式直指茶之性(禅)。”而茶的这些特性对文人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超脱与寄宿。陆羽的至交皎然在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曰: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7。皎然将品茶和悟道联系在一起,算是一个开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所追求得超脱的心境。因心境的超脱,文人更好的追求高雅清淡之趣,从而作品更能激起文人的文思。茶使人脱俗,升华到一个文学的境界、美的境界。

茶的玄妙高雅脱俗与中国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陆羽作为中国文人的代表,有着中国文人一直以来都具有的独特的魅力,他们为气节而活,为情与趣而活。“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句古训深受文人士大夫的认同,他们自恃清高淡雅,不愿流入世俗之河,他们多数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但是不论任何一个朝代的文人都对茶十分喜爱。他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为文。禅门中对茶这种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宗旨的文化,与文人的情趣不谋而合,因此中国文人在思维以及言行上极力推崇禅学,在生活中追求茶的那种玄妙之趣以 7 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及内心的宁静,从而达到文人所要追求的高雅脱俗。到了明中叶,随着士大夫的禅悦之风盛行,茶与参禅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

佛家忌俗思想更是与文人密切相连。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性俭,不宜广”以及明代徐次纾在《茶疏》饮啜篇中写道“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以农匠劳作,但需涓滴,何论品尝,何止风味乎”8,由此可见茶的忌俗思想也是被世人所推崇的。在佛教中“俗气”是与“禅气”相对的。陆羽在《茶经》下卷“六之饮”中曾对当时民间在茶中“用葱、姜、橘皮、茱萸、薄荷之等”同煮而饮的行为进行了讥评,提倡清茶的饮用。这种清茶的喝法,与禅门对于空灵、清淡的尊崇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正是追求清雅的世人所推崇的。因此在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文章所体现的禅宗趣味,这与中国人所倡导的“忌俗”观念不谋而合。国人一直以来都追求内心真、善、美,追求不计较世俗,不计较外在,这正是与茶的“忌俗”相吻合。“雅俗观”是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是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尚雅鄙俗”一直根深蒂固的在文人思想中。陆羽《茶经》所体现的佛教禅宗思想对文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陆羽的《茶经》与佛家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教对陆羽的影响非常之大。追求内心的宁静,追求高雅避俗,追求精神超脱,这些佛家禅宗的色彩我们可以很明确的从陆羽《茶经》中看到,也可以从中体悟出陆羽本人的佛教禅宗思想色彩。

气味清香,口感清新,余味清淡,韵味清雅,这就是茶。陆羽的《茶经》中融汇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观念,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陆羽其要传达的思想和留下的茶道精神。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使饮茶成为时尚,人人好之。然而文如其人,陆羽其实并没有一点神仙之气,而是《茶经》中所称道的“精行俭德之人”。而陆羽的《茶经》在其中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他通过这部作品使中国的茶文化得以起始和发展。而陆羽在《茶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为茶文化奠定了基础,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奠定了又体现着陆羽的追求。茶文化内涵独具特色,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文化汇合。茶的“精行俭德”作为陆羽《茶经》的核心思想,贯穿全文,也是历来茶文化精神的代表。佛教的超脱忌俗,儒家的中庸精俭仪礼,道家的自然隐逸,这些都在《茶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这也是陆羽的思想观念。通过饮茶,明心思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这也是陆羽期望通过《茶经》来表达自己精行俭德、高雅脱俗的愿望和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唐]陆羽.《茶经》 宋百川学海本

[2]陆羽著,沈冬梅编著.《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9 [3]王从仁.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4]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4 8 徐次纾.《茶疏》饮啜篇[M],广百川学海本 [5]陈珲,吕国利著.中国茶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6 [6] LIN Yutang,The Importance of Liv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p.223.

[7]Hall,E.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New York:Anchor Books,1976/1977.[8]黄志浩.茶与中国传统文化[J].江苏;.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 [9]刘静.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受[J].江西;华东交通大学,2011 [10]胡长春.中国文人与茶文化[J]..江西;农业考古,2006

第三篇: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3、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1 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⒋ 历代贡茶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贡茶的起源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变得严密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大贡”。大贡即“ 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槚笥”,反映了茶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 所述: “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次。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 向者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

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陈寿《三国志·吴志》)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宋·寇宗《本草衍义》),“温山出御荈”(刘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② 地方的主动贡献

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请看以下几条资料: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邦侔矣”。

“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

这三条资料中,前两条表明了唐宋时期的贡焙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③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⒌茶文化的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在唐文宗时,王涯为司空,兼任榷茶使,在大和9年(公元835年)10月,颁布榷茶令,但在11月,王涯即被杀,榷茶刚刚诞生便夭折了。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⑴茶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⑵茶入日本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中国茶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最澄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茶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南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阶段。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第一次入宋,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还带回了茶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创立茶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后来,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茶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茶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年)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规,而取得“ 5 天下茶匠”的地位。从此以后,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⑶茶入俄国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茶叶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输出方式是将茶叶用马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运到恰克图。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茶厂,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茶苗茶籽。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茶树150公顷,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

刘峻周于1893年应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

第四篇: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历史起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如是记载。传说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最后中毒却因茶而得救。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而巴蜀人偶然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作一种日常饮料。到隋朝时,由于茶的成本并不算高,大多数人奔着茶对于身体的益处去饮茶使之渐渐成为一种全民习惯。直到780年,陆羽著《茶经》,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茶经》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它还探讨了饮茶艺术,并将儒、道、佛三教的文化精神内涵融入饮茶当中。

中国茶道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添加。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全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饮茶风俗

以茶待客”是中国人最高的待客之道。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其实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及其讲究,在中国,吃茶”一词还是青年男女恋爱求婚的代名词。以茶作嫁妆,是因茶多子,其性不移,而作为婚烟美满的象征。在传统婚礼中,新人要向双方父母敬茶,长辈也会发事先准备的红包作为见面礼。

无茶不华

茶是中国从内闭的封建王朝破壳而出,从明代直至20世纪

40年代之前,茶叶一直是各类出口商品的第一位,占出口总额的主要份额。当今,尽管时尚的潮流冲击着每个角落,但

醒目而林立的茶馆、茶楼、茶店,以及此起彼落的斗

茶、赛茶、茶艺比赛、茶展、茶书、茶说更是以从未有

过的规模、持续不断的热情、气度非凡的华夏文化的强劲构筑了一道中国特有的许多都市现代化进

程中亮丽而挺拔的风景线。而且凡是重视茶、普及

“饮茶与健康”

及茶的知识,搞得出色的地区、部门无

论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成绩斐然。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中国梦的历史内涵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什么?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并且强调了中国梦的实现道路,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和充满希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梦经历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将迎来“中华民族的明天”。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作了总结:“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正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历史主线。

二、中国梦的历史内涵

(一)中国梦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国人民在追求中国梦过程中虽然有艰辛的历史经历,但却有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信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国家战乱、人民备受奴役、生活饥寒交迫是当时的历史状况。从那时起,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命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回顾历史,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

(二)中国梦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远大理想转化为一项又一项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才能在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基础上,沿着正确的道路抵达胜利的彼岸。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条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伟大成就,但要把中国梦最终变为美好现实,仍要面对许多新的困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三)中国梦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追求理想的美好愿望,纵有艰难险阻,也不懈追求,唯心中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有实现的一天。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发展过程,并且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目标向世人勾画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下载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 ( 第一部分 茶叶的类别 中国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 1、绿茶类: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

    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茶文化论文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 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 在品味中国茶......

    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姓名:陈皖湘 学号:0902020203 系别:中文与传媒系 摘要:中国茶历史悠久,中国的茶文化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我们所敬仰。但是国际化的趋势是否......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中国茶文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涪陵实验中学高2013级4班 苟珈瑞(组长) 刘菲菲 张鑫 冷雪妃 杨英培 李红伶 指导老师:杨寿文 一、问题产生的背......

    介绍中国茶文化

    介绍中国茶文化 教学对象: 成人汉语班 教学目标: 1。让学员了解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2。了解中国茶的产地,茶的采,制,品。 3。了解中国茶的品种, 4。茶具和如何品茶 教学准备......

    中国茶文化演讲稿

    Ladies and Gentlemen,It’s my honor to stand here and make a speech. My name is. I am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中国茶文化演讲稿

    中国茶文化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如一朵奇葩,不断地盛开绽放,日积月累,积淀的如此深厚。茶文化,便是根深蒂固的成长在中国人心中,中国茶文化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

    中国茶文化大全9

    中国茶文化大全9 黄茶有:蒙顶黄芽。 花茶有:龙都香茗,成都茉莉花茶。 紧压茶有:康砖等。14、重庆名优茶 重庆市出产茶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真香茶、都濡高枝、茶岭茶、多陵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