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研究《能否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教学设计
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案例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第三章)
南京市第四中学 时倩
一、《问题研究》对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在每章后围绕本章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了“问题研究”板块,它集中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运用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教学要侧重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
二、《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教学设计思路
必修I第三章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之后,教材设计的研究主题,是探讨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可行性。为了实现《问题研究》板块的设计本意,本课教学我采用了以下的思路。
1、用内容达成三维目标
问题研究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从中就可以挖掘出许多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前,我在分析内容的前提下,决定采用以下办法实现课程目标。
(1)通过探究将南极的大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的方案选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运送冰山的路线,提高运用洋流和风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析反思毁坏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4)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能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紧张问题,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过程中强化问题解决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思维过程,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思维方法。《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解决思维的案例。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有用的思维方法,教学中,我始终以它为主线串接教学过程,利用情境发现问题,从影响因素角度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析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全图
【课前情景设置】 背景音乐:《致爱丽丝》 屏幕显示:
特级教师寄语:地理之所以是一门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学科,原因很简单——它有助于你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精彩的世界。你可以不卷入战争,你可以不过问政治,但你不能不关心环境,除非你拒绝生存。【问题背景1】
学生朗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淡水年特使、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尔索德的《水即生命》。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知道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没有常年流淌的河流、小溪和湖泊、降雨稀少的沙漠王国。
展示图片:沙特阿拉伯沙漠景观图 教师简单分析沙特阿拉伯缺水的原因 【问题背景2】
学生朗诵:《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南极洲》。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知道南极洲是人类最大的淡水资源库,而且很少受到污染,水质极好。
展示图片:南极洲冰山图
教师:在湛蓝的天幕下,在浩渺的海洋上,在阳光的照射中,冰山宛若一座巨型的汉白玉雕成的海上宫殿,晶莹剔透,绚丽多姿。它动人心魂,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憧憬,那迷幻般的色彩和造型,如诗、如画,它是大自然最杰出的艺术品之一。【发现问题】
教师:沙特阿拉伯缺水,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这两个不同的地理环境放在一起,你会有什么联想?会发现什么问题?
通过上述情境,学生会有不少问题,如: 为什么沙特阿拉伯缺水? 为什么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
在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引入到“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课题中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的基本思维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实施和验证假设(方案)。为了解决“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一问题,要先研究将南极的大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需要考虑的因素,由此进入分析环节。【分析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要将南极的大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有很大困难,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困难产生的因素,从问题本身来看,冰山质量耗大,且冰易融化,因此,需要从动力和控制消融量上分析,具体的影响动力和影响消融量的因素则由学生讨论。教师的引导使问题思路清晰了,难度降低了,使学生的讨论更有针对性。【提出方案】
假如目前在65º04′S,75º45′E处有一座巨大的冰山,经测算其重约10亿吨。计划将其运往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如果到达时能保留冰山的45%,就能解决当地一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么,在运输冰山之前你认为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如果这些技术问题都能够得到圆满地解决,你会选择一年中的什么季节和一条什么样的航线来运送这座冰山?(请充分考虑洋流的作用)对于该活动的处理可以采取学生分析→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起止点→学生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展示方案→师生评价的程序进行。
师生小结:在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有动力和防融技术。
学生分组完成下列活动:请在图中画出最佳的航线,并在图的下面写出你选择的季节。
活动完成后,各小组代表展示方案,并说明。教师:这些方案,究竟是否可行,还有待于专家们在实践中去验证,如果通过实践验证,发现确实可行,才是真正的方案。没有经过验证的假设只能是假设。【反思】
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以解决那里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的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转折: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右图。
在刚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甚至反思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有新的问题,如: 【拓展一】除了拖运南极冰山,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措施有什么局限性?
【拓展二】南极的冰山是怎么形成的?【拓展三】为什么南极的冰山在形状上多为平顶的,而北极多为尖顶和圆顶的冰山? 【拓展四】冰山运到沙特阿拉伯的港口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教师:你也许还发现了其他的问题,那就是拓展
五、拓展六„„ 【课后拓展】
请各学习小组在以上拓展(也可以是你自己发现的拓展
五、拓展六„„)中任选一个作为研究课题,根据探究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研究,并在一个月内上交研究报告。
四、教学反思
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问题研究》的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有些班级我们还尚未做这方面的尝试,本案例是作为一节研究课在我校高一(2)班开设的,其他班级则未进行,之后,学生对本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已选题进行了上述的拓展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经过实验对比,在期末考试中,高一(2)班的全卷平均得分率是其他班的108%。而涉及第三章的知识和技能的内容的得分率较高,为其他班的125%,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问题研究》的教学可能起到了一定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和提高《问题研究》教学在新课程三维目标方面的作用。
第二篇: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教案) 2
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在每章后围绕本章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了“问题研究”板块,它集中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通过问题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运用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教学要侧重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本“问题研究”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但本“问题研究”是与本章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密切相关的,其涉及的课程标准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其次,本“问题研究”也是与第三章有关的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简述南极淡水的“质”和“量”的优势,其次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简述了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原因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紧迫性,接着简述了南极冰山的形成,最后反思运输冰山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根据思维习惯,在教学时将教材内容调整为:先简述沙特阿拉伯的缺水现状、原因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紧迫性,其次简述南极淡水的“质”和“量”的优势,接着简述南极冰山的形成,最后反思运输冰山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第三章学习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已基本掌握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本问题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另外,学生对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所学洋流知识能够自己设计运输冰山的路线。
四、学习目标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的现状,并说明原因;运用资料,分析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2.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南极冰山淡水资源的优势,并说明原因。3.运用相关资料,分析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运用已有的洋流相关知识,分组设计运送冰山的路线。
4.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大量利用南极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解决沙特缺水的措施,复习已学的气候、洋流和水资源相关知识。难点:运用已有的洋流相关知识,分组设计将南极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的路线。
六、教学思路设计
必修I第三章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之后,教材设计的研究主题,是探讨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可行性。为了实现《问题研究》板块的设计本意,本课教学我采用了以下的思路。
1、用内容达成三维目标
问题研究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从中就可以挖掘出许多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前,我在分析内容的前提下,决定采用以下办法实现课程目标。(1)通过探究将南极的大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的方案选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运送冰山的路线,提高运用洋流和风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析反思毁坏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4)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能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紧张问题,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过程中强化问题解决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思维过程,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思维方法。《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解决思维的案例。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有用的思维方法,教学中,我始终以它为主线串接教学过程,利用情境发现问题,从影响因素角度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析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全图
【问题研究 导入】
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澎湃的大江大河孕育了文明的壮丽喧哗,然而,在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水资源短缺向人类一次次敲响警钟。〖视频文件1〗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星球正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面对水资源危机,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海水淡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提倡和监督节约用水、采用先进的工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
可是,这仍满足不了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对水资源数量的需求和质量的要求。怎么办?
于是,有人想到了南极洲——这块遥远的大陆蕴藏着最丰富的淡水资源。这些人中就有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王子阿尔。他曾经提出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那么能不能利用南极冰山来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如何解决?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探究。首先我们分别去沙特阿拉伯和南极洲进行调查。按照课前的分组,相互比较,看哪个小组调查得更仔细、结果回报更积极。好,让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淡水年特使、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尔索德的《水即生命》片段。由于我本人来自沙特阿拉伯——一个没有长年流淌的河流、小溪和湖泊,降水稀少的沙漠王国,我非常清楚淡水的价值。不久前,我国的人民还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本能地适应水资源短缺的环境,不浪费水,有多少水,就只用多少,城镇才得以发展。但是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和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沙特正在经受着水资源短缺的严重考验。)
【问题研究
自学辅导】
参考资料:课本66页 资料1与资料2
沙特组调查的主要问题:
1、简要分析沙特阿拉伯缺水的原因。
(1)自然原因:沙特阿拉伯地处回归线附近,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
及东北信风控制,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辅助资料:气候类型分布图,明确沙特阿拉伯的位置。西亚地区有七个国家一条像样的河流也没有,叫做无流国: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
(2)人为原因: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增加。
2、为解决缺水问题,沙特阿拉伯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开源和节流两个 方面来考虑)
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地下水,修建水库蓄积水,开渠修河调度水,海水咸水淡化水,人工增雨补降水。
节流措施:公众提高节水意识,农民改进灌溉技术,工业重复利用水等。
3、这些解决缺水的措施有局限性么?如果有,请分别分析。海水淡化——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且供应量有限;
开采地下水——长期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和地表下陷等问题; 人工降水——沙特阿拉伯地区干燥,成云致雨的机会少。
植树造林——沙特阿拉伯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成活。
跨流域调水——整个西亚地区的水资源都相当紧张,另外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利益纷争问题。”近水“救不了沙特阿拉伯的急。
水资源本身不足,光靠节约用水、节水灌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水紧张的问题; 转承:在以盛产石油著称的波斯湾地区,浩瀚的沙漠覆盖着大地,水资源十分贫乏,不得不采用海水淡化的办法为国民提供淡水,成本大约每立方米淡水1美元。有些专家提出从遥远的9600千米之遥的南极用船运送冰山到波斯湾,以取代海水淡化的方法。
南极组调查的主要问题:
1、请用一些词语描述南极洲的自然景观。(可以从纬度位置、气温、降水、植被景观、动物种类等方面考虑)
2、为什么说“南极洲会是人类最大的淡水资源库?
3、为什么南极洲有全球最丰富的淡水资源呢? 虽然南极地区降水少,其年降水量不过55毫米,但是它地处高纬度地区,气温极低严寒,大气降水以固态形式降落,并且不消融。日积月累,形成很厚的冰川。冰川向海里延伸、断裂的部分就是冰山。
转承:沙特阿拉伯缺水,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这两个不同的地理环境放在一起,你会有什么联想?会发现什么问题?
带着些许无奈,沙特将目光投向南极,期望能够得到它的惠泽与帮助。有数据说明,一座10亿吨的冰山运抵沙特时若只剩下45%,它仍可以解决当地一年的缺水问题。至此,一对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的供需关系已然显现。
〖通过上述情境,学生会发现问题,即沙特阿拉伯缺水;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
【问题探究
发现问题】
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引入到“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课题中来。
设置情境的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的基本思维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实施和验证假设(方案)。为了解决“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一问题,要先研究将南极的大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需要考虑的因素,由此进入分析环节。
【问题探究
分析问题】【问题研究
自学辅导】
良久思索,从南极到沙特,距离远,冰山体积巨大,运输绝非易事。不论是技术还是线路,都是值得商榷的难点。假如目前在65º04′S,75º45′E处有一座巨大的冰山,经测算其重约10亿吨。计划将其运往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如果到达时能保留冰山的45%,就能解决当地一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么,在运输冰山之前你认为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
处理方法: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困难产生的因素,从问题本身来看,冰山质量耗大,且冰易融化,因此,需要从动力和控制消融量上分析,具体的影响动力和影响消融量的因素则由学生讨论。教师的引导使问题思路清晰了,难度降低了,使学生的讨论更有针对性。
结论:在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有动力和防融技术。
我们仍然兵分两路,成立技术组、线路组,着手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发言。【问题研究
自学辅导】 1.技术组
(1)试着构想,如果要运输冰山,可以运用哪些方式?(2)现有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么?(1)液态:资金多用于融化
(2)小冰块:相关设备的投入增加 „„(管道、飞机)等等(3)大冰块:装载有问题
转承:听完你们的描述,我像看完科幻片一样大呼过瘾,惊叹于大家的想象力。但全球现在还没有能够承担运输这种巨型冰块任务的船只,技术水平还不具备处理如此大密度、大面积重物的条件等。而且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成本都特别高。我们期待未来技术水平的完善,早日实现这个美丽的梦。
如果这些技术问题都能够得到圆满地解决,你会选择一年中的什么季节和一条什么样的航线来运送这座冰山?(请充分考虑洋流的作用)2.线路组(如果技术条件允许)
(1)为了省时省力,在冰山运输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哪些洋流?
(2)根据洋流流向的季节变化,哪个季节更适合运输?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示出冰山的运输路径。
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夏顺)
季风洋流方向变化:夏顺冬逆,所以最适合运输冰川的季节是南半球冬季(或北半球夏季)。
处理方法:对于该活动的处理可以采取学生分析→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起止点→学生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展示方案→师生评价的程序进行。
学生分组完成下列活动:请在图中画出最佳的航线,并在图的下面写出你选择的季节。活动完成后,各小组代表展示方案,并说明。
转承:这些方案,究竟是否可行,还有待于专家们在实践中去验证,如果通过实践验证,发现确实可行,才是真正的方案。没有经过验证的假设只能是假设。
只是,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不能盲目乐观和自私。我们还要看到,大量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势必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接下来,就“南极冰山搬家”的后果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研究
反思】
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以解决那里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的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提示:可以从水循环、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以及生物等方面来考虑)
1.影响水循环和水平衡,南极的地表水减少,赤道地区增加。
2.极冰大量运用到赤道地区利用,再经地表径流输送进入海洋,加上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
3.南极冰川消失,企鹅等生物失去家园,难以生存。
4.破坏全球热量平衡,赤道地区因为极冰的融化而吸收大量的热量。
„„„„„„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一定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我们对南极冰山的利用,要看清这种关系,尊重整体性的规律,懂得适度、持续利用南极的淡水资源,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问题探究
当堂训练】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对策。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方案可行性研究。
(1)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图(2)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其中,中线工程经过河南,并且已经动工建设。现在,我们结合材料,思考:
(1)中线方案在确定线路时,考虑了哪些有利的条件?
中线优势: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水质好,受益面积大,缓解京津 地区水资源紧张局面。
(2)在中线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困难:引水干渠线路长,工程量大,淹没损失大,移民多,施工难度高。
非常棒,比较总结很到位。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它旨在 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骄傲。
【问题探究 拓展延伸】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西线工程仍在论证之中,很多专家也持着不同意见。对于西线方案,你支持吗?结合材料,运用本节相关的分析方法,以小论文等 形式,试着表达你的意见。
西线优点:规模大,受益面积广,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并可改善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缺点:需要开凿大量的隧洞,施工难度大
今天,水危机已经严重困扰着世界。联合国发表的报告就指出,到了2030年,47%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水源极度缺乏的地区。围绕着水资源的竞争正在加剧,这有可能使水成为一个日益政治化的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我们要端正态度,从身边事、生活中做起。
其实,不只水资源,地球上的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家应以水资源利用为鉴,对土地、森林等其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以及合理、持续利用做出思考。
【问题探究
板书设计】
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可能吗? 可行吗?
南极:淡水丰富
线路 沙特:缺水严重
技术
反思:“冰山搬家”的后果
第三篇: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本站推荐)
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
我觉得搞教学科研和日常教学工作之间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对立面,只要处理恰当,那么搞教学科研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工作,反而大大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
业成长。对于处理好教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要将教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有两点:一是从急待解决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入手,确立教科研课题;二是以立足于适切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解决教学问题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
科研工作谈一些做法。
一、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2002年9月,我接任了2003届(初三年级)两个教学班的物理学科教学工作。我在接班之前,查阅了学生在初二阶段的物理学习情况,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极大(以初二年级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为例,在同一班级中,最高成绩是100分,最低的只有29分);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很差,认为物理很难学(仍以上述考试成绩为例,不及格的学生占总数的26%)。既然学生中存在这些问题,如不予以解决,无疑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开始深入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从个案着手进行分析。小徐同学是一名后进生,老师们反映他上课经常不听讲,还不时讲废话,学习成绩极差,即上面提到过的29分。以下是他本人对初二阶段物理学科学习的一段反思: “在初二的时候,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物理。我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是新课程嘛!可是没过多少时间,我就对这门课程不抱任何兴趣,对它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热的,有时还觉得这门课程无所谓,所以当时的成绩嘛,我也不说了,足够让我开个卖“红灯笼”的店铺了,而这个“灯笼”啊,个儿也特别地大。所以呢,我在学习物理这方面可以说是个白痴。” 在对小徐同学及其他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后,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自信心明显不足,自我效能低下(自认为是所谓的“白痴”);从教的角度分析,学科教学中的评价存在明显的问题,是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成绩低下的原因。你让他的成绩“足够开„红灯笼‟”,怎么让他有信心学好呢?问题找到了,课题的主攻方向就确定了,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答案必须到相应的教学
理论中去寻找。
二、理论学习与课题确定
由于教学上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科评价两个方面,因此我就分别从这两方面学习了相应的教学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问题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的途径大致有四条,其中最有效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经验”。而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因此我又学习了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理论,认识到以往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两个问题:
1、偏重评价的诊断性和鉴定性作用,忽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2、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自我效能低下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此。经过上述思考,教科研的课题在我的头脑中水到渠成地形成了——“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的研究”。
三、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有了理论的指导,还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方案来实施课题。为解决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制定了三项具体的措施:
1、在教学中采用“课前一练”的方法。该措施体现了强化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思想。在布鲁姆的理论中,狭义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形成性测试进行。而我根据多年来的实际经验,认为每单元一次的形成性评价的周期过长,反馈不及时,不能有效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在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中,我将一单元一练改为一课一练,即在每节课的开始进行“课前练习”,由教师命题,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时间一般掌握在5分钟以内,题目要求以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该措施的实施缩短了评价周期,使学生能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由于每次评价的范围只是前一节课的内容,因此学生容易把握,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前一练”中能取得好成绩,这对树立部分后进生的自信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教师能从学生的困难和错误中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质量控制。
2、在单元测试中采用“分层—自定义”试卷的办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以往单元测试中采用统一标准,往往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我在课题研究中,对每次单元测试的试卷进行了精心设计,将测试的目标进行分层,并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具体做法是将试卷分成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三个部分。必做题体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回答;选做题则是出两对试题,学生在每对试题中各选一题回答,这项措施的理念是“评价学生的成功”(而不是评价失败);附加题分数在正分之外,不影响学生成绩,主要是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的(因为过低的教学要求会使那些不经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自我效能降低)。在连续几次采用这种分层试卷之后,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不再感到恐惧,自信心明显增强。以下是小徐同学在初三阶段第一次单元测试后的反思片段: “几节课下来,我忽然觉得物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学,所以我对我学习物理的信心更大了……在我的一番努力之下,终于在第一次物理测验中取得了收获的果实。我望着那个成绩——84分,还做出了一道附加题——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别人来说,这成绩可能算不了什么,可对我这个物理学习方面的白痴来说,可真是一个奇迹,就象中国人造出了
万里长城一样了不起。” 从小徐同学的这段反思中不难看出,“课前一练”和“分层—自定义试卷”的评价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小徐同学在学习物理学科方面的自我效能得到很大提高,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和潜能。在刚刚结束的初中学生毕业考试中,小徐同学以77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物理毕业考试,同初二结束时的29分相比,他在物理学科中取得的进步是
不言而喻的。
3、单元学习反思。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通常是单元测试完成并反馈之后),我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一般是半小时左右)让每位学生填写一份《单元学习评价表》(具体内容见附件1),即所谓的“单元学习反思”,该表的主要评价项目有:课堂表现、家庭作业、课前练习、单元测试、学习反思、测试附加分、学习档案整理、其他加分、学生反思等。学生以此为依据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与思考(自评)。这项评价措施的特点是:(1)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内省能力。(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的依据不单单是纸笔测试的成绩,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形成性评价。(3)师生的互动。在学生完成单元学习反思后,教师认
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
真阅读和分析每位学生的《单元学习评价表》。在《评价表》中的“学生反思”一项中,学生不但能够总结在该单元中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这样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角色巧妙地互换了,是对教师的鞭策和促进。本轮研究共进行了3次单元学习评价。下面一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单元学习反思这一措施取得的良好效果。小程同学初二最后一次物理考试的成绩是61分,但在初三阶段学习努力,进步显著,在第一次单元测试中他的成绩提升到了81分。他在反思栏里,他写道:“我取得了81分的成绩,但我感到很不满意。知识是学到了,但还运用不来。在《压强》这一单元中,我自我感觉中等”。在“不满意的地方”一栏中,他写道:“老师讲课不太生动,要让我们会运用自如才是有趣的物理课”。他在“加分”栏中要求加2分,还写了一些类似“老师,我很敬爱您,给我加分吧!”之类的话。我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予鼓励。第二次单元测试他又进步了8分,我又给他加了2分。在第三次“反思”中,他不再要求加分,而是写下了一段令我感动的话语:“我十分喜爱物理学科,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学习物理……我通过物理课的学习知道了许多十分著名的科学家,我立志也要成为科学家”。从小程同学第一次反思中可以看到,他的学习反思能力是比较高的,能客观分析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这对他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说明他积极投入到教学评价之中,并将角色由被评价者转换到了评价者。这充分体现了单元反思中的师生互动性,鞭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小程同学的进步不但体现在他的纸笔测试成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与态度的转变。这不正是我们学科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其他还有些例子,如:小纪同学身患心脏病,有一天在卫生室看病,老师同学都劝他回家休息,他却要坚持到下午做完物理单元测试后才肯回家。最后,这份试卷是他在住院病床上完成的。又如:小枫同学,他对各门学科的学习态度都不端正,但物理成绩却独树一帜。在今年毕业考试中,6门主要学科中,其他5门课他均不及格,惟独物理考了72分,顺利通过了考试。再如:小叶同学今年考取了艺术类学校。在艺术类学校招生的文化考试前,他这样对我说:“各门课中,我物理成绩最好,但艺校招生却不考物理,我真不划算。”…… 从学生群体的角度看,我实施的教科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初三整个学年的4次统一考试中,我校物理成绩每次均名列同类校第一名,在区级考试中每次均超过区平均分。我的教科研课题是针对两个基础较差的实验班实施的,在区级考试中,这两个班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均超过或逼近了完全中学的平均水平,成绩低于30分的学生所占百分比低于完全中
学并逼近转制学校水平。以上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教科研与教学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在“多元评价方法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以自我效能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为基础,从“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体验成功经验的机会”为根本出发点,以多元评价手段作为载体,为提高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作了一定的探索和努力。从效果上看,“课前一练”和“分层—自定义单元测试卷”,的评价方法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而“单元学习反思”这一手段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评价的地位转变到可以对自己、对教师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教学评价的效益获得提升。总而言之,本课题研究手段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物理学科的自信心,从情感上喜爱物理学科,在较大面积内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解决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思考并制定可操作的教学科研的方案并加以实施,是普通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一种好的思路。这一过程中,我真正认识到了什么叫以科研促进教学。不但学生受益,作为教师的我也获得了许多教科研的宝贵经
验,提高了教学能力,发展了业务水平。
第四篇: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79例5及练习十七第11、12、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路程=速度×时间。
2.引导: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相遇)
3.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2.质疑: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程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5.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三、巩固拓展
书上第82页第12题:两地间的路程是455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经过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例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并解答。
解:设乙车平均每小时行x 千米。
3.5x+ 68×3.5 =455
x =135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135千米。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解决相遇问题要用数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3.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1、13题。
板书设计:
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 分钟后相遇。
方法一:0.25x +0.2x =4.5
方法二:(0.25+0.2)x =4.5
0.45x =4.5
0.45x =4.5
0.45x ÷0.45=4.5÷0.45
0.45x ÷0.45=4.5÷0.45
x =10
x =1O 答:两人10分钟后相遇。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第五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问题教学设计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问题教学设计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小学 彭华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假设法”求解“鸡兔同笼”类问题; 2.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难点】
运用“假设法”求解“鸡兔同笼”类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问题(课件出示)。
二、授新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有8个头”中我们可以知道鸡和兔一共有8只,我们还可以知道鸡和兔一共有26条腿,每只鸡有2条腿,每只兔子有4条腿。
师:鸡和兔子各有几只呢?
师: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笼子里的每只兔子把两条前腿竖起来,那么就只有两条后腿着地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把笼子里的8只动物都看成是两条腿着地的鸡了。
师:现在笼子里一共有多少条腿着地呢? 生:有8×2=16(条)腿着地了,师:而实际上着地的腿有26条,着地的腿少了几条,生:26-16=10(条),师:少了谁的呢?
生:少了兔子的腿,因为每只兔子把两条前腿竖起来了,也就是每只兔子少了2条腿着地。
师:那么有多少只兔子把前腿竖起来呢? 生:10÷2=5(只)
师:10里有5个2,也就是有5只兔子竖起了2条前腿,所以笼子里兔子有5只,鸡有8-5=3(只)。
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假设:
师:笼子里的每只鸡把两只翅膀竖在地上,当成两条前腿,那么鸡就当作有4条腿着地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把笼子里的8只动物都看成是4条腿着地的兔子了。
师:现在笼子里一共有多少条腿着地呢? 生:有8×4=32(条)腿着地了,师:而实际上着地的腿有26条,着地的腿多了几条,生:32-26=6(条),师:多算了谁的呢?
生:多算了鸡的腿,因为每只鸡把两只翅膀竖在地上,当成两条前腿,也就是每只鸡多算了2条腿着地。
师:那么有多少只鸡把两只翅膀竖在地上呢? 生:6÷2=3(只)多了的6条腿里有3个2 师:也就是有3只鸡把两只翅膀竖在地上,所以笼子里鸡有3只,兔子有8-3=5(只)。
小结:刚才我们把笼子里的动物都假设成鸡或都假设兔子,根据腿数的变化推理出鸡和兔子各有几只。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
三、巩固练习:
用假设法解决龟鹤问题。
教学反思:
本微课主要教学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问题,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我以形象的假设“两只兔子把两只前腿竖起来,只有两只后腿着地,现在我们就可以把笼子里的8只动物都看成是两条腿着地的鸡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再加以课件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少算了谁的腿,进而推理出鸡兔各有几只。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我又形象地描述“笼子里的每只鸡把两只翅膀竖在地上,当成两条前腿,那么鸡就当作有4条腿着地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把笼子里的8只动物都看成是4条腿着地的兔子了。”接着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说明对每步理解,再加以课件演示。通过这两步的学习,相信学生应该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后面的练习进一步加以巩固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