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14中选取一框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运用探究式

时间:2019-05-12 17: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必修14中选取一框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运用探究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必修14中选取一框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运用探究式》。

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14中选取一框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运用探究式

高中政治必修1-4中选取一框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我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②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温总理的具体事例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③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作出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相信政府和支持政府的价值选择。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教学难点: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四、[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法、合作学习、自主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式教学——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每年的3月份对我们中国来说都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全国两会。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关注今年两会政府的工作报告。(播放图片)想一想:

1.《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数据透露出我国政府对什么问题的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民生问题)

我国政府关注的这些问题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我国政府体察民情、着力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对人民负责。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课题: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板书)

(二)、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问题一:以诗言志,温总理借诗词表达了什么心声呢?(活动安排:齐答或一生答)课堂设问一:这说明了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分别是什么?(1)是什么?(板书)

课堂设问二:为什么说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呢?由什么决定?(2)为什么?(板书)

问题二:温总理为什么会为这些问题觉得痛心?(叫一位学生回答)结论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要求(怎么做)。——板书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板书)

课堂设问三: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它有什么要求?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板书)

课堂设问四:如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师:假如你是温家宝总理,请运用知识结合材料,对“形象工程”发表您的看法?)

模拟现场会

模拟人物:假设你是“国务院总理”

模拟问题:“请对“形象工程”发表您的看法? ” 模拟答案:(提示:“形象工程”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3、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板书)分组讨论:(活动安排:小组讨论2分钟,派代表回答)

1、你赞同民工的这些做法吗?为什么?

2、你能为民工讨薪提供更多合理合法的途径吗? 结论三: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板书)

1、公民求助的途径(板书)点拨引导:把握二条主线:一是从政府职能和责任一点,我们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通过切实履行各项职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体现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二是公民应该学会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并懂得通过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而提供的途径与方式去求助政府,监督政府,从而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能力。

七、[课堂练习](略)

八、[板书设计]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一、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为什么

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性质决定

三、怎么做

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政府为公民提供求助或投诉的主要途径及意义

九、[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注意双向互动,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教材的政治学道理。2,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坚持把国家大事和学生身边小事结合起来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3,最后在练习在设计上突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篇: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式问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式问题教学设计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是高中政治课的常用教学方法。本文旨在探讨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教学有效性与课堂高效性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问题探究式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政治课堂最关键的是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好学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入问题,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保证,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合理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构建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一、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精心设计提问,就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设问点。这些设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或者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执政方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也是问点所在。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我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还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课时,我故意这样设问:“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说明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过程中。你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吗?”这样一问,学生开始大谈这个命题的道理所在。而我话锋一转,说这个命题根本就是错的。然后引导他们,事物在某个阶段也会出现停滞或倒退。

二、创设于深入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和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善于提出深入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分析,引导其知识学习与能力的不断提高。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层次地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如: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么西方实行哪种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不能在我国实行?这些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实现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在深化其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知过程之中,有效提高其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探究过程,逐步探究问题本身的真谛与本质。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探究的信度

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和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探而有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例如: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炎热的夏季,如果让你为家里购买消暑电器,你会选择电风扇还是空调?在选择时,又是哪些因素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考虑这些因素的原因又有哪些?你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这种消费行为?这些问题类似家常话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产生兴趣,同时津津有味地进行回答,而在回答中,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明白怎样的消费行为才是理智的,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并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与探究,真正达到政治教学的目的。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想”问

课堂上问题的提出,要基于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热点”上。政治学科理论性强,从情境的素材角度出发,启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方法有:一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创设情境找问题,如歌曲、成语、寓言、典故、名言警句等。哲学常识的教学可以充分挖掘一些成语、典故等,让学生提出包含哪些哲学道理。二是结合国内国际热点创设情境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像有关全球金融危机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低碳经济等包含哪些经济学问题。三是结合社会生活问题创设情境找问题。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如节能减排,新医改、房价、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等。四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创设情境找问题。如学生普遍关心的学习方法问题、高考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利用。

五、提问设计要分层次,树立学生的信心

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有层次地进行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等生能理解得深一些,学困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否则,问题太难会让学生茫然不解,白白浪费时间;简单了优等生认为无意义,起不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回答问题难免出错,教师不可以见错就纠,否则易打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不全面或有错误的回答可让其他学生纠正、补充,必要时应给予启发帮助。对于回答基本正确的则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总之,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对其答案有所反馈,作出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兴趣,为实现提问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工作。

总之,新课改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能力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住处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教学的主体参与机制和方式,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进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研究与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一、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是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式教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叶圣陶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已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已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朱自清的《绿》时,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

二、激发兴趣,提供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疑问探究主题,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 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陶罐与铁罐》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在这个专题的引导下,从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教师说什么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的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

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弘扬个性,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有及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敢于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计挫折,树立坚定信念。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阮晓美)

——小学语文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本文在广泛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基础,注重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做了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创造力 前 言:

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着眼自主,创设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简洁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避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任老师摆脱“情节分析”,组织学生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做出正确的表达,这显然比以往教师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给探究的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互动性原则,师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从探究点的设计到探究的延续,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探究点设计时的引导。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并相机出示文中的一句话:“„„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并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就提出:“冻死了是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她还带着微笑?”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此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学生也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同样,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在学生个体探究时的辅导,群体探究时的指导,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效的“导”,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疏导疑难,总结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会如何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当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如在探究《劳动的开端》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我”挑煤时的艰辛?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让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示法来说明。可以自己读课文探究,也可以自己找小伙伴去研讨。而在交流讨论时,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先读读这材料,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或怎么研究的?例如在《劳动的开端》学生在个体探究后,一生站起来交流:“我找到了这个句子----睡得正熟„„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里把我从桌上摔下来比作落到了万丈深渊,可看出我劳动太吃力了,睡得特别死。劳动的条件也很差只能睡在桌上,他们根本没把挑煤人当人看。”学生这样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到语言文字的评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的回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有助于语言、思维、表达的同步发展,也避免了教师一路穷追不舍地提问,不仅如此,还能清晰地暴露学生在探究时思维的矛盾处、闪光点等,便于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

3、注重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要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起点。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总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有他们解决。

3.1课始:自学存疑,自主鉴赏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探究型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留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学生埋头读书,动笔圈画,查阅资料。)我巡视,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后提出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报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来解决。

(课堂上小组活动,同学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阅读教学课前10分钟自学的设置,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3.2课中: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在自学存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难免碰壁,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适当点拨,参与探究。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学生自学存疑后——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各组把本组中较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生:“橹是什么?摇橹声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生:“恬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小镇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价廉物美是什么意思?” „„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问题提得也很有价值。在这些问题中老师相信,有些问题我们班中的小老师也能解决。

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解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般的先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既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抓重点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3.3课末:激疑拓展,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在探索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激疑拓展环节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末可以进行激疑拓展:“原来大自然时时刻刻在悄悄对我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拓宽了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末激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线索是“疑”,核心是“思”,关键是“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4、构建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4.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新村渔乐池”教材上提供的是一幅模糊、陌生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次写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了学生有这一愿望后,运用计算机输入学生熟悉的广场、公园、等多幅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景点,也可以是多个。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有写到评,有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4.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课,课后就收集了国旗卫士训练的生活、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拜读;学了《五彩池》中实物形容式词柠檬黄,课外就收集了湖绿、葡萄灰、梅红、草绿等3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课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展阅读的教材可以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收集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比如学生在学了《说茶》一课后,对茶产生了一定兴趣,课后把相关茶的知识绘声绘色告诉家长,从网上收集有关茶具、茶与健康、茶食、茶诗等资料。并要老师再加一节语文课由他们自己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这种多句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3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在每周我都会布置生活作文,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观察自然景观,写观察日记。平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制作一张贺卡,作一首小诗,将一个故事等;教师节时围绕“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练习写作,并开展即兴演讲。有时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5、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新知创造条件,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第四篇: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已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体育教师的普遍重视,本期话题研讨就“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展开讨论,希望老师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以案例的形式把自己的方法、经验、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讨论提纲

1.如何理解探究式教学?20分钟(8:00——8:20)

2.以案例的方式谈谈如何组织学生的探究过程?30分钟(8:20——8:50)

3.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的最佳时机20分钟(8:50——9:10)

4.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有哪些?20分钟(9:10——9:30)

四、研讨反思

根据研讨情况,撰写研讨一得或反思,字数在700左右,于11月7日前发至学科网站教学反思一栏 注意:

1.在研讨中欢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

2有关问题或教学案例,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谢绝网上下载。

3.研讨情况只统计精华帖情况和各校任教体育学科教师参加情况。1.如何理解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学生以类似如模拟科学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2》体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会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技术技能、并运用他们,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目的。2.以案例的方式谈谈如何组织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法一般运用于技术技能和比赛的学习中。只有体现一定难度和可探究性,学生才对这种学习内容感兴趣,并去探索和解决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使单调枯燥的技术变得趣味化。如:跨越式跳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解决怎样才能跳得高。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就在器材的设置上用一根跳高架,绑上四个不同高度的皮筋,学生自主选择,体验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然后让学生逐步升级,每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对技术动作就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随着高度的上升,技术动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也就更加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获得成功。3.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的最佳时机20分钟(8:50——9:10)

探究式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它的特点是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学生自觉地练,并逐渐提高其技能技巧,增强学生的体质。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时机是关键

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教师只能是恰到好处地讲解示范,绝不能以讲代练。要给学生以充分地训练、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掌握技能技巧。这时,教师要借身边的实例,诱导学生去学习探索以典型学生的示范为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优美的动作形象,启发积极思维,运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最佳时机进行讲解示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扎实训练。

4.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有哪些?20分钟(9:10——9:30)1.探究式教学法多用于技术动作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准备所教内容的技术动作,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设想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2.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心。3.探究教学,主张放开,但一定要和“放羊式”教学区别开来。应注意放开的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不能因为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各自为战,教师应加

强引导。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高上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新课程学习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本质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需要

↓ 发

展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 外汇 ★教学难点 外汇 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二章 多变的价格全章概述

本章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本章分为2个框题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 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2.1 影响价格的因素★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第一课讲到,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既然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它的多少就应该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说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大则价格高,反之则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页专家点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一商品有多个生产者,价值大小由谁的劳动量决定?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活动:请看课本p13页的相关链接,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4页名词点击,了解劳动生产率含义。

教师总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价值量越大。结论: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活动:如果某个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从而引起价值量变化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不会。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来说是有十分重要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其意义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所将内容,看看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叫做市场形成价格。篇三: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4精品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4精品教案全集

目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精品教案全集------48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教案全集------11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教案全集------21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新课程学习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

路、质量好的商品。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 发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展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 外汇 ★教学难点 外汇 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

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二章 多变的价格全章概述

本章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本章分为2个框题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 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2.1 影响价格的因素★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下载高中政治必修14中选取一框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运用探究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必修14中选取一框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运用探究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时间:9月4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探究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兴隆县六道河学区陡子峪明德小学贾文福 摘要目前,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各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

    浅析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浅析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摘 要: 新课改强烈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观念,探讨政治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以及如何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探究式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活动实践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总结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态......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但仍有一些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推荐5篇]

    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国内设计素描多种教改,从美术与设计的历程中理出设计素描的发展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基本原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