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时间:2019-05-13 03: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第一篇: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探究式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活动实践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总结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三大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就叫探究式教学。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知识包罗万象,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的原理和规律,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这些内容往往难以接受。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的教学步骤是先提出地理原理或规律,分析其成因,再举出实例印证。虽然条理清楚,但在这一学习思维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代言人,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增加学生记忆负担,而且学科能力得不到培养。采用归纳的方式进行演示式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分析、进行归纳,从而形成地理原理或规律。

教学案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很多学生对该知识难以真正掌握及灵活应用,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运用演示式探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教学步骤是:

第一步:温习旧知。

让学生在全球风带分布简图上用箭头表示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标出风带名称。

第二步:建立表象。让学生观看“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的Flash动画。动画中寒流与暖流分别用蓝色与红色的箭头表示,而其流动方向则用颜色的渐变来表示。通过演示学生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及流动方向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知识对接。让学生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上找出属于风海流的洋流,并说出其受驱动的风带。

第四步:思维建模。让学生构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再演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的Flash动画,学生自主纠偏。

第五步:归纳小结。演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 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思考问题①中低纬度海区南北半球洋流的分布有什么异同?这两个环流圈洋流流向和哪个气流系统相似?②中高纬度海区的环流系统与中低纬度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洋流分布规律,教师注意修正。

第六步:对比分析。分别演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 “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找出世界大洋实际的洋流分布和洋流模式图 有哪些地方不一致,并分析原因。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以太平洋为例,说明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名称。南太平洋中高纬度为何不存在洋流系统?②西风漂流在南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③南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分别以蓝色箭头和红色箭头表示寒暖流,为什么?④北印度洋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北印度洋海区冬季和夏季流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七步:全面总结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

二、实验式探究——化“理论”为“实践” 实验式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原理和规律是地理知识中最概括的理性内容,常常以简洁的语句、理想化的图式来表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能真正理解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案例: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以下学生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轨迹;②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引申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再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应向南岸偏)。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成什么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三、观察式探究——化“感性”为“理性”

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所谓观察式探究是教师充分运用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原理和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图象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而许多学生习惯于“师问生答”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图象系统的教学功能,教学中宜采用观察式探究教学,活化图象,让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传统工业区”一课中教材以鲁尔区为例介绍了其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等。教学其区位优势时可采用观察式探究方法,按以下程序进行探究:①设置情景。出示一幅包含地形、河流、矿产、城市、交通等要素的德国地图。②获取信息。该图显示了哪些信息?③处理信息。据工业区位选择原理,有效信息有哪些?各项信息反映了哪些区位优势?④总结归纳。说出鲁尔 区的区位优势?⑤对比探究。你会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吗?

四、案例式探究——化“个性”为“共性” 案例式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 “案例”(事例或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等一系列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活动,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案例的设计,一要包括关于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二要包含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的与现实结合的学习情境;三要包含能够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问题或疑问。

教学案例:航空港的建设

高一《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中的“航空港的建设”,教材仅提供一幅“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景观图及不到一百字的文字说明。教学时我补充了浦东机场建设的相关内容作为案例(略),让学生从地形、地势、地质、气候、离上海市城区的距离等方面进行探究,然后总结得出“航空港的区位选择”之共性。

五、假设式探究——化“复杂”为“简单”

一些地理问题或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且影响程度不同,学生直接探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波利亚说:“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式探究来化“复杂”为“简单”,即先假设只是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入分析,从而达到破解复杂地理问题。

教学案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因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有了气压差异就存在着气压梯度,从而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但是,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根据物理知识可知,地球上的大气作水平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该问题较为复杂。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建立起水平气压场,然后启发学生运用假设式探究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第一步:假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第二步:假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即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平行等压线)。

第三步:近地面大气作水平运动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斜交等压线)。

第四步:实际联系理论。北半球的人迎风而立(或背风而立)高压区在哪个位置?

自然地理中“热力环流”、“三圈环流”等内容也可用此法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对地理教学的作用的大小,教学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探究式学习方法如何选择以及使用方式。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探索,勇于尝试,不断创新,进一步研究不同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对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便寻找多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方法,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二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住处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教学的主体参与机制和方式,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进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研究与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一、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是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式教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叶圣陶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已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已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朱自清的《绿》时,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

二、激发兴趣,提供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疑问探究主题,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 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陶罐与铁罐》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在这个专题的引导下,从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教师说什么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的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

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弘扬个性,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有及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敢于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计挫折,树立坚定信念。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阮晓美)

——小学语文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本文在广泛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基础,注重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做了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创造力 前 言:

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着眼自主,创设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简洁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避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任老师摆脱“情节分析”,组织学生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做出正确的表达,这显然比以往教师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给探究的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互动性原则,师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从探究点的设计到探究的延续,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探究点设计时的引导。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并相机出示文中的一句话:“„„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并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就提出:“冻死了是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她还带着微笑?”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此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学生也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同样,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在学生个体探究时的辅导,群体探究时的指导,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效的“导”,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疏导疑难,总结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会如何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当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如在探究《劳动的开端》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我”挑煤时的艰辛?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让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示法来说明。可以自己读课文探究,也可以自己找小伙伴去研讨。而在交流讨论时,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先读读这材料,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或怎么研究的?例如在《劳动的开端》学生在个体探究后,一生站起来交流:“我找到了这个句子----睡得正熟„„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里把我从桌上摔下来比作落到了万丈深渊,可看出我劳动太吃力了,睡得特别死。劳动的条件也很差只能睡在桌上,他们根本没把挑煤人当人看。”学生这样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到语言文字的评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的回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有助于语言、思维、表达的同步发展,也避免了教师一路穷追不舍地提问,不仅如此,还能清晰地暴露学生在探究时思维的矛盾处、闪光点等,便于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

3、注重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要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起点。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总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有他们解决。

3.1课始:自学存疑,自主鉴赏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探究型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留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学生埋头读书,动笔圈画,查阅资料。)我巡视,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后提出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报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来解决。

(课堂上小组活动,同学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阅读教学课前10分钟自学的设置,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3.2课中: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在自学存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难免碰壁,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适当点拨,参与探究。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学生自学存疑后——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各组把本组中较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生:“橹是什么?摇橹声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生:“恬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小镇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价廉物美是什么意思?” „„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问题提得也很有价值。在这些问题中老师相信,有些问题我们班中的小老师也能解决。

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解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般的先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既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抓重点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3.3课末:激疑拓展,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在探索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激疑拓展环节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末可以进行激疑拓展:“原来大自然时时刻刻在悄悄对我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拓宽了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末激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线索是“疑”,核心是“思”,关键是“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4、构建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4.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新村渔乐池”教材上提供的是一幅模糊、陌生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次写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了学生有这一愿望后,运用计算机输入学生熟悉的广场、公园、等多幅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景点,也可以是多个。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有写到评,有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4.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课,课后就收集了国旗卫士训练的生活、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拜读;学了《五彩池》中实物形容式词柠檬黄,课外就收集了湖绿、葡萄灰、梅红、草绿等3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课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展阅读的教材可以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收集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比如学生在学了《说茶》一课后,对茶产生了一定兴趣,课后把相关茶的知识绘声绘色告诉家长,从网上收集有关茶具、茶与健康、茶食、茶诗等资料。并要老师再加一节语文课由他们自己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这种多句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3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在每周我都会布置生活作文,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观察自然景观,写观察日记。平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制作一张贺卡,作一首小诗,将一个故事等;教师节时围绕“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练习写作,并开展即兴演讲。有时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5、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新知创造条件,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第三篇: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由于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界对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解读,很大程度是把我国整个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直接嫁接到体育教学中,忽视了“体育学习是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造成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现象。探讨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体育新课程健康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据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活动,必须选择适合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体育学习内容。目前,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主要包括:体育、保健基本原理与知识、田径、体操、球类运动、健美运动、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运动,结合体育学科学习特点,我们可以把体育学习内容分为陈述性内容、操作性内容和策略性内容,陈述性内容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操作性内容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它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内容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陈述性内容单靠听讲、阅读就比较简单地被学生掌握记忆,不需要探索发现,更多是要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掌握;而操作性内容和策略性内容,单靠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很难掌握。一些学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以练习为主的学习内容可以多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一些集体性项目、或需要集体一起进行学习的,有一定学习深度的内容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而有一定学习深度,特别是容易产生“问题串”的学习内容,则可以考虑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指导学生学习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和心理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运动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储备量比较少,关于运动与健康知识容量少等特点,不宜安排探究性学习。所以,小学阶段注意安排适合于发展机体的平衡能力、模仿能力、反应速度、协调性、灵敏性、节奏感的体育活动,教学宜多采用动作简单、韵律感强,不太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活动形式,通常应该多采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多采用游戏活动形式,使他们在玩中学,既产生愉快的体验,又进行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方式一般是通过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在合作学习。

三、严密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严密组织教学,可以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从展示学习目标,任务分解、提出问题,到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尝试、共同讨论、问题反馈、得出结论,巩固提高等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使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全过程,从中得到充实提高,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长运动与健康知识,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教师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维流程和运动技能形成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学习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构建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学习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的身体活动和伴随着身体活动过程中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在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去获取的。同时,体育学习必须是在承受一定运动负荷下的身体练习过程。所以,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有不同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在体育学习中自主学习是基础与前提,合作学习是形式与途径,探究学习是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构建不同学习方式,综合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三者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时代性。

第四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时间:9月4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可能都会放弃了他。但如果我们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可能会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如果我们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就会有了兴趣,也就可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总之,要通过提问探究达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目的,必须克服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们在课堂上,有时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问题设置得不能太难,不要认为认为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一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二来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果这样效果一定会不理想,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对老师也越来越敬而远之。问的问题又有些难,同学们都会“明哲保身”,都恐怕回答错了,在同学们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都三缄其口。问题的设置不能以老师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问题要思考回答,并且稍加努力都能回答出问题,有成就感,所以课堂气氛也就会就活跃起来。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

第五篇:探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探究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提高学生主动探求运动技术动作和运动规律的能力;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进而提出了中学体育教学运用探究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探究模式;中学体育教学;运用研究目的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方法

2.1 实验法

2.1.1 实验对象:在本学校中的高一年级中随机抽出二个班级的男生,07现代物流班(男生27人)为实验班;07电子技术(3)班(男生28人)为对照班。

2.1.2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三项身体素质的比较与分析:为了了解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情况,对入校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班级间的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两班之间身体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是同质的样本,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2.1.3 实验过程

(1)实验班运用“探索”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启示,师生共同发现,学生相互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照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讲解要领,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学生再练习,最后教师总结。实验时间是2007年9月-2008年7月。

(2)设置实验教学内容:选择高中体育课程中必修的三大类项目,田径项目: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 ,学时18课时;球类项目:篮球的运球、投篮、行进间投篮,学时14课时;体操项目中的俯平衡、侧手翻、鱼跃前滚翻、头手倒立、手倒立、直腿后滚翻,学时12课时。

(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的教材、授课时数,课外作业及使用场地设备条件均相同。对照班按传统教学进行教学,实验班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4)以“探究”模式为尝试突破口,遵循一般教学原则,依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总结教学规律。探索进程,使“探究”模式不断完善,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5)总结阶段:汇报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实验的控制因素:保证相同的课时,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课后对实验班,对照班的要求相同。

实验的效应指标:以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的质量、效果为基本指标,辅以必要的心理指标抽测等。

2.2 数理统计法:对所测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

从表2可见,实验班的学生都高于对照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加强了人体的用力同物体自然规律的探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从表3看,通过测试,实验班的学生技术成绩优于对照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寻求发现未知,并加以运用,加快了技术动作的形成和掌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表4反应,实验班对体操技术及组合动作的掌握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熟能生“巧”。

3.2 分析与讨论

3.2.1 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模式的体育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传导式教学模式,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尝试练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与辨析、再与教师共同讲座得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在篮球教学方面,首先让学生了解怎样地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规范的技术动作,及单个技术动作的形式其次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学会怎样的打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学习——掌握运用。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探究”模式的体育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单个运动和组合运动技术、技能方面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学生,并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

4.1.2 通过“探究”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了培养,主动而又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4.2 建议

4.2.1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时,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问题,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他们想象力,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

4.2.2 与“成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和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一起运用,使“探究”模式产生更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西尔枭等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

4[2] 张启福、高长梅等.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 [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3] 施良方、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4] 王坦.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7,(3):45-47

[5] 运动心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下载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已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体育教师的普遍重视,本期话......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莱芜市实验中学 /毕翠萍 摘自:《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也大力倡导面向全体......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 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王臻廉 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并不陌生。教育部早在(教基‹2001›6号)文件中就已经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

    “探究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采用“巧妙设计问题”“引导积极探究”的方法,从实际教学中举典型事例,让探究性的地理问题设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章丘市白云湖中学 张树平随着我校“三段八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我欣喜地发现原本沉闷、紧张、拘谨的课堂气......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兴隆县六道河学区陡子峪明德小学贾文福 摘要目前,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各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将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转变成师生间、生生间思维互动交流的新型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系......

    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巴东一中 王才良 课堂教学要立足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