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策略探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早已进入千家万户,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文将阐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意义,并就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小学数学;
运用策略
移动互联网也可以说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产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手机支付、学生们都喜欢玩的移动端游戏、在公交车上听电子音乐等等行为,都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才得以实现的。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像qq、微信、电子邮箱、云共享等现代化的沟通交流软件平台,小学生都已经有过了足够的接触。反而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法,让学生感受到了枯燥和无聊,降低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已经不适用于当代小学生继续进行学习。
而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一是因为小学生已经对它有了足够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也是小学生感到熟悉的一种教学途径。二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让教师的教学不再受到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得到更好地发挥,也能够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进行授课,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目前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现状
(一)绝大本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对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运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经验。教师面对多种教学途径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造成了不利阻碍。
(二)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教师运用移动互联网来为学生提供更及时的教学指导,却反而被小学生当成了理直气壮“玩手机”的理由。该如何在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教学同时,有效保障学生学习途径的运用得当,也是一个大问题。
(三)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运用虽然有很多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教师一旦对这种教学途径进行滥用,就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依赖性,非但不能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还会造成小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
三、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规范学生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学习行为
小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正确运用,是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前提保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明确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目标,进而规范学生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学习行为。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进行数学学习的小游戏——“数学速算”。这个游戏是通过你进行答题的正确率来进行排名,并且你的排名将在这个游戏中进行显示。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计算小技巧、小口诀,都会在你进行答题的途中进行随机掉落,是锻炼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最佳途径。
2.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趣味性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同时调动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个小游戏。在屏幕上有一个小火柴人,学生可以用手指操纵它向任何方向前进,且它所走过的路线都会呈一条直线。请学生用这个小游戏,在屏幕上制作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图案,以此来反复确保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点、特征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增添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拓展教学范围,运用移动互联网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毕竟有限,教师想要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就要适当的拓展教学范围,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教学指导,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可以有效保障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发送这样一组数据,“蜂蜜熊蛋糕店4月份的净利润是6000元,5月份是4500元,6月份是7000元,7月份是7500元,8月份是8000元。请根据这些信息绘制蜂蜜熊蛋糕店的营业利润条形统计图,并找出营业利润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几月份”。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学积极运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试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j].蔡贵银.中华少年.2017(11)
[2]浅谈网络背景下有效数学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葛丹娜.考试周刊.2017(25)
第二篇: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模版]
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资源的获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技术教育重要组成,也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教学基本情况、教与学模式和应用,并提出完善移动互联网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教育 教学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悄然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移动互联网教育自2012年移动互联网大会后逐渐兴起,正影响着传统课堂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着重强调信息技术要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环境,结合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探讨移动互联网在教育教学的应用。
一、移动互联网教学基本情况
移动互联网教学是移动数据通信和传统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与教学深度融合。印度NIITCEO在博鳌亚洲论坛移动互联网会议上表示:移动互联网教育将是最大的应用领域。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普遍缺乏,高素质优秀教师不多,且各高校的教师资源良莠不齐,移动互联网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缺陷,可打破教育的时空限制。
(一)移动互联网教育有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价格不断下降,移动终端日益普及,这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操作模式。3G、wifi、4G网络信号已基本覆盖家庭、学校、交通工具等场所,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基础。高校学生已非常普遍地利用这些资源查找信息、交流问题和娱乐互动。目前,移动互联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最新《中国移动互联网络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8月,我国有手机网民用户达5.27亿,首次超越传统PC用户,以年轻用户为主体,学生群体用户占比24.9%,为最多,大专以上学历的手机网民占比较该学历段的整体网民占比更大。
(二)充分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与学习日趋碎片化,利用碎片般的时间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热衷模式,有效克服了学习的时间、空间问题。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对社会新鲜事物认知欲浓厚,传统高校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知识、资源需求。利用自习、散步、活动间隙,通过智能手机的教育类APP、微信订阅号、搜索等访问目标资源获得新知,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课后学习、交流的大众化工具。大学生对智能终端的新应用接受能力强,新型的方式、自由的形式,使得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
(三)形成教与学的闭环
当前高校传统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师与学习沟通交流少已是普遍问题。以笔者所在南国商学院教授的会计学为例,一周只有4个课时,除去法定假期外,一学期总课时(包括实践课)不到70个。课堂时间基本用于知识点讲解,课间经常沦为答疑解惑时间。移动互联网教育是一种“O2O模式(OlinetoOffline)”,最大特点是可以跨越时空,能克服师生互动交流障碍。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可实现线下传统课堂讲授新知,线上学生间交流、师生互动,线下问题线上答疑,形成线上教学有效地弥补传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闭环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教学的应用模式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会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学生自律性普遍较差、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主观能动性相对欠缺,不过这些学生基本都拥有智能移动终端,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好、触及新事物兴趣浓厚、有张扬个性化追求卓越等有优势。基于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小、灵、快的特性,可借鉴John?M?Keller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学习模式,即从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是吸引注意力,那么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充分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第一,通过新奇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第二,通过变化的教学元素,如变换的教学多媒体方式,保持学习兴趣。第三,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力。
关联性是指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科基础背景、生活学习环境和个性需求联系起来。首先,教学初始时就通过日常事例向学生介绍教学内容、学习目的价值,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或给定目标。其次,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与学生基础相关的术语、案例和语言习惯等,把学生的知识整体关联起来。最后,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匹配起来,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地方、兴趣完成课后论题。
树立自信心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条件,教师应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要求和评价准则,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望。其次,制定多元的学习成果,允许学生自立学习目标和成果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及时反馈,明确告知学生其成绩是自己能力和努力的体现。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上的学习者之间会主动地沟通交流,能以良好的表现获得同行的肯定,并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对于一些不善于面对面交流、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因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时空独立性进行的不同形式的学习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价值,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是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首先,教师创设真实或模拟性的情境给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旨在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激发学习动力。其次,对学生的习得成果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激励,维持学习动力。最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评价全体学生,不管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习得,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平公正性。
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动机的自发性、内容的碎片化、时空的跨越性和目标的自适应,教师应设计有效的移动互联网化的课堂教学,充分考虑自主学习的形式和学生个性,积极引导,探索协助学习、知识共享、个人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1]。
三、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应用
情景是移动互联网教、学的核心,友好的操作界面、切身的情景体验能极大提高使用者兴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研究员提出情景学习方式,即是要把学习的目标应用于实际情景中学习。强调在知识的真实应用情景中呈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思考和实践;通过互动、交流、协作来学习。
情景和对话是移动互联网教学的必要条件,移动互联网技术把传统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扩展到了日常生活。对话教学具有开放、互动特性,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对话双方所建立的是直接性和交互性的关系,其中主体不再是关系中的唯一成分。”课堂上师生就可某一问题探讨,课后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继续和同学、老师讨论,尤其是夸情景探究。例如在课堂、课后面对面对话中无法协商分歧时,可随时通过微信、随身邮件、短信等方式继续探讨,继而分享彼此理念,达成共识。对话理念应用于移动互联网情景教学,必将极大强化教学效果,形成课堂听讲、自学、讨论的闭环学习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学习是一个大的活动系统”,教与学的行为就是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基于中介工具支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学习,例如指导标准化、规范化的课程学习。以技术中介工具为支点,撑起教、学的情景环境和对话活动,不仅能直接提供学习的工具还有助于扩展社会化新知情景,从局限的传统课堂学习,延伸到更多的社会热门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广的学习机会。移动互联网教学以中介工具角色,居于学习活动的情景中,提供对话工具。
四、完善移动互联网教学的措施
基于移动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学习日渐成为高校学生课后学习方式,了解和掌握最新社会新知动态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会计专业对学生及时了解当前会计法规和实践动手、沟通能力都要求比较高。因此,要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整个系统,包括客户端、网络、平台等。
随着技术的革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性能日益强大、价格不断下降,高校应支持教师和学生使用智能终端设备开展教与学。学校应做好3G、4G、WIFI信号的覆盖,开放WIFI信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并做好网络的稳定维护和安全防范。此外,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升级扩容,开放移动网络信号接入。例如可以完善现有的会计学网络测试系统,开放移动接入端口,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块、在线测评工具、即时通讯工具,实现“知识疑难早知道、随时连线有指导”。
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移动技术开展微课程教学,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微课程特别适宜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可以相互关注、建立微群,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可随时随地讨论问题和分享成果。还可添加公众号,定时获取专业信息,能发送给群中好友与之一起讨论或分享习得体会。例如:会计学的专业认知、ERP商战模拟都可通过微课程发布在微信平台直观呈现在学生个人终端上。
此外,挖掘国内外开放网络教学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如慕课(MOOC)、可汗学院等。可汗学院的视频教学能清晰地看见教师的板书,问题的推导过程、重点难点的呈现都一目了然,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非常适合“碎片化”学习。
五、结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是高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契机,是3G/4G移动通信技术、Internet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上的有机结合和运用。教师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学习资源,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在平台上获取资源,并建立师生有效互动。当然,移动互联网下的教学不论在技术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还有待探索,普及运用更需时间。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在高校必将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詹青龙,张静然,邵银娟,李玉顺.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3).[2]王昕.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教与学新型模式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4).[3]宋迎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微课程探讨[J].商业会计,2013(10).[4]王姝睿.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学习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第三篇:“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摘 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将“互联网搜索”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互联网搜索;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2-0051-03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将“互联网搜索”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自从安装互联网以来,笔者利用“互联网搜索”吸收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营养,在2009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中获了奖。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互联网搜索”在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材)《激情奥运》时,利用互联网搜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资源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密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运用如下:
1.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时间:2分)
【百度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b/22098961-1338693724.html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
(2)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榜,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百度新闻】http://news.163.com/09/0917/07/
5JD6M0RQ000120GR.html
(3)导入课题: 激情奥运
2.提升基础,综合应用
(1)射击奇夺金
①播放视频:男子50米步枪3×40射击比赛视频。(时间:40秒)
【百度视频】 http://
http://
5.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http://2008.sohu.com/收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两个问题。
由于笔者合理地运用“互联网搜索”的这些视频、图片、新闻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活、有趣的画面,打开了连接外面世界的一扇知识的窗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奥运,既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又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王国,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互联网搜索”运用于教学中的误区
互联网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平台,它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但是,也有很多数学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搜索”时走向极端,存在一些误区。
1.为用而用
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网络搜索的资源拖进课堂。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是目的,互联网搜索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让互联网搜索主宰课堂,主宰学生,忽视教学目的的存在,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互联网搜索于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互联网搜索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凭心而论,在互联网搜索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互联网搜索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深入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主观盲目引进互联网搜索的资源,只能造成机械、僵化的课堂教学。
3.违背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应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让互联网搜索的资源“全盘主宰”、“包干代替”,就没有了数学课堂的灵活、机智、有趣,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精神的。
三、“互联网搜索”运用于教学中的误区解决对策
1.教师要正确处理手段和目的辨证关系
互联网搜索运用于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各种辨证关系,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互联网搜索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一种工具,教学是目的。在互联网搜索资源时,既要思考资源的合理性,更要进行教育目的性的思考,不能盲目利用。
2.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互联网中搜索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视频、图片、故事、新闻等资源并呈现给学生,从学生的思想、思维感受及接受能力出发,学生才更容易学,更愿意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
3.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利用“互联网搜索”将资源引入课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各种屏幕资源,未注意学生的反馈和交流,使“人灌”变成“机灌”,那么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致感到厌烦甚至不愿听课,课堂气氛就会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如果教师注意在呈现“互联网搜索”的资源时,能进行合理的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讨论,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学者,这样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双向参与、沟通、平等协作的朋友关系。
4.教师要注意搜索资源的实效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搜索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实例化、简单化,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搜索大量的视频、图片、新闻等资源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不注意搜索的质量和效果,视频画面不清晰,声音断断续续,图片的大小不合理等,这样学生都会分散注意力,致使课堂教学处于骚动不安的状态。
总之,运用“互联网搜索”的资源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根据具体的内容确定“互联网搜索”的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的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编辑:王天鹏)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工具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工具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被看作一种工具,是人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眼睛和钥匙,数学用量化和逻辑为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提供了统一的和严密的基础,并通过不断衍生新的数学分支来表述人类已经扩展极大和绩效的世界体系提供强大而有力的工具。
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借助数学工具。
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学工具”的现实内涵,并以发展性的眼光审读它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收获知识的过程,是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数学活动创造条件,“数学工具”则是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媒介,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数字尺子,数轴,坐标系,百格图,方格纸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工具,用好这些“数学工具”,学生便有了“做”数学的机会,用好这些“数学工具”学生将有机会体验数学、经历数学。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工具就是“水源”、是“指南针”、是“地图”,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数学工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还将有助于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心中有“招”。
例如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轴、方格纸、坐标系等数学工具就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工具成为学生口渴时朝向的水源,借助数学工具去解决问题。把握好基本的数学工具,运用好数轴和坐标系的度量作用,用数轴生成新的单位去度量长度;用方格纸生成直尺去量平行,生成移动的尺子去量圆,像坐标系一样去量方向与位置,图形的面积,生成三角板去量直角,并自己创造特殊角。灵活画出直观图解决问题。希望学生将数学工具作为翅膀,惬意地展翅而飞。
第五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备课二级传导材料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巴吉垒小学
王忠敏
2013-12-19
一、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特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接受性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出来的最多是主动的接受,这不符合自主性的意义。其次小学生更不会与学生一起以合作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大多是抱着完成学习内容的心态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效率,学生也丧失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与创新、合作、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无疑为教学添加了新的活力。
1、探究模式下的研究性。探究模式主要是通过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引导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来增加学习的创造能力与加深学生对探究性的过程的认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具有研究性,不再要求学生简单的理解与接受知识,应给予学生学习方向,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知识,尽量摆脱前人的探究模式,以自己独特的模式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开放性与实践性。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开放性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在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案,深化体验,并让学生自己总结问题,同时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知识,评价也呈现多元化,整体过程表现出发散性、求异性等。实践性则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依据日常事务,来找出客观规律,促进探究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了探究知识的能力。
3、学习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着引导、激励、辅助作用,在此种情况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与其它学生在数学实践中的测量等活动中互相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价值,集体感受成果,同时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反思与探究,感受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这样学生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依赖学生的记忆与模仿能力,更多的依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性的实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驱动与选择性学习。学生按照自己学习的意愿自觉与主动学习,依据资料、经验分析处理解决问题。自主性具体体现在学习空间、目标、方法等的自主性,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种自主性减少了教师主宰学生学习的现象,他们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促进创新能力。在以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前提下,老师起着诱导作用,学生通过把生活实际作为研究的对象,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并积极的与学生配合,以小组或集体等多种形式为单位,提供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与自己的经验为主导性情况下,常常能提出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身能力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形成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具备的数学意识、交流能力、应用等能力,这些能力更能让学生适应数学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下,学生逐渐形成了自觉、主动、开放等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数学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价值定位于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为核心,强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其教学方式可概括为“听中学,练中学”,而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再局限于“知识”、“学科”等狭隘的范畴,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呢?下面,我就以教学“找规律-简单的搭配”为例,就新课程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课堂教学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原型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例如:课件出示小猴挑选运动服装的场景
师:今天,森林王国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拔河比赛,并邀请我们小朋友参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小猴正在挑选比赛服装呢。它有2件背心,3条短裤,从中选一件背心、一条短裤配成一套服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们愿意帮小猴的忙吗?
生:纷纷猜测,各抒己见。„„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探索现实的、未来的问题氛围之中,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个体探索、尝试解决
教师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精心安排个体独立探究的内容,提供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使全体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独立自主学习中,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体会、深化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建立新理念、发展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
例如:教师提出要求
(1)到底有多少种穿法呢?请你拿出图片移一移、配一配,用操作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2)学生动手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初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达到促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充分发挥。
(三)小组互助、组织交流
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通过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自学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新知学习及学习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例如: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结果。
A、没有规律地搭配,没找全。
B、找全了但比较乱。
C、从背心出
分别和三条短裤配,共有6种配法。
D、从短裤出发分别和两件背心配,共有6种配法。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进行组织交流。
师: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确的?生:„„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不是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的数学活动中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机评价,还应特别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使小组学生成为最佳的学习伙伴,达到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集体评价、难点剖析
小组学习、交流后,师生应对小组汇报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或对有些学生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同时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在自评与互评的活动中,在教师的精讲剖析下,使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得到发挥,对知识、技能得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小组反馈后,教师提出问题。
师:如果不摆图片,你有什么好方法把6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表示出来呢?
生:我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这样更方便。
师:怎样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有规律地依次连线。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有规律地依次搭配比较好,并且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自己说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延续上面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问题。学生则通过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知识,建立或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
例如:出示2种饮料和4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小猴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例如:《田忌赛马》的搭配。
这几个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又延伸于例题,富有变化,而且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在学生积极的活动中,其思维不断得到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倡自主、参与、竞争、合作的学习意识,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