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7: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数学下册《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数学下册《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寒假到了,小明正与几个同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冰出现了裂痕,小明立即告诉同伴分散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了危险区。你能解释一下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第57页

分析:(1)问首先要弄清此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容积为104,底面积是S,深度为d,满足基本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由题意知S是函数,d是自变量,改写后所得的函数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的形式,(2)问实际上是已知函数S的值,求自变量d的取值,(3)问则是与(2)相反

例2.见教材第58页

分析:此题类似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关系式为工作总量=工作速度×工作时间,由于题目中货物总量是不变的,两个变量分别是速度v和时间t,因此具有反比关系,(2)问涉及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当自变量t取最大值时,函数值v取最小值是多少? 例1.(补充)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体体积V(立方米)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千帕是一种压强单位)

(1)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当气球的体积是0.8立方米时,气球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

(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分析:题中已知变量P与V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并且图象经过点A,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P与V的解析式,得P96V,(3)问中当P大于144千帕时,气球会爆炸,即当P不超过144千帕时,是安全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随V的增大而减小,可 1

先求出气压P=144千帕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再分析出最后结果是不小于

23立方米

六、随堂练习

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km,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500元报酬,考虑由x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y(元)与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33.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kg/m)是它的体积V(m)的反比例函数,当V=10时,=1.4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时氧气的密度 答案:=14.3V,当V=2时,=7.15

七、课后练习

1.小林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3600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v(米/分),所需时间为t(分)

(1)则速度v与时间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若小林到单位用15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林骑车的速度最快为300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

答案:v3600t,v=240,t=12 2.学校锅炉旁建有一个储煤库,开学初购进一批煤,现在知道:按每天用煤0.6吨计算,一学期(按150天计算)刚好用完.若每天的耗煤量为x吨,那么这批煤能维持y天(1)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画函数图象

(3)若每天节约0.1吨,则这批煤能维持多少天?

课后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说课稿

一、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二、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法特点:

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 ,优化观察的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型,最终得出结论.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 ,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难点的突破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2)教学重点的落实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

总之 ,学生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初步尝试,但是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15.1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教材《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七年级第二册》P51-P5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并以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分数知识为基础,对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的认识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节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以后学习函数、方程等问题的关键。

2.学情分析

我校初二年级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但通过预初年级分数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有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几组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二、目标分析

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完善自我的精神品格。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 知识技能目标 ①理解分式的概念.②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过程性目标

①通过对分式与分数的类比,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整式扩充到分式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问题.②学生通过类比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 通过联系实际探究分式的概念,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三、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二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数量关系仅用整式来表示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分数探究分式的概念,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2.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方法(如类比分数的概念形成分式的概念)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设计理念.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本)》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式的概念.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突破点:由于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的教学.四、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说明: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 创设情景 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表示数量关系仅用整式是不够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形成概念 类比分数知识,得到分式概念.由分式的概念,类比分数得到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反馈训练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分式的基本概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2个由浅入深的例题.例1是熟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其变式是训练学生掌握分式无意义的条件;例2是如何求分式的值为0.同时配有三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篇:《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参考教案

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

(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3)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①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 6

②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④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⑤请利用图象对(2)(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

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生行为:

学生分四个小组进行探讨、交流.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煮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

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②能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 ③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

生:在物理中,我们曾学过,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的增大,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将减小.

生:在(3)中,①p=

(S>0)p是S的反比例函数;②当S= 0.2m2时.p=3000Pa;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木板面积至少0.1m2;那么,为什么作图象在第一象限作呢?因为在物理学中,S>0,p>0.④图象如下图

/ 6

师:从此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比例函数的现实.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你会发现有了反比例函数,很多实际问题解决起来会很方便.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

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 6

生:根据函数S=,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 500m2时,d=?m.根据S=,得500=,解得d=20.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S=≈666.67.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三、巩固提高 活动3 练习: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 6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S·d=1000,S=

. ,中,得100=,d=30(cm).(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m2,则漏斗的深为30cm. 活动4 练习:(1)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求其长为多少?(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然后用数学知识重新理解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生:解:(1)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20=xy. 所以y=,即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 6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即求当y=12cm时,x=?cm,则把y=12cm代入y=中得12=,解得x=(cm).

当矩形的宽为4cm,求长为多少?即当x=4cm时,y=?cm,则 把x=4cm代入y=

中,有y=

=5(cm).

所以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宽为cm;当矩形的宽为4cm时,其长为5cm.

(3)y=小于8cm,此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如果矩形的长不即y≥8cm,所以 即宽至多是m.

≥8cm,因为x>0,所以20≥8x.x≤(cm).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 6

第四篇:八年级数学下册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寒假到了,小明正与几个同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冰出现了裂痕,小明立即告诉同伴分散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了危险区。你能解释一下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第57页

4分析:(1)问首先要弄清此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容积为10,底面积是S,深度为d,满足基本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由题意知S是函数,d是自变量,改写后所得的函数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的形式,(2)问实际上是已知函数S的值,求自变量d的取值,(3)问则是与(2)相反

例1.(补充)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体体积V(立方米)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千帕是一种压强单位)

(1)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当气球的体积是0.8立方米时,气球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

(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分析:题中已知变量P与V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并且图象经过点A,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P与V的解析式,得P96,(3)问中当P大于144千帕时,气球会爆炸,即当PV不超过144千帕时,是安全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随V的增大而减小,可先求出气压P=144千帕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再分析出最后结果是不小于

2立方米 3

六、随堂练习

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km,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500元报酬,考虑由x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y(元)与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33.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kg/m)是它的体积V(m)的反比例函数,当V=10时,=1.4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时氧气的密度 答案:=14.3,当V=2时,=7.15 V

七、课后练习

1.小林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3600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v(米/分),所需时间为t(分)

(1)则速度v与时间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若小林到单位用15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林骑车的速度最快为300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

答案:v3600,v=240,t=12 t2.学校锅炉旁建有一个储煤库,开学初购进一批煤,现在知道:按每天用煤0.6吨计算,一学期(按150天计算)刚好用完.若每天的耗煤量为x吨,那么这批煤能维持y天(1)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画函数图象

(3)若每天节约0.1吨,则这批煤能维持多少天?

课后反思:

第五篇:《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参考教案1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用函数观点解实际问题,一要搞清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看各变量间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式(包括已学过的基本公式),这一步很重要;二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函数,以便写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要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图象和性质,特别是图象,要做到数形结合,这样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这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寒假到了,小明正与几个同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冰出现了裂痕,小明立即告诉同伴分散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了危险区。你能解释一下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第57页

/ 3

分析:(1)问首先要弄清此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容积为104,底面积是S,深度为d,满足基本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由题意知S是函数,d是自变量,改写后所得的函数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的形式,(2)问实际上是已知函数S的值,求自变量d的取值,(3)问则是与(2)相反

例2.见教材第58页

分析:此题类似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关系式为工作总量=工作速度×工作时间,由于题目中货物总量是不变的,两个变量分别是速度v和时间t,因此具有反比关系,(2)问涉及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当自变量t取最大值时,函数值v取最小值是多少?

例1.(补充)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体体积V(立方米)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千帕是一种压强单位)(1)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当气球的体积是0.8立方米时,气球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

(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分析:题中已知变量P与V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并且图象经过点A,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P与V的解析式,得P96,(3)问中当P大于144千帕时,V气球会爆炸,即当P不超过144千帕时,是安全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随V的增大而减小,可先求出气压P=144千帕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再分析出最后结果是不小于

六、随堂练习

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km,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500元报酬,考虑由x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y(元)与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kg/m3)是它的体积V(m3)的反比例函

/ 3

2立方米 3数,当V=10时,=1.4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时氧气的密度 答案:=

七、课后练习

1.小林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3600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v(米/分),所需时间为t(分)

(1)则速度v与时间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若小林到单位用15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林骑车的速度最快为300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

答案:v3600,v=240,t=12 t14.3,当V=2时,=7.15 V2.学校锅炉旁建有一个储煤库,开学初购进一批煤,现在知道:按每天用煤0.6吨计算,一学期(按150天计算)刚好用完.若每天的耗煤量为x吨,那么这批煤能维持y天

(1)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画函数图象

(3)若每天节约0.1吨,则这批煤能维持多少天?

/ 3

下载八年级数学下册《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数学下册《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新授课第三节课,在“数形结合”的主线下,使学生具有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首先简单复习了反比例......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一、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

    1 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1 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验现实生活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能解决确定反比例函数中常数志值的实际问题.会处理涉及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继续培......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模版)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2015•河北)一台印刷机每年可印刷的书本数量y(万册)与它的使用时间x(年)成反比例关系,当x=2时,y=20.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CD. 2. 日常生活中有许......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1课时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面积问题与装卸货物问题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看到了反比例函数......

    8下17.5《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二课时)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二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王波

    崇文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数学教案主备人:王波时间:2012.1.18.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四) 一、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利用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