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部分跨册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史部分跨册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史部分跨册复习教案》。

第一篇:世界史部分跨册复习教案

世界史跨册综合复习

政治史部分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结果是推翻了罗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表现主要有:

美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加剧冷战程度;

苏联方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 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热战)

4、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7、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经济史部分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 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

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 化目标有了保障。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十一: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1、希腊最早的哲学:自然哲学,“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人具 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诡辩学派):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代表: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个人自由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知识即美德——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着者,“吾爱吾师,吾有爱真理”;最大的哲学贡献石川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十二: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14-16世纪)

1、背景: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人生享乐,但自身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黑死病的蔓延。

2、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用“人本”对抗“神本”,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崇尚理性和科学,关注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研究。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

4、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市民英雄的创造者”)、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画圣”)。

5、16世纪,英国诞生杰出的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十三: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15-16世纪)

1、罗马教会:“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2、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

3、加尔文:“信仰得救”“先定论”,《基督教原理》。

4、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关于赎罪券的功效》(《九十五条论纲》)。

5、宗教改革的影响: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6、宗教改革的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十四:理性之光——启蒙运动(17-19世纪)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2、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3、含义:启迪和开启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用理性而不是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与教条。

4、特点:比文艺复兴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5、意义见p57。

6、代表人物:领袖人物伏尔泰(法)——自由与平等,政府的作用,开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卢梭(法)——《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暴力革命。康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十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1、哥白尼(波兰):太阳中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证据;开创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之父”;创制天文望远镜;为牛顿力学创立了基础。

3、牛顿(英):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海王星的发现;微积分的创立者。

4、达尔文(英):1859年《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人类的起源》——人猿同祖;1863年赫胥黎(英)《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5、瓦特(英)改良纽可门的蒸汽机,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蒸汽时代——1807年富尔顿(美),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英),汽轮。

6、1870年格拉姆(比)依据电磁学理论设计出发电机——电力时代。

7、美发明大王爱迪生,1000多项发明。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17课

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欧洲诗歌、小说、戏剧代表人物

1、拜伦,英,《恰尔德.哈罗尔的游记》《唐璜》,浪漫主义,“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2、雪莱,英,《西风颂》,浪漫主义,“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3、海涅,德,《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浪漫主义。

4、雨果,法,《悲惨世界》,浪漫主义。

5、司汤达,法,《红与黑》,批判现实主义。

6、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批判现实主义。“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用笔来完成。”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7、狄更斯,英,《双城记》,批判现实主义。

8、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批判现实主义。

9、高尔基,俄,《母亲》,革命现实主义。

10、贝克特,法,《等待戈多》,现代荒诞派,“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18课

音乐与美术

1、贝多芬,德,《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

2、莫奈,法,《干草堆》《鲁昂大教堂》,印象派绘画。

3、德彪西,法 《牧神午后.前奏曲》,印象派音乐。

4、赛尚,法,《埃斯泰克的海湾》(现代艺术之父),后印象派绘画向现代艺术过渡。

5、高更,法,后印象派绘画向现代艺术过渡。

6、凡.高,荷兰 《向日葵》,后印象派绘画向现代艺术过渡。

7、毕加索,西班牙,《坐在椅子上的女人》,现代艺术。19课

电影与电视 1、1895,卢米埃尔兄弟,法,电影正式诞生。2、1927年以前为默片时代,格里菲斯,美,“现代电影之父”。

3、卓别林,美,《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萧伯纳称赞他为:“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4、1926,贝尔德,英,发明电视。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

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克隆羊多莉)。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第二篇: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世界史)

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世界史)

1.雅典城邦利益高于公民个人利益

在古代雅典,城邦利益和每个公民的个人利益休戚相关。城邦的政治生活高于一切,当城邦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会受到一定损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个人必须依赖于城邦而生存,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一员,其生命才有意义。城邦先于个人,先于家庭。

2.人文主义并非古代希腊的主流思想

古代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然而人文主义并不符合古代希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未能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因此人文主义思想不是古代希腊的主流思想。以神为本,强调神权至上,研究自然,探求自然规律,才是当时希腊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3.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随商品经济发展不断完善

随着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经历了由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到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再到法典化的变化。一方面,平民为了自身利益与贵族作斗争,促成《十二铜表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特权;罗马公民为了自身利益不断要求颁布新法令,公民法逐渐形成;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张,需要给新征服地区的外邦人必要的司法保护,万民法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法律的创制机制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使罗马法能够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罗马人在运用法律条文时不拘泥于固有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不断充实罗马法的内容。

4.西、葡两国通过殖民掠夺得来的财富并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殖民掠夺得来的财富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也没有促进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葡两国将掠夺来的大部分财富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奢侈品和偿还外债,而不是用来扩大生产。

5.宗教改革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宗教改革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市民阶层反封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早期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形式。

②在宗教改革时代,宗教既成为一种涉及每个人和整个民族的信仰问题,又成为一种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政治问题。

③从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两方面来看,贯穿欧洲宗教改革时代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民主意识觉醒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问题。政治上,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天主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主国家的发展。经济上,宗教改革夺取了大量原属天主教会的财产和土地,有利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民族运动。

6.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仍旧有贵族色彩

近代以来,随着民主化的发展,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总体在衰退,但由于深厚的历史传统,英国政治还保留有贵族色彩,如英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议院中的议员多为贵族。

7.美国1787年宪法有一定的“非民主性”

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非民主性”。例如,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和妇女没有获得和白人男子同等的权利等。

8.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在扩大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在逐渐扩大。首先,这种扩大有宪法的因素。根据宪法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有“保护”的义务,通过解释和具体行使这一义务,联邦政府一定程度上干预着地方政府的发展。其次,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加深,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等。

9.法国1875年宪法体现的帝制与共和制斗争的实质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帝制和共和制的斗争,并不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而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无论是帝制还是共和制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它们只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10.辩证认识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体现民主色彩的代议制,如帝国议会是选举产生的,掌握一定的立法权。同时,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如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获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等。

11.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①1832年议会改革: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很大发展,资产阶级的势力逐渐增强,要求与占据统治地位的旧贵族重新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会席位,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使更多的人拥有了选举权。

②1867年议会改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也要求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来。这次改革重新调整选区,取消一部分“衰败选区”,将空出席位分给大工业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要求,扩大了选民范围熟练工人等获得了选举权。

③19世纪80年代议会改革: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政策更加接近,两党都采取对内实行改良,对外加强侵略扩张的政策。这次改革重新规定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选民范围进一步扩大。

综上可知,经过三次改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来。

12.胡佛也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

面对经济大危机,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等。胡佛的有限干预措施虽未能扭转经济颓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并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13.新经济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俄共(布)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被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故新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显得先天不足。尤其是农业方面,俄共(布)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没有完全走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限制,对农民只是一定程度的解绑。例如,对合作社等经济模式只是进行有限度的支持,一旦认为发展超出限制便进行严厉控制,对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农业发展进行严厉打击等。

14.斯大林模式曾发挥很大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确立初期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使苏联迅速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15.两极格局下,美苏既有对抗也有妥协

冷战是在二战后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两大集团的对抗给当时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但同时,双方在对抗中也有妥协,美苏两大集团没有进行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寻找其他方法解决冲突。

16.冷战中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遏制战略,其目的是通过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方式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逐渐瓦解社会主义国家。

17.正确看待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来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指示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8.进化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

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理论,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完全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虽然成为激励弱小民族和国家发奋图强的理论武器,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用进化论来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必然会否定阶级斗争,否定社会的质变,从而为近代西方殖民者美化侵略、现代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篇:大学世界史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教案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历史行政学院 2011级世界史 李亚男 11060108004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使同学们对民族主义有更深的了解认识,重点关注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讲述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民族主义概念及形成民族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直到中世纪晚期一些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才使民族意识逐渐有所强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真正产生。大革命中“国民”概念的提出,鲁索“人民主权”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民族自决的观念。在全体法国人民都卷入政治斗争的环境中,开始懂得了决定自己民族命运的道理。拿破仑以战争的方式将法国这种“民族国家”的形象传给了欧洲,唤醒或激起了各地区的民族意识。而拿破仑的扩张主义和军事占领又使民族独立的意识强烈发展起来。于是,既有保守主义因素,又有自由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学说形成了。

二、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谈到民族主义,马上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雅各宾党人“祖国在危机中”的号召和《马赛曲》,以及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这时民族主义起到了凝聚民族意识,集中民族力量的作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极大作用。放眼东方,从中国的戊戌诸君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到凯末尔主义;从埃及的阿拉比起义到纳赛尔政变。还有印度的甘地主义,尼赫鲁主义和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纳沙贡”。东方的革命者将发端于欧美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本民族精神传统相结合,发起了反抗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将民族主义传向全世界。但是民族主义自他产生之日起就有其内在结构上的对世界和谐,和平发展的潜在破坏性。

民族主义天然的与民族和民族国家两个概念相联系,而引发国际关系变动的具体承担者正是民族及由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具体含义。而这三个名词的定义恰恰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所争论不休的。埃内斯特﹒格尔纳的观点是:“一言以蔽之,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要求族体的疆界不得超过政治的边界。尤其是在一个国度里,族体的疆界不得将掌权者与其它人分开。”民族的定义更难,约瑟夫﹒斯大林的概念大致可

以令人信服:民族是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思想意识的人类共同体。至于国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经典定义为:国家是社会中掌握着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那个机构,是维持秩序的专业分工和集中体现。而黑格尔则认为民族国家是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是民族意志和命运的物质体现。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存在着内部逻辑上的关联。民族国家是民族利益的政治保护者,是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而民族主义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理念,是没有祖国的民族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旗帜。而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国家政策的决策准则。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在面对内外挑战中发挥作用。无论这种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在国际关系方面,民族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要求本民族最大限度地向内聚合的思想,按此原则指导下建立的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可避免的要求要将其行政边界覆盖所有本民族的天然生活地域。对于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来说,则要求涉及本民族利益的权力掌握在本族人手中,无论实际效果如何,这个民族有本族利益可以得到最优化实现的信心和“踏实感”。在民族国家的理念全球传播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会在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地域进行建立民族国家的努力。可是有历史变迁演化而来的现实本身向这种民族主义提出了难题。首先,人类在并不是按照民族主义纲领所描绘的那样集中居住于一片地域,而是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分散于大片地区之中的,在各民族国家皆以民族边界于政治边界相一致的方针来确定本国疆界时,难免会把其它民族划入自己的国内,这无疑会与被统治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尖锐的冲突。而民族主义国家作为民族利益的保护者,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会轻言放弃同族裔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因为这是与本国民族利益相悖的。奥匈帝国解体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对的里雅斯特地区的争夺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北爱尔兰的归属更是一大现实国际难题。少数民族面对的处境相似,如果允许他们以民族分布于国家疆界从多民族国家脱离,那么生活在其境内的其它民族就成了少数民族,他们无疑也拥有要求独立建国的权利,如果这些少数民族在国外还有同族的分布甚至民族国家的存在,那么少数族裔问题会演化成为国家间关系问题。前南内部的种种流血冲突和两次车臣战争正是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困境和冲突的集中体现。从现实层面来看,民族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对其本意的背离和扭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对所有民族自由和独立的热爱是此时民族主义的内核。可是在具体实践中民族主义的自由和民主的色彩在逐步消退,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在不断抬头。民族主义激发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化为对于本民族理念的过度抬高和对本民族利益的过份夸大。在理念上正如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说的:“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力和利益都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将同样的语言;而且民族情绪远远的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任何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结合被拉来解释社会领域的达尔文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产生了种族主义,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来源。在实践中,民族主义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相联系,从拿破仑到俾斯麦,从威廉二世到希特勒,他们都是篡夺民族统一的意志作为对外扩张的借口。

三、德国民族主义

德意志民族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唯一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早前 的普鲁士民族、德意志联邦也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明确表达民族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正是德国的哲学家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一文,明确提出,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在于民族精神。费希特说,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是优于法兰西或其他西欧精神的。他反对崇拜法兰西文化,主张弘扬德意志民族文化,懂得德意志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使德意志民族成为其它民族的榜样。此后,民族主义很快成为遍及欧洲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处于俄国、奥地利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各民族,以及处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下的各民族(如德意志、意大利),都纷纷举起了民族主义的旗帜。

德意志民族直到十七世纪初,仍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四分五裂。各民族不团结,各自为政,互相斗争,倾轧不已。

拿破仑在普鲁士的掠夺政策和强力压迫,导致了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运动的形成。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深深地吸引了德意志各邦的爱国志士。爱国者们纷纷云集普鲁士,著文演说。在奥地利反法战争失败后,普鲁士被德意志资产阶级视作民族复兴的唯一希望。自由进步精神及民族复兴的广泛传播引起了普鲁士民族独立运动的空前高涨。普鲁士民族运动势不可挡,普王在哈登贝格再三劝喻下,终于勉强决定由政府领导进行一场民族解放战争。1813年3月16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国宣战,由普鲁士发起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起初,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并没有得到什么有力的帮助。普鲁士对德意志诸侯的号召书只得到梅克伦堡公爵的积极响应。各地的反拿破仑的起义,都没有统一的组织。八月,秋季战役开始,英国瑞典参加了反法联军。奥地利经过各方会谈后,于8月11日对法宣战并加入联军。不久,法军处于联军的包围之中,法军在莱比锡陷入困境,17日开始了著名的莱比锡民族大会战,萨克森军和符藤姆贝格军在战斗中倒戈投向联军,致使法军大败,一直后撤到莱茵河。19日联军占领莱比锡,莱茵河联邦随即瓦解。此后,战争很快打到了法国境内。到1813年底,莱茵河右岸的德意志领土基本上获得解放。到1814年,在联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法军马尔蒙部队于3月30日投降,31日普王和俄皇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至此,拿破仑在德意志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统治终于被推翻了。

解放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为民族统一创造了首要条件。民族统一思想首先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这一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民族主义的胜利,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打败了拿破仑的侵略,解放了许多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削弱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实力,使其瓦解。国际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国主宰欧洲的局面结束了。

德国完全的统一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俾斯麦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的时代,也是普鲁士精神在全德意志兰取得胜利的时代。普鲁士的德意志的社会经济、政治、精神和文化领域,都处在“统一”这一时代的历史任务之下,都打上了俾斯麦的烙印。俾斯麦用武力最终解决德意志兰自宗教改革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民族统一任务,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从而成为德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俾斯麦的霸权企图,最终同德意志的进步事业——统一,结合在一起,起了进步的作用。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即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普法战争。俾斯麦在三次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乃是他利用德意志的民族运动和民族情绪,贯彻他的普鲁士精神。俾斯麦力图掌握民族运动的领导权,把民族运动的矛头指向其他中小邦诸侯,指向奥地利和阻碍统一的西方强权。俾斯麦所领导的“民族运动”,一方面在德意志起着革命的作用:摧毁了1815年以来存在于德意

志联邦的全部旧有关系;另一方面包藏着霸权和拯救的内核,因而在建造德意志统一中保留着不少旧的残余。

此时的德国民族主义也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实现了统一,为德国的发展扫除了一系列障碍,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德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而法国衰落下去,欧洲格局随之骤变。

到了一战后,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引起人民的不满,纳粹党借机谋取了政权,纳粹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当初阿道夫希特勒入德国工人党时,仅仅是一个具有55人的党,希特勒获得的是一张编有“555号”的德国工人党党证,这就是希特勒进入政界的起点。希特勒拿着那个标着555号的党证哭笑不得,他知道德国工人党的党证是从501号开始编号的,也就是说德国工人党只有55个人,但为了夸大声势却标成了555号。希特勒就是从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成为党魁,成为国家元首。啤酒馆暴动后,他被警察逮捕了,被关押在兰德斯堡监狱。就是在这个监狱,希特勒完成了他的举世名著《我的奋斗》,起初这本书叫《四年以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所进行的斗争》。这本书中希特勒大肆宣扬民族主义,表达对犹太人的憎恨,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优越于其他一切民族之上的民族。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在20岁刚出头的时候在维也纳就形成了反动的思想。当他在24岁的那一年,离开奥地利去德国的时候,他心目中充满了德国民族主义的狂热,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犹太人的深深的仇恨,并且坚信上帝选择了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做主宰种族。1928年,希特勒又口述了《第二本书》,该书着重重申了以种族、生存空间、战争为主线的纳粹外交政策,继续宣扬《我的奋斗》一书中的民族主义,发誓要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为足够的生存空间而奋斗。为了吸引选民、扩大声势,纳粹利用民族主义进行宣传,建立各种各样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群众组织,如“民族社会主义文化斗争大同盟”,“民族社会主义公务员联合会”等,后来又有“民族社会主义教师协会”,“德意志民族主义法律家协会”,“民族主义者医师协会”。声势最大的是“民族社会主义大学生协会”,这个组织特别鼓动德国大学生团体在学校展开反犹太活动,掀起民族主义狂潮,德国大学里充斥着反犹太的污浊空气。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民族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在德国的上台,典范性地说明了社会危机、极端民族主义与国际暴力冲突的因果关系。希特勒的成功,也在于他明确地利用和表达了在此期间德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产阶层的不满和向往,民族主义的宣传正好吸引了这些人。首先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仇恨。这个和约对德国是有欠公正的。把一切责任推给德国,又进行了严厉的制裁,让德国人难以接受。这更是德国民族主义者不可接受的,由此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民族复仇主义思想。

正是这些民族主义宣传,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也蛊惑了人心,大量的群众成为纳粹狂热分子。对世界的直接影响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一度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主导着欧洲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20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的状况及其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民族主义三次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浪潮发生于一战后,这一时期它一方面表现为欧美列强积极参与世界霸权的争夺,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发动战争;另一方面表现为弱小的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50-70年代,一方面是变相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国扩张主义;另一方面是反抗的小民族主义。第三层次浪潮发生在80-90年代,广泛地表现为

中东、西亚、南部非洲和前苏东地区的民族战争和宗教冲突。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复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文化多元主义的勃兴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现代化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也会引发民族主义浪潮上涨。政治因素,一是以苏东地区为代表的,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结果,使这些国家出现了大批以争取民族分离为目标的地区性政党,它们以民族主义为政治斗争工具,从党派分歧走向了国家分裂;二是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错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民族主义兴起的关键因素。国际因素,一是国际格局的变化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创造了契机;二是历史上大国强权干涉和殖民政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也对民族主义的兴起有重大作用,经济全球化收益不对称性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根源;经济全球化波动性的经济运行态势激发了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梯度差型架构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又一诱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民族利益的排他性和非从属性成为冷战后民族主义复兴的诱因。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冲突,也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回归传统的重要原因。外部势力的介入也助长了民族主义的重新泛滥。

当代民族主义具有宗教性,一方面宗教成为民族主义兴起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宗教旗帜成为民族主义进行扩张的招牌。它具有许多特点,首先,具有历史性,它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产生和发展都具有历史因素;其次具有时代性,它的变异和发展受现实因素的影响;第三具有阶级性,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任何一种民族主义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第四,具有全民性。

这一时期,尤其是冷战以来的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破坏了国际战略环境的稳定。首先,从战略格局上看,由于民族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民族危机和民族冲突,使原有的长期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导致严重的地区混乱局势,如前苏东地区因民族主义兴起而产生民族危机,造成原有的战略力量平衡消失,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战略环境中最难以预测,也最具动荡的不安全地带之一,并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民族矛盾的跨国界性质以及与领土争端的相互交错,使得民族问题引起的国家间冲突的危险有增无减,国家间的关系因民族问题而日趋紧张,如前南斯拉夫(包括现在的南联盟),由于国内长期的塞阿两族矛盾等原因,使之一直与邻国阿尔巴尼亚关系紧张,再次,民族问题引起国家间武装冲突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加剧了原有的国际冲突。如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不断,不仅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而且至今这一地区仍是世界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二、影响了有关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民族主义引发的民族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民族危机割断了长期的正常的经济联系,使国家统一的市场被打破。各民族地区之间相互封锁、割据,违背了现代社会社会化、国际化的原则,加剧了整体经济的困难局面。其次,民族危机使当事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内部的社会条件,对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发展旅游产生了极大苦难。而且,战争本身給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更加恶化了经济发展局势。再次,有关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因民族危机而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经费扩充军备,使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乏力。最后,因民族危机而引发的民族冲突会产生大批难民和失业者,使有关国家动荡不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额外负担。

三、为大国干涉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经常利用民族问题,积极插手民族矛盾的解决,为自己的战略目的服务,一方面,打

着民主人权人道的幌子,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迫使东欧国家承认各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以达到利用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以民族分裂瓦解东欧的目的,从而实现北约进一步东扩,遏制俄罗斯咽喉的目的;另一方面,美国和西方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战略地区,借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来建立听从自己命令的政权,以图控制战略要地,争取战略优势,刚刚结束的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和北约利用他过内部的民族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典型范例。

四、对相关国家的领土主权构成严重威胁。极端民族主义带来的民族分裂运动使得国际法主体——主权国家的数量增加。民族分裂主义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使得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一次显现出来。民族分离主义把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国度里的民族间密切相连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关系骤然割断,对于原主权国家来说,意味着战略要地的丧失,原先国内的地域关系变为国际关系。这增加了主权国家发展战略的难度与复杂程度。

五、与当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相背离。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知识经济化、金融国际化把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融合到一起,但民族主义却以其鲜明的个性化、情绪化的特点,与全球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由此产生的难民潮、军备竞赛等后果,直接冲击着现存的国际关系,影响国际力量的平衡。当今的民族主义对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的不认同、不合作态度,及本身发展的不定型,这成为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总之,冷战后世界范围民族主义的再度兴起,已不再具有当年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反殖民主义的进步色彩,而是日益走向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误区。由此而引发的民族危机、民族冲突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六、冷战结束前后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在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解体的基础上,一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联合国已接纳它们为会员国,这不仅重新该画了世界政治地图,也充实和丰富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内容。新独立民族国家内外政策的走向,已经和正在对国际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与之相邻的国家必须接受现实,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整个国际社会也必须正视这种民族国家重新调整所产生的冲击波。当代民族主义是重新塑造国际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苏联东欧地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世界上唯一能同美国全面抗衡的力量不复存在,两极格局因此瓦解,社会主义阵营消失,国际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进入一超多强时代。冷战结束后,虽然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始终力图控制原苏联东欧地区,他们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反对北约东扩,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改变了一味追求西方的作法,把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外交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始推行大国外交,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在国际关系史上民族主义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它伴随着民族的存在而存在,只要各民族之间有差异存在,民族主义就会有生存的基础;只要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民族主义就会深刻影响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由于民族主义在国际关系中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善御之则自强,不善御之则自伤”。我们必须正视民族主义的存在,公正地为每一个民族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抑制狭隘民族主义,使各民族在和平共处中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最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关于21世纪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1)民族主义已经走向终结。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20世纪末,民族国家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西欧民族主义

衰落已经成为现实;全球化将加深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最终导致非国际化。(2)民族主义浪潮越来越削弱。理由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独立的东西越来越少,许多国家反对霸权和强权,要求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使民族主义激化的条件减弱。(3)民族主义浪潮呈强势发展,并超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初的民族主义浪潮掀起后,许多学者惊呼民族问题已经和环境污染、资源分配、核扩散等问题一样成为威胁21世纪的最严重的问题。指出21世纪民族主义将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将存在,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不合理,为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民族国家间的边界冲突、宗教矛盾以及民族国家内部的斗争引起的局部战争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有发展之势。据统计,“1993年全世界共爆发62起局部战争,到199年底则上升为七十起,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民族主义有隐然或显然的关系”。这正是民族主义生长的土壤。从最近国际形势发展看,21世纪民族主义不仅没有终结,而且还会继续发展。至于发展态势,不能笼统的概括为强势或弱势,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民族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民族的认同、归属、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自然形成的。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主义;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民族主义就会继续发展。全球化并不等于非国家化,只要国家存在,民族就不会消亡,有些学者提出,全球化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随着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加深,国家主权必然受到削弱,而最终的结果是非国家化。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忽视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以民族利益为最重的国家仍是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全球化中的许多国际规则要以国家为载体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到目前为止,世界政治体系中还没有任何一个行为体可以取代主权国家的地位。对国家而言,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它对内是多元的,对外是一体的。例如,我们称美国为美利坚民族,法国为法兰西民族,中国为中华民族等等。从这一角度讲,国家又是民族利益的体现者和维护者。总之,在21世纪,已经跨越国界并呈现出国际化、普遍化和扩大化发展趋势的民族主义思潮,必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对国际政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民族主义的概念,了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及20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的概况,分析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掌握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作业布置:

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主义为例,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写一篇小论文(20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形成

1、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

2、拿破仑战争

二、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三、德国民族主义

1、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形成系统理论

2、莱比锡民族之战,民族解放战争

3、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

4、希特勒纳粹德国时期

四、20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的状况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三次浪潮

2、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破坏了国际战略环境的稳定。(2)影响了有关国家经济的发展。(3)为大国干涉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4)对相关国家的领土主权构成严重威胁。(5)与当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相背离。

(6)冷战结束前后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

第四篇:2003届高三复习讲座(世界史)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003届高三复习讲座(世界史)

一、命题改革的趋势

1.生产力标准。确认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是科学历史观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例】(98.49)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 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

这是横向比较分析题。立意在于明确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北美:英国的殖民统治;居民由移民构成;资本主义为主流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统一市场初步形成,统一 民族开始形成,联合统一意识产生,并在独立战争中迅速加强。

拉美:西班牙殖民统治;封建掠夺、封建管理体制,决定了自然经济状态,其地区性、狭隘性决定了其反 抗斗争的地域性、分散性特点。

2.实践标准。只有重事实、重实践检验的结果,避免主观随意性,才能更接近科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重大历史课题,是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的一条重要原则。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观察和认识历史。

宏观就是时代特征,时代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就是具体的知识。没有具体的 知识,不能归纳总结出宏观的结论,没有宏观的认识,对微观知识的掌握就缺乏必要的深度。将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放在时代的背景中分析、评论就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例】(96.48)简要说明18世纪—19 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6分)并根据这种变 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 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10分)

本题依托教材中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史知识,考查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并依次比较两次革命的 主要不同。题干问的是法国,但深层含义是借此表达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阶 段向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转变的必然。这个转变的契机就是工业革命。分析工业革命前后在产业结构、阶级结构 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与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是认识和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 问题。它是世界近代史中的转折点。

4.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

人类社会历史首先是一部文明演进史。人类从开始进入文明时期至当今的信息时代,文明进步的成果是惊 人的。虽然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代价,甚至是沉重的代价,但那是难以避免的。

【例】(97.45)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

五 对策

1.通过认真学习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

*掌握知识基本线索

*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

【例】世界近代史的阶段性特征: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东西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理解和挖掘隐性知识联系

【例二】美国“冷战”政策出笼: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社会主义苏联军事--------------------------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实力强大 3)欧亚 出现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5)德、意、日法西斯强国被打倒 6)英、法帝国主 义继续削弱 7)美国霸权地位确立。因此,“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冷战”政策出笼。杜鲁门 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展开,“马歇尔计划”是又一重要步骤。

*掌握历史史事的演进过程

【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采用第一种方法,可抓住以下5 条主要线索: 1)时间、原因、性质 2)概况(以图为主,主要战场,重大战役)(以叙述为主,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结束各阶段的标志性事件)3)法西斯军事集团形成和瓦解 4)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和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5)重要国际会议及文献。

第二种方法,设计大事一览表,图文结合掌握:时间(1939年9 月1日—1945年9月9日),战场(欧洲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

*掌握历史概念 2)从对知识的表述概括的(理论性的),如“世界现代史”: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

2.充分运用教材提高学科能力。

*归纳、概括:

【例】世界近现代史的七对主要矛盾: 1)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2)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如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 国家同宗主国、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如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争取建立国际 经济新秩序的斗争。4)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当代美国与欧共体、日本之间的竞争等。5)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的矛盾。如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政策等。6)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南 斯拉夫、中国、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关系。7)民族独立国家间的矛盾。如新兴独立国家间边界、种族、宗教 等原因引起的战争。

*比较能力

*分析能力

4.应试须知

(1)必须认真阅读《考试说明》:题例反映命题特点及趋势; 每年知识点均有增删。

(2)审题时注意关键词语。

(3)理论运用要准确。

(4)掌握解题技巧

*最佳选择题

结构特点:

1)题干中在求答词或词组前后有程度副词或形容词“最”、“比较”、“主要”、“重要”、“突出” 等,多数还重叠使用构成“最重要”、“较全面”等,明确限定试题指向。

2)备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往往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解题过程是史 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过程。解题关键往往是运用什么理论观点指导确定“最佳”标准,建立史与论的最佳关系,正确阐释历史。可用优选法逐个对备选项分析对比。最后可检验,是否符合马克思史学原理。

*开放型试题

题型特点: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提供开放性历史主体知识和相关材料(99.42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两种看法)。

2)设置开放性命题指向“按照自己的理解”、“考查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 分”。

3)规定开放性评分说明。

4)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部由考生独立完成。

5)论证方式也是开放的。

解题方法,相当于写论说文。

(5)切忌死记硬背和定式思维

【例一】(98.34)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遏制共 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答案B)

本题以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从深层次阐释历史现 象的能力。

注意题干的“美国提出……”,这就强调了美国的行为主体意识。而不是“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不仅“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遏制’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课本有表述),而且,战后初期美国的 根本利益所在就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为之服务的。不少考生不仔细审题,凭死记 教材“实现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是美国利益所在”,选A,错误。

【例二】(95.16)在意大利统一得以完成的多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撒丁王国所起的领导作用

B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共同对奥地利作战 C中部摩地纳等地人民起义 D加里波第“红衫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 的胜利(答案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正确答案,课本并无明确 表述,考生需全面正确理解教材,并承认在当时具体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是剥削阶级统治的撒丁王国,而不 是人民起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王右加干

附录:近年高考问答题有关中外历史参照渗透试题

年份 内容 备注

1991 50、概述1840--1919年间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全国

1993 用武昌起义到“二次革命”的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并总结其基本道理 三南新科目组

1995

42、……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它促进社会变革的专用上与法国启蒙思想有何不同及原因 全国

1995 43: 30年代中、埃、西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并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不能遏制二战爆发 全国

1998 48:概述明清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及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两种文化现象的表现、特征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全国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000 41: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全国3+2

2000

36、……中美就中国加入WTO问题达成协议,……获得 “双赢”结局…… 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苏、浙、吉3+X

2001 38:近代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变迁,⑶二战后美国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及原因、调整策略。全国文科综合

2002 37: 20世纪国际关系歌剧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和标志,结合史实说明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春季文科综合

历史学科专题复习中的专题选择和专题复习要体现“新角度、大跨度、小切口、深层次”四大原则。

所谓新角度就是要结合时政热点选择专题,因为综合考试中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而历史学科应用能力的一个重点就是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当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在历史学科专题复习中要体现关注社会、关注政治这一特点。比如2001年的时政热点有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西部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反对邪教、农村费税改革、党的建设等,那么历史学科就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综合分析此类题的内容。

所谓“大跨度、小切口、深层次”就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纵向归纳并深层次分析,综合考试突出学科内综合测试。在2000年文科综合江浙吉卷选择题中就突出了某些历史现象兴衰的全过程考查,其中关于科举制、棉纺织业的题就体现了“大跨度、小切口、深分析”的原则。所以我们在选择专题时要特别注意符合这样的思路。比如在中国史专题复习中可以选择: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兴衰及评价、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影响、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影响,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及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等等。在世界史的复习中可选择: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影响。美国霸权主义的形成及新发展、德国经济发展概况及影响。绥靖政策的表现及影响,欧共体的形成发展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世界三次殖民高潮及其特征等等。

--------------------------精品

文档-------

第五篇:世界史专业部分要读的书目

1.法国农村史F356.59/1马克·布洛赫著

2.中世纪的知识分子D750.61/1

3.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K02/18:1 第二卷K02/18:2 第三卷K02/18:3

4.旧制度与大革命K03/20K565.4/2(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商务印书馆 1992.8

5.法国革命史K565.41/4(1)(法)马迪厄著 商务印书馆 1973

6.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K565.41/2(1)(英)乔治.鲁德著三联书店 1963

7.俄国社会思想史.(俄)戈·瓦·普列汉诺夫(Г.В.Плеханов)著第三卷D095.12/3:3 商务印书馆 1990第一卷D095.12/3:1 商务印书馆 1988第二卷D095.12/3:2

8.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D756.161/1:1 下 D756.161/1:2(英)汤普森(Thompson,E.P.)著译林出版社 20019 狱中札记D354.6-1/1(意)葛兰西著人民出版社 1983.03

10.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D091/1(意)马斯泰罗内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09

11.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F114.44/2(埃及)萨米尔·阿明著 商务印书馆 1990

12.经济分析史(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著(三)F091.354/2第一卷 F091.354/5:1 经济分析史 第一卷F091.354/1:1

13.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D091/7(英)斯金著 求实出版社 1989.05

14.历史研究(上、下)K06/1(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4.03 上册 K107/3:1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08

1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B920/2 [德]韦伯著 三联书店 1987.12

16.文明的进程.(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K02/20:1三联书店 1998第二卷,社会变迁 文明论纲: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K02/20:2 三联书店 1999

17.后工业社会的来临__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C915/1(美)丹尼尔.贝尔著 商务印书馆 1984 12

18.社会学主要思潮C91/13(法)阿隆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2

19.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N02/40(英)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下载世界史部分跨册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史部分跨册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习教案句子部分

    句子 (一)复习内容:按要求写句子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并能按题目要求准确、熟练地写出对联、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古诗名句等,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重、......

    第五第六分册复习提纲·世界史部分默写(2014)

    英国:采取外交,保证大陆力量的均势,维护英国霸权地位。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美国:提出,建立国联,来操控国际政治事务,不希望严惩德国2、召开(1)时间:1919.1......

    跨游戏教案

    跨游戏教案 跨游戏教案1 一、情况分析经历了近一年的游戏,小班未期的孩子对角色游戏已经有着浓厚的兴趣。整个游戏过程中,他们会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愉悦地玩耍:娃娃家的妈妈会......

    十二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十二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要点: 1、复习掌握本组生字新词,了解词语意思。通过掌握多音字:待、夹、强。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本组所描写的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主要内容,体......

    六上复习教案句子部分

    小学六年级知识点总复习之句子 一、复习内容: 1、懂得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由两个部分组成,并且知道句子的四种基本类型。 ①句概念: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

    三年级语文句子部分复习教案

    三年级语文句子部分复习教案 学习内容:标点符号、修改病句、关联词、修辞手法、“把”“被”句转换 学习目标: (一) 知识性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

    三年级语文句子部分复习教案

    2012秋三年级语文句子部分复习教案 QQ:182817703 学习内容: 句子部分:标点符号、修改病句、关联词、修辞手法、“把”“被”句转换 学习目标: (一) 知识性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一复习生词 二背诵最后一段(共两句,最后是省略号) 三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自豪、赞美,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四、抄写窗外安静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