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3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任务及主要成果;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2、理解: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
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3学情分析
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以便学生通俗易懂,同时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以达到育学的目的。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新中国成立于何时?学生回答。
2、教师设问:那么,新中国成立是否意味着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是,我国 1 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阶段,我国又是怎样、何时进入社会主义的呢?同学们想知道这些问题吗?(稍微等待学生反应)那么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由此进入新课。
(备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设问,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16页——18页该节内容,然后教师提示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①什么时候提出来的?1953年。
②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一化”、“三改造”。(学生说出即可,教师无需解释,因为后面要具体要讲)
“一化”: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总路线的提出有什么意义?是照耀全国人民前进的灯塔。(教师略加解释,即为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然后教师设问:那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怎样实施的呢?
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国家为此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由此进入下一个问题学习。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①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②重要任务是什么?
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问题a:苏联帮助中国搞建设说明了什么? 中苏关系的友好。
问题b:“一五”计划为什么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引导学生根据其内容、教材17页小字内容分析理解)
为改变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③方针、手段、能手。
A:“一五”计划期间坚持什么样的方针? 自力更生
B:采取怎样的手段?
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技术革新。
C:典型的技术能手是谁?他被誉为什么?他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王崇伦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创新、改革等精神
④“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引导学生从工业、农业、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方面回答
⑤“一五”计划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从工业方面的具体成果分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备注:学生活动:阅读、提取有用信息、发言、思考、讨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19页——20页该节内容,然后教师提示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①回忆:代行人大职能的机构是什么? ②说出:第一次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地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回忆:具有临时宪法的文件是什么? ②说出:宪法产生的时间及会议。
③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什么?(通过类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及该宪法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性质)
④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有什么意义?(通过其草案的形成过程、规定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其结论)
教师总结:随着一届人大的召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政协人大职能消失。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共同纲领 》临时作用结束,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备注:学生活动:回忆、发言、阅读、查找信息、讨论)四、三大改造(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20页——21页该节内容,然后教师提示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三大改造开始于何时?
2、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
3、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让学生阅读教材20页——21页小字内容了解)
4、三大改造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5、三大改造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三大改造过程及结果中分析)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三大改造过程及结果中分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备注: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比较、思考,得出结论。)
本小节总结:三大改造完成,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集体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已消灭,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阶级剥削基本结束。(备注:学生活动:认真听,仔细体会。)
五、板书设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总路线的提出(时间、内容、意义)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目的、任务、方针、成果、意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地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时间、会议、性质、意义)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进行的时间、内容
2、三大改造的改造过程
3、三大改造取得的成果
4、三大改造的意义及性质
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4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记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能力方面:
(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情分析
这段历史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诸如过渡时期,“一化三改”、“三大改造”、合作化道路、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等词汇他们也许是第一次听到,教师可以援引实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们理解。3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通过“一五”的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了解我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难点分析:对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等概念的理解。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情景导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时期。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人民政权巩固,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本课即是讲述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情况。
活动2【讲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播放社会主义好的歌曲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是指: 2.总路线的内容: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1.开始实行“一五”计划(1953年— —1957年)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 影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三大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三大改造的影响
五、小结
活动3【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953年,中国共产党经过酝酿、讨论,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制定了完成过渡任务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即第一个五年计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在这两个重要文件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任务? 活动4【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回忆旧知,总结新知识
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从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活动5【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讲故事比赛 “一五”计划实施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然后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先辈们的创业故事。(学生上台发言)
活动6【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四、小组合作,共同讨论
师:一五计划有这么多的成就,那么一五计划的影响是什么了?
生:(举手回答)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活动7【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五、探究性学习,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背景,性质,内容,以及意义 活动8【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六、学生分角色表演
学生分别表演农民参加合作社,手工业者、资本主义工商业者进行改造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大改造。
活动9【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七、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比赛
学生分组比赛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分别从多个方面来说。活动10【练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2.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起步于()A.洋务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十年“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请完成:
(1)毛泽东的上述感慨反映了我国工业的什么状况?
(2)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活动11【作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们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调查一下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情况,以“生活在50年代”为题出一份历史小报。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教学设计2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教学目标
1记住 文革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标志。2总结和归纳文革发生的原因与危害。2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个性继续发展,探究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愿望强烈,探究过程中理性的思考越来越多。“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些家长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难点: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的教训。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情景进入
三分钟展示:每组组长抽签,由一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具体经过略)活动2【导入】 新课探究 活动内容:教师设计如下几个题目:
1.自从“我”一公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猜猜“我”是谁?
2.在“文化大革命”中发生了好多大事,说出其中的任意两件事。(本题可以由各组互相补充,答对者均可加分)
3.“文化大革命”中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其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4.我们看起来亲密得像是兄弟,其实各怀鬼胎。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狼狈为奸??互相勾结,一起搞乱形势,都准备抢班夺权。所以后来都被冠以“反革命集团”的恶名。猜猜我们是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大革命”中感兴趣的方面设计问题,每组提出的问题限一道。提出后由其他组讨论作答。有争论的时候可以进行辩论。对于各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
设计理由:学生通过课前的准备,对本课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大多数同学迫切希望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这一环节,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激烈的辩论中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其目的是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由发散到集中,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2.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的“司令部”指的是什么? 3.什么是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武装夺权会产生什么后果?
5.国家主席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说明了什么问题? 6.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7.“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这说明了什么?
可能的回答:“四五运动”是为了祭奠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抗议“四人帮”的革命运动。说明“四人帮”不得人心。教师准备的资料:四五运动录像。
分析: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自发地采取各种形式悼念总理,但江青等人却倒行逆施,禁止各种悼念周恩来的活动,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不满,导致“四五运动”。它说明人民群众开始从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中清醒过来,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逐渐认清了“四人帮”的险恶用心。
8.“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它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哪些重大损失?
可能的回答:“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它摧残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师准备的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损失简表。用翔实的数字进一步说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
9.怎样理解邓小平说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可能的回答:说它有功,是因为它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而促使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变“坏事”为“好事”。教师提出的问题:“文化大革命”能否避免?(学生讨论略)
总结:“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严重的错误,它的起因很复杂,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惨痛的。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要把实现社会主义大现代化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告诉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重演,中国才会强大。活动3【导入】本课小结
纵观“文化大革命”十年,“左”的错误占主要地位,但正义力量仍然存在,如谭震林等老干部进行的“二月抗争”,周恩来的努力,群众性的“四五运动”;这些力量的存在使得“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教学设计4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先进人物的事迹及其卓越贡献
教学难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使用创设情景导入:请负责收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和现在反映经济建设图片的同学展示起资料图片。给学生以巨大的反差和精神震撼,思考我们今天的成就是怎么来的?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老师归纳:是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努力换来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峰、红旗渠„„,请学生简单介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片和先进事迹介绍;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补充一些反映这些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电影片断,启发学生认识到,正是这些模范人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千千万万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铁人——王进喜
请学生介绍生平事迹
王进喜,1923年出生于甘肃玉门亦金村。6岁时因家贫,用棍子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 1 街乞讨,8岁时给有钱人家放羊。1938年他进玉门石油公司当徒工、干活时被砸伤了腿,被厂主赶出大门,伤好后才顶了别人的名字混了个差使。当时,玉门油矿的美国技帅垄断了采油技术,王进喜在矿里干了十几年没有上过一次钻台,没有摸过一次石油钻机的刹把。他作为一个干杂活的穷工人,多少年里连铺盖卷也没混上,盖的是破羊皮,铺的是稻草。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国营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升任1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在1958年,他领导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5OOO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荣获“卫星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井队”。
那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禁运方式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而我们的国产石油量又很少,中国政府每年人得不拿出极其有限的外汇从苏联进口油料。50年代末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已开始紧张。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作为采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因在黑龙江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王进喜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当地的马家窑,于1960年4月14日经苦干五夜五夜后,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油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入。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工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房东老大娘见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就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响彻了全中国。
1964年,王进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国人大会议,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5年他任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1969年4月在党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当选中央委员。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时年47岁。
两弹元勋——邓稼先
学生看书,老师补充资料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 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焦裕禄(1922~1964),出生于山东博山崮山镇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因家庭贫寒,幼年只读了几年书。日伪统治时期,被抓劳工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他给地 主当长工。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军到了河南,历任尉氏县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及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村的道路”。
1963年秋,兰考连续下了13天雨,全县11万亩秋粮歉收,22亩受灾。他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抢灾救灾。带领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济粮款给受灾群众送上门。
焦裕禄诚恳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反对干部特殊化。一次他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就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戏票钱给戏院送去。接着建议县委起草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1964年春天,焦裕禄同志病情恶化,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强调工作忙离不开不去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他继续坚持下乡工作,肝痛发作自行车不能骑,他就推着走。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思考如何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终年42岁。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的社论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报道文章。
那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呢?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①爱国主义精神,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③艰苦创业的精神,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等。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个代表” 的思想理解这些模范人物。
教学小节
活动3【练习】练习巩固 【练习巩固】
除王进喜等人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他们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先进,谈感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学生如何来学习他们那种崇高的品德呢?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时出现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根据下表“对号入座”
大庆铁人 王进喜
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教学设计4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
1、记住“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理解“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危害。
3、了解“四五”运动的原因和经过。
(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原因和危害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原因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动不是偶然的,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2、通过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3、使学生了解林彪集团和“四人帮”的覆灭,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2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32——35,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经历的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时期──“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毛泽东等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混淆了是非。结果,事与愿违,“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反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二月抗争是在党和国家正在遭受严重灾难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的斗争。其目的是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在这场斗争中,老一辈革命家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
3重点 :“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问 1 题
4难点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1、.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2、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让学生观看第30——31页《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等图片和课文内容,讨论回答:“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因为:(1)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
(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
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
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 林、陈毅等。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既然党内大多数老干部反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为什么没能及时制止住呢?
那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党内生活完全背离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一时之间很难纠正那些错误做法。文化大革命中形成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1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利用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以党中央副主席兼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正直的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2 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
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3其结局怎样?(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
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反革命集团,被称作“四人帮”。他们相互利用,目的在于篡党夺权,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 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33页“练一练”:应选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2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0页各题。板书设计: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和灾难 1966年 二月逆流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