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doc
《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
一、《长城谣》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ài yáo jù diān fãn chì 隘口 歌谣 蹲 踞 山 巅 焚起 敕勒川
(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
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
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不眠)梦回长城
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
(一)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huái chán yì mǎng 槐树 蝉 翼
荒莽
(四)朗读诗歌,赏析诗歌:
1、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2、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3、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5、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诗歌主题:
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六)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致空气》
一、作者介绍: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yâ shuò hān sī jiá zhì xū 摇曳 闪 烁 鼾息 厮守 面颊 窒息 嘘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1)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2节)2)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3节)3)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4节)
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5节)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2、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4、“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6、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来什么情感? 明确:对空气的赞美。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说说这个不同之处。明确: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 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8、那么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四、诗歌主旨:
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樵夫,别砍那棵树》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hē bì cān xián zhěng 遮 蔽 参天 心弦 拯救
2、解释下列词语: 遮蔽:掩藏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三、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第一节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第一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动情地责问。
7、第三节诗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
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8、第四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他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隘口ài 歌谣yáo B.蹲踞jù 山巅diān C.焚起fãn 敕勒川shâ
D.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 荒莽mǎng
二、下面多音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尽管jǐn 尽头jìn 用尽jìn 尽量jǐn B.勒索lâ 勒紧lēi 悬崖勒马lâ 敕勒川lâ C.夹道jiā 夹被jiá 夹袄jiá
D.薄片báo 薄荷bò 单薄bó 菲薄báo
三、根据本文诗歌中作者的情感,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____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A.蹲踞 B.停踞
2.蝉翼般轻轻______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A.飘落 B.滑落
3.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_________的槐花香的季节?„„()
A.淡淡 B.浓浓
四、体会下面的句子的特点,续写一句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长城谣》一诗,回答问题。
长 城 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5.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6.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7.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8.《长城谣》是一首、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但诗中也有对 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但诗中也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 —— —— ”;另一条是 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
2.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3.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4.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5.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6.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
7.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9.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飘着淡淡的槐花香”时的美丽景象。(50字以内)
10.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11.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12.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甲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乙 / 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C.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二)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这首短诗有三节,哪一节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假如要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话,请你模仿席慕蓉或余光中,写上几句诗,请试试: 答:乡愁是_______ ____
3.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____________诗人,两首乡愁诗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的《乡愁》以__________为线索,将乡愁分别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席慕蓉的《乡愁》将乡愁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6题
纸 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着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 船
我每天把纸船放到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1.后一首《纸船》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前一首《纸船》的作者是我国女作家___________,她的《寄小读者》深受读者喜爱。
2.前一首诗里,作者叠纸船是希望“_________”;后一首诗里,诗人做纸船是希望“__________”。(引诗答)
3.前一首诗“我要它到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4.后一首诗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什么?
5.前一首诗里揭示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首诗里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答案】
一、C
二、D(菲薄bó)
三、1.A 2.B 3.A
四、略
五、1.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2.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3.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4.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5.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6.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7.“敕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8.咏物抒怀、反观历史 长城 黄河 对故乡的思念 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六、1.现在 过去 将来;感情;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2.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
3.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使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4.写了槐树叶的来历。
5.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
6.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7.一片槐树叶 思乡盼归。
8.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9.略 力求具体生动。
10.诗人初见槐树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
11.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12.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
七、(一)
1.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2.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同时,要准确体会作者诗中的情感: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只不过这种感情是通过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出来的。)
(二)1.可以从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以及感情真挚等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仿写属于语言运用的考查,答题要点:运用比喻等艺术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语句要富有诗意。3.台湾,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切的怀念,时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没有年轮的树
(三)比较阅读 1.冰心
2.“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3.故乡母亲的身边。
4.孤独的“我”希望能得到友谊或希望“我”的祝福能传给远方的人们。5.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6.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要给远方的人们带上祝福;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里平安渡过(意对即可)。②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第二篇:《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
(1)正音:焉支yānzhī隘口ài蹲踞dūnjù
躯体qū焚fén敕勒chìlè(2)解词: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三、整体感知: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思乡、乡愁、爱国等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3、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研读欣赏
1、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1节。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指名学生朗诵第2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
3、指名学生朗诵第3节。思考:
(1)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
(2)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五、板书设计 长城谣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一片槐树叶》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1、介绍作者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国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明确体裁,把握主要内容:
明确:与《长城谣》一样,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2、诗歌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诗歌第2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5、诗歌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6、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三、研读欣赏 ⑵体味语言
1、第1节仔细读来,其实就是一个长句子,主干是“这是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诗歌中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
明确:(1)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平常,并不起眼,并不绚烂。
(2)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
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变得如此的不寻常。(3)„„一片„„一片„„一片
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反复吟咏,诗韵绵长。
2、第2节中,诗人忘记了什么?又记起了什么?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1)忘记了收藏这槐树叶的地点、时间。(2)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3)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对于故国的惦念!
3、第3节是直接抒情的部分,同学们知道“花飘香的季节”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明确:秋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天是怀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四、课堂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五、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不平常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平常
忘了来历——平常
没有损坏——珍贵
蝉翼般滑落——轻
故国的泥土——重
何日?——!
作业:
《长城谣》与《一片槐树叶》两首诗歌之间的共同点。教学反思:
刘少亥
第三篇:现代诗两首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寄托其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请学生谈谈听歌时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适时引入——《长城谣》
二、了解作者席慕蓉
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教师补充有关的内容。席慕蓉:
原籍内蒙古,现居住台湾,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其诗秀美、清新、易懂、好读。自学指导一——朗读《长城谣》,(多形式朗读
1、自由试读
2、指名朗读,评价
3、听老师范读,注意听语速、语调、重音、感情的处理。
4、集体朗读
自学指导二——感受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认识主体意象——长城
体会作者感情——依恋、赞美
再现诗中情景——“梦回故乡”
(身居他乡,心系故国)学习方式:
请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认识意象,然后逐小节朗读,抓住重点句子分析,体会意境及感情。第一节:以历史的角度,凸现长城沧桑 第二节:书法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自学指导三——比较阅读: 读席慕蓉的《乡愁》,再次感受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体会寄情于物的写法
1、朗读《乡愁》,说说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交流理解
自学指导四——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由朗读诗歌,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赏析 提示角度:用词,写法,感情角度都可以。5分钟后交流
当堂训练:练习一
一片槐树叶
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3、学习本诗以小见大,借助具体意象表达感情的方法。朗读《长城歌谣》,学习《一片槐树叶》,出示学习目标,请学生朗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一、介绍作者纪弦
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教师补充有关的内容。纪弦:
原籍陕西,1948年赴台北教书,1976年移居美国,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在诗坛享有很高的威望,胜利现代派诗的倡导者。
二、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远离大陆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尔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引发了他深挚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这一片槐树也尽情抒发子的怀乡之情。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感受意境之妙
1、请听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后自由朗读两遍,初步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写作背景,带着问题朗读并思考(1)、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中是最美丽的一片?(2)、诗中:“古老的诗集”仅仅指一本书吗?
你有更多的联想吗?它还象征了什么?
(3)、第三节中的“故国呦„„去享受一个„„的季节”有什么深意吗? 10分钟后交流对问题的理解。学习效果检测:
1、结合背景回答问题
2、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自学指导二——评品写法
朗读诗歌并思考:作者对故国的眷恋借助什么来表现?
作者对此意象作了怎样的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种后交流 学习效果检测:
1、回答问题。
2、谈谈启示 当堂训练
诗人由一片槐树也而引发联想,生活中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一枚邮票”、“一把小刀”“一张照片”等是否也触动过你?试着用诗的形式写下来,要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并进行比较,写下异同点。
2、搜集表现乡愁的诗词、文章,抄写下来。
第四篇:现代诗两首
衡南六中语文组
《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
衡南六中语文组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衡南六中语文组
三
赏析诗歌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衡南六中语文组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第五篇:2 现代诗两首
2、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两首诗的教学均按反复朗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立体会为主。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一、情境导入
1、“华夏数千年文明,很多日常可见的事物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和积淀,他们是中国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它们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中国的象征物?”(长城、黄河)
2、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二、简介作者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她既是个诗人也是个画家,出过画集,多次获得绘画奖。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的诗,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分小组朗读诗歌
4、通过朗读诗歌,你们读懂了什么?(意象、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等)⊙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主题意象: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四、阅读探讨
1、朗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用“无情”“冷眼”来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 明确:①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而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
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些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②蹲踞“一词更突出了长城伟岸的身姿。“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冷眼”写出长城面对人世成败、荣辱的冷静的态度。
2、齐读第二节,思考: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写不成篇,又魂牵梦绕、魂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提问: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明确:“总”: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便”:突出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 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了诗人的梦、不眠的夜。
朗读第三节。思乡难眠,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故乡的思念之情?(梦境)
五、总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呢?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或
看到一片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总结)也许会说,想到秋天到了,想到落叶归根,想到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1、纪弦(1913~)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著有诗集《易士诗集》、《烦哀的日子》、《摘星的少年》等。
2、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
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分小组朗读诗歌
4、明确诗歌的线索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阅读探讨
1、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