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写事要有点波澜的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享受写事波澜起伏所带来的情感愉悦。
二、教学重点:探究并运用写事要有点波澜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写事要有点波澜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想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也是新旧课程的最大分水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而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知识观,教育观,学习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教育从“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
为此,我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文献资料等扩大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六、教学程序
1、范文引路
教师拿出两篇文章,让学生比较:你喜欢那一篇文章,喜欢这篇
文章的哪些方面?(有学生可能要回答到文章的其他方面的优点,肯定他们做得很好。)然后从学生找出的众多优点中强调一点——叙事有波澜。
(设计原理: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进行范文比较,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这正是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2、问题引领
教师布置探究学习的问题:什么叫叙事有波澜,它有什么样的好处?怎样做到叙事有波澜?你有这样的文章范例吗,如果暂且没有,请寻找。
学生可以分小组或独立进行,带着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再查找文献、音像、网络等资源,整理成文字资料(含幻灯片),最后将文字资料张贴在教室的张贴栏,交流学习。
(设计原理:传统教育是教师先拿出结论,学生被动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分小组学习的这种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
队精神。因此,我们不能把灌输现成的知识作为重点,而是启发学生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教他们如何利用图书室、网络等查资料,更要教学生如何筛选资料,形成自己观点。)
3、共识形成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自己的认识,形成百家争鸣的好局面。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逐一解决以上的问题(参见“问题引领”步骤)。
(设计原理: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在交流研讨中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牛刀小试
老师拿一个文段,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修改文章,使写事有点波澜。
(设计原理: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写事有点波澜的方法)。让学生按要求修改片段作文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5、方法巧用
自己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立,立意自定,叙事有波澜。(设计原理:学以致用,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仍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上一步“修改片段作文”的基础上,已初步具备运用知识能力。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一教学步骤的目的是稍微加大运用知识(写事有点波澜的方法)的范围和难度,巩固和提高运
用知识的能力,把提高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6、群星闪耀
学生写完作文后,将自己的文章张贴在教室张贴栏,交流学习。学生们认真看张贴栏的作文,比比谁的文章更有波澜,想想别人的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使叙事有波澜。学生们可以直接将评语、心得写在相应的作文后面。
(设计原理: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比较”让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比较”让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更加深入。)
7、心灵共鸣
教师展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看看谁说的最好,大家的想法和小作者的想法吻合吗?还可以怎样修改使写事更有波澜?
学生根据自己的再次认识、综合同学们的建议,再次修改文章。(设计原理:新课标要求学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8、佳作频出
教师将学生反复修改后的佳作也展出在张贴栏或汇编成册。学生可以将修改后的佳作与原文对照品味,也可以将别人的佳作和自己的作品对照学习。
(设计原理: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欣赏中学习。)
七、教学评价标准
1、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2、学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学生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4、学生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6、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八、教学反思
我私自认为:
(1)这种教学设计拓展了语文课程资源,真正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2)这种教学设计展示了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所限制的教学时间和空间。
(3)这种教学设计巧妙地把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它让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收获。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课堂也开放而有活力。
(4)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种教学设计逐步教给了学生自学语文的门径和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知识给人的乐趣主要在于知识的探索和运用之中。
第二篇:写事作文要有点波澜
写事作文要有点波澜
人有悲欢离全,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记得唐伯虎为老太太祝寿所写的一首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寿桃献至亲。”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美的感受。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呢?
一、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绘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蛇行线就是S型曲线。有些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只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事件本身的进展,就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显出一定的波澜。蒲松龄的《促织》一文情节共有三次大的起落。第一次是成名捕不到促织被县宰杖责得不能行走,惟思自尽。然而妻子占卜得图,成按图而获虫。文章首次形成起落。第二次是成子不慎,扑毙所得之虫,惊惶投井,成在复陷绝境之时,意外又得一虫。文章再度出现起落。第三次是成所得促织几乎被鸡所啄食,结果小虫战胜了大鸡。随着事件的发展进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件的进展,去关注人物的命运。
[借鉴实例一]
猎
狮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评析]这篇百字短文中掀起了三个波澜:巴布去非洲打猎,但却猎狮身死。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一个波澜;伊莉薇娜要求运回丈夫尸体,但却收到一个狮尸,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二个波澜;伊莉薇娜再索夫尸,但却得到“巴布在狮腹内”的回电,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三个波澜。文字简洁到了极致,但情节曲折得令人惊叹。
二、运动一定的技巧使叙事曲折。
1、事与愿违法:事件的曲折体现在发展趋向上,让本该出现的某种结局,出现了另外的结局。
[借鉴实例二]
谁烧了“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下,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初三语文
第三篇:《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
设计
1课时。
一、入门篇──激兴趣
唐伯虎的故事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寿桃献至亲。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知识篇──明原委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明确: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①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技法篇──晓方法
中心话题: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2.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①情节突转法
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阅后请甲组学生概括本技法要素,并点评该技法在这则材料运用中的好处。
②设置悬念法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请学生展示续写的结尾,分组评点优劣,并由乙组学生总结概括本技法要素,点评该技法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的好处。
③铺陈误会法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请学生展示续写的结尾,分组评点优劣。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
然后由丙组学生总结概括本技法要素,点评该技法在这则材料中运用的好处。
④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先发制人
赵文辉
那条胡同太长了,而且没有路灯。
凌晨两点,我和两个女同事从报社值班回来。到胡同口,我从一个同事的车上跳下来,两个女同事问要不要送我一程,我笑了:一个大老爷们儿,叫你俩给我当保镖,明天传到报社,大家还不笑得在地上打滚儿。两个女同事摁一下电动车的小喇叭去了。
一踏进那片黑暗,我的身上马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步子走得踢踢踏踏,很有些虚张声势。突然,前面也踢踢踏踏过来一个黑影。我的汗毛仿佛立了起来,前几天,家属院一个女同志就在这里被一根铁棍砸晕,坤包被抢了去。我的脚步迟疑起来,两只拳头攥得紧紧的,与黑影擦肩而过的时候,心快跳到嗓子眼了。好,好,没有一根棍子砸过来,我仿佛死里逃生一样,疾步往家赶。那个黑影也匆匆而去。突然,我又收住了脚步。前面一片黑暗,长长的胡同,凶险无限,会不会还有一个埋伏在前面,给我来个前后夹击。不行,与其中埋伏,还不如现在就转回身,冲到胡同口,那里灯光闪烁,行人不断。我一回头,见那个黑影也收住了脚步。妈的,真是前后夹击。这时我的脚碰到了一块砖头,一弯腰,我把砖头攥到了手中,丁点儿犹豫都没有,转身朝黑影而去。
黑影也朝我而来。我屏住了呼吸,气沉丹田,准备出击。我甚至想起了刚看过的电视剧《亮剑》里面主角李云龙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先制服这一个再说。在和黑影交臂而过的时候,我突然抡起了手中的半截砖头,朝黑影劈面砸去。谁知黑影在我举手的同时,也举起了手中的砖头。我们两个人一起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
亲爱的同学,请你扛起健康情感的大旗,启动思维的马达,加足创意的马力,为这篇小小说续写一个结局吧!
在医院铺了白单子的病床上,我和黑影头上都缠满了纱布,好像刚从战场上拼完刺刀回来。我说:“嘿,你那一砖拍得真准呀!”
黑影笑了:“你也不简单呀,我缝了7针。”
闻讯而来的警察口供录了一半不录了,一把撕了,说:“这事你们自己商量着解决吧。”
我和黑影冲警察直抱拳:“放心,我们上下楼做邻居做了8年,没红过一次脸,这事还不好解决?”
请学生展示续写的结尾,分组评点优劣,并由丁组学生总结概括本技法要素,点评该技法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的好处。
⑤抑扬交错法。
⑥设计巧合法。
⑦欲擒故纵法。
⑧伏笔照应法。
四、实战篇──懂运用
1.请以下面一段话为开头,续写一篇小小说,字数不限,要求写出波澜。可以用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可以自创新的方法。
天蒙蒙亮,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张师傅下夜班回家。在路上,他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老人……
2.自由命题写一篇小小说。要求:设置巧妙的情节,表达一个较深的主题。
第四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什么是波澜和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2)、写出课后5个作文习题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并有意识地在叙事时掺入抒情和议论。【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兴波澜常用的方法。
【 教学难点】运用常用使文章兴波澜的方法来叙事写作。
【 教学准备】师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电脑百度搜索引擎。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波澜的知识和技巧》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曲折美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写文章讲究的兴波澜生变化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了解曲折多变在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电脑屏幕上演示黄河九十八弯曲的图画)增强学生的形象感,使同学们形成波澜的直观感。黄河的流向荡回曲折,才给人以跌宕生姿丰富感和真实感,避免了平直呆板的审美疲劳。写文章也是如此。
2、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就叫做(多媒体电脑屏幕上展示)──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进行问题探讨:(教师介绍查找方法,学生合作上网查找有关波澜的资料。)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你对兴波澜生变化了解了多少?
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查找概念资料后教师进行归纳: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 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
事物。(客观性)
⑵ “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⑴ 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⑵ 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并介绍常用使文章兴波澜的技巧
明确:悬念 抑扬、意外、对比、巧合、、意识流动。
三、多媒体电脑呈现例文
钥匙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层?”
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
“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
“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 “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我问:“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 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她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
(多媒体电脑呈现)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4、运用了误会法。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第二课时
一、与学生一起分享由学生自己在百度互联网上查找出来的的兴波澜、生变化的几个例子:
1、设置悬念法:
例: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2、抑扬交错法:
例: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3、欲抑先扬法: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4、铺陈误会法: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5、情节突转法:
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
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二、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人徒使文字冗长拖沓。2、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三、布置作业 1、布置作文
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让学生在百度里搜索类似的作文话题素材进行感受)
要求:⑴ 故事要有波澜;⑵ 情节合情合理;⑶ 以给出文段为文章的开头。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可让学生在百度里搜索类似的作文话题素材进行感受):
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来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请以“喝彩”为话题,写一篇记事性文章。
要求:⑴ 题目自拟;⑵ 不少于800字;要有波澜。
四、板书设计 波澜------技巧------
1、悬念
2、抑扬
3、对比
4、巧合6、意识流动
5、意外
五、教学后记:这次作文课上得很生动,同学们非常投入,原因是导入采用了故事的形式,大家积极参与利用了互联网百度搜索十分奏效,在讲解文章技巧时,引用了几篇精彩的是的例子让学生触类旁通,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其中,积极去思考。不足之处在于讲解技巧没有很深入。
六、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湖北省 学校: 竹山县第二中学 姓名:易淑润 职称:中学一级 电话:*** 电子邮件:yishurun888@sina.com或932087835@qq.com 通讯地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第二中学 邮编:442200 个人介绍:易淑润,男,1976年12月生,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8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高中语文教师。长期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运用了各种方式,注重了培优辅差,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后进生,赢得了家长、学生、社会的赞誉。在德育管理和语文教学工作中,他虽获得了一些成绩与荣誉,但没有丝毫自满,而是更加激发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与斗志。
第五篇:《写事要有点波澜》说课稿
我设计的说课题目是高一《语文》(下册)写作部分的第二单元的《写出事件的波澜》,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年《语文》(下册)写作部分的第二单元。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地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深切体验、真实再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 过程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创设,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 教学重点:
① 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依据:这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前提和基础。
② 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依据:这是解决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
⑵ 教学难点:
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依据:事件的波澜并不是方法简单叠加,生活本身就具有自身的丰富和波澜。这是学生难以理解且又容易忽视的。
突破策略:通过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图片展示法、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法,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
二、说学生
本届高一学生经过了三年初中课改,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对有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地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但还是应该正视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在写作方面,学生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叙及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上,至于巧妙构思、谋篇布局很是空白。即便已经经过高中一个学期的学习,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依然基础较为薄弱,甚至出现不知从何下笔的现象。
三、说教法与学法
“老师搭台,学生唱戏”
1、教法:本课将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学习一课时练笔),采用 PPT 多媒体课件教学,尝试用角色扮演法、图片展示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2、学法: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多角度创设的学习情境来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分组讨论,小组互助等形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进行问题探究学习。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的阐释,教师应该做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情分析:
⑴ 现有知识基础:(前面已有分析)虽然基础薄弱,但还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⑵ 学生心理特征:(前面已有分析)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但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改进。
预期目标: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兴趣与能力,锻炼学生观察想像的思维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展示前人对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重要性的精彩论述(见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之后提出问题:既然叙事时兴波澜生变化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事件的波澜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带者疑问走进课堂。(新课教学显示课题:写出事件的波澜)
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这是写出事件波澜的前提条件)
展示图片──尺水兴波,风起浪涌。
(从直观上引发学生对兴波澜的感性领会,进而由此及彼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对什么是事件的波澜进行理性思考。)
秀一秀:
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发言:试举出生活中呈现事件波澜的例子。
小结:采用教师点拨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性,从而上升到知识的理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波澜在写作上其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相对平铺直叙而言,就是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2、品味作品写出波澜的艺术效果:
播放一段生活中本身蕴含丰富波澜的短片(足球场上意外的一幕)。
(让学生在直观上感性认识生活中波澜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引发学生亲近和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情。)
展我雄风:口语表达:结合短片中的波澜,请学生尝试用口语表达出来。
牛刀小试:指定学生阅读教材两篇实例,并结合短片,试写一段事件的波澜。
目的: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由看到说,由感性认识初步过度到理性认识,更进一步领会作品写出波澜的艺术效果,并诉诸语言。还锻炼学生由说到写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强烈欲望。
(通过这些策略和步骤,在老师有效地引导下,学生重在以自己的思考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又充分锻炼了他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学习过程当作发挥自身潜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让学生深切感受事件波澜的艺术效果的同时,感到写出事件的波澜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认识到这种兴波澜的艺术效果是要讲究一定方法的。)
3、如何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通过前面的短片和教材上的两篇实例,我们已经知道事件本身是充满曲折性和复杂性的,而且还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使事件的波澜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下面就逐一突破:
⑴ 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角色扮演法。学生表演一段短幕剧《教育家》。
(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讨论时空:
师生互动:一起试举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的例子。
小结:
教师最后点拨,在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和必然。
如何更好地把握,这就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⑵ 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温故知新:结合以前的学习和学生的现状,重点突破制造悬念法、运用抑扬法、巧埋伏笔法、设计巧合法等四种技法。
① 制造悬念法。(如《祝福》中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小说的开头)
② 运用抑扬法。(如《荔枝蜜》中“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③ 巧埋伏笔法。(如《项链》中多出为马蒂尔德丢项链埋下伏笔)
④ 设计巧合法。(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与于勒的不期而遇)
超越梦想: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续写情节的波澜。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适时给予点评。
综合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续写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给予不同程度地肯定、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忆里从熟悉的材料里借鉴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这很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收获的喜悦。)
⑶ 拓展延伸,实战训练。课后写一篇作文(课后第二题)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结合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和理念,主要有三大特色:
1、成功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自主参与,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
3、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发言、回答及表现能够及时地做出积极评价,给予不同程度地肯定、表扬和鼓励。
但是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课堂容量太大,这对课堂时间掌控是一个挑战,但教师可以灵活处理,4在教学过程应及时地加以有效引导,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事实上,也可由此检验教法与学法的可行性以便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教学。
【附短幕剧《教育家》】
人物:甲(“女大学生”)、乙(某教育家)、丙丁(警察)
时间:一个周末的黄昏时分
地点:教育家的公寓
剧情:(“叮叮叮……”清脆的门铃声响了,教育家放下手中的报纸从沙发上起身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朴素的学生模样的女孩。)
甲:(微微鞠躬)“您好,先生,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你需要为您的孩子请家教吗?”
乙:(疑惑地打量了片刻,皱了皱眉头)“进来吧。”
甲:(不断地环视四周,赞叹道)“你家好大好漂亮啊!”
乙:(并未作答,把她引进客厅,面对面在客厅坐下,带着教训的口吻道)“随便单独进陌生人房间,你就不怕我是一个坏人?”
甲:(一惊,)“您……”(又立即恢复平静)“您不是。”
乙:“我当然不是!”(清了清嗓子,准备进一步教育)“我说假如,那你怎么办?一个女孩子……[正准备往下说时,“叮叮叮……”清脆的门铃声又响了。教育家起身去开门,两个警察迅速冲进客厅把甲铐上]
乙:(见状急忙上前)“怎么能够这样,她是好人!”
丙:(看了看乙)“好人?”
丁:(摆出逮捕证)“她是一个流窜盗窃犯!利用做家教、保姆伺机行窃……”
乙:(顿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写事要有点波澜》说课稿】相关文章:
1.写事要有点波澜高一作文
2.《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3.《叙事要完整》说课稿
4.写作方法:叙事要有波澜
5.关于写人写事作文要怎么写
6.明天要远足说课稿
7.我有点懂你的叙事作文
8.愿你岁月无波澜叙事作文1300字
9.心中的波澜中学生叙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