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案(写写帮推荐)
《除法的简便运算》第7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
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
280÷(7×5)
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66÷2 =330÷10 =33(元)=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②390÷39×5 390÷2÷5 ③360÷(36÷2)360÷36÷2 ④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2000÷ 125÷ 8
8100÷5÷81 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篇:简便运算教案
教学课题《简便运算的复习》
广平县东孟固初级中学李瑞静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57页例2(2)(3)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奠基,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题中最常见的一种。从学生一开始接触计算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渗透了简便运算的思想,简便运算是计算题中最为灵活的一种,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虽然说学生已经学过简便计算,但由于时间和学生容易忘记的原因,在六年级进行计算总复习时,还是要对简便计算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另外,简便计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的意识,考试评价的计算部分也遵循这样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六年级学生,有关运算顺序、方法都清楚;还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学过简便计算的五大定律与三大性质。但从平时的练习来看,学生掌握情况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严重缺乏学习责任心。计算不达标学生的比率一半还多。
2、采取措施: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复习中要强调运算顺序,针对错误,针对学生容易上当的、容易混淆的计算题,作为资料保存,让学生明确数学计算中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要求,学会正确的利用数和运算符号的特征合理灵活进行简算,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对四则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
2、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定律的过程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复习“数与代数”的内容:简便计算说到简便计算,同学们应该想到简便计算的公式有哪些?谁来说说?公式很多,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这节课我们来分类整理一下。
二、整理和复习
(一)、加法和乘法
教师:因为乘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它们的运算定律也有相似点:出示:①加法、乘法交换律:a+b=b+a
ab=ba
②加法、乘法结合律:(a+b)+c=a+(b+c)(ab)c=a(bc)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对比练习:253+108+47+52
25×32×125 教师:乘法是特殊的加法,因此乘法的运算定律相对于加法也有不同点:(出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练习: 126×12+74×2
三、课堂练习教材57页例2(3)的“做一做”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简便计算的“变化”很多,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个括号都会使计算发生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同学们掌握公式,灵活运用,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请说说怎样才能学好简便计算?记公式作对比抓典型勤练习
五、作业布置(课件出示)
六、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从而真正确立学生是万变不离其宗学习的主体、主人地位。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并且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联,把简算类型、依据、易出错处让学生根据练习在全班交流归纳补充,最后把小学学的简算依据的五大定律、三大性质及同级混合的简便计算方法归纳整理出来。使学生通过对比、整理和汇报,提高学生的辨析的能力,纠错的能力,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三篇: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杨国超
一、“教”要适应“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案例中,教学时,跳过了连除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学生对于“用被除数除以一个数,等于用被除数连续除以这个数里的各个因数”较难理解。但是,由于老师给他们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发练习纸活动,感悟出分的多种方法,然后再探究分练习本(数量增多),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时,除了要重视对客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钻研外,还必须强调对学生主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学生角度设想其从事新学习时可能发生的心理过程,把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契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案例中,学生从动手分发练习纸,自主探索分发练习本,经过合作交流得出多种方法计算240÷48。因为有了分练习纸的经验,同学们的计算方式多样化,有一小组一小组分的,也有按四人小组分的,把48拆成8×6、12×4、4×12„„列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我却没有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只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后面几种只是一句带过。其实,这几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分步式的列成综合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240÷48=240÷(8×6)=240÷(12×4)=240÷(4×12)为后面的变式(拆数,合成一个数,交换数的位置),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时,要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
当老师问,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不休的情况时,不妨出示几道题让学生做,让学生通过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下,然而我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教案设计,而是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出示一些变式训练题和判断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临时适当地调整教案,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我们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需,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我们备的是预案,但又不能被它所束缚,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第四篇:《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除法的简便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简便计算中的内容(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的1—3题)。是在理解和掌握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的运算规律,学会用这种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善于活用教材,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运用。[教学难点] 除法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12个小圆片,题卡及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减法的性质,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
1、出示12个圆片。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圆片?
(2)把每份中的6个圆片,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操作后,请学生上来一边说一边演示,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式:12÷2÷3。
2、提问。
(1)从刚才分圆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2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3分,一共分了几份?(生:6份)
(2)这个6份是怎么来的?(生:2×3)
(3)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生:12÷(2×3))(4)算式12÷2÷3与12÷(2×3)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5)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二)猜想发现规律,探究验证
1、计算下面两组题。
2400÷2÷6 540÷9÷6 2400÷(2×6)540÷(9×6)
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每组中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400÷2÷6=2400÷(2×6)540÷9÷6=540÷(9×6)
3、这当中难道存在什么运算规律?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呢?如果你发现了,就赶快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除法的性质)
5、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条运算规律,那这条运算规律能否经得住同学们的检验呢?下面就请大家先自己写一两组算式,算算结果,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6、学生汇报自己写的算式: 480÷20÷6=480÷(20×6)320÷8÷4=320÷(8×4)„„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将例3改为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1)教师小黑板出示:学校在3月12日那天开展植树活动,全校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钱,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50÷5 =1250÷125 =10(元)=10(元)
3、这两种列式都表示什么?(生:每棵树苗的价钱是10元)因此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比较发现:1250÷25÷5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形式,1250÷(25×5)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的形式。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得出1250÷25÷5=1250÷(25×5)。由次想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这就是除法的性质。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生:第二种)为什么?(学生自由说理由)
5、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6、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提问:你这一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口算。(教师用题卡逐一出示,让学生抢答,并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240÷5÷24 1800÷(3×6)360÷36÷2 4500÷(9×5)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1)提问:一个星期有几天?
(2)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你能说出我们在这节课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46页练习八第1、2、3题。
第五篇: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书四年级下册P43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写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改写成除以积里的各个因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2、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能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使用简便算法择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连除式题简便算法的发现和运用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美,培养审美情趣。体验发现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1、口算(出示口算题卡)
450÷90 100÷50 7200÷100 350÷7 8100÷90 1280÷128 360÷40 100÷25 1400÷14 3600÷36 2000÷1000
2、复习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54-(254+37)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二、自主探究
教师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乘法、减法的相关运算定律,那么,在除法算式中是不是也有简便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1、出示例3(1)组织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例3问题。
(2)组织汇报,让生讲清每种算法先算什么,观察比较做出猜想,完成自学表格中的“自主探究”部分,教师巡视。
(3)再次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并出示课题。
三、完成“自我检测”相关题目。
四、谈感受、说收获。(合理选择运算方法,可以使计算变得又快又有趣。)
五、板书设计
连除法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c÷b 教学设想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与代数”的教学更加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改变计算烦琐乏味的状况,并指出:要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运算规律,能熟练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数学运用规律本身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约之美、和谐之美。除法的性质在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除法的性质是本节课关注的重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连减的简便计算,因为加减法是一组互逆运算,乘除法也是一组互逆运算。复习题呈现的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简便运算,与本节课要学习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知识具有类比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减法的简便运算规律迁移到除法的简便运算规律上来。复习题能充分地为新知识的教学服务。为了将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我提供了“同学们去植树”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我更加关注“数学味”,从数学竞赛引出生活事例后,教学时,我直接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提倡和强调学生通过猜想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等数学方法进行学习,提供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计算中使学生感受到运用规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速度又快、又有趣,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