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教案

时间:2019-05-12 17: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教案》。

第一篇:《1.2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教案

《1.2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难点: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三、教学教程: 【复习检测】

1、科学始于问题,怎么做才能提出问题呢?

2、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新物质?如何证明?

【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设法找出答案,怎样才能知道答案呢?(让学生朗读课本P11首段)。

想一想: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主要有哪些步骤呢?(通过阅读小明的探究过程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步骤。)

【实验探究1-1】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固体石蜡在燃烧,还是熔化后的蜡油在燃烧,还是气化后的石蜡蒸汽在燃烧呢?

2、猜想与假设:

猜想

1、蜡烛燃烧是石蜡固体在燃烧。

猜想

2、蜡烛燃烧是石蜡熔化成的蜡油在燃烧。猜想

3、蜡烛燃烧是石蜡气化成的石蜡蒸汽在燃烧。

3、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探究任务1.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 是石蜡固体在燃烧? 探究任务2: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液态石蜡在燃烧? 探究任务3: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石蜡蒸汽在燃烧?

4、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实质是石蜡蒸汽在燃烧。

5、反思与评价:

石蜡在温度高的时候可以点燃,那为什么在制成蜡烛时需要加入烛芯,加入的烛芯起什么作用?

趣味实验:用火去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会怎样?

了解一下:蜡烛芯在这里其实是起一个毛细现象的发生器。因为蜡烛不是晶体,所以蜡烛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石蜡蒸气)才能完全燃烧。在刚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融化成石蜡水。这时由于毛细现象,石蜡水经过烛芯后到达烛芯顶端。这时石蜡水被用火柴的热量点燃的石蜡加热变成石蜡蒸汽。在加热后由于反应面积增大,所以易于被点燃。之所以当我们熄灭蜡烛时,我们看到有一缕白烟生成,这是因为刚才在燃烧的石蜡蒸汽又遇冷空气重新凝华。如果你再用火柴去点靠近烛芯的白烟时,蜡烛就会恢复燃烧。

【说一说】确定了科学探究的问题后,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三思而后行”;实验完成后,还应“行后而三思”。你认为通常可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活动天地1-4】了解探究实验报告的填写格式。结合“长话短说”,回顾本节的学习重点。【当堂练习】

课本P13“挑战自我”1 《基训》P17第7小题 【当堂检测】

《基训》P16第1-6题 【家庭作业】

《基训》P16“教材自主预习”;P18第8小题。

第二篇:二、体验化学探究2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2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课型:新授课总第课时时间:【学习目标】:

1. 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2. 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初步实践“探究问题”、“反思评价”的学习过程。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2.阅读课本11-13页,思考:科学探究的环节主要包括哪些?

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3.设计实验的时候应考虑哪些问题?

4.我们为什么应该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二、探究学习学习任务一;

1.完成实验探究1-1“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完成有关问题;

小结:科学探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基本环节。

学习任务二: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讨论:为什么要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进行化学实验要注意,遵守。要学会观察,准确客观地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对于“隐形飞机”的下列问题与化学无关的是()A.隐形飞机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B.制隐形飞机的材料有什么性质 C.隐形飞机为什么会隐形 D.怎样合成隐形飞机的材料

3.________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__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_________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4.化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

是。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

6.给你一盒火柴和一盏酒精灯,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如果要证明焰心处的主要物质不是酒精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酒精蒸气,怎样设计一个实验?

三、自我小结、交流共享

1.谈谈你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达标测试

1.一元的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出结论

2.打开“雪碧”饮料的瓶子,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根据这一现象,对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小明做出了如下假设,其()

A.可能是二氧化碳B.可能是水蒸气

C.可能是对身体无害的气体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3.蜡烛刚熄灭时,烛芯会冒白气,根据你的经验推测,白气的主要成分是()A.二氧化碳B.水蒸气 C.石蜡蒸汽D.碳黑固体

五、评价反思

六、课后作业

七、学习后记

中不合理的是

第三篇:《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二课时教案

二、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深刻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三)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

/ 4 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Ω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Ω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Ω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I=U/R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 4(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Ω)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Ω,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经物理量的符号及数值及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 R=807Ω,U=220V,求 I 解 根据I=U/R,得: I=220V/807Ω=0.27A(板书)答:这盏电灯的电流为0.27A 巩固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Ω,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

/ 4 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板书设计

一、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欧姆定律表达式 I=U/R

三、欧姆定律计算

已知 R=807Ω,U=220V,求 I

解根据I=U/R 得 I=U/R=220V/807Ω=0.27A 答 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课题】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2.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小组讨论总结

/ 4

第四篇:1.2探究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1.2探究动量守恒定律 一、三维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碰撞似的动量变化规律; ②会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含义和表达式; ③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材简析

A 重点: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B 难点:理解动量守恒的条件

C 突破难点的关键:①抓住动量守恒的矢量性

②注意动量守恒的系统性

三、教学用具及媒体

A教学用具: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等 B教学媒体:PPT文件与多媒体展示系统

四、设计思路

五、教学过程

A复习引入:

1、复习提问:1.什么是动量?什么是冲量?物体的动量和它所受到的冲量之

间有何关系?

2.质量为1kg的小球以10m/s的速度与竖直墙壁碰撞后以10m/s的速度反弹,小球的动量变化是多大?

2、引入新课:两个物体在同一光滑水平面上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运动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这两个物体的动量变化有何关系?本节课我们来研究

物体相互碰撞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探究动量守恒定律

B新课学习:

1、实验探究:物体碰撞时的动量变化规律

2、分析论证:光滑水平桌面上,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方向相反的直

线运动,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速度分别是v1和

'v2,某时刻两球发生碰撞,相碰后速度分别变成v1'和v2。

1.两球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分别是多大?方向如何?

2.两球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分别是多大?方向如何?

3.根据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俩球碰撞前后的总动

量之间有何关系。

3.归纳结论: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都表明: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的总动

量大小、方向都保持不变。但这个结论成立是有条件的。

4.释义:

1.系统:几个有相互作用的物体合称为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内力;

3.外力: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叫外力;

5.归纳结论: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那么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的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合外力不为零但内力远大于外力

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满足守恒条件时任何情况都

适用。

6.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1.一只质量为5.4kg的保龄球,撞上一只

五、案例分析2.质 量为1kg的铜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颗质量为50g的子弹以1000m/s的速率碰到铜块后,又以800m/s的速率被反弹回来,求铜块获得的速度。质量为1.7kg、原来静止的球瓶,此后球瓶以3.0m/s的速度向前飞出,而保龄球以1.8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求保龄球碰撞前的速度。

C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得出了物理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在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总动量保持不变。动量守恒的普遍性为我们解决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地手段,希望大家牢牢记忆并深刻理解。

D布置作业:

七、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本15页家庭作业与活动第1、2、3题;2.自我练习:同步练习册12~13页达标自测课时作业本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第五篇:1.2观潮.《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2观潮.《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感悟于《上海教育》)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下载《1.2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

    1.2 排列与组合(二)班级:高二(1,4 )班姓名:【例1】(1)某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共有14个队参加,每对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一次,共进行多少次比赛(2)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3本送给三个同学......

    1.2百分数实际问题第二课时学案

    1.2:青岛假日游——百分数实际问题(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总计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2.......

    1.2体验多媒体技术

    第一章 走进多媒体技术 第二节 体验多媒体技术 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优特点,并总结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进一步了解多媒体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信息......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2化学实验室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注意事项;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

    《1.2人口和民族》教案第一课时

    《人口和民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以及我国的人口特点和人口政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 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 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

    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

    第一单元塑造自我1.2明辨是非 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 1.2明辨是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