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

时间:2019-05-12 17:2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

第一篇: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品古人苍凉情怀

1.范读,或者放录音;指导齐读。在听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2.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3.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4.理解诗句的内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5.知人论世;推敲词句;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 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6.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⑴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⑵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⑶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⑷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⑸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7.《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8.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二、学习《望岳》,感受登高豪情

1.作者及背景简介,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2.朗读诗歌。

⑴老师范读《望岳》。

⑵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⑶全体学生齐读。

⑷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把握每个句子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⑵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⑶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⑴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⑵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⑴“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⑵“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2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本课内容。5.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⑴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⑵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⑶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深入理解诗的感情。6.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⑴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⑵哲理美。⑶虚实相生„„学习诗歌高超的写作手法 7.背诵古诗。

三、学习《登飞来峰》,感受哲理之美 1.朗读《登飞来峰》。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2.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⑴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⑵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3.质疑活动

⑴《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⑵“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⑶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学习《游山西村》,品味农家风情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2.初读诗歌,找意象。

同学们,有人说,诗歌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能抒发人的志向,诗歌很多时候,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画。从这首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还有什么是别人没看到的呢?好,我们来数一数这首诗描绘了多少景物?首先,有(农家、腊酒、鸡、豚、山、水、柳、花、村庄、箫、鼓、拐杖、门)还有什么(人:村民和诗人)一共有多少种景物(14),在诗歌的画面中这些独立的物体叫做意象。你可以在这些景物的前面或者后面,补充上表示颜色或者姿态的词,行吗? 3.再读诗歌,说意境,翻译诗歌。

用你自己语言,描述一下这里的风景。这风景也叫诗歌的意境。4.细读诗歌,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述其画面: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赏析: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 4 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五、学习《己亥杂诗》,体会爱国情怀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日《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结束语 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在古诗苑中漫步品读,已深深感受到我国诗歌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要想领略更为深邃幽杳的意境,还需不断学习。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功业未成——怀才不遇

时间——空间

↓ 愁苦之情

首联——远望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 仰慕之情望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岳 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 望岳而生登顶之 意愿

登飞来峰 景物——充满生机 情怀——踌躇满志

游山西村

首联

农家——丰年足食 颔联

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

村民——民风淳朴 尾联

希望——随时做客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溢于言表 6

第二篇: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

古代诗歌五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独chuàng(怆)然而tì(涕)下(2)岱(dài)宗夫如何 .(3)决眦(zì)入归鸟 .(3)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4)xiāo(箫)鼓追随春社近(6)吟鞭(biān)东指即天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念天地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齐鲁青未了(不尽)..(3)造化钟神秀(聚集)(4)阴阳割昏晓(分).(5)荡胸生曾云(同“层”).(6)决眦入归鸟(眼眶).(7)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登上).(8)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9)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10)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11)吟鞭东指即天涯(吟诗).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5.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1 化作春泥更护花。

6.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解析:《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代诗画的特点之一。看了右边的图片,除了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你还会想到哪些古诗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示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8.你们班正在举行一次与唐诗有关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示例:走进唐诗,感受诗韵。

(2)如果要你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大赛,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示例:同学们,一个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应该能背出不少经典的唐诗。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唐诗多,好吗?

(3)(江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对辛弃疾的介绍材料,参照为辛弃疾写的这段推荐词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材料: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示例】辛弃疾推荐词——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02课内精读

(一)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赏读并完成题目。

(1)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的深刻人生哲理。

10.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1)造化钟神秀。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2)阴阳割昏晓。

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11.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2.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二)(十堰中考)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解析:A项“豚”指猪肉;B项“丰收后”有误,应为春天“祈福”;C项“不愿”的心理活动有误。)14.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03拓展阅读

(一)(临沂中考)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5.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二)(梅州中考)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7.下面对《诉衷情》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词情感真挚,用典自然,于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感人至深。

B.“尘暗”句借用了苏秦说秦王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失落。C.“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D.“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解析:“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18.“觅封侯”用了什么典故?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豪情壮志。04 写作创新

19.杜甫在《望岳》一诗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写泰山之景,层次分明。请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写法分析】《望岳》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从诗人的角度远眺(首联)、远望(颔联)、细望(颈联)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部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向四周观察。观察者可以按照从中间到两边,从前后到左右,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等的顺序把所看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出来。

【例文】我站在泰山脚下,仰望泰山。它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盛夏换上了一件碧绿的衣衫。围绕在山腰的白云,就好似它飘逸的白纱腰带。山顶上修建的亭台楼阁,就好似它那精美的头饰。

第三篇: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第五单元 生活哲理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导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落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在风鸣鸟啼声里听见岁月的声音„„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如画的风景,走进多彩的人生吧。课文聚焦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作者痛失小弟,心情异常痛苦,偶然见到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精神复归宁静。文章借物抒情,深沉蕴藉,发人深省。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也暗写了自己的经历。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因此,作者对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至横遭风雨的叙述,还是各处的具体描写,都包含着深沉的感慨的寄托。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古代诗歌五首》或写诗人登高望远,抒发感觉天地无穷,人生有限之感,若油然产生新神清气爽,壮志豪情;或写诗人于一次偶然的出游之时的感慨,读来生机盎然,妙趣横生。教学建议

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风物的文章,在写作中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感,是人与物的融合,是人与物的对话。在阅读理解的同时,要先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单元文章,要学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多角度品味语言,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回忆以前学过的相类似的文章,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课时安排

《紫藤萝瀑布》 1 课时 《一棵小桃树》 1课时 《外国诗两首》 1《古代诗歌五首》 1写作 文从字顺 1

课时 课时 课时 2

第四篇: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习题讲解

写作 怎样选材

【写作导引】

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读过的书籍、文章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当然,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们对它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写起来能得心应手。

生活中的材料最多,要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择。同学们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毛病是,没有明确的中心,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从头到尾像一本“流水账”。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取;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其中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游离中心选用材料,或材料使用详略不当,都会影响中心的表达。

请根据《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判断下面的材料哪些是略写,哪些是详写,并思考这些材料是否与中心关系密切,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详略处理。

此外,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真实,是指选择的材料应该是自己亲历的事情,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不要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可写,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有意义的材料,为自己所用。新颖,是指新而别致,与众不同,不落俗套。新颖的材料应该是别人未使用过的,或者虽然已经有人用过,但自己又有新的感悟和体验。如果只是拾人牙慧,搬用老一套的事例、言论、典故等来拼凑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新意,也不会打动他人。

【例文引路】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我们二班在学校就是一个牛班,身为牛班的我,身边自然会有许多牛人。嘿,你可别说我自夸,就拿毫无一官半职的平头百姓黄婷婷来说,她可是一个牛气冲天的人。不信?一起来看看吧!

一头对数学情有独钟的“牛”

提到数学,很多女生都会说一句话:“哎,没救了!”对于我,也是“谈数”色变。可黄婷婷呢?不但把它学得很好,还把做数学题当成一种娱乐方式。就拿上学期我坐她后面来讲,一上数学课,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着战斗的激情。数学老师一提问,她就拿起笔哗哗哗地计算然后突然大声地报出答案,还追着老师问对不对。有时,她还会转过来对我一脸坏笑地说:“嘿嘿,小闹钟,把你的数学辅导题给我做吧!”这可真是印证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我说:“黄同学,你也不用这么玩命地去学数学吧!”

一头对魔方爱不释手的“牛”

最近为了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班上掀起了一阵玩魔方的热潮。要说起这个发起人,那还不是对魔方爱不释手的黄同学!要说起她的光荣事迹,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只要你给她一个打乱的魔方,她左转右转,上转下转,三下五除二地就拼好了。凭借这个技术,她创建了“黄氏派”,还收了几个徒弟。像我这种心不灵手不巧拿着魔方都不知道怎么玩的人就只能“望牛兴叹”了。

一头幽默机智的“牛”

一次数学课上我们正在做练习题,一道题难住了全班所有人,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换了好几种方法都无济于事。数学老师讲的方法我还是不能理解,没办法,只好请教那位黄同志了。我小声叫道:“黄婷婷!”她没听见。第二声:“黄辣丁!”她还没反应,我敢肯定她这次是装的。我改了称呼,叫道:“才女!”这次虽声音不大,但她一下子就转过身来。唉,真是个自恋狂。自恋就自恋呗,让我会做这道题才是最重要的。她随即就告诉我解题方法,竟比数学老师讲的还容易让我理解。我回了声谢谢,她在那边开始幽默了:“本人是半个诸葛亮,人称‘黄半仙’,你若愿意,我可以收你为徒。”我想,自恋狂本色大抵如此。我对这位才女有句贴切的形容:“古有风流才子唐伯虎,今有自恋小生黄婷婷。”

不必说富甲中国的马云、才思敏捷的莫言,也不必说智勇双全的马拉拉、巧舌如簧的倪萍,单是二班这名不见经传的黄婷婷就已经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还想知道我们班还有哪路高手?欢迎你到×××中学二班来做客!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选取了三件典型事例来描写我们班的牛人——黄婷婷,做到了详略得当,文章语言风趣幽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的好文章。

第五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

学校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了这次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此表示感谢。

本节课我讲的是《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这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却具有高度抽象性与巨大概括力,备课时就感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准备了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以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注释,帮助学生来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为了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我特地准备了朗诵视频,感觉学生听完稍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播放了本诗作者写诗前的坎坷经历的动画视频,感觉学生看的津津有味。

但是尽管我准备充分,上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

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

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

3、还是前面原因,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还有些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4、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好,应该再节省3分钟时间,最后让各组学生上黑板默写古诗。以上问题,我如果改正,以后上课一定会有进步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促进我们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望岳》 教学反思

很诚恳地说,我是不敢这样回忆这一堂课的,这大概是自己讲过所有课中最失败的一节课,同样也是收获和思考最多的一节课。在选公开课的篇目之前,我给自己上了一堂克服心理恐惧症的课。我向来是不敢讲古诗词的,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诗词功底不深厚,不像现代文那般容易把握,也不像文言文那般容易形成套路。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都说知人论世,对于诗人,也是一样。虽然大学里对古代文学家有所学习,但终究觉得自己只是浮在了水面上,水底的世界,我并不知晓。最终选择了这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好把握的一首诗歌。用一句话来说,这堂课过程很痛苦,结局很凄惨。

这堂课,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标准。

课件做如下设计:1.作者简介(PPT)2.杜甫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教师口述)3.杜甫四个时期的作品展示(PPT)4.《望岳》的写作背景5(教师口述)6.望岳诗 7.品读诗歌(A 局部赏析,你最喜欢哪一句。B 杜甫望泰山,角度有无发生变化PPT)8.品味诗语(A诗中泰山景象的特点是什么?B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ppt)9.品悟诗理(A从诗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形象地杜甫?B 请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或启发ppt)10.诗海拾贝(哪一些名句抒发的情怀和本诗类似ppt)11.(望岳中,杜甫赋予了泰山精神的光芒,泰山也给予了杜甫人生的激励。所以,品诗不仅要品景,品情,还要品人。永远的诗歌,永远也读不尽„„学习诗歌,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悟)12.练习部分(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填写句子、你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么、中考链接)

隔了这么多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设计的课件,才发现,自己所要向学生们呈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既做到情感的体验,又做到知识点的把握,最后发现,课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或许跟孩子们的默契还不够,这仅仅是与他们学习的第四堂课,可是,这完全不该是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回归到底,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就是失败的。课堂上主要解决了品读诗歌环节,品味诗语与品悟诗理穿插在品读诗歌中。课后,有语文老师指出,课堂环节意识不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课堂容量太大。陈校长听了后20分钟,他在评课中指出,这堂课没有回归到考试的知识点当中来。其实,我对这些话,是想辩解的,因为整堂课的学生参与以及引导分析都是在前半段,后半段的教学依旧以启发引导为主,只不过的确缺少了总结性的知识,《登飞来峰》 教学反思

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那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

《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作者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在《游山西村》中,“游”字贯穿全诗,我的教学也围绕“游”字展开。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之后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到山西村游玩,游得高兴还是不高兴呢?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游得高兴不高兴。于是课堂就在学生的思索辩论中轻松地进行着。

教学结束之后,我思索着,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慨良多: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当学生的认识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答案搁置一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使他们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情绪。此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学习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师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

3、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当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当一个好的听众,适时给予学生引导,给予学生鼓励。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反思

本诗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那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下载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